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創手術

從陰道下刀切肌瘤 微創術後不留疤痕

從陰道下刀切肌瘤 微創術後不留疤痕#微創手術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茂軒/綜合報導)婦科微創手術再進步!林口長庚醫院今(18)日召開記者會指出,隨著微創手術技術的進步,婦科手術從體表三到四個孔洞的腹腔鏡手術,發展到傷口只經過肚臍的單一切孔手術,但最近長庚醫院婦產部引用「自然孔手術」新觀念,運用女性的陰道進行內視鏡微創手術,使得腹部不再有傷口,讓術後品質更好。林口長庚醫院指出,患者邱小姐五年前婦科檢查已知道有子宮肌瘤約四公分,但因沒有不適的症狀,且認為停經後肌瘤應該不會再長大,所以之後就沒有再追蹤。近兩年開始,邱小姐於月經來潮前十天,腹部就會感到脹且硬,但不會疼痛,由於月經固定30天來一次,約5至6天月經即結束,月經血量正常且與過去沒有差異、也不會有經痛,只是打噴嚏時有輕微漏尿,也就不以為意。直到今年開始,邱小姐覺得肚子越來越大,且腹部摸到硬塊、漏尿頻率增加,所以尋求就近的婦產科診所。醫生發現骨盆腔腫瘤很大,建議轉診至長庚醫院診治。醫師於門診診查發現患者腹部約懷孕24週的大小,腹部超音波發現骨盆腔腫瘤約20公分,且電腦斷層檢查疑似子宮肌瘤併退化性變性。因此,邱小姐於今年4月18日接受「經陰道自然孔內視鏡子宮全切除手術」,肌瘤於術中冰凍切片結果顯示無惡性的病變,為良性的子宮肌瘤,手術中失血量為300毫升、未輸血,子宮合併肌瘤約2.2公斤。醫師表示,個案術後回到病房,對於腹部沒有傷口感到相當訝異,且傷口沒有想像中的疼痛。患者手術隔天移除尿管後即能下床,由於腹部沒有傷口,可以進行身體的盥洗,不用擔心傷口滲濕問題。如今已經手術後近兩個月,邱小姐恢復良好,原本懷孕般的肚子與漏尿問題已消失,改善了生活品質,而且腹部沒有手術造成的疤痕。醫師解釋,腹腔鏡子宮肌瘤手術已經廣泛應用在藥物治療失敗的子宮肌瘤病患,然而腫瘤過大時仍然會提高手術困難度,增加術中改回傳統開腹手術或輸血的風險。經陰道自然孔內視鏡手術更合乎人解解剖生理構造,比較能提早截斷子宮動脈而降低出血量,並且不再刻意在體表劃開傷口,反而是經由自然的孔道—陰道來執行內視鏡婦科手術。這種創新方法可以讓患者降低對手術的恐懼感、在手術中有比較少的出血量、減輕術後疼痛感、縮短術後恢復的時間,讓婦女能提早回歸正常生活,改善生活品質。不過,醫師也說,一些嚴重腹部沾黏或歷經多次開腹手術過的患者,就不太適合此種自然孔道內視鏡手術。

脊椎開刀易留後遺症 微創手術能改善

脊椎開刀易留後遺症 微創手術能改善#微創手術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脊椎是支撐人體重要的骨骼結構,隨著年齡增長、骨質老化、長期姿勢不良、長期磨損、不正確的身體移動方式等等原因,可能會導致脊椎退化性疾病,阮綜合醫院神經外科醫師楊子旻表示,大多數的脊椎退化性疾病可以藉由矯正不良姿勢與改變生活習慣搭配藥物及復健而獲得症狀的改善. 如果有神經壓迫而導致明顯的神經症狀在保守療法無法得到改善則可以考慮手術治療,目前治療多以微創手術代替開刀。現階段的脊椎手術可以解決許多脊椎疾病的問題。然而由於醫療科技的進步,脊椎手術已由傳統式的手術進步到利用微創手術方式進行的新趨勢,微創手術不但可以達到傳統式的手術效果,還可以顯著的減少傳統手術後所產生的後遺症。手術的方式是依據個人病情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常見的脊椎手術方式可分為:椎間盤切除手術、脊椎神經減壓手術、脊椎融合固定手術及脊椎矯正手脊椎融合術,可將脊椎連合一起並且減少側彎曲線,小的金屬固定桿可以沿著脊椎被置入,並且可以幫助骨頭生長及固定脊椎。微創手術的觀念為盡可能的縮小傷口,降低出血與感染機率,縮小術後疤痕並降低手術後疼痛。讓患者可以盡快地恢復並出院。對照傳統的手術方式,因傷口相當大,手術中失血量也會較多;而且在開刀的過程中,對背部脊椎旁軟組織及肌肉的傷害較大,使得傷口疼痛度也較高,日後病情恢復的時程較長,且容易有手術部位無力與酸痛的後遺症。但並非所有的脊椎退化性疾病都可施行微創手術,在進行手術之前應該詳細詢問最適合的手術。

