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背痛

老虎伍茲靠它重返球場 「躺著開刀」揮別下背痛

老虎伍茲靠它重返球場 「躺著開刀」揮別下背痛#下背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70歲葉先生長期下背痛,雖曾動過脊椎減壓手術,但效果不如預期,日前檢查後發現有腰椎椎弓解離、脊椎滑脫等狀況,考量同樣位置如重複手術有神經沾黏造成術中神經損傷的高度風險,評估後建議「躺著開刀」,先由腹部經後腹腔置放椎間體支架,再從背部置放骨釘,不僅改善惱人下背痛,也降低神經損傷風險,隔天即可下床行走。將前次手術沾黏、神經損傷風險降至最低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脊椎暨疼痛治療中心、骨科部醫師林琮凱表示,患者長期飽受下背痛所苦,雖曾接受過第4、5腰椎減壓手術,但術後狀況不穩定,此外,第5腰椎椎弓已有解離,及合併第5腰椎、第1薦椎脊椎滑脫等現象,因此先安排復健、神經阻斷術治療,然而背痛仍不斷復發,故患者決定再次接受手術,希望能一勞永逸。林琮凱指出,由於患者同節段脊椎後方,已接受過減壓手術,將壓迫到神經的椎間盤、骨刺或韌帶組織切除,若要再次從後方脊椎翻修,術中恐因前次手術所留下的沾黏造成神經損傷風險增加,故與患者討論後,決定採用「躺著開刀」以「微創前位脊椎融合合併後方骨釘內固定術」將沾黏、神經損傷等風險降到最低。高球天王「老虎伍茲」就曾於2017年接受相同手術重返體壇顛峰,與傳統手術(後位)差異在於,新式手術會請患者先平躺,經由下腹部傷口置放入椎體間支架,維持脊椎前方穩定後,再由背部置放骨釘,完全不需經過前次手術部分,也不需撥動神經,即能完成360度穩定脊椎。下背痛經常是姿勢不良引起 適度運動鍛鍊核心肌群林琮凱強調,此術式屬於微創手術,雖然過程較費工,但術中對於肌肉及骨骼的損傷較傳統手術少,一般術後1~2天就能穿著背架自由行走,讓脊椎翻修手術的神經損傷機會趨近於零,同時縮短骨頭癒合時間,患者也可以早點恢復正常作息。林琮凱提醒,下背痛經常是長期姿勢不正確而引起,若工作需要進行抬、拿、扛重物等動作,或是久坐辦公室,務必要適度運動鍛鍊核心肌群,讓脊椎維持在正常曲線上,才能避免脊椎變形、壓迫。

發燒合併下背劇痛 他一照X光腰椎盤竟蛀光

發燒合併下背劇痛 他一照X光腰椎盤竟蛀光#下背痛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下背痛又發燒時,千萬別大意!一名50歲男子因為發燒及呼吸喘住院檢查,診斷出是肺膿瘍合併菌血症,抗生素治療一個月後,卻因下背劇烈疼痛無法行走,照X光發現第3、4腰椎盤消失,醫師研判,可能是細菌從肺部一路感染下來,造成腰椎體被侵蝕,導致駝背畸形。細菌從肺部一路感染到腰椎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骨科醫師陳晉瑋表示,磁振照影顯示患者腰椎體被侵蝕,確定是細菌性脊髓炎後,緊急安排腰椎神經減壓及矯正固定術,依據椎間盤膿瘍細菌培養結果,投予治療性抗生素,患者一周就可以穿著背架行走,四周後感染指數恢復正常順利出院。陳晉瑋表示,每當有患者下背劇痛,用一般止痛藥沒效,夜間疼痛影響睡眠,嚴重的甚至併發下肢癱瘓無力,遇到這類患者,會抽血檢查白血球及發炎指數,以判斷背痛是細菌感染造成,還是一般退化性機械性結構問題,如壓迫性骨折。若發炎指數偏高,加上影像學檢查有椎體變形或化膿,就有可能是脊椎骨髓炎。可能合併下肢麻木、泌尿道感染等症狀該名患者的致病原因,有可能是肺部感染產生的感染性血栓,透過血液循環至脊椎動脈分支而引起脊椎感染,培養出來的細菌是最常見的金黃色葡萄球菌,一般脊髓炎需要靜脈抗生素治療6周,整體療程至少3個月,一旦有神經學症狀或脊椎後凸變形及脊椎不穩定造成難以控制的痛,這時就需要脊椎骨科手術矯正固定脊椎,無法單靠內科治療。一旦出現藥物難以控制的下背痛,有時還會出現發燒、下肢麻木及無力,合併其他系統性的疾病,例如肺炎或泌尿道感染,就要尋求骨科醫師診治,早期診斷,及時給予適當的抗生素治療,可提供較好的預後。

