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炎

私密部位出痘?不處理恐致敗血症!

私密部位出痘?不處理恐致敗血症!#發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私密部位出痘?延誤治療恐致敗血症!當腋下、鼠蹊部、胸部下緣、臀部、大腿內側的皮膚因摩擦造成反覆性發炎時,會出現皮膚疾病,這種皮膚疾病會讓人誤認為是青春痘,受限於發作部位遲遲不敢就醫,嚴重者可能甚至會導致敗血症。輕微者皮膚會有小突起 嚴重者會有復發性膿瘡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林聖堯表示,化膿性汗腺炎是慢性、疼痛、反復發作的皮膚病,常發生於汗腺與皮脂腺部位。化膿性汗腺炎不是青春痘,也不會有閉鎖型粉刺。化膿性汗腺炎的發炎反應主要在毛囊的深層,毛囊發炎阻塞後會造成阻塞周圍汗腺,毛囊破裂就會造成汗腺與皮脂腺的纖維化甚至結疤。輕微案例包含皮膚出現小突起或些許皮膚囊腫,而較嚴重的病患會發生多個復發性膿瘡,有時會滲漏液體而產生異味。女性比男性發生率高2至5倍林聖堯醫師表示,化膿性汗腺炎以20多歲成人居多,50歲以後就較少。女性較男性發生率高2至5倍,且實際診斷患有化膿性汗腺炎的患者人數遠低於估計值。此病約有1/3具有家族史,另外,吸菸、肥胖均為誘發化膿性汗腺炎的高危險因子,至少有1%的一般成人族群受影響。化膿性汗腺炎是由身體免疫系統失調引起,此疾病易合併肥胖,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毛囊阻塞症候群等疾病。若未適當處理會變得更嚴重。林聖堯醫師呼籲,民眾若皮膚皺摺處出現合併疼痛、癢、灼熱感甚至化膿的發炎病灶,或出現較硬、豆狀大小的紅色結節,應盡早到皮膚科就診,早期治療可防止症狀惡化,減少疼痛程度,提升生活品質。

停經30年後出血 原來避孕器惹禍

停經30年後出血 原來避孕器惹禍#發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停經30年還出血?原來是避孕器惹的禍!一位80歲王姓老婦,停經已經超過30年,近日突然出現陰道出血及分泌物多的症狀,因為羞於開口,忍耐煎熬了多日之後鼓起勇氣向家人訴說,讓家人十分擔憂患者罹患了子宮頸癌,到院求診,醫師安排子宮頸及子宮內膜搔刮術時發現裡面有避孕器,且避孕器已崁入子宮壁,發炎化膿。王婦與家人才想起50年前裝置的避孕器根本沒有取出,王婦自己早已忘記身體內有避孕器的存在。醫師將避孕器取出,並且給予抗生素療程,患者已痊癒,家人也鬆了一口氣。避孕器忘記取出 會有分泌物過多的跡象南投醫院婦產科主任陳麗琴表示,在社區進行抹片篩檢時,常常會遇到避孕器忘記取出的婦女,導致分泌物過多及發炎,卻因為風氣保守,羞於對子女啟口,或是怕麻煩家人而一拖再拖。而院內偶爾也有老年婦女忘記裝置避孕器等類似事件發生,等到身體出了異狀後就醫檢查才赫然發現已與避孕器共存了數十年。月經異常、出現異味、下腹痛要快治療陳麗琴主任提醒,婦女在裝設子宮內避孕器後,應每年定期到醫院婦產科檢查、追蹤,並在停經之後至醫院請專業醫師取出,以避免避孕器穿孔等併發症發生。若出現月經異常、停經後不正常出血、陰道分泌物增加、出現異味等,甚至出現發燒伴隨下腹痛等症狀時,應該儘速就醫檢查與治療。

