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背痛

【免費講座】下背痛的運動衛教

【免費講座】下背痛的運動衛教#下背痛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許多人都有過下背痛的經驗,有些人只痛幾天就好,有些人卻是經年累月的痛,但不管痛多久,這樣的不適感著實困擾著患者,也降低他們的生活品質,甚至有人因為如此丟了工作。有鑑於此,高雄長庚特別舉辦「下背痛的運動衛教」,邀請復健科林采威職能治療師主講,社區長輩健康認知,使其關懷自身健康,培養健康生活習慣,歡迎有興趣的民眾踴躍參加。名稱:下背痛的運動衛教時間:5月18 日(一)上午10:00~11:00地點:高雄市甲仙區大田社區發展協會(高雄市甲仙區大田里新興路49號)洽詢:高雄長庚社會服務課 龔千琇小姐(07)7317123轉2023

【免費講座】下背痛的運動衛教

【免費講座】下背痛的運動衛教#下背痛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近年來下背痛的情形有越來越普及的趨勢,曾有醫師研究,約有九成的人一生中的某個階段會為下背痛而苦,是一種僅次於感冒,第二常見的疾病,大部分是因為久坐或久站,以及姿勢不良所造成,因此透過運動,將有助於改善這個毛病!對此,高雄長庚醫院特別舉辦「下背痛的運動衛教」講座,邀請復健科張瑞坤職能治療師主講,增進社區長輩認知,使其關懷自身健康,培養健康生活習慣,歡迎有興趣的民眾踴躍參加。名稱:下背痛的運動衛教時間:3月18日(三)上午10:20~11:20地點:高雄市大寮區中興社區發展協會(高雄市大寮區中興里中華北巷4號)洽詢:高雄長庚社會服務課 龔千琇小姐(07)7317123轉2023

下背痛難耐 醫:挺胸縮小腹助改善

下背痛難耐 醫:挺胸縮小腹助改善#下背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名25歲男性,上班時常要扛重物,長久下來右側腰部位置會疼痛,有時甚至覺得疼痛感會往前移到腹部位置,經檢查發現是腰椎旁肌拉傷,經藥物及復健治療後疼痛逐漸改善;醫師建議持續做肌力強化運動,如此才能徹底改善長時間負荷扛重物而造成的肌肉問題。不良姿勢佔多數  8成以上人有下背痛成大斗六分院復健科連偉志醫師表示,「做甚麼都會痛!」下背痛說真的並不是病,它只是一種症狀。據統計,全世界人口有8成以上的人曾經有過下背痛,顯示這種症狀發生在現代是非常的普遍,而發生原因除了少部分是因內科疾病,如:消化道潰瘍或腎絞痛(腎結石)引起外,大部分是因日常生活姿勢不良、過度的使用、外力傷害(摔跤、滑倒)或脊椎關節退化引起。而其中不良的日常生活姿勢佔了大多數,它們會使背部承受不正確的外力拉扯,導致背肌過度負荷而引起下背痛。連醫師說,「隨時保持挺胸縮小腹」是他常提醒下背痛病人的口頭禪。所以為了預防下背痛,最好的方法不外乎是避免不正確的姿勢、平常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尤其是鍛鍊背腰部的肌肉,加強耐力與柔軟度。

下背痛難耐、小便失禁 竟是椎間盤感染

下背痛難耐、小便失禁 竟是椎間盤感染#下背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名65歲的陳姓女子,體型肥胖,平常就有雙下肢坐骨神經痛、間歇性跛行。幾天前扭到腰,雙腳開始麻及無力,就醫時已經坐在輪以上站不起來,大、小便也漸漸變得難以控制,經醫師診斷發現是多節的脊椎腔嚴重狹窄與神經壓迫,經過緊急減壓手術後,陳姓女子的下肢力量與大小便功能已經逐漸好轉。8成人有下背痛困擾成大醫院斗六分院骨科藍聖閔醫師表示,據統計高達8成的人在一生中會經歷下背痛。其實下背痛的成因相當複雜,從常見的扭傷拉傷、脊椎腔狹窄、脊椎滑脫、椎間盤退化突出、脊椎壓迫性骨折等都有可能。疼痛超過6週、體重無故降  須當心藍聖閔醫師又說,多數的下背痛與坐骨神經痛,純粹是由脊椎退化造成椎節不穩定或者神經的壓迫。但如果是感染、骨折、腫瘤等問題引起的背痛,則要仔細診斷、早期發現並且介入治療,才能取得良好的疾病控制。而比較危險的下背痛徵象,包括年紀超過70歲、持續性疼痛超過6週、對藥物反應不佳、合併神經壓迫症狀如坐骨神經痛、發燒、癌症病史、不明原因體重減輕、長期使用類固醇或者其他免疫抑制劑等等。若是比較單純的脊椎退化造成的下背痛與坐骨神經痛也不可以輕忽。 

