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背痛

95歲翁下背和腳痛到坐輪椅 竟是缺乏維生素

95歲翁下背和腳痛到坐輪椅 竟是缺乏維生素#下背痛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95歲的榮民伯伯在20年前開過椎間盤手術,之後有下背痛、腳痛等問題,近半年跛行、下肢水腫,最近痛到要坐輪椅。就醫發現,他的皮膚黏膜微血管有出血點與瘀青,是維生素C缺乏症,顯示其平日蔬果攝取不足,維生素B1、C、D及礦物質鋅、鎂不足,給予靜脈營養補充,之後持續補充口服營養素3個月,疼痛逐漸改善,如今也不太需要拿枴杖走路。療程結束後,患者的營養素恢復正常值,甚至更高,先前異常的神經傳導功能也有明顯改善。國人維生素最缺D、E 礦物質最缺鈣奇美醫院神經內科醫師張嘉祐指出,從營養醫學角度,身體健康關鍵是要讓細胞處於正常代謝狀態,除了足夠休息和運動,要給細胞新陳代謝時需要的基本營養素。過去營養問題主要是熱量不足;而現今問題則在於營養不均或不良。據2013年至2016年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發現,國人飲食攝取中,最嚴重缺乏的維生素是脂溶性維生素D與維生素E;礦物質攝取以鈣不足最嚴重,其次是鎂、鋅及鐵,鈉則有攝取過高情形。微營養素篩檢 揪出困擾健康的答案目前國人血清維生素及血清礦物質狀況,以預防醫學觀點,合併缺乏及邊緣缺乏盛行率來評估國人維生素D不足情形,男性13歲至44歲及45歲以上者不足比率,分別近6成及4成;女性分別高達8成及6成,國人營養不均問題值得重視。張嘉祐表示,「微營養素」篩檢可協助國人找出困擾健康的答案,透過營養素的補充介入,能使症狀得到改善。

下背痛連睡覺都被痛醒 微創減壓手術當日就好眠

下背痛連睡覺都被痛醒 微創減壓手術當日就好眠#下背痛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39歲的陳小姐一跛一跛地走進骨科門診,向醫師問:「我的左邊屁股延伸到小腿的範圍疼痛超過三周,連睡覺都會被痛醒,現在這樣坐也不是、站也不是的感覺真的很糟。」經衛福部臺北醫院骨科胡御風醫師安排核磁共振檢查,確診為椎間盤突出導致嚴重下背痛,即進行微創減壓手術,術後傷口僅3至5公分,陳小姐在手術隔天的早上,開心的表示終於睡了一覺好眠。90%以上民眾曾下背痛 常見原因為椎間盤突出造成神經壓迫胡御風醫師表示,骨科門診最常見的病症之一就是下背痛,根據研究統計,90%以上的人都曾有過下背痛症狀,常見原因是椎間盤突出造成神經壓迫所致,男性的好發機率是女性的三倍,若有肥胖、抽菸、經常彎腰搬重物、揹孩子等因素,都是椎間盤突出的好發因子,且除了背痛之外,下肢出現的痛麻感也非常明顯,走沒幾步路就痛到必須停下來休息,常有患者在訴說症狀時是用坐立難安、痛不欲生來形容這種難受的程度,嚴重還會出現大小便失禁。下肢痛麻症狀不明顯的患者,一般會建議先接受復健進行改善,嚴重者或復健超過六周仍無明顯改善者,則須安排核磁共振檢查,再透過減壓手術改善神經壓迫的症狀,許多擔心手術會留下明顯傷疤,胡御風醫師則說明,減壓手術可用微創方式進行,手術中只需破壞一小塊骨頭,就可以把壓到神經的椎間盤掏出來,手術隔天就可以出院返家休養,脊椎手術並不可怕,重點是抓對目標而且破壞少。常彎腰搬重物、久坐辦公室者要注意許多下背痛患者都是因為工作常有抬、拿、扛重物的動作,或是需要久坐辦公室,胡御風醫師提醒,平常保持正確坐姿與站姿,並定期進行適量的運動幫助訓練核心肌肉,維持腰部挺直讓脊椎在正常的曲線上,才能避免變形與壓迫導致下背痛。 

過年打麻將玩通宵 2動作舒緩下背痛

過年打麻將玩通宵 2動作舒緩下背痛#下背痛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過年期間許多人都會聚在麻將牌桌上摸個幾圈玩通宵,臺北醫院復健科主任吳政哲表示,熬夜不但傷身、睡眠不足,在春節過後常見門診有許多患者因為久坐未變換姿勢,出現肩膀與腰部疼痛、下背痛復發,甚至痠麻及引發肌肉筋膜發炎。長期穿戴腰部護具 腹部核心肌群弱化難減緩坐骨神經痛物理治療師施竣元指出,許多因為坐骨神經疼痛的復健病人是長期穿戴腰部護具,只有在洗澡或睡覺時才會脫下,但是因為沒有一定的肌肉訓練及神經放鬆,經過長期穿戴,不但造成腹部核心肌群弱化,也無法減緩坐骨神經疼痛。建議平常避免長時間維持相同姿勢,並善用家中一把構造簡單、有靠背的四腳椅,就能進行自我坐骨神經放鬆、維持神經的正常循環、減少坐骨神經壓力。物理治療師教你兩招放鬆運動自我坐骨神經放鬆運動:坐在椅子上,雙手放於臀後,將上背與頭彎曲到最底,下背則維持筆直。接下來將雙腳伸直,並且腳背交替做勾起、放鬆的動作。臥鴿式放鬆運動:臥姿下,雙膝抱胸,並將左腳踝放在左大腿上方,雙手緊扣在右大腿後方以加強拉力。保持呼吸,1分鐘後換邊施做。

下背痛找無原因?注意薦髂關節病變

下背痛找無原因?注意薦髂關節病變#下背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婦人下背痛到沒辦法起床、眼淚直飆,原本以為只是打掃太累,沒想到經由神經外科評估與檢查後,確診罹患「薦髂關節病變」,實施薦髂關節骨釘固定手術後,終於重拾笑容。薦髂關節病變無法直接由核磁共振確診 因而拖延病情55歲的盧姓婦人臀部到髖關節疼痛超過半年,痛到沒辦法起床、痛到哭,曾經求診多家骨科診所及醫院,但都診斷為腰椎長骨刺,復健無效只好再找醫院。然而婦人疼痛範圍從臀部後面、腹股溝前面到大腿外側,而且10年前曾因車禍發生壓迫性骨折,做過胸椎骨釘融合手術。臺中慈濟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黃伯仁表示,症狀評估並特殊理學檢查後,終於找到疼痛的根因在「薦髂關節」。位於腰椎骨及骨盆腔交界,本來是不太會活動的關節。婦人在其他醫療單位找不到病根,是因為「薦髂關節病變」無法直接由核磁共振確診。施行薦髂關節注射與神經燒灼手術,發現病情會獲得暫時性改善,於是再利用核子醫學影像檢查證實存在「薦髂關節病變」,實行「薦髂關節骨釘固定手術」後,改善讓婦人持續疼痛的症狀。慢性下背痛找不到病因 若有3症狀可尋求醫師討論黃伯仁主任以統計數據說明,單純下背痛有15%找不到原因,往往被歸為慢性肌腱炎、退化或坊間最常講的長骨刺壓到神經。但事實上,有些在核磁共振或在X光上看不到明顯滑脫、移位或神經壓迫的問題,以致慢性下背痛的病人始終找不到正確診斷。黃伯仁主任表示,「薦髂關節」發生病變或失能的可能原因是曾經受傷、長期姿勢不良、懷孕、做過胸腰椎融合手術,或其它不明原因,讓薦髂關節失去支撐身體功能。建議找不到病因的慢性下背痛病人,可以從幾個線索判斷是否需要跟醫師討論「薦髂關節病變」:1) 慢性下背痛超過3個月以上,沒辦法得到明確診斷。2) 痛的地方集中褲腰帶以下、臀部的地方,而且痛會轉移到腹股溝、大腿後側。3) 曾經做過胸椎手術。

