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背痛

下背痛難耐 醫:挺胸縮小腹助改善

下背痛難耐 醫:挺胸縮小腹助改善#下背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名25歲男性,上班時常要扛重物,長久下來右側腰部位置會疼痛,有時甚至覺得疼痛感會往前移到腹部位置,經檢查發現是腰椎旁肌拉傷,經藥物及復健治療後疼痛逐漸改善;醫師建議持續做肌力強化運動,如此才能徹底改善長時間負荷扛重物而造成的肌肉問題。不良姿勢佔多數  8成以上人有下背痛成大斗六分院復健科連偉志醫師表示,「做甚麼都會痛!」下背痛說真的並不是病,它只是一種症狀。據統計,全世界人口有8成以上的人曾經有過下背痛,顯示這種症狀發生在現代是非常的普遍,而發生原因除了少部分是因內科疾病,如:消化道潰瘍或腎絞痛(腎結石)引起外,大部分是因日常生活姿勢不良、過度的使用、外力傷害(摔跤、滑倒)或脊椎關節退化引起。而其中不良的日常生活姿勢佔了大多數,它們會使背部承受不正確的外力拉扯,導致背肌過度負荷而引起下背痛。連醫師說,「隨時保持挺胸縮小腹」是他常提醒下背痛病人的口頭禪。所以為了預防下背痛,最好的方法不外乎是避免不正確的姿勢、平常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尤其是鍛鍊背腰部的肌肉,加強耐力與柔軟度。

下背痛難耐、小便失禁 竟是椎間盤感染

下背痛難耐、小便失禁 竟是椎間盤感染#下背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名65歲的陳姓女子,體型肥胖,平常就有雙下肢坐骨神經痛、間歇性跛行。幾天前扭到腰,雙腳開始麻及無力,就醫時已經坐在輪以上站不起來,大、小便也漸漸變得難以控制,經醫師診斷發現是多節的脊椎腔嚴重狹窄與神經壓迫,經過緊急減壓手術後,陳姓女子的下肢力量與大小便功能已經逐漸好轉。8成人有下背痛困擾成大醫院斗六分院骨科藍聖閔醫師表示,據統計高達8成的人在一生中會經歷下背痛。其實下背痛的成因相當複雜,從常見的扭傷拉傷、脊椎腔狹窄、脊椎滑脫、椎間盤退化突出、脊椎壓迫性骨折等都有可能。疼痛超過6週、體重無故降  須當心藍聖閔醫師又說,多數的下背痛與坐骨神經痛,純粹是由脊椎退化造成椎節不穩定或者神經的壓迫。但如果是感染、骨折、腫瘤等問題引起的背痛,則要仔細診斷、早期發現並且介入治療,才能取得良好的疾病控制。而比較危險的下背痛徵象,包括年紀超過70歲、持續性疼痛超過6週、對藥物反應不佳、合併神經壓迫症狀如坐骨神經痛、發燒、癌症病史、不明原因體重減輕、長期使用類固醇或者其他免疫抑制劑等等。若是比較單純的脊椎退化造成的下背痛與坐骨神經痛也不可以輕忽。 

下背痛恐為警訊 當心為癌症轉移所引起

下背痛恐為警訊 當心為癌症轉移所引起#下背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有位61歲的婦人,下背痛1個多月,且問題越來越嚴重,經過就醫檢查後才發現,第12節胸椎壓迫性骨折,但在保守性療法治療後,病情仍無明顯改善。因此,醫師幫她做更進一步的檢查,結果除了第12節胸椎外,就連第11節胸椎、第4腰椎、枕骨、右髖臼等處有明顯活性增加,懷疑有癌症的骨轉移的情況,因此,在為她做脊椎磁核共振後,也懷疑有胸腰椎的骨轉移,最後,透過胸部電腦斷層後發現竟有一個2.6公分的右上肺腫瘤。每個人一生中 皆有一次下背痛的經驗成大醫院核子醫學部吳佩珊醫師表示,下背痛是民眾常見的問題之一,在流行病學的統計上,大約每5人中就有一位有下背痛的困擾,而有60%~80%的民眾一生中都會有一次背痛的經驗。但下背痛只是一個症狀,造成的原因有很多種,其中包括常見的背部軟組織受傷、椎間盤突出、退化性關節炎等,多半民眾僅需休息、復健或服藥便可得到緩解,不過,也有人的下背痛是因為癌症所引起,所以,提醒民眾應多留意,切勿輕忽。癌症病患若出現劇痛、下肢無力 應盡速就醫檢查最後,吳佩珊醫師表示,有癌症、感染、代謝性骨骼疾病及不明原因體重下降等病史的民眾,若出現大小便功能異常、劇痛、下肢明顯無力時就要多當心,此時,建議應盡速就醫檢查,以避免問題越來越嚴重。 

