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進行「間歇性斷食」的過程中,也要補充足夠的營養素,其中蛋白質的好處多,但吃不夠或是吃太多都不好,一天要攝取多少蛋白質才剛好呢?具有20餘年的臨床照護資歷,專業護理師、功能醫學營養師辛西亞.梭羅(Cynthia Thurlow)於《給女性的6週168間歇性斷食全書》一書中,分享專屬於女性的間歇性斷食法,並釐清以往過去的減肥迷思,幫助讀者健康減重。以下為原書摘文:
女性進行「間歇性斷食」的過程中,也要補充足夠的營養素,其中蛋白質的好處多,但吃不夠或是吃太多都不好,一天要攝取多少蛋白質才剛好呢?具有20餘年的臨床照護資歷,專業護理師、功能醫學營養師辛西亞.梭羅(Cynthia Thurlow)於《給女性的6週168間歇性斷食全書》一書中,分享專屬於女性的間歇性斷食法,並釐清以往過去的減肥迷思,幫助讀者健康減重。以下為原書摘文:
「168斷食法」是近幾年興起的減肥法,顧名思義是一天24小時中,16小時不吃東西,把進食時間控制在8小時內。然而不少人對於168斷食也有許多迷思,像是斷食越久越好、斷食容易復胖等問題。營養師高敏敏於《要瘦,就健康瘦一輩子》一書中,分享各種減肥法的介紹,包含瘦身的進食時間、熱量攝取,幫助讀者健康瘦身不復胖。以下為原書摘文:
當生命已經不可逆,活著的痛苦遠大於美好時,除了拒絕維生、拒絕灌食的被動安樂死,在目前的法律規範下,「斷食善終」是另外一種自力救濟的方式。衛福部台中醫院復健科資深教學醫師畢柳鶯於《斷食善終》一書中,敘述母親如何面對死亡,陪伴母親斷食善終的歷程,幫助讀者為自己及家人的生命尊嚴,慎重思考並付諸行動。以下為原書摘文:
近年來,病人自主意識逐漸提高,前體育主播傅達仁赴瑞士安樂死 、作家瓊瑤丈夫平鑫濤插管爭議等新聞,帶動越來越多人對「善終」議題的討論。2年前,《斷食善終》一書作者、復健科醫師畢柳鶯,陪伴罹患小腦萎縮症的83歲母親,在家中進行長達21日的自主斷食,最後母親安詳離開人世,究竟斷食善終是什麼?如何進行?本篇從醫學及法律角度切入探究。
你有嘗試過「間歇性斷食」嗎?如近年流行的168斷食法或52斷食法,是以不同時段的限制進食,來達到可能幫助減重的效果;但你的「可進食時段」是選在早上還是晚上呢?
對身體保健稍有關心的人或許都曾考慮過嘗試「斷食」,卻遲遲未能開始。風靡全球的「防彈飲食」創始人戴夫.亞斯普雷(Dave Asprey),在新作《防彈斷食》中,整理十多年來的斷食心得與祕訣,跟著他的指引,先從觀念上說服自己,開啟對「斷食」的想像,不會受苦、挨餓、脾氣暴躁,反而能夠樂在其中。以下為原書摘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人體內是不是都有癌症基因?台大醫學院附設醫院癌醫中心分院院長楊志新表示,這樣的說法或許以「每個人體內某些細胞有突變基因」來說明會比較精確。民眾對於癌症常常有很多迷思,比方癌症基因是不是本來就存在於人體當中?其他像是在飲食領域上,也有像是糖吃太多是不是會養大癌細胞,以及斷食是不是可以餓死癌細胞等問題。 斷食不僅治療效果下降 更影響生活品質楊志新院長表示,即使體內有癌細胞,也不一定會到處轉移,癌細胞有時候只侷限在某一處、長得很慢,像是所謂的零期癌症。當癌細胞被體內的免疫系統壓抑或缺乏營養時,生長速度就會較為緩慢,這時如果盡快就醫就能儘早處理。延續這樣的概念,有人會問斷食是否就可以餓死癌細胞?楊志新院長說明,別忘了想用斷食餓死癌細胞,事實上人體的正常細胞也會缺乏營養。對抗癌細胞病患需要體力,且癌細胞搶能量的速度,比起正常細胞來得快,當病患刻意減少營養供給,通常會先餓死的並不是癌細胞,而是正常細胞。所以這樣的觀念並非正確,病患若因節食體力耗弱不僅沒有力氣接受化學治療,連同免疫治療效果也會下降。 確認診斷再治療才能有最佳效果另外也有民眾詢問,罹患癌症是否不能吃糖,因為糖會養大癌細胞?楊志新院長指出,會有這樣的說法是因為在腫瘤細胞快速分裂成長的過程裡,會比正常細胞消耗更大量葡萄糖作為能量來源,因此在檢測癌細胞的正子斷層攝影檢查當中,會透過透過注射氟化去氧葡萄糖作為顯影劑,以顯示癌細胞聚集之處。