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創手術

車禍撞傷走路跛腳 微創方式復原快

車禍撞傷走路跛腳 微創方式復原快#微創手術

七十五歲的張老先生,過去有冠狀動脈疾病曾開過繞道手術,平常走路走久了腳會痠痛,先前因為車禍撞傷腳,但是腳傷經過了一個月卻沒有癒合,因此至成大醫院斗六分院就診,檢查結果發現,病患下肢的動脈有阻塞的情況。心臟血管內科醫師利用心導管的器材和技術,在局部麻醉的情況下,以微創方式成功打通下肢血管,配合整形外科醫師的細心照顧,張老先生腳上的傷口,在一週內就痊癒了。成大斗六分院心臟血管內科李柏增醫師指出,全身的血管都可能有狹窄甚至是阻塞的問題,腦部的血管阻塞叫做中風;心臟的血管阻塞叫做心肌梗塞;腸子的血管阻塞會引發腸子缺血壞死;而下肢的血管阻塞稱為周邊動脈疾病,會造成走路跛行、傷口久不癒合,甚至造成壞疽。高血壓病人、糖尿病病患,以及過去曾有心臟病甚至是中風的病人,都是下肢血管狹窄阻塞的高危險群,這些病人常併發嚴重的後遺症,輕者跛行,重者甚至要開刀截肢。李柏增醫師表示,周邊動脈疾病傳統治療方式,除了照顧傷口之外,是利用外科開刀方式作血管繞道,但是術後恢復時間長,麻醉的風險也高,所以讓許多病患心生恐懼。在最近幾年間,血管整形技術日新月異,病人不須全身麻醉,利用微創方式,例如動脈內氣球擴張術,甚至是支架置放術,以改善患處血流,幫助傷口癒合的方式,已漸成主流。尤其從今(101)年起,下肢的血管,包括腸骨動脈,表淺股動脈的支架置放,都已經納入健保給付,對這群病人而言,真可謂一大福音。最後心臟血管團隊補充說明,若過去有心臟冠狀動脈疾病、抽菸、糖尿病與高血脂等的病患,都是周邊動脈疾病的高危險群,若有跛行、下肢傷口久不癒合甚至是壞疽的病患,應盡速就醫,以把握打通下肢血管的時機,多管齊下治療,才能得到最佳的治療效果,避免截肢的命運。

微創手術減肥找回健康 兼顧安全美觀

微創手術減肥找回健康 兼顧安全美觀#微創手術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和謙/綜合報導)腹腔鏡微創減重手術包括胃繞道、胃袖狀切除、胃摺疊、胃束帶四種,對於病態性肥胖者可說是不錯的方法。24歲的許小姐因產後肥胖,體重直逼百公斤大關,便積極的節食、喝減肥茶、推脂,卻屢不見效後決定開刀,現在是63公斤的犀利人妻。另一位大學生阿育BMI曾高達54!除了行動困難,更被糖尿病前期、高血壓、高血脂、脂肪肝、下背痛壓得喘不過氣,他也像神農嚐百草般用各種方法全力減肥,最後還是藉開刀撿回了健康。從157公斤降到目前的116公斤,甩掉41公斤之後,阿育身心都感到輕鬆不已。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減重外科主任李旻憲指出,身體質量指數BMI大於35且合併代謝性疾病,或BMI大於40者,通常只有動刀縮胃才有望挽回健康。現在的腹腔鏡微創技術,已能兼顧安全與美觀。李旻憲說,大部分人的減肥動機,都只是追求外表的美觀,忽略最終目的應在維護健康。一般來說,BMI大於27者,靠飲食及運動控制就足夠,但超過35的病態性肥胖者,過度的脂肪堆積將引發骨牌效應。舉凡高血壓、糖尿病、脂肪肝、動脈硬化、高血脂、睡眠呼吸中止症、中風、心肌挭塞等問題,都會形同失控,出現高發病率及高死亡率。 腹腔鏡微創減重手術有胃繞道、胃袖狀切除、胃摺疊、胃束帶四種選擇,只要在肚皮上打三到五個小洞,就可以近乎不著痕跡的方式完成。胃繞道、胃袖狀切除術後因為饑餓感降低,最能見到效果,約可減少超重部分的七成。李旻憲說,雖然手術的安全性無虞,畢竟是胃部的大改造,因此術前的充分溝通與詳細評估非常重要。另外,醫學上減重成功的定義,應是維持五年不復胖,沒有體重忽上忽下的溜溜球效應,方能擺脫慢性病的困擾。