傷口小、治療時間短 雙極電燒五公分肝腫瘤

傷口小、治療時間短 雙極電燒五公分肝腫瘤#微創手術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99歲的林老太太,近日來接連數天感到疲倦、甚至有食慾不振、呼吸短促等症狀,讓家人非常擔心,經過超音波檢查後,赫然發現五公分大的肝臟腫瘤,由於年紀太大,根本不可能進行外科手術,所幸醫師使用不需開刀的雙極射頻電燒,成功燒灼腫瘤,讓老太太能喜迎明年的百歲生日!雙和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吳立偉指出,傳統的射頻燒灼術是用一根長長的探針,在超音波的引導下插入病患的肝臟腫瘤中,針的末端會放出電流導熱,將腫瘤細胞燒灼壞死。就像是將一根針插入生雞蛋,隔著蛋清將蛋黃煮熟。為了燒灼完全,通常燒灼範圍會比腫瘤略大一些,以確認腫瘤周邊沒有殘留的癌細胞,通常傳統射頻燒灼僅能治療三公分以下的肝臟腫瘤。吳立偉醫師指出,雙極射頻燒灼則是利用多根針,將探針放在腫瘤的旁邊,在不碰及腫瘤的情況下,利用針與針之間的電流,將腫瘤燒壞死。因為燒灼範圍變大,且未觸及腫瘤,更降低癌細胞蔓延的機會。吳立偉醫師說,肝臟腫瘤燒灼是一種微創治療,幾乎沒有傷口、治療時間很短。如果沒有立即併發症,病人術後六小時就可以活動進食,一般的總住院天數只有三到四天。而吳立偉醫師指出,台灣是慢性B型肝炎感染的盛行地區,肝癌是過去數十年男性十大癌症死因之首,肝癌的高危險族群為肝硬化病人、慢性肝炎病人、B型肝炎或C型肝炎慢性帶原者(年齡40歲以上)、家族中有兩人以上得肝癌者。為了預防肝癌,吳立偉呼籲,民眾應該確實接種B型肝炎疫苗、避免不必要的打針及輸血、戒菸、少喝酒、避免攝食不新鮮或發霉的穀類、豆類。※雙和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吳立偉以最新雙極射頻電燒為老婦切除肝臟五公分大腫瘤(圖中投影幕上紅框處,攝影/陳茂軒)

腰椎移位別煩惱 微創手術恢復期快

腰椎移位別煩惱 微創手術恢復期快#微創手術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您最近有走一小段,就覺得下肢疼痛或麻麻的現象?或是腰痛起來會延伸到臀部或大腿後側?成醫外科部醫師戴世煌提醒您,上述狀況有可能是因為腰椎的椎體往前移位,才會造成馬尾神經壓迫或神經根拉扯,而產生腰痛或坐骨神經痛的症狀。戴世煌醫師說明,腰椎脫位發生的原因有四種,分別為退化性、外傷性、病理性及先天性。醫師通常會用X光、電腦斷層、核磁共振及脊椎攝影檢查並判斷病因,而通常女性病患會較男性為多,因為女性有停經問題而容易造成骨質酥鬆,加上長期久站或負重更容易造成腰椎負擔,因此脫位機率也較男性為高。若不幸腰椎脫位也別太擔心,現在醫療科技進步,醫師會根據脫位嚴重性輔以保守治療與手術治療。症狀較輕微、行走能力不受明顯影響的患者,予以非類固醇抗炎劑藥物,並建議降低活動量、使用軟背架支撐或復健運動治療。若保守治療未能改善疼痛及麻痹症狀且有明顯神經障礙的病患,醫師將建議患者以手術方式改善腰椎脫位問題。傳統的手術不僅傷口大、對於背部肌肉群破壞較多、導致術中失血量較多與術後傷口疼痛時間拉長、需約2週時間才能出院,此外也常常因為患者對疼痛畏懼而影響復健進度。成大醫院從2008年開始實施微創手術,不但傷口小,且術後住院不到一週即可返家,逐漸回復日常生活工作。至於微創手術是否適用於所有腰椎脫位患者,則需經醫師根據患者臨床症狀與影像學檢查,審慎評估後才能決定。

