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HD

老師說我孩子過動 是不是被貼標籤?

老師說我孩子過動 是不是被貼標籤?#ADHD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小光升上小三後,常被班導師反應上課時動來動去、無法專心,還跟同學在課堂上說話或玩了起來。班導師認為,小光可能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爸媽聽聞後相當不高興,認為班導師對小光貼標籤,不過隨著時間過去,小光不但跟不上學習進度,作業也越寫越晚,爸媽只好帶小光到醫院評估。醫師診斷後,發現小光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最後經由藥物治療和一起規劃寫作業的時間,小光發現自己可以更專心,對學習更有興趣了。師長若不明究理指責孩子 不利孩子發展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精神醫學部醫師王彥欽表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是指大腦中包含前額葉在內等掌管注意力、控制與計畫的腦區發展異常的疾病,目前沒有文獻資料顯示家長的教養方式會導致ADHD,但家庭與學校的介入可能影響日後ADHD症狀的嚴重度及其他情緒、行為問題。這些孩子因為專注力與衝動控制能力不佳,所以在學校課業、完成日常生活程序、組織與規劃事情等方面時常受到挫折,連帶影響孩子的自信與人際關係,若大人誤以為孩子是不用心、明明做得到只是不願意做,而因此對孩子多指責,反而不利孩子的發展。要正確診斷ADHD,必須經過完整的臨床評估,搜集不同情境下的資料,必要時配合智力測驗、注意力測驗等項目才能確定診斷。王彥欽指出,ADHD的治療必須考量孩子的需求,有時孩子過動跟衝動的症狀隨著年紀增長而較能自己控制,也有時低年級的課業孩子用有限的注意力還可以應付,但升上高年級後,課業變得困難就需要家庭或學校給予額外的協助。家長與老師不必將ADHD當成洪水猛獸,在了解孩子的需求後,可針對生活規劃、溝通與管教方式開始著手,透過正向引導與有秩序地安排增強孩子的正面行為,並減少可能讓孩子分心或難以控制衝動的環境干擾因子。審慎評估下使用藥物 可減少情緒困擾許多家長擔心藥物治療的副作用,而拖延孩子接受藥物治療的時機,王彥欽指出,許多研究顯示副作用大多短暫而輕微,或者可透過轉換藥物劑型而改善,在醫師審慎評估下使用藥物,反而可減少長期的情緒困擾或其他不良影響。另一方面,有時家長或老師把用藥當成對孩子問題行為的懲罰,也可能造成孩子對藥物的反感,正向的態度應是讓藥物成為一項工具,協助孩子克服專注力的困難,讓孩子完成自己想要的樣子。王彥欽提醒,孩子在各種情境中可能展現出不同的樣子,家長與老師也有各自在意的面向,進而對孩子有不同的觀察及行為解讀。無論有沒有ADHD,家長與老師都是孩子生命中的重要角色,也都能提供孩子正面的影響,若能積極溝通、尋求共識,才能在孩子日常生活中的不同面向給予積極協助與鼓勵,對於ADHD的完整治療,絕對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你的孩子不奇怪 心理師傳授教養心法

