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鐵性貧血

痔瘡、腸胃腫瘤長期失血 恐致缺鐵性貧血

痔瘡、腸胃腫瘤長期失血 恐致缺鐵性貧血#缺鐵性貧血

一名32歲女性因臉色蒼白、倦怠、小便混濁,擔心腎功能不好而至門診求診,臺大醫院新竹分院腎臟科趙政漢醫師表示,經檢查後發現其腎功能正常,但有貧血的現象,其血色素只有7g/dL(正常女性應有12g/dL以上),經再次評估後發現,其血鐵濃度及運鐵蛋白飽和度均低,證實為缺鐵性貧血,並非尿毒症引起的貧血,經口服鐵劑補充3個月後,其血色素已恢復至12g/dL,並且臉色蒼白及倦怠感等症狀皆已消失不見。趙政漢醫師表示,所謂缺鐵性貧血就是因為食物中長期攝取不足和血液流失過多,造成身體內鐵質不夠,而無法產生足夠的血鐵質,造成血色素下降而形成貧血。因缺鐵性貧血的症狀和尿毒症貧血的症狀很相像,趙政漢建議,當發現有缺血性貧血時,要仔細找出其背後的原因,例如慢性長期失血(胃部疾病、痔瘡出血、腸胃道腫瘤等)或是鐵質攝取量不足(尤其使用多種藥物時,有些會影響鐵質吸收),治療其根本原因,加上鐵劑補充治療,即可改善缺鐵性貧血。延伸閱讀「缺鐵性貧血」: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1351

缺鐵性貧血 多吃豬肝.牛肉.木耳.菠菜

缺鐵性貧血 多吃豬肝.牛肉.木耳.菠菜#缺鐵性貧血

一名32歲女性,因臉色蒼白、倦怠、小便混濁,擔心腎功能不好而至臺大醫院新竹分院門診求診,經檢查後發現其腎功能正常,但有貧血的現象,其血色素只有7g/dL(正常女性應有12g/ dL以上),經再次評估後發現,其血鐵濃度及運鐵蛋白飽和度均低,證實為缺鐵性貧血,並非尿毒症引起的貧血,經口服鐵劑補充3個月後,其血色素已恢復至12g/dL,並且臉色蒼白及倦怠感等症狀皆已消失不見。 腎臟科趙政漢醫師表示,所謂缺鐵性貧血就是因為食物中長期攝取鐵不足和血液流失過多,造成身體內鐵質不夠,而無法產生足夠的血鐵質,造成血色素下降而形成貧血。血色素是紅血球內最重要的蛋白質,其功能為結合血液中氧氣以供身體細胞所需,所以當血色素不足時,易引起身體產生相對缺氧症狀例如:倦怠、臉色蒼白等症狀。 趙政漢醫師指出,以正常男性為例,全身大約有4000毫克的鐵,其中2000多毫克在紅血色素內,有1000毫克儲存在肝臟,每天約有25mg的鐵來自代謝掉老化的紅血球,在正常均衡的飲食中,我們每天自十二指腸吸收約1-2毫克,因腸道細胞代謝脫落而流失1-2毫克,故剛好形成一個微妙的平衡。 因缺鐵性貧血的症狀和尿毒症貧血的症狀很相像,趙政漢醫師建議,當發現有缺血性貧血時,要仔細找出其背後的原因,例如慢性長期失血(胃部疾病、痔瘡出血、腸胃道腫瘤等)或是鐵質攝取量不足(尤其使用多種藥物時,有些會影響鐵質吸收),治療其根本原因,最好的途徑是通過飲食,含鐵較多的食物有豬肝、蛤蜊、海帶、黑木耳、魚、雞、牛肉、蛋、紫菜、菠菜、芝麻、紅棗、山藥、豆類等,加上鐵劑補充治療,即可改善缺鐵性貧血。˙女性若猛掉髮 恐子宮肌瘤引發缺鐵性貧血 ˙迎接高「鐵」時代 小寶貝不能缺鐵 ˙青少年如何掌握營養?擁有健康?

