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疫

肝硬化者染疫死亡風險增3.3倍 疫情降級快篩治C肝

肝硬化者染疫死亡風險增3.3倍 疫情降級快篩治C肝#染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全台有高達12萬名C肝患者尚未治療,因為疫情影響,C肝患者篩檢、治療、追蹤的意願大幅降低,但C肝不治,肝臟會持續受到傷害,還可能引發肝外病變。台灣肝病醫療策進會會長暨台大醫院副院長高嘉宏教授表示,美國疾病管制及預防中心資料發現,部分新冠肺炎住院患者肝臟有暫時的破壞,肝功能較差的肝硬化患者若感染新冠肺炎,可能面臨更高死亡風險。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肝膽胰內科余明隆教授說,研究發現,肝硬化患者感染新冠肺炎,死亡風險是非肝硬化者的3.31倍。為了降低染疫衝擊,除了主動施打疫苗,兩位專家建議高風險族群趕緊前往醫療院所,完成一生一次免費肝炎篩檢。若確診C肝也無須擔心,今日治療已進入全口服新藥時代,治癒率高達98%、副作用輕微,服藥不影響疫苗施打,療程僅需8周或12周,入院領藥的次數最少僅需要三次。也提醒正在治療者,若對藥物、施打疫苗有任何疑慮也應與醫師討論,切莫自行中斷治療。6大疾病、3大癌症、染疫致死都與C肝有關根據全球性大型研究指出,若因疫情拖延治療,C肝患者病程惡化與死亡人口可能增加。高嘉宏教授說,C肝不治肝臟會持續受到傷害,還可能引發肝外病變,C肝治療不容拖延。新冠肺炎會導致免疫系統失控,讓原本只會精準殺滅病毒的免疫細胞大軍敵我不分的胡亂攻擊,引起細胞激素風暴,還可能發生呼吸窘迫,造成全身性傷害。有鑑於C肝患者常見的併發症為肝硬化及肝癌,肝功能本就較差。在C肝及新冠病毒的夾攻之下,肝功能會大幅下降,死亡風險也會隨之提升。此外,C肝與許多高致死的疾病及癌症都有直接或間接關係。高嘉宏教授說明,C肝會引發肝外器官慢性發炎,導致多處肝外病變。在我國最新公布的國人十大主要死亡原因排行中有六大疾病(惡性腫瘤、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腎臟病、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男女十大癌症死因中有三大癌(肝癌、口腔癌與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與C型肝炎有間接或直接關係。新藥最快八周治癒C肝,服藥期間不影響疫苗施打余明隆教授提醒,研究發現,新冠肺炎感染者中,肝硬化患者的死亡風險是非肝硬化患者的3.31倍,為了避免C肝衝擊健康及生命,高風險族群除了主動接種疫苗以外,也應把握疫情趨緩之際,主動進行篩檢及治療,在政府以及各地醫療院所支持下,治癒C肝輕而易舉且方便。在治療藥物層面,政府更是給付高安全性、高療效的C肝全口服新藥,其治癒率高達98%且副作用輕微,療程僅需8周或12周,短療程的特性可大幅減少患者往返醫院趟數,最少僅需入院領藥三次便可完成療程,可降低民眾疫情下治療焦慮感。此外,服藥期間也不影響疫苗施打,已登記疫苗施打的民眾無須擔心延緩疫苗施打進度。鼓勵45至79歲民眾(原住民族群為40至79歲)主動前往醫療院所或衛生所進行免費肝炎篩檢,如有確診一定要及早治療。千萬不可忽視C肝對健康的衝擊而拖延篩檢或自行中斷治療。

