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酸

痛風錯當扭到腳 讓他關節反覆腫痛10年

痛風錯當扭到腳 讓他關節反覆腫痛10年#尿酸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36歲的林先生,從大學開始就會不定期發生關節腫痛的情況,且發作時非常的痛,就像被狗咬到一樣,不僅不能走路、碰一下就痛得要命。好在吃止痛藥或去診所打個針,幾天就會改善了,但是過一陣子又會再發作一次。原以為是打籃球扭到腳,但常每幾個月就會不定期反覆發作。林先生發現這疼痛跟運動傷害關係不大。加上有類似經驗的朋友告訴他:「應該是痛風」。但他自認相當重視身體健康,喜歡運動、不喝酒也不暴飲暴食,怎麼會得痛風,而且發作頻率還很高。檢查後發現林先生,尿酸明顯偏高,確診是痛風。急性期下肢劇痛 時好時壞反覆發作斗六成大醫院風濕免疫科薛亘佑醫師表示,痛風若簡單用兩句話形容, 就是「來如風、去如風」和「風吹來都會痛」。在上述的案例中,林先生描述了很多「典型」的痛風症狀:急性發作、下肢為主、極度疼痛、會恢復正常、但又會反覆發生。其實要診斷,除了上述這些症狀,風濕免疫科醫師同時還會注意病人是否有痛風結石、抽血檢查尿酸、視情況需要抽關節液確診。薛醫師說,痛風常被稱為「帝王病」,因為過去多是天天吃山珍海味、美酒佳肴的國王們比較容易發生痛風。也應證痛風是血中「高尿酸」造成,而尿酸這種正常人體存在的普林代謝產物,一旦濃度過高、在關節發生沉澱、進而引發「免疫反應」造成「結晶性關節炎」,就會讓人痛得哀哀叫了。然而,近年的新觀念已不能單純就飲食解釋「高尿酸血症」的發生了,事實上本身身體排除不足、製造太多等「體質」因素,藥物的使用,其他疾病,都可以是造成高尿酸和痛風的遠因。尿酸不控制 痛風不會好而痛風治療是不是吃止痛藥就好? 薛醫師指出,止痛藥對痛風的反應非常好,卻也因此讓病人忘了後面高尿酸的影響。痛風病人若能好好控制尿酸,有機會在數個月到數年之內減少痛風的反覆的糾纏。甚至越來越多證據顯示,長期高尿酸對心血管系統的健康有不利的影響。然而尿酸的控制,仍須注意數個相關的因子及藥物可能的副作用,且服藥須有毅力,擅自停藥常會功虧一簣。

尿酸高控制差 痛風惡化當心要洗腎

尿酸高控制差 痛風惡化當心要洗腎#尿酸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痛風是現代人的文明病,台灣19歲以上男性高尿酸血症盛行率有22%,女性10%。而尿酸過高除了會造成關節發炎劇痛、變形外,許多人沒注意到的是,尿酸過高也會造成腎結石、慢性腎臟病,甚至導致洗腎。另外,高尿酸血症也和高血壓、糖尿病、代謝症候群有關,這些都可能會影響腎功能。就有一名林先生有尿路結石及痛風的情況,對多種藥物有相關過敏史,讓他對吃藥感到恐懼,也因為控制不良,驗血出現腎功能異常。進行檢查後,所幸僅有空腹血糖異常,在治療三個月後,血糖恢復正常;尿酸值下降,痛風也不會再反覆發作,腎功能也沒再惡化。尿酸過高   恐造成腎臟、關節損傷台南市立醫院家庭醫學科王威傑醫師說,個案有尿路結石又有藥物過敏史,使用舊有兩類藥物對他都不適合。而且出現腎功能下降的情況,若無法服藥,尿酸變高反而會造成腎臟及關節的危害。王威傑醫師表示,良好控制尿酸,預防引起的併發症,首先力行飲食控制,避免高普林類的食物攝取,節制飲酒與含玉米果糖的飲料,也要適當補充牛奶,它對高尿酸有幫助,少食用有害的高油脂飲食。此外,尿酸有7到8成是經由腎臟排泄,建議每天飲水3500 c.c以上可幫助尿酸排泄;但若尿酸無法達到正常標準,就需要以藥物控制。 

