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鮮

驚!12種最髒蔬果 這些都上榜

驚!12種最髒蔬果 這些都上榜#海鮮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盡量吃有機食物,食物裡的殺蟲劑、生長激素、抗生素害我們生病、肥胖。我知道現在景氣不好,但好消息是,你不見得什麼東西都要吃有機的。你應該拿錢優先購買的有機食物有:牛肉、奶製品、海洋捕撈的海鮮、薄皮蔬果。如果你每週買菜時,可以想辦法為有機食物多花20美元,我保證那對你的健康、體重會有很大的助益,最終也可以幫你省下很多錢。沒錯,現在多花一點,可以幫你以後節省很多,生病是很昂貴的,事實上,如今美國破產的最大原因就是生病。12種「最不淨」的蔬果,選購這12種食物時,只吃有機的:蘋果、甜桃、甜椒、桃子、西洋芹、梨子、櫻桃、馬鈴薯、葡萄(進口)、菠菜、萵苣、草莓。相反的,其他的蔬果比較少農藥殘留,你不需要把辛苦賺來的血汗錢拿來買有機的。它們的皮較厚,或是有天然的防蟲效果,沒有化學殘留。你可能聽過的「15種潔淨蔬果」:蘆筍、芒果、酪梨、洋蔥、高麗菜、鳳梨、哈密瓜、甜洋蔥、玉米、豌豆、茄子、番薯、葡萄柚、西瓜奇、異果。如果你無法負擔,或買不到12種「最不淨」蔬果的有機版,就改吃潔淨的15種蔬果。例如,吃芒果,而不吃蘋果;吃葡萄柚,而不吃莓果。雖然上面的清單中沒寫到牛奶,如果你買不起有機牛奶,可以改喝椰奶或杏仁茶(裡面沒添加生長激素或抗生素)。(本文摘自/7天狠甩9公斤!全美第一健身女王教你打造最高效率的燃脂環境/柿子文化出版)

倦怠嘔吐茶色尿 外食海鮮染A肝

倦怠嘔吐茶色尿 外食海鮮染A肝#海鮮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愛吃海鮮注意,外食恐致A型肝炎!擔任工程師的32歲的吳先生因全身倦怠不適、噁心嘔吐吃不下及出現茶色尿,抽血檢驗後發現肝功能指數超過5,000,黃疸指數高,診斷為急性A型肝炎。經醫師詢問過後發現,患者因工作關係經常外食,發病前曾至夜市食用海鮮類食物,可能因此感染急性A型肝炎。潛伏期約15-50天 可能出現發燒、全身不適成大醫院感染科薛伶珊醫師表示,近年因公共衛生環境提升,台灣40歲以下年輕人大多無A型肝炎病毒相關抗體。近2年急性A型肝炎病例較過往明顯增多,105年確診案例數破1,000人,且年齡集中在20-39歲,為歷年來新高。薛伶珊醫師指出,A型肝炎主要透過糞口傳播,藉由食入遭受病毒汙染的食物或水感染A型肝炎病毒,造成急性肝臟發炎,潛伏期約15-50天,感染後可能會出現發燒、全身倦怠不適、食慾不振、嘔吐或上腹不適,後續可能會造成黃疸,初期症狀和感冒類似,經常容易混淆。完成2次疫苗接種者 免疫力可維持20年以上薛伶珊醫師表示,A型肝炎除了做好飲食衛生預防「糞口傳播」之外,也有疫苗可以施打,是預防的最有效措施,接種1劑疫苗後,95%以上可產生保護抗體,而按期完成2次疫苗接種者,其所產生的免疫力可維持20年以上。疾管署從105年10月1日起實施「擴大A型肝炎公費疫苗接種試辦計畫」,新增A型肝炎公費疫苗接種對象,針對確診HIV感染或新確診梅毒、淋病,且為民國66年(含)1月1日以後出生者,提供1劑公費A型肝炎疫苗。建議高危險群如無A型肝炎抗體者應接種2劑疫苗,以降低感染風險。預防A型肝炎 不可生飲、生食A型肝炎雖然不會導致慢性肝炎,但10%的病人在急性發病後6個月內有可能症狀復發。因此薛伶珊醫師提醒指出,為預防A型肝炎,應注意飲食衛生,不可生飲、生食,食物應煮熟,尤其是生蠔或水產貝類,同時也應保持良好衛生習慣,飯前、便後及處理食物前需正確洗手。