5分鐘1人罹多發性硬化症 馬桶女孩憂染疫恐惡化

5分鐘1人罹多發性硬化症 馬桶女孩憂染疫恐惡化#染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馬桶女孩」姜藥師國三騎單車時,左腳卡在車鍊中卻毫無感覺,後來左腳走路顛簸無力、右腳則偶爾失去觸覺,在18歲時確診多發性硬化症,因長期使用免疫調節藥物控制病症,近期新冠疫情升溫,她一方面擔憂染疫,另一方面又擔心疫苗引發的免疫反應與原有藥物牴觸,而猶豫是否接種。醫師表示,患者可施打疫苗,但盡量安排於免疫藥物施打的間隔區間內,關於接種時間,可與醫師討論。免疫治療勿隨意停藥 可於醫師建議下接種疫苗台灣神經學學會理事長胡朝榮醫師表示,全球有280萬名多發性硬化症患者,平均每5分鐘,就有1人確診,女性罹患機率是男性的兩倍,好發於20至40歲。部分嚴重患者出現認知障礙、失能,導致無法正常就學、失去工作,社交生活也被迫改變。台灣神經學學會秘書長鄔定宇醫師指出,據健保資料統計,台灣多發性硬化症患者呈現增加趨勢,從20年前的500人,至今已通報超過2000人。多發性硬化症的成因尚不明確,患者會產生自體抗體攻擊髓鞘,導致發炎的過程在腦及脊髓引起不同的神經學障礙,民眾若忽然出現麻痺、肢體無力、步態不穩、暈眩、視力受損、大小便機能失調等症狀,建議至神經科就診,做進一步診斷。成大醫院神經部醫師孫苑庭指出,根據國外研究顯示,多發性硬化症病患染疫比例與一般人相當,染疫後重症率不會更高,僅少數使用特定免疫治療的病患,重症率可能略高於一般人,但多數免疫治療不會增加重症及死亡率。反倒是年紀較大、神經學缺損較嚴重,已不使用免疫治療的患者,發生重症及死亡風險高於免疫治療患者的兩倍,患者不需過於擔心免疫治療會增加染疫風險,越是高風險的病患,越應該考慮接種疫苗,並呼籲患者切勿隨意停藥,以免身陷於更高的風險。年輕病友遭受異樣眼光 盼社會給予支持姜藥師笑稱自己為馬桶女孩,因經常需至廁所報到,外出曾因店家不願意借廁所而感到氣餒,「多發性硬化症發作時,連基本動作都做不好,也擔心別人異樣眼光,需要極大的心理調適。她就像住在我身體裡的小女孩,時不時發脾氣,我只期望她乖乖聽話,讓我們和平共處走下去。」鄔定宇指出,神經學障礙的症狀讓他們很常被大眾誤解,需要更多來自家人、醫療系統與社會的支持。

高球名將染疫冠軍飛了 運動員應優先打疫苗嗎?

高球名將染疫冠軍飛了 運動員應優先打疫苗嗎?#染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東京奧運將展開序幕,然而新冠疫情尚未明顯緩解,全世界的運動員都面臨兩個問題:要不要打疫苗?想打的話有疫苗可以打嗎?打疫苗會影響運動表現嗎?6月的美國PGA巡迴賽,Jon Rahm三回合打完還領先第二名六桿穩居第一,可是驗出感染新冠病毒,結果強制退賽、冠軍飛了。運動員染上新冠肺炎,首先要面對的就是賽程能否繼續,然而多數會強制退賽;另一個考量是疫苗對運動員身體的影響,由於新冠疫苗尚未累積足夠科學證據,根據過往其他疫苗注射的研究發現,運動員注射疫苗後的免疫反應及中和抗體的數量都比一般人更高。副作用方面,年輕族群注射新冠疫苗的比例跟嚴重度偏高,超過八成的年輕人注射輝瑞疫苗後有局部注射部位不適感,第二劑的副作用反應還可能更強,不過副作用包括局部肌肉痠痛、發燒等多數會逐漸消退,目前也沒有證據顯示注射疫苗的副作用會影響運動表現。為國家榮譽出征 應受保護新冠疫苗在多數國家目前都還是稀缺資源,而運動員是否該列在優先施打的名單中呢?紐西蘭近期就這個議題提出了幾個論點,認為可以考慮將運動員列於優先施打名單。第一,運動員是為了國家榮譽出征,應該受到保護;第二,運動員黃金生涯有限,而征戰各大賽事要飛到世界各地又是不得不的選擇,因此可以考慮在大眾可接受的範圍內,提早為運動員施打疫苗。根據目前科學證據,運動員施打新冠疫苗是利大於弊,一則會獲得足夠的免疫力,而疫苗帶來的副作用多數會消退,也不會影響運動表現。運動員是否該優先打到疫苗則關乎主管機關及社會需求的考量了。(文章授權提供/台灣運動醫學學會副秘書長林杏青、康禾復健科診所主治醫師陳渝仁)