95歲翁下背和腳痛到坐輪椅 竟是缺乏維生素

95歲翁下背和腳痛到坐輪椅 竟是缺乏維生素#下背痛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95歲的榮民伯伯在20年前開過椎間盤手術,之後有下背痛、腳痛等問題,近半年跛行、下肢水腫,最近痛到要坐輪椅。就醫發現,他的皮膚黏膜微血管有出血點與瘀青,是維生素C缺乏症,顯示其平日蔬果攝取不足,維生素B1、C、D及礦物質鋅、鎂不足,給予靜脈營養補充,之後持續補充口服營養素3個月,疼痛逐漸改善,如今也不太需要拿枴杖走路。療程結束後,患者的營養素恢復正常值,甚至更高,先前異常的神經傳導功能也有明顯改善。國人維生素最缺D、E 礦物質最缺鈣奇美醫院神經內科醫師張嘉祐指出,從營養醫學角度,身體健康關鍵是要讓細胞處於正常代謝狀態,除了足夠休息和運動,要給細胞新陳代謝時需要的基本營養素。過去營養問題主要是熱量不足;而現今問題則在於營養不均或不良。據2013年至2016年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發現,國人飲食攝取中,最嚴重缺乏的維生素是脂溶性維生素D與維生素E;礦物質攝取以鈣不足最嚴重,其次是鎂、鋅及鐵,鈉則有攝取過高情形。微營養素篩檢 揪出困擾健康的答案目前國人血清維生素及血清礦物質狀況,以預防醫學觀點,合併缺乏及邊緣缺乏盛行率來評估國人維生素D不足情形,男性13歲至44歲及45歲以上者不足比率,分別近6成及4成;女性分別高達8成及6成,國人營養不均問題值得重視。張嘉祐表示,「微營養素」篩檢可協助國人找出困擾健康的答案,透過營養素的補充介入,能使症狀得到改善。

下背痛連睡覺都被痛醒 微創減壓手術當日就好眠

下背痛連睡覺都被痛醒 微創減壓手術當日就好眠#下背痛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39歲的陳小姐一跛一跛地走進骨科門診,向醫師問:「我的左邊屁股延伸到小腿的範圍疼痛超過三周,連睡覺都會被痛醒,現在這樣坐也不是、站也不是的感覺真的很糟。」經衛福部臺北醫院骨科胡御風醫師安排核磁共振檢查,確診為椎間盤突出導致嚴重下背痛,即進行微創減壓手術,術後傷口僅3至5公分,陳小姐在手術隔天的早上,開心的表示終於睡了一覺好眠。90%以上民眾曾下背痛 常見原因為椎間盤突出造成神經壓迫胡御風醫師表示,骨科門診最常見的病症之一就是下背痛,根據研究統計,90%以上的人都曾有過下背痛症狀,常見原因是椎間盤突出造成神經壓迫所致,男性的好發機率是女性的三倍,若有肥胖、抽菸、經常彎腰搬重物、揹孩子等因素,都是椎間盤突出的好發因子,且除了背痛之外,下肢出現的痛麻感也非常明顯,走沒幾步路就痛到必須停下來休息,常有患者在訴說症狀時是用坐立難安、痛不欲生來形容這種難受的程度,嚴重還會出現大小便失禁。下肢痛麻症狀不明顯的患者,一般會建議先接受復健進行改善,嚴重者或復健超過六周仍無明顯改善者,則須安排核磁共振檢查,再透過減壓手術改善神經壓迫的症狀,許多擔心手術會留下明顯傷疤,胡御風醫師則說明,減壓手術可用微創方式進行,手術中只需破壞一小塊骨頭,就可以把壓到神經的椎間盤掏出來,手術隔天就可以出院返家休養,脊椎手術並不可怕,重點是抓對目標而且破壞少。常彎腰搬重物、久坐辦公室者要注意許多下背痛患者都是因為工作常有抬、拿、扛重物的動作,或是需要久坐辦公室,胡御風醫師提醒,平常保持正確坐姿與站姿,並定期進行適量的運動幫助訓練核心肌肉,維持腰部挺直讓脊椎在正常的曲線上,才能避免變形與壓迫導致下背痛。 

