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炎

雞皮疙瘩不會消失? 竟是毛囊角化症作怪

雞皮疙瘩不會消失? 竟是毛囊角化症作怪#發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雞皮疙瘩本來是指受到驚嚇或寒冷時,皮膚呈現一粒一粒的像是被拔毛的雞皮,主因為豎毛肌收縮所致,但有一種病,沒有寒流也沒有驚嚇,卻老是浮現在皮膚上,困擾著多數患者;這叫作毛囊角化異常疾病,也稱為毛孔角化症。毛囊角化症或毛孔角化症發生的原因是因為,毛囊口附近發生角質細胞的異常角化,造成角質堆積阻塞毛孔,外觀看來黑黑的很像黑頭粉刺,但粉刺的黑是因為油脂氧化所造成,跟毛囊角化症的黑不同。毛囊角化症有時候還會因為發炎引起毛囊周圍紅斑,嚴重時甚至出現小膿皰,通常不痛不癢,但天氣變化或摩擦的時候容易敏感,反覆搔抓後毛囊周圍會產生色素增生。毛囊角化症 易好發於青少年身上毛囊(孔)角化症是個好發於青少年的疾病,有些人從兒童期就出現,有些人則是20-30歲以後才慢慢形成。最常長在手臂上,其次是腿部、上背及臀部,少數則見於臉頰,從上百到上千顆以上都有。有的毛囊角化症患者有遺傳傾向,少數患者會合併魚鱗癬、異位性乾皮症。還可能合併唐氏症、腎衰竭、失智症等。得了毛囊角化症,部分病人會逐漸改善,但可能伴隨進入中年,嚴重的人還會長年反覆發炎,治療起來也不容易。事實上,雖然毛孔角化症不是大病,但確實有很多患者非常在意美觀問題,甚有病患因此出現焦慮症狀。角化症程度依輕重 治療方式有所不同治療輕度的毛囊角化症建議先從加強保溼開始,譬如塗抹保濕乳液、尿囊素藥膏,如果沒效則考慮含果酸、乳酸或水楊酸的乳液。中度的患者可以加上水楊酸藥膏、A酸藥膏、杜鵑花酸等,如果有明顯發炎,可以短期使用類固醇藥膏;至於重度患者,以上這些方法若都沒有效,建議考慮用雷射治療。而皮膚科劉權毅醫師提到,高濃度的水楊酸或甘醇酸換膚利用其溶解及代謝角質的效果,對治療毛孔角化症有幫助,但受限於這些酸類的高刺激性可能引起更廣泛的泛紅。至於困難型的毛孔角化症通常需要複方療法,建議使用銣雅鉻雷射、長脈衝銣雅鉻雷射、光負壓療法、二極體雷射、脈衝式染料雷射、亞歷山大雷射合併微創磨皮、綠光雷射合併脈衝式染料雷射等,可改善毛囊大小、皮膚質地,以及毛囊周圍紅斑或色素不均。但不管採用何種方法,治療過程通常是漫長的,必須很有耐心。也提醒民眾別誤信偏方,一定要尋求有經驗的專科醫師治療。

亂用假牙黏著劑致發炎 6要訣避免腫脹來找碴

亂用假牙黏著劑致發炎 6要訣避免腫脹來找碴#發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日前一名女性因自行購買假牙黏著劑來黏植牙的義齒,導致牙齦發炎、腫脹,甚至支台齒上的陶瓷也出現崩裂的情形,就醫後發現罹植體周圍黏膜炎。柳營奇美醫院牙醫部葉松穎醫師表示,很多民眾常誤以為廣告上的假牙黏著劑,可以拿來黏固定和活動的假牙,其實並不然。葉松穎醫師指出,假牙黏著劑是一種用在活動假牙的輔助性物質,患者在使用之前,都應該先徵詢牙醫師的專業意見。●哪些活動假牙的患者適合用假牙黏著劑?1) 神經或肌肉協調性較差的患者,如帕金森氏症、重症肌無力、阿茲海默症等患者。2) 服用藥物或做過放射線治療而有口水分泌較差的患者。3) 做過顎骨手術或切除的患者。4) 特別容易緊張或是職業上需求,需要假牙黏著劑提供生理上或心理上支持的患者。5) 適應活動假牙不良的患者。●使用假牙黏著劑6要訣:1) 先用溫水清洗活動假牙,再用牙刷和清水清洗食物殘渣和假牙黏著劑。水槽中先裝水或是鋪上毛巾,防止假牙清洗時掉落而損壞。2) 去除口內假牙黏著劑時,可以用毛巾或紗布沾溫水稍微用力擦拭。3) 塗上活動假牙黏著劑前,先將活動假牙擦乾,接著塗上少量於假牙內側。如果唾液不足或缺乏的患者,建議在活動假牙帶入前用水潤濕。4) 確實將活動假牙放至定位,並用手穩定壓著10~15秒。5) 用紗布去除活動假牙邊緣溢出的黏著劑。6) 每天晚上睡覺前一定要把活動假牙拔下來清洗,讓牙床獲得休息。葉松穎醫師提醒,植牙並非萬能,植牙治療仍有併發症的可能,而要讓植牙用得久,除了應該建立起正確的口腔清潔方式及習慣,如使用牙刷、牙線與牙間刷,並且每半年至一年應回診檢查,遇到問題時更應盡快回診,千萬不要擅自使用活動假牙黏著劑,以免傷心、傷身又傷財。