但是,這樣的理論被延伸為「糖會養大癌細胞」的說法並不能成立,目前的醫學研究當中,過多糖的攝取是否會誘發癌症或使癌症惡化,還存在一些爭議,目前兩者的相關性是不確定的。楊志新院長也提醒,每個癌症病人病況、基因突變都差異很大,每種癌也不是單一疾病,一定要有確實的分子診斷再開始治療,才能達到好的治療效果。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斷食」顧名思義就是不吃東西,聽起來非常恐怖吧?不過,其實我們每個人每天都有斷食的時候。比方說,睡覺的時候就是一種斷食狀態。斷食的英文是Fasting,而早餐的英文為Breakfast,意思就是打破(Break)禁食(Fasting),所以其實「斷食」大家每天都在做,只是時間長短不同而已。什麼是「168斷食法」?近幾年相當流行的「間歇性斷食」(IntermittentFasting,IF),主要分成整日斷食以及限制進食的時間,比較常見的就是把進食時間限制在一天當中的某個時段,而其中的「168間歇性斷食」,對於一般人而言不僅較易達成,也頗具效果,所以深受歡迎,不過「168」這個數字是什麼意思呢?「168斷食」指的是一天二十四小時,十六個小時不吃東西,控制在八小時內進食。假設早上九點吃了第一餐,那麼到了下午五點過後,就不能再吃任何東西了。間歇性斷食,能帶來強大的瘦身效果?要解釋間歇性斷食如何達到減重的原理,其實要先講到身體內的賀爾蒙變化。我們體內的賀爾蒙包含了生長激素、瘦素、胰島素等,其中胰島素就在這裡扮演重要的角色。常見的「間歇性斷食法」1410間歇性斷食執行方式:14小時不吃東西,10小時內吃東西。舉例:早上9點吃第一餐,晚上7點過後不再進食。168間歇性斷食執行方式:16小時不吃東西,8小時內吃東西。舉例:早上9點吃第一餐,下午5點過後不再進食。186間歇性斷食執行方式:18小時不吃東西,6小時內吃東西。舉例:早上9點吃第一餐,下午3點過後不再進食。204間歇性斷食執行方式:20小時不吃東西,4小時內吃東西。舉例:早上9點吃第一餐,下午1點過後不再進食。52間歇性斷食執行方式:一週七天,其中兩天只吃500kcal。舉例:星期一、星期四整天分別只吃500kcal,其他天維持正常飲食。隔日斷食法執行方式:採取一天進食,一天斷食。舉例:星期一正常飲食、星期二完全禁食、星期三正常飲食,以此類推。一般來說,我們在進食時,碳水化合物會使體內的血糖升高,這時候身體會通知胰臟的beta細胞分泌胰島素。胰島素會進行作用,使我們血液中的葡萄糖進入到細胞裡面運作,所以血糖就會降下來。胰島素也是一種合成賀爾蒙,會促使脂肪合成,抑制脂肪燃燒。間歇性斷食就是利用這個原理,讓胰島素濃度維持在穩定的低點,減少脂肪的合成,並且增加體內燃燒脂肪的機會。不過,目前有些研究對於這個「胰島素假說」仍有存疑,既然是「假說」就代表證據還不夠完全,所以也可能會在某一天被推翻,不過這也是因為科學會不斷進步,因此隨時都要繼續吸收新知。我認為想要利用間歇性斷食達到瘦身效果,並不是單純改變進食時間而已,進食的內容也是一大關鍵。如果在可以進食的八小時中暴飲暴食,攝取過量的碳水化合物或是油脂,仍會大大影響瘦身效果。斷食只是一種輔助技巧,真正的關鍵還是在於飲食內容。間歇性斷食,可促進身體健康?根據二○一九年《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的研究結果顯示,間歇性斷食對於減重、抗氧化、控制血糖都有正面幫助。人體利用的能量來源為葡萄糖以及脂肪酸,進食後葡萄糖在體內產生能量,脂肪則代謝成三酸甘油酯儲存在脂肪組織中。在我們斷食八至十二小時後,體內的肝醣消耗完畢,就會利用脂肪當作能量來源,而三酸甘油酯會代謝成脂肪酸以及甘油,脂肪酸在肝臟產生酮體,供人體利用。最主要的原因是體內酮體量升高,這也成為體內細胞重啟的一種訊號,能讓體內產生抗氧化、抗發炎、清除或修復受損細胞等作用,這也是我們認為斷食能夠促進健康的原因。要如何開始執行「間歇性斷食」?