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炎

只是腰痠背痛? 僵直性脊椎炎嚴重恐癱瘓

只是腰痠背痛? 僵直性脊椎炎嚴重恐癱瘓#發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採訪報導)你是否經常腰痠背痛、關節疼痛或是早晨起床時會感覺下背僵硬呢?許多患者常誤以為只是壓力太大,只要按摩推拿、休息就好,但小心你可能已經罹患「僵直性脊椎炎」!台北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醫師周昌德表示,僵直性脊椎炎是發炎性的腰背痛,嚴重可致脊椎骨折,大幅增加癱瘓的風險。周昌德指出,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系統,好發於20至40歲之間,男性罹患比例更是女性的三倍,推測和遺傳基因有很密切的關係,使免疫系統異常。此疾病常伴隨骨質疏鬆、骨折等併發症,病情惡化更會出現肌肉變形、萎縮、脊椎沾黏、駝背等情形,嚴重影響活動力,還有2至3成的機率造成虹膜炎而使視力受損。不過,雖然與遺傳有很大的關聯,但許多外在環境(如抽菸)也會導致疾病發生,非遺傳患者,就有5至10%的機率引發僵直性脊椎炎,因此,可別輕忽平時的小症狀。另外,因僵直性脊椎炎是種發炎疾病,使病患易疲倦,加上身體行動不便、活動能力受限,進而導致性生活品質下降,就有近4成患者認為受到影響。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過敏免疫風濕內科主治醫師蔡文展表示,許多男性患者常在就診的時候,對於性事難以啟齒,呼籲病友要正視疾病症狀,才能有效改善。醫師共同強調,若有出現僵、痛、不動等症狀,應及早至治風濕免疫科就醫治療,因初期症狀容易遭忽略,一但病情惡化,脊椎骨折風險可是會增加3.3倍,造成癱瘓、死亡率的可能性大幅提升。提醒民眾,僵直性脊椎炎初期常出現的症狀如下:早晨起床後感覺背痛或脊椎僵硬,但是會隨著一天活動的開始而逐漸減輕、超過數週或數月感覺腰背漸漸痛起來,痛的感覺持續三個月以上、運動後感覺比較不痛,但休息後感覺比較痛、感覺疲勞且體重有可能減輕,特別是在發病的早期。(圖片來源/記者劉麥文攝影)

超級愛健康/身體發炎小心是健康警訊!

超級愛健康/身體發炎小心是健康警訊!#發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發炎,是人類90%以上疾病的共同開始,千萬不要小看發炎,發炎拖久了,就成了慢性疾病的根源,心肌梗塞、腦中風、老年失智症、過勞死、肝癌、自體免疫等疾病,都和發炎有密切關係!預防勝於治療,遠離錯誤的生活飲食習慣,注意發炎的警訊,才能找回健康身體!我們怎麼知道自己發炎了?家醫科醫師王健宇說,當出現發炎四部曲,紅、腫、熱、痛。就是身體出狀況,可能是內在、外在,免疫系統出問題。發炎就是啟動保護機制。發炎可能出現的疾病反應,可能包括:感染,像是感冒。自體免疫系統出問題,如:僵直性脊椎炎。癌症、例如關節痛,發炎,痛了腫了好了,反覆發生,以為扭傷,其實是痛風。而常嘴破跟皮膚傷口不易癒合的人都是發炎的高危險群。甚麼樣的生活飲食習慣容易誘發發炎?中醫師羅明宇也說,「西醫的發炎,比較偏向中醫實證的火氣」,常見上火的原因包括:睡眠品質差,熬夜、失眠。飲食刺激,熱性食物:麻辣鍋,蔥、薑、蒜等香料類,茴香菜、羊肉、鱔魚等。少吃甜食及甜度過高的水果,如龍眼、荔枝、榴槤等。糖分會提供熱量,使火氣上升,加重發炎反應,例如使慢性結膜炎的患者眼睛發紅。遺傳、青春痘,壓力大、焦慮,生理代謝因素,如更年期女性臉部易出現潮紅、出汗、發熱等虛火症狀。急性發炎反應,例如感冒喉嚨發炎。長期久病也會造成虛火,例如心臟病、糖尿病、慢性肝炎、腎炎等。有時火氣大只是短暫現象,對健康影響較低,例如過敏、年紀大的人睡覺時張口呼吸,喉嚨乾痛,床邊準備一杯水就會緩解,但「如果是因為生病而火氣上升,就要對症治療」。尤其長期吃清涼退火的食物,卻仍不能改善口乾舌燥時,一定要看醫生。曾有病人自以為火氣大,結果抽血檢查是糖尿病,「一直DIY退火,反而延誤病情」。羅醫師建議要預防發炎,平日飲食應清淡,少吃油炸冰冷,多吃蔬果、多喝水。早餐之後每小時都要喝水,可在溫水中加入檸檬片,每天喝水總量為身高加上體重之和再乘以十。也可多吃排水除濕的食物:維持細胞活性,包括薏仁、紅豆、綠豆等,來抗發炎。注意自己排尿情形,每天排尿量至少要超過1500CC,每天至少排尿七次。早睡早起、飲食均衡、多運動。更多影音報導,請上http://ihealth.uho.com.tw/view.asp?id=581

