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創手術

微創手術再進化 機器手臂來幫忙

微創手術再進化 機器手臂來幫忙#微創手術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醫療科技的發展大幅減少病人對於手術治療的憂慮,尤其外科手術常常伴隨著大範圍的手術傷口,造成病人對於手術的猶豫,因此外科手術從傳統的開腹手術,逐步發展到腹腔鏡微創,再進化到近年的機器手臂手術,引導外科手術從「智慧與勞力密集」產業,轉型成「高科技」輔助產業,在這場運用先進科技與客製化的新局中,台大醫院從最困難的腫瘤、急症到一般手術都可以施行微創手術,在多個領域都有開創性的進展。機器手臂手術就是用機器手臂取代外科醫師的手,在外科醫師操控下進行手術,機器手臂從病人腹部0.8cm至1.2cm的傷口進入腹腔內,有別於腹腔鏡只有2D視野,機器手臂的3D視野使得原本手術中一些困難角度都更容易進行,且機器手腕可以進行540度旋轉,有利於術中血管傷口的縫合;術後傷口小、復原快,但目前健保不給付。以國人常見的肝臟疾病為例,肝臟切除手術的困難度在於肝臟血管分佈很多,加上東方人的肝臟腫瘤常合併有肝硬化的問題,手術中的止血很重要,所需要的技術層面較高,因此以微創方式進行肝臟切除手術的發展也較慢,台大醫院從2007年開始建立微創肝臟切除手術技術迄今已完成近百例的案例,包括70例的腹腔鏡肝臟切除手術以及今年新發展的29例機器手臂輔助腹腔鏡微創肝臟切除手術,如果腫瘤在5公分以下且位置較邊緣的話,即可考量以機器手臂輔助微創肝切除手術,目前台大醫院適用微創肝切除手術的病患已由20%提升至40% 。機器手臂輔助手術是目前最新的手術方式,傷口小,恢復快,而機器手臂穩定性高、不會疲乏,且可做到較傳統腹腔鏡手術更精細的分離、切割及縫合,還可以緩解目前外科醫師不足的問題,希望能更加順利使用機器手臂來進行手術,發揮如虎添翼的效果。

脊椎微創手術 傷口小恢復快

脊椎微創手術 傷口小恢復快#微創手術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名75歲的老伯,因為嚴重的背痛、下肢麻痛,已然無法行走,常常疼得坐也不是,站也不是,被診斷為「退化性脊椎側彎併脊柱狹窄」,檢查發現,一節節脊椎,已經層層疊疊垮在一起。長期藥物治療仍難解疼痛,決定進行手術,由於變形嚴重,手術困難度高,在移動式導航幫助下,完成了脊椎微創手術。脊椎退化病患多數年事已高,較難以負荷大傷口、疼痛劇烈的傳統脊椎手術,微創脊椎手術已逐漸成為主流。雙和醫院骨科主治醫師江長蓉指出,「脊椎微創手術」是利用特殊器械並配合脊椎內視鏡輔助,透過小傷口,就能進行骨刺清除與脊椎螺釘固定融合手術。由於傷口小,不需要撥開大片肌肉,所以開刀中失血量也少,一般不需要接受輸血治療。術後,病人傷口疼痛度低,可以提早下床、縮短住院天數,很快就可以恢復日常生活。江長蓉指出,脊椎微創手術需靠醫師的經驗與手感,術中用不同角度的X光攝影,以了解骨刺是否清除完整,人工骨架以及及椎螺釘的植入位置是否正確,是否傷及神經。為了保障病患安全,現在可以在手術中使用「移動式電腦斷層輔助系統」,藉由電腦重組成三度空間影像,猶如醫師的「第三隻眼」。長期有腰酸背痛、坐骨神經痛、下肢痠麻或站不久、坐不久的人要小心,可能已經發生腰椎退化性關節炎了。因為脊椎需長時間承擔體重,當日常活動中的腰部動作不正確時,就容易引起脊椎骨及椎間盤軟組織的損傷,進而導致骨刺產生。當壓迫到神經,就會引起疼痛。嚴重的腰椎退化性關節炎,可能伴隨有脊柱滑脫、脊柱變形及脊柱不穩定等情形,所以病人會無法久站或久坐。治療脊椎病變都會先採取藥物和復健的保守性療法,當保守治療無效時,就必需進行手術治療。脊椎手術是將壓迫到脊椎神經的骨刺清除後,放入自體骨或人工骨架,以及脊椎螺釘來進行脊椎的融合固定。

脊椎微創手術 減輕疼痛恢復期短

脊椎微創手術 減輕疼痛恢復期短#微創手術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人類的脊椎隨著年紀增長,必然會產生退化性問題,或多或少造成神經壓迫或脊椎滑脫。年紀比較大的長輩,骨質漸漸流失,成了骨質疏鬆症,慢慢駝背。這些狀況,發生緩慢,一般都沒有症狀。但是當退化漸漸地衍生成酸、麻、痛等不適症狀,就是在警告我們,須注意自己身體的健康狀況。門診常見這類病人求診,經仔細理學檢查及影像檢查診斷,大多數病人藥物治療都可緩解。如果藥物治療加上適當的物理治療仍然無法緩解不適,最終醫師會選擇手術來治療病人。手術治療脊椎病兆的過程,難免破壞了一些骨骼肌肉組織,或是傷口太大,讓病人須忍受恢復期的疼痛,或是術後腰背肌肉僵硬等問題。現在,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醫療著力於減少病人治療過程的疼痛,希望病人盡早恢復,都盡量使用破壞較小的手術方法,也就是微創手術。以達到手術破壞小,病患恢復早的境界。奇美醫學中心神經外科主治醫師宋冠嶔表示:脊椎微創手術,一般有治療效果較好、比傳統手術破壞更少及恢復時間更短等優點,這項手術使用內視鏡輔助,可以讓手術醫師看得更清楚。透過新型手術器械精巧的設計,使傷口變小,破壞減少,這些都是傳統手術所不及的。脊椎疾病有個特性,就是退化並不會因手術而停止。也就是沒有一項技術可以阻止脊椎退化,讓病人百分之百痊癒,以致疼痛、不適不會再發。現代影像診斷儀器很進步,許多輕微病兆都無可遁形,這些病兆,有些其實只是脊椎退化的證據,並不一定是造成病痛不適的根源。面對許多病兆,正確的觀念應該是使用適當的手術方式,治療造成症狀的部位,而非全部一次手術,更不可有順便一起治療的想法,這樣反而破壞了脊椎的結構,也破壞原本脊椎的功能。奇美醫學中心神經外科主治醫師宋冠嶔強調,面對脊椎退化疾病,雖然微創手術的治療可有效減輕病痛,加速恢復,但是患者仍需改變生活習慣,保健我們的脊椎。適當的運動、曬太陽、攝取富含維生素D及鈣質的飲食等,都是增進脊椎健康不可或缺的要素。希望大家都長保健康脊椎,有好的「龍骨」,才能生龍活虎地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大腸直腸癌福音 微創手術治療效果佳

大腸直腸癌福音 微創手術治療效果佳#微創手術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在先進國家中,癌症一直都是人們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以台灣地區來說,從1982年至今,癌症每年都蟬聯十大死因之首,其發生和死亡人數每年皆有增加的趨勢。根據行政院衛生署之資料顯示,隨著人口平均壽命的延長、生活型態改變及飲食習慣西化,台灣地區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已逐漸攀升,目前已躍升為發生人數第一位的惡性腫瘤,且有年輕化的趨勢。衛生署台南醫院外科許凱熙主任表示,目前國家對於大腸直腸癌之篩檢政策主要目標在於早期偵測癌症前期之病灶,如大腸直腸癌之息肉,另外早期診斷癌症積極治療。以大腸直腸癌而言,如果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大腸直腸癌是可以預防且治療成效相當好的癌症。許凱熙主任指出,大腸直腸癌早期偵測得到正確診斷固然是其診療中影響病人預後的決定因子,然而在診斷後的介入性治療之重要性更是不言可喻,微創手術是手術設備技能與科技進步下的外科新領域,也是現今手術的趨勢與潮流。微創手術應用在大腸直腸癌也已經被證實除了可達到與傳統手術同樣安全有效的治療成果,在許多層面更可提供病患更多益處,微創手術也因此逐漸成為目前大腸直腸癌手術治療之主流。

