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癌

多運動、補充蔬果 3步驟不怕腸癌攪局

多運動、補充蔬果 3步驟不怕腸癌攪局#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腸癌發生率年年居冠,而大腸癌從異常病變癌化為癌症,通常需要10~15年的時間,因此往前推則35歲開始就有可能產生腸瘜高峰。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舉辦的「追捕瘜肉小子大作戰」活動,去年共有7,784位民眾參加,在接受大腸鏡檢查的1,001位民眾中,有737人成功追捕到瘜肉並切除,發現率高達7成4。根據國健署發佈最新腸癌發生人數來看,50歲開始即邁入腸癌高峰期。臺灣腸癌基金會表示,35歲以上青壯年應開始警覺大腸瘜肉的問題,如能及早發現大腸瘜肉並切除可大幅降低罹患大腸癌風險。但根據過往調查,實際主動進行大腸瘜肉-糞便潛血篩檢的年輕族群或上班族比例僅過2成,因此再次呼籲全民加入定期進行篩檢的行列。3步驟遠離腸癌根據調查發現,近8成上班族每周運動不到三次,甚至近4成上班族表示幾乎不運動。而有6成6的上班族對於降低大腸瘜肉或對於大腸癌的預防觀念一知半解,因此台灣癌症基金會提出遠離腸癌三步驟:1) 腸道順暢,補好菌/提高排便順暢度,攝取促進腸道蠕動的食物(例如優酪乳、高纖維質食物),減少糞便停留腸道的時間,降低壞菌與毒素影響的機率。2) 多吃蔬果,少紅肉/飲食均衡、用餐定時,減少高油烹煮習慣與紅肉的攝取,提高纖維與蔬果攝取量。3) 主動篩檢,勤運動/無論是否有大腸癌或大腸瘜肉家族史,鼓勵50歲以下年輕民眾,主動提早進行大腸癌-糞便潛血篩檢,並養成運動333習慣,也就是每周運動3天、每次運動30分鐘以上、平均心跳每分達130下以上。蔬果、優酪乳打造健康腸道台灣癌症基金會營養師鄭欣宜也給予飲食上建議,包括應遵循「蔬果彩虹579」原則:每日攝取量兒童達5份、成年女性達7份、成年男性達9份,天天攝取足量的蔬果,除了抗癌也助於腸胃環保,以維持腸內好菌相。另外也可以用補充好菌的方式,透過保腸保胃、通過國家健康食品認證的優酪乳,搭配日常飲食口味調整為清淡、低油、多蔬果的烹調,讓好菌與蔬果中的高纖成分為腸道健康打好基礎。

挑選年貨注意!減少加工、紅肉「腸」保健康

挑選年貨注意!減少加工、紅肉「腸」保健康#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年節將近,家家戶戶忙辦年貨,其中香腸、臘肉、醃肉、傳統牛肉乾、豬肉乾、熱狗、火腿、罐頭肉品等加工肉品,是許多家庭常吃的年貨,然而專家提醒,這些食品固然美味,卻潛藏著罹癌危機。逾2成民眾 每日吃超過100克紅肉以煙燻、鹽漬、加入防腐劑或化學物質處理過的加工肉品,因加入了為肉品添色或延長保存期限的化學物質,恐產生致癌物質,國際癌症研究總署(IARC)於去年10月將加工肉品列為一級致癌物,每天食用50克加工肉品,會增加18%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每天食用100克紅肉,則增加17%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根據調查,民眾過去1天紅肉攝取量超過100公克者就高達24.3%,而加工肉品與紅肉攝取量過高,除了與癌症有密切關係,同時也會導致心血管疾病與糖尿病等疾病。選擇新鮮食材 減少油炸等高熱量烹調國健署指出,大腸癌已連續第七年蟬聯國人十大癌症發生數首位,居癌症死因第3位,國人愛吃燒烤與紅肉、缺乏運動、肥胖,是大腸癌快速攀升的主要原因。邱淑媞署長建議,年菜的選擇應儘量均衡,並選用當季新鮮食材,增加蔬菜水果、減少加工肉品,改以汆燙水煮取代不健康又高熱量的烹調方式(如油炸、油煎、油炒、油酥、糖醋、蜜汁、茄汁等),把握少油、少鹽、少糖的要訣。另外,4分之1的大腸癌可歸因於身體活動不足、無規律運動等。新春假期飽足美味佳餚之後,要消除多出的肥油,必須透過適度的運動,才能消耗掉,邱淑媞署長建議,運動不限於刻意去打球或慢跑等,可將運動融入日常生活中,闔家出遊或與親朋好友相約出外走春,不只能達到適度運動的目的,更有助預防腸癌。定期篩檢、多運動 預防腸癌上身邱淑媞署長提醒,大腸癌早期並無明顯症狀,等到臉色很差,或者出現排便習慣改變、大便出血、腹脹、腹痛、體重減輕、裏急後重(排便後仍有便意,但只是一些黏液或少量糞便)等症狀才就醫,通常已非早期。因此定期接受篩檢才是預防之道。預防大腸癌等於預防了所有的文明病,減少攝食紅肉(牛羊豬)、減少油炸、燒烤、醃漬及加工肉類等食物,多攝取五顏六色彩虹蔬果,多運動,定期篩檢,才能腸保健康迎新春!

