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動兒

幼兒「坐不住」並不等同於過動症

幼兒「坐不住」並不等同於過動症#過動兒

報載泳將費爾普斯的母親從沒想到,這個被診斷為過動症的兒子,如今成為奧運史上最偉大的選手。小費在讀小學時,有位女老師曾對其母親說:「你的兒子永遠無法專心做任何事。」誰也沒想到這個當年不停發問,成績不佳的過動兒,如今竟是「美國之光」,也有人叫他『飛魚』。高雄市立凱旋醫院兒青精神科主治醫師 - 何志培指出,歐美對過動症的診斷標準認定不一,惟大致上同意過動症應包含三個主要面相,即活動度過高、注意力不足和衝動控制差。美國方面的診斷標準,更規定症狀持續六個月以上,發病年齡在七歲以前,症狀廣泛發生於兩種或以上的場合,明顯造成社會、學業或職業功能障礙,且這些症狀並非由其他身體或精神問題所致。費爾普斯的身材高大卻瘦弱,有一雙大耳朵,嘴巴老是碎碎念,托兒所老師的評語是:「永遠靜不下來,坐不住,不能專心,喜歡癡癡地笑,且愛鬧同學引起注意。」臨床上,醫師往往用以下準則去判斷「坐不住」是正常的一部份,還是一種症狀:1.嚴重程度,父母和老師的仔細觀察,有助醫師了解和判斷。此外,所謂嚴重程度,必須從兒童發展水平的角度去考慮,如三歲孩子能持續安坐的時間當然比七歲要短;若七歲兒童只有三歲的智商,判斷標準即需由認知功能的水平去考量,而非單由年紀上來看。2.短暫還是長期的現象?經年累月「坐不住」的問題當然令醫師更小心處理。3.單一還是多種環境下出現「坐不住」的現象?若僅在單一環境下出現問題,醫師會從孩子適應環境要求的角度了解其困難。若「坐不住」是跨環境出現的問題,則環境造成的可能性,相對降低。4.問題行為是否對日常生活、學習、父母同儕關係等造成影響。對於沒有造成任何障礙的「坐不住」,醫師通常視之為正常。5.相對主觀的判斷,即照顧者對問題行為的焦慮和感受到的壓力。何志培醫師表示,其實,有「坐不住」的症狀,並不等同有過動症,嚴重和明顯的坐不住現象,可在不同病症上出現。和過動一起出現,也不等於這就是病,但可進一步說明,只有坐不住而無相關症狀,不足以構成過動症診斷的基礎。這位曾是過動兒的水中超人,終於拿到本屆奧運八面金牌。費爾普斯,我們祝福你。【「坐不住」現象的病症】●焦慮症:極度焦慮的兒童,往往看來神不守舍、坐立不安●躁 症:患躁症的青少年,也是沒法安坐●自閉症:約40%的自閉症兒童也有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的症狀●癲癇症:因癲癇而服用抗痙攣劑的孩子,也可因藥物的副作用看似坐不住●某些腦神經受損的疾病、甲狀腺毒症等:這些身體疾患也會使兒童出現坐不住的現象

