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創手術

「骨折微創手術」傷口小 復原快,適合銀髮族

「骨折微創手術」傷口小 復原快,適合銀髮族#微創手術

銀髮族最怕的就是跌倒骨折的發生,傳統骨折手術傷口數十公分不等,復原時間長,常造成生活不便。署立彰化醫院骨科推出「骨折微創手術」,只要在骨折上下端各開約2公分傷口以X光機輔助,再「經皮」打入解剖鎖定鋼板,傷口小可降低併發症及後遺症的發生。王守吉主任說,一名50歲陳女士因為不慎跌倒,導致左踝骨折送醫,經評估陳女士病史有關節炎長期使用類固醇及骨質疏鬆的症狀,另外發現皮膚較薄,這些都會造成較高的手術感染風險,經醫師評估後建議以「微創手術」經皮內固定手術治療,陳女士術後傷口小、骨折癒合佳,沒有產生併發症及後遺症的現象。骨科王守吉主任表示,「骨折微創手術」對老年人而言,確實是骨折手術一個很好的新選擇,他並指出署立彰化醫院骨折患者佔百分之70都是銀髮族,老人家因為比較會有骨質疏鬆的問題,在家裡若不慎跌倒就容易造成骨折,如果加上老人家有慢性疾病,手術復原時間的長短對患者傷害是有很大的影響的。以往傳統手術,有「開放性復位及內固定(ORIF)」,那是以直接打開一個數十公分傷口,在目視下進行骨折的復位,同時做骨釘的固定,這會留下較長的傷口,對軟組織破壞也較大,如果過度破壞甚至會影響骨折癒合,進而影響復原進度,感染風險也會相對提高。還有另一種手術方式就是「閉鎖復位及內固定(CRIF)」,也就是骨折處不開傷口,而是透過X光機的輔助確認骨折復位之後,再由外「經皮」打入鋼釘鋼板做內固定處理,但這項手術傷口也約數十公分。但微創手術,術後就只會留下打入骨釘部位的傷口,以微創手術進行骨折治療的好處是局部骨膜軟組織破壞少,對骨折癒合較好,而且感染率因傷口較小相對會較低。王守吉主任指出,以往骨折須以鋼板做固定時,常須採用開放性復位及內固定(ORIF),因骨材設計改進與醫學技術進步,骨科界目前發展出比較過去必須全傷口切開的手術,改為只在鋼板固定處的兩端各開一個傷口,鋼板經皮進與X光導引,再以經皮打入解剖鎖定式鋼板以間斷皮膚切開鎖入螺釘與不破壞骨膜手術法。這對骨質疏鬆及粉碎性骨折病患,特別有利,因為這樣的手術法,傷口小破壞少,術後較不疼痛,可較快恢復生活機能。因為醫學的進步,以往一些困難及併發症多的骨折,現今透過「骨折微創手術」這樣較佳的治療方式,可減少骨折的不適及提高復原機會。王主任表示,醫療的觀念應是以「不傷害(do no harm)」為原則,而手術是極具侵襲性的治療方法,權衡治療疾病與手術傷害的利弊得失,在「不傷害原則」的精神下,除傷口要小之外,對於正常組織的傷害也要降到最低。這就是「微創手術」的精神所在,也是患者的福音。延伸閱讀「手術方式比較」: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8894

