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

常感覺疲勞倦怠嗎?慢性肝炎徵兆

常感覺疲勞倦怠嗎?慢性肝炎徵兆#肝硬化

慢性肝炎的定義是肝細胞持續的發炎超過六個月以上,未見好轉,而造成慢性肝炎的原因,最常見的有病毒感染,如B型肝炎、C型肝炎、酒精性肝炎、藥物性肝炎及自體免疫和代謝問題等所造成的慢性肝炎。新店耕莘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 葉錦龍表示一般來說,如果得到了慢性肝炎,有些人可能會有疲勞倦怠的感覺,但是大部份的病人沒有什麼特殊症狀,因此居住在B型肝炎高感染區的台灣,都應該做B型肝炎篩檢及肝功能檢查,一旦發現有異常,醫師會進一步安排腹部超音波檢查及抽血,以確定肝炎的種類和嚴重程度,列入追蹤,一旦治療條件符合時,便可以開始治療,若是治療效果良好,那麼就不會演變成肝硬化了。目前我國政府毎年均編列預算用來預防及治療B型肝炎和C型肝炎,自民國75年,B型肝炎的盛行率已經從15~20%,下降到2%左右,成果斐然。治療方式也從保守治療進展到干安能、肝適能等藥物治療,只是效果尚未令人滿意而已。至於酒精引起的慢性肝炎,近年來似乎有日益增多的趨勢,以我國的酒類消耗量而言,與1952年比較,1994年全人口的酒精消耗量增加13.7倍,而每位國民平均酒類消耗量增加4.2倍,一個人毎天喝酒 80克以上,喝上十年,就有機會得到慢性酒精性肝炎,甚或是酒精性肝硬化,由於酒精性肝炎或是酒精性肝硬化,沒有特殊的治療方法,因此無論如何一定要想辦法戒酒,一旦肝硬化形成,就沒有辦法復原了。肝硬化是所有發炎性肝病的最後結果,肝硬化不但會造成肝臟功能的減低,而且會有嚴重且致命的併發症,例如併發食道靜脈曲張破裂出血、自發性腹膜炎以及肝腦病變。另外,肝硬化也很容易併發肝癌,目前肝硬化除了肝臟移植以外,沒有很好的治療方法,預防是唯一的策略,因此任何人只要是檢查出肝功能異常,就應該找醫師做進一步檢查,以確定是那一類的肝病,須要做什麼樣的治療,避免肝硬化的發生。

肝硬化-人生是怎麼變黑白的?

肝硬化-人生是怎麼變黑白的?#肝硬化

「醫師,我的肝是不是已經硬化?是哪一部分硬化?為什麼我都沒有感覺?」門診診間一位被診斷肝硬化的患者如是問。這是胃腸肝膽科門診裡常被問到的問題,同時也令醫師覺得惋惜。因為肝硬化是可以預防的,它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其併發症的發生通常會進一步損害肝功能與危害生命。肝病堪稱為國病實不為過,因為據估計,在台灣地區每年約有五千人死於肝癌,而每年死於肝硬化併發症者約有四千人之多。每年在衛生署的十大死因統計中,因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細胞癌死亡者均名列前茅。彩色人生的基本條件──肝要好「肝不好,人生是黑白的。」彩色人生的基本條件必須有健康的身體作為後盾。肝臟是身體最大的實質器官,所負責的功能也最為複雜,但偏偏肝臟非常容易遭受一些外來毒物的侵襲。雖然大部分引發肝炎的原因消失,肝臟機能亦多能恢復,但是有些因素卻會持續影響導致慢性肝炎的形成,而且長期發炎反應會使肝臟不斷的修復再生,肝臟不斷重覆破壞與修復再生的過程。因此,若導致慢性肝炎的原因不消除,而且造成的破壞超過肝臟的修復能力,便會改由纖維組織(俗稱的結疤)來加以修補,經年累月後產生之纖維組織,會逐漸擴展並進而圍繞再生之肝細胞形成結節並導致肝臟結構的不正常。於是纖維化合併再生結節,肝臟就轉變成肝硬化。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同樣地肝硬化是肝臟經過十幾二十年長期慢性發炎之結果。這樣的過程是在整個肝臟中同時進行,不會只限於局部產生,是整個肝臟有肝硬化的轉變。可怕的肝硬化如果肝硬化只是外表變化,為何讓人「聞硬色變」呢?其實外表變化只是冰山一角,重要是正常肝臟被大量纖維組織取代所引發之肝功能衰退,與門靜脈血流進入肝臟因肝硬化造成阻力增加導致的門脈高壓。肝功能衰退肝功能衰退會對身體有什麼影響呢?肝臟猶如是一座大工廠,它不僅製造產品供身體維持正常生理與免疫功能、代謝分解體內外物質、過濾來自腸胃道有害病原、更提供膽汁以幫助營養素的消化與吸收等功能。而肝硬化類似於在這工廠內被一些佔空間又沒有功用的物品(纖維組織)所堆積,於是能有效運轉的空間減少,因而發生種種異常,包括:合成功能減緩:例如白蛋白因合成減少而降低,導致腹水與下肢水腫情形加重、免疫功能之蛋白質製造減少而增加感染機會、凝血因子不足導致易於出血等。代謝功能異常:影響人體對一些外來或內生性物質的清除產生障礙,如藥物代謝減緩使藥物作用時間延長、體內性荷爾蒙代謝異常致使男性出現性機能衰退與男性女乳症、胰島素與膽固醇∕三酸甘油酯等代謝異常。黃疸症狀:因肝細胞排出膽汁不順暢,進一步出現皮膚變黃、茶色尿等。肝昏迷:因解毒機能不全,對於經腸道吸收而來或體內代謝產生之有害物質無法完全過濾排除,加上這些物質隨著門脈高壓而導引至側枝循環進入全身血液,進而影響腦部功能,並在特定情況下產生意識狀態改變,也就是一般所稱的肝昏迷。門脈高壓除了肝功能衰退之外,肝硬化會引起另一個容易引發併發症的是肝血流變化。正常情況下,門脈血流約佔供應肝臟血液的75%,是重要的肝臟血管。但肝硬化使得門脈血流因纖維組織扭曲肝臟正常結構而阻力增加。這樣就猶如在小水溝中不斷地丟入石頭(硬化之纖維組織)阻擋水流,因此流過石頭的水流(灌注肝臟血液)會逐漸減少,勢必引起石頭兩邊水位高低差異(門脈高壓);同樣地,血流進入肝臟變少,其他應流進而無法進入肝臟之血液就循其他側枝血管回到心臟。同時,門脈壓力變化使門脈管壁產生血管擴張物質(主要是一氧化氮);另外,也由於有效之血液容量於重要器官減少,導致作用於腎臟之血管收縮物質濃度上升,而不斷地吸收保留水分於體內。因此,門脈高壓會有合併側枝循環與體內周邊血液容量增加等表現。(本文擷取自「消化道關鍵報告」一書,由原水文化出版社發行)

