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歲以上長者多半都有肌肉流失困擾,如何趁早預防肌少症及存骨本是關鍵!門諾醫院營養師指出,多數人的肌肉量從40歲後開始下降,隨著年齡增加,也會有骨質疏鬆的困擾。針對肌少症熟齡患者,建議從飲食營養補充做起,不僅要攝取足夠熱量及優質蛋白,還要兼顧骨本,平時多攝取含鈣食物,才能吃出骨骼、肌肉保護力。
65歲以上長者多半都有肌肉流失困擾,如何趁早預防肌少症及存骨本是關鍵!門諾醫院營養師指出,多數人的肌肉量從40歲後開始下降,隨著年齡增加,也會有骨質疏鬆的困擾。針對肌少症熟齡患者,建議從飲食營養補充做起,不僅要攝取足夠熱量及優質蛋白,還要兼顧骨本,平時多攝取含鈣食物,才能吃出骨骼、肌肉保護力。
72歲陳奶奶平時身體硬朗,但日前卻因為肺部感染,住院治療近兩個月。出院後,陳奶奶發現自己的體力明顯變差,不僅需要助行器輔助行走,更是每走幾步就需要停下休息。後續在家人的陪伴下,來到台北慈濟醫院就診,透過測量小腿圍、握力測試與起立坐下測試,發現陳奶奶肌肉量少且肌力不足,診斷為肌少症⋯
時節入冬,心血管疾病風險隨之增加,背後原因竟是肌少症?瀚仕整合功能醫學中心歐瀚文醫師提醒,近期氣溫降低,民眾身體不適、以為心血管出問題就診人數暴增,問診後才發現成因與肌少症有關。雖民眾常誤以為肌少症很遙遠,但50歲過後,肌肉流失速度比起30歲快2倍 ,不僅是導致慢性病、骨折的主因,更可能因此埋下心血管疾病、失能禍根! 台灣將於2025年步入超高齡化社會 ,解決全民肌肉流失問題刻不容緩。現代民眾受工作及生活型態影響,長久坐、少動,飲食上外食比例高達94% ,歐瀚文醫師提醒,民以食為天,正確飲食觀念是遠離肌少症的一大因素,除了注重無糖、均衡營養,也建議民眾把握兩大關鍵營養素「優質蛋白質」與「MCT中鏈脂肪酸」攝取,提早預防、增加肌肉強度,啟動豐富的人生下半場。 台灣約45萬中高齡者罹患肌少症 死亡率最高恐增3倍 根據研究顯示,台灣社區中高齡族群約40%患有肌少症 ,相當於45萬人深陷肌少症危機 ,隨年紀增長,民眾常感體力下降,甚至行走速度減緩、力氣變小,使戶外活動與運動的意願降低,加速肌肉流失,形成惡性循環,歐瀚文醫師提醒:「肌少症不僅使患者生活品質下降,近年研究更發現,嚴重肌少症可能導致心肌流失、心臟衰竭風險提高 ,且肌少症患者死亡率約為一般人的3倍,危害性不容小覷。」 小心常外食、營養不均陷「危肌」!中壯年族群3基準自評肌少症風險 醫師分享,近日診間因慢性疲勞、胸悶不適就診患者增加,一名50歲上班族,由於工作繁忙、日夜顛倒,常吃外送、泡麵,導致蛋白質攝取不足,出現胸悶、貧血、慢性疲勞,睡眠品質下降症狀,就診後進一步檢查,發現問題根源出在肌少症,檢查後建議患者每餐補充口服營養品搭配運動,治療後除了肌肉增加,患者日常體力、精神都有明顯改善,重拾工作與生活的信心。 中壯年族群經常擔任家庭中主要經濟支柱,更應及早關注肌少症危機,面臨40歲後人體肌肉倍速流失,醫師提出三點基準幫助民眾自我檢測,包括: 一、 體脂是否符合衛福部建議標準:男性體脂肪≧25%、女性體脂肪≧30%者為肥胖,肌肉比例容易偏低 (特殊疾病或需求患者可能需視情況增加標準數值) 二、 觀察步行速度是否下降,爬樓梯及蹲下站起時是否需要支撐 三、 用雙手嘗試圈住小腿肚圍,若能圈住,可能有較高肌肉流失風險 歐瀚文醫師指出,民眾可自行簡易評估是否符合以上基準,如有符合,建議及早就診諮詢專業醫師建議,遠離肌少症風險。 