教養過動兒  多鼓勵少說「不」

教養過動兒  多鼓勵少說「不」#過動兒

「過動兒」是「注意力缺損過動症」病童的俗稱,主要的臨床問題有注意力不集中、活動量過多及行為衝動。高雄立市凱旋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黃蓉蓉醫師表示,過動兒的特徵可能在嬰兒時期就呈現睡眠不定時、時間短、躺在床上也是動的時間多、不安、哭泣以及餵食上的困難。學齡前過動兒則可能出現明顯不能專心以及動個不停的現象,也常有動作協調不佳以及語言發展遲滯的現象。小學時期的過動兒可能表現出典型的活動量大、容易分心、衝動等行為,容易在做作業時沒看清楚題目,未經思考而出現不該出現的錯誤,影響學業成績,也常因為坐不住、干擾別人、衝動性,而造成和同學相處的問題。少年時期的過動兒,坐立不安的現象減少了,活動量大常使他們朝運動方面發展。但是少年及青年期過動症患者最大的問題,不只在學業、人際關係上,甚至在後來的就業都會出現衝動控制不佳的問題。如果父母親有照顧孩童學習上的障礙時,黃蓉蓉醫師建議,最好是帶到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門診加以評估。如果確定符合過動兒的診斷,一般處理的原則可分幾方面如藥物治療、行為治療、課業輔導、日常生活安排等。但是前提是父母親要有正確的認知及態度,才能配合醫療。事實上父母的接納與支持,是過動兒朝向正常發展最大的助力。在幫助孩子改變行為的同時,父母也需適度調整自己的個性來配合過動兒,孩子的心理也會比較健全。此外,過動兒因無法滿足常規的標準、或一般父母的期望而容易被貼上壞孩子的標籤,其實孩子是無辜的,千萬不要讓自己失望的情緒影響了孩子對自己的信心。黃蓉蓉醫師建議,父母可儘量安排一些活動如游泳、溜冰等一方面滿足其過好動需求,並藉著鼓勵、讚美其較專長部份,增加自信心,彌補因學業、人際關係上的挫折造成的自卑心態。功課方面可安排一對一的教導方式,彌補過動造成的學習障礙。這些不足的地方是需要較長的時間,千萬不要抱著馬上要看到結果的心態,期待或要求太高對孩子來說都是壓力。父母親雙方也要要互相支持、態度一致,互相體諒與支持,千萬不要因孩子而互相埋怨、怪罪對方,甚至因孩子的存在而造成夫妻感情不和諧。處理問題時,儘可能不要有太多的情緒反應,先停下來想一想,孩子的行為是否嚴重?是可忽略的嗎?行為是來自焦慮不安或故意?再依原則處理。黃蓉蓉醫師強調,過動兒確實是不容易教養的,作父母有生氣情緒或罪惡感是常見的,給自己一些休息,免除照顧責任的休閒生活,會很有幫助。同時讓老師與父母瞭解孩子問題所在,可避免因孩子過動行為激起的不悅情緒,影響正確的處理,減少父母老師間不必要的指責與攻詰。◎在管教上父母應注意的一般原則1. 溫和的語言態度2. 多給予鼓勵,少說「不」3. 協助集中注意力4. 減少環境刺激5. 分段學習6. 規律的日常活動安排7. 注意環境安全教養過動兒對父母而言是一大挑戰,父母應了解及接納孩子,調整自己的個性及過高的要求,彼此間互相支持,才能走更長遠的路。且唯有合理的教養態度及方法,配合適當的醫療才是改善的根本之道。