你的孩子不奇怪 心理師傳授教養心法#ADHD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奇怪的孩子」在我的眼中,就是有著不同特質的球員,在人群中,或許這樣的球員比例很少,但是他們一樣可以在人生這場比賽裡,找到適合自己的項目,然後大放異彩。重點是家長能不能理解他們。每個孩子,就算不是千里馬,也都是匹好馬,各位家長,你要當伯樂嗎? 兒童臨床心理師李介文在其新書《你的孩子不奇怪》(時報出版)指出,學了那麼多心理學的我,發現心理師的角色不是一個「治療者」,我不太可能說一句話就有醍醐灌頂的效果,而是當做父母的教養教練,在治療現場一步步的分析孩子為什麼要這樣做、家長為什麼要這樣做,然後再帶領著大家逐步改善。再多專家建議 比不上理解孩子「遇到什麼困難」 我猜有些家長可能會想:「我的孩子真的有病到需要『治療』的程度嗎?」所以有些醫師或心理師又開始用「課程」來包裝了!此時我想提醒,你感冒去看耳鼻喉科,醫師幫你的鼻子、喉嚨噴藥,就是一種治療啊!你有抗拒嗎?你有覺得很丟臉嗎?當別人問起來的時候,你會說你去耳鼻喉科「上課」嗎? 李介文曾經跟來評估孩子注意力的家長這樣說:「媽媽,如果今天你需要的只是一個答案,孩子到底有沒有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如果我跟你說沒有,然後呢?你就可以很安心的帶回家,然後不管他目前所遇到的狀況嗎?」所以請家長一起配合,把焦點從診斷先移開,著眼在孩子遇到的困難上。越正常、越健康的看待孩子的困難,孩子也能越健康的看待自己,改變起來也越有動力。 心理治療不只是心理師與孩子的事,場地也不只是發生在治療室,所以在我的治療當中,家長參與格外的重要,是一個「協同治療師」的角色,才能在日常生活當中延續效果。此外,如果有機會,我也會和學校的老師聯絡,與老師交換如何幫助孩子的意見,把團隊合作的理念盡可能的延伸,畢竟,我們都是一心為了孩子好。 兒童心理治療的形式有非常多種,最常見的就是談話,但兒童不太可能乖乖的坐在心理師面前,把困難一五一十的說出來,所以心理學家發展出了許多方法,例如在遊戲的方式來進行治療(遊戲又分許多媒材,例如沙遊、桌遊、團體遊戲)、藝術治療、音樂治療,還有目前我正在從事的使用腦波訊號做為回饋,來做注意力與情緒的治療等。 大家之所以不想討論心理問題或精神疾病的原因,大部分跟社會觀感,甚至宗教或個人道德有關,例如看到孩子上課不專心或反抗行為,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孩子是不是不乖或學壞了;看到孩子拖拖拉拉或成績不佳,很容易讓人聯想是不是懶散、未來堪慮等,有時還會把想像連到大人或老師身上,是不是家長教育出了問題或老師不會教。 爸媽如同教練 要熟悉球員特性找出最適合的打法在我的觀念裡,疾病或診斷只是一個名詞,一個讓專業之間方便溝通的名詞,以及規劃後續治療的開始,就很像醫師判斷你的發燒是因為感冒或新冠病毒一樣。診斷的給予,並不是要給孩子貼上一個標籤,好像孩子就是個異類、一個有病的、跟正常人不一樣的人。身為教練,不就是要熟悉球員的特性、最適合球員的打法,以及因應對手的不同而改變打法嗎?而在輸球之後,不是關起門來把球員罵一頓,而是實際去看比賽錄影帶,看我們到底輸在哪裡、哪裡的訓練要再加強。

醫師籲ADHD藥物治療 勿私自停藥

醫師籲ADHD藥物治療 勿私自停藥#ADHD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媽媽帶著一年半沒回診的阿義,一臉無奈的表示「阿義做什麼都不專心,連爸爸在家盯著寫功課都要摸上好半天」,話沒講完阿義已忍不住插嘴,於是媽媽繼續表示「他就是這樣講不聽,老師現在整天都抱怨他愛頂嘴罵人,我也覺得他狀況越來越差,所以想再讓他重新吃藥…」,阿義不斷反駁,於是診間出現緊繃又沒共識的尷尬氣氛。費盡心力釐清問題,這才發現原來是媽媽私自幫阿義停藥一年,但最近的情況實在是令家人招架不住才再次回診。阿義的媽媽表示「他吃了藥實在是進步很多,但是我去年就是看他吃了藥以後,正餐都不好好吃,想說是會不會是藥物副作用,旁邊的老師跟長輩也一直跟我說小孩子吃太多藥不好,所以我一開始是讓他週末停藥的。沒想到他吃藥習慣越來越鬆散,也沒好好吃飯,反而是零食吃一大堆,跟他講了他卻說是吃不下飯才亂吃東西,已經本末倒置了,現在要進青春期又越來越叛逆,大家卻又怪我不會教,唉…」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精神科蔣立德醫師指出,有些和阿義媽媽一樣,認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孩童吃了藥已有明顯的療效,但仍然因為各種原因與考量,最後選擇了自行停藥觀察。類似的案例,成為兒童青少年精神科診間,不時就會遇到的棘手狀況。ADHD屬先天的神經發展疾病 勿私自停藥蔣立德醫師表示,過去對於ADHD的藥物治療,有所謂「藥物假期」這樣的選項,也就是可以考慮在放假期間停用藥物觀察看看。但近年來,ADHD已經被明確認定是「先天的神經發展疾病」,除了大腦多巴胺的傳導異常以外,這幾年的研究也都發現在腦部發展上也有明顯落後。而若能越早評估並接受規律治療,病人都有不錯的預後。加上研究顯示藥物治療除了改善症狀以外,也同時降低了車禍與其他意外發生率、毒品使用率、甚至自殺風險等,因此除非有特殊狀況,否則藥物假期的治療模式,是越來越不被建議了。畢竟ADHD的症狀,不是只在學習中出現,而且在日常生活的行為上也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干擾。在重新完整的評估後,又另外花時間處理了阿義的盛怒,好說歹說讓他接受重新服藥治療的選擇。一個月後看到阿義在行為上的進步,這回他跟媽媽是笑著走進診間,在這樣的歷程後,相信他們能記住這次的經驗,別再重蹈覆轍了。蔣立德醫師指出,在開始接受治療後,除了規律服藥以外,放開心來與醫師討論藥物治療模式與各種不同的想法,是非常重要的。