不良姿勢佔多數 8成以上人有下背痛

不良姿勢佔多數 8成以上人有下背痛#下背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名25歲的年輕男性,上班常要扛重物,長久下來,扛重物的身體右側腰部位置疼痛,有時甚至覺得疼痛感會往前移到腹部位置,於是來醫院求診,經過檢查後,發現腰椎第一節的腰椎旁肌是受傷位置,診斷是腰椎旁肌拉傷,經藥物及復健治療後疼痛逐漸改善;之後醫師建議他持續做肌力強化運動,如此才能徹底改善長時間負荷扛重物而造成的肌肉問題。成大醫院復健部連偉志醫師指出,腰椎旁肌不適引起的疼痛,除了肌肉本身的問題之外,也容易與下列病症產生混淆,如神經根病變、內臟疾病、關節炎等,所以有腰椎旁肌疼痛的患者,還是要請醫師檢查過後才可判斷真正病症!預防之道:避免不良姿勢+規律運動腰酸背痛不是病,痛起來是真要命。連偉志醫師指出,這句話一語道破曾有過急性下背痛患者的心聲。在平常舉手投足、一舉一動,如起床、洗臉、刷牙、咳嗽,怎麼也不會想到在下一刻做甚麼都會痛!有些患者甚至連最基本的呼吸,也會引起刻骨銘心的疼痛。下背痛說真的並不是病,它只是一種症狀。隨時保持挺胸縮小腹,是我提醒下背痛病人的口頭禪。根據統計全世界人口有8成以上的人曾經有過下背痛,大部分是因日常生活姿勢不良、過度的使用、摔跤、滑倒或脊椎關節退化引起。不良姿勢會使背部承受不正確的外力拉扯,導致背肌過度負荷而引起下背痛。所以為了預防下背痛,最好的方法不外乎是避免不正確的姿勢、平常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尤其是鍛鍊腰部的肌肉,加強耐力與柔軟度。

以為閃到腰竟變腿麻 原來是下背痛惹禍

以為閃到腰竟變腿麻 原來是下背痛惹禍#下背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50歲的陳先生為卡車司機,工作常需久坐常覺腰酸,在一次彎腰起身後突然下背部劇痛,原以為是閃到腰,但是疼痛卻慢慢地擴散到臀部,大腿後側,且伴隨麻木感,經過中醫持續針灸一個療程後,腰部酸痛已不明顯,麻木感較無。8成人有下背痛的困擾郭綜合醫院中醫科蔡文嘉醫師指出,據統計,60~80%的國人曾有過或現正遭受下背痛的困擾,因背痛求診的人數,僅次於感冒。一般所指的下背痛是非特定性下背部疼痛,由脊椎及鄰近肌肉、韌帶等軟組織之病變而引起的疼痛。蔡文嘉醫師表示,下背痛剛開始時因抬重物或每一特定動作而突然發生背部劇痛,患者多認為是閃到腰,休息幾天就沒事,但有時疼痛卻慢慢地由下背部擴散到臀部,大腿外或後側,甚至延伸到下腿或足背或足底部。減少背重物 針灸紓緩疼痛下背痛的治療除了藥物治療與復健運動外,針灸療法提供了另一選擇。研究也顯示,針灸對於下背痛是有效果的,能減緩疼痛。臨床上,中醫會運用特有的經絡系統來治療下背痛,以足太陽膀胱經為主要選擇,搭配足少陽膽經及足陽明胃經。根據經絡循行,透過病人疼痛反映的區域,而選取適當經絡上的穴位。而蔡文嘉醫師也提醒,下背痛其實是預防重於治療,良好的姿勢,儘量減少背負重物,讓腰椎以及附近肌肉、韌帶不受過多重力壓迫,可預防腰部軟組織受傷;若有必須搬運重物時,應注意方法,以避免背部肌肉拉傷或椎間盤突出症;適當的運動亦可有效減少下背痛的發生。

