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癌

機械手臂手術治腸癌4天快速出院恢復日常

機械手臂手術治腸癌4天快速出院恢復日常#腸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36歲蔡先生沒有特殊病史,因解血便就醫,在腸鏡檢查發現結腸惡性腫瘤,腹部CT顯示乙狀結腸巨大腫瘤伴轉移性淋巴結腫大。蔡先生正值壯年期,小孩還小,正在為家庭為生活打拼之際,突如其來的噩耗幾乎招架不住。在醫師的評估下,蔡先生接受機械手臂手術,合併術後加速康復(ERAS)輔助快速恢復,術後4天即出院,原本一直擔心的問題,還有大手術後的疼痛與恢復,幾乎無感。目前術後也接受了7次的輔助化療,持續進行中。 精準切割避開重要自主神經台中榮總大腸直腸科外科主任蔣鋒帆表示,機械手臂手術和腹腔鏡手術一樣被歸類為微創手術,但二者有明顯差別。傳統腹腔鏡手術儘管較多醫師使用,最大問題就是需靠助手相配合,因為手術時眼睛與手都無法由手術醫師完全自行掌控,有時造成手術未能達到目標。蔣鋒帆說,現在的機器人手術系統本身配置四支可靠且精巧的機械手臂,相較於腹腔鏡系統的加長型夾子與剪刀的組合外,除了機器手臂有關節可靈活轉動,讓醫師能精準切割。這是由手術醫師決定,而不是由協助醫師決定要看哪個部位,通過機器手臂將鏡頭穩妥握住,較不會像腹腔鏡手術常出現助手「扶鏡」時會晃動導致主刀醫師「暈船」狀況。蔣鋒帆進一步解釋,3D影像不僅能隨意放大或縮小,也能將淋巴結、血管、神經看得更加清晰,除了能摘除更多淋巴結降低轉移或復發,可以其精巧避過骨盆與腹內自主神經,讓病患術後能有正常之膀胱、腸道與性功能,恢復期後將原本生活功能的影響降低。 特別適合ERAS  術後加速康復流程以往,許多腹腔鏡直腸的手術由於解剖構造的關係,不容易達到理想的切割面,國際上已有共識建議使用機器手臂系統。新一代系統更將手臂瘦身與加長,讓手術範圍擴大到可以同時執行腹腔與骨盆腔的手術,繼攝護腺癌手術由機器手臂勝出後,大腸直腸手術將會更加推廣。蔣鋒帆說明,由於機器人手臂手術系統屬於精準醫療的體現,精準手術後恢復過程非常迅速與穩定,尤其特別適合採用ERAS,隨著醫療科技進步,可望能幫助更多患者預後進展,提供手術後完整人生。