染疫嬰幼兒平安出院 氣球手套伴生日抓周

染疫嬰幼兒平安出院 氣球手套伴生日抓周#染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彰化基督教醫院收治19名確診嬰幼兒童,也有嬰幼童疑遭同住家人傳染必須隔離檢疫,日前所有病童全數治癒出院,平安度過這次疫情,醫護人員照護嬰幼童過程中,在隔離病房中舉辦了抓周活動,為黯淡孤冷的隔離期間帶來一絲溫暖。彰基院長陳穆寬指出,很高興在這段時間,彰化縣的疫情守的非常成功了,感謝整個兒童醫院所有新冠肺炎的患者全部治癒出院,讓幼童們開開心心出院,將來也不會留下任何的陰影。彰化基督教兒童醫院收治多名疑似或確診的嬰幼童,醫護人員照護嬰幼童過程中,特別用心呵護孩子們的心靈,利用短短的治療時間,在隔離病房中舉辦了抓周活動。「盼用護理師的燭光,照亮因疫情而黑暗的世界」兒童醫院專責病房護理師楊惠嵐表示,一名疑似個案是剛要滿周歲的孩子,由媽媽陪同住在隔離病房中;由於隔離期間正逢周歲生日,但卻因疫情的關係無法慶生,護理師們絞盡腦汁運用巧思設計,在氣球手套上貼了各項職業的代表物,也準備生日卡片跟紙盒蛋糕,還上網找了許多抓周時要唸的吉祥話,然後由責任護理師全副武裝將所有道具帶到病房,其他護理師則透過病房廣播系統一起唱生日快樂歌、唸吉祥話,陪伴這對母子度過難忘的周歲生日。楊惠嵐說,「看著小孩與媽媽臉上的笑容,我想在這個疫情期間,不只疾病需要被照護,就連人心也一樣的重要,希望能用我們護理師的燭光,漸漸照亮這因疫情而黑暗的世界。」

防跌5撇步 避免長輩跌倒就醫增染疫風險

防跌5撇步 避免長輩跌倒就醫增染疫風險#染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國健署2017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資料顯示,65歲以上老人中,約每6人,就有1人在一年內有跌倒的經驗(15.5%),而依衛福部歷年死因統計,跌倒也是導致65歲以上長者事故傷害死亡原因的第二位。跌倒會造成頭部受傷、骨折等,嚴重跌倒則會造成長期臥床,甚至死亡,曾經跌倒的長者常因害怕再次跌倒而在生活中更依賴家人,使健康照護的需求及複雜程度增加,並花費更多人力及金錢,國健署呼籲,防跌要從生活細節做起,規律運動、維持居家環境及用藥安全,都是防跌的好方法。常見室內跌傷地點前三名:臥室、客廳、浴室長者因身體功能下降(視力、聽力、肌力、平衡感),行動較不方便,容易跌倒,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嚴峻,大部分的長者都宅在家中,然而根據國民健康訪問調查分析長者跌傷地點,室內最常發生在臥室、客廳及浴室;長者跌傷的主因依序為滑倒或絆倒、失去平衡或頭昏及碰到或撞上物品或人。 由於長輩長時間待在家中,國民健康署提供居家防跌五撇步,呼籲民眾平時多注意居家環境安全,減少跌倒風險,也避免於疫情期間因跌倒就醫而須進出醫院,減少感染風險。撇步1:維持居住環境整潔1.地板保持乾燥,避免滑倒。2.家具遠離走道,雜物收納整齊,電線靠牆收好,避免絆倒。3.去除地毯及踏墊皺褶及捲起的邊緣,腳踏墊底下可加上防滑墊。撇步2:保持居家照明充足1.注意室內燈光是否足夠明亮,可加裝小夜燈增加亮度。2.電燈開關應接近門口,並且能輕易觸按。     撇步3:注意樓梯安全1.樓梯應有穩固的扶手,並收拾整潔。2.樓梯邊緣需能辨識清楚,最好與樓梯面不同顏色並加裝夜光防滑條。3.樓梯上方及底部應各有一個電燈開關。撇步4:浴廁加裝防跌措施1.於洗臉盆及馬桶旁加裝扶手。2.浴室放置防滑墊。3.沐浴用品及毛巾放置在合適高度,避免彎腰或踮腳拿取。撇步5:注意臥房環境規劃1.床的高度不宜過高或過低,要容易上下床。2.床邊應有放置助行器或拐杖的地方,以便長輩上下床時拿取。3.從床上要能輕易開關燈,黑暗中需能清楚辨識開關。 4. 可加裝沙發椅或床邊起身扶手,讓長者起身及坐下、躺下時更安全。 

確診者康復 恐有7成出現感染後症候群

確診者康復 恐有7成出現感染後症候群#染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累積COVID-19的確認個案已經超過上萬例,陸續有許多國人確診出院、或是離開防疫旅館返家休養,然而在身體幾乎驗不到病毒,傳染他人的風險已經微乎其微之後,這些個案是否有留下任何後遺症?中國醫藥學院新竹附設醫院身心科醫師姜學斌提醒大家,即使已經返家之後,仍要持續觀察是否有長期新冠病毒感染後症候群。逾半症狀為全身性 與身心科有很大關連根據今年5月底的發表在美國JAMA Network的一篇統合性研究,蒐集了全世界1974個硏究,最後篩選出45個硏究,共9751個患者(54%為男性),針對84項症狀進行分析後發現,感染COVID-19的個案,在確診後60天或出院後30天的觀察,仍有72.5%個案會出現一個以上的後遺症,平均症狀維持2-4個月,有些長達6-8個月。這些症狀包含有疲勞(40%)、呼吸困難(36%)、失眠(29%)、嗅覺異常(24%)、焦慮(22%)、久咳(17%)、味覺異常(16%)和憂鬱(15%)等。值得注意的是,雖然COVID-19感染後,主要侵犯器官是在肺臟,但是可以發現,有一半以上的長期新冠病毒感染後症候群的症狀,都是全身性的,並且與身心科有很大的關連。姜學斌指出,目前針對這些後遺症,還沒有特效藥可以使用,醫療能幫助的部分,主要在於症狀治療。而後遺症引發最大問題,主要是生活品質下降,試想每天覺得疲倦無力、食不知味、咳嗽,甚至出現長期失眠、憂鬱或焦慮等情緒困擾的生活,任誰都不希望自己的生活變成如此。擔心大眾歧視眼光 親友支持很重要確診者在治癒後,往往需要時間讓身心狀況恢復元氣,加上大眾對於感染者可能有些歧視與不友善,返家或返回職場後,或許會遭受更大的壓力。因此,家人、職場與大眾對於康復者的支持是很重要的,康復者也有責任好好地照顧自己,營養的飲食與規律的生活作息都是關鍵,且要注意自己是否有任何身體不適或者長期情緒困擾,若有發生相關狀況,一定要儘速就醫。姜學斌也提醒,這篇論文因為是蒐集許多不同的科學實證作統合分析,每個硏究收案的COVID-19患者的嚴重度都不同,且要考慮有症狀的才會被寫成論文的選擇性謬誤,因為研究具有高異質性,很可能會高估症狀的嚴重度。

全球無蔬果包裝染疫案例 芒果這樣吃不怕胖

全球無蔬果包裝染疫案例 芒果這樣吃不怕胖#染疫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全台芒果進入盛產期,屏東枋山發生Delta變種病毒群聚感染,連帶影響當地芒果遭退訂。農委會表示,目前全球並未有因蔬果及包裝而染疫的案例發生,消費者可以放心採購,只要注意食用前的清洗,國產芒果既美味又營養。熱量易爆表 一天不吃超過半顆為原則枋山地區位近屏東南部恆春半島北方,為一狹長丘陵地形的芒果產區,背山面海之明顯的亞熱帶環境氣候,具有生產優質芒果的地理條件,加上長年來農友積極研習提高芒果品質的栽培技術,使得枋山地區芒果聞名。今年初枋山地區因乾旱芒果開花結果減少,加上年初低溫的淬鍊,使得讓今年芒果甜度高、風味佳。芒果有「熱帶水果之王」美譽,不同品種的芒果營養成分大致相似。每100公克的果肉大約含有熱量40至60大卡,主要的成分是果糖、蔗糖等碳水化合物。其中β胡蘿蔔素是最天然的抗氧化劑,會轉換成對提升免疫力很重要的維生素A,陳弘聖醫師提醒,芒果多吃容易增加熱量,造成肥胖,因為半公斤重的芒果肉約為一碗飯的熱量,建議一天以不超過半顆芒果(一顆約500公克)為原則。 挑選果皮細緻、無蟲害、紋路少者為佳挑選芒果時,果皮細緻、光滑、無蟲害,紋路少者為佳。如果果皮上有黑點,可能代表芒果患有炭疽病,品質就會大打折扣。若發現果肉有黑點,要避免食用。由於芒果屬後熟性水果,購買後需先等後熟、軟化才可食用,若馬上放入冰箱,除了可能影響後熟,會影響芒果品質及風味。農委會為協助枋山地區農友芒果行銷,已請枋山農會協助收購優質芒果,亦會媒合企業團體訂購,消費者可透過農會網站訂購,農委會籲請消費者以實際行動挺農民。