無法搞定交辦事 竟因成人注意力缺失症

無法搞定交辦事 竟因成人注意力缺失症#ADHD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成人注意力缺失症」是一種神經生理病症。大約有1/3到2/3的兒童青少年ADHD的症狀會持續到成年乃至終身。例如25歲的鄭姓成人出現「奇怪ㄟ!明明我很認真很努力,卻還是常常出錯,沒法在時效內使命必達,總是在最後一分鐘才完成工作!」對於工作上覺得事情永遠做不完,常被長官和同儕責備,非常氣餒,因此求助於身心醫學科。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身心醫學科主任王明鈺醫師表示,鄭姓患者小時候其實就容易發呆、分心、粗心,忘東忘西,只是因為在課堂上不吵不鬧,所以沒有被師長發現。排除可能其它因素造成專注力缺失的原因,例如癲癬、內分泌、憂鬱症、躁鬱症等因素,因此被確診為「成人注意力缺失症」(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 簡稱ADD)。成人注意力缺失症 可服用藥物治療「成人注意力缺失症」屬於神經發展疾患,大腦前額葉活性不足,容易造成分心,因此王明鈺主任給予鄭姓患者「中樞神經刺激劑」,增加多巴胺傳遞,活化大腦,僅僅一周,鄭姓患者專注力明顯改善,工作也得心應手,比較有成就感,解決長達25年的困擾。小時候忽略治療重要性 長大後嚴重影響工作績效王明鈺醫師指出,根據臨床統計,兒童患有注意力缺失症的比例在台灣約為5%左右,大約一半患者到成人症狀仍持續,盛行率約為2‧5%。這位鄭姓個案小時候容易「發呆,常做白日夢、忘東忘西」,但因為不吵不鬧很容易被忽略,家人可能認為她還小「少一根筋、長大就會好。」但是長大後卻會造成住意力不集中 嚴重影響工作表現。除了生理因素,食品不安全,空氣汙染等外在環境,電視和3C產品的聲光刺激,也可能會導致注意力不集中。王明鈺醫師提醒,如果做事經常「最後一刻才生出來」、忘東忘西、話多插話、焦躁不安、亂發脾氣、執行力差、粗心大意,還嚴重到注意力無法集中,可求診是否罹患 「成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只要經過適當治療,就可以在職場有亮麗表現!