低位腸癌需切肛?新式手術保留排便功能

低位腸癌需切肛?新式手術保留排便功能#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大腸直腸癌為國人常見癌症,一旦發生腸癌,最害怕莫過於必須切除肛門,不僅造成日後無法正常排便,對於患者的工作、社交也會帶來一定的影響,醫師表示,對於「低位直腸癌」患者,現有新式「經肛門直腸低前位切除手術」,讓患者得以保留肛門。電療+化療縮腫瘤 順利保留肛門現年54歲的吳先生去年檢測出罹患第3期大腸直腸癌,腫瘤大小約5公分,經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大腸直腸外科張東晟醫師評估後,透過電療及化療方式使腫瘤縮小,再進行「經肛門直腸低前位切除手術」,順利協助吳先生保留肛門,且未來能有正常的排便功能。「經肛門直腸低前位切除手術」是先以單孔腹腔鏡微創手術斷開血管,同時進行自然孔道腹腔鏡手術,利用患者的肛門為開口切除腫瘤,透過自然孔道腹腔鏡手術能保留患者的肛門,無須做永久腸造口(人工肛門)。傷口小、出血少 免去人工肛門之困擾張東晟醫師表示,過去罹患「低位直腸癌」的患者,採腹部會陰聯合切除手術,傷口約20至25公分、癒合時間長,且須做永久性腸造口作為排泄之用,不僅有造口照護上的負擔,對生活上工作、活動、社交也有一定影響。與傳統腹部會陰聯合切除手術相比,腹腔鏡手術傷口小、出血量少、免除裝人工肛門、失禁的不方便。目前許多傳統腹腔鏡手術進一步演進到單孔腹腔鏡手術,其特點是將原本分散的4至5個0.5~1公分大小的傷口,減至1個1.5~2公分的傷口。同病灶位置 女性手術較男性容易張東晟醫師指出,低位直腸癌其腫瘤位置距離肛門口不到5公分,手術由肛門口進入,直接從腫瘤下緣開始進行切除,故能較徹底切除腫瘤,且骨盆腔的神經較不易受損,排便功能的影響也較少。此外,女性骨盆腔較男性大,因此同樣位置的大腸直腸癌手術也較男性容易。目前「經肛門直腸低前位切除手術」有健保補助,患者僅需自費手術耗材的部分。

長期腹悶誤以為腸癌 竟是肺結核惹禍

長期腹悶誤以為腸癌 竟是肺結核惹禍#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腹悶竟然是因為感染結核病!一名57歲的李先生,因長期腹悶、無精打采且夜間盜汗,原懷疑是大腸癌作怪。誰知大腸癌篩檢呈陽性、息肉切除化驗,才發現竟然是結核菌而非癌細胞。經衛生所護士關心協助服藥9個月後,結核病痊癒重新投入職場。臺大醫院胸腔內科王振源醫師表示,世界衛生組織今年的資料顯示,103年全世界傳染病死亡人數中,結核病有151萬人,首度超越愛滋病毒/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的120萬人,成為傳染病死亡原因首位;也是國人發生率最高的法定傳染病。好發中老年人   症狀似感冒易忽略而新北市衛生局說明,結核病菌透過飛沫傳染,可侵襲人體任何器官,主要造成肺結核,好發於中老年族群,以去年新北市新增個案來說,50歲以上即占73%。由於初期沒有明顯症狀,可能會咳嗽、有痰,嚴重時午後潮熱、夜間盜汗等,以致常被忽略為感冒,不但延誤治療時機,也可能傳染給身旁的親友。而肺外結核約只佔1成病例數,大多會合併肺結核。衛生局提醒,民眾可利用肺結核七分篩檢法自我檢測,即是咳嗽2週(2分)、咳嗽有痰(2分)、胸痛(1分)、沒有食慾(1分)、體重減輕(1分)等症狀,累計達5分(含)以上者,應就醫做進一步檢查。