腹瀉吃點腸胃藥就好?他不菸不酒竟轉移性腸癌

腹瀉吃點腸胃藥就好?他不菸不酒竟轉移性腸癌#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採訪報導)在大企業服務40年的郭先生,平日作息正常、不菸不酒,去年初公司例行健檢,意外在肝臟超音波發現一處小陰影,進一步追查發現是晚期大腸直腸癌併發肝轉移,他這才意識到,原來長期輕微腹瀉和鉛筆便(糞便細軟少),並非單純腸胃不適,而是腸癌警訊!所幸透過精準治療,腫瘤得到妥善控制,肝腫瘤也剩鈣化小點。頭號健康公敵「大腸直腸癌」 每80分鐘1人死亡大腸直腸癌連續13年居國人10大癌症之首,平均每30分鐘新增1人確診,約80分鐘就有1人病逝, 2成病友確診時已是第4期的轉移性大腸直腸癌,5年存活率約13%,對比第一期確診病友存活率超過90%,差距懸殊。如今腸癌治療邁入「精準醫療再升級」的時代,即使是轉移性腸癌病友,也可以在健保幫助下,先做RAS基因檢測,再決定標靶藥物種類的使用順序,爭取手術與延命至2年的機會。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楊純豪表示,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的治療以化療搭配標靶藥物為主,但腸癌標靶藥物概分為「抗表皮生長因子標靶」和「抗血管新生標靶」兩種,病友在確診為轉移性腸癌後,應該先做RAS基因檢測再決定相對應的標靶藥物。研究顯示,轉移性腸癌病友中,RAS基因無變異者占6成,建議優先使用化療合併抗表皮生長因子標靶,讓腫瘤獲得較佳的控制。即便是轉移癌,爭取手術機會依然是治療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的重要策略。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醫師梁逸歆表示,大腸直腸癌轉移部位以肝臟占4成為最高,主要可能與血液回流機制有關。肝臟是腸道血液回流途中的第一關,相對較容易造成血液中轉移癌細胞落地生根,導致癌變。RAS檢測健保給付 幫助癌友用對標靶拚手術延命而腸癌腫瘤轉移至肝臟,倘若無法直接以手術根除性治療,則必須先使用精準有效的標靶藥物與化學治療,進一步使得無法手術切除的病況,轉變成能夠進行根除性手術,方能提升病友生活品質和延長存活。根據台灣健保資料庫分析,結果顯示在將近1萬3000名的轉移性腸癌患者,於初治療時併用化療和抗表皮生長因子標靶藥物,顯著有助縮小腫瘤,較併用抗血管新生標靶者,可增加將近多1成的手術機率,同時也更延長平均存活時間。此外,如果治療效果良好進而讓患者有機會能接受手術,以目前的證據來說,原本的化學治療併用標靶藥物的組合也應該於術後繼續使用,當然最重要的是實際用藥時機需視癌友個人病況狀況而定。大腸直腸癌已走向精準醫療再升級的時代,RAS基因檢測成為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治療的檢驗必備項目。過去RAS基因檢測需自費,臨床常見癌友礙於經濟負擔,錯失及早正確用藥的時機。不過,健保從6月開始給付RAS基因檢測,幫助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病友更精準用藥。

腸癌末期多專科治療 擺脫人工肛門

腸癌末期多專科治療 擺脫人工肛門#腸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年約五十的遠洋商船船員因工作因素,每次出航一、二年才能回到家。某次返航後,家人發現他與以往相比體重大幅下降,而除了暴瘦外,還出現腹部脹痛、進食容易嘔吐的症狀,在家人勸說下前往醫院就診,才發現罹患晚期直腸癌,腫瘤已轉移至肝臟。高雄市立大同醫院胃腸及一般外科醫師范文傑表示,這名患者當時因腫瘤造成嚴重的腸阻塞,醫療團隊經過討論,在第一時間先為患者裝設暫時性人工肛門,後續再透過各科別專科醫師共同討論及安排相關檢測。由於患者腫瘤較大難以手術,因此透過基因檢測,確認患者無RAS基因突變後,進一步規劃標靶治療,同時搭配化療與放射治療將腫瘤縮小,再應用微創手術完成原發部位及轉移至肝臟處的腫瘤切除,在一段時間的修復後,也順利移除人工肛門。晚期腸癌治療手術成關鍵 多科接力規劃最佳治療順序「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患者如果可以手術切除腫瘤,對預後及生活品質都能帶來更好的成效。」范文傑醫師說,臨床觀察發現,有兩成患者確診時已發展成第四期的轉移性大腸直腸癌,且常見肝臟及肺臟的癌細胞轉移。所幸現今治療選擇多元,針對這些腫瘤難以手術且除的患者,透過術前標靶治療、化療及放療有效縮小腫瘤後,約有1/4的患者可以接受手術,大幅提升長期存活率。過去人們常鼓勵癌症患者,抗癌是一場耐力賽,范文傑醫師認為,大腸直腸癌症治療與其說是患者的個人耐力賽,其實更像一場集結多專科醫療團隊的團體接力賽。大腸直腸癌的主流治療模式已邁入MDT多專科治療團隊模式,針對晚期或情況較為特殊的患者,集結大腸直腸外科、血液腫瘤科、放射科等各科別醫師的專業見解,共同擬訂適合患者的治療方案,為患者規劃最佳治療順序,團隊成員也能從中獲益,完整認識疾病在各科別中的最新治療進展。預防腸癌採健康飲食 不要讓食物長時間在腸胃道停留MDT模式除了在治療上對患者有所助益外,同時也囊括營養師、心理師、社工等成員,全方面保障患者的營養規劃、心理健康,甚至是治療過程中的經濟需求,並透過個案管理師統整上述治療及其他層面的討論,協助擬定及對患者說明溝通治療計畫的進行。范文傑醫師指出,大腸直腸癌的罹患人數已經連續12年蟬聯第一,因此若有血便、排便習慣改變、貧血等症狀,或甚至已摸到腹部出現腫塊,就應盡速就醫接受大腸鏡檢測。若本身年齡為50歲以上,或有家族史的高風險族群,也應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測,及早確診、早期治療。除了定期檢查,范文傑醫師建議,規律運動、健康飲食、不要讓食物長時間在腸胃道停留、保持良好排便習慣,也是預防大腸直腸癌的好習慣。(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長期便秘 禍首竟是腫瘤阻塞腸道