靜脈曲張好苦惱 雷射微創手術傷口小

靜脈曲張好苦惱 雷射微創手術傷口小#微創手術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81歲的李先生由於長時間站立或坐著工作,一整天下來腿部承受過多壓力,久而久之,便形成所謂靜脈曲張,俗稱「浮腳筋」,上個月來到嘉基的靜脈曲張特別門診透過雷射微創手術治療腿部的靜脈曲張,不僅傷口小,而且數後才一個月而已,腿部的靜脈曲張已經完全消失。嘉義基督教醫院心臟血管外科陳建彰主任表示,靜脈曲張初期症狀不耐久站、小腿肌肉痠痛與腫脹感、夜間睡眠易抽筋;久而久之,雙腳腿圍不等大。若不注意,持續惡化會併發皮膚病變,形成所謂鬱積性皮膚炎,初期症狀如皮膚癢,接著小腿與腳踝皮膚顏色變紅或變黑或脫皮,最後進展成皮膚潰瘍,傷口無法癒合。有時靜脈血管發炎類似蜂窩性組織炎,非常疼痛,甚至造成血管破裂大出血,不可不慎。陳建彰醫師說,他在門診時發現,許多人看到腳踝皮膚潰瘍或傷口無法癒合,以為是皮膚病,至門診常已嚴重到皮膚發黑或潰爛,經常造成治療上的困難。其實靜脈曲張並沒有單一的治療方式,正確方式是採整合性的治療。初期如蜘蛛網斑時,建議白天工作時穿彈性襪,並減少久站,晚上睡覺則可在雙腳下方以枕頭或棉被墊高,以幫助血液回流,減少腳部壓力,但若要讓擴張的靜脈血管消失,則需硬化劑治療。較嚴重如蚯蚓般浮出皮膚表面者,則必需手術治療。新的治療方式為血管腔內治療,如微創雷射手術,亦即以細微的雷射光纖導管深入靜脈主幹中,以雷射光的能量將血管閉合,再輔以局部微創切除血管分枝,已達到減輕腳部壓力,促進傷口癒合的目的。陳醫師表示,目前靜脈曲張手術,已經可以採局部麻醉,門診手術的方式進行,手術結束後休息一小時即可回家,無須住院,以節省現代人寶貴的時間,但唯雷射光纖導管部分目前健保沒有給付,民眾仍需自費。

老年族群福音 微創手術救大腸癌

老年族群福音 微創手術救大腸癌#微創手術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人口老化是世界各先進國家所共同面對的重大社會變遷,而我國65歲以上之老年人口占總人口之比率也逐年遞增,隨著老年人口快速成長,隨之而來的便是慢性病盛行率的上升,而癌症便是和老化有高度相關的人類重要死亡原因之一,在國內所有癌症中,大腸癌從2009年起已躍居為發生率最高之癌症,每年可多達一萬例,可以預見不久的將來,隨著人口急遽老化,因大腸癌而必須接受手術治療之老年族群也勢必增加。微創手術在大腸直腸癌的手術治療上已逐漸取代傳統剖腹手術,成為未來大腸直腸癌手術的趨勢。隨著技術的成熟與器械設備的進步,微創手術在臨床上的應用也更加廣泛,署南外科許凱熙主任表示,署立台南醫院近年來積極發展大腸癌微創手術,包括了傳統腹腔鏡手術以及較新的單孔腹腔鏡手術,其中在大於65歲,包括最高齡達83歲之老年族群大腸癌病人接受大腸癌微創手術之比例,更是占了三分之一以上,其共通特性皆是術後傷口疼痛減少,老年易產生之併發症也同時下降,最後能迅速復原出院,成效良好。許凱熙主任表示,在經過適當心肺功能評估篩選下,透過有豐富經驗及優良之醫護團隊,即使是高齡的大腸癌病人也有機會接受更進步更新穎的微創手術及其所帶來的好處與價值。