預防乾癬復發 少吃羊肉、堅果

預防乾癬復發 少吃羊肉、堅果#海鮮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乾癬是容易復發的疾病,壓力、環境、寒冷、潮濕、外傷、感染等都容易誘發乾癬,尤其是飲食,更是要忌口,以免造成乾癬復發;中醫師就點名帶殼海鮮、羊肉、堅果、鳳梨、芒果、荔枝及咖啡等,乾癬病人不要碰。 擔心類固醇影響 以中醫治療乾癬治療在西醫常以類固醇居多,致使不少病人會尋求中醫治療,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醫師謝旭東表示,門診中,有超過五成乾癬病人都是西醫治療後,才來找中醫治療,多是因為西醫以類固醇為優先,大部份病人在吃藥一、二年後已成為慢性病人,但是會擔心類固醇的影響,而來以中醫治療。 龍膽瀉肝湯與黃連解毒湯 緩解發炎乾癬可分急性期與慢性期,謝旭東醫師指出,急性期病灶會有厲害的脫屑與紅斑,通常急性期病人會去看西醫,其實,中醫也有對於急性期治療的用藥,通常會以龍膽瀉肝湯與黃連解毒湯來緩解發炎,再搭配去癢藥,上半身會以去風藥如荊介、防風,下半身以去濕止癢藥如白鮮皮、地膚子,慢性期則是以四妙散用藥,四妙散包括蒼朮、黃柏、牛膝與薏仁。 中藥治療乾癬 分4個階段也有不少乾癬病人會中西醫治療併行,謝旭東醫師進一步指出,以中藥治療乾癬會有4個階段,首先會有反彈期,因為不用西藥有可能會使病況反彈,之後會有停滯期,因為很多病人的病程很長,服用中藥大約要1個月才有效,再來是改善期與自我養生期,改善之後就可以逐漸減藥與停藥,到了自我養生期就可以停藥。 帶殼海鮮、堅果、羊肉、鳳梨不可吃謝旭東醫師強調,乾廯也有分型,慢性期較嚴重以斑塊居多,用藥治療之後會變點狀,若是不影響生活就不用特別吃藥,但是,得注意不要復發,因為乾癬是自體免疫疾病,尤其是在飲食上要忌口,帶殼海鮮、堅果、羊肉不可吃,水果中的鳳梨、芒果與荔枝都會誘發乾癬,也不宜吃,還有要戒咖啡,辛辣與炸烤食物也都不可以吃,以免使乾癬復發。(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吃海鮮喝酒險瞎 抽血才知罹糖尿病

吃海鮮喝酒險瞎 抽血才知罹糖尿病#海鮮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一名50歲男子因吃海鮮配酒,導致眼睛通紅,還造成視力喪失,緊急送醫,經抽血檢查後也發現男子罹患糖尿病,且玻璃體出血是因併發增埴性網膜病變引起,結膜下出血是眼球表面的微血管破裂,造成出血的原因很多,像是因過敏眼睛癢而揉眼睛,或是腹部過度用力,如咳嗽及用力解便而引起靜脈壓升高,都可能造成結膜下出血,讓眼睛看起來一片血紅。因為結膜下出血的血管破裂是在眼白部位,與光線進入瞳孔的路徑無關,因此不會影響視力,患者頂多覺得眨眼時有異物感,進一步檢查眼底若沒有視網膜的血管病變,患者無須擔心,大約兩星期就會痊癒。 眼結膜下出血 中風機率高出33%也有不少患者是因結膜下出血就醫後,經醫師檢查後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三高或心血管疾病,高血壓及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血管彈性變差、構造較為脆弱,很容易導致血管破裂,因此,結膜下出血是身體的警訊,根據國際醫學研究發現,四十歲以上民眾即使沒有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症等中風危險因子,只要單純有眼結膜下出血症狀,其未來3年中風的機率,會比一般人高出33%。另外,美國研究也發現,中風患者眼睛血管幾乎都有受損,其中結膜下出血可被當成一項中風風險評估參考指標,若眼睛在一年內發生三次以上出血狀況,代表血管結構已出現異常,千萬不要因症狀好轉就輕忽不管,一定要進一步檢查,找出病因,避免併發症的產生而危害身體健康甚至性命安全。 

