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創手術

微創患關節 百歲人瑞喜出院

微創患關節 百歲人瑞喜出院#微創手術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台灣社會有逐步高齡化的趨勢,老人家所會面臨的傷痛或病症,也更需要專業的醫療團隊診治,童綜合醫院骨科微創中心一年來已經成功醫治十多位90歲以上病患,一名林老先生在童綜合醫院住院僅一星期,恢復良好;透過專業的微創手術,讓許多骨折的老人家都能迅速康復出院。骨科部暨微創中心主任徐少克表示,一名百歲林老先生,一個月前跌倒造成左側股骨頸骨折,家人帶他到附近當地醫院看診,因為林老先生近百歲,心肺功能又不太好,且有糖尿病,當地醫院沒有足夠的技術與儀器,因此不敢進行手術,只採用保守療法,老先生來來回回在當地醫院住院三個多星期,卻沒有得到完善的診療手術,因此日益精神萎靡,身體狀況也變差並插尿管。家人經由鄰居介紹,將老先生轉送到童綜合醫院,立刻成立相關醫療小組,由骨科會診內科醫師等各單位評估,住院隔日進行微創人工關節手術,手術僅花1小時順利完成,失血量也只有150cc,手術安全又快速。近百歲的林老先生在手術後隔天,即輕鬆自若猶如跌倒之前健康,林老先生不僅氣色好也已經能行走,童綜合醫院提前為他慶祝百歲生日,並有同時慶祝他重生之意。徐少克主任表示,老人髖骨關節骨折死亡率相當高>15%,對老人的評估必須事前做很好的規劃,並配合微創手術,提早讓老人家能脫離長期臥床的夢靨與併發症,手術完提早復健及活動,才不會一病不起,走向死亡。近年來微創手術配合許多新的儀器與技術,對老人是很大的福音,不僅安全有效,達到手術目的整體組織傷害少,恢復快速也不容易影響老人心肺功能。 

台灣醫療進步 國際研討會專攻微創手術

台灣醫療進步 國際研討會專攻微創手術#微創手術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的科技產業發達,順勢的也推展了醫療科技持續進步。而為了讓台灣在醫療科技上更為精進,行政院科學委員會指導與國家實驗研究院、秀傳紀念醫院主辦「2012微創手術暨生醫光電影像國際研討會」,試圖搭上未來微創手術醫療科技發展的潮流。 彰化秀傳醫院表示,微創手術技術發展,除了臨床技術的進步外,科技的成長是未來的關鍵,特別是微創手術相關的光電影像機器人等領域,更是全球發展醫療器材的重大方向。 因此這次的研討會上,邀請國際微創手術及頂尖專家來台,說明最新技術及未來趨勢,會中以主題論壇促成產官學界多向交流,引導並結合台灣醫療及高科技產業優勢,加速台灣進入高階微創醫療器材產業,進行知識創新、技術研發、產品趨勢及市場應用,結合台灣產學力量共同發展微創3D、手術機器人及幹細胞治療等領域,以期台灣能成立第一個微創手術生醫園區。 彰化秀傳醫院說,本次研討會獲得產學研醫四大領域如工業技術研究院、交通大學及秀傳微創中心、IRCAD-Frence(EITS)等研究單位支持,並結合產業界的經驗分享,會中高峰論壇將由經濟部技術處指導,共同探討台灣發展微創醫材的新趨勢及新策略。

藥物治療不佳 肺結核病患可借助胸腔鏡手術

藥物治療不佳 肺結核病患可借助胸腔鏡手術#微創手術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全球每20秒就有1人死於肺結核,不論年齡、性別及種族,都可能得到結核病,一旦受到結核菌的感染,在抵抗力較差時,就容易發病,不過成大醫院外科部胸腔外科主治醫師曾堯麟指出,其實只要及早發現,結核病病患只要遵照醫師指示持續接受6~9個月正確有效的藥物治療,大部分均能痊癒,僅少部分的病患對於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或產生併發症,可能必須借助外科手術的方式治療。自2007年健保局開放胸腔鏡手術(微創手術)後,成大醫院已完成超過400例的胸腔鏡肺葉切除手術及超過千例的肺部分切除手術,胸腔鏡手術的優點在於傷口小,術後疼痛減少,出血減少,胸管引流量減少,住院日數縮短,較少肺功能喪失及恢復期短,目前已是早期肺癌的主要治療方式。成大醫院也自2007年開始嘗試用胸腔鏡手術治療肺結核及其併發症,經由適當的手術前評估及精確的影像學判斷,已完成45例胸腔鏡肺葉切除及19例部分肺切除手術,並將成果發表於國外期刊,證實肺結核也可以經由胸腔鏡手術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對於肺結核或多重抗藥性肺結核的病患,若藥物治療效果不佳且肺部合併有局部空洞、併發支氣管擴張症或黴菌感染併喀血、氣胸,或結核瘤等,均有機會經由此微創手術得到良好的治療效果,建議若有上述狀況的肺結核病患,可徵詢有經驗的胸腔外科醫師之意見,早期以微創手術的方式移除病灶,除可減短服用藥物時間,減低因長期服用抗結核藥物引發的併發症外,並能避免結核病的後遺症造成生活困擾或生命危險,早日脫離肺結核病所造成的陰影。

微創人工髖關節手術 傷口小復原快

微創人工髖關節手術 傷口小復原快#微創手術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75歲的陳先生,一年多前因車禍致右髖臼骨骨折,經臥床休養,保守治療兩個月後,以助行器輔助勉強可以行走。近半年來,右側鼠膝部漸進式地疼痛並延伸至大腿,一天早上起來,右髖關節突發劇痛到全身動彈不得,家人趕緊將他帶到台大醫院竹東分院骨科門診求診。經吳冠彣醫師詳細診治後,從X光發現右側髖關節因先前髖臼骨折造成關節面不平整,反覆活動後,已造成股骨頭缺損變形,需接受全人工髖關節手術治療才能改善。一聽到要置換人工髖關節,陳先生嚇死了,堅持不換,想靠吃止痛藥解決。連續吃了兩個月的止痛藥,劑量愈吃愈多,但藥效只能維持幾小時,生活行動都只能坐輪椅。陳先生受不了嚴重疼痛影響生活,終於接受了吳醫師的建議,以微創方法置換人工髖關節。陳先生手術後隔天就能下床行走,疼痛的感覺一天比一天減輕,手術後一個月就能自在地行動。回想開刀前每個舉步維艱的日子,陳先生後悔地說,早知手術效果這麼好,當初早點就醫,就不必白白多痛好幾個月了。吳醫師表示,人體的髖關節是由股骨頭及髖臼形成,類似一個球放入一個碗的結構。它是連結人體上半身和下肢的支點,日常生活中最簡單的起立、蹲下、行走的動作都需仰賴髖關節的支撐,可以想像髖關節出現障礙,將會對生活起居有多大的影響。臨床上除了像陳先生這類創傷性髖關節炎的病患外,其他常見髖關節病灶原因還有因長期飲酒或服用類固醇藥物引起的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全引起的關節磨損或僵直性脊椎炎衍生的髖關節炎等,都可能面臨置換人工髖關節的命運。傳統的手術方法傷口需十五到二十公分,近年來因手術技術及器械的進步,運用微創的方法,傷口僅需五至八公分即可完成。手術因傷口小,軟組織破壞少,大幅減輕病人手術後疼痛的時間。一般而言,手術後隔天即可以助行器下床行走,五至七天即可出院,配合住院中指導的復健動作,病人均有極高的滿意度。