過動兒父母的FAQ

過動兒父母的FAQ#過動兒

在兒青科門診常常可以見到許多徬徨無助的父母以及一張張無辜的小小臉孔,而這些小小臉孔中有相當大的部分是俗稱「過動兒」的小孩,而這其中主要都是由學校或安親班老師介紹過來的,大多數的父母並不知道他們的子女出了甚麼問題,但學校聯絡簿總是寫滿老師的關心文字,這群似乎難以管教的、停不下來的「跳跳虎」們,好不容易被帶到了醫院,而父母聽過了醫師的解釋之後,感覺上更加困惑了......FAQ 1. 過動症是因為遺傳的關係嗎?如果父母是此症患者,孩子就比較有可能也是過動兒。事實上,只要家族中有任何人是此症患者,都會增加孩子是過動兒的機率,顯示過動症和遺傳有相當程度的關聯性。FAQ 2. 腦波圖生理回饋有療效嗎?截至目前並沒有大型的研究證實它的療效,況且它的治療費用遠高於藥物治療或其他臨床心理師諮詢的費用。FAQ 3. 怎麼樣才算過動兒?當然,此症的診斷不是只靠父母或老師填寫幾個活動量評估量表而已,還必須包括兒童精神科專科醫師和父母及孩子的臨床晤談以及醫師對孩子的觀察,需要時加做智力和其它神經心理測驗作為佐證,最好父母在帶小孩尋求專業的診斷前先準備好有關孩子的生產及發展紀錄(內附疫苗接種卡的兒童健康手冊中有記載,能帶給醫師參考很有幫助)、有無任何嚴重的疾病或外傷、以及學校老師對於孩子學校表現的問題之看法等等資料,如果可能的話也最好父母雙方都出席。FAQ 4. 該給孩子用藥嗎?可以只做心理治療嗎?在所有療法中,最有效的還是藥物的佐助性治療,然而,許多過動兒同時還有其他心理或學習障礙或反抗行為的問題,這些都不是藥物可以完全解決的。大部分過動兒需要多管齊下的治療方式,因此,若是藥物治療能結合完整的心理治療,不但有額外的的效果,而且藥物的劑量也可能降低。單純的心理治療有其效果,但配合藥物輔助治療更能收事半功倍的效果。FAQ 5. 如果讓過動兒的孩子多唸一年幼稚園會不會好一點?因為過動症的兒童學業成績多少會受到注意力不集中、易分心而有影響,因此有些父母可能會覺得如果讓小孩晚一年入學會好一些,但事實上恐怕不是這樣。許多研究發現,延遲入學一年對過動兒沒有顯著的好處,除非孩子合併有某些發展遲緩的現象。FAQ 6. 該怎麼跟學校老師溝通過動症子女的問題?找時間當面和老師晤談是必要的,讓老師感受到家長對小孩子的重視,並非只是擔心自己的小孩惹麻煩而已,順便了解學校老師甚至是其他同學對於有過動問題孩子的看法以及態度,甚至可以客觀地把你所知道的跟老師分享,相信這對過動症子女來說絕對是利多於弊。FAQ 7. 治療過動症的藥物是否會影響孩童的發育?最新的研究顯示,孩童最終的身高不會受到藥物的影響,而體重受到藥物的影響也很有限,不過這要考量孩子對藥物反應的個別差異,並提醒醫師注意你孩子體重的變化是否對健康有影響。因此「藥物假期」(只有在上學的日子才服藥,週末假日及寒暑假則停藥)並非對每個個案來說都是必要的。FAQ 8. 即使藥物治療真的有效,我的小孩一定得用藥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不是每一個診斷為過動症的兒童就一定要服藥,通常四歲以下的兒童是不建議用藥的,而且還要考量到不同亞型的過動症對於藥物治療的反應及藥物對孩童的副作用、和孩童是否還有其他的精神病症等等許多因素。通常,家長可以先試試其他介入的方法,比如父母養育過動兒的技巧訓練,除非孩子的問題已經很嚴重,而家長又無法參加類似的訓練。FAQ 9. 過動症藥物的副作用有哪些?各種藥物的副作用簡單來說可以分為較常發生以及不常發生或極少發生等情形,而副作用的產生以及嚴重程度通常和劑量有關,以過動症藥物最常見的中樞神經興奮劑來說,較常見的副作用包括食慾減退、頭痛、胃痛、失眠、輕微的血壓上升等現象,有少數甚至可能出現類抽搐症情形,但大多數停藥或調整藥物劑量後就消失了,為免造成照顧的疑慮及擔心,開始藥物治療前請務必與醫師做詳細的討論,並定期帶小孩回門診追蹤,當然,若您的孩子曾經有藥物過敏史也請務必提出。(凱旋醫院 兒童青少年精神科 林正岳醫師、許恆嘉醫師合著)