戒掉21種有毒食物 拒絕讓身體發炎

戒掉21種有毒食物 拒絕讓身體發炎#發炎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現在到了釋放週的「釋放」:是時候擺脫所有餵養你消極負面的食物。試著開始閱讀每一樣你吃或喝的包裝背面,並且質疑長串的成分。盡可能去找成分少於5 種的食品,所有文字你都認得且沒有嚇人的註記,而且要避免糖和糖的衍生物。糖暗藏潛伏在許多產品之中。例如,我真的很訝異我心愛的杏仁漿裡有那麼多糖,這不是「純漿」,而滿滿是糖。仔細檢查你的食物櫃,把所有的糖果、榖片、蛋糕粉都收集起來,即便是無麩質的食品,都可能滿滿是糖。把所有的垃圾食物都堆在桌上,然後一次一個地丟進垃圾桶裡,向它們一一道別。拋棄以下這些:1)人工奶精。2)人工甘味。3)貝果、小麥麵包、白麵粉(及以此製做的所有產品)。4)腰果、含鹽堅果、開心果、花生、巴西果仁(Brazil nut)。5)過量的咖啡(一天超過兩杯)。6)牛奶,以及牛奶製成的乳酪和優格。7)茄子。8)能量飲料。9)麩質為主的產品(小麥、燕麥、黑麥和小薏仁)。10)番茄醬。11)乳瑪琳。12)美乃滋。13)菇類,特別是香菇。14)柳橙、橘子。15)醃漬物。16)加工肉品(培根、火腿、豬肉、熱狗、香腸)。17)辣的食物、辣椒粉。18)烈酒,像是伏特加或威士忌。19)糖、糖果。20)含糖榖片、果麥(granola)、玉米片。21)番茄、番茄汁。(本文摘自/疼痛是你最好的心理醫生:好萊塢明星都風靡的正念自癒法/天下雜誌出版)

研究:長期慢性發炎 恐提高中風、心臟病機率

研究:長期慢性發炎 恐提高中風、心臟病機率#發炎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慢性發炎跟疾病有關,此一學說是在25年前才開始為人們所重視。當時兩位澳洲科學家,貝利.馬歇爾(Barry Marshall)與羅賓.華倫(Robin Warren)首度提出引發胃潰瘍的原因不是壓力或過辣的食物,而是細菌感染造成的發炎。這個發現讓他們兩人贏得了2005年的諾貝爾醫學獎,後來心臟病學也有了相關突破。早在1800年代中期,知名的德國病理學家魯道夫.菲爾紹(Rudolph Virchow)就已察覺,血管受損發炎很可能是心臟病的原因之一,但這項主張在他在世時未受重視,後來亦逐漸為人所遺忘。接著到了19世紀中期到20世紀之間,膽固醇理論興起,在那之後,如何降低膽固醇就成了醫界的狂熱執念,更為製藥公司與食品製造業創造了數十億美元的商機。但是醫學研究卻顯示,心臟病或中風患者中,有半數的膽固醇值其實是正常的。所以在1980年代,有些心臟科醫師開始重新審視菲爾紹的發炎理論。而最新突破則來自2000年開始的一系列重要研究,其中一項的研究對象是二萬八千名原本健康的停經後婦女。監控結果揭示了一項全新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因子: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這是一種由肝臟生成的生化物質,會在體內有發炎現象時出現在血液中。C反應蛋白值最高的族群和最低族群相比,有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是五倍,中風或有心臟病的機率是四倍。據該研究小組表示,在那些不具傳統風險因子的婦女身上,C反應蛋白可以有效預測她們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而且在含膽固醇在內的12項風險因子中,C反應蛋白值的準確度最佳。領導該研究的哈佛心臟學專家保羅.里德克(Paul Ridker)醫師表示:「就跟我們把類風濕性關節炎看成是發炎相關疾病一樣,現在我們也得把心臟病視為由發炎所引起的疾病。」據里德克醫師估計,大約有25%的美國人膽固醇值為正常或偏低,使他們誤以為自己高枕無憂,但其實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C反應蛋白值偏高。這意味著有數百萬的人不知道自己未來罹患心血管毛病的風險偏高。我們可以把動脈中的輕微發炎,視為一團默默延燒的安靜火焰,不斷侵蝕周遭組織,最終導致血管變得脆弱,動脈斑塊破裂,直接引發心臟病與中風。C反應蛋白與發炎的關係,也解釋了為什麼會有那麼多心臟病與中風患者的膽固醇值在正常範圍內。 (本文摘自/接地氣:大地是最好的醫生,修復體內抗氧化系統,對抗自由基/漫遊者文化出版)

