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65歲以上長者每週應累計至少150分鐘的中等費力運動。國民健康署署長吳昭軍表示,對於身體活動量不足且體能差的長者,除醫學診斷上應注意的身體活動禁忌外,以增加日常性活動為優先,像是練習從坐姿到站姿所需的肌力及移動時所需的平衡力,以減少身體活動時可能發生跌倒的情形。
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65歲以上長者每週應累計至少150分鐘的中等費力運動。國民健康署署長吳昭軍表示,對於身體活動量不足且體能差的長者,除醫學診斷上應注意的身體活動禁忌外,以增加日常性活動為優先,像是練習從坐姿到站姿所需的肌力及移動時所需的平衡力,以減少身體活動時可能發生跌倒的情形。
一位84歲的黃伯伯,因多重疾病纏身,每日需要服藥量高達18顆,身體狀態不佳讓他3個月內暴瘦體重驟減3公斤,醫師建議需補充足量的蛋白質與熱量,來填補營養缺口;所幸在他及時補充營養品1.5個月後,其體重從55.4公斤回升到58.8公斤,手的握力也從 21.2公斤增加至22.6公斤,距離80歲以上的男性握力標準23.6公斤,僅有一步之遙。醫師提醒,持續穩定攝取均衡營養,才能預防肌肉快速流失。
原本擅長爬百岳的64歲李女士,近來竟每走10分鐘的登山步道,便因四肢無力需要常常休息,原以為只是年紀漸長,體力大不如前,但沒想到卻是力弱症作祟!醫師提醒,當肌肉量還在,卻出現四肢無力現象,當心逐漸陷入「力弱症-肌少症-失能」3大風險,建議年長者在肌少症發生前,應優先檢測力弱症風險,並善用簡單居家運動3招來預防。
家中長輩有肌少症,小心不是正常老化現象,是一種疾病!肌少症常見原因為衰老、體力活動減少及營養不良,造成肌肉量快速流失,而引發肌少症。若民眾想逆轉肌少症,飲食規劃該怎麼吃?營養師提供「4大營養關鍵」,建議透過天然蔬果、保健食品來補充。
不少人都有頭暈的症狀,有時候頭暈起來甚至嚴重到無法下床,但頭暈的原因有很多,可能和生活習慣、疾病有關。建議民眾,若經常發生頭暈的狀況,一定要請醫師協助找出病因,而且除了用藥調理外,平常也要避開含有酪胺的食物,例如牛奶、紅酒、巧克力等。
蛋白質是身體不可或缺的營養素之一,除了是人體組成細胞的重要元素外,還能提供身體每日運作所需的能量。吃足夠的蛋白質,幫助增肌減脂、提高新陳代謝,但你知道40歲以後,該怎麼補充蛋白質嗎?每天該吃多少蛋白質才是對的?優質的蛋白質要怎麼選?建議民眾,可以試著每一餐都攝取約20~40克左右的優質蛋白,優化蛋白質的利用率。
關節、筋骨退化非年長者專屬!神經醫學科醫師提醒,近來門診發現不少上班族由於久坐或者缺乏運動,造成肌肉提早流失,甚至影響行動力。不只是銀髮族,中壯年更應提早做好關節保養,為年老階段做好準備。 前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科主任顏得楨教授表示,退化是隨著年紀增長會發生的自然現象,但如果加上外來因素就可能會讓退化提早到來。顏得楨教授說明,不只銀髮族,年輕人若缺乏運動都可能導致肌肉提早流失,或者因不正確運動姿勢也會造成神經壓迫,影響關節健康。 地中海飲食、曬太陽、補充正確營養品 不少銀髮族退休後仍熱愛戶外活動,如果因為神經退化、關節疼痛甚至是骨質疏鬆而無法運動,反而提高肌少症罹患機會。除了透過正確運動型態來訓練,顏得楨教授認為營養補充也很重要。 顏得楨教授提出,優質蛋白質如魚、肉、豆等都會建議銀髮族多攝取,或是採用地中海飲食少油、多植物性蛋白質、水果都很不錯,他也鼓勵適度曬太陽,不僅能改善睡眠品質,也能夠幫助強健骨骼系統。 補充營養品是現代人常見方法之一,40歲後特別是關節保養與神經系統維護更需注意提早補充,應該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關節保養品?以常聽到的葡萄糖胺來說,顏得楨教授解釋,主要作用是補充關節滑囊液體,增加潤滑度來降低關節不適感。 不過近年有些研究與案例發現部分高血壓、高血糖等慢性病患者,長期服用葡萄糖胺有產生血壓或血糖不穩定情形;以顏得楨教授門診來說,就曾有60幾歲病患原來病情控制都不錯,後來血糖突然飆高甚至要住院,經過問診才發現是自行補充了葡萄糖胺,這樣的案例不在少數。 最新蛋殼膜成分:補充一型膠原蛋白及彈性蛋白 因此近幾年來開始會以UC-II(Undenatured Collagen Type II,非變性第二型膠原蛋白)作為關節保健的選擇。顏得楨教授補充,攝取40毫克的UC-II能達到1500毫克葡萄糖胺加上1200毫克的軟骨素的臨床功效,不僅大幅提高方便性,也因為用藥減少,提高了民眾的遵從度。 顏得楨教授說明,由於人體關節活動需要的膠原蛋白相當多元,因此在維持關節健康除了可以選擇有UC-II成分的營養補充品之外,也可以留意像是有添加蛋殼膜成分,能夠加成補充一型膠原蛋白、彈性蛋白等營養素,更能強化結締組織、肌腱等整體支撐力。 關節保養越年輕開始越好,顏得楨教授提醒,銀髮族熱愛爬山平時也要注意膝蓋關節的保護使用護膝工具,若有補充保健食品者,建議白天空腹時攝取效果較佳;另外如果已有關節疼痛症狀,必須先就醫找出問題再來做保養,才是維護關節健康正確之道。 圖說:前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科主任顏得楨教授
「蛋白質」是身體重要的營養成分之一,舉凡頭髮、皮膚、器官、骨骼、肌肉、神經等都是由蛋白質組成;很多人都知道蛋白質的補充很重要,但要怎麼吃才會攝取到足夠的蛋白質呢?對此,營養師建議食用時的優先順序很重要,最好是按照豆、魚、蛋、肉的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