過動兒的職能治療

過動兒的職能治療#過動兒

當過動兒轉介到職能治療時,一般治療師會先替孩子做發展上的評估以及感覺統合功能的評估。藉由評估的過程和結果以及與教養者的會談,瞭解到孩子的氣質、動作發展狀況、感覺統合功能、教養狀況、生活功能狀況等等,治療師會依此而訂定適當的治療計畫和目標。在臨床上執行治療時,家長對於職能治療常會提出的問題是「到底什麼是感覺統合?」,「過動和感覺統合有什麼關連性?」等等一連串和感覺統合相關的問題。高雄立市凱旋醫院職能復健科葉秀惠解釋,當我們從事任何一種學習時,是經由「大腦」對環境中各種的感覺刺激作選擇性的吸收,再加以整理組織,並提供一個正確的訊息,同時間我們的大腦再針對這個訊息做出一個適當的反應。這樣的一個過程,就是「感覺統合」的過程。舉例說,媽媽滾球給一歲大的寶寶,剛開始時,寶寶不知道要接球,就看著球從媽媽的方向滾到自己的身邊,透過媽媽的反應,寶寶會模仿媽媽用手抓球,開始可能無法一次就成功抓起,經過幾次的練習,寶寶會因為媽媽的回饋和練習效果而不斷修正反應,最後終於學會在球到達的一瞬間伸出雙手去抱住球。在上述例子中,寶寶整合了視覺、聽覺、本體覺、觸覺以及反應的效果等回饋刺激,漸漸學會了接球的技巧。也就是說,其實感覺整合就是一般孩子的發展過程。葉秀惠表示,在臨床上用「感覺統合的觀點」來看過動兒,會發現孩子的一些行為表現可能跟他們大腦的感覺整合功能障礙有關。像是過動兒和一般孩童比較,他們的衝動性較高;受到刺激時較容易變得過度興奮或激動;對於刺激強度不強的活動,顯的無法專心;不喜歡寫字;喜歡全身性的大動作活動,但對於需要動作控制的活動,就不一定執行的好,例如:用球拍運球,在平衡木上跨越障礙物等等。這樣的行為表現,顯示出孩子的大腦處在較紊亂無組織的狀態,對於環境的刺激,無法選擇適當的相關刺激,或是無法計畫並做出一個有效且恰當的反應。 因此,當治療師執行治療時,會藉由單純化環境中的刺激,或是強化應當注意的感覺刺激,以讓孩子能較有效率且正確的選擇適當刺激;或者透過需要控制動作、聲音、表情等等遊戲活動,來降低衝動性的問題,並加強各項表現的品質。葉秀惠指出,在治療活動的選擇上,會依據孩子的反應及能力作適當的調整和更改,並提供適合孩子能力挑戰的活動。除此之外,治療師會配合孩子的發展狀況以及家長的期待再作適當的個別治療計畫,像是動作能力、注意力、記憶、社交能力的訓練等等。過動兒的一些行為表現常會讓人給予負面評價,因此過動兒可能也會伴隨有自我形象和人際關係的問題,除了注意到他們本身行為表現的問題,其實同時也要考慮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學習的過程中,若能考慮到讓孩子適度的保持成就感,相信也能使孩子對學習保持興趣。

如何判斷小孩有無「過動兒」症狀

如何判斷小孩有無「過動兒」症狀#過動兒

日前藝人李明依,透露其實她的兒子小威力也是「過動兒」患者後,再度讓大家對於「過動症」的教養引起關注。一般來說,過動的小孩常在幼兒與學步期就被家長認為淘氣、外向、活動量大且好奇,並常因此而受傷或者與其他小孩衝突;通常自幼稚園開始因為無法配合團體生活的規則如插隊、隨意拿他人物品、隨意走動與不聽從老師指揮等,但真正會接受診斷與治療通常起自於「學齡期」,因為從國小開始「團體生活的約束」對於這些坐不住、容易分心與忘東忘西的孩子,相對於其他小孩是一項嚴格的挑戰。為恭紀念醫院精神科陳建良醫師指出,過動與注意力缺失主要有以下三大症狀:(一)活動量過大、坐不住等,主要是控制不了自己。(二)注意力不易集中,比其他正常小孩的注意力短很多,通常不到十分鐘就無法集中注意力,而一般小孩可達三十分鐘以上。(三)衝動,通常表現為欠缺多方面的思考而行動,容易受外界刺激所影響,通常容易粗心犯錯、情緒容易暴怒、易與同學起衝突等。目前在學齡兒童中有3%~9%患過動症,男童罹患比率為女童的3~4倍。但並非調皮的孩子就是過動兒。要判斷孩子是否為過動兒的標準,不在量的多寡,而在孩子是否自己能控制行為,臨床上分成三種型態,單純過動與衝動、單純注意力缺失與合併過動、衝動與注意力缺失。如果一但發現自己的孩子是過動兒,又該如何應對呢?陳建良醫師表示,學齡前的兒童一般並不建議用藥,先以行為治療來處理。一般是進入小學之後才開始用藥,直到青春前期會開始評估停藥的可能性,因為一般來說青春期的過動兒活動量過大的情形會先改善,但大約有四成到六成的患童會有持續的注意力不集中與易衝動犯錯的情形,會建議屆時由於患童的認知發展足以瞭解自己的缺陷,待觀察自己的情形與自我調適後若仍不足,則可繼續服藥用藥。但藥物只能緩解但不能治癒過動症,所以要確定用藥的目的與要改善的症狀,例如:為何如不專心、坐不住、作業無法按時完成、衝動與人際關係衝突等,以便觀察藥物的效果,一般來說80%以上的患童在服藥後會主觀感覺比較安靜、注意力比較集中、學習較有信心與同學的關係也改善等。陳醫師強調,過動症的治療除了藥物之外,家長與老師的協助相當重要,配合行為修正的技術,加強與多鼓勵其正面行為以減少挫折與自卑感,因為此對於小孩未來的人格發展有很重要的影響,若有相關的問題最好還是至醫院詢問專業的醫師。【過動症常見症狀】‧注意力障礙:注意力不集中,易受外界干擾,無法專心完成學業與遊戲,不能專心聽玩別人說話。‧衝動行為:未思考便行動,不遵守團體規則,處理事情沒有組織。‧情緒障礙:約有五成以上合併有情緒症狀,學習成就低,人際關係不佳,常造成負面的情緒發展與憂鬱的症狀,低自尊心,加上又不會表達自己的情緒,逐漸會變的不聽話與固執。‧品行障礙與人格偏差發展:五成合併有偷竊、說謊、打架、不守規矩等行為,嚴重者發展成反社會性人格與藥物濫用的行為。‧過動行為:坐不住,東張西望,動不停。‧運動協調障礙:精細動作差、手眼協調差、平衡感差、對於空間距離判斷錯誤、左右不分等(軟性神經症狀)。‧抽動症狀:有些會不自主的肌肉抽動與發出怪聲音等。‧學習障礙:在閱讀、書寫、算數的能力特別差,有些是單純因為注意力不集中而導致學業成績不佳,甚至許多小孩被診斷有智能障礙。