防腸癌3步驟 少吃加工肉品、定期篩檢

防腸癌3步驟 少吃加工肉品、定期篩檢#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加工肉品對人體危害大,曾有報導指出,世界衛生組織可能宣布將加工肉品烈為與菸、酒、石綿同等級之致癌物;國健署表示,大腸癌自民國95年起就是台灣民眾最常見的癌症,諸多研究指出,加工肉品會增加罹患大腸癌的風險,而紅肉也會增加罹癌風險,為了健康,建議民眾少吃加工食品及紅肉,並且定期做腸癌篩檢。少吃培根、火腿 改吃魚肉或瘦鷄肉加工肉品是指以煙燻、鹽漬或加入防腐劑或化學物質處理的肉製品,如培根、香腸、火腿等,在加工過程中加入的添加物恐使致癌物質產生。國健署邱淑媞署長提醒,儘量減少含有培根、香腸及漢堡等加工肉品的餐點,以魚肉、瘦鷄肉取代。大腸癌蟬聯國人癌症發生率首位多年,且居癌症死因第3位。因此,國健署提醒民眾防癌3撇步:1) 聰明吃/遠離加工肉品,如煙燻、鹽漬或以亞硝酸鹽加工食品,及少吃紅肉,如豬、羊、牛等;飲食以當令、新鮮食物為原則,多挑選2至3道蔬食或半蔬食菜色;烹煮時盡量少油、少鹽、少糖,避免高溫燒烤肉類,以減少致癌物質雜環胺的產生。2) 快樂動/研究指出,肥胖的人罹患大腸癌的風險高出1~2倍,約有1~2成的乳癌及大腸癌可歸因於肥胖及運動不足。國健署表示,運動可從日常生活中時時執行、處處落實,建議每週做到150分鐘以上的中度身體活動,包括快走、做健康操、跳韻律舞、整理庭院及家務等。運動也可以分段累積,如每週5次、每天 30 分鐘,也可以每次15分鐘分2次,或是每次10分鐘分3次完成。多動多流汗,有益身體健康,並可降低罹癌的風險。3) 定期篩/為維護民眾健康,國健署補助50歲以上至未滿75歲民眾,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可惜的是,這麼簡單又有效的方法,卻因民眾常自以為很健康、沒時間為藉口,未參與篩檢。目前全國二年篩檢率為40.7%,顯示還有近6成民眾未接受篩檢服務。邱淑媞署長表示,此種新型檢查是安全、簡單又準確的篩檢工具,沒有侵入性、不會疼痛,不須限制飲食或灌腸,在家就可以採檢,民眾別漠視自己的權益。

腸癌無感!出現症狀25%已是末期

腸癌無感!出現症狀25%已是末期#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整理)大腸癌發生的原因,除了遺傳和基因有關外,與飲食的西化、蔬果比的例低、過多肉類及油脂的攝取都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因此,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戰勝癌症的不二法門。但是,大腸癌初期的症狀並不明顯,難有警覺,臨床上一旦出現症狀,往往都比較嚴重,初診斷的大腸癌患者中,高達25%的病患已經是第四期。 早一步切除瘜肉  斷絕腸癌從媒體報導上知道,許多名人、演藝人員都罹患大腸癌,如果是第三、四期,將會在短期內過逝。彰基醫院胃腸肝膽科孫茂勝醫師表示,大腸癌並非無法治療之症,一開始是小小一顆瘜肉,經發現後並切除下來,不會疼痛、流血、破損,大約一、二個小時就好了,癌症也不會發生。大腸癌大約95%以上,都是從瘜肉成長的,所以應把握時機,將瘜肉切除,即可與癌症斷絕; 糞便潛血篩檢  降低3成腸癌死亡率孫茂勝補充,因此我們提倡大腸癌篩檢,大腸癌篩檢非常簡單,首先是糞便檢查,發現潛血狀況,再進行大腸癌檢查,如有發現瘜肉,則立即切除。彰基醫院在過去進行此種檢查中,約有上百個早期的癌症被發現;因此,及早發現治療,癌症並非絕症,它是可以痊癒的疾病。 加上政府補助50到75歲民眾,每2年1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據研究證實每1至2年進行1次糞便潛血篩檢,可降低18%至33%的大腸癌死亡率。糞便潛血檢查為陽性者,應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若是發現息肉,需立即切除,並持續追蹤。

