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隧道症候群

「三心兩異」可能是心臟疾病的警訊 疲憊、呼吸喘、手麻和心悸是重要診斷指標

「三心兩異」可能是心臟疾病的警訊 疲憊、呼吸喘、手麻和心悸是重要診斷指標#腕隧道症候群

「心」累了嗎?除了不明原因的持續疲憊、呼吸喘、手麻、心悸,有時還會伴隨腸胃不適或運動耐受力變差的形情嗎?看似常見卻包含了心臟與胃道「三心兩異」的症狀,醫師提醒,可能是一種少見但致命的心臟病變。 馬偕紀念醫院心臟衰竭暨影像醫學科主任洪崇烈表示, 一名66歲女性因高血壓持續於門診追蹤,經心臟超音波檢查發現左心室心肌肥大,近期因頸部疼痛不適和雙側手掌麻痛感而診斷出雙側腕隧道症候群,合併以上症狀懷疑為「轉甲狀腺素蛋白類澱粉沉積症造成的心肌病變(ATTR-CM)」,後續安排心肌造影,檢查結果發現心肌異常,須再進行心肌切片確認診斷。 洪崇烈說明,ATTR-CM過去顯少被提及,但此症造成的影響可能泛及全身性,病人不只會感覺「虛累累」,還擺不了便秘、腹瀉等類似腸躁症的腸胃道症狀,許多民眾誤以為生活壓力大,忽略其實是心臟問題所致,為提高民眾的警覺性,洪崇烈簡易的辨別方向,歸納出「三心兩異」是此症最常見的症狀,提醒民眾特別注意。 「三心」指的是:心臟衰竭(俗稱心臟無力)、心電圖異常、心肌肥大;「兩異」指的是:腕隧道症候群與自主神經功能異常導致的腸胃不適或運動時心律不整 這些症狀不僅多樣且易與其他疾病混淆,病人常遊走在不同科別尋求解決,根據研究統計,罹患此病若沒有明確診斷、積極治療,有六成以上會因病程進展而導致無法正常走路,接近三成無法保有日常生活與休閒活動。 響應9月29日「世界心臟日」,馬偕紀念醫院舉辦衛教宣導活動,馬偕紀念醫院總院長張文瀚在致詞時表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的數據,心血管疾病是全球死亡的首要原因,馬偕以衛教宣導活動,提升民眾對心臟健康的重視與面對心臟疾病應採取積極的治療措施。 由於致病機轉複雜,ATTR-CM這個疾病對一般民眾而言可能較為陌生,洪崇烈表示,ATTR-CM分為遺傳型與野生型。遺傳型通常在50至60歲發病,野生型則多見於60歲以上患者。這些症狀常被誤認為是壓力或生活習慣所引起,在診斷上,因此病合併「H-I-D-D-E-N」指標是輔助臨床醫師正確診斷的工具,若患者有心臟衰竭,又有其他身體的症狀就要懷疑是ATTR-CM,進一步安排心臟相關檢查。 ATTR-CM診斷目前已使用非侵入性的核子醫學心肌造影(PYP)掃描,並可考慮接受基因檢測確認型別,有助於協助患者及早確立診斷,如病人接受進一步心肌切片檢查及符合其他症狀條件,則可以申請健保給付用藥。 馬偕紀念醫院心臟血管內科系主任蔡政廷也呼籲民眾應正視所有的心臟不適可能潛藏的問題,罹患ATTR-CM或心房顫動對民眾健康危害甚鉅,需透過專業的醫療群,才能仰賴精準的診斷與適切的治療,才能協助患者有效管理並改善病情。 馬偕紀念醫院從今(25)日起連續三天上午舉辦衛教活動,並在現場設有互動攤位,提供ROOTI心房顫動檢測與互動遊戲,提醒民眾對於任何心臟不適都應積極處理,期待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評估ATTR-CM指標工具「H-I-D-D-E-N」: 圖/現場由馬偕紀念醫院遠距照護服務中心擺設攤位提供ROOTI心房顫動檢,短短30秒量測 圖/現場設有衛教互動攤位提醒參與民眾ATTR-CM的重要症狀「三心兩異」