ADHD無法根治?聽聽醫師怎麼說

ADHD無法根治?聽聽醫師怎麼說#ADHD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7歲小一生因為上課經常無法專心,注意力與同年紀孩子相比較短暫,回家作業寫不完,還經常忘記帶東西回家,媽媽將他帶至醫院檢查,確診為「小兒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經治療已逐漸穩定。孩子5歲前,注意力與過動的情況不容易被辨別,通常要到5歲開始上學後,才有機會觀察與確診。孩子必須在12歲以前含括多項症狀、行為發生的場域至少超過2個以上,如在家中、學校與安親班等不同情境的表現皆一致,並且症狀持續期間必須大於6個月以上,且確實對生活、學習造成干擾才會在專業判斷下被確診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常見3大症狀羅東博愛醫院身心暨精神科主治醫師吳俊漢表示,ADHD主要被認為與大腦前額葉的發展較慢有關,症狀依不同個體狀況會有不一樣的表現。醫師提醒在課堂上「放空」也是觀察症狀之一,有可能被忽略。1)注意力不足:很容易受外界干擾而分心,注意力短暫,健忘,做事情欠缺條理,粗心大意。2)活動量大:很難靜下來,不停把玩附近物品,愛講話,動作很大。3)衝動:作事魯莽、沒耐性,時常打擾別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治療 分成非藥物治療與藥物治療大腦前額葉的功能在於幫助培養規劃事情的能力,包括:組織、計劃、解決問題,以及按部就班完成事情、不因為衝動就輕易放棄等,因此隨著大腦前額葉功能逐漸成熟,部分孩子在青春期的中後期(約18~20歲),注意力不足與過動的症狀會緩解、穩定、甚至痊癒,而也有相當比例的孩子,隨著年齡增加,自我管理能力隨之提升,進而能夠逐漸為自己找到穩定心緒的方法。對於是否需要用藥,建議家長可再與醫師詳細討論。因ADHD無法專心 並非懶惰或故意搗亂注意力是學習的基礎,當注意力出現問題時,孩子讀書根本沒辦法專心,拖延、動作粗魯、不受控制。不了解ADHD的家長或老師,常把問題歸咎於小朋友個性懶惰、不努力,或是調皮,故意找人麻煩,於是就用更嚴格的方式去要求小朋友。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治療,家長的態度非常重要,當爸媽給予接納、同理與陪伴孩子,對孩子能有正向幫助,並減少孩子的挫折感。同時也建議避免讓孩子經常接觸3C產品,尤其是手持式的手機與平板,以避免加重孩子注意力不足或過動的症狀表現

孩子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常見3大症狀

孩子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常見3大症狀#ADHD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家長帶著孩子就診,上課不專心、學習效率低落等症狀,背後的成因常是因為孩子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奇美醫學中心精神科主治醫師李佳蓉分享很重要的觀念:注意不足過動症到底是什麼?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常見3大類症狀李佳蓉醫師表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孩子,常常表現出注意力渙散、易分心、活動量大、情緒及衝動控制的自制力與同年齡小朋友都有明顯的差異。有著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小朋友,常見的症狀有3大類:1) 注意力不足/很容易受外界干擾而分心,注意力短暫,健忘,做事情欠缺條理,粗心大意。2) 活動量大/很難靜下來,不停把玩附近物品,愛講話,動作很大。3) 衝動/作事魯莽、沒耐性,時常打擾別人。由於上述問題,常常讓小朋友書讀得不好,交朋友也受挫,上學或在家都遭到排斥。不了解ADHD的家長或老師,常把問題歸咎於小朋友個性懶惰、不努力,或是調皮,故意找人麻煩,於是就用更嚴格的方式去要求小朋友。但是根本問題在於注意力的問題沒有解決,小朋友可能沒注意到大人的要求,很容易就會因為沒在聽再度遭受懲罰。勉強小朋友的結果,變成對於學習充滿挫折與仇恨,聽到上課就會生氣,遇到寫功課就逃避,也往往衍生出更多的情緒問題。腦內神經傳導、活化能力、大腦迴路等 導致腦部發展異常其實ADHD孩子裡,多數都聰明、反應很快且善良純真,然而一旦提到學習就很辛苦。這些孩子必須比其他小朋友耗費更大的力氣克服注意力問題,才能把剩餘的精神投入在事情上,把一件事情做好。小朋友為何會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呢?李佳蓉醫師說明,醫學上最有力的解釋是與腦部的發展有關。研究指出,這些發展的異常與腦內神經傳導物質、腦區活化能力、大腦迴路及結構上的問題有關,掌管注意力及自我控制的腦部出問題,讓小朋友難以克制衝動,工作記憶短暫,情緒控制差,甚至組織計畫的能力都變弱。因ADHD無法專心 孩子並非懶惰或故意搗亂注意力是學習的基礎,當注意力出現問題時,孩子讀書根本沒辦法專心,拖延、動作粗魯、不受控制。家長可能疲於奔命,吼叫催促孩子完成作業,用盡心思及體力讓孩子補習、上課,哪裡有問題就去補哪裡,但其實沒有就根本的問題來尋求解決方式。應該找出原因,並且針對腦部功能做調整,才能協助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小朋友。李佳蓉醫師強調,因ADHD而受苦的小朋友們,都不是懶惰、也並非故意不配合,而是因為ADHