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創手術

微創手術6顆腫瘤一次切除 病人免多次受難

微創手術6顆腫瘤一次切除 病人免多次受難#微創手術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李太太是一位大腸癌患者,術後有肺部轉移,經過多次化學治療後,預計要將殘留的六處轉移性肺腫瘤完整切除。但傳統開胸手術,對於年紀大,化療後身體較為虛弱,同時又合併雙側多顆腫瘤的病患,往往需要先處理單一側,經過數周至數月後病患體力恢復,再進行另一側手術;而在等待復原期間,又容易有對側腫瘤惡化的可能。因此,台大醫院新竹分院透過胸腔鏡微創手術,僅需一側一個約3~4公分的小傷口,即可一次順利完成雙側六顆腫瘤切除,術後李太太也復原良好,隔天即可下床自由活動。傷口小 術後疼痛減少 胸腔外科主治醫師林孟暐表示, 單孔胸腔鏡手術,是將一般胸腔鏡手術的三個傷口減少,僅保留側邊的一個小傷口。好處是可將減少多個傷口造成的多肋間疼痛,因此病患術後更加舒適,復原更加迅速,感染等併發症更為減少,隔天即可下床活動,數天即可出院。林孟暐醫師也說,以往胸腔外科手術是令病患擔心害怕的大手術,不少病患甚至因為害怕接受手術,因此錯失治療的黃金時機。透過手術方式的改良進步,如今,胸腔手術已不再那麼令病患聞之卻步。 

老人「腳骨歹」 換膝手術留意3細節

老人「腳骨歹」 換膝手術留意3細節#微創手術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老年人常會因膝關節老化造成下肢活動不良、疼痛、甚至跛行,因此會利用人工膝關節置換術來幫助緩解病情,但病患對於要換關節,總免不了擔心,為讓病患更安心接受治療,目前可利用微創手術來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希望能減少手術中的不適和風險,讓病患獲得更好的治療品質。成大醫院為了照顧此類病患,積極研究治療方式,種種臨床成果已於國內外知名醫學期刊中發表,對患者來說可說是一大福音,成大醫院骨科張志偉醫師表示,利用微創手術進行膝關節置換,可減低術後早期疼痛、加快復原速度與傷口美觀。此外,醫療團隊更留意手術中的3項小細節,希望提升治療效果、降低後遺症:1)利用多種止痛模式、降低疼痛感/最佳情況能讓病患在術後不到2天,就下床走動。2)術中留意止血帶和止血藥物的使用/讓手術總失血量平均在650ml,不到1成病患需要輸血,降低輸血率。3)手術技巧與照護品質提升/大幅減少重大併發症,如感染、深部靜脈栓塞的產生,降低手術風險。

神奇?尿失禁20年 1週可治癒?

神奇?尿失禁20年 1週可治癒?#微創手術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啊!輕輕一動褲子就濕了!這可不是女性生理期,忍耐幾天就能結束的,女性長期尿失禁的困擾比生理期還討厭,更令人感到尷尬,漏尿問題伴隨而來的臭味更是讓生、心理備受煎熬,醫生表示婦女尿失禁的治療已達國際水準,病患不要再害怕就醫而讓自己吃苦了。怕開刀 尿失禁大抵有三種 藥物也能治療 臨床上,一名60歲的張姓女子長期有頻尿、尿失禁、夜尿等症狀,因害怕開刀忍了20年,因日前看到可經由微創手術進行治療的新聞,才提起勇氣前往豐原醫院婦產科求診,透過張崑敏醫師的詳細問診和解尿日記瞭解病因後,透過藥物和簡單運動,不到一週的時間已逐漸痊癒。婦產科張崑敏醫師表示,造成尿失禁的種類有許多種,並不是每類型都必須開刀,常見的「膀胱過動症」及「混合型尿失禁」使用藥物治療和保守療法就能明顯改善;僅有「壓力型尿失禁」才需經由手術治療,叮嚀民眾不要因為擔心要手術或認為這是老化現象而拒絕就醫,其實只要透過專業泌尿科醫師檢查和治療,就能輕鬆解決困擾。冤枉路 疾病困擾求助醫師是上策張女士表示,尿失禁已困擾20年,當初是害怕要開刀才會不敢就醫,不但影響正常的社交活動、連生活、睡眠品質也不佳,前往醫院求診後,醫師確診為「膀胱過動症」,只需透過藥物治療、飲食控制、膀胱訓練和簡單的骨盆運動,就讓20年的老毛病不到一週時間快痊癒,她後悔為何不及早就醫。「膀胱過動症」年紀越大越容易發生,症狀是急尿感、合併急迫性尿失禁、頻尿和夜尿等情形;醫師表示,目前治療尿失禁的技術已和歐美並駕齊驅,大多利用微創手術就能完成治療,不僅傷口小、術後不適也少、復原時間快,可大大減輕民眾的困擾。