調皮的孩子 並不等於過動兒

調皮的孩子 並不等於過動兒#過動兒

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簡稱過動症)目前在全世界影響著數以百萬計的兒童、青少年及成人。學齡兒童中有3%~9%患過動症,男童罹患比率為女童的3~4倍。成人有2%~4%符合過動症診斷,男、女的比率差距縮小。在一項針對美國、歐洲及日本的過動症盛行率調查中發現,約1/3的過動症患者是成人。高雄立市凱旋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 呂俊雄醫師表示,其實並非所有調皮的孩子都是過動兒,在臨床實務中也診斷過不少過動兒,其中有許多是家暴的受害者,也有一些自己本身有暴力或偏差行為,如偷竊、毆打家人;惟不曾遇到,可以符合一般人心目中對冷血壞胚子的刻板印象。針對過動症的主要症狀,呂俊雄醫師解釋,活動過度不是唯一,還包括注意力集中困難,情緒不穩,缺乏克制能力,衝動任性,以及學習困難。對於患有過動症的兒童來講,他會因為不專心、過動、衝動且無法在時間內完成作業而不受老師、同學喜歡而感到挫折。據研究顯示,過動症的症狀不會長大自然就好了,其影響的層面不僅是兒童本身,也會影響其同儕、家庭甚至整個社會。兒青精神科主治醫師 何志培指出,過動症的治療,包括藥物治療和行為治療,兩者相輔相成。至於過動症的治療藥物,以中樞神經興奮劑為主,其機轉可能是刺激大腦篩選,將腦中多餘的多巴胺排出,提升專注力。目前台灣地區常用的短效型藥物為利他能(Ritalin),長效型藥物是專思達(Concerta)。此外,對大多數的過動症患者,若再輔以適切的教育絕對能得到改善,也絕對具有社會生產力。切莫等到過動兒輟學了、併發憂鬱、伴隨偏差行為或更多的情緒問題,才來表達遺憾。至於過動症與青少年犯罪,學者孟德生報告未治療的過動兒在2~5年後約有半數常鬥毆,15%酗酒,15%有縱火行為。上述情況的青少年犯罪均非疾病行為,而是在神經系統功能缺陷的基礎上,由於社會文化因素導致的犯罪行為。