路跑膝蓋痛?醫:發炎不理恐釀膝蓋長骨刺

路跑膝蓋痛?醫:發炎不理恐釀膝蓋長骨刺#發炎

(優活健康網特約記者陳詩婷/採訪報導)路跑會不會造成膝蓋的傷害?事實上,路跑若沒有評估自己的自身膝蓋狀況、做好暖身活動,確實很容易引起運動傷害。新光醫院復健科謝霖芬醫師表示,近年因路跑風盛行,診間因此引起運動傷害而就診的病患也逐漸提升,大部分原因是膝蓋使用不當,造成肌腱、髕骨或髕骨後軟骨磨損發炎,若置之不理,很容易年紀輕輕就膝關節退化,嚴重甚至長骨刺!骨刺最容易出現在膝蓋、脊椎及手指「醫師,聽人家說,脊椎不舒服是因為長骨刺所致,到底什麼是骨刺?」謝霖芬醫師解釋,所謂的骨刺是指關節因種種原因引起軟骨的磨損、破壞,進而刺激到軟骨周圍骨頭本身的修補、硬化與增生的現象,最常見於老化的情況上。不過近年來發現,現代人常因反覆及不適當的運動,也會使得關節骨骼及軟骨組織過度磨損而長出骨刺。膝關節退化 上下樓梯不舒服可要注意「膝蓋長骨刺代表膝關節已經退化了!」事實上,膝關節退化由症狀輕微到嚴重可靠4點自我檢查,謝醫師也建議大家不妨可以檢測,看自己的關節退化落在哪一個程度。1)下樓梯膝蓋不舒服/下樓梯時,感覺膝蓋容易痠痛,尤其是內側膝蓋。2)蹲下時站起來膝蓋酸痛無力/當由蹲下的姿勢站起時,雙腳膝蓋會無力,甚至伴隨痠痛感。3)上樓梯膝蓋不舒服/這是比較嚴重的現象,代表膝蓋軟骨嚴重磨損,以至於膝蓋只要受力,便會引起不適的現象。4)連一般走路也不舒服/假使膝蓋磨損到一定程度時,就連平常走路也會感覺不舒服,甚至坐久膝蓋就會僵硬,使不上力。藥物及復健治療膝關節退化至於膝關節退化要如何治療?謝霖芬醫師表示,一旦膝關節開始退化,一般會讓患者吃副作用低的普拿疼或止痛藥,降低膝關節不舒服的症狀;同時會利用物理儀器進行復健治療,以及教患者做運動,強化大腿的肌肉,藉著分散膝關節的受力位置來保護膝關節。「有些人會吃葡萄糖胺來補軟骨是正確的嗎?」家醫科黃啟銘醫師表示,葡萄糖胺是人體自行產生的成份,它可能可以促進蛋白聚糖(proteoglycan)和葡萄糖胺聚糖(glycosaminoglycans,GAGS)的合成而刺激軟骨細胞產生膠原蛋白與蛋白多醣、增加關節液的黏稠與潤滑性來保護關節。他進一步提醒,目前僅有藥品級的葡萄糖胺為醫師指定用藥,民眾在使用前仍需聽從醫囑建議服用。黃啟銘醫師呼籲,「聽膝關節的話」意思是如果覺得膝蓋不舒服,就休息,即使只是走路,這點非常重要!提醒民眾應盡量減少下樓走樓梯、體重過重或提重物等加重膝關節負擔的情況;同時避免外傷(車禍、打球、跑步等)、減少關節過度勞動及蹲跪、膝關節彎曲等動作,從生活習慣開始改善,降低關節退化的可能性。