病從口入!生食海鮮冷盤 竟害她染上A型肝炎

病從口入!生食海鮮冷盤 竟害她染上A型肝炎#海鮮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由於公共衛生條件的改變,目前30歲以下的年輕人,大多都不具有A型肝炎保護抗體,但近年來,隨著外食人口增加、食安問題多,使得感染A型肝炎的潛在風險相對提升!舉例來說,像是一名今年即將升高二的小涵(化名),因某次外食吃了遭到A型肝炎汙染的海鮮冷盤,導致肝臟發炎導致肝功能飆至900以上,經過檢查才發現他感染了急性A型肝炎病毒,所幸經過一週治療已痊癒。台灣A型肝炎有增多趨勢 施打疫苗助防範台大醫院小兒肝膽腸胃科陳慧玲醫師表示,A型肝炎是透過糞口途徑傳播,通常經由食入受汙染的食物或水而感染,潛伏期約15至50天,感染後可能會出現發燒、全身倦怠不適、食慾不振、嘔吐及腹部不舒服等症狀,大多數病患會自然痊癒,並具有終生免疫力。雖然A型肝炎常流行於衛生條件不佳的地區,如中國大陸、東南亞及非洲等國家,但台灣近5年來有呈現增多的趨勢,所以兒童肝膽疾病防治基金會呼籲未具A型肝炎抗體的民眾,應自費接種2劑疫苗,以預防可能感染及傳播,且此疫苗對身體的保護性抗體,最少可維持20年甚至更久。

媽媽餵食注意!10種食物易讓寶寶過敏

媽媽餵食注意!10種食物易讓寶寶過敏#海鮮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如果寶寶有異位性皮膚炎或家族有過敏病史,必須更加注意食材的挑選。每個寶寶的過敏原都不同,所以請記下平常餵食過哪些副食品。嘗試新食物後,若有出現紅斑點或疹子、嘔吐、腹瀉、呼吸困難等症狀,要立即停止餵食,以米糊或米粥代替。只餵一次較難確認,不妨過幾天再餵一次相同食材的副食品,以便確實掌握誘發過敏的材料。1)雞蛋/蛋白的蛋白質成分比蛋黃豐富,因此引起過敏的機率也較高。建議蛋黃從副食品中期開始、蛋白從滿週歲開始慢慢嘗試餵食。2)豆類/含有豐富蛋白質和脂肪,但可能會引起過敏,須好好觀察寶寶的反應再進行餵食。3)豬肉/比牛肉或雞肉更容易引發過敏,建議到副食品完成期再慢慢開始餵食,須去除脂肪,並完全煮熟後再餵食。4)小黃瓜、紅蘿蔔、紫甘藍/偶爾會出現過敏反應,建議從副食品初期的後半階段再使用。5)蝦子、螃蟹/甲殼類可能引發嚴重的過敏症狀,最好先少量餵食,並仔細地觀察寶寶的反應。6)青背魚/鯖魚、秋刀魚等青背魚含有豐富DHA,有助大腦發育,但誘發過敏的機率也很高。建議週歲後再餵食,但務必去除魚皮。7)水果/蘋果或梨子可在副食品初期使用,但是水蜜桃或草莓、奇異果、鳳梨、番茄 等,有很高的機率會引發過敏,建議週歲後再慢慢嘗試餵食。8)堅果類/含有有助大腦發育的豐富 礦物質,但引發過敏的機 率也很高,尤其是花生,許多人會出現過敏現象。如果不放心的話,建議2歲後再餵食。9)麵粉/雖然從中期就能開始攝取,但仍然建議盡量避開麵粉類的食物,或以經過發酵的麵包取代。10)牛奶/有嚴重過敏症狀的寶寶,同樣要多加注意起司或優格等,含有牛奶成分的加工食品。(本文摘自/原來副食品這麼好做!:201道美味營養離乳食×寶寶輕鬆斷奶計畫/大好書屋出版)