微創手術傷口小 術後5天可出國

微創手術傷口小 術後5天可出國#微創手術

楊先生每年都會帶全家出國旅遊,今年也不例外。就在他們準備出國的前十天,楊先生因感冒合併嚴重咳嗽,經照胸部X光,赫然發現胸腔有一顆三公分大的腫瘤,轉到胸腔外科處理。楊先生憂心忡忡地說,全家即將出國遊玩,且錢都已經跟旅行社結清,不得不去,但要他帶著「包袱」出國,實在無心遊玩,不知如何是好。阮綜合醫院外科部長楊明泉表示,現有內視鏡微創手術,手術傷口小,能縮短住院治療的時間。楊明泉表示,人體的縱隔腔位於胸腔中央、兩片肺臟之間,重要器官如心臟、大血管、氣管及食道都在其中,若在此處長出的腫瘤,包括胸腺瘤、生殖細胞瘤、淋巴瘤或甲狀腺腫瘤、神經性腫瘤等,不但位置很深,且容易壓迫侵犯到其他重要器官,尤其手術摘除時,稍有不慎就會傷及心臟血管而危及生命。 尤其如肺臟、縱隔腔、食道等處長腫瘤,早期症狀不明顯不易偵測,晚期又因常已侵犯到附近重要器官,像是心臟或大血管等,無法順利切除,過去胸腔手術因受到胸腔肋骨阻擋,一刀劃下去,傷口常要開到25到30公分,才能順利執行。許多民眾只要聽到要在胸部或肚子劃開20到30公分長的傷口,便感到不安,因而猶豫不決。現在科技進步,內視鏡微創手術逐漸取代傳統治療,目前許多外科手術已可使用內視鏡輔助,打幾個洞口或是比之前減小許多的傷口即可解決同樣的問題。另外內視鏡影像系統具有放大及觀察死角的功能,過去需要拉開大傷口才能看到處理的病灶,現在只需開小洞口即可解決,更能讓病患早日恢復健康。用內視鏡來檢查或治療病人,已經成為一種趨勢。在胸腔外科方面,支氣管鏡、縱膈腔鏡及胸腔鏡是常用的三種內視鏡儀器。其中支氣管鏡及縱膈腔鏡主要用在疾病的檢查、診斷和分期。而胸腔鏡除了可用在疾病的檢查、診斷和分期外,近年來憑藉著內視鏡器械的進步,麻醉方法的配合,將有些從前認為不可能的事變為可能。  當醫師跟楊先生說,接受以胸腔鏡手術切除腫瘤,術後第五天即可搭機出國,他還半信半疑,但後來確實如期和家人同遊,絲毫未掃遊興。醫師表示,許多胸腔小手術,如氣胸或胸腔化膿等可以打幾個一到二公分小洞即可解決問題,即便是大如肺葉切除術或胸腺切除術等,也可使用相當於取出病變組織所需約五到七公分的傷口解決,雖然因肺葉切除需要處理靠近心臟的大血管,在技術上具有相當高難度挑戰,但和過去相較,可達到恢復快、縮短住院時間的好處。

及早發現肝腫瘤腹腔鏡微創助新生

及早發現肝腫瘤腹腔鏡微創助新生#微創手術

一名44歲中年男子,因員工健康檢查幸運地及時發現肝腫瘤,轉診到醫院肝膽腸胃科接受檢查,在使用電腦斷層確定病症後,由外科使用腹腔鏡微創手術,順利切除左葉肝臟及結石的膽囊,一週便康復出院,復原情況良好,目前僅需針對B型肝炎定期回診治療。大林慈濟醫院一般外科主任魏昌國表示,肝癌每年約奪走六千多名患者性命,致死率在所有癌症排名第二,僅有不到兩成能接受手術治療,大多是太晚發現而藥石罔救。這名患者在超市擔任魚販工作,平時身體健康硬朗,幸好及早發現,由於腫瘤位於肝臟表面,且腫瘤直徑不大,因此使用腹腔鏡微創手術來確保術後的生活品質。魏昌國指出,腹腔鏡微創手術是透過在肚臍下方開個5公分左右的傷口,將內視鏡放入,周圍再開2至3個小洞放置器械,因此傷口小、感染率低、也能減少疼痛及縮短住院時間,可較快回復正常生活。反觀傳統切肝手術對病人的身體負擔較大,尤其過程中因為需要將整顆肝臟移出肋骨,因此手術需在腹部切開一個L型或是賓士型的傷口,動輒近20公分,術後不但會留下明顯的長疤,傷口容易劇痛,易產生併發症,住院期間也較長。魏昌國表示,切除肝臟最重要的就是減少出血量,並將腫瘤清除乾淨,由於肝臟不比腸道,血管是埋在肝臟內部,因此必須謹慎進行手術,減少肝臟切除後的出血。腹腔鏡手術使許多病患不需擔心大面積的傷口,尤其是高齡患者更能感受到差異。雖然微創手術已是目前的趨勢,但也並不是所有病人都適用,像是肝腫瘤大小超過5公分以上,位置位於中心,或接近大血管位置,以及肝硬化太過嚴重的患者都不太合適。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