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創手術

父子抽菸多年 兩人都罹肺癌

父子抽菸多年 兩人都罹肺癌#微創手術

生活不管如何忙碌,都要隨時注意健康。一名七旬老翁是位老菸槍,因身體不適由家人帶來童綜合醫院高級健康檢查中心做健康檢查,發現罹患「肺癌」,他的兒子提高警覺,自己到醫院檢查發現也罹患「肺癌」,幸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童綜合醫院胸腔外科主任童詠偉表示,臨床上發現肺癌時大多已到晚期,很少早期被發現,這名42歲的陳先生因為父親檢查出「肺癌」,他心想父親與自己都是老菸槍,不免心頭一驚,自己還是檢查一下較安心。他找胸腔外科醫師幫忙,安排X光檢查顯示右下肺有2公分的腫瘤,採用「微創手術(胸腔鏡)」治療,術後第5天出院,不到一個月即恢復正常工作。診斷為肺腺癌第一期,在追加口服化療追蹤一年後,目前一切正常。延伸閱讀「父子都罹肺癌」: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2280

長期睡眠障礙 恐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

長期睡眠障礙 恐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微創手術

睡不好竟會誘發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大林慈濟醫院睡眠中心於30日完成第1000例睡眠多項生理功能檢查,並邀請林口長庚耳鼻喉部部長李學禹現場分享,對於21世紀文明病的睡眠呼吸障礙治療新趨勢,除了為睡不好的人帶來一大福音,更提醒及早診治是處理新時代文明病的重點之一,而整合性治療才能克服惱人的睡眠呼吸障礙。 李學禹醫師在演講中指出,睡眠呼吸障礙所產生的阻塞與缺氧,會造成發炎、代謝失調、交感神經系統過度興奮、和血管內皮受損,因而誘發或加重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而睡眠呼吸障礙的治療計畫,是需要因病人情況不同而制訂,而療程必須是多階段與多方式的「整合性治療」,包括內、外科醫療團隊的共同合作,以達到病人最想要的治療方式。 李學禹醫師表示,在治療上將病患區分為年輕人及老年人,年紀約60至65歲以上的病患,因合併的疾病較多,且治療手術風險性較高、持續的治療效果較短,同時年紀大的患者出現睡眠障礙症狀與老化症狀重疊,不易區分,所以通常以內科療法為主,以戴呼吸器為主要治療方式,若病人強烈希望改善,則可利用微創手術。年輕患者若呼吸中斷很嚴重,在青壯年時很可能就因睡眠呼吸障礙,而導致中風或心肌梗塞,建議以積極的手術治療為主。 延伸閱讀「擺脫睡眠障礙」: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2027