微創手術多元發展 漸取代傳統手術

微創手術多元發展 漸取代傳統手術#微創手術

低侵襲性的微創手術(Minimal Invasive Surgery)在近十幾年已經是外科手術的新指標,並逐漸取代傳統的開胸、開腹手術成為國際間外科手術發展的焦點。在微創領域中,輔助外科手術機器人的出現及遠距手術的發展,更為微創手術帶來更多的運用與發展空間。台南市立醫院副院長、外科醫師林逸文指出,整合式微創手術房及影音傳輸系統,除了配合微創外科手術的執行,還能提供教學、跨院或跨國的手術觀摩研討,加上影音傳輸、視訊平台的建置,可強化數位化學習的功能,也使得遠距手術成為可能,達到醫師無國界的遠景。台南市立醫院「整合式微創手術房及影音傳輸系統」的微創手術中心於100年11月設置完成,使得市醫微創手術的發展更甚以往,並嘉惠更多台南地區病患。 林逸文表示,整合式手術房的主要概念,包括懸臂系統、聲觸控電腦系統、影像處理系統及影音控制中心。其中,懸臂系統承載手術房內的手術儀器和周邊器材及其所需的氣體及電源,改善錯綜複雜的周邊供需、層流障礙及空間侷限,使得工作動線流暢,提高效率避免感染。聲觸控電腦系統則可對手術的內視鏡手術儀器及周邊設備進行聲觸控操作(含操作控制、安全監控維護及預先設定管理)。另外,影像處理系統及影音控制可擷取手術中需要的靜態影像及動態片段(含患者資訊及數中影像),切換至手術房內的各個螢幕顯示或將各種資訊源傳輸至手術房外的各個輸出點(院內視訊連結或院際視訊連結)。林逸文說,台南市立醫院導入微創手術,並於民國七十九年完成第一例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之後陸續引進並普及化各種腹腔鏡手術及胸腔鏡手術,早期以初階手術,良性疾病如膽囊切除、疝氣修補、闌尾切除、週邊肺組織切除或診斷性為主。但在近十年,相關知識、技術及手術儀器設備快速進步下,複雜的進階手術如惡性腫瘤切除或含組織器官重建手術,已是目前微創手術發展最快的領域。林逸文指出,以去年為例,微創手術已是市醫胸部及腹部的主流手術方式,依手術類別、疾病種類及病期不同,佔有率自六成至九成不等;以個別手術而言,過去一年,市醫完成的微創手術,膽道手術超過400例(含40例總膽管取石術),大腸切除手術超過100例,胃及肝臟切除亦有十數例,而胸腔鏡手術,如肺切除、食道及中膈腔腫瘤切除,肋膜腔疾病的治療,也逼近200例。

罹腹主動脈瘤還吸菸 腹部劇痛不已

罹腹主動脈瘤還吸菸 腹部劇痛不已#微創手術

王伯伯三年前即由醫師診斷出腹主動脈瘤,但並未遵照醫師指示定期回診追蹤,且仍持續抽菸。一日晚餐飯後,突然腹部劇痛,送往急診後電腦斷層發現腹主動脈瘤破裂,緊急手術才挽回一命。(圖左:傳統腹主動脈瘤手術;圖右:新式血管套膜支架手術)苗栗大千綜合醫院心臟血管外科陳柏霖醫師表示,所謂腹主動脈瘤,是指腹部主動脈直徑超過正常1.5倍(通常指大於3公分),隨年齡增加,發生率亦增加。據統計,60歲之男性人口約1%有大於4公分之動脈瘤,尤其與吸菸、動脈硬化及高血壓有密切關係。若腹主動脈瘤直徑超過5.5公分,破裂機率即大大提高,手術風險亦倍增。然而腹主動脈瘤通常沒有症狀,大多數病人是在做其他檢查時無意中發現,若病人本身很瘦,有時亦可在肚臍週圍摸到一搏動性的腫塊。陳柏霖醫師指出,目前已可由導管方式置入血管套膜支架治療腹主動脈瘤,傷口僅在雙側腹股溝約五公分長,不僅疼痛減輕許多,病患恢復亦快,一般隔日即可進食並下床活動,約一週內可出院,大大減輕病患不適及住院天數。