肝衰竭及肝癌的救星

肝衰竭及肝癌的救星#肝硬化

目前治療肝癌仍以手術切除為主,能夠切除腫瘤之患者有四成機會治癒,但仍有六成患者會再復發。在台灣之肝癌患者多同時患有病毒性肝炎及肝硬化,以致無法接受手術切除治療。但肝臟移植是目前救治肝臟衰竭病人及部分肝癌患者最可行的方法,也幾乎是唯一的方法。肝臟移植之發展在歐美已是成熟而例行之治療方法,在台灣之發展也有近30年之歷史。從早期實驗性手術發展迄今已臻成熟。根據中央健保局的存活率統計顯示,台灣肝臟移植三個月、一年及三年存活率,依序是91%、85%、82%,與美國的水準相當。肝臟移植之時機與適應症為何?簡而言之就是任何原因造成之肝硬化合併反覆發作之併發症如嚴重腹水、食道靜脈曲張破裂出血、漸進性黃膽及肝昏迷等肝衰竭現象時,猛爆性肝炎及小型肝癌(單一腫瘤小於5公分,或多發性腫瘤之腫瘤數不超過4個且總和不大於6.5公分)無法手術切除時。新店耕莘醫院一般外科 陳梓泓醫師指出當患者有上述狀況時,宜至合格肝臟移植醫院,由肝臟移植合格外科醫師進行評估,如經評估後認定適合接受移植治療時,醫師會將患者資料送健保局審核以獲得健保給付,並於登錄中心登錄以等待適合之捐贈肝臟或由五等親內之親屬捐贈部分肝臟進行肝臟分割移植。整個肝臟移植手術過程主要分兩大部分,一是自捐贈者身上摘取肝臟並加以整修,二是摘除受贈者身上之病肝及植入新肝,整個過程約需6至10小時。手術成功率雖高,但並不意味著是一項簡單而危險性低的手術;由於接受此項手術的患者多為肝臟衰竭病人,本身身體狀況便已不佳,再加上手術及麻醉時間長,術中及術後可能發生之各種狀況對患者皆是一大考驗,危險性自是較一般手術高出許多。手術後,一旦過了危險期,患者的肝功能將逐漸恢復至正常狀況,除了須長期追蹤及服用抗排斥藥物並注意避免感染外,患者能擁有近乎正常人的生活。美國統計肝移植成功的患者中,有近75%患者能再度獨立生活,不再需要仰賴家人照顧,且其中近半數甚至能回到工作崗位貢獻心力,重新找回人生的價值。由於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國內器官捐贈的風氣並不普遍,大部分肝臟衰竭的病人無法等到肝臟移植的機會。如何增加肝臟移植的機會,一直是一個急待解決的問題。近年來器官捐贈的觀念在各方努力推廣下已漸漸能為大眾接受,93年中衛生署核准14家醫院成立「器捐勸募中心」(OPO),此外,衛生署也提供捐贈家屬喪葬補助費,都是希望能增加捐贈器官數量,相信於不久的未來,肝臟移植這項手術必能造福更多的患者。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