微創手術再進化 機器手臂來幫忙

微創手術再進化 機器手臂來幫忙#微創手術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醫療科技的發展大幅減少病人對於手術治療的憂慮,尤其外科手術常常伴隨著大範圍的手術傷口,造成病人對於手術的猶豫,因此外科手術從傳統的開腹手術,逐步發展到腹腔鏡微創,再進化到近年的機器手臂手術,引導外科手術從「智慧與勞力密集」產業,轉型成「高科技」輔助產業,在這場運用先進科技與客製化的新局中,台大醫院從最困難的腫瘤、急症到一般手術都可以施行微創手術,在多個領域都有開創性的進展。機器手臂手術就是用機器手臂取代外科醫師的手,在外科醫師操控下進行手術,機器手臂從病人腹部0.8cm至1.2cm的傷口進入腹腔內,有別於腹腔鏡只有2D視野,機器手臂的3D視野使得原本手術中一些困難角度都更容易進行,且機器手腕可以進行540度旋轉,有利於術中血管傷口的縫合;術後傷口小、復原快,但目前健保不給付。以國人常見的肝臟疾病為例,肝臟切除手術的困難度在於肝臟血管分佈很多,加上東方人的肝臟腫瘤常合併有肝硬化的問題,手術中的止血很重要,所需要的技術層面較高,因此以微創方式進行肝臟切除手術的發展也較慢,台大醫院從2007年開始建立微創肝臟切除手術技術迄今已完成近百例的案例,包括70例的腹腔鏡肝臟切除手術以及今年新發展的29例機器手臂輔助腹腔鏡微創肝臟切除手術,如果腫瘤在5公分以下且位置較邊緣的話,即可考量以機器手臂輔助微創肝切除手術,目前台大醫院適用微創肝切除手術的病患已由20%提升至40% 。機器手臂輔助手術是目前最新的手術方式,傷口小,恢復快,而機器手臂穩定性高、不會疲乏,且可做到較傳統腹腔鏡手術更精細的分離、切割及縫合,還可以緩解目前外科醫師不足的問題,希望能更加順利使用機器手臂來進行手術,發揮如虎添翼的效果。

脊椎微創手術 傷口小恢復快

脊椎微創手術 傷口小恢復快#微創手術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名75歲的老伯,因為嚴重的背痛、下肢麻痛,已然無法行走,常常疼得坐也不是,站也不是,被診斷為「退化性脊椎側彎併脊柱狹窄」,檢查發現,一節節脊椎,已經層層疊疊垮在一起。長期藥物治療仍難解疼痛,決定進行手術,由於變形嚴重,手術困難度高,在移動式導航幫助下,完成了脊椎微創手術。脊椎退化病患多數年事已高,較難以負荷大傷口、疼痛劇烈的傳統脊椎手術,微創脊椎手術已逐漸成為主流。雙和醫院骨科主治醫師江長蓉指出,「脊椎微創手術」是利用特殊器械並配合脊椎內視鏡輔助,透過小傷口,就能進行骨刺清除與脊椎螺釘固定融合手術。由於傷口小,不需要撥開大片肌肉,所以開刀中失血量也少,一般不需要接受輸血治療。術後,病人傷口疼痛度低,可以提早下床、縮短住院天數,很快就可以恢復日常生活。江長蓉指出,脊椎微創手術需靠醫師的經驗與手感,術中用不同角度的X光攝影,以了解骨刺是否清除完整,人工骨架以及及椎螺釘的植入位置是否正確,是否傷及神經。為了保障病患安全,現在可以在手術中使用「移動式電腦斷層輔助系統」,藉由電腦重組成三度空間影像,猶如醫師的「第三隻眼」。長期有腰酸背痛、坐骨神經痛、下肢痠麻或站不久、坐不久的人要小心,可能已經發生腰椎退化性關節炎了。因為脊椎需長時間承擔體重,當日常活動中的腰部動作不正確時,就容易引起脊椎骨及椎間盤軟組織的損傷,進而導致骨刺產生。當壓迫到神經,就會引起疼痛。嚴重的腰椎退化性關節炎,可能伴隨有脊柱滑脫、脊柱變形及脊柱不穩定等情形,所以病人會無法久站或久坐。治療脊椎病變都會先採取藥物和復健的保守性療法,當保守治療無效時,就必需進行手術治療。脊椎手術是將壓迫到脊椎神經的骨刺清除後,放入自體骨或人工骨架,以及脊椎螺釘來進行脊椎的融合固定。