研究:憂鬱症恐與腦部發炎有關

研究:憂鬱症恐與腦部發炎有關#發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現代人生活緊湊,必須面對來自四面八方的壓力,因此,罹患憂鬱症的人越來越多,而日前在加拿大有項最新研究指出,憂鬱症的成因,可能與腦部發炎所產生的結果有關,對此,精神科醫師也表示,陷入憂鬱症的患者,大腦可能已有嚴重發炎的反應。憂鬱症患者 腦中的發炎蛋白質數量較多根據《每日郵報》指出,該研究主要是由多倫多成癮症與心理健康中心,針對20名憂鬱症患者與20名健康者的腦部進行掃描,結果發現,憂鬱症患者腦部的一種已知發炎標記蛋白質數量,比一般健康者高出3分之1,且隨著憂鬱程度越嚴重者,發炎情狀也會變得更加嚴重。對此,研究人員表示,前扣帶皮質區的發炎情況,似乎與憂鬱症的嚴重程度最有關聯,只不過,就目前研究來看,無法直接確定發炎是否與造成憂鬱症間有直接原因,但過去已有其他的研究證明,發炎與憂鬱症的症狀有關,例如:情緒低落、沒有食慾、無法入睡等,因此,未來將針對這部分進行更深入的研究,而目前此研究刊登於《美國醫學會精神病學期刊》。 

車禍後細菌吃骨頭 男子骨髓炎險要命

車禍後細菌吃骨頭 男子骨髓炎險要命#發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名五十多歲男子,因車禍意外感染骨髓炎,每天面對傷口清創後椎心刺骨的痛,甚至因此想要自殺,直到整形外科醫師給予抗生素,同時清理潰爛不已的傷口,最後進行大腿外側移植皮瓣和血管,重建右腳膝蓋的軟組織和血管接合,才及時挽救右腿免於截肢的命運。車禍術後第二天,除了高燒不退,甚至傷口不斷流膿,醫師說,這是由於術後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造成骨髓炎,必須持續注射抗生素和清創手術來治療,但是,經過2個多月的時間,發燒和傷口化膿潰爛的情況依然沒有好轉,直到親友的建議下,轉院到大林慈濟醫院。骨髓炎多由細菌感染引起大林慈濟醫院整形外科主任黃介琦表示,一旦皮膚發炎,侵犯到皮下脂肪層,就稱為蜂窩性組織炎,而侵入到皮膚更深層的筋膜和肌肉,就會引起壞死性筋膜炎,不過,如果連最深處的骨頭,也受到感染引起發炎,那麼就會演變成棘手的「骨髓炎」。約9成都是因交通事故受到意外傷害所引起的,有些是開放性骨折的患者,這些人都要特別注意骨髓炎的發生。而黃介琦醫師也說,骨髓炎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預防,除了醫師的努力,病人也要預防意外的發生,減少菸酒、藥物的濫用,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如果有糖尿病或高血壓的患者,則必須好好控制。

假日單車族 男子隔天腳痛到無法行走

假日單車族 男子隔天腳痛到無法行走#發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近來因為自行車運動傷害就醫人數明顯增加,很多人假日長途騎乘後,隔天上班就膝蓋外側疼痛到無法行走,還有人甚至因此而出現暫時性陽痿症狀!一名四十餘歲的男性上班族,為彌補平時沒時間運動,假日最愛長途騎自行車。上個月跟著自行車隊一日往返墾丁,往返兩百多公里,騎到半途,就感到膝蓋外側不適,騎越遠越痛,隔天痛到無法行走。阮綜合醫院骨科洪誠聰醫師指出,這名男子可能長時間騎自行車,膝蓋不斷伸直、彎曲,擴筋膜張肌反覆摩擦股骨上踝,導致「髂脛束摩擦症候群」。膝關節只要彎曲20至30度時,髂脛束就會與股骨外上踝的摩擦,而走路、跑步或騎單車,因膝關節不斷彎曲和伸展,常造成髂脛束和股骨外上踝之間的滑液囊發炎。長時間騎自行車 恐造成暫時性勃起障礙隨運動時間越長,膝關節外側疼痛或燒灼感加劇,有時停止運動後,症狀就會消失。  多數病患可接受物理治療,加上口服藥或在局部注射類固醇消炎,病情才能舒緩。長途騎自行車除了可能產生屁股痛、破皮等情況外,男性由於睪丸下方會陰部血流以及神經長期壓迫,也可能造成暫時性勃起障礙。 完整伸展暖身不可少 減少運動傷害洪誠聰醫師表示,除了下肢疼痛,自行車長征之後,而引發腕關節以及肩頸疼痛的患者也不少。尤其是騎跑車型的人,把身體的重量都壓在手腕上,容易壓迫正中神經,導致手腕痛、手麻等類似腕隧道症候群症狀。再者,因為身體放低常常有抬頭的動作,也易誘發頸椎問題。 平時不運動,每到假日就從事高強度運動,又忽略運動前完整伸展暖身的重要性,是造成「髂脛束摩擦症候群」的主因。因此,洪誠聰醫師建議出發前與途中都要常伸展肢體,並注意騎乘姿勢的正確性;像「公路車」的龍頭很低,若騎乘姿勢後高前低,頸椎往後伸展的角度非常大,頸椎已出現磨損的車友就不適合騎這類車款。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