影音/創微機器人「華陀」 手術台好幫手

影音/創微機器人「華陀」 手術台好幫手#微創手術

台灣在外科微創手術機器人研發上也有創新和突破性進展,由國人自行研發的華陀機器人系統雛型,以積木模組概念,在現有的機器人平台上,再進一步研發外科微創手術輔助工具,為醫師提供「第三隻手」,有助於精簡人力、提升手術品質。 手指輕輕觸碰面板,機器人手臂隨即前後移動,固定好位置後,再伸出內視鏡,就可以穿入體內進行外科手術。這台華陀機器人是台灣醫療團隊首次研發出的外科手術機器人,用來協助醫生進行內視鏡手術時,穩定性較高,同時也能準確分割出手術範圍的大小。研究團隊是以積木模組概念,在現有的機器人平台上,再進一步研發外科微創手術輔助工具,為醫師提供第三隻手。看看這個3D模擬動畫,內視鏡穿入到豬的體內,能夠有效地穿透內臟進行開刀治療,不僅傷口小、速度又快,同時也節省很多人力和訓練時程。這台華陀機器人目前還在雛型階段,還沒開始進行動物手術試驗。因此,要通過層層醫療驗證,最快也要一年的時間。根據專家推估,手術機器人將在2020年成為手術室的標準配備,眼看其他世界先進國家多年前早就搶先研發出機器人。因此,華陀機器人必須加快驗證腳步,同時未來也計劃聲控的方式來操作機器人,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新聞內容由公視新聞提供離譜!哺乳環境不友善 公園餵乳卻遭員警驅趕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627&HN_Yr=0&HN_Mon=0台灣研發「華陀」機器人 微創手術放眼國際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633&HN_Yr=0&HN_Mon=0醫奉獎外籍修女 竟被拒長照社福外?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638&HN_Yr=0&HN_Mon=0

台灣研發「華陀」機器人 微創手術放眼國際

台灣研發「華陀」機器人 微創手術放眼國際#微創手術

日本的機器人科技推陳出新,歐美各國也著手創造藥品調劑、復健及陪伴病人的機器人,台灣也不落人後,近日於中正紀念堂舉辦的「2011科學展,未來科技狂想曲」,有一款十分創新的「華陀機器人雛型」,是微創手術機器人的雛形,相信能為微創手術帶來新的突破,計畫主持人湯孝威博士預估,2020年手術機器人將成為手術房的標準設備。在科學展的週末講座中,秀傳醫療體系特別展示「外科手術的未來暨華陀機器人雛型」,這台華陀機器人是台灣首次研發的外科手術機器人,可望於為微創手術降低風險、節省人力並提升手術品質。如果機器人加上內視鏡的輔助,甚至可以取代一名護士,能正確分辨手術範圍且穩定性高。湯孝威指出,國內現僅有6、7台由歐洲製造的達文西機器人,一台要價新台幣1億元,因此國內自行研發可供手術的機器人。雖然華陀機器人現在還沒有進行動物試驗,但是基於微創手術造成的傷口小,再加上傷口復原速度快,並且可以減少培養醫療人力所需的時間,因此秀傳醫院體系投入大量資源研發微創手術機器人,預估要一年的時間才能通過醫療驗證。秀傳醫療體系副總裁古鳴洲則表示,台灣已有足夠的科技技術,可以投入微創醫療的開發,因此在3年前秀傳體系與歐洲遠距微創手術中心,共同成立亞洲遠距微創手術中心(IRCAD-Taiwan, AITS),並且安排世界頂尖微創專家,進行講課及實務操作,目前已經培訓超過2000位的台灣醫師。如果這個華陀機器人的計畫能夠成功,不但可以讓台灣醫療科技有新的突破,更能讓台灣成為世界微創手術的領航者。醫療糾紛不再困擾醫師 總統:明年試辦行政救濟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441唐氏症小孩提早治療 也能學習才藝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628躁症發作!狂買名牌包、欠卡債數十萬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599

