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脈硬化

週邊動脈阻塞 嚴重可能須截肢

週邊動脈阻塞 嚴重可能須截肢#動脈硬化

什麼是週邊動脈?即離開心臟後主動脈的分支及末支。而週邊動脈阻塞疾病大部份起因於動脈硬化,而小部份則是急性栓塞、凝血機能異常、血管病變等引起。動脈硬化為慢性、全身性疾病,它隨著年齡增長不斷的進展,加上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抽煙等危險因子,最終膽固醇形成斑塊,附著於血管壁內層,使血管內膜產生變化,增厚鈣化、潰瘍,加上血小板凝血功能之活化,終至斑塊掉落,引起血管栓塞及阻塞,導致終端肢體血液流量減少,而發生缺血症狀,多好發於下肢,引起麻、痛、間歇性跛行、皮膚病變、慢性潰瘍難癒、下肢冰冷萎縮等,若繼發感染會引起下肢壞死。急性血管栓塞,其致病機轉為血栓隨血流於血管中遊走,遇到較狹窄處,如較小之中型血管,視栓子隨血流流到何處,即引起該處之栓塞,栓子卡在血管壁,引起血管阻塞,血栓隨時間沿著血管一直增長,使末端血流缺乏。若多發性栓子,即產生很多栓子,同時都往末端流去,引起兩腳藍趾症候。為恭紀念醫院心臟血管外科-李志賢醫師表示,針對急性阻塞,黃金時期(即組織缺血後再灌注時仍可恢復功能)為6至8小時,理論上,如能在黃金時間內作血栓清除術,拿出栓子,讓血流再灌注,再繼續給予抗凝血劑治療。下肢功能可能再恢復。對長時間之缺血,再灌流時常發生再灌流傷害。原因為缺氧組織會釋放過多過氧化物及游離基等有害物質對組織造成傷害,臨床上組織會變腫,有時後變得太腫動脈被壓,血流無法通過,形成惡性循環。在組織壓超過20mmH2O時需作筋膜切開術(Fasciotomy),讓組織減壓,使血流恢復,筋膜傷口換藥,等組織慢慢消腫後再把傷口修復好,這都是輔助對策。病人服抗凝血劑三個月後可停藥。李志賢醫師指出,若血管阻塞時間太久,雖做完栓塞清除術,下肢仍可能遺留神經症狀,即下肢保留,但走路有困難,所以有阻塞症狀時應及早到醫院檢查治療。血管本身病變,如常好發於壯年之阻塞性血栓血管炎尤與抽煙有關。血管阻塞嚴重時只好作繞道手術。針對動脈硬化成因引起症狀的病人,先作非侵犯性檢查,進一步作血管攝影,清楚顯示整套下肢動脈的型態,作為治療計劃之根基。配合臨床病人之狀況,如年齡、系統疾病、生命現狀,可作出治療計劃。對需要手術的病人,順便一提,大部份動脈阻塞之病人常合併有冠狀動脈疾病,因為它是全身性之病變,所以手術前之檢查應包括心電圖,心臟超音波,有異常時還需加做心導管攝影檢查。手術方面需繞道之患處及採那種繞道手術,有多種選擇,原則上,較短距離、血管大小吻合,動脈硬化程度較低,手術成功率較高。手術中亦可測血流量如何。血管種類分自體及人工合成的,看病灶的位置及病人的情況而定,合成血管為(PTFE)材料,自體血管最好、五年之通暢率有80%以上,人工血管則較易栓塞,大概在術後三個月內會產生新內膜於人工血管壁上。為提高通暢性而外加口服藥物,如血管擴張劑,抗凝血劑等。手術可以維護血管血流通暢,增加血管壽命,使末端組織再灌流,減少缺血情況,免除截肢命運,幫助潰瘍愈合。李志賢醫師強調,週邊血管阻塞疾病,常好發於下肢,病患除有臨床症狀外、急性時,常在不知情下,阻塞超過八個小時至數天,發現時已可能需要截肢治療。對慢性阻塞病患可作汽球擴張術、支架置放、血管繞道手術,外加抗凝血劑服用以便血液灌流暢通。而手術病人有20%效果可能不明顯,排除技術上的問題,最可能是末端血管床太差 ,那就是手術後看改善多少,再作進一步治療計劃如高壓氧治療等。