貧血補「鐵」飯後服用效果佳

貧血補「鐵」飯後服用效果佳#缺鐵性貧血

是否發現您只要一上班,臉色就更白,頭就暈的更厲害?您是否經常被信用卡高利債或者是高額的房貸壓力壓得透不過氣,胸悶氣鬱經常引發頭痛、頭暈呢?可是換了銀行、換了信用卡情況怎還是一樣呢?事實上,您可能有潛在的貧血原因,因而造成您的頭暈腦脹,無法應付繁忙的工作,貧血不是大病,病起來真要命。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戴承正主任表示,貧血的原因有許多種,依照血球的大小,我們將貧血分為巨球性貧血、小球性貧血以及正常球性貧血。 「巨球性貧血」大多由於維他命B12或葉酸的缺損而引起,引發的原因與萎縮性胃炎、飲酒過量經常有關。在胃癌患者接受過胃全切除後,多會引發維他命B12的缺損,因而造成巨球性貧血,這是因為胃壁細胞會分泌維生素B12吸收所必需的內在因子(intrinsic factor),這個內在因子缺乏會造成造成維生素B12無法吸收或吸收降低,以致引發惡性貧血,最常見的原因就是胃黏膜萎縮或胃切除。而葉酸缺乏則常由於飲食不當,缺乏綠葉蔬菜、肝臟、柑橘類水果、酵素等食物,或者是酗酒患者所引發之慢性酒精中毒,在血中的高濃度酒精可以阻斷骨髓對葉酸的反應,妨礙紅血球的生成,因而引發巨球性貧血。缺鐵性貧血,是因為鐵的吸收不良或流失造成的一種後天性貧血。因體內缺乏鐵質〈例如慢性出血〉引起的,女性因月經與妊娠極易發生此疾病,男性可能因胃潰瘍或痔瘡出血,也會引起此病,缺鐵性貧血並不是一個疾病,而是一個症候,有相當多的疾病皆會引起。症狀輕微時通常沒有症狀。較嚴重時會有心悸、頭暈、怕冷、頭髮指甲變脆弱。嚴重時指甲成湯匙形,舌頭變粗糙,無痛性舌炎(舌頭味蕾消失、呈現光滑狀)、口角炎、、吞嚥困難。 戴承正主任說,缺鐵性貧血在醫療與護理上,會給予鐵劑增加血中鐵的濃度,一般服用鐵劑八星期,血色素可恢復到正常值,服用半年可補足鐵的存量。常用的口服藥物是硫酸亞鐵、葡萄酸亞鐵。若是吸收不良或胃切除的病人則考慮給予鐵劑之注射。注射常用的藥物是鐵─葡萄聚糖〈病人再48小時內會較有精神及食慾大增〉。在飲食食物方面,可考慮含鐵豐富之紅肉、內臟、蛋黃、葡萄乾、深綠色蔬菜等。護理方面由於鐵劑會刺激胃部,應在飯後服用。液態的鐵劑要充分稀釋並由吸管吸食,因為沒有稀釋過的鐵劑會使牙齒染色,鐵劑服用會引起便秘,所以要配合軟便劑與緩瀉劑使用。注射用的鐵劑會造成注射部位的皮膚顏色加深,所以要用Z字型注射方法。地中海型貧血則是一群先天的、慢性的、溶血性的貧血。紅血球的特徵為極薄、易碎。小孩會有生長與發育遲緩的現象。戴承正主任指出,此病的預後通常不好。一般分為主要地中海型、中間型、次要地中海型。症狀有脾臟腫大、黃疸、膽石病、足部潰瘍,患者骨頭會過度活動造成顱骨加厚,面似蒙古症。地中海型貧血在醫療與護理上可從以下幾點改善:1.輸血:大多可不必輸血,有時中型患者因感染而暫時性血紅素下降,此時輸血可回復。中型患者,在懷孕期間需要規則輸血,如果可能的話用冷凍血球以減少感染的機率,懷孕期間排鐵要暫停。2.排鐵:每年驗血內鐵質,若血鐵質 ( Feritin ) 大於2000mg/ml 時,每星期排鐵1-2天即可。 3.維他命之補充。4.健康檢查。5.飲食:以均衡營養為原則,最忌偏食。切忌服用含鐵藥物補血。飲茶可減少鐵的吸收。6.運動:促進新陳代謝,可增加血管彈性,對輸血時之注射有幫助。 特別注意骨骼病變所造成的傷害。7.脾臟切除:脾腫大、功能亢進時,經血液專科醫師認定後切除,在脾切除同時請外科醫師注意是否有膽囊結石現象。預防地中海型貧血的方法包括:1.婚前篩檢:未婚之男女均需篩檢是否為帶因,病患之對象及婚後未懷孕前更為必要。2.產前檢查:如夫妻均為帶因者或病患之配偶為帶因者應抽取胎兒檢體(絨毛採樣、羊膜穿刺、胎兒採血)檢查,若為重型胎兒可予人工流產,以免將來照顧上的負擔。此外,化療對於紅血球的影響:血紅蛋白量在男性為14-18 g/dL,而女性為12-16 g/dL,化學治療的目的在於破壞身體中的癌細胞,同時也可能破壞了骨髓中的正常造血細胞,當然包括了紅血球生成細胞,這就可能造成更低的血紅蛋白量,因為氧氣是由紅血球所攜帶,也就會造成身體細胞無法得到足夠的氧氣。血液檢驗可以測量血液中的紅血球數和血紅蛋白含量,病患應與醫師溝通您的疲勞和虛弱狀況是否必須在化療期間儘速處置。目前紅血球生成激素以運用在化療後病患避免貧血的發生,有研究指出,在一部份的病人施與紅血球生成激素注射後,減少輸血的必要性。貧血治療不難,在診斷確定以後,針對缺乏的營養素給予充足的補充,就有可能可以達到治療的目的。對於地中海型貧血以及其他遺傳性貧血也應該與醫師配合定期堆追蹤血紅素的狀況,以避免有急遽的變化而不知悉的狀況。化學治療引起的貧血則應牢記多提醒您的主治醫師,針對不舒服的狀況早點處置,避免引發心臟的不適以及心臟功能受損。戴承正建議,當所有的貧血患者應當多休息,特別是在開始覺得疲累時,就應休息片刻。盡量減輕和避免過多的社交活動,以避免加重身體的負擔。吃東西可以改善不適狀態,因此當你感到疲倦或覺得不太舒服,應當考慮進食,並且增加液體食物的飲用。活動就是為了活應當動,所以不要吝於進行一些基本的運動,即使是短暫的散步也可以覺得活力充沛。起身時應當緩慢以避免頭暈現象的出現。這些都是針對貧血患者生活上的建議。