「改良式單一切口微創手術」降低手術成本

「改良式單一切口微創手術」降低手術成本#微創手術

「單一切口微創手術」可說是外科的革命,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外科團隊今年初引進「單一切口微創手術」,它將原本使用腹腔鏡手術的多個小型切口,整合至一個0.5至1公分傷口,不但疼痛減少,治療效果相同,術後復原快速且幾乎不會留下疤痕。北醫附設醫院外科團隊從2009年1月至11月,已執行該手術計163例,平均每二天即執行一例,目前廣泛運用在急性闌尾炎、大腸小腸腫瘤、膽囊切除等,成為外科腹腔手術首要選擇。北醫附設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梁宏華表示,「單一切口微創腹腔鏡手術」把腹腔鏡的三個小傷口簡化成一個,並將傷口隱藏於腹壁上的天然疤痕─也就是肚臍的位置,讓術後幾乎看不到傷口,成為無疤痕手術,同時可以縮短患者術後所需的恢復時間,進而縮短住院天數。執行「單一切口微創腹腔鏡手術」國外所使用的高科技手術材料所費不貲,而且國內尚未核准進口使用。北醫附設醫院外科團隊改良韓國的手術,先以透明的傷口保護套套在肚臍口,再接以外科手套形成一個手術套管,然後將手套手指末端剪開,讓腹腔鏡及手術器械通過手術套管進入腹腔進行手術。這項「改良式單一切口微創腹腔鏡手術」的優點,讓醫師在進行手術時器械便於進入腹腔,同時可以大幅降低手術耗材成本,節省病患的荷包。北醫附設醫院一般外科主任魏柏立表示,外科團隊從今年1月迄今,執行「單一切口微創手術」共163例,包括:膽囊摘除110例、小腸腫瘤2例、大腸腫瘤1例、以及從4月才開始為急性闌尾炎病患執行該手術至今計50例。急性闌尾炎是最常見的腹部急症,多半發生在十幾歲到二十幾歲的年輕人,而女性被診斷為急性闌尾炎的機率略高於男生,每人一生中的危險值約為7%。「單一切口微創手術」除了帶給患者很好的療效以及更少的術後疼痛,術後傷口的護理更為簡單,不易因傷口感染而增加住院的天數。在術後傷口的美觀上,於肚臍上只有微小近乎無疤痕的傷口,更是得到患者很高的滿意度,特別是女性年輕族群。愛美是人之天性,「單一切口微創手術」提供給患者一個完整的治療,同時幾乎沒有疤痕的手術選擇。延伸閱讀: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7781

血管長泡泡?認識顱內動脈瘤

血管長泡泡?認識顱內動脈瘤#微創手術

「顱內動脈瘤」,其實不是腫瘤,故無良性惡性之分,它通常是因血管壁因故變的薄弱後,在血流不斷的衝擊下逐漸膨出似氣泡般,俗稱「血管長泡泡」。沒有破裂前,正如暴風雨前的寧靜般的沒有徵兆,一般的斷層掃描也無法查出,目前只有高階健檢使用的64切斷層血管攝影可以做早期篩檢。日前敏盛醫院接獲一名85歲女士,因顱內動脈瘤破裂,意識陷入重度昏迷,但由於血管因老化而過度彎曲,不利於栓塞,手術治療便成為需要考慮的一個選項。在充分與家屬溝通過後,醫師決定實施顱內微創開爐術。顱內微創開爐術能在夾除動脈瘤的同時清除血塊,及實行顱內壓監測,術中使用高階誘發電位監測,可確認兩側大腦功能保存良好,由於該手術傷害小,恢復快,該名病患在三天後即由重度昏迷恢復意識。敏盛醫院表示,顱內動脈瘤臨床上依出血的嚴重度可分為五級,輕者只有劇烈頭痛,意識仍然清醒。越嚴重的昏迷指數就越低,預後和嚴重度有直接關聯;通常40%的病人會死於第一次的出血,生存者也會面臨再度出血及出血後血管欒縮造成大中風的危險。治療主要是針對預防再度出血為主,目前有兩種方式,一為所謂的血管內治療,利用導管做白金線圈的栓塞,優點是不需開顱術,缺點是再發率較高,需定期做腦血管攝影,另外如果血管太彎時,也不容易成功。另外一種方式則是「手術」,傳統的開顱術,傷口大,破壞較多,現已發展出微創開顱手術,傷口小、破壞少、恢復快,也不需理光頭,手術是在顯微鏡下將動脈瘤夾除,手術中再輔以精密的監視設備,使危險性更低,而且動脈瘤的再發率也很低。故對於年邁的老人家而言,可以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療。  顱內動脈瘤是一種隱形殺手,死亡率及殘障率很高,如果可事先篩檢出,宜及早治療,一旦破裂後,需儘快利用栓塞或微創手術來預防再出血已提高治癒率。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