過年打麻將玩通宵 2動作舒緩下背痛

過年打麻將玩通宵 2動作舒緩下背痛#下背痛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過年期間許多人都會聚在麻將牌桌上摸個幾圈玩通宵,臺北醫院復健科主任吳政哲表示,熬夜不但傷身、睡眠不足,在春節過後常見門診有許多患者因為久坐未變換姿勢,出現肩膀與腰部疼痛、下背痛復發,甚至痠麻及引發肌肉筋膜發炎。長期穿戴腰部護具 腹部核心肌群弱化難減緩坐骨神經痛物理治療師施竣元指出,許多因為坐骨神經疼痛的復健病人是長期穿戴腰部護具,只有在洗澡或睡覺時才會脫下,但是因為沒有一定的肌肉訓練及神經放鬆,經過長期穿戴,不但造成腹部核心肌群弱化,也無法減緩坐骨神經疼痛。建議平常避免長時間維持相同姿勢,並善用家中一把構造簡單、有靠背的四腳椅,就能進行自我坐骨神經放鬆、維持神經的正常循環、減少坐骨神經壓力。物理治療師教你兩招放鬆運動自我坐骨神經放鬆運動:坐在椅子上,雙手放於臀後,將上背與頭彎曲到最底,下背則維持筆直。接下來將雙腳伸直,並且腳背交替做勾起、放鬆的動作。臥鴿式放鬆運動:臥姿下,雙膝抱胸,並將左腳踝放在左大腿上方,雙手緊扣在右大腿後方以加強拉力。保持呼吸,1分鐘後換邊施做。

下背痛找無原因?注意薦髂關節病變

下背痛找無原因?注意薦髂關節病變#下背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婦人下背痛到沒辦法起床、眼淚直飆,原本以為只是打掃太累,沒想到經由神經外科評估與檢查後,確診罹患「薦髂關節病變」,實施薦髂關節骨釘固定手術後,終於重拾笑容。薦髂關節病變無法直接由核磁共振確診 因而拖延病情55歲的盧姓婦人臀部到髖關節疼痛超過半年,痛到沒辦法起床、痛到哭,曾經求診多家骨科診所及醫院,但都診斷為腰椎長骨刺,復健無效只好再找醫院。然而婦人疼痛範圍從臀部後面、腹股溝前面到大腿外側,而且10年前曾因車禍發生壓迫性骨折,做過胸椎骨釘融合手術。臺中慈濟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黃伯仁表示,症狀評估並特殊理學檢查後,終於找到疼痛的根因在「薦髂關節」。位於腰椎骨及骨盆腔交界,本來是不太會活動的關節。婦人在其他醫療單位找不到病根,是因為「薦髂關節病變」無法直接由核磁共振確診。施行薦髂關節注射與神經燒灼手術,發現病情會獲得暫時性改善,於是再利用核子醫學影像檢查證實存在「薦髂關節病變」,實行「薦髂關節骨釘固定手術」後,改善讓婦人持續疼痛的症狀。慢性下背痛找不到病因 若有3症狀可尋求醫師討論黃伯仁主任以統計數據說明,單純下背痛有15%找不到原因,往往被歸為慢性肌腱炎、退化或坊間最常講的長骨刺壓到神經。但事實上,有些在核磁共振或在X光上看不到明顯滑脫、移位或神經壓迫的問題,以致慢性下背痛的病人始終找不到正確診斷。黃伯仁主任表示,「薦髂關節」發生病變或失能的可能原因是曾經受傷、長期姿勢不良、懷孕、做過胸腰椎融合手術,或其它不明原因,讓薦髂關節失去支撐身體功能。建議找不到病因的慢性下背痛病人,可以從幾個線索判斷是否需要跟醫師討論「薦髂關節病變」:1) 慢性下背痛超過3個月以上,沒辦法得到明確診斷。2) 痛的地方集中褲腰帶以下、臀部的地方,而且痛會轉移到腹股溝、大腿後側。3) 曾經做過胸椎手術。