解除貧血迷思 從貧血談血液疾病

解除貧血迷思 從貧血談血液疾病#缺鐵性貧血

血液,在人體生命機能的運作中,擔負著極重要的生理功能。當身體出現貧血時,就會造成器官組織的缺氧,出現器官功能異常。貧血只是一個指標,它可能是輕微的疾病所引起,也可能是潛在惡性疾病(如癌症)引起,甚至嚴重的貧血會引發心臟衰竭,導致生命危險,千萬不可掉以輕心。 因急性出血或溶血所導致的貧血,病人會因症狀明顯立即就醫;但慢性或長期貧血,如缺鐵性貧血、地中海型貧血等,就會因為沒有明顯的症狀容易被忽略,必須在抽血檢查中才能被發現。 一般人對「貧血」的印象,馬上聯想到生理期後的婦女、老人,或是吃素的人,這是許多人對貧血抱持的錯誤迷思。其實貧血也會出現在男性,或是肉食者,甚至是高血壓者的身上。曾有血液腫瘤科個案就是因為貧血,而進一步檢查出骨髓瘤,也就是骨髓造血出現異常。每週一晚上九點半至十點,在大愛電視台由花蓮慈院主任秘書梁忠詔主持的現場節目「志為人醫守護愛」,將在節目中邀到花蓮慈濟醫院血液腫瘤科王佐輔醫師,談貧血與潛在的惡性疾病,分享他陪伴血液疾病病人的點滴故事,現場還有八位醫師接受民眾call in 問健康。