KP菌「大暴走」 喉嚨痛變敗血症

KP菌「大暴走」 喉嚨痛變敗血症#發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KP菌大暴走,喉嚨痛突變敗血症!一名62歲邱姓男子為糖尿病患,近日壓力大,某天突然感到喉嚨痛、發燒、畏寒、左頸部腫脹,就醫後發現病患血糖飆升到300~400mg/dl,發炎指數CRP也高達30mg/dl(正常應小於1),懷疑是KP菌作怪,醫師表示,若沒有及時開刀,就容易威脅生命。壓力大、免疫力變差 死亡率可達40%大部分人體內都有肺炎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pneumoniae),但對於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而言,易引發KP菌「大暴走」,變成重症甚至可能危及生命!衛福部彰化醫院耳鼻喉科主任許嘉方表示,KP菌對健康人體的殺傷力不大,但對糖尿病患而言,此菌的毒性變得很強。當身心壓力變大時,免疫力變得更差,攻擊點可能是眼睛、腦部、頸部、肺部、肝臟等,一旦演變成腦膜炎、肺炎、肝膿瘍、敗血症,死亡率高達20至40%,很多病患也因此失明。步入老齡要盡量避免壓力彰化醫院感染科主任廖忠信表示,這種病症可稱得上是台灣的「本土性感染病」,診間平均1個月有30個KP菌感染病人,大部分是尿道及呼吸道感染的輕症患者,有1至2例為重症,死亡率超過20%,這種情況以糖尿病人居多,不然就是慢性肝病、酗酒等免疫力較弱者。步入老齡要注意,KP菌的威脅將越來越強!許嘉方主任強調,台灣進入老年化社會,而糖尿病患者也越來越多,糖尿病患者平時一定要確實量血糖、按時服藥,將血糖控制在200mg/dl以內,儘量避免壓力,才能避免成為KP菌攻擊的目標,一旦發燒就要馬上就醫,並告知有糖尿病史,有利於醫師多方判斷。

植牙停看聽 我適合多合一植牙嗎?

植牙停看聽 我適合多合一植牙嗎?#發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植牙手術在近幾年有很大的進步,有牙科推出多合一植牙術來招攬病人,宣稱可以快速植牙,甚至有濫用的現象;牙科醫師提醒,並非人人都適合使用多合一植牙手術,若是貿然採用,反而得不償失。 多合一植牙20分鐘就可完成牙科醫師溫世政表示,傳統植牙會先拔掉壞牙,然後進行補骨手術,待骨頭長好再來植牙,大約要耗時6至12個月後才能做假牙;至於多合一植牙是將這幾種手術一起完成,主要是因為拜電腦科技進步所賜,經由電腦輔助數位設計,大約20分鐘就可完成植牙手術,甚至假牙也可以一起完成。 3D客製化完全吻合假牙多合一植牙可經由電腦斷層掃描牙床結構,搭配口內掃描機,不用印模,可直接設計製作假牙。溫世政醫師指出,電腦可模擬出牙床形狀,並經由3D列印客製化製作出完全吻合的假牙;而植牙的病人,當天上麻藥之後,就可在手術數位導引板定位下,將方位、角度、深度都計算好,依照電腦導引植入人工牙根,再裝上連結的構造及假牙即可完成。 沒有系統性疾病、骨頭條件好才適合然而,並不是人人都可以適用多合一植牙;溫世政醫師指出,病人的條件許可才能做多合一植牙手術,首先要篩選沒有系統性疾病如心臟病、糖尿病及高血壓等,其次是病人本身骨頭條件要好,骨量及骨質都夠才行,因為正常情況下補骨需等2、3個月才會長好,最後就是手術區狀況良好沒有發炎,如此才可把人工牙根放入,並且當場將假牙裝上。 要補大量骨粉就不宜採用多合一植牙所以,如果沒有具備上述的條件,就不宜採用多合一植牙!溫世政醫師進一步指出,如果病人是得要補大量的骨粉,就不適合採用多合一植牙,因為將牙齒種在不健康或未成長好的骨頭上,很容易鬆脫而導致植牙失敗;而且要擁有好用的牙齒,療程短不見得有利,必須要選擇成功且安全的植牙方式,才能真的長治久安。(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寶寶猛流口水 會厭軟骨恐發炎