從陰道下刀切肌瘤 微創術後不留疤痕

從陰道下刀切肌瘤 微創術後不留疤痕#微創手術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茂軒/綜合報導)婦科微創手術再進步!林口長庚醫院今(18)日召開記者會指出,隨著微創手術技術的進步,婦科手術從體表三到四個孔洞的腹腔鏡手術,發展到傷口只經過肚臍的單一切孔手術,但最近長庚醫院婦產部引用「自然孔手術」新觀念,運用女性的陰道進行內視鏡微創手術,使得腹部不再有傷口,讓術後品質更好。林口長庚醫院指出,患者邱小姐五年前婦科檢查已知道有子宮肌瘤約四公分,但因沒有不適的症狀,且認為停經後肌瘤應該不會再長大,所以之後就沒有再追蹤。近兩年開始,邱小姐於月經來潮前十天,腹部就會感到脹且硬,但不會疼痛,由於月經固定30天來一次,約5至6天月經即結束,月經血量正常且與過去沒有差異、也不會有經痛,只是打噴嚏時有輕微漏尿,也就不以為意。直到今年開始,邱小姐覺得肚子越來越大,且腹部摸到硬塊、漏尿頻率增加,所以尋求就近的婦產科診所。醫生發現骨盆腔腫瘤很大,建議轉診至長庚醫院診治。醫師於門診診查發現患者腹部約懷孕24週的大小,腹部超音波發現骨盆腔腫瘤約20公分,且電腦斷層檢查疑似子宮肌瘤併退化性變性。因此,邱小姐於今年4月18日接受「經陰道自然孔內視鏡子宮全切除手術」,肌瘤於術中冰凍切片結果顯示無惡性的病變,為良性的子宮肌瘤,手術中失血量為300毫升、未輸血,子宮合併肌瘤約2.2公斤。醫師表示,個案術後回到病房,對於腹部沒有傷口感到相當訝異,且傷口沒有想像中的疼痛。患者手術隔天移除尿管後即能下床,由於腹部沒有傷口,可以進行身體的盥洗,不用擔心傷口滲濕問題。如今已經手術後近兩個月,邱小姐恢復良好,原本懷孕般的肚子與漏尿問題已消失,改善了生活品質,而且腹部沒有手術造成的疤痕。醫師解釋,腹腔鏡子宮肌瘤手術已經廣泛應用在藥物治療失敗的子宮肌瘤病患,然而腫瘤過大時仍然會提高手術困難度,增加術中改回傳統開腹手術或輸血的風險。經陰道自然孔內視鏡手術更合乎人解解剖生理構造,比較能提早截斷子宮動脈而降低出血量,並且不再刻意在體表劃開傷口,反而是經由自然的孔道—陰道來執行內視鏡婦科手術。這種創新方法可以讓患者降低對手術的恐懼感、在手術中有比較少的出血量、減輕術後疼痛感、縮短術後恢復的時間,讓婦女能提早回歸正常生活,改善生活品質。不過,醫師也說,一些嚴重腹部沾黏或歷經多次開腹手術過的患者,就不太適合此種自然孔道內視鏡手術。

脊椎開刀易留後遺症 微創手術能改善

脊椎開刀易留後遺症 微創手術能改善#微創手術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脊椎是支撐人體重要的骨骼結構,隨著年齡增長、骨質老化、長期姿勢不良、長期磨損、不正確的身體移動方式等等原因,可能會導致脊椎退化性疾病,阮綜合醫院神經外科醫師楊子旻表示,大多數的脊椎退化性疾病可以藉由矯正不良姿勢與改變生活習慣搭配藥物及復健而獲得症狀的改善. 如果有神經壓迫而導致明顯的神經症狀在保守療法無法得到改善則可以考慮手術治療,目前治療多以微創手術代替開刀。現階段的脊椎手術可以解決許多脊椎疾病的問題。然而由於醫療科技的進步,脊椎手術已由傳統式的手術進步到利用微創手術方式進行的新趨勢,微創手術不但可以達到傳統式的手術效果,還可以顯著的減少傳統手術後所產生的後遺症。手術的方式是依據個人病情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常見的脊椎手術方式可分為:椎間盤切除手術、脊椎神經減壓手術、脊椎融合固定手術及脊椎矯正手脊椎融合術,可將脊椎連合一起並且減少側彎曲線,小的金屬固定桿可以沿著脊椎被置入,並且可以幫助骨頭生長及固定脊椎。微創手術的觀念為盡可能的縮小傷口,降低出血與感染機率,縮小術後疤痕並降低手術後疼痛。讓患者可以盡快地恢復並出院。對照傳統的手術方式,因傷口相當大,手術中失血量也會較多;而且在開刀的過程中,對背部脊椎旁軟組織及肌肉的傷害較大,使得傷口疼痛度也較高,日後病情恢復的時程較長,且容易有手術部位無力與酸痛的後遺症。但並非所有的脊椎退化性疾病都可施行微創手術,在進行手術之前應該詳細詢問最適合的手術。