過動兒的診斷與治療

過動兒的診斷與治療#過動兒

一、過動兒是什麼?有哪些主要的症狀?『過動兒』為『過動症候群』病童的俗稱,正式的醫學疾病診斷名稱為『注意力缺損過動症』,主要臨床問題有三大類:注意力不集中、活動量過多、行為衝動。1. 注意力不集中無法集中注意力去完成一件工作或遊戲;如上課不專心聽講,一有什麼聲音或刺激,馬上就被分心;或做功課做做停停、拖拖拉拉、因注意力不集中,常忘記該做的事,或帶需要的東西……等等。2. 活動量過多大部分的人對過動兒的評語是「活潑好動」,「調皮搗蛋」。換言之,他們無法好好地靜坐在椅子上,不是動手動腳,扭動身體,就是坐立不安、干擾他人,或跑來跑去,跳上跳下,嚴重者靜不下來,不能從事靜態活動,在上課時會離開座位……等等。3. 行為衝動常不經思考就行動,不考慮是否適當或危險,想做就做,如搶著說話或插話;或不停打斷別人做事;不能乖乖排隊等候;突然出手碰人;擅自拿取他人物品;或爬到危險的地方……等等。二、過動兒還有哪些併發的症狀?若未經治療或處理,因為注意力不集中、行為衝動、活動量高等特質,長期下來他們有的會造成下列問題:※ 學習障礙、成績較差或不穩定;※ 人際關係不好、受同儕排擠;※ 常遭責罵、喪失自信;※ 不易管教、親子關係緊張;※ 有說謊、偷竊、蹺課、或其他反社會規範的行為。三、過動兒的病因是什麼?目前生物精神醫學發展下,已經有些證據顯示它有大腦的細微生理(神經傳遞介質的作用)功能欠佳,特別在大腦前額葉部位。其與一些先天或後天種種發展因素有關,例如遺傳、產傷、血中鉛濃度偏高、腦部感染……等,但詳細病因尚無定論。四、多少兒童罹患有過動兒徵候群?一般兒童人口中,大約有3-5%的兒童罹患『過動徵候群』,男孩多於女孩。五、過動兒什麼時候開始生病?過動徵候群是自小就有的行為問題,比較嚴重的,有的母親在孩子還是嬰幼兒時就可察覺到他比一般人好動,但較輕的個案則大多是上到小學時才被師長注意到再就醫。六、臨床上醫師如何診斷?診斷主要靠醫師經由病童的病史、臨床表徵及行為表現來確定診斷,也有一些注意力測驗,由老師或家長填寫行為問卷來協助評估。七、過動兒長大了會好嗎?或有哪些不良後果?根據國外研究結果,隨著孩子的成長,症狀會逐漸減輕,到青少年時期,過動現象明顯消失。其中三分之一的病童可恢復與正常人一樣;但三分之一的注意力不集中及衝動仍然存在;另外三分之一的病童常因長期有一些學習與管教問題,會併發各種反社會規範的行為問題,造成家庭與社會的困擾。另外也有研究指出,這種人比正常兒童長大後有較多的情緒問題。八、小孩若為過動兒時,有哪些治療?若經醫師診斷確實有過動兒徵候群時,治療可從五個方面著手:※ 藥物治療※ 行為治療※ 課業輔導※ 生活安排※ 感覺統合治療九、什麼狀況下需要藥物治療?在學齡兒童其症狀已嚴重妨礙到學習、學校適應、人際關係及人格發展時,可使用藥物來減輕症狀。學齡前或較輕病童不用藥物治療,而以行為治療、生活安排或感覺統合治療來處理。十、主要治療藥物是什麼?臨床上以中樞神經興奮劑對過動症候群的症狀療效最佳,其中約有3/4的病童有效。服藥的目的使孩童活動量降低、注意力集中、靜下來學習,同時行為也較服從。其作用乃調解腦內神經傳遞介質的作用來改善症狀。但此為症狀治療,藥效過了,症狀又出現,需長期服用。中樞神經興奮劑療效不佳者,可用抗憂鬱劑、鎮定劑來治療。十一、中樞神經興奮劑有哪些副作用?在醫師的處方及定期追蹤下,副作用很少發生,若有也只是輕度的頭痛、腸胃不適、胃口降低、噁心或失眠。十二、服藥時若食慾降低,是否影響成長?怎麼辦?若食慾降低,擔心影響成長,除增加高熱量飲食外,可採「藥物假期」,如在星期休假或寒暑假時停服藥物,胃口馬上恢復,生長迅速趕上。外國研究資料顯示採藥物假期的病童,雖長期服藥,但身高體重與一般兒童無差異,家長無須焦慮孩子服用藥物。十三、服藥是否會成癮?雖然長期服用中樞神經興奮劑,但並不會成癮。因為藥物濫用的發生與某些社會心理因素有關。研究發現長期服藥者反而較未治療者少發生藥物濫用的情形,可能與長期服藥的兒童心理上排斥用藥有關。十四、何時可停止服藥?基本上,隨著孩子成長,症狀會減輕,因此在寒暑假停藥後,可利用開學那幾週上課情況來評估是否需要再繼續服藥。有些孩子需要繼續服用直到青少年時期。十五、行為治療如何協助過動兒?行為治療主要在於矯治不良行為,具體列出孩子問題行為,擬定對策,利用精神鼓勵讚美或物質的獎勵,有系統與持續地增加孩子好的行為表現,來減少不好的行為。很需要家長長期的耐心持續執行,才有成效。十六、課業學習需要注意什麼?上學儘量選擇人數少的幼稚園或班級;與老師保持聯絡,重視聯絡簿。在家做功課時環境要安靜,佈置要簡單,減少不必要擺飾或玩具物品;家長需注意孩子讀書時是否專心;若有學習障礙,需安排補救教學。對孩子做功課專心與持久度的期待,要配合其年齡與身心狀況。十七、哪些活動有益過動兒?儘量提供活動空間讓他們從事體能活動,如跑、跳、打球、游泳等。因過動兒較為衝動不考慮危險,大人需注意活動方式及空間的安全,以減少意外,宜避免安排空手道、跆拳道。也減少安排需要很專心的活動,如書法、練琴。