寶寶猛流口水 會厭軟骨恐發炎#發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小baby經常會有流口水的情況,雖然長牙或是腸病毒入侵都會造成小baby流口水,但是,如果是細菌感染造成會厭軟骨發炎,也會因為吞嚥困難,而有流口水的症狀,醫師提醒,由於會厭軟骨炎嚴重時會出現呼吸道阻塞,家長要特別留意! 病況嚴重會堵塞住呼吸道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張詠森表示,會厭軟骨炎是因細菌感染導致,所出現的症狀和感冒類似,會有發燒、喉嚨痛等呼吸道不適症狀,小病人往往會沒有精神,而且會因為吞嚥困難而流口水;病況嚴重時,甚至會因為會厭軟骨腫脹而堵塞住呼吸道。 大人小孩都會發生 喉嚨痛到說不出話其實,會厭軟骨炎並不常見,但是不只小嬰兒會出現,甚至大人也會發生,只是大人不像小嬰兒般會猛流口水;日前就有一名成年男子因為喉嚨痛到說不出話,還有吞嚥及呼吸困難的症狀,連看三家診所都沒有改善,進一步到大醫院才確診為會厭軟骨炎。 發燒、流口水、沒有食慾、沒有精神要就醫張詠森醫師指出,小嬰兒大約在四個月大後長牙階段,特別容易流口水,而且會伴隨著體溫一陣一陣的微燒,這並不需要治療,只需提供小嬰兒固齒器,來安撫情緒和緩解不適。然而,也有不少疾病出現時會使小嬰兒流口水,例如腸病毒或是會厭軟骨炎;因此,家長若是發現孩子有發燒、流口水、沒有食慾、沒有精神等症狀時,應就醫診治。(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學2招 避免「抓」到肌腱炎

學2招 避免「抓」到肌腱炎#發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Pokémon GO」精靈寶可夢手遊引進後,在公園、走道,甚至警察前,經常可見一群男女老少群聚為成為神奇寶貝大師而努力,低頭緊盯著手機螢幕,指頭不斷往上滑動來抓寶,醫師提醒民眾,別小看滑手機的小動作,反覆動作可能會引發肌腱炎等身體傷害,呼籲「寶迷」應適度玩遊戲,搭配舒緩運動,來緩解症狀。上肢麻痺、無力、肌反射變弱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復健科主任周建文表示,低頭族因為頸部反覆低頭抬頭,恐引發頸部的退化性關節炎,其症狀患者將會感到肩頸痠痛,甚至頭痛,若伴有上肢麻痺、無力及肌反射變弱等,就可能牽涉到神經根遭到骨刺或椎間盤突出壓迫所致。滑手機可能引發手指腫脹、肌腱發炎物理治療師王瓊敏也表示當民眾為了收服神奇寶貝,大拇指不斷向上滑動手機,則可能引發手指腫脹及手指肌腱發炎,追灑花的時候,一路低頭追趕,小心發生足踝扭傷意外,足踝扭傷依受傷程度可分為韌帶拉傷、肌肉拉傷,重則產生撕裂性骨折。穿著包鞋 預防足踝扭傷衛服部南投醫院復健科,建議玩家應穿著適當的包鞋,以預防足踝扭傷,而適當的舒緩運動可以減緩身體的不適感,建議玩家可進行頸部伸展運動以及伸展手指肌肉等動作;1)     頸部伸展運動 /‧坐姿,兩手指頂著下顎,慢慢將下巴抬高往後伸展,保持後仰狀態維持10秒,反之,將雙手保住頭後部,將頭緩緩向下低,維持頸後伸展狀態維持10秒。‧坐姿,右手抓握椅子固定身體,左側按住右側頸部輕緩的將頸部往左側伸展,以放鬆頸部側邊肌肉,維持10秒,兩側交替作。2) 伸展手指肌肉 /兩手掌對立,手指張開朝上,兩側手指項對側推壓至緊繃狀態,維持10秒重複10~15次,閒歇性的伸展可減少手指肌腱炎的發生。

低膽固醇健康?心病風險仍高!