長期便秘 禍首竟是腫瘤阻塞腸道#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90歲高齡老翁長期便秘,家人以為是上年紀腸道退化,多年來依賴軟便劑幫老翁「打通關」,檢查發現,禍首是4公分腫瘤阻塞腸道!醫師為老翁切除病灶後,老翁再也不必每天為「解放」所苦。長期依賴軟便劑 身體會累積毒素台中慈濟醫院大腸直腸科醫師方佳偉表示,網路流傳「便秘十年必得腸癌」雖不是百分百準確,但不可諱言,腸癌病患者的確有極高比例曾飽受便秘之苦。考量老翁年邁,採機器手臂進行腹腔鏡微創手術,切除大腸癌病灶,僅在腹部打3個各約1公分的小傷口,術後恢復良好。方佳偉醫師提醒,不是所有患者都適合機器手臂手術,必須由醫師評估。「正常人體,有進就一定要有出。」方佳偉醫師指出,便秘問題如果是短期使用軟便藥解決還好,若是長期便秘卻只依賴藥物,結果就是不斷累積身體內的毒素,經年累月刺激,久而久之惡性循環,腸道就容易病變。建立健康生活飲食 養成運動習慣方佳偉醫師表示,老翁因腫瘤塞住腸道造成便秘,反過來講,也可能是因長期便秘未改善,引發腸道發生腫瘤,國內長期依賴軟便藥的族群比例不低,建議最好就醫檢查,排除腫瘤造成腸道的阻塞,並建立健康生活飲食與運動等方式找回規律的排便習慣。

每日16人死於腸癌!治療重生活品質

每日16人死於腸癌!治療重生活品質#腸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曾經從事工程行業的林先生,退休後養成每年健檢的習慣,平時不菸不酒,也沒有明顯排便異常情況,卻在101年初確診為直腸癌第2期。治療後病情穩定,沒想到105年癌細胞復發且擴散至肝臟,針劑化療卻2度腹部大出血,前後住院將近2個月。後來改用新型口服化療藥,病痛獲得改善。大腸直腸癌連續11年居國人癌症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台灣腸癌病友協會理事長、高雄長庚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陳鴻華表示,雖然隨著腸癌篩檢普及率提高,近年國人腸癌整體發生率略為下降。但根據癌症登記資料,大腸直腸癌仍連續11年居國人癌症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每年新增患者超過1萬5千名,平均每34分鐘就有1人確診,大約每90分鐘就有1人死於腸癌,相當於每天有16人因腸癌失去生命。由於政府補助糞便潛血檢查,越來越多腸癌患者能在病症早期就確診並進而接受治療,但統計顯示仍有4成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臨床也發現,許多大腸直腸癌患者一聽到「晚期」,心理焦慮又徬徨無助,追著醫師猛問剩餘存活期、用藥、生活品質等問題。晚期腸癌患者若前線治療效果不佳 接續後線治療可擁有較長存活時間陳鴻華醫師表示,醫學文獻顯示,晚期腸癌患者如果前線治療效果不佳,若接續後線治療,可較僅接受前線治療者擁有較長的存活時間。醫藥技術進步,現在晚期腸癌的治療武器相當多,且多有健保給付。即使患者因前線治療出現易導致生活品質低落的身體體能、心血管、血液、皮膚或消化道相關副作用,例如體力虛弱、皮疹和手足症候群等,也不要輕言放棄,多給自己一次機會。醫師可在綜合評估過去症狀及生活需求等項目後,於後線給予口服標靶藥物、針劑標靶或新型口服化學藥物的治療,幫助癌友在不影響生活品質的情況下,盡可能活得更久。新型口服化療藥減少發生嚴重副作用、改善生活品質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暨血液腫瘤科主任李冠德強調,晚期腸癌患者的治療,前線藥物目標是增加存活率,後線藥物則在於提升生活品質。門診經驗發現,以往晚期腸癌患者在完成前線針劑化療後,約3成患者有感於副作用太大、不願意身體和精神再受折磨,一聽到後線再打化療就搖頭拒絕。這種僵局卻隨著新型口服化療藥的問世而被打破,經醫師評估和建議後,晚期患者願意嘗試後線治療的比例高達8至9成。李冠德醫師進一步說明,新型口服化療藥已納入健保給付項目,研究發現不僅較少發生會影響日常體能表現和活動度的嚴重副作用,患者也會因不用住院打針,伴隨腫瘤長大而出現的疼痛、呼吸喘或腸阻塞等不適症狀得以緩解,雖然偶爾有白血球過低情況,但可讓整體生活品質獲得改善,進而延長生命。台灣腸癌病友協會強調,隨著醫藥技術越來越進步,晚期患者不要放棄希望,若醫師評估可行,不妨多給自己一次治療機會。