預防心臟病猝死 須檢測動脈「軟斑塊」

預防心臟病猝死 須檢測動脈「軟斑塊」#動脈硬化

心臟病長期居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二位,光在2006年,便有一萬三千人因心臟病死亡,如何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成為日益重要的課題。心臟病中最常見的是冠狀動脈心臟病,成因為脂肪和鈣質沈積在心臟的冠狀動脈管壁內,形成動脈硬化斑塊,使血管狹窄,當動脈鈣化與斑塊太過嚴重時,心臟肌肉便會缺氧、壞死,稱為狹心症或心肌梗塞。天主教耕莘醫院永和分院放射診斷科-林哲弘醫師指出,要找出心臟冠狀動脈的問題,以往多半依賴心導管檢查,但在64切面立體電腦斷層攝影問世後,無需插管、住院,只要閉氣一次(約15秒),即可掃描完心臟,成為除了心導管外,唯一可以看清楚冠狀動脈的檢查方式。電腦斷層的心臟檢查分兩類,可同時進行,一是冠狀動脈鈣化指數檢查,不須注射顯影劑,非侵襲性,可以迅速了解冠狀動脈血管鈣化的狀況,藉以判斷未來心臟病發的危險。第二種心臟檢查須施打顯影劑,進行冠狀動脈顯影,準確度和傳統心導管一樣,而其優點可以評估冠狀動脈狹窄程度,偵測動脈內含脂肪的「軟斑塊」,這往往是心臟病猝死的元兇,早期診斷治療,有助於控制不確定的發病風險。另外,癌症已多年蟬連十大死因首位,肺癌則是最常見的癌症之一,2006年便奪走全台約五千人生命。以往的肺癌篩檢多依賴胸部X光,但受限於肋骨、心臟的阻礙,僅能偵測約一公分的病灶,而與油煙有關的肺腺癌,相當比例在此時已轉移,治療效果有限。林哲弘醫師表示,利用64切面電腦斷層進行肺部檢查,不但輻射劑量低,無侵襲性,只需閉氣不到10秒鐘即完成掃描,可偵測微小病灶,是目前早期發現肺癌最有效的方法;且透過電腦處理,可產生立體的肺部影像,提高肺癌偵測,方便日後追蹤。

告別毒奶恐慌 包裝豆漿喝出營養健康

告別毒奶恐慌 包裝豆漿喝出營養健康#動脈硬化

延燒全球的「毒奶事件」雖帶來恐慌與不安,但也未嘗不是國人重新檢視飲食習慣的契機。就拿我們生活周遭隨處可見,營養豐富、健康養生的豆漿來說,或許是消費者不能忽視的最佳選擇。明治維新時代,瘋狂吸收西洋文明的日本人才開始喝牛奶。而在物資缺乏的年代裡,台灣人甚至曾將奶粉視為珍貴的補品。美國對以長壽著稱的扶桑民族的飲食內容進行研究,認為日本人平均每日攝取70公克黃豆或黃豆製品,是心血管疾病,或大腸癌、攝護腺癌、乳癌等癌症罹患率遠低於美國人的主因。因此1986年美國飲食營養協會即建議以黃豆製品取代學校營養午餐中的肉類;1999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也證明黃豆中富含的植物性蛋白質有助於降低心血管疾病罹患機率。到了2002年,已有75%的美國人在調查時表示明瞭這「神奇豆」(miracle bean)對身體的益處。科學依據是什麼呢?自1960年代開始,醫藥與營養學家開始認真分析黃豆的營養價值與養生功效;結果發現:黃豆中含35%的植物性蛋白質,幾乎是牛肉的兩倍,同時涵蓋所有動物性蛋白質所能提供的人體必需胺基酸。如果與牛奶比較,以黃豆製成的豆漿中,維生素B1,以及鉀、鐵等礦物質含量明顯高於牛奶。此外,豆漿總脂肪含量中有三分之二為植物性不飽和脂肪酸,不但不含膽固醇,更具有降低血膽固醇、防止動脈硬化的效果。 更重要的是:對乳糖不耐症基因缺陷者來說,牛奶喝再多有可能都等於白喝,而豆漿含的是寡糖,可被人體吸收。尤其婦女、兒童或缺鐵性貧血患者,更可藉由豆漿中鐵質而受益。至於想對抗肥胖或體重過重問題的人,也可以善用豆漿的特質。實驗證明:使用黃豆搭配低熱量飲食八週後,確有減少2.2%體重的效果;富含膳食纖維成份,可促腸胃蠕動並增加飽足感的豆漿,更廣為專科醫師與營養學家所推薦。而對於黃豆中富含的植物性蛋白質、異黃酮素等成份,對更年期或懷孕婦女的益處,也得到證實。豆漿是國人最習見的黃豆製食品,不但可當飲品,甚至可當主食。很多人曾因隨處可見、唾手可得而忽視它;或許毒奶風暴可讓我們重新認識,並重視豆漿這老祖先恩賜的真正價值。但一般坊間豆漿,由於消費者無法掌控品質、添加物或製作流程,因此,建議消費者也可就近在便利商店選擇標示健康食品認證,或標榜低糖、無糖的包裝豆漿,對健康更有保障。此外,標榜「高纖」的豆漿產品,除含有植物性蛋白質外,還添加了膳食纖維成份,可促進腸胃蠕動並增加飽足感;更不必擔心攝取過量糖份的問題。想施行可兼顧減重與健康的豆漿減肥法的朋友,不妨一試。

擺脫老煙槍 藥物輔助成功率高

擺脫老煙槍 藥物輔助成功率高#動脈硬化

香菸存在人類的生活已經有很長的歷史,早在公元前一世紀的記載,人類就開始使用菸草了。在當時人們使用菸草有吸煙、嚼煙甚至菸草肛塞,隨著時代演進,菸草從人類當成玩賞植物進而成為大量種植的經濟作物。台灣接觸菸草可追朔1575年時西班牙人將菸草運到菲律賓種植,中國福建的航運人員將菸草從呂宋島傳至中國,爾後台灣經常成為中途轉運站而接觸菸草。目前為止,吸煙人口在全球屢創新高,吸煙對人體的危害也幾經醫學報導證實,戒菸和創造無菸環境已是不可擋的全民運動。所有癌症死亡人口中,為恭紀念醫院家庭醫學科湯夢彬醫師指出,約有30% 和抽菸有關,雖然大部分的致癌物是燃燒以後產生的,但無煙菸草仍然會導致口腔癌和胰臟癌。肺癌是最早被發現與吸煙相關的癌症,現在也證實所有細胞種類肺癌都與香菸有關。但是不同的器官對香菸有不同的反應,例如子宮頸癌中主要的鱗狀細胞癌與吸煙有關,其他種類則沒有相關。根據2004年一份研究指出,與吸煙有關的癌症有:肺癌、肝癌、大腸直腸癌、膽囊癌、腎上腺癌、小腸癌、鼻竇癌、睪丸癌…等。不少的吸煙族群有喜好淡菸的迷思,認為香菸內的焦油量低對身體的傷害小,不過依據Cancer Prevention study II大型研究的結果,低焦油(8-14mg)或極低焦油(<8mg)的菸,與中度焦油的菸(15-21mg)相比,並不能減少肺癌發生的機率,市面上也很少有高焦油的菸。當吸煙族享用淡菸時,會增加吸入深度、停留肺部時間等來維持對尼古丁的依賴,最終造成有害物質比預期的吸收量高很多。吸菸除了增加癌症的機會外,亦會造成身體其他面的病變。湯醫師強調,目前已明顯證實心臟病、腦血管疾病、粥狀動脈硬化、肺部疾病等與吸煙有相關,吸煙也會增加糖尿病、格雷氏症、不孕症、男性勃起障礙、乾癬、消化性潰瘍、骨質疏鬆症、白內障、口腔癌、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等的發生率或嚴重度。針對戒菸有不少理論在討論其行為科學,綜觀改變的階段可分為:1. 懵懂期:未來六個月不考慮戒菸。2. 沉思期:未來六個月內考慮戒菸。3. 準備期:計畫一個月內要戒菸。4. 行動期:已戒菸,尚不滿六個月。5. 維持期:已戒菸超過六個月。6. 終止期:永久戒除吸煙。一般吸煙民眾若未進入沉思期或準備期,規勸戒菸的成效是很差的,主要還是衛教的宣導能夠讓吸煙人口有趨動力去戒菸,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戒菸是不容易的,吸煙族群對尼古丁的依賴常常是不斷增加,以意志力來對抗尼古丁戒斷的戒菸合併症成功的人實在不多,以藥物輔助戒菸是目前能夠增加成功率的方法之一。湯夢彬醫師表示,目前戒菸的藥物可簡單的分類為:■ 尼古丁替代療法(NRT):如嚼錠(口香糖)、貼片、鼻噴劑、吸入劑等。使用尼古丁嚼片要定時給予,比有需要時給予有效,但偶有苦味、氣脹等副作用。尼古丁貼片在身體同一個部位上使用要間隔七天以上,以減輕皮膚過敏機會,少數人使用貼片會有睡眠障礙的問題,可試著在睡前撕下貼片來改善。但心臟病患者是使用尼古丁替代療法的禁忌,還有孕婦若要使用尼古丁替代療法則要在醫師的指導下進行,以免造成胎兒畸形。■ 非尼古丁藥物:如bupropion、varenicline、clonidine、nortryptline。Bupropion是美國FDA於1997年通過的第一種口服戒菸藥,根據其藥物的作用機轉,特別適用於憂鬱症病史,及害怕肥胖的病人。醫學研究指出尼古丁貼片與口服bupropion共用,效果比單一使用其一種方法來的好。睡眠障礙亦是常見的副作用之一。目前第一線的戒菸治療是尼古丁替代療法和口服bupropion,使用藥物加上對菸害認知的意志力,能使戒菸效果達到最高境界。湯醫師鼓勵吸煙族群,不要太早認定戒菸一定會失敗,長期吸菸導致對尼古丁的依賴,的確很難說戒就戒,倘若自己對菸害的認知有進入沉思期或準備期,就去尋求家庭醫師或胸腔科醫師的協助,成功戒菸就不是夢想。