男子無緣由的腹背疼痛 竟是腹部主動脈瘤作祟

男子無緣由的腹背疼痛 竟是腹部主動脈瘤作祟#微創手術

55歲的張先生日前突然覺得肚子很脹,而且連背部也十分疼痛,他以為是吃壞肚子導致腸胃不適,到醫院掛急診。急診醫師以超音波檢查時,赫然發現竟是腹部主動脈病變、脹大,形成了巨大的腹部主動脈瘤,隨時都可能破裂大出血,危及生命。光田醫院急診部緊急會診心臟血管外科郭達智主任以及蘇銓男醫師,並在最短時間之內完成電腦斷層掃瞄,並為患者施行微創腹部主動脈支架置放術,才讓張先生撿回一命。術後當天即能下床行走,三天後就出院返家。光田醫院心臟血管外科郭達智主任表示,腹部主動脈瘤的成因是腹部動脈血管肌肉層細胞退化造成管壁失去彈性,使得血管會像氣球般向外鼓漲,如果血管破造裂成患者腹內大出血,屆時即使緊急手術死亡率仍高達八成以上,可說是體內的不定時炸彈。而從血管攝影影像中可見這位張先生的主動脈瘤應該已經養了數年以上,體積甚至比左右兩側的腎臟都還大,令人怵目驚心。郭達智主任進一步指出,腹部主動脈瘤好發於60歲以上之病患,男性的罹患率是女性的四倍。尤其常見於高血壓、糖尿病患者及抽菸者,當患者主動脈瘤直徑達到4~6公分時,則有隨時破裂引起大出血的危險。傳統外科手術治療腹部主動脈瘤雖然成功率可達九成,但病患必須接受深度麻醉及剖腹手術,手術時間長,併發症多,且由於傷口疼痛及腸道排氣不順等因素,導致恢復很慢,常須住院半個月以上。尤其是高齡或併有慢性肺部疾病及心臟功能不佳的高危險群患者,傳統手術導致倂發症的風險極高。但現在透過微創腹部主動脈支架置放手術,將能大幅降低手術的風險。該技術只要在局部或半身麻醉下,由患者兩側鼠蹊部切開約三公分的小切口,在X光透視下,將支架植入主動脈瘤血管內,有效地將病變的血管瘤與主動脈的血流阻隔開來,如此一來血流將被限制在支架內,不會流到血管瘤中,因而去除了主動脈瘤繼續漲大或破裂大出血的風險。手術時間也僅需2~3小時,患者在術後當天即可下床。郭達智主任解釋,腹部主動脈瘤於老年人的發生率約為4~5%左右。主動脈瘤支架治療動脈瘤技術在國外發展至今已超過15年。國內也已應用在臨床上數年。健保局更於去年開始針對此項微創手術提供給付,患者不須再承擔動輒四、五十萬台幣的費用,80、90歲的高齡老人也同樣可以接受此項手術。醫師也呼籲腹部主動脈瘤的高危險群病患,如果發現無緣由的腹、背部疼痛,必須盡速就醫,透過簡易的腹部超音波檢查,即可作出正確的鑑別診斷。同時也建議之前因懼於剖腹手術而對治療卻步的腹部主動脈瘤患者,可考慮相對安全且少併發症的微創主動脈瘤支架置放手術,以摘除體內的這枚不定時炸彈。

7歲小弟弟 胸前塌陷如盆地

7歲小弟弟 胸前塌陷如盆地#微創手術

文/天主教耕莘醫院胸腔外科 陳衛洲醫師七歲的張小弟弟,從兩個月大時,媽媽開始發現胸前骨骼有凹陷,且漸漸地變嚴重,直到四個月大時就一直維持在深凹的程度至今,日前至天主教耕莘醫院求診,經胸腔外科醫師陳衛洲診治後發現,張小弟弟罹患的症狀為俗稱的「漏斗胸」。且由於醫學上漏斗胸的嚴重程度可以測量及計算,陳衛洲指出,透過胸凹指標(pectus index)計算,也就是將胸廓左右最寬的橫徑除以前後最窄的前後徑,大於3.25就是重度漏斗胸,而張小弟弟胸凹指標經電腦斷層測量為6.6,已屬於重度漏斗胸。評估張小弟弟的情況,陳衛洲建議其接受新式納氏(Nuss)手術,亦即利用一金屬板把凹下去的胸口頂起來,大約二年後再把金屬板取出,日前張小弟弟已順利接受這項手術的診治,術後已無胸凹現象,慢慢恢復好體態。天主教耕莘醫院胸腔外科醫師陳衛洲表示,漏斗胸是胸前壁向內凹陷呈漏斗狀的胸壁異常現象,是胸壁最常見的先天性畸型。發生率大約每300到400位兒童中便有一位有漏斗胸,而男孩發生的機會比女孩高三到四倍。陳衛洲說,漏斗胸的原因不明,大多為偶發性,只有少數與家族遺傳有關。漏斗胸屬漸進式病變,在出生時可能就已存在,但往往在幾個月甚至幾年後才愈來愈明顯。外型特徵為前胸凹陷,肩膀前伸,略帶駝背及一個突出的上腹。漏斗胸有時會因為壓迫到心臟,而造成心臟輸出之血流量降低、運動能力不足。呼吸時會限制胸部擴張,使肺功能降低。這些心肺功能的問題,在幼兒時期較少出現(少於10%有症狀)。在步入青春期後,將逐漸明顯,至少有40%產生症狀。除了生理上異常外,患者在心理上也可能因為前胸凹陷,不敢露出上身,許多戶外活動裹足不前(如游泳、打球、舞蹈等等),長期以往會呈現害羞、遲疑、畏縮等負面的人格特性。陳醫師指出,傳統的胸壁畸型手術由於手術傷口大,肌肉軟骨破壞多;而且手術時間需要四至六小時,出血多。至於現在所使用的微創手術,手術時間只要一至二小時,傷口小,出血少,肌肉軟骨完整保留,而且住院天數也大為縮短。除了可改善心肺功能外,也可矯正胸骨及肋骨位置。陳衛洲表示,開刀的時機很重要,一般是六到十二歲之間最佳,因為此時小孩的骨骼尚未定型,還有可塑性。但是,若是從小就有嚴重的凹陷,避開因年紀太小麻醉風險因素,約兩歲開始就可以手術,臨床經驗上,甚至有超過四十歲的案例。術前的評估包括,胸部電腦斷層、心電圖、照會心臟科做心臟超音波以及肺功能檢測。以上檢查可以得到量化的數據,可以提供術前術後的比較及評估,呼籲民眾提早發現及提早治療。延伸閱讀「Nuss漏斗胸矯正與傳統開胸手術比較」: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9160