3D微創技術 以小傷口替代大傷口手術

3D微創技術 以小傷口替代大傷口手術#微創手術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微創手術已是全球外科手術的趨勢,秀傳亞洲遠距微創手術訓練中心(AITS)舉辦「亞太婦產科內視鏡暨微創研討會」,邀請國際級的醫療專家示範以3D影像運用在微創手術,微創與生醫技術日新月異,可提升國內微創醫療水準與世界同步。秀傳亞洲遠距微創手術訓練中心成立五年來,有來自46個國家、超過3000位的醫師學員前來接受微創手術訓練課程。過去的微創手術是透過內視鏡攝錄系統傳達影像顯示在2D的螢幕,讓醫師透過即時影像幫病人施行手術。3D影像的運用於微創手術的訓練在亞洲是首創的,秀傳醫療體系黃明和總裁表示,微創手術的進步是結合現代高科技,目的是讓病人不再接受大傷口手術,而是以微小傷口即可達到傳統手術相同的結果,3D技術的突破對病人接受微創手術可達到更精緻安全的效果。秀傳亞洲遠距微創手術訓練中心吳鴻昇院長示範教學時表示,3D影像輔助系統可讓手術者在視野上更有深淺距離感,對於內視鏡手術中,外科醫師常因無感而導致血管或腸道受傷的意外併發症情形,可藉由3D影像系統的輔助而避免;另外在微創手術執行縫合時也會與開放性手術一樣,有深淺距離感,讓縫合可以更加精準,減低組織拉傷或刺針失敗等不良操作引起的併發症。(圖片來源/AITS提供)

微創患關節 百歲人瑞喜出院

微創患關節 百歲人瑞喜出院#微創手術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台灣社會有逐步高齡化的趨勢,老人家所會面臨的傷痛或病症,也更需要專業的醫療團隊診治,童綜合醫院骨科微創中心一年來已經成功醫治十多位90歲以上病患,一名林老先生在童綜合醫院住院僅一星期,恢復良好;透過專業的微創手術,讓許多骨折的老人家都能迅速康復出院。骨科部暨微創中心主任徐少克表示,一名百歲林老先生,一個月前跌倒造成左側股骨頸骨折,家人帶他到附近當地醫院看診,因為林老先生近百歲,心肺功能又不太好,且有糖尿病,當地醫院沒有足夠的技術與儀器,因此不敢進行手術,只採用保守療法,老先生來來回回在當地醫院住院三個多星期,卻沒有得到完善的診療手術,因此日益精神萎靡,身體狀況也變差並插尿管。家人經由鄰居介紹,將老先生轉送到童綜合醫院,立刻成立相關醫療小組,由骨科會診內科醫師等各單位評估,住院隔日進行微創人工關節手術,手術僅花1小時順利完成,失血量也只有150cc,手術安全又快速。近百歲的林老先生在手術後隔天,即輕鬆自若猶如跌倒之前健康,林老先生不僅氣色好也已經能行走,童綜合醫院提前為他慶祝百歲生日,並有同時慶祝他重生之意。徐少克主任表示,老人髖骨關節骨折死亡率相當高>15%,對老人的評估必須事前做很好的規劃,並配合微創手術,提早讓老人家能脫離長期臥床的夢靨與併發症,手術完提早復健及活動,才不會一病不起,走向死亡。近年來微創手術配合許多新的儀器與技術,對老人是很大的福音,不僅安全有效,達到手術目的整體組織傷害少,恢復快速也不容易影響老人心肺功能。 

台灣醫療進步 國際研討會專攻微創手術

台灣醫療進步 國際研討會專攻微創手術#微創手術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的科技產業發達,順勢的也推展了醫療科技持續進步。而為了讓台灣在醫療科技上更為精進,行政院科學委員會指導與國家實驗研究院、秀傳紀念醫院主辦「2012微創手術暨生醫光電影像國際研討會」,試圖搭上未來微創手術醫療科技發展的潮流。 彰化秀傳醫院表示,微創手術技術發展,除了臨床技術的進步外,科技的成長是未來的關鍵,特別是微創手術相關的光電影像機器人等領域,更是全球發展醫療器材的重大方向。 因此這次的研討會上,邀請國際微創手術及頂尖專家來台,說明最新技術及未來趨勢,會中以主題論壇促成產官學界多向交流,引導並結合台灣醫療及高科技產業優勢,加速台灣進入高階微創醫療器材產業,進行知識創新、技術研發、產品趨勢及市場應用,結合台灣產學力量共同發展微創3D、手術機器人及幹細胞治療等領域,以期台灣能成立第一個微創手術生醫園區。 彰化秀傳醫院說,本次研討會獲得產學研醫四大領域如工業技術研究院、交通大學及秀傳微創中心、IRCAD-Frence(EITS)等研究單位支持,並結合產業界的經驗分享,會中高峰論壇將由經濟部技術處指導,共同探討台灣發展微創醫材的新趨勢及新策略。