腸癌發生率居冠 基因檢測助精準治療

腸癌發生率居冠 基因檢測助精準治療#腸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衛福部最新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大腸直腸癌發生率位居國內十大惡性腫瘤首位,其成因恐與飲食習慣、生活作息、工作壓力等因素有關。然而現今醫學進步,針對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患者,治療前可先透過基因檢測,確認病患身體狀況,藉以量身打造最佳治療方式,進而提升疾病控制率並延長存活期。透過RAS基因檢測 精準治療提升生活品質台灣腸癌病友協會理事長陳鴻華理事長分享,一位高齡80歲且確診為第四期的大腸癌患者,過去因經歷兩次換腎手術失敗,導致需長久接受腹膜透析治療,同時兩種病症使其身體狀況不佳,又擔心腸癌治療引發的副作用對老翁負擔太大,建議先透過RAS基因檢測,確認基因分型,再配合單一藥物使用。透過精準治療後,他的癌細胞指數從一萬多降至四百,不僅副作用小,且帶給病患良好的生活品質。標靶輔助治療 增加手術治癒機會陳鴻華理事長說明,目前針對轉移性(第四期)大腸直腸癌患者,手術切除癌細胞為最佳的治療方式,將惡性腫瘤切除乾淨,可提升治癒率,五年的存活率可達40%至50%。然而若腫瘤過大無法透過手術切除,則需使用化療合併標靶治療,將其腫瘤細胞縮小再進行手術。他進一步指出,晚期腸癌患者治療方式較為複雜,但若藉助基因檢測確認基因類型,再投以適當的藥物,治療就能事半功倍。腸癌標靶治療指引 基因檢測為大宗基因檢測之所以重要,肇因於越來越多疾病與基因相關,透過基因檢測,癌症治療更具專一性。陳鴻華理事長補充,目前大腸直腸癌基因檢測主要以RAS及BRAF基因為大宗,透過檢測基因是否突變,能幫助醫師更精準的對症治療;不過,並非所有大腸直腸癌的患者都要進行基因檢測,建議第四期要接受治療之患者進行基因檢測,作為後續標靶治療的指引,且能有效改善病症與維持術後生活品質、延長壽命。預防勝於治療 定期篩檢揪出癌細胞陳鴻華理事長最後建議,預防勝於治療,除定期篩檢外,平時排便或是身體出現異狀應及早就醫,一旦確立病症則要與醫師擬定後續治療方式;若是第四期的患者,除了接受標靶治療之外,也可自己向醫師提出基因檢測的要求,以增加治療成效。(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作息不正常 男黃疸嚴重罹癌