飲食不劈腿!一餐食用多種肉類、海鮮恐致病?

飲食不劈腿!一餐食用多種肉類、海鮮恐致病?#海鮮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提到自然律例飲食方法,不少人的第一個念頭就是:「是長年茹素嗎?」其實上天造人,原本就給予人類雜食的特性,因此回歸到自然律例的飲食方法當然也是雜食,並非長年茹素,也非長年茹葷。只是,肉類該怎麼吃呢?該什麼時候吃呢?什麼氣溫吃什麼肉?依據自然律例,動物適合生長的氣候和環境不同,所含的肉類屬性和油脂成分也不同,因此人類適合吃肉時也應順應「什麼氣溫吃什麼肉」的原則,依照動物適合生長的氣溫為依據,才能從不同屬性的動物當中補充適合當地氣溫的油脂。一般來說,氣溫攝氏25度以下可以吃豬肉,氣溫攝氏20度以下可以吃牛肉,氣溫攝氏10度以下可以吃羊肉。可能有人又要提出疑問,「這些肉類不是一年四季都在臺灣出產?尤其是豬肉,除了宰豬市場公休,否則哪一天買不到豬肉?豬隻在大熱天不也繼續大量繁衍嗎?」沒錯,豬隻在臺灣確實不分四季都在大量生產。但是為了促熟或是對抗越來越多的疾病,豬隻被注射抗生素或藥物等駭人聽聞的消息並非前所未聞。人為技術也許可以違反時序,創造出自然法則以外的繁衍,但智者如何選擇,應該不需多言。再以牛隻為例,依照生長分布的地區來看,肉牛多生長在緯度較高且較乾燥的寒帶區域,因為當地氣候和環境適合牛隻生長,所以當地人們也適合吃點牛肉來攝取養分和幫助禦寒。雖然臺灣本地也產牛,但是最適合生長的是水牛而不是肉牛。用來食用的黃牛因為怕雨怕濕,所以在照顧和飼養上都比較困難,在初始的自然律例當中,就更不適合在臺灣生長,因此自然也不適合這塊土地的人吃。至於羊隻,適合生長的區域更乾冷,所以就更不適合位處濕熱的臺灣人食用了。但是臺灣人也不是全然沒有吃肉的機會,只要氣溫在攝氏25度以下就可以吃豬肉,攝氏20度以下就可以嚐一嚐牛肉,而攝氏10度以下的寒流來襲時,就可以把羊肉爐端上桌了。一餐混食多種肉類、海鮮,易致病要切記的是,吃肉和吃海鮮都有所謂的「劈腿禁忌」,一餐當中最好只吃一種肉,應避免不同種類的肉混著吃。如果那餐吃的是豬排,就不要再吃牛肉;如果吃的是牛排,就不要再吃炸排骨。因為每一種動物和海鮮的屬性不同,肉質的屬性和纖維長短也都不一,混和消化後很容易在人體中產生危險的生化變化。雖然人體器官的代償性很高,一次可以同時執行數個指令和動作,但是消化不同屬性和纖維的肉類,勢必會大量耗損腸胃的功能。而且混合的肉類長時間滯留在腸胃間,也很容易腐敗並產生毒素,不僅有礙胃腸的健康,更會造成百病叢生和提早老化的現象。人性化的「劈腿禁忌」原則不過,雖然說完全遵行自然律例,依照氣溫食用肉類,是最理想的方式,但硬要應酬聚會眾多的現代人如此嚴格執行,恐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曾經不只一個學員苦惱地問我:「和朋友約會聚餐,餐點難免會有肉,氣溫超過25度就不吃肉?很難呢!」去那種「無限量供應吃到飽」的餐廳更常碰到這個問題,烤羊排、烤牛肉、炸豬排、甜食、飲料、水果、點心……五花八門的美味佳餚擺在眼前,讓人光是看就流口水,恨不得多長出一個胃多裝點食物,怎麼可能還克制得住自己的舌頭呢?沒錯,只要是人都有口腹之慾,可口的肉食當前,要視而不見也未免太不人性。因此我總是建議學員:「要大吃大喝?可以!但是請勿劈腿,請選在中午十二點到下午六點之間進行。」很多人選擇在晚餐時間,甚至消夜時間去大吃大喝,坦白說,這種做法無疑是在拿自己的健康開玩笑。而且儘管是去吃大餐,最好還是遵守「吃肉不劈腿」的原則。如果一餐當中非得吃兩種以上的肉類,也應以「同蹄」為原則,盡量挑選同屬性的動物來進食。例如雞和鴨就屬不同蹄的動物,因為雞、火雞、鴿子的腳都成爪狀,鴨子和鵝的腳則是成蹼狀。至於海鮮類,也應盡量只挑選同屬性來進食,例如吃過硬殼類的蚵仔,之後最好也挑選硬殼類的蛤仔、蜆仔;吃過軟殼類的蝦子,之後最好也挑選軟殼類的蟹類。同蹄對同蹄、硬殼配硬殼、軟殼對軟殼、有鱗對有鱗、無鱗對無鱗,不同種類的魚肉對人體所產生的負面影響才能降到最低。自然律例tips/魚、肉,有所吃有所不吃1)一餐單種/每一餐只吃一種海鮮類或肉類。2)放縱的時機/若一定要大吃大喝,最好選擇在每天中午十二點到下午六點之間,但仍應注意「一餐單種」的原則。3)混吃有禁忌/盡量避免混吃,不得以一定要混吃時,應注意屬性。動物類以同蹄為原則、海鮮類以同質性為原則。4)吃肉時間表/氣溫攝氏25度以下可吃豬肉。氣溫攝氏20度以下可吃牛肉。氣溫攝氏10度以下可吃羊肉。(本文摘自/自然律例──地瓜餐創始人的養生之道/時報出版)