脊椎微創手術 減輕疼痛恢復期短

脊椎微創手術 減輕疼痛恢復期短#微創手術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人類的脊椎隨著年紀增長,必然會產生退化性問題,或多或少造成神經壓迫或脊椎滑脫。年紀比較大的長輩,骨質漸漸流失,成了骨質疏鬆症,慢慢駝背。這些狀況,發生緩慢,一般都沒有症狀。但是當退化漸漸地衍生成酸、麻、痛等不適症狀,就是在警告我們,須注意自己身體的健康狀況。門診常見這類病人求診,經仔細理學檢查及影像檢查診斷,大多數病人藥物治療都可緩解。如果藥物治療加上適當的物理治療仍然無法緩解不適,最終醫師會選擇手術來治療病人。手術治療脊椎病兆的過程,難免破壞了一些骨骼肌肉組織,或是傷口太大,讓病人須忍受恢復期的疼痛,或是術後腰背肌肉僵硬等問題。現在,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醫療著力於減少病人治療過程的疼痛,希望病人盡早恢復,都盡量使用破壞較小的手術方法,也就是微創手術。以達到手術破壞小,病患恢復早的境界。奇美醫學中心神經外科主治醫師宋冠嶔表示:脊椎微創手術,一般有治療效果較好、比傳統手術破壞更少及恢復時間更短等優點,這項手術使用內視鏡輔助,可以讓手術醫師看得更清楚。透過新型手術器械精巧的設計,使傷口變小,破壞減少,這些都是傳統手術所不及的。脊椎疾病有個特性,就是退化並不會因手術而停止。也就是沒有一項技術可以阻止脊椎退化,讓病人百分之百痊癒,以致疼痛、不適不會再發。現代影像診斷儀器很進步,許多輕微病兆都無可遁形,這些病兆,有些其實只是脊椎退化的證據,並不一定是造成病痛不適的根源。面對許多病兆,正確的觀念應該是使用適當的手術方式,治療造成症狀的部位,而非全部一次手術,更不可有順便一起治療的想法,這樣反而破壞了脊椎的結構,也破壞原本脊椎的功能。奇美醫學中心神經外科主治醫師宋冠嶔強調,面對脊椎退化疾病,雖然微創手術的治療可有效減輕病痛,加速恢復,但是患者仍需改變生活習慣,保健我們的脊椎。適當的運動、曬太陽、攝取富含維生素D及鈣質的飲食等,都是增進脊椎健康不可或缺的要素。希望大家都長保健康脊椎,有好的「龍骨」,才能生龍活虎地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大腸直腸癌福音 微創手術治療效果佳

大腸直腸癌福音 微創手術治療效果佳#微創手術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在先進國家中,癌症一直都是人們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以台灣地區來說,從1982年至今,癌症每年都蟬聯十大死因之首,其發生和死亡人數每年皆有增加的趨勢。根據行政院衛生署之資料顯示,隨著人口平均壽命的延長、生活型態改變及飲食習慣西化,台灣地區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已逐漸攀升,目前已躍升為發生人數第一位的惡性腫瘤,且有年輕化的趨勢。衛生署台南醫院外科許凱熙主任表示,目前國家對於大腸直腸癌之篩檢政策主要目標在於早期偵測癌症前期之病灶,如大腸直腸癌之息肉,另外早期診斷癌症積極治療。以大腸直腸癌而言,如果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大腸直腸癌是可以預防且治療成效相當好的癌症。許凱熙主任指出,大腸直腸癌早期偵測得到正確診斷固然是其診療中影響病人預後的決定因子,然而在診斷後的介入性治療之重要性更是不言可喻,微創手術是手術設備技能與科技進步下的外科新領域,也是現今手術的趨勢與潮流。微創手術應用在大腸直腸癌也已經被證實除了可達到與傳統手術同樣安全有效的治療成果,在許多層面更可提供病患更多益處,微創手術也因此逐漸成為目前大腸直腸癌手術治療之主流。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