下背痛恐為警訊 當心為癌症轉移所引起

下背痛恐為警訊 當心為癌症轉移所引起#下背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有位61歲的婦人,下背痛1個多月,且問題越來越嚴重,經過就醫檢查後才發現,第12節胸椎壓迫性骨折,但在保守性療法治療後,病情仍無明顯改善。因此,醫師幫她做更進一步的檢查,結果除了第12節胸椎外,就連第11節胸椎、第4腰椎、枕骨、右髖臼等處有明顯活性增加,懷疑有癌症的骨轉移的情況,因此,在為她做脊椎磁核共振後,也懷疑有胸腰椎的骨轉移,最後,透過胸部電腦斷層後發現竟有一個2.6公分的右上肺腫瘤。每個人一生中 皆有一次下背痛的經驗成大醫院核子醫學部吳佩珊醫師表示,下背痛是民眾常見的問題之一,在流行病學的統計上,大約每5人中就有一位有下背痛的困擾,而有60%~80%的民眾一生中都會有一次背痛的經驗。但下背痛只是一個症狀,造成的原因有很多種,其中包括常見的背部軟組織受傷、椎間盤突出、退化性關節炎等,多半民眾僅需休息、復健或服藥便可得到緩解,不過,也有人的下背痛是因為癌症所引起,所以,提醒民眾應多留意,切勿輕忽。癌症病患若出現劇痛、下肢無力 應盡速就醫檢查最後,吳佩珊醫師表示,有癌症、感染、代謝性骨骼疾病及不明原因體重下降等病史的民眾,若出現大小便功能異常、劇痛、下肢明顯無力時就要多當心,此時,建議應盡速就醫檢查,以避免問題越來越嚴重。 

不良姿勢佔多數 8成以上人有下背痛

不良姿勢佔多數 8成以上人有下背痛#下背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名25歲的年輕男性,上班常要扛重物,長久下來,扛重物的身體右側腰部位置疼痛,有時甚至覺得疼痛感會往前移到腹部位置,於是來醫院求診,經過檢查後,發現腰椎第一節的腰椎旁肌是受傷位置,診斷是腰椎旁肌拉傷,經藥物及復健治療後疼痛逐漸改善;之後醫師建議他持續做肌力強化運動,如此才能徹底改善長時間負荷扛重物而造成的肌肉問題。成大醫院復健部連偉志醫師指出,腰椎旁肌不適引起的疼痛,除了肌肉本身的問題之外,也容易與下列病症產生混淆,如神經根病變、內臟疾病、關節炎等,所以有腰椎旁肌疼痛的患者,還是要請醫師檢查過後才可判斷真正病症!預防之道:避免不良姿勢+規律運動腰酸背痛不是病,痛起來是真要命。連偉志醫師指出,這句話一語道破曾有過急性下背痛患者的心聲。在平常舉手投足、一舉一動,如起床、洗臉、刷牙、咳嗽,怎麼也不會想到在下一刻做甚麼都會痛!有些患者甚至連最基本的呼吸,也會引起刻骨銘心的疼痛。下背痛說真的並不是病,它只是一種症狀。隨時保持挺胸縮小腹,是我提醒下背痛病人的口頭禪。根據統計全世界人口有8成以上的人曾經有過下背痛,大部分是因日常生活姿勢不良、過度的使用、摔跤、滑倒或脊椎關節退化引起。不良姿勢會使背部承受不正確的外力拉扯,導致背肌過度負荷而引起下背痛。所以為了預防下背痛,最好的方法不外乎是避免不正確的姿勢、平常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尤其是鍛鍊腰部的肌肉,加強耐力與柔軟度。

以為閃到腰竟變腿麻 原來是下背痛惹禍

以為閃到腰竟變腿麻 原來是下背痛惹禍#下背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50歲的陳先生為卡車司機,工作常需久坐常覺腰酸,在一次彎腰起身後突然下背部劇痛,原以為是閃到腰,但是疼痛卻慢慢地擴散到臀部,大腿後側,且伴隨麻木感,經過中醫持續針灸一個療程後,腰部酸痛已不明顯,麻木感較無。8成人有下背痛的困擾郭綜合醫院中醫科蔡文嘉醫師指出,據統計,60~80%的國人曾有過或現正遭受下背痛的困擾,因背痛求診的人數,僅次於感冒。一般所指的下背痛是非特定性下背部疼痛,由脊椎及鄰近肌肉、韌帶等軟組織之病變而引起的疼痛。蔡文嘉醫師表示,下背痛剛開始時因抬重物或每一特定動作而突然發生背部劇痛,患者多認為是閃到腰,休息幾天就沒事,但有時疼痛卻慢慢地由下背部擴散到臀部,大腿外或後側,甚至延伸到下腿或足背或足底部。減少背重物 針灸紓緩疼痛下背痛的治療除了藥物治療與復健運動外,針灸療法提供了另一選擇。研究也顯示,針灸對於下背痛是有效果的,能減緩疼痛。臨床上,中醫會運用特有的經絡系統來治療下背痛,以足太陽膀胱經為主要選擇,搭配足少陽膽經及足陽明胃經。根據經絡循行,透過病人疼痛反映的區域,而選取適當經絡上的穴位。而蔡文嘉醫師也提醒,下背痛其實是預防重於治療,良好的姿勢,儘量減少背負重物,讓腰椎以及附近肌肉、韌帶不受過多重力壓迫,可預防腰部軟組織受傷;若有必須搬運重物時,應注意方法,以避免背部肌肉拉傷或椎間盤突出症;適當的運動亦可有效減少下背痛的發生。

醫訊/下背痛講座

醫訊/下背痛講座#下背痛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統計,約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在生命過程中,會因各種不同的創傷或退化性因素而感到下背痛,然而它也是一種症候群,一些症狀同時發生的統稱。下背痛存在的原因非常多,為此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臺北分院特邀骨科郭昱廷醫師主講「下背痛」,希望透過此活動能增加民眾對此的了解,歡迎大家踴躍參加。時間:3月27日(四)19:00~20:00地點: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臺北分院 院內1F大廳洽詢:(02)2791-9696轉1008 社工室 劉大任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