動脈未老先衰 4成熟男變硬漢

動脈未老先衰 4成熟男變硬漢#動脈硬化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歷年統計,心血管相關疾病,持續高居十大死因第二位,而醫學研究顯示,心血管病變養成期長達20-30年,40歲後即潛藏危機,65歲後嚴重威脅生命。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心臟科主任蔡忠文醫師表示:「心血管病變初期幾無病徵不易察覺,動脈硬化是一個前兆,一旦罹病隨時有血管阻塞、爆裂的可能,嚴重者更會引發心肌梗塞、心絞痛、腦中風等後果。」4成熟男變硬漢 動脈平均超齡24歲!聯安預防醫學機構特別針對810位45-64歲男性的動脈硬化檢測數值進行分析,發現近4成受檢者動脈硬化程度已超過同年齡層的標準值,推算平均動脈年齡已高達78歲,足足超出實際年齡24歲之多,已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進一步分析動脈超齡者的日常飲食與生活習慣,發現導致其動脈異常的五大危險因子包括抽煙、低密度脂蛋白過高、血壓過高、血糖過高以及高密度脂蛋白不足。若以美國國家衛生院研發的「評估未來十年內罹患心臟疾病風險」計算公式推算,發現動脈超齡者較正常者罹病風險竟高出4倍。預防心血管疾病第一步 從檢視血管健康做起蔡忠文醫師表示,心血管相關疾病的產生,肇始於血管病變,一般傳統檢測多著重於血糖、血壓、血脂的檢測與抽菸習慣的影響,然而血液數值正常並不代表可與心血管疾病絕緣。57歲的蘇先生(化名)動脈年齡卻高達76歲,頸動脈血管狹窄程度已達40%,他說:「以前在醫院抽血檢查結果都正常,完全沒想過自己的心血管會有問題,要不是女兒夠細心替我安排全身健康檢查,真不知道後果會如何。」蔡忠文醫師指出,透過動脈硬化儀檢測,民眾可測出脈波傳播速度(PWV)了解四肢週邊血管的硬化程度,進而推算出動脈年齡,以評估血管健康狀況。而動脈硬化現象是可逆的,醫學研究顯示,若持續追蹤受檢者PWV值及存活率的相對關係,發現PWV獲得改善者的存活率約60%,而PWV未獲改善或惡化者僅約20%,相差甚多。定期健診+安心飲食+護心運動 是血管健康金三角一般建議男性40歲起即應定期檢視心血管健康,包括基礎的血液及心電圖檢測,幫助初步了解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再進階到如動脈硬化儀、頸動脈超音波、心臟超音波、電腦斷層掃瞄等影像醫學檢查,透視血管影像並了解心臟功能。在日常飲食上,聯安預防醫學機構營養師洪雅容建議,每日至少攝取兩份蔬果,每週攝取五色蔬菜、3次深海魚,並採行低GI飲食法,避免體內胰島素過渡分泌,進而減少脂肪屯積,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此外,規律的運動習慣可增強心肺功能,進而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蔡忠文醫師建議,一般民眾應掌握「531原則」:每週運動5次、每次30分鐘、心跳速度達每分鐘110下,但提醒心血管疾病患者或高危險群,應由醫師先評估個人運動時的心肺負荷量,再選擇適合的運動以達到護心運動的效果。蔡忠文醫師強調,平時多保養並定期健康檢查以及早發現病變徵兆,心血管相關疾病是可以避免的!