嚴重貧血會引發心臟衰竭

嚴重貧血會引發心臟衰竭#缺鐵性貧血

血液,在人體生命機能的運作中,擔負著極重要的生理功能。當身體出現貧血時,就會造成器官組織的缺氧,出現器官功能異常。貧血只是一個指標,它可能是輕微的疾病所引起,也可能是潛在惡性疾病(如癌症)引起,甚至嚴重的貧血會引發心臟衰竭,導致生命危險,千萬不可掉以輕心。 因急性出血或溶血所導致的貧血,病人會因症狀明顯立即就醫;但慢性或長期貧血,如缺鐵性貧血、地中海型貧血等,就會因為沒有明顯的症狀容易被忽略,必須在抽血檢查中才能被發現。 一般人對「貧血」的印象,馬上聯想到生理期後的婦女、老人,或是吃素的人,這是許多人對貧血抱持的錯誤迷思。其實貧血也會出現在男性,或是肉食者,甚至是高血壓者的身上。例如血液腫瘤科個案鄧興和,就是因為貧血,而進一步檢查出骨髓瘤,也就是骨髓造血出現異常。人醫仁醫,二月二日晚上九點半至十點,花蓮慈濟醫院血液腫瘤科王佐輔醫師將在大愛電視「志為人醫守護愛」節目中談貧血與潛在的惡性疾病,分享他陪伴血液疾病病人的點滴故事,現場還有八位醫師接受民眾call in 問健康。