下背痛是疲勞?僵直性脊椎炎耽誤確診

下背痛是疲勞?僵直性脊椎炎耽誤確診#下背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藝人李易是僵直性脊椎炎的患者,國中開始就有下背痛症狀出現,導致當時升旗不能站太久、不能搬太重課桌椅,甚至晚自習時去圖書館坐太久都會不舒服。但因為從小便是運動健將,以為是運動傷害便沒有特別注意。直到五專畢業準備當兵時,表哥因為僵直性脊椎炎被驗退,才驚覺自己也可能是患者!確診前針對下背痛嘗試過許多方法,包含針灸、拔罐,但遲遲未見好轉。幸好疾病惡化到脊椎沾黏前確診,尚未造成不可挽回的病變。一旦發病便痛到動彈不得,因此確診後謹遵醫囑治療。為了維持生活品質,平日也會經常伸展做運動。李易表示,患者們就算罹病也千萬不要過度擔心,只要配合醫囑並在隨時提醒自己抬頭挺胸、多做伸展運動,避免熬夜,也可以擁有與一般人一樣平凡卻幸福的人生!僵直性脊椎炎常被誤認為運動傷害、姿勢不良 耽誤確診時間中心綜合醫院免疫風濕科醫師周昌德表示,僵直性脊椎炎好發於20至40歲男性,台灣約20幾萬人罹患此病。僵直性脊椎炎為自體免疫系統疾病,主要症狀為晨間僵硬及發炎性下背痛,通常會持續3至4個月,但相關症狀皆十分常見,許多人誤以為是運動傷害、姿勢不良、過度疲勞等原因,造成疾病確診時間普遍較長。但持續忽略發炎,可能將導致脊椎沾黏變形,僵直不能正常轉動、彎曲等,最後無法行走,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若有症狀時建議及早就醫治療,遵從醫囑,不可擅自停藥。就算疼痛症狀減緩,發炎症狀可能還是存在。周昌德醫師說明,僵直性脊椎炎的治療方式可分為3種:復健運動治療、口服藥物治療及生物製劑治療。臨床上,醫師會根據每位患者疾病的嚴重程度,給予治療建議,提醒患者積極與主治醫師討論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千萬不要輕忽脊椎沾黏帶來的影響。發病到確診 時間經歷長達100個月「AS」戰隊集合囉!僵直性脊椎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簡稱AS)年輕患者成立的「AS戰隊」,希望以時下熱門的電競戰隊概念引發關注。中華民國僵直性脊椎炎關懷協會理事長林孚爾解釋,根據協會去年針對僵直性脊椎炎患者進行問卷調查顯示,近4成5患者從發病到確診歷經超過100個月(約8年),疾病認知度相當低,希望透過組隊形式凝聚向心力,讓醫病齊心對抗疾病。

沒事一直穿護腰 恐害肌肉萎縮反效果

沒事一直穿護腰 恐害肌肉萎縮反效果#下背痛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剛過花甲之年的老郭去年退休,回到南部老家想要享受一下田園之樂,回到家鄉後,看到鄰居老吳每天在魚塭裡忙進忙出養著吳郭魚,身材練得像個少年仔,他也一頭熱的跟著人家學當起了漁夫,心裡想著既能賺點外快、打發時間又能鍛鍊身體,何樂而不為?但大半年下來,老郭每天忙進忙出,身材非但沒有日漸精實,反而出現了一個大肚腩。這天,老郭因一年一度的健康檢查來到了醫院,在進行問診時,老郭終於說出了自己心中長久以來的困惑,他問醫師:「我是不是身體出了什麼毛病?不然為什麼肚子會越來越大呢?」醫師看了看老郭的健檢報告,發現除了膽固醇有些偏高,一切都很正常,正苦惱是哪裡出了問題,突然瞥見老郭穿著「護腰」,一問之下才得知,老郭不知從哪聽說每天穿著護腰可以保護脊椎,所以除了洗澡的時候,就連睡覺時也都穿著護腰。醫師提醒,如僅是想達到預防或是保護的作用,正確做法應該是在從事搬運、或是長時間站立時才將護腰戴上,絕不可長時間配戴護腰,否則易使腰部肌肉退化,嚴重者甚至會導致肌肉萎縮而出現慢性疼痛。物理治療師補充說明,通常在門診,除非是遇上急性肌肉拉傷或是腰椎滑脫等狀況,才會建議使用護腰,如果是有下背痛問題的患者,主要也會以復健或藥物治療為主,再視情況搭配穿戴護具進行輔助治療。物理治療師強調,如果民眾想要好好保護自己的腰,除了依賴護具,也可透過皮拉提斯等運動來鍛鍊自身腹部或背部的核心肌群,強化下背肌的肌耐力,鍛鍊核心脊群不僅是保護脊椎最好的辦法,同時也可以遠離腰酸背痛!(文章授權提供/愛長照)

年輕也下背痛!患者須知的5生活要點

年輕也下背痛!患者須知的5生活要點#下背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21歲的王同學是大學生,最近課堂間趴在睡休息時,常感受到右下肢後側痠痛,有時甚至因痠痛醒來。起初不以為意,以為是運動傷害,但症狀漸漸越來越嚴重,痠痛的範圍越來越大,甚至右腳外側也開始有麻的感覺。這些症狀大多發生在坐著和彎腰時,站、走、躺時會改善。王同學就醫檢查後發現為第5腰椎/第1薦椎的椎間盤突出造成的神經壓迫。王同學因繁忙,起初每週僅能接受1到2次物理治療,下肢疼痛雖有部分緩解,仍然沒有完全康復。醫師建議改善日常生活習慣及執行居家復健運動,開始有大幅的改善,至今已經半年,正常運動也未再復發。椎間盤突出可能出現下背痛、下肢痠麻痛等症狀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林聖涵說明,椎間盤位於2個脊椎骨間,由中間髓核和周圍纖維環構成,內含豐富水分,具有吸收及緩衝來自身體重量與壓力的功用。長時間彎腰工作或搬重物、運動傷害、曾發生過車禍,容易造成腰薦椎椎間盤壓力過大,往側後方或後方突出。腰薦椎椎間盤突出最常見的位置在第4、第5腰椎間,及第5腰椎、第1薦椎間。依突出及神經壓迫的程度不同,會產生下背痛、下肢酸麻痛、肌肉無力、肌肉萎縮,甚至大小便失禁等症狀。下肢後側的酸麻痛,即為俗稱「坐骨神經痛」,但坐骨神經痛大部分並非坐骨神經本身出問題,而是源自於腰椎神經問題。椎間盤突出 生活習慣應注意5要點若已進展到肌肉無力或萎縮,或括約肌控制異常的程度,建議尋求手術來協助。若症狀僅限於下背痛或下肢的輻射痛,則可先嘗試保守治療。保守治療包括藥物治療、物理治療、生活習慣改善、在家執行居家復健運動;藥物治療以消炎止痛藥及肌肉鬆弛劑為主,可以降低被壓迫的神經發炎程度及舒緩緊繃的肌肉。物理治療如熱療、電療、牽引也有同樣效果,而且較不會有藥物可能副作用。最重要的是生活習慣的改善及確實執行居家復健運動。林聖涵醫師建議,腰椎椎間盤突出患者應注意的生活習慣如下:1) 撿地上的東西時,以蹲下取代彎腰。2) 工作或需長時間彎腰時考慮使用護腰。3) 提重物時盡量靠近身體。4) 坐姿宜使用有椅背支撐的坐椅。5) 久坐30分鐘後就起身走動一下。游泳、水中伸展運動有助改善下背痛居家復健運動類似核心肌群訓練概念。加強核心肌群的肌力有助脊椎承重,增加腹肌的肌力更可以有效地增加腹內壓,使腰椎的伸展力矩增加,進而穩定腰椎,降低負載。一些常見的核心肌群訓練如棒式、捲腹,都是很適合的運動,但林聖涵醫師提醒,這類運動容易因姿勢不正確而受傷,建議需在醫師或治療師的指導下再開始執行。另外,游泳或水中的伸展運動也能改善下背痛。

年過40脊椎退化!下背痛的中醫保健

年過40脊椎退化!下背痛的中醫保健#下背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坐骨神經痛是一種症狀的描述,而不是病因。像下背痛、臀部痛、大腿及下肢延伸疼痛,甚至痠麻痛,或像針刺到一樣延伸到腳底,常被叫做坐骨神經痛。什麼樣的原因會造成坐骨神經痛呢?腰臀部肌肉緊繃 也可能壓迫坐骨神經新營醫院中醫科醫師陳建閔說明,腰椎是由一塊塊的骨頭疊成,中間有強力纖維包圍柔軟髓核的椎間盤當緩衝,椎骨空隙中有脊神經穿出,負責身體所有感覺訊號的傳遞。而坐骨神經是人體下肢最長的一條神經,從腰部經過臀部、大腿、膝蓋、小腿到腳底。任何壓到坐骨神經的因素都會引起神經痛。譬如椎間盤突出;椎體退化壓迫神經;跌倒致椎體滑脫,拉扯神經;腰部或臀部肌肉緊繃,壓迫神經,「梨狀肌症候群」是其中之一;脊椎有腫瘤,可能壓迫到神經。年紀超過40歲 脊柱就開始退化坐骨神經痛好發因子,像常搬重物或久坐工作、體重增加、過胖。若是年紀超過40歲,脊柱就開始退化,曾受傷會更早退化,常引起神經壓迫。老人家摔倒,常引起脊椎滑脫或大腿股骨頸骨折。糖尿病可能因神經病變,引起坐骨神經痛。新營醫院中醫科醫師張育誠表示,坐骨神經痛的治療方式,西醫可服藥或搭配復健。中醫透過針灸、脊椎調整可以減輕坐骨神經痛,減少服用止痛藥。再搭配一些下肢伸展運動,可減少坐骨神經痛發作。床鋪坐墊別太軟 減少腰部出力陳建閔和張育誠中醫師共同提醒,平常生活中應注意避免久坐和久站,站立和坐著時注意姿勢,不要彎腰駝背,少穿高跟鞋;睡眠充足,不宜過度勞累,疲倦時很容易肌肉扭傷;注意飲食,容易腹脹和高熱量的食物都會增加腰痛和脊柱負擔。運動可以增加肌肉的力量、脊柱的活動力、還能矯正姿勢;床鋪坐墊不要太軟,會讓腰部出更多力。若患有腰椎間盤突出,應避免激烈運動且減少運動量,可以鍛鍊腹部和背部核心肌群運動。增加腰部及下肢肌肉的力量,可減輕疼痛。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