愛滑手機疼痛患者增「增生療法」縮短復健時間

愛滑手機疼痛患者增「增生療法」縮短復健時間#腕隧道症候群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 綜合報導)大多數上班族因為工作幾乎都要使用電腦,加上手機不離身,發生手部疼痛的狀況明顯變多,加上疫情期間還需要兼顧打掃、下廚、顧孩子,更誘發了身體各部位的疼痛。近來臨床上常見有肌腱炎、媽媽手、手部的關節炎、腕隧道症候群,尤其網球肘的病例也增多,另外,居家工作長時間坐姿不良,也導致不少肩頸痠痛或下背痛的現象發生。 好發女性指關節發炎、網球肘都很常見超越復健診所復健科醫師繆璇解釋手部疼痛成因,像是「腕隧道症候群」因為神經壓迫而導致手部麻木跟痠痛的疾病,好發於女性,針對某些過度使用手腕的人比較容易發生,譬如運動員、家庭主婦等。至於指關節炎的病例常見為大拇指的掌腕關節炎,因為常提重物、長時間拿手機以大拇指滑動,主要症狀會有僵硬無力、手指彎曲不順和疼痛感。另外,很多人可能聽過「網球肘」,網球肘事實上常找上一般的家庭主婦或電腦工作族群。超越復健診所復健科醫師許承嵐進一步提到,網球肘主要症狀在手肘的外側會有1個疼痛點,並往遠端手指的方向延伸,如果使力姿勢不對或用力過度、不斷重複性使用,如提重物、拖地等家事,都可能造成外側肌腱退化、撕裂、發炎。 透過血小板生長因子促進細胞活化許承嵐醫師表示,急性疼痛期會採取冰敷、服用消炎藥物或貼片來舒緩疼痛,也可以進行熱療、紅外線或超音波、雷射、電療等復健療程,可以舒緩肌肉緊繃、達到減少發炎、組織自行修復的效果,但是需要花上一段時間。對於較嚴重的受傷,或沒有時間長期復健的患者,建議使用血小板增生療法,醫學研究證實,透過血小板生長因子能促進細胞活化和增殖,藉由刺激人體的組織啟動修復機制,來達到組織癒合的效果,縮短復原期。血小板增生療法除可運用在骨科、復健科範疇,也常運用於運動醫學,像最近2020東京奧運中,舉重、體操、柔道、羽球等都是劇烈容易受傷的運動,選手們就能選擇PLT血小板療法。不過許承嵐醫師提醒,血小板增生療法取自於患者本身,若有嚴重的心血管問題、長期服用抗凝血藥物、罹患血液傳染疾病,空腹、生理期間的女性、體重過輕、懷孕中或是產後6個月內患者等,必須經過醫師審慎評估再決定是否適用此項療法。

痛風石如「粉筆渣」 不僅腳腫脹還可能手麻痛

痛風石如「粉筆渣」 不僅腳腫脹還可能手麻痛#腕隧道症候群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對很多人來說,痛風發作是相當難忘的經驗,原本活動自如的關節,可能在一覺醒來之後就腫脹、發熱,伴隨而來的劇痛更是讓人舉步維艱、痛苦不堪。痛風的表現可能相當戲劇化,這種慢性病需要長期的藥物控制。高雄長庚醫院腎臟科主任吳建興指出,痛風的原因是「高尿酸血症」,血液中尿酸濃度過高,會逐漸在關節或周圍組織形成尿酸結晶,尿酸結晶可能導致發炎,使關節出現紅、腫、熱、痛。「痛風性關節炎常在晚上與清晨發作,而且在24小時內到達最痛的程度。容易發生在腳拇趾的關節,患者可能會痛到無法走路,甚至腫到沒有辦法穿鞋。」吳建興說,「痛風性關節炎可能持續幾天,也可能長達兩個禮拜。」尿酸控制達標,預防器官受害導致高尿酸血症的原因很多,較常見的原因是身體排除尿酸有問題,例如:脫水、高血壓、腎臟病、肥胖、鉛中毒等狀況。有些狀況則是身體製造過多的尿酸,例如:攝取較多高普林或果糖的食物,以及肥胖、高血脂、過量飲酒等。尿酸超標時,患者往往沒有明顯症狀,所以容易輕忽高尿酸血症的危害,痛風的病程可分為幾個階段,無症狀期、急性期、間段期、慢性期。高尿酸血症通常會經過一段很長時間的無症狀期,必須抽血檢驗才會發現尿酸過高。直到有一天尿酸結晶造成關節發炎、腫脹、疼痛,進入急性期。經過治療後,關節疼痛會緩解,屬於間段期。倘若沒有好好控制讓尿酸達標,痛風將反覆發作,發作的頻率會增加,持續的時間也會拉長。隨著尿酸結晶越積越多,痛風終將進入慢性期,患者平時便會持續感到疼痛,發作的時候更是劇痛難耐。大量堆積的尿酸結晶,會形成痛風石,讓關節長期發炎、甚至變形。痛風石常出現在關節附近,摸起來軟軟的,流出來的時候像粉筆渣。「痛風石非常麻煩,可能妨礙關節活動、影響工作。」吳建興回憶,「曾經有位患者的痛風石出現在手腕,漸漸壓迫到腕隧道裡的神經,而演變成腕隧道症候群,讓他的手又麻又痛,非常困擾。」尿酸超標除了會引發痛風性關節炎外,還會對身體各個器官造成危害,吳建興分析,由於高尿酸血症會引起全身性發炎反應,在不知不覺中導致器官病變,進而出現多種併發症,例如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病、心血管疾病皆是常見的共病。我們的身體主要是透過腎臟排除尿酸,當尿酸超標時,尿酸鹽結晶可能沉積在腎臟裡,導致腎臟病變;當痛風性關節炎發作時,患者往往會透過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來緩解症狀,但頻繁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亦可能影響腎臟功能。吳建興說,「如果患者的腎臟功能很差,又因為痛風經常發作,而持續吃消炎止痛藥,可能就會讓腎臟功能惡化到需要洗腎的地步。」假使經過飲食控制,患者的尿酸依舊超標,痛風一年發作超過兩次,就必須要介入降尿酸藥物的治療。高尿酸血症的治療可以透過不同的機轉,包括促進尿酸排除或減少尿酸生成。促進尿酸排除的藥物可以促使尿酸由腎臟排除,但在腎臟功能較差的患者,便無法發揮效果。減少尿酸生成的藥物已使用多年,傳統藥物可以降尿酸,吳建興說,「不過某些特殊體質的患者在服藥後可能產生嚴重過敏反應,稱為史帝芬強生症候群,皮膚會潰爛,可能導致殘疾甚至死亡。開立藥物前,建議先進行HLA-B 5801基因檢測,減少藥物不良反應的機會。」新一代降尿酸藥物較不會出現嚴重過敏反應,能有效降尿酸,即使是腎臟功能較差的患者也可以使用,而且有助消除痛風石。尿酸超標,可能出現腎臟、心血管等共病「曾經有位患者的痛風石很大,大到沒辦法穿鞋,而且經常腫脹、感染。因為疏於照顧,來到門診的時候,腳都快爛掉了。」吳建興分享,「我們幫他換藥、治療感染,並積極控制尿酸。因為患者腎臟功能較差,他使用新一代降尿酸藥物,經過一段時間後,尿酸順利降到6 mg/dL以下,痛風較少發作,痛風石也漸漸變小,關節活動度變好,且能夠穿較大的鞋,患者的生活品質改善許多。」「及早治療痛風是很重要的觀念,如果抽血發現尿酸超標時,應該請醫師評估,看看有沒有出現其他共病,並考慮使用藥物控制尿酸。」吳建興說,「把尿酸控制好,不只能減少痛風性關節炎發作的機會,還能預防未來產生更嚴重的腎臟病變、心血管疾病、中風等問題。」貼心小提醒抽血檢驗發現尿酸過高時,要嘗試找出尿酸過高的原因,吳建興提醒,如果有痛風發作的經驗,千萬別以為只要吃止痛藥,不痛就好。因為尿酸超標對身體的危害,不單只有關節,還與腎臟病、心血管疾病、中風等多種共病有關。高尿酸與高血壓、高血糖等慢性病相同,需要做好飲食控制,並規則服藥,好好與醫師配合,才能降低各種急性、慢性的健康危害。(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追劇過勞致手麻?副木緩腕隧道症候群

追劇過勞致手麻?副木緩腕隧道症候群#腕隧道症候群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長時間使用電腦打字、使用滑鼠、滑手機、上網聊天、購物,再加上姿勢不良及過度疲勞,導致手麻及下背疼痛等問題,誤以為是血液循環不佳,卻不知此為神經病變引起的「腕隧道症候群」。腕隧道症候群 可簡單自我檢查「腕隧道症候群」是常見的神經病變。臺中慈濟醫院復健科醫師李信賢教你簡單方法自我檢查。運用法倫氏檢查(Phalen test)理學方法,雙手手指朝下與手臂呈90度,兩手背互靠並持續一分鐘,如手指出現麻木或刺痛,就可能是罹患腕隧道症候群。他表示,通常病人手部感覺會變遲鈍,尤其大拇指、食指、中指與無名指,嚴重時手部肌肉會出現魚際肌萎縮,手握力會變差。李信賢表示,神經傳導檢查也可偵測出正中神經通過腕隧道時傳遞速度變慢。臨床上有位50歲陳女士從早到晚洗鍋盤,又迷上手機追劇,某日騎機車回家,發覺催油門時右手手指麻木、睡覺時也會因手麻而醒來、拿東西時又常抓不住而掉落,因害怕要手術而不敢就醫,直到左手也出現症狀才就醫求助。常甩手 是腕隧道症候群病人共同特徵手麻原因包括:腦部病灶、頸部脊髓病灶、頸椎神經根病變、周邊神經受壓迫、周邊神經受傷,腕隧道症候群屬於周邊神經受壓迫。陳女士腕隧道內部壓力壓迫正中神經而手指麻木,甚至無力握住任何物品,此類壓迫好發於工人、家庭主婦和手機玩家,病人大多手腕活動量大、手需長期抓握東西,因手腕過度彎曲、屈背或用力抓握都會增加腕隧道壓力,時間一久神經就會受傷。而李信賢醫師表示,常甩手是腕隧道症候群病人共同特徵。正確配戴手腕副木 六成病人3個月內會痊癒李醫師依陳女士手腕結構,訂製一雙手腕副木在夜間配戴。兩周後回診,陳女士的手竟然不麻了。李醫師解釋,夜間配戴副木是目前醫療文獻推薦的首選治療方式:原理是手腕副木將手腕固定在正中央,使正中神經承受壓力最小,就能讓神經自行修復,約有六成病人三個月內會痊癒。治療方式從口服藥物到體外震波治療 嚴重可手術李信賢醫師提醒,腕隧道症候群病人要減少手腕使用量,避免長時間抓握東西。除配戴手腕副木,口服類固醇與局部類固醇注射皆能有效改善症狀,物理治療則可選用超音波與雷射,以及目前最新研究顯示的「體外震波治療」也是不錯的選擇。腕隧道治療要趁早,如保守療法效果不彰時,以手術切開橫腕韌是最終的治療方法。

手麻竟是胸廓出口症候群惹禍?!