過動兒父母的難題

過動兒父母的難題#過動兒

許多家長來到兒童心智科的門診,懷有疑問:「孩子比較好動,精力充沛,比大人不容易遵守指示,無法持續完成工作,本來就是很正常的,醫師有必要把他貼上『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標籤嗎? 」。 雖然有些孩子的這類問題隨著長大或者環境的改變有所改善,但是有一群孩子的注意力持續度很短暫、活動量很高、抑制衝動的能力非常差;顯然跟同年齡的孩子比起來有很大的差距,而且已經影響到孩子的學習能力、社交關係,這時候我們就不能把這個現象視為是正常了。新店耕莘醫院精神科醫師 蔡雅如表示,所謂的『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是指孩子在注意力、或過動程度以及衝動控制方面達到一定的困難,造成發展上的障礙,我們稱之為過動症。另外,過動症已被證實是一種生理疾病,可能是基因、神經、生理及環境因素所致,並不完全是管教失當或社會環境縱容的結果。透過行為治療必須從觀察紀錄孩子的行為開始,與孩子產生正向情緒的互動,再進一步對他們的行為提出要求,並在專業人員介入協助下,與孩子一同擬訂最適當的「行為契約」,家長需針對孩子不同的行為做出不同的反應,以塑造出正確的行為。然而,行為治療相對的需要父母更多的耐心,孩子行為的改變也不是一蹴可幾,如果過動症的症狀已經嚴重影響生活,後續發生問題行為的風險即大增,例如說謊、逃學、濫用毒品、憂鬱、焦慮等,都是常見的共病症,在這樣的狀況下,則建議合併藥物治療。治療過動症的藥物較常見的副作用有胃口變差、頭痛、失眠等問題,但是這些可以透過調整服藥的劑量跟次數獲得改善。要注意的是,如果孩子有心臟疾病、癲癇或者妥瑞氏症,應該要與醫師討論治療藥物的選擇。另外,這類藥物在長期的追蹤發現,並沒有成癮的疑慮。因此藥物治療在過動症的處理上可以說是一種安全又有效的方法。父母必須讓孩子了解必須對自己的錯誤負責,也同時告訴自己要練習原諒孩子。父母跟孩子之間是相互影響的,唯有樂觀健康的父母,才有可能把對生活正面積極的想法傳遞給下一代。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