作息不正常 男黃疸嚴重罹癌#腸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48歲的盧先生,過去在光學光電膜生產廠從事輪三班制的工作。因為不固定的休息睡眠時間,加上立求完美的性格,不僅三餐不正常,情緒更常處於焦慮的狀態。起初感覺胃腸系統不順暢,僅服用簡易成藥來排解不適,直到尿液成極深褐色,且皮膚、雙眼均呈現黃色,黃疸相當嚴重,且完全沒了食慾,才緊急就醫。經診斷後,確診為十二指腸壼腹癌。化療副作用多 體力備受考驗在被診斷為十二指腸壼腹癌後,醫師隨即安排進行手術。盧先生指出,手術後,因插氣管使得身體非常疼痛,不但無法起床,還得接引尿管,加上無法進食,僅能靠輸送頸動脈營養劑,導致身體極度脆弱。因此,在療養一個月後,盧先生決定採用化學治療。化療開始時,因為出現疲憊感、睡不飽等副作用,從手術後到化療,體重就足足減少了8-9公斤,以致他非常擔心體力不勝負荷,無法完成療程。讓副作用打退堂鼓 體重也恢復正常值盧先生的至交好友知道後,相當擔心他在治療後出現的不適,故不斷在網路搜索相關十二指腸壼腹癌資訊,並且發現到台灣小分子褐藻醣膠的研究實驗,經醫學中心人體臨床實驗。化療期間服用台灣小分子褐藻醣膠,能有效輔助緩解癌症化療後副作用帶來的不適。於是,盧先生在化療時,每天食用台灣小分子褐藻醣膠,長期下來,不僅食慾提升,拉肚子的次數減少,身體消化系統吸收也明顯變好,更重要的是,體重也恢復成正常值了。正規醫囑+輔療 找回食癒力盧先生表示,現在鄰居朋友看到他,總是稱讚他神清氣爽,從外表完全看不出來是癌症患者。他也會和其他癌友分享治療的過程,透過正規醫囑治療,搭配經過臨床試驗的台灣小分子褐藻醣膠,不僅提升治療品質,更讓他在面對癌細胞時,重獲新力量,除了提升身體機能運作外,也翻轉希望,讓人生更精彩。他並提醒,若有身體不適,請先洽詢專業醫療管道,才能成功抗癌。(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大腸癌發生率居冠!4成患者靠標靶藥

大腸癌發生率居冠!4成患者靠標靶藥#腸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衛福部最新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大腸癌已連續九年蟬聯癌症發生率榜首,對國人健康威脅與日俱增。而大腸癌初期並不明顯,常見的症狀包含糞便潛血、腹痛及異常的排便狀況等,較容易被忽略,導致有些患者發現時,多為晚期,存活時間也相對較短;因此,如何以有效的治療,延長患者的存活期,也是目前醫界最重視的課題。晚期標靶藥 幫助延續4至6個月存活期台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藥物治療科鄧豪偉醫師表示,目前大腸癌晚期的患者治療方式一般以標靶、化學治療為主,再搭配其他局部性治療,例如開刀、電燒、放療等。由於目前晚期腸癌標靶藥物能控制近30%至40%的患者使其穩定疾病,且平均能延續至4至6個月的生命,對晚期腸癌患者是一大福音;甚至有些患者能長期控制超過1-2年。不過,標靶藥物不一定適合每一位患者,需由專業的醫療團隊進行評估治療方針,才能達到最大的療效。晚期腸癌非不治 遵照醫囑以達治療效果鄧豪偉醫師以一位65歲女性腸癌病患為例,因長期排便異常至醫院檢查,才發現已是腸癌晚期,經由手術切除後,經由申請健保給付最後一線口服標靶藥物治療後,至今已有效控制病情長達兩年,超出平均存活期,為及早用藥、及早治療的成功案例,所以晚期腸癌不等於末期,遵循醫囑治療才可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晚期腸癌治療 醫病溝通很重要鄧豪偉醫師補充,標靶藥可能出現常見的副作用像是手足皮膚反應症候群,會使手足皮膚發紅並起水泡,甚至疼痛感,一般建議可以塗抹皮膚保養劑,如凡士林或乳液等來保持皮膚水分、減輕症狀。醫師也提醒,腸癌治療是一條漫長的路,應保持樂觀的心態,務必遵照醫囑、切勿擅自停藥,多與醫師溝通,才能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