服降尿酸藥 恐引發嚴重過敏

服降尿酸藥 恐引發嚴重過敏#尿酸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民眾若服用降尿酸藥物,出現皮疹、發燒與喉嚨痛,恐怕要多加注意!根據衛生福利部的發現,曾有病人服用降尿酸藥allopurinol數週後,出現皮疹、發燒、喉嚨痛等疑似藥物過敏反應症狀,分別到不同診所就診數次,卻僅被診斷為濕疹及上呼吸道感染,未能及時停藥,導致藥物不良反應惡化,直至全身水泡、黏膜嚴重潰瘍,回原處方醫院急診時,才被診斷出可能是嚴重的藥物過敏—「史蒂文生氏強生症候群」,病人雖幸運存活卻留下嚴重後遺症。藥物過敏症狀 易被誤診為呼吸道感染食藥署於近期發函請各醫療院所加強藥袋標示,並提醒醫療人員應對病人用藥後出現嚴重皮膚不良反應初期癥兆如,喉痛伴隨發燒、口腔/黏膜潰爛、皮膚紅疹等症狀應提高警覺,切勿僅以為是上呼吸道感染或一般過敏症狀來治療,如早期發現並適當處置,可避免更嚴重傷害發生。根據歷年藥害救濟統計資料顯示,皮膚及皮下組織之嚴重藥物不良反應,約占所有藥害救濟給付案件的六成;此類嚴重不良反應包括史蒂文生氏強生症候群/毒性表皮溶解症、藥物敏感症候群等。常見可能導致嚴重皮膚不良反應的可疑藥品包括,降尿酸藥品、抗癲癇藥品及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品等。嚴重皮膚不良反應的初期症狀包括,喉嚨疼痛伴隨發燒情形、口腔/黏膜潰爛、皮膚紅疹、丘疹、廣泛性表皮脫落、眼睛癢、水泡、出血、倦怠等,雖然大多數皮膚不良反應的發生是難以預期的,但如能及早發現,及時停藥並做適當處置,可降低藥品不良反應的嚴重度及傷害。

天冷血液循環差 尿酸易堆積誘發痛風

天冷血液循環差 尿酸易堆積誘發痛風#尿酸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時逢歲末年終,少不得聚餐聯誼、團圓圍爐。但酒足飯飽之餘,一不小心,痛風就可能找上門了。而不少人都以為,痛風最重要的問題就是疼痛,只要不痛就沒事。但醫師說,研究發現,男性痛風病人發生冠心病的機會約上升6成,發生心絞痛的風險則增加2倍。台北市聯醫過敏免疫風濕科吳彥林醫師指出,據流行病學調查,台灣地區罹患高尿酸血症者超過兩百萬人,如果依照高尿酸血症患者終其一生大約有1成機率會發生痛風來推估的話,痛風患者可能超過20萬人。而且,近年來痛風的發病年齡有下降趨勢,不少男性病例在20至40歲間。痛風尿酸高! 別火鍋、燒烤樣樣來吳彥林醫師也表示,近來天氣寒冷,四肢末端會因血液循環較差,使末梢溫度偏低,造成手腳冰冷及局部尿酸沉澱,容易誘發急性痛風。此外,冬天天冷許多民眾更是胃口大開,吃火鍋及燒烤的頻率相對變高,無形之中便會吃下許多高普林的食物,也會使痛風發作機會增加。歲末年終先有尾牙餐敘、又有團圓圍爐,因此,吳彥林醫師建議,高尿酸血症或痛風的患者飲食絕對要忌口,盡量減少以下食物的攝取,包括:大骨熬成的高湯、動物的皮、內臟類、發芽的食物(如:竹筍、蘆筍)、菇類等高普林食物,所有的酒類也都應該避免,平常也要儘量多喝水,幫助尿酸的排泄。 