手麻竟是胸廓出口症候群惹禍?!#腕隧道症候群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臨床常見的手麻,最容易被想到的診斷為頸椎退化、骨刺壓迫、椎間盤突出、腕隧道症候群等,但還有一個臨床上相當常見,但多數民眾對它相當陌生的「胸廓出口症候群」。此類患者常出現頸部、肩部、手臂、手指麻木、疼痛或無力等神經症狀,若壓迫到血管則會出現水腫、冰冷、蒼白等情形,任何需要抬高或持續使用手臂的活動都會使症狀誘發或加重,如梳頭髮、抱提重物、開車、或長時間打電腦等,另外也常在半夜或清晨睡夢中出現症狀。神經遭壓迫造成手麻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許益彰醫師表示,所謂胸廓出口症候群(Thoracic Outlet Syndrome, 簡稱TOS),是指在胸廓出口的狹小空間內,因為神經(臂神經叢)或血管(鎖骨下動脈或靜脈)受到壓迫而產生的一系列症狀,而根據壓迫的種類可分為神經源性、動脈性和靜脈性胸廓出口症候群,其中又以神經源性最常見,占9成以上。「胸廓出口」是指臂神經叢及鎖骨下動、靜脈會穿過胸口三個較為狹窄的區域,然後到達並支配手臂,這三個區域分別為:斜角肌三角(scalene triangle)、肋骨鎖骨間隙(costoclavicular space)、胸小肌間隙(pectoralis minor space),其中以斜角肌三角為胸廓出口症候群最常發生的位置。造成胸廓出口症候群最常見的原因為肌肉異常及外傷,包括斜角肌、鎖骨下肌、胸小肌等過度緊繃,或是第一肋骨、鎖骨骨折,損傷後結痂組織生成,以及重複性動作造成的慢性損傷,因此好發於常需舉手或抬手過頭的族群如運動員、低頭族、電腦族、車禍患者等。先天因素如頸肋、第一肋骨異常、第七頸椎結構異常等則占少數原因。中醫治療方式多元 舒緩肌肉改善疼痛許醫師說,胸廓出口症候群的中醫治療,可用針灸、傷科手法、拔罐、熱敷、中藥薰洗及膏布外敷等許多方式來改善。1.「針灸」利用針灸具有鎮痛的作用,放鬆過度緊繃的肌肉、減輕軟組織的張力,改善周圍的微循環,常用的穴位有風池穴、頸夾脊、肩井穴、天鼎穴、中府穴、曲池穴、合谷穴、列缺穴、阿是穴、條口穴等。2.「拔罐」拔罐則能疏通經絡,行氣活血,必要時加上「傷科推拿」,針對痛點、頸椎橫突、斜角肌群、胸小肌、及鄰近肌群等部位進行點按、提拿、滾揉來做鬆解,可以緩解肌肉痙攣、增加關節活動度。3.「熱敷」、「中藥薰洗」中藥薰洗和熱敷可促進局部溫度升高、血管擴張、血液循環加速,並有助於肌肉的放鬆。若經久不癒且症狀較重、反覆發作者,或體質虛弱、年長者,可配合中藥內服,加強療效。許益彰醫師強調,大多數胸廓出口症候群患者在保守治療下都可以獲得不錯的療效,但由於此疾病跟重複性的工作型態、習慣性的錯誤姿勢有關,因此除了接受治療外,想要有效改善,平常可配合伸展、加強肌力鍛鍊運動、頭頸部及肩部姿勢的矯正、改變不良生活習慣等,對減輕疼痛不適、加速復原以及預防復發,都有極大的幫助。

上班族注意!3招擺脫「滑鼠手」

上班族注意!3招擺脫「滑鼠手」#腕隧道症候群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1名女性上班族工作長期使用電腦,近日加班趕件,右手指麻、刺痛,貼了藥布也無法改善,就醫確診為「腕隧道症候群」。「腕隧道症候群」若不理會將導致神經壓迫甚至影響手部功能,需多休息並復健治療,還可做3招手部運動,放鬆肌肉與肌腱,與復健相輔相成,縮短復原時間。腕隧道症候群症狀 手指前段麻痛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物理治療師胡遠騏指出,患者手腕有1個約4公分長的「腕隧道」,有1條正中神經及9條肌腱從中經過。若肌膜韌帶失去彈性,隧道中壓力增加就會壓迫到正中神經,引起「腕隧道症候群」。容易出現右手大拇指、食指、中指及無名指上半段又麻又痛症狀,嚴重時麻到手指沒感覺,無法用手拿東西。好發族群為習慣用手的人,包括長期使用電腦、廚師、美髮設計師、打電鑽的工人及電競選手都屬好發族群,女性又比男性發生機率高,應小心避免。運動3招 減腕部肌肉壓力當發生「腕隧道症候群」時,若是症狀時間較短、較輕微的患者可以先休息,減少手腕反覆動作及長時間使用手腕工作,接受口服藥物治療。接受復健治療,包括熱敷、電療及超音波,或自費震波治療。同時還可做手部3招運動,縮短復原時間。若這些方式都無法解決問題時,可考慮手術治療,將壓迫在神經上的橫腕韌帶切開,使神經壓迫得以減輕,改善症狀。胡遠騏物理治療師傳授手部3招運動,分別是:1) 手掌牽拉運動雙手合掌,掌心朝外,讓手掌肌肉放鬆。維持10秒,每天5次。2) 手腕牽拉運動一手手掌朝上,另一手將其手掌往下壓且手臂伸直,讓手腕肌肉放鬆。維持10秒,每天5次。3) 手指肌腱運動手指先屈曲,接著手指向前伸直,讓手指肌腱放鬆。每次停留10秒,重複5次,每天5回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