「骨折微創手術」傷口小 復原快,適合銀髮族

「骨折微創手術」傷口小 復原快,適合銀髮族#微創手術

銀髮族最怕的就是跌倒骨折的發生,傳統骨折手術傷口數十公分不等,復原時間長,常造成生活不便。署立彰化醫院骨科推出「骨折微創手術」,只要在骨折上下端各開約2公分傷口以X光機輔助,再「經皮」打入解剖鎖定鋼板,傷口小可降低併發症及後遺症的發生。王守吉主任說,一名50歲陳女士因為不慎跌倒,導致左踝骨折送醫,經評估陳女士病史有關節炎長期使用類固醇及骨質疏鬆的症狀,另外發現皮膚較薄,這些都會造成較高的手術感染風險,經醫師評估後建議以「微創手術」經皮內固定手術治療,陳女士術後傷口小、骨折癒合佳,沒有產生併發症及後遺症的現象。骨科王守吉主任表示,「骨折微創手術」對老年人而言,確實是骨折手術一個很好的新選擇,他並指出署立彰化醫院骨折患者佔百分之70都是銀髮族,老人家因為比較會有骨質疏鬆的問題,在家裡若不慎跌倒就容易造成骨折,如果加上老人家有慢性疾病,手術復原時間的長短對患者傷害是有很大的影響的。以往傳統手術,有「開放性復位及內固定(ORIF)」,那是以直接打開一個數十公分傷口,在目視下進行骨折的復位,同時做骨釘的固定,這會留下較長的傷口,對軟組織破壞也較大,如果過度破壞甚至會影響骨折癒合,進而影響復原進度,感染風險也會相對提高。還有另一種手術方式就是「閉鎖復位及內固定(CRIF)」,也就是骨折處不開傷口,而是透過X光機的輔助確認骨折復位之後,再由外「經皮」打入鋼釘鋼板做內固定處理,但這項手術傷口也約數十公分。但微創手術,術後就只會留下打入骨釘部位的傷口,以微創手術進行骨折治療的好處是局部骨膜軟組織破壞少,對骨折癒合較好,而且感染率因傷口較小相對會較低。王守吉主任指出,以往骨折須以鋼板做固定時,常須採用開放性復位及內固定(ORIF),因骨材設計改進與醫學技術進步,骨科界目前發展出比較過去必須全傷口切開的手術,改為只在鋼板固定處的兩端各開一個傷口,鋼板經皮進與X光導引,再以經皮打入解剖鎖定式鋼板以間斷皮膚切開鎖入螺釘與不破壞骨膜手術法。這對骨質疏鬆及粉碎性骨折病患,特別有利,因為這樣的手術法,傷口小破壞少,術後較不疼痛,可較快恢復生活機能。因為醫學的進步,以往一些困難及併發症多的骨折,現今透過「骨折微創手術」這樣較佳的治療方式,可減少骨折的不適及提高復原機會。王主任表示,醫療的觀念應是以「不傷害(do no harm)」為原則,而手術是極具侵襲性的治療方法,權衡治療疾病與手術傷害的利弊得失,在「不傷害原則」的精神下,除傷口要小之外,對於正常組織的傷害也要降到最低。這就是「微創手術」的精神所在,也是患者的福音。延伸閱讀「手術方式比較」: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8894