整合式開刀房將問世 微創手術品質再升級

整合式開刀房將問世 微創手術品質再升級#微創手術

如同手機、電腦不斷升級一樣,醫學開刀手術也日新月異,執微創手術牛耳的法國微創手術中心總裁馬赫斯克教授表示,未來的開刀房,核磁共振掃描儀、機器人手臂、內視鏡等儀器整合在一起,不但巔覆傳統開刀房的功能和模式,對病患的醫療品質將再提昇。秀傳亞洲微創手術中心9月份召開一般外科手術內視鏡技術訓練國際研討會,法國微創手術訓練中心總裁馬赫斯克教授帶領來自義大利、韓國、法國的教授發表最新的甲狀腺、胃癌、胰臟癌等疾病的最新手術,吸引世界各地的外科醫師報名上課。馬赫斯克教授指出,微創手術與傳統手術相較,有減輕病人疼痛、縮短住院時間、提早恢復正常生活作息的好處,現在,微創手術又有新的突破,進步到影像導航開刀的世代,核磁共振、內視鏡、機器人手臂及開刀器械作完美組合,在這樣特殊的開刀房中手術,宛如有衛星導航,下刀更精準,病人所受的傷害更小,手術品質大大提升,法國政府已編預算支持這項研發。馬赫斯克教授進一步表示,有了整合式超級開刀房,微創手術將再升級,也已和秀傳醫療體系總裁黃明和拜訪工研院,傳達這項研發的企機。秀傳亞洲微創手術中心院長吳鴻昇指出,外科手術從傳統開刀進步到內視鏡手術,是現在外科的趨勢;以一個3公分的肝腫瘤手術來說,病人如以傳統手術治療,需要住院十天左右,以內視鏡微創手術五天內就可出院,如果以核磁共振定位來進行腫瘤燒灼術,病人僅需住院一天。另外,早期胃癌的粘膜下切除手術有核磁共振的影像導航,手術中深度和廣度看得更精準,只要切除癌變部份,不需作全胃的切除,整合式的開刀設備在減輕病人傷害,縮短住院時間,及減少醫療資源浪費上的助益更大。秀傳紀念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黃士維指出,影像導航開刀技術是外科手術的大躍進,一旦開刀器械與核磁共振儀整合成功,將是需要手術民眾的福氣;在法國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這套設備即將問世;由於核磁共振儀有磁吸效應,與之整合的器材就不能是不銹鋼材質,國內的工研院及生物科技廠商如能進行研發,器材不需要進口,更省了大筆醫療成本。

年輕男長巨大鼻瘜肉 呼吸不順、猛打呼

年輕男長巨大鼻瘜肉 呼吸不順、猛打呼#微創手術

一名20歲的林姓青年服兵役期間出現呼吸不順暢、打呼聲很大,至童綜合醫院耳鼻喉科檢查,意外發現他鼻腔內長了一顆巨大的鼻瘜肉。該院採用最新型的「內視鏡微創手術機」進行手術,將患者巨大的瘜肉完整取出。耳鼻喉科主治醫師陳忠雄表示,林姓青年當兵時發現自己跑都跑不動,出操時容易喘常跟不上別人,呼吸很不順,打呼很嚴重且聲音很大,曾去診所看診但症狀未獲得改善,直到退伍後立刻來童綜合醫院做詳細檢查,經「鼻內視鏡」檢查發現右邊有一顆很大的瘜肉,至少有10公分以上。在臨床上很少見如此大的瘜肉,經以最新型的「內視鏡微創手術機」進行手術,順利的將10公分以上的鼻瘜肉完整取出,手術順利且失血量小,術後第3天即返家。一週後青年回診傷口復原良好、呼吸順暢、運動也不容易喘了,以及白天精神也很好,目前無任何不適。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