遠離肌少症、重掌人生主導權!兩大營養素最關鍵 醫:優質蛋白質、中鏈脂肪酸助增肌、有效率地攝取脂肪酸可以5倍速 體力升級! 想要預防肌少症,飲食、運動缺一不可。然而,醫師提醒:「俗話說『三分運動、七分吃』,建立正確飲食習慣,補充完善的營養素,是遠離肌少症最重要的因素。」中壯年族群苦於工作繁忙、頻繁外食導致建構肌肉所需的營養素不足,除了可依照國健署「我的餐盤」規劃均衡營養攝取量,醫師也建議有需求的民眾可考慮便利性高、完善且均衡營養、無糖的口服營養品進行補充。 至於營養素的選擇上,醫師指出,預防肌少症最重要來自兩大關鍵營養素的攝取:優質蛋白質與中鏈脂肪酸,優質蛋白質可用以維持人體的生長發育,中鏈脂肪酸則能增加肌肉量、改善運動表現 、甚至增進認知能力 ,且中鏈脂肪酸代謝速度更快、吸收效率更好 ,是一般油脂(長鏈脂肪酸)的5~8倍速 。除此之外,醫師也提醒,適當運動可以培養肌肉量,建議中壯年族群在飲食外搭配重量訓練,並且補充完善的營養素,提早養肌、遠離肌少症,重掌人生主導權。
你知道全身肌肉有70%都在下半身嗎?隨著年齡老化、肌肉流失,就容易造成下肢骨折,甚至導致臥床、失能風險。《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物理治療師分享,想防止老化肌肉流失,先從腿部肌肉開始訓練,不僅教民眾「圖解2招」練腿力,還提供赤手空拳也能練肌力的方法,讓一般人、高齡長輩在日常都能輕鬆上手。
運動是對抗肌少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運動訓練的內容包括肌力訓練、心肺功能訓練、平衡訓練與步行訓練等⋯你知道什麼運動更能有效增強肌力嗎?根據研究指出,離心阻力運動對老年人的心肺需求較少,進而強化關節並最大限度地減少傷害;此外,不同過去的運動觀念,「放啞鈴」更能達到最好的肌肉生長效果。
不少上了年紀的人飲食講究清淡每天「清粥小菜」,要求自己少肉、少鹽、少糖、少油,認為這樣可以控制高血壓、高血糖等三高慢性疾病。但研究發現,如果長期缺乏蛋白質,恐導致肌肉量流失、肌力衰退,結果罹患肌少症,恐怕顧此失彼。
起源自越野滑雪者夏季訓練方式的「北歐式健走」,近年來成了最熱門的健身方式,到底什麼是北歐式健走?它跟一般健走有什麼不同?《優活健康網》特選摘此篇告訴你,北歐式健走不但是種心血管運動,只要掌握好小技巧,甚至還能有效訓練肩部、手臂、核心和腿部肌肉,更改善帕金森氏症、憂鬱症、慢性下背痛⋯等。
一般人在40歲後,肌肉量就會隨著年齡老化而逐漸流失,但其實肌肉流失原因不只有老化,還有其他因素如生病、減重、飲食不均⋯等也會導致肌肉流失。營養師就警告,在日常中可能發生肌肉消失的「5大時機」,同時也提供對應解決方法,提醒民眾別讓肌肉在不知不覺中悄悄消失,進而陷入肌少症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