便秘別輕忽!比常人多2倍罹腸癌機率

便秘別輕忽!比常人多2倍罹腸癌機率#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整理)便秘問題困擾許多人,只要一排便不順,身體也跟著受影響,除了皮膚會變差,脾氣也不由得暴躁起來;根據調查,全台約每10人就有5人有便秘問題,醫師更指出,有便秘者得腸癌的機率,是一般人的1.5~2倍。易增加肝臟、心臟負擔若超過48小時沒有排便,或是一周排便不到3次、排便有困難,就可算得上是便祕。而糞便組成份不只是食物的殘渣,還有許多代謝後的廢物或毒素,經由「腸肝循環」將這些毒素送到肝臟,增加肝臟負荷。且便祕的人常有腹脹、食慾不振、口臭、痔瘡、疲勞等問題。此外便祕者在解便時,腹腔壓力急速增加,大幅提高了心臟負荷,使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發病的風險大增,尤其是老年人,若有便祕問題,最好盡速改善。便秘恐致腸癌、大腸憩室腸胃科醫師蕭敦仁說,容易便秘的人,毒素也會在腸子中堆積,會讓人感到煩躁,長期下來甚至可能造成大腸憩室、或是大腸癌的發生,千萬不可小看便秘,應積極處理。3蔬2果+大量飲水 膳食纖維助排便現代人生活緊張、經常外食,且纖維、水分均攝取不足,是導致便秘的最大原因,想要改善便秘,務必遵守每日攝取三蔬二果、作息正常、每日飲水2000毫升、多運動促進腸胃蠕動,必要時也可補充益生菌增加腸道菌叢,非不得已不要亂服用藥物。董氏基金會呂蕙如營養師也表示,想要避免便秘上身,除了均衡攝取蔬果、多喝水、多運動外,民眾可多補充富含有天然膳食纖維與酵素的水果,如奇異果、木瓜,維護腸道健康,避免便秘找上門。

學佛茹素20年 她排便不順竟罹腸癌第四期

學佛茹素20年 她排便不順竟罹腸癌第四期#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大家都知道,愛吃紅肉是罹患大腸癌的危險因子,然而不吃肉,一樣可能罹患大腸癌!60歲林老師長年學習佛法,茹素20年,生活作息按鐘聲操課,大約一年半前,因排便不順暢、裡急後重,起初以為是便秘,經檢查竟發現罹患大腸直腸癌第四期,且癌細胞已轉移至肝臟。台灣腸癌發生率全球居冠 首要預防是篩檢大腸直腸癌不只是國人十大癌症榜首,台灣發生率甚至是全世界排名第一,每十萬人口標準化發生率為45.1人,打敗韓國45.0人,約每35.1分鐘就增加一名大腸直腸癌病例,且罹患人數逐年上升,平均壽命減少13年之多。由於腸癌初期症狀不明顯,導致新診斷大腸直腸癌病人中,每五人就有一人已經轉移 。高雄長庚醫院大腸直腸肛門外科醫師陳鴻華指出,民眾常認為,只有生活飲食習慣不佳、嗜吃肉類者,才有機會得腸癌,但事實上,癌發生原因包括基因突變、環境及遺傳等因素,預防的不二法門就是定期篩檢,透過早期發現、治療,降低腸癌威脅。許多人發現腸癌時是晚期,就認為自己是末期,其實不然,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治療已從單純化療,新增多線標靶及化療合併治療策略,患者平均存活期已從原本的不到半年,提升到兩年半。目前治療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的標靶藥物有血管新生抑制劑、表皮生長因子抑制劑,兩者都有助於延長存活時間。換化療不換標靶 能延長存活期轉移性大腸直腸癌不僅非末期,甚至有治癒可能。陳鴻華醫師表示,若能將轉移病灶切除乾淨,有很好的5年存活率。但如果一開始無法手術切除,也不要氣餒,先使用標靶合併化療,可提升治療反應率,更高機率將轉移病灶縮小後再進行手術,亦大幅增加存活機會。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魏柏立醫師表示,不論大腸直腸癌患者的癌細胞基因是否產生變異,在一線治療都可使用血管新生抑制劑,即使治療一段期間後,腫瘤惡化,仍可使用相同標靶藥物,只需換其他化療藥物。研究發現,換化療不換標靶的治療方法,能夠延長患者存活期,第二線持續使用相同的血管新生抑制標靶藥物,可降低3成惡化風險、2成死亡風險,疾病無惡化存活期延長近6個月,提供醫師、患者另一項新機會,不過健保尚未給付,患者需自費,患者可多與醫師討論,選擇適合的藥物。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