身體發炎!小心是健康警訊

身體發炎!小心是健康警訊#發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發炎,是人類90%以上疾病的共同開始,千萬不要小看發炎,發炎拖久了,就成了慢性疾病的根源,心肌梗塞、腦中風、老年失智症、過勞死、肝癌、自體免疫等疾病,都和發炎有密切關係!預防勝於治療,遠離錯誤的生活飲食習慣,注意發炎的警訊,才能找回健康身體!我們怎麼知道自己發炎了?家醫科醫師王健宇說,當出現發炎四部曲,紅、腫、熱、痛。就是身體出狀況,可能是內在、外在,免疫系統出問題。發炎就是啟動保護機制。發炎可能出現的疾病反應,可能包括:感染,像是感冒。自體免疫系統出問題,如:僵直性脊椎炎。癌症、例如關節痛,發炎,痛了腫了好了,反覆發生,以為扭傷,其實是痛風。而常嘴破跟皮膚傷口不易癒合的人都是發炎的高危險群。甚麼樣的生活飲食習慣容易誘發發炎?中醫師羅明宇也說,「西醫的發炎,比較偏向中醫實證的火氣」,常見上火的原因包括:睡眠品質差,熬夜、失眠。飲食刺激,熱性食物:麻辣鍋,蔥、薑、蒜等香料類,茴香菜、羊肉、鱔魚等。少吃甜食及甜度過高的水果,如龍眼、荔枝、榴槤等。糖分會提供熱量,使火氣上升,加重發炎反應,例如使慢性結膜炎的患者眼睛發紅。遺傳、青春痘,壓力大、焦慮,生理代謝因素,如更年期女性臉部易出現潮紅、出汗、發熱等虛火症狀。急性發炎反應,例如感冒喉嚨發炎。長期久病也會造成虛火,例如心臟病、糖尿病、慢性肝炎、腎炎等。有時火氣大只是短暫現象,對健康影響較低,例如過敏、年紀大的人睡覺時張口呼吸,喉嚨乾痛,床邊準備一杯水就會緩解,但「如果是因為生病而火氣上升,就要對症治療」。尤其長期吃清涼退火的食物,卻仍不能改善口乾舌燥時,一定要看醫生。曾有病人自以為火氣大,結果抽血檢查是糖尿病,「一直DIY退火,反而延誤病情」。羅醫師建議要預防發炎,平日飲食應清淡,少吃油炸冰冷,多吃蔬果、多喝水。早餐之後每小時都要喝水,可在溫水中加入檸檬片,每天喝水總量為身高加上體重之和再乘以十。也可多吃排水除濕的食物:維持細胞活性,包括薏仁、紅豆、綠豆等,來抗發炎。注意自己排尿情形,每天排尿量至少要超過1500CC,每天至少排尿七次。早睡早起、飲食均衡、多運動。