低膽固醇健康?心病風險仍高!#發炎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慢性發炎跟疾病有關,此一學說是在25年前才開始為人們所重視,當時2位澳洲科學家,貝利.馬歇爾(Barry Marshall)與羅賓.華倫(Robin Warren)首度提出引發胃潰瘍的原因不是壓力或過辣的食物,而是細菌感染造成的發炎,這個發現讓他們2人贏得了2005年的諾貝爾醫學獎,後來心臟病學也有了相關突破。血管發炎可能是心臟病的原因之一早在1800年代中期,知名的德國病理學家魯道夫.菲爾紹(Rudolph Virchow)就已察覺,血管受損發炎很可能是心臟病的原因之一,但這項主張在他在世時未受重視,後來亦逐漸為人所遺忘,接著到了19世紀中期到20世紀之間,膽固醇理論興起,在那之後,如何降低膽固醇就成了醫界的狂熱執念,更為製藥公司與食品製造業創造了數十億美元的商機。心臟病或中風者 半數膽固醇是正常的但是醫學研究卻顯示,心臟病或中風患者中,有半數的膽固醇值其實是正常的,所以在1980年代,有些心臟科醫師開始重新審視菲爾紹的發炎理論,而最新突破則來自2000年開始的一系列重要研究,其中一項的研究對象是2萬8千名原本健康的停經後婦女。體內發炎 有心臟病機率5倍監控結果揭示了一項全新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因子: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這是一種由肝臟生成的生化物質,會在體內有發炎現象時出現在血液中,C反應蛋白值最高的族群和最低族群相比,有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是5倍,中風或有心臟病的機率是4倍。C反應蛋白有效預測心血管疾病風險據該研究小組表示,在那些不具傳統風險因子的婦女身上,C反應蛋白可以有效預測她們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而且在含膽固醇在內的12項風險因子中,C反應蛋白值的準確度最佳。25%的美國人膽固醇值為正常或偏低據里德克醫師估計,大約有25%的美國人膽固醇值為正常或偏低,使他們誤以為自己高枕無憂,但其實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C反應蛋白值偏高,這意味著有數百萬的人不知道自己未來罹患心血管毛病的風險偏高。我們可以把動脈中的輕微發炎,視為一團默默延燒的安靜火焰,不斷侵蝕周遭組織,最終導致血管變得脆弱,動脈斑塊破裂,直接引發心臟病與中風,C反應蛋白與發炎的關係,也解釋了為什麼會有那麼多心臟病與中風患者的膽固醇值在正常範圍內。(本文摘自/接地氣:大地是最好的醫生,修復體內抗氧化系統,對抗自由基/漫遊者文化出版)

不是血脂高 心臟病主因是發炎!

不是血脂高 心臟病主因是發炎!#發炎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過去認為「血管硬化」,是因為多餘的膽固醇和脂肪,以某種方式黏附到動脈內壁,就像藤壺黏到船身一樣,然後緊接著越黏越多,新來的不斷攀附到原本的沉積物上,直到這些小藤壺大到足以阻塞血管,如果這個阻塞,湊巧發生在心臟動脈,那無法接收到新鮮血液的心臟,將會死亡,換句話說,就是心臟病發作。導致冠心症 主要因子是發炎但是,這個觀念已經過時了,過去10年中有大量研究顯示,心臟病發作的源頭,可不只是一團脂肪擋住血管這麼簡單,現在我們知道,導致冠心症的主要危險因子之一──發炎,自一開始就在心臟疾病的病因中,扮演至為關鍵的角色。腫脹、發紅、發熱和疼痛你肯定相當熟悉發炎的外在現象:腫脹、發紅、發熱和疼痛,簡單來說當割破手指時,細菌會先爭先恐後的經由這個傷口,進入你的皮膚,而身體辨識出細菌為外來侵略者,於式啟動自我防禦機制。腫脹造成緊繃 引發疼痛防守方一開始先使附近的血管壁放鬆,這會使血漿滲透到周圍組織,當一區開始擴散,血漿中的免疫細胞接觸到入侵的細菌,就開始作戰,同時擴散導致腫脹併在該區造成緊繃,引發疼痛。血流的加速循環 造成升溫一些紅血球也會從血管滲透到周圍組織,引起發紅,血流的加速循環,也造成升溫,這段期間,免疫細胞會對抗並破壞細菌,和侵略者進行肉搏戰,分泌出消滅敵人的化學物質,還有完全吞噬他們作任何保護身體需要的事情,當戰鬥總算分出勝負,溢出的液體就會被重新吸收,免疫細胞被免疫系統召回,占場碎片被清除乾淨,疼痛消退,身體恢復到正常,任務宣告完成。發炎機制短、有用 絕對必要這種發炎機制是短期、有用,而且是絕對必要的,缺少它,我們就無法生存,然而若是發炎反應形成慢性發炎的話,就會造成身體的大麻煩,最初的危險已經解決,但是後續發炎仍然持續很久,有時甚至是無緣無故的發炎,這種時候,發炎病沒有發揮任何功能,反而對身體極具破壞性。(本文摘自/關於心臟病,醫生可能不會說的事:揭露冠心病真相,教你面對心臟代謝的革命性飲食計畫/博思智庫)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