「改良式單一切口微創手術」降低手術成本

「改良式單一切口微創手術」降低手術成本#微創手術

「單一切口微創手術」可說是外科的革命,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外科團隊今年初引進「單一切口微創手術」,它將原本使用腹腔鏡手術的多個小型切口,整合至一個0.5至1公分傷口,不但疼痛減少,治療效果相同,術後復原快速且幾乎不會留下疤痕。北醫附設醫院外科團隊從2009年1月至11月,已執行該手術計163例,平均每二天即執行一例,目前廣泛運用在急性闌尾炎、大腸小腸腫瘤、膽囊切除等,成為外科腹腔手術首要選擇。北醫附設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梁宏華表示,「單一切口微創腹腔鏡手術」把腹腔鏡的三個小傷口簡化成一個,並將傷口隱藏於腹壁上的天然疤痕─也就是肚臍的位置,讓術後幾乎看不到傷口,成為無疤痕手術,同時可以縮短患者術後所需的恢復時間,進而縮短住院天數。執行「單一切口微創腹腔鏡手術」國外所使用的高科技手術材料所費不貲,而且國內尚未核准進口使用。北醫附設醫院外科團隊改良韓國的手術,先以透明的傷口保護套套在肚臍口,再接以外科手套形成一個手術套管,然後將手套手指末端剪開,讓腹腔鏡及手術器械通過手術套管進入腹腔進行手術。這項「改良式單一切口微創腹腔鏡手術」的優點,讓醫師在進行手術時器械便於進入腹腔,同時可以大幅降低手術耗材成本,節省病患的荷包。北醫附設醫院一般外科主任魏柏立表示,外科團隊從今年1月迄今,執行「單一切口微創手術」共163例,包括:膽囊摘除110例、小腸腫瘤2例、大腸腫瘤1例、以及從4月才開始為急性闌尾炎病患執行該手術至今計50例。急性闌尾炎是最常見的腹部急症,多半發生在十幾歲到二十幾歲的年輕人,而女性被診斷為急性闌尾炎的機率略高於男生,每人一生中的危險值約為7%。「單一切口微創手術」除了帶給患者很好的療效以及更少的術後疼痛,術後傷口的護理更為簡單,不易因傷口感染而增加住院的天數。在術後傷口的美觀上,於肚臍上只有微小近乎無疤痕的傷口,更是得到患者很高的滿意度,特別是女性年輕族群。愛美是人之天性,「單一切口微創手術」提供給患者一個完整的治療,同時幾乎沒有疤痕的手術選擇。延伸閱讀: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7781

血管長泡泡?認識顱內動脈瘤

血管長泡泡?認識顱內動脈瘤#微創手術

「顱內動脈瘤」,其實不是腫瘤,故無良性惡性之分,它通常是因血管壁因故變的薄弱後,在血流不斷的衝擊下逐漸膨出似氣泡般,俗稱「血管長泡泡」。沒有破裂前,正如暴風雨前的寧靜般的沒有徵兆,一般的斷層掃描也無法查出,目前只有高階健檢使用的64切斷層血管攝影可以做早期篩檢。日前敏盛醫院接獲一名85歲女士,因顱內動脈瘤破裂,意識陷入重度昏迷,但由於血管因老化而過度彎曲,不利於栓塞,手術治療便成為需要考慮的一個選項。在充分與家屬溝通過後,醫師決定實施顱內微創開爐術。顱內微創開爐術能在夾除動脈瘤的同時清除血塊,及實行顱內壓監測,術中使用高階誘發電位監測,可確認兩側大腦功能保存良好,由於該手術傷害小,恢復快,該名病患在三天後即由重度昏迷恢復意識。敏盛醫院表示,顱內動脈瘤臨床上依出血的嚴重度可分為五級,輕者只有劇烈頭痛,意識仍然清醒。越嚴重的昏迷指數就越低,預後和嚴重度有直接關聯;通常40%的病人會死於第一次的出血,生存者也會面臨再度出血及出血後血管欒縮造成大中風的危險。治療主要是針對預防再度出血為主,目前有兩種方式,一為所謂的血管內治療,利用導管做白金線圈的栓塞,優點是不需開顱術,缺點是再發率較高,需定期做腦血管攝影,另外如果血管太彎時,也不容易成功。另外一種方式則是「手術」,傳統的開顱術,傷口大,破壞較多,現已發展出微創開顱手術,傷口小、破壞少、恢復快,也不需理光頭,手術是在顯微鏡下將動脈瘤夾除,手術中再輔以精密的監視設備,使危險性更低,而且動脈瘤的再發率也很低。故對於年邁的老人家而言,可以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療。  顱內動脈瘤是一種隱形殺手,死亡率及殘障率很高,如果可事先篩檢出,宜及早治療,一旦破裂後,需儘快利用栓塞或微創手術來預防再出血已提高治癒率。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