好奇貪玩!男童將6公分鐵釘插入尿道

好奇貪玩!男童將6公分鐵釘插入尿道#發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日前一名焦急的媽媽帶林小弟前來童綜合醫院急診室就醫,媽媽告訴醫師小孩好奇,竟將鐵釘插入尿道取不出來,導致尿尿疼痛。醫師立刻安排X光檢查顯示果真有一條長長的異物影像,後經由泌尿科陳祥來醫師使用「內視鏡」手術取出約長達「6公分生鏽的鐵釘」。童綜合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陳祥說,這名10歲男童因為好奇,在家人不知情的狀況下,將鐵釘插入尿道,後來拔不出來,尿尿時疼痛且有血尿才告訴家人,經由家人帶來就醫。診察發現男童的會陰部腫脹,摸得到硬塊,經過X光檢查顯示,男童尿道有異物,且插入的異物很長可能穿破尿道;因此先以「尿道內視鏡」將異物往膀胱移動後,再使用「內視鏡」手術成功的取出長度約6公分生鏽的鐵釘,改善了患者的疼痛。由於鐵釘傷到了男童的尿道,因此放置導尿管將尿液引流約一個禮拜的時間,讓傷口逐漸癒合。臨床上常發現尿道取出之異物有鐵線、迴紋針、小鋼珠、吸管等,通常異物會造成不適,如頻尿、小便疼痛、出血,嚴重者會造成發炎或感染,甚至產生尿道狹窄與結石等後遺症。陳祥來醫師表示,個案中男童的情形,長達6公分的鐵釘傷到尿道,故放置導尿管,在他回診時安排「解尿膀胱尿道攝影」檢查已無漏尿情形,拔除尿管,爾後他須要定期追蹤尿流量;加上生鏽的鐵釘造成他的尿道感染,嚴重時會引發尿道狹窄,因此須長期追蹤一年。為何小男童會突發奇想的將異物插入尿道?童綜合醫院諮詢心理師陸巧嵐說,依據心理學家研究指出,兒童對很多事物會有強烈的好奇心,想獲得成就感的動機很強烈,加上小孩的創造力並無設限,會藉遊戲的方式探索自我及這個世界,通常安全性不會是他們的第一考量。陳祥來醫師提醒家長,平常多注意家中小孩的行為,若是出現小便疼痛、血尿及其它泌尿道不適時應及早就醫。

不是媽媽!施力不當也會有「媽媽手」

不是媽媽!施力不當也會有「媽媽手」#發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媽媽手」常見於30至50歲婦女,尤其是很重視清潔經常整理家務者,例如:經常手洗衣物、手擰抹布四處擦拭等,成因大多與日常生活中不正確用力,或是反覆用力過度有關。而懷孕後期孕婦、產後新手媽媽因懷孕末期賀爾蒙改變,滑囊及關節本身就容易產生輕微的炎症反應,若施力不當則易引發「媽媽手」,例如:抱小嬰兒時手腕過度彎曲、大拇指過度外展及伸展等。新手爸爸照顧嬰兒,若施力不當,一樣也容易得「媽媽手」。此外,一些長時間必須用大拇指做張、握、壓、扣、捏等動作者,也是「媽媽手」的好發族群,例如:電腦族、常使用手機的「拇指族」、常握筆的文字工作者、單手端著沉重餐盤的服務生、收銀員等。署立台南醫院曾惠瑜主任表示,主要的症狀是手腕橈側疼痛及腫脹,有時疼痛會輻射到近端的前臂或者大拇指;尤其是大拇指做主動或有阻力的外展及伸展動作時,更會誘發疼痛,嚴重時甚至大拇指無法使力;一旦肌腱和滑膜發生粘黏,會出現緊繃的感覺,大拇指活動時會被「卡住」,甚至可觸摸到凸起的腫塊。「媽媽手」急性發作時,最重要的治療就是讓手作適當的休息,減少進一步的傷害,建議穿戴由職能治療師依患者手型所塑造的「拇指長型對掌副木」,每次2小時,固定至少3週。同時口服抗發炎藥物以止痛消腫,配合適當的物理治療,包括冷/熱療、電療等,以縮短病程。急性期過後,可於患部做按摩或超音波等物理治療。如果以上治療效果不彰,可局部注射抗發炎藥物,少數患者需要手術治療。                                                       

男罹罕見克隆氏症 長期腹瀉要包尿布

男罹罕見克隆氏症 長期腹瀉要包尿布#發炎

鐘先生罹患東方人罕見的「克隆氏症」,長期腹瀉、肛門瘻管反覆發炎,屁股傷口流血、腫痛,最嚴重時得包尿布才敢出門,當時才30歲不到的他,想到人生就此完蛋,忍不住痛哭失聲,經臺中慈濟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邱建銘主任悉心訂定治療計畫,與免疫風濕科合力醫治,讓他看見人生新希望。現年33歲的鐘先生,四年前確診罹患「克隆氏症」,症狀仍持續惡化,肛門附近的潰瘍,越來越嚴重,已形成瘻管,傷口反覆發炎,屁股整個腫起來,還會一直流血,睡覺都要趴著,腸道肌肉無法控制,稍有便意,連五秒鐘都等不了,曾經當街弄髒褲子,後來日常生活出門也開始包紙尿布。幸好經親友介紹轉診臺中慈濟醫院,大腸直腸科邱建銘主任擬定治療計畫,透過瘻管手術與免疫風濕科合力,病情終於得到控制。鐘先生說,目前體重回到五十六公斤,體力逐漸恢復,也重回工作職場。邱建銘醫師說,克隆氏症病因是自體免疫系統失調造成,原因不明,國外流行率十萬分之十,台灣十萬人中約有二到三個,整個臺灣地區總發病人口不超過一千人,且好發於年輕人,一般用大腸鏡檢查,會發現一節一節大腸的發炎,比較深層的潰瘍,加上肛門口症狀,可確診是克隆氏症,嚴重時會出現腸阻塞等,演變為大腸癌的機會是一般人的七到八倍。