藥物治療不佳 肺結核病患可借助胸腔鏡手術

藥物治療不佳 肺結核病患可借助胸腔鏡手術#微創手術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全球每20秒就有1人死於肺結核,不論年齡、性別及種族,都可能得到結核病,一旦受到結核菌的感染,在抵抗力較差時,就容易發病,不過成大醫院外科部胸腔外科主治醫師曾堯麟指出,其實只要及早發現,結核病病患只要遵照醫師指示持續接受6~9個月正確有效的藥物治療,大部分均能痊癒,僅少部分的病患對於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或產生併發症,可能必須借助外科手術的方式治療。自2007年健保局開放胸腔鏡手術(微創手術)後,成大醫院已完成超過400例的胸腔鏡肺葉切除手術及超過千例的肺部分切除手術,胸腔鏡手術的優點在於傷口小,術後疼痛減少,出血減少,胸管引流量減少,住院日數縮短,較少肺功能喪失及恢復期短,目前已是早期肺癌的主要治療方式。成大醫院也自2007年開始嘗試用胸腔鏡手術治療肺結核及其併發症,經由適當的手術前評估及精確的影像學判斷,已完成45例胸腔鏡肺葉切除及19例部分肺切除手術,並將成果發表於國外期刊,證實肺結核也可以經由胸腔鏡手術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對於肺結核或多重抗藥性肺結核的病患,若藥物治療效果不佳且肺部合併有局部空洞、併發支氣管擴張症或黴菌感染併喀血、氣胸,或結核瘤等,均有機會經由此微創手術得到良好的治療效果,建議若有上述狀況的肺結核病患,可徵詢有經驗的胸腔外科醫師之意見,早期以微創手術的方式移除病灶,除可減短服用藥物時間,減低因長期服用抗結核藥物引發的併發症外,並能避免結核病的後遺症造成生活困擾或生命危險,早日脫離肺結核病所造成的陰影。

微創人工髖關節手術 傷口小復原快

微創人工髖關節手術 傷口小復原快#微創手術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75歲的陳先生,一年多前因車禍致右髖臼骨骨折,經臥床休養,保守治療兩個月後,以助行器輔助勉強可以行走。近半年來,右側鼠膝部漸進式地疼痛並延伸至大腿,一天早上起來,右髖關節突發劇痛到全身動彈不得,家人趕緊將他帶到台大醫院竹東分院骨科門診求診。經吳冠彣醫師詳細診治後,從X光發現右側髖關節因先前髖臼骨折造成關節面不平整,反覆活動後,已造成股骨頭缺損變形,需接受全人工髖關節手術治療才能改善。一聽到要置換人工髖關節,陳先生嚇死了,堅持不換,想靠吃止痛藥解決。連續吃了兩個月的止痛藥,劑量愈吃愈多,但藥效只能維持幾小時,生活行動都只能坐輪椅。陳先生受不了嚴重疼痛影響生活,終於接受了吳醫師的建議,以微創方法置換人工髖關節。陳先生手術後隔天就能下床行走,疼痛的感覺一天比一天減輕,手術後一個月就能自在地行動。回想開刀前每個舉步維艱的日子,陳先生後悔地說,早知手術效果這麼好,當初早點就醫,就不必白白多痛好幾個月了。吳醫師表示,人體的髖關節是由股骨頭及髖臼形成,類似一個球放入一個碗的結構。它是連結人體上半身和下肢的支點,日常生活中最簡單的起立、蹲下、行走的動作都需仰賴髖關節的支撐,可以想像髖關節出現障礙,將會對生活起居有多大的影響。臨床上除了像陳先生這類創傷性髖關節炎的病患外,其他常見髖關節病灶原因還有因長期飲酒或服用類固醇藥物引起的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全引起的關節磨損或僵直性脊椎炎衍生的髖關節炎等,都可能面臨置換人工髖關節的命運。傳統的手術方法傷口需十五到二十公分,近年來因手術技術及器械的進步,運用微創的方法,傷口僅需五至八公分即可完成。手術因傷口小,軟組織破壞少,大幅減輕病人手術後疼痛的時間。一般而言,手術後隔天即可以助行器下床行走,五至七天即可出院,配合住院中指導的復健動作,病人均有極高的滿意度。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