痛風也會產結石 及早治療免疼痛之苦

痛風也會產結石 及早治療免疼痛之苦#尿酸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痛風又稱帝王病,好發於中年男性及停經後女性,常於半夜發作,患部會出現紅、腫、發熱及嚴重的疼痛,只要輕微碰觸都會使疼痛加劇。75歲的施先生10年前開始有痛風症狀,並出現痛風結石,早上起床會痛到不能走路、四肢不能伸直,生活及心情嚴重受到影響。直至3年前至彰化醫院治療,透過長期藥物治療及飲食衛教配合,痛風石已經明顯縮小,疼痛感也減輕。彰化醫院免疫風濕科高堅凱主任表示,施先生3年前來就醫時,手指、手肘、踝部、膝關節都出現痛風石,尤其是手肘、踝部都已經有如雞蛋大小的結石,導致手臂和關節沒辦法伸直,嚴重到無法自然活動,只要一動就會疼痛難受。高堅凱主任進一部說明,痛風石國內外研究顯示,從第一次發作,如果沒有積極治療,大約是6至12年的時間,就會有痛風石形成;痛風石與血中尿酸值高低、高尿酸血症的時間長短皆有關係。一旦產生痛風石 即使控制得宜 破壞已不可逆若痛風未能好好控制,會造成慢性痛風石關節炎,此時,患者的關節、耳輪、皮下組織和內臟器官,可能因為尿酸的沉積形成粒狀或球狀的凸起,痛風石沉積在關節造成關節破壞、導致關節變形,若沉積在腎臟則會影響腎臟功能。高堅凱主任呼籲,痛風石經過治療,是能慢慢變小到消失,前題是需將尿酸值控制在理想值內,且需一年以上的時間。痛風治療目的是降低尿酸、避免發作和形成痛風石,因為一旦形成痛風石,關節容易被破壞,即使日後痛風石變小、消失,關節功能也無法完全恢復。

痛風發作時 尿酸值不一定高

痛風發作時 尿酸值不一定高#尿酸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名中年男性,因後足跟慢性腫脹疼痛而前來求診。初步檢查,尿酸值在正常範圍。進一步安排關節的超音波檢查發現,後足跟附近有鈣化的沉積以及積水,經由抽取關節液做分析,確認為尿酸鹽結晶所引起的痛風性關節病變。台大醫院新竹分院風濕免疫科羅位庸醫師表示,痛風發生的族群,從青年到老年人都有可能。停經前的女性,可能是女性激素的保護作用,尿酸的排出能力比較好,因此極少有痛風困擾。停經後的女性,機率則會大為增加。此外,腎臟功能不好的人,尿酸的排出能力變差,好發機率也會增加。而服用利尿劑,服用肺結核藥物,胃腸道出血,飲酒,大餐過後,發作機率也會變高。羅位庸醫師指出,在痛風的診斷上,經由過去病史、本身的疾病、臨床症狀,理學檢查、X光檢查及血液檢查可以得到初步的診斷。一般而言痛風的患者,尿酸值檢查都會偏高。但有些病人的尿酸值在檢驗時是正常的,因而增加診斷的複雜度。關節的超音波檢查,對這一類的病人能提供相當大的協助。目前關節肌肉的超音波檢查,不論是骨科,復健科,風濕免疫科,運用都相當廣泛。超音波簡易,快速,無放射性等特性,對於關節肌肉的診斷是一項相當有用的工具。痛風的治療,在急性期需治療急性發炎,藥物治療包括消炎止痛藥,秋水仙素,或是類固醇,在急性痛風緩解後,應給予控制尿酸的治療,倘若合併有痛風結石的情形,更應使用降尿酸藥物,將尿酸降低,並且長期服用,才能有效控制痛風。 