醫訊/下背痛講座

醫訊/下背痛講座#下背痛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統計,約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在生命過程中,會因各種不同的創傷或退化性因素而感到下背痛,然而它也是一種症候群,一些症狀同時發生的統稱。下背痛存在的原因非常多,為此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臺北分院特邀骨科郭昱廷醫師主講「下背痛」,希望透過此活動能增加民眾對此的了解,歡迎大家踴躍參加。時間:3月27日(四)19:00~20:00地點: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臺北分院 院內1F大廳洽詢:(02)2791-9696轉1008 社工室 劉大任

惱人下背痛 神經分離術來緩解

惱人下背痛 神經分離術來緩解#下背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名76歲男性,持續性的下背痛,無法久坐、久站,有時痛到連坐著吃飯都有困擾。以藥物和復健治療也無起色,最後決定到疼痛門診求診。施予腰椎硬脊膜外粘黏分離術,半年後疼痛減輕約六成,已重獲正常生活。台大醫院新竹分院麻醉部主任龔家騏醫師表示,研究發現,脊椎硬脊膜外粘黏為下背痛發生的原因之一,而椎間盤突出或脊椎手術後引發的發炎反應則是造成硬脊膜外粘黏的因素。患者會發生重複性由背痛傳到大腿或小腿的神經根痛,粘黏嚴重情況每增加25%,神經根痛風險就會增加2倍。 龔家騏醫師表示,脊椎硬脊膜外粘黏神經分離術,患者施以局部麻醉藥物,在X光機輔助下,自脊椎薦椎裂孔或椎間孔導入一可調整方向的導管,注入減緩神經發炎的藥物,以減緩疼痛。患者需住院1-2天,若無感染、脊椎血腫等症狀即可出院休養。對於術後下背痛的患者,在3個月內約9成以上疼痛會有效緩解,。龔家騏醫師指出,脊椎手術後下背痛不是少見的問題,嚴重時會明顯影響生活及工作,在經過藥物、復健等保守性治療後,若一般侵入性疼痛治療效果有限,可考慮脊椎硬脊膜外粘黏分離術。

為什麼會下背痛?原因有四

為什麼會下背痛?原因有四#下背痛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統計,約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在其生命過程中,會因各種不同的創傷或退化性因素而感到下背痛。背部是一個動態的構造,它包括了脊椎骨、神經及許許多多的肌肉,而各個組織之間則會互相影響。新竹馬偕醫院骨科醫師葉雅菱表示,下背痛是一個症狀,可能的原因包含大致可以分為四種,第一種是背部筋膜發炎是下背痛最常見的原因,尤其上班族坐辦公桌,長時間維持在同一個姿勢太久會造成背部肌肉的壓力使其疲乏而演變成慢性肌腱炎產生酸痛。這一族群的病患也容易因肌肉缺乏彈性,在日常生活或暖身做的不完善下運動造成背部肌肉受傷。第二為椎間盤突出症,病因是椎間盤周邊的纖維環破裂,致中間的髓核向後突出,壓迫坐骨神經根,引起所謂的坐骨神經痛,一般為單側。剛開始時多半是抬重物或每一特定動作突然發生背部劇痛,患者多認是閃了腰,休息幾天就沒事,但是疼痛卻慢慢地由下背部擴散到臀部,大腿外或後側,甚至延伸到下腿或足背或足底部。 另外就是脊椎退化性關節炎,隨著年齡的增長,關節周圍的韌帶和軟骨的水分漸漸變少,脂肪層也因長期關節炎造成纖維化而變硬,增加椎骨周圍的壓力。使腰椎椎骨發生骨質增生,即所謂腰椎X光上所見的「骨刺」。骨刺是脊椎關節退化的表徵,其惡化速度常因重複性的扭傷發炎造成的關節功能失調、關節不穩、關節硬化或變形。原本專門保護神經的構造失去原有的彈性,再配合骨刺的夾攻,也會壓迫坐骨神經根,造成坐骨神經痛。這時病患不但腰痛,還伴有下肢的麻木感。嚴重的病患還會有下肢無力、抽筋,或走路走不遠的現象。最後一種是停經後女性容易因骨質疏鬆症造成壓迫性骨折,這也是老人駝背的主因。而病患會有兩側對稱的劇痛發生。葉雅菱提醒,下背痛其實是預防重於治療,良好的姿勢,儘量減少背負重物,讓腰椎以及附近組織不受過多重力壓迫,預防腰部軟組織受傷;若有必要搬運重物時,應注意方法,以避免背部肌肉拉傷或椎間盤突出症;另外,適當的運動也很重要,將可有效的減少下背痛的發生。而若已發生下背痛,應就醫評估,針對病因治療,不要輕忽問題之嚴重性。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