傷口小、治療時間短 雙極電燒五公分肝腫瘤

傷口小、治療時間短 雙極電燒五公分肝腫瘤#微創手術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99歲的林老太太,近日來接連數天感到疲倦、甚至有食慾不振、呼吸短促等症狀,讓家人非常擔心,經過超音波檢查後,赫然發現五公分大的肝臟腫瘤,由於年紀太大,根本不可能進行外科手術,所幸醫師使用不需開刀的雙極射頻電燒,成功燒灼腫瘤,讓老太太能喜迎明年的百歲生日!雙和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吳立偉指出,傳統的射頻燒灼術是用一根長長的探針,在超音波的引導下插入病患的肝臟腫瘤中,針的末端會放出電流導熱,將腫瘤細胞燒灼壞死。就像是將一根針插入生雞蛋,隔著蛋清將蛋黃煮熟。為了燒灼完全,通常燒灼範圍會比腫瘤略大一些,以確認腫瘤周邊沒有殘留的癌細胞,通常傳統射頻燒灼僅能治療三公分以下的肝臟腫瘤。吳立偉醫師指出,雙極射頻燒灼則是利用多根針,將探針放在腫瘤的旁邊,在不碰及腫瘤的情況下,利用針與針之間的電流,將腫瘤燒壞死。因為燒灼範圍變大,且未觸及腫瘤,更降低癌細胞蔓延的機會。吳立偉醫師說,肝臟腫瘤燒灼是一種微創治療,幾乎沒有傷口、治療時間很短。如果沒有立即併發症,病人術後六小時就可以活動進食,一般的總住院天數只有三到四天。而吳立偉醫師指出,台灣是慢性B型肝炎感染的盛行地區,肝癌是過去數十年男性十大癌症死因之首,肝癌的高危險族群為肝硬化病人、慢性肝炎病人、B型肝炎或C型肝炎慢性帶原者(年齡40歲以上)、家族中有兩人以上得肝癌者。為了預防肝癌,吳立偉呼籲,民眾應該確實接種B型肝炎疫苗、避免不必要的打針及輸血、戒菸、少喝酒、避免攝食不新鮮或發霉的穀類、豆類。※雙和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吳立偉以最新雙極射頻電燒為老婦切除肝臟五公分大腫瘤(圖中投影幕上紅框處,攝影/陳茂軒)

腰椎移位別煩惱 微創手術恢復期快

腰椎移位別煩惱 微創手術恢復期快#微創手術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您最近有走一小段,就覺得下肢疼痛或麻麻的現象?或是腰痛起來會延伸到臀部或大腿後側?成醫外科部醫師戴世煌提醒您,上述狀況有可能是因為腰椎的椎體往前移位,才會造成馬尾神經壓迫或神經根拉扯,而產生腰痛或坐骨神經痛的症狀。戴世煌醫師說明,腰椎脫位發生的原因有四種,分別為退化性、外傷性、病理性及先天性。醫師通常會用X光、電腦斷層、核磁共振及脊椎攝影檢查並判斷病因,而通常女性病患會較男性為多,因為女性有停經問題而容易造成骨質酥鬆,加上長期久站或負重更容易造成腰椎負擔,因此脫位機率也較男性為高。若不幸腰椎脫位也別太擔心,現在醫療科技進步,醫師會根據脫位嚴重性輔以保守治療與手術治療。症狀較輕微、行走能力不受明顯影響的患者,予以非類固醇抗炎劑藥物,並建議降低活動量、使用軟背架支撐或復健運動治療。若保守治療未能改善疼痛及麻痹症狀且有明顯神經障礙的病患,醫師將建議患者以手術方式改善腰椎脫位問題。傳統的手術不僅傷口大、對於背部肌肉群破壞較多、導致術中失血量較多與術後傷口疼痛時間拉長、需約2週時間才能出院,此外也常常因為患者對疼痛畏懼而影響復健進度。成大醫院從2008年開始實施微創手術,不但傷口小,且術後住院不到一週即可返家,逐漸回復日常生活工作。至於微創手術是否適用於所有腰椎脫位患者,則需經醫師根據患者臨床症狀與影像學檢查,審慎評估後才能決定。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