任何飲食要執行前都需要循序漸進,不要過於激烈,間歇性斷食也是如此。斷食時間越長,難度就越高,且容易缺乏足夠營養。所以我會建議從「168間歇性斷食」開始嘗試。只要將早餐晚點吃、晚餐早點吃,就能夠達成條件,比較容易執行。如果覺得「168間歇性斷食」執行起來也有難度,就再放寬從1410(十小時內進食)或1212(十二小時內進食)開始,再慢慢循序漸進。總之,就是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因為我們追求的是一種能夠長期執行的飲食方式,如果這樣的飲食法讓你餓得很難受,或是沒辦法配合生活作息,那也不需要勉強執行,這代表這樣的飲食方式並不適合你。享受「間歇性斷食」帶來的好處間歇性斷食如果執行方向正確,就能達到瘦身、控制血糖的效果,我也在幫媽媽、阿嬤進行168斷食後,從她們的身上看到效果,本書後續會再與大家分享。1.可避免攝取過多熱量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容易取得食物,一不小心就會不停進食。其實有時候並不是真的肚子餓了,只是嘴饞想要咀嚼,就不小心吃下一堆東西。透過斷食,可以幫助我們分辨身體的訊號,了解是否真的有熱量的需求,進一步控制進食。當把進食時間限制在八小時之內,一次能吃的東西有限,比較容易產生熱量赤字,不會隨時想吃就吃,造成熱量過剩,影響瘦身效果。2.能改善血糖,但是無法逆轉糖尿病有些研究顯示,間歇性斷食可以逆轉糖尿病前期的情況,並且改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島素敏感性,但是對於糖尿病則無法逆轉。像是我的阿嬤執行間歇斷食並搭配碳水的控制,血糖值相對穩定。雖然不能恢復到跟一般健康的人一樣,但都還在可控制的範圍。如果你是糖尿病或慢性病患者,請務必先諮詢專業醫療人員的建議。Sunny營養師的小教室注意!這些人不適合進行斷食基本上健康的成年人才能進行間歇性斷食,以下族群不宜貿然進行。1.發育中的青少年:發育階段的青少年,攝取均衡營養與熱量相當重要。2.哺乳或懷孕中的孕婦:身體此時需要完整的營養,不宜進行斷食。3.飲食失調者:暴食症或是厭食症患者,不宜進行。4.慢性病患者: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慢性病患者不宜進行斷食。尤其是糖尿病患者要特別注意,如有低血糖會有即刻性危險,千萬不能大意,執行前需要尋求專業人士的建議。避開誤區,執行「間歇性斷食」你要注意的事很多人執行「間歇性斷食」一下子就失敗了,或是無法長久、瘦不下來。很多時候,其實是因為方法錯了,請避免以下三種常見失敗情況。1.必需度過適應期剛開始執行的時候,一定都會經歷忽然改變進食習慣而產生的飢餓感,甚至產生易怒、焦躁、注意力無法集中等情形。但在一段時間適應後,就能獲得改善。如果不適感過於嚴重,請先放寬斷食時間限制,再循序執行。2.避免報復性進食執行間歇性斷食的時候,有些人會跳過早餐不吃,忍受飢餓感一直到中餐,於是可以進食的時間一到,就開始大吃大喝。然而,這樣報復性進食反而會讓你吃下比平常更多的熱量。根據熱量平衡原理,這樣子不但瘦不下來,反而還可能會變得更胖。3.避免攝取過少熱量與營養素當限制進食時間後,若不注意營養攝取,只吃自己愛吃的,或是吃的量太少,容易造成營養缺乏。長期下來,還有可能造成身體代謝問題,影響內分泌、經期紊亂、失眠,甚至還會有肌肉流失等現象。所以就算執行斷食,仍必需注意均衡飲食,攝取六大類食物,包括全穀雜糧類、豆蛋魚肉類、蔬菜類、水果類、油脂與堅果種子類,還有乳品類。根據每日所需分量,平均分配在可以進食的時間內均衡攝取。除了遵守進食的時間,吃的內容其實更為重要喔。要記住,「間歇性斷食」是斷食,而非禁食,在可以進食的區間,就好好吃東西吧!(本文摘自/Sunny營養師的168斷食瘦身餐盤:媽媽、阿嬤親身實證!6大類食物×95道家常料理,不挨餓的超強必瘦攻略/采實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