研究:素食搭配海鮮 可降低43%腸癌風險

研究:素食搭配海鮮 可降低43%腸癌風險#海鮮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近年來,隨著養生風潮的盛行,有多數民眾紛紛跑去食用素食,為的就是希望能藉由大量蔬果,來減少身體的負擔、增加健康,而日前有項最新研究也證實了這種說法,研究表示攝取素食可降低少部分的罹癌風險,舉例來說,食用素食的人若與一般人相比,罹患直腸癌的風險少於22%,如果又將素食與海鮮做搭配,罹患直腸癌的風險將會減少至43%,由此可見,素食與海鮮的結合,在預防癌症方面的效果更為顯著。Ω-3脂肪酸、維生素D 降低罹癌發生率該研究主要是由美國加州洛瑪林達大學醫學和公共健康Michael Orlich教授共同針對77,659名基督教教友,進行長達7年多的研究,結果在所有的受測者中,有380人罹患直腸癌、110名罹患結腸癌,經過分析研究後發現,食用素食及魚肉者罹患直腸癌的風險降低了43%;食用素食者與肉食組降低了22%;食用素食和蛋奶製品者,則降低了18%。對此研究人員表示,雖然目前尚未不清楚魚肉及海鮮為什麼能預防直腸癌,但這可能與魚肉中含有豐富的Ω-3脂肪酸、維生素D有關,因為過去曾有研究發現,這兩者都有助於降低癌症發生率,而目前此研究刊登於《美國醫學會雜誌內科學》上。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