痛風年輕化 十年內竟增7成

痛風年輕化 十年內竟增7成#尿酸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根據林口長庚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余光輝主任表示,台灣近年痛風患者已有年輕化趨勢,十年前男性痛風首度發作年齡低於40歲以下者,約佔所有痛風患者3成,至今比例上則超過一半以上,也就是十年內年輕痛風患者人數比例約成長了七成,臨床經驗上曾治療過的痛風患者,最年輕者甚至年齡在20歲以下。最新研究也發現,痛風患者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風險約為尿酸值正常者的2倍,整體死亡風險也高出約50%。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蔡嘉哲理事長指出,痛風患者常有許多錯誤認知迷思,比如痛風自行吃止痛藥就好、急性痛風發作時先進國術館做推拿、豆類完全不能吃等,小心這些錯誤觀念恐延誤治療的黃金時機,因此他也呼籲大家,其實痛風是可透過治療而控制的,若對痛風有正確認知及長期治療觀念,可大幅提升生活品質。台灣痛風患者治療比率低,導致關節病變產生巨大痛風石者多,形狀有如鐘乳石或雞蛋大小狀,像針刺般的疼痛感,嚴重影響生活品質。近年來痛風年輕化的趨勢顯著增加,痛風患者更須留意心血管疾病威脅。痛風患者若為腎結石或腎功能異常者、肝功能異常如B肝或C肝患者,或對藥物過敏者,應及早尋求專業醫師進行診斷,避免發生使用降尿酸藥物不良反應,選擇適合治療方式及提供日常保健建議。台北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林孝義主任表示,70%的痛風患者檢驗出高尿酸血症,痛風的分期從高尿酸血症開始,分為無症狀高尿酸血症、急性痛風關節炎,間歇期與慢性痛風關節炎。痛風在台灣盛行率約為1~3%,男女比例約為6:1。痛風關節炎一旦發作,通常以大腳趾、膝關節以及腳踝最為常見,並有紅腫及熱、痛等症狀。疾病早期多以復發性急性單一關節炎表現,是發炎疼痛程度最高的一種關節炎,嚴重者無法行走或穿不下鞋子,大大影響生活品質。國內最新跨北、中、南醫學中心之降尿酸藥物使用研究,高尿酸血值受試者使用新降尿酸藥物febuxostat兩週後,血中尿酸值平均可降至5.43mg/dL,12週後平均可達5.9mg/dL,約有近六成受試者血中尿酸值可控制在理想血中尿酸值6.0 mg/dL以下,於安全性而言,受試者出現皮疹比例十分低,對於腎臟功能也有改善反應。余光輝主任指出,理想血中尿酸值約為6.0 mg/dL,血中尿酸值保持在6或5 mg/dL以下者,通常發生痛風的機會將顯著減少。余光輝主任表示,降尿酸藥物的應用,能降低急性痛風發作、關節變形、腎臟傷害的風險。建議痛風患者應長期追蹤治療,搭配飲食控制,對患者的生活品質將可顯著提昇。

醫訊/痛風如何產生?如何健康吃?

醫訊/痛風如何產生?如何健康吃?#尿酸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這幾年來,痛風問題愈趨嚴重,痛風族群甚至有年輕化的趨勢,到底是什麼原因引發痛風,跟飲食有相關?其實痛風是體內尿酸濃度過高時形成結晶堆積在關節,尿酸的來源為食物中所含的「核蛋白」經消化分解後產生「普林」,普林再經肝臟代謝成「尿酸」,最後由腎臟將尿酸排出體外。亞東醫院特別邀請孫文蕙營養師,來告訴痛風患者哪些食物容易誘發痛風,哪些食物屬於高普林、低普林,以及痛風患者如何健康吃?對於有痛風的患者應該如何透過飲食來控制、或是緩解痛風的急性發作?講座時間:6月28日(四) 下午2:00~3:00講座地點:亞東醫院一樓思源廳講座洽詢:(02)7728-1229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