《中醫保健DIY》簡易經絡按摩,安神舒壓調氣血

《中醫保健DIY》簡易經絡按摩,安神舒壓調氣血#動脈硬化

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是聯絡臟腑、溝通內外、貫穿上下的徑路,是氣血運行的通道。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中醫部黃慧君醫師表示,人體總共有十二條主要的經絡,「穴道」是經絡之氣血聚集的地方,藉由按摩穴道可以調整人體氣血,舒緩精神壓力,促進血液循環,從而達到有病治病,無病健身的目的。按摩前身體要儘量放鬆、自然呼吸、排除雜念。對於正值感冒發燒、過飢過飽或疲勞、懷孕婦人、嚴重的高血壓動脈硬化、有出血傾向的人等等,則需要請專業的中醫師來評估是否可以從事按摩活動。另外,黃慧君醫師也提醒,想利用自我按摩養生的民眾,要避開以下較危險的部位,如、骨折脫臼處、外傷感染處、脊椎、眼球、肚腹部、頸部等。針對各種需求,黃醫師提出以下幾個DIY自我按摩的小撇步:【醒腦安神】 將十根手指屈曲成梳耙狀,作梳頭樣從前額髮緣往頭頂及後頭部移動,或者用木頭、獸骨製的梳子由前向後梳髮,直到頭皮有溫熱感。頭頂的百會穴,為任、督二脈的匯集點,可以醒腦開竅、安神除煩。【頭痛目酸】從眉頭開始,輕輕地按摩到太陽穴處,於太陽穴處以指腹作輕柔的點壓,可緩解頭脹頭痛、目酸眼花。【腰背僵硬】雙手插腰定位,尋找腰部脊椎兩旁豐厚肌肉的部位,將掌心事先搓熱,由上往下按摩至肌肉微微發熱為止,如此可舒緩一天下來腰背的僵硬不適。【養生要穴】 位於膝關節下方、小腿脛骨外側的足三里穴,自古以來就是養生保健的要穴,能增強體力、預防衰老。由於屬於胃經的穴位,故舉凡胃腸功能低下疾患經常使用,另外對於腿骨膝蓋酸軟無力,也有健步的作用。【降火安眠】將足5趾向下彎曲時,腳底呈凹陷處為涌泉穴的所在,使用手掌心摩擦至腳心發熱即可,此穴有清降虛火、滋潤明目、安眠安神等功效,所以古籍記載大詩人蘇東坡,每晚臨睡前必做此穴之按摩。