染疫患者插管勿驚慌 9旬翁插管3天救回

染疫患者插管勿驚慌 9旬翁插管3天救回#染疫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這波新冠肺炎疫情來得又快又急,加上「快樂缺氧」的特殊徵兆,許多患者會在尚無不適的狀況下,被醫護人員告知需要插管,因此產生畏懼、抗拒的心理,恐致延誤治療。台北慈濟醫院為收治新冠肺炎患者之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截至6月14日,已成功為44名插管患者拔管,順利控制病情,其中最年輕者32歲,最年長者90歲。胸腔內科藍冑進主任指出,及早插管不只是為了搶救生命,更有爭取時間讓藥物發揮作用、助於提早拔管的多重用意。適時使用鎮定劑、肌肉鬆弛劑 減緩不適最年長90歲男性患者,從外院轉入慈濟加護病房,插管三天即拔管,病況穩定,體力精神皆好,三周後出院。另一名不惑之年的男性病患,體型高大,入院前重約150公斤,在入院兩天後病情惡化,插管轉入加護病房,歷經九天,醫師評估病況穩定,拔管轉回專責病房。由於長時間臥床加上體重過重,男子稍微移動就會呼吸喘、心跳加速,但在醫療團隊的陪伴下持續復健,找回行走能力,平安返家。一般而言,臨床醫師會依據病患動脈內氧氣的壓力以及給氧分率來評估病患的氧合指數,確認是否缺氧。如果需要插管,會適時使用鎮定劑、肌肉鬆弛劑協助病患放鬆,減緩不適,而新冠肺炎患者因具傳染風險,醫護人員須著全套隔離裝備,不僅影響手感、視野,也增加插管難度,因此,往往會與麻醉科醫師共同合作。而病患氧氣濃度不足、呼吸費力,嚴重至輔助肌肉明顯用力,以及出現意識障礙甚至休克,都是臨床醫師會考慮插管的情況。自主呼吸半小時至2小時 可考慮拔管藍冑進說,插管後若病況穩定,醫療團隊會逐步將鎮定藥物減量,調整呼吸機的壓力模式,從完全由機器幫助呼吸,改成輔助呼吸的模式,最後再執行自主呼吸訓練,若插管患者可以在不倚靠機器的狀態下自主呼吸半小時到兩小時,就可以考慮拔管。以台北慈濟醫院經驗為例,拔管天數平均為6.5天,最快2天,最久10天,僅少數患者肺部狀況嚴重,仍須透過呼吸器維持呼吸。插管不是沒有希望,但對許多新冠肺炎患者而言,礙於自身沒有不適的緣故,當臨床端給予醫療建議時,往往無法接受。藍冑進表示,「現在針對缺氧患者,除了藥物治療外,臨床也會視患者情況予以經鼻高流量濕化氧氣治療,降低插管機率甚或有改善呼吸衰竭,免於插管的可能。」插管對醫護而言有一定的負擔,因此若提出這項醫療建議,就代表病情有所需要,醫護定會在充足準備下執行醫療處置,以減少病患痛苦與醫護感染風險。「只要好好配合醫師,染疫患者仍有許多治療機會,所以要相信醫護人員會為自己做最好的呼吸訓練與拔管,接受專業建議,一同戰勝病毒。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