迎接高「鐵」時代 小寶貝不能缺鐵

迎接高「鐵」時代 小寶貝不能缺鐵#缺鐵性貧血

過去的一年多,台灣人民的生活因為高速鐵路的啟用,不僅僅在交通運輸上提供了舒適便捷的選擇,也改變了國人的休閒生活習慣。同樣的在人的身體內也需要靠著高鐵的串聯來維持良好的運作。人的身體內除了有六大營養素(醣類、脂肪、蛋白質、鈉、鉀、氯),鈣、磷、鎂之外,同時還需要多種的微量元素(指佔人體組成不到0.01%的物質),其中包括鐵、鋅、銅、錳、碘等離子,來做為體內代謝時所需的運作介質。鐵質在人體內扮演什麼角色?鐵質缺乏是已開發國家中最常見的營養素缺乏;而全世界最多引起貧血的原因也是缺鐵性貧血。可見這個問題不得不特別提出來探討。臺安醫院小兒科賴彥廷醫師表示,在健康足月兒的身體中含有約0.5克的鐵質,這是在懷孕過程中母親經由胎盤提供給胎兒生長所需;而正常成年男性的體內則含有約4.0克的鐵質;女性則有2.5克;這代表了從出生後平均每天必須經由飲食中攝取約0.8毫克的鐵質才能供給寶寶成長所需及正常生理上消耗,同時累積達成成年時體內的存量。身體內的鐵質主要以兩種型式存在:功能性及貯存性;在體內以功能性的鐵質佔大多數,其中約有75%存在於紅血球內的血紅素和肌肉內的肌紅素;15%組成身體各組織細胞內的酵素成份;其餘的則是以貯存的型態儲存在細胞組織內。簡單地來說,只要是細胞使用氧氣呼吸、肌肉收縮、以及中樞神經發展都需要有鐵質的參與。在懷孕時期如果鐵質缺乏會增加早產及低體重兒的發生機會;在嬰幼兒時期要是有鐵質缺乏會導致大腦認知功能發展的永久性遲緩;在青少年時期鐵質缺乏會影響記憶及心智功能;在成人時期若是鐵質缺乏則會容易疲勞進而影響日常工作表現。鐵質缺乏 ≠ 缺鐵性貧血賴彥廷醫師特別強調,貧血只會在鐵質嚴重缺乏時才會出現。當身體需要量增加或是流失量增多,同時再加上補充攝取量不足,那麼身體內所貯存的鐵質便會開始下降,此時會先消耗組織內所貯存的鐵,並不會出現明顯的症狀;隨著長時間鐵質補充不足,體內貯存的鐵質完全耗盡,接下來便會減少紅血球和肌肉內的鐵質含量,此時便會出現明顯的貧血症狀,而表現出容易疲勞、影響日常工作表現。更重要的是根據研究指出一旦組織內的鐵質開始出現組織貯存上的缺乏便會影響大腦認知功能的發展,而且即便發現後給予口服鐵劑補充,某些部份的認知功能並無法恢復,造成永久地損傷。什麼人較易有鐵質缺乏的風險?一旦身體內的供需不平衡時就容易出現鐵質缺乏的情形。一、懷孕婦女:在懷孕期間提供胎兒孕育時所需的鐵質。二、進入青春期及生育年齡的女性:每月會有固定月經週期流失,相對所需的量增加。三、嬰幼兒及兒童,在這段時期是身體各方面快速成長的時期,特別是:早產或是出生體重較輕的嬰兒,出生時的儲存量就不足;純哺餵母乳但在六個月後未添加富含鐵質副食品的嬰幼兒;使用一般非鐵質強化嬰兒配方哺餵的嬰幼兒;一歲以前使用牛奶代替嬰兒配方或是母乳的嬰幼兒;六個月到三歲大的嬰幼兒童常會因偏食而導致攝取不足夠的鐵質。如何避免鐵質缺乏?一般說來在嬰幼兒時期,大多藉由均衡的飲食來攝取足夠的鐵質便足以提供成長所需,以下針對各個年齡期的飲食加以介紹,希望提供各階段完整的飲食。首先必須先認識生物利用率(bioavailability),不同型態的鐵質在人體腸胃道會有不同的吸收率。簡單地說,動物性的鐵質會較植物性的鐵質好經由腸胃道吸收;母乳(human milk)和嬰兒配方奶粉(infant formula),國人母乳的含鐵量是0.5~1.0毫克/公升,在腸胃道的吸收可達50%;相較於嬰兒配方奶粉內的鐵質都經過特別強化,含量約12毫克/公升,但是在腸胃道的吸收卻只有10%,因此母乳中的鐵質最容易給寶寶吸收利用。賴彥廷醫師也提醒,許多的食物成份會相互影響吸收,例如同時食用維生素C可以增加鐵質的吸收;而若是和抑制物同時食用會與鐵質互相競爭吸收,例如鈣質和許多植物所含植酸(phytate)會與鐵質結合,大幅降低鐵質的吸收。一、早產兒和低體重兒自出生後便需要開始補充口服鐵劑製品,由兒科醫師追蹤並且決定何時可以停止;哺餵母乳可以持續至一到兩歲,若是無法哺餵母乳則可以鐵質強化的嬰兒配方奶粉替代。二、足月產的嬰幼兒母乳哺餵可以持續至二歲大,若是無法哺餵母乳則以鐵質強化的嬰兒配方替代;在前六個月只要哺餵純母乳或是鐵質強化嬰兒配方便足夠;只是到了六個月大以後便需要開始添加富含鐵質豐富的副食品,例如鐵質強化的穀物和肉類,同時添加含維生素C的水果可以幫助植物性鐵質吸收。含鐵量較高的食物,像是動物內臟、肉類、蚌、牡蠣、深綠色蔬菜、穀物和豆類含較多的鐵質,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要逐漸接觸各種種類的食物,並且可以多補充富含鐵質食物的攝取量,便可提供足夠的鐵質量。賴醫師表示,往往有許多新手爸媽會因為不清楚而害怕讓寶寶接觸新的副食品,擔心寶寶接觸過敏原,錯失養成寶寶接受新食物的時機,而造成寶寶僅僅依賴嬰兒配方為唯一營養來源,導致偏差的飲食習慣。藉此機會要讓大家了解寶寶成長所需營養素,能提供寶寶成長各階段所需的均衡營養,把握成長黃金時期,要讓寶貝贏在起跑點。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