血中膽固醇,啟動心臟血管疾病

血中膽固醇,啟動心臟血管疾病#動脈硬化

膽固醇有很多種,臨床上常用的,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極低密度蛋白膽固醇(V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等。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內含有大量膽固醇,滲入動脈血管壁中可被氧化,引發一連串的動脈血管壁發炎反應,開啟動脈粥狀硬化,若血清膽固醇過高,會引起大中型動脈粥狀硬化,進而引發各種心臟血管疾病,因此低密度膽固醇堪稱是一種 "壞"的膽固醇。極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可以從肝臟攜帶脂肪至全身各組織,除去大部分脂肪後,即變成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會將多餘的膽固醇運送回肝臟,將之排除,可以維護血管內皮細胞功能,對心臟血管具有保護作用,降低心臟血管疾病之風險,因此是一種"好"的膽固醇。根據美國國家膽固醇教育計畫「第三次成人治療指導」,理想的血清總膽固醇濃度應低於200 mg/d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濃度應低於130mg/d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濃度應高於40mg/dl,三酸甘油脂宜低於200mg/dl。當血清低密度膽固醇值大於160mg/dl,即為高危險群;若心血管危險因子超過兩個,則宜接受飲食治療及生活形式改變,經過3~6個月,若無法使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值降低於160 mg/dl以下時,則宜藥物治療。新店耕莘醫院心臟內科醫師 王致皓指出若已罹患動脈硬化疾病,如冠心病、心肌梗塞、腦中風、週邊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等,若血清低密度膽固醇大於130 mg/dl,即為高危險群,經過3-6個月的飲食治療及生活形式改善,若無法使低密度膽固醇值降低於130 mg/dl以下時,則宜藥物治療或由醫師決定提早用藥時機;若低密度膽固醇超過190 mg/dl,可能是與遺傳基因有關的高膽固醇血症,有更高的機會發生動脈硬化疾病、心臟血管疾病,因此必須即早就醫評估危險因子,養成健康的飲食及生活習慣,並經醫師詳細評估後,給予適當治療。血膽固醇濃度會隨著年齡、性別不同而有差異,通常血膽固醇濃度在五十歲時達到最高峰,男性比女性高,但婦女停經後,其膽固醇濃度會上升,甚至可能超過同年齡層男性層,心臟血管疾病之發生率也會趕上同年齡層男性,銀髮族要特別留心。近年來研究已證實,對於高膽固醇病患,降低膽固醇可以明顯減少冠心病及腦中風的發生率,並延長壽命。

行走或運動時的疼痛,小心!

行走或運動時的疼痛,小心!#動脈硬化

人類全身的動脈血管壁,隨著年齡的增加而趨向硬化,造成血管腔道得狹窄阻塞,加上飲食及生活形態的改變,加速血管壁的硬化,導致阻塞性周邊動脈疾病日漸增加,如果不能即早診斷及治療,會有截肢的可能。新店耕莘醫院 盧崇弘醫師表示,罹患阻塞性周邊動脈疾病的患者最普遍的症狀是患者在行走或運動時,小腿肌肉因為缺血缺氧,引發下肢的疼痛越來越顯著,休息後,疼痛現象會緩解消失,臨床上,稱為間歇性跛行症。如進一步嚴重缺血,連休息狀態都無法獲得足夠的供血量時,會造成肢端的靜止疼痛,再嚴重者,會出現夜晚疼痛,最終將導致肢端的組織潰瘍或壞死。對於阻塞性周邊動脈疾病完整的檢查包括血壓、頸動脈雜音、腹主動脈瘤、腳足部皮膚的顏色、毛髮、腳趾、動脈脈動、小腿腹肌肉萎縮等。下肢周邊動脈阻塞好發的位置,通常是在股動脈和膕動脈交界處,愈遠端阻塞,血管繞道重建的可能性愈低,因為,遠端血管管徑越來越細小,繞道吻合手術困難度高,縫合的動作有可能破壞血管內膜的完整性,造成更嚴重、更遠端的血管阻塞。此外,因為動脈硬化是全身性的病變,所以,不單是四肢的動脈會受影響,心臟的冠狀動脈、腦部的動脈都是受到同樣的危險因子,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抽煙、肥胖、年齡、低溫環境等的影響。因此,完善的血管功能檢查就顯得相當重要,而動脈儀對患者周邊血管的檢查是一種安全、簡便、迅速、高度準確性、無侵犯性以及可重複檢驗的方式。其中,ABI (踝肱指數‧Ankle-Brachial Index)的數據還可以用來推測心肌梗塞、中風的存在危險性;ABI正常指標值應大於 0.90,因此,若ABI 指標值小於0.90,患者就有周邊動脈阻塞的可能。同時,ABI指標值若越低,患者周邊動脈的硬化阻塞越嚴重。如果藥物治療無法改善周邊動脈阻塞的症狀,在血管外科手術考量下,就必須要有血管硬化程度、阻塞位置所在、側支循環情況等等資料,提供適宜的血管繞道手術,為患者肢端建立充足的血流管路,此時就必須考量進行動脈攝影的可能。提醒您,定期追蹤、常規服藥是確保人體血流暢通的必要條件;而戒菸(包括二手菸)、少攝食脂肪、維持正常血壓、血糖、適當的運動,則是延緩周邊動脈硬化的良方。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