下背痛是疲勞?僵直性脊椎炎耽誤確診

下背痛是疲勞?僵直性脊椎炎耽誤確診#下背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藝人李易是僵直性脊椎炎的患者,國中開始就有下背痛症狀出現,導致當時升旗不能站太久、不能搬太重課桌椅,甚至晚自習時去圖書館坐太久都會不舒服。但因為從小便是運動健將,以為是運動傷害便沒有特別注意。直到五專畢業準備當兵時,表哥因為僵直性脊椎炎被驗退,才驚覺自己也可能是患者!確診前針對下背痛嘗試過許多方法,包含針灸、拔罐,但遲遲未見好轉。幸好疾病惡化到脊椎沾黏前確診,尚未造成不可挽回的病變。一旦發病便痛到動彈不得,因此確診後謹遵醫囑治療。為了維持生活品質,平日也會經常伸展做運動。李易表示,患者們就算罹病也千萬不要過度擔心,只要配合醫囑並在隨時提醒自己抬頭挺胸、多做伸展運動,避免熬夜,也可以擁有與一般人一樣平凡卻幸福的人生!僵直性脊椎炎常被誤認為運動傷害、姿勢不良 耽誤確診時間中心綜合醫院免疫風濕科醫師周昌德表示,僵直性脊椎炎好發於20至40歲男性,台灣約20幾萬人罹患此病。僵直性脊椎炎為自體免疫系統疾病,主要症狀為晨間僵硬及發炎性下背痛,通常會持續3至4個月,但相關症狀皆十分常見,許多人誤以為是運動傷害、姿勢不良、過度疲勞等原因,造成疾病確診時間普遍較長。但持續忽略發炎,可能將導致脊椎沾黏變形,僵直不能正常轉動、彎曲等,最後無法行走,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若有症狀時建議及早就醫治療,遵從醫囑,不可擅自停藥。就算疼痛症狀減緩,發炎症狀可能還是存在。周昌德醫師說明,僵直性脊椎炎的治療方式可分為3種:復健運動治療、口服藥物治療及生物製劑治療。臨床上,醫師會根據每位患者疾病的嚴重程度,給予治療建議,提醒患者積極與主治醫師討論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千萬不要輕忽脊椎沾黏帶來的影響。發病到確診 時間經歷長達100個月「AS」戰隊集合囉!僵直性脊椎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簡稱AS)年輕患者成立的「AS戰隊」,希望以時下熱門的電競戰隊概念引發關注。中華民國僵直性脊椎炎關懷協會理事長林孚爾解釋,根據協會去年針對僵直性脊椎炎患者進行問卷調查顯示,近4成5患者從發病到確診歷經超過100個月(約8年),疾病認知度相當低,希望透過組隊形式凝聚向心力,讓醫病齊心對抗疾病。

沒事一直穿護腰 恐害肌肉萎縮反效果

沒事一直穿護腰 恐害肌肉萎縮反效果#下背痛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剛過花甲之年的老郭去年退休,回到南部老家想要享受一下田園之樂,回到家鄉後,看到鄰居老吳每天在魚塭裡忙進忙出養著吳郭魚,身材練得像個少年仔,他也一頭熱的跟著人家學當起了漁夫,心裡想著既能賺點外快、打發時間又能鍛鍊身體,何樂而不為?但大半年下來,老郭每天忙進忙出,身材非但沒有日漸精實,反而出現了一個大肚腩。這天,老郭因一年一度的健康檢查來到了醫院,在進行問診時,老郭終於說出了自己心中長久以來的困惑,他問醫師:「我是不是身體出了什麼毛病?不然為什麼肚子會越來越大呢?」醫師看了看老郭的健檢報告,發現除了膽固醇有些偏高,一切都很正常,正苦惱是哪裡出了問題,突然瞥見老郭穿著「護腰」,一問之下才得知,老郭不知從哪聽說每天穿著護腰可以保護脊椎,所以除了洗澡的時候,就連睡覺時也都穿著護腰。醫師提醒,如僅是想達到預防或是保護的作用,正確做法應該是在從事搬運、或是長時間站立時才將護腰戴上,絕不可長時間配戴護腰,否則易使腰部肌肉退化,嚴重者甚至會導致肌肉萎縮而出現慢性疼痛。物理治療師補充說明,通常在門診,除非是遇上急性肌肉拉傷或是腰椎滑脫等狀況,才會建議使用護腰,如果是有下背痛問題的患者,主要也會以復健或藥物治療為主,再視情況搭配穿戴護具進行輔助治療。物理治療師強調,如果民眾想要好好保護自己的腰,除了依賴護具,也可透過皮拉提斯等運動來鍛鍊自身腹部或背部的核心肌群,強化下背肌的肌耐力,鍛鍊核心脊群不僅是保護脊椎最好的辦法,同時也可以遠離腰酸背痛!(文章授權提供/愛長照)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