年節打掃腰痠背痛 自敷藥草貼布竟嚴重發炎

年節打掃腰痠背痛 自敷藥草貼布竟嚴重發炎#發炎

太勞累、過度運動所造成的痠痛,許多人總是喜歡買個貼布來紓解,不過貼布可別亂買,像是在過年前一位男子因為大掃除腰痠背痛,擅自到藥房購買不明中西藥貼布,結果竟然導致嚴重皮膚炎,男子整個背部泛紅發癢,甚至起小水泡、破皮、潰爛,穿脫衣物都不方便,連睡覺也只能趴睡,趕緊就醫治療,才知是「接觸性皮膚炎」,所幸經過類固醇治療一到兩週後,發炎狀況已改善。國泰綜合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詹融怡表示,接觸性皮膚炎患者不在少數,像是塑膠框眼鏡、含鎳、鈷等金屬耳環等飾品或手錶等,都可能會造成過敏,提醒民眾若在配戴飾品或塗抹一些產品後出現皮膚小面積泛紅、發癢或起紅疹時,務必盡快就醫,及早找出過敏源,避免過敏症狀反覆發生。詹融怡醫師也表示,不明成分的中藥貼布、西藥貼布都較容易造成接觸性的皮膚炎,通常一開始會是先有紅疹、發癢,就像是一般的濕疹,嚴重則會導致潰爛、起水泡等全身過敏反應,因此在購買上千萬不要選購來路不明、成分不明的貼布,另外像是有些貼布成分較複雜,一定要按包裝指示使用、並在固定時間撕下,如果在使用上出現發癢泛紅症狀,應立刻停止使用,儘快就醫,提早治療為佳。

水晶指甲暗藏危機 常戴不卸小心指甲發炎

水晶指甲暗藏危機 常戴不卸小心指甲發炎#發炎

在明星的引領之下,做水晶指甲成為近幾年女性的流行風潮,但許多年輕美眉卻沒有定時卸除的習慣,很容易引起指甲發炎。日前一名20多歲的年輕女生就醫時,兩手的拇指與食指呈現黑綠色,且指甲與肉分離,醫師表示主要因為感染綠膿桿菌所引起,倘若再晚點就醫將難以復原。(圖片翻攝自維基百科,畫圓圈的地方就是甲溝炎的位置,作者Chris Craig。)現在常有許多年輕女生水晶指甲一做再做,但卻沒有特別注意衛生清潔,臺大醫院皮膚部醫師邱品齊表示,水晶指甲若沒有定期卸除,且又長時間碰水,很容易造成指甲發炎。根據電視媒體的報導,一名20多歲女性平時有戴水晶指甲的習慣,加上由於工作的關係必須時常碰水,導致指甲內積水引起甲溝炎,且感染綠膿桿菌使得指甲變色、甲床剝離,目前該女已在恢復當中。依照馬偕醫院的衛教資訊指出,指甲片與指甲床分離主要由於手指長時間接觸化學類物質,如指甲油、去光水、黏附假指甲的膠水等等,以及長期碰水,像是家庭主婦、美容師、護理人員等職業都易有甲床剝離的問題;抑或是指甲受到外力的刺激,如指甲剪太短、劇烈運動(跑步、網球、籃球等),以及穿不合腳的鞋或高跟鞋,都是造成指甲分離的因素。而一旦指甲分離很容易有感染的狀況,其中以水引起感染綠膿桿菌最為常見,會導致指甲呈現墨綠色,且會引起慢性甲溝炎。根據維基百科的資料顯示,慢性甲溝炎患者在治療期間必須保持手部乾燥,最好可以帶著棉手套,且盡量避免接觸柑橘類的水果、去汙劑,也能擦拭凡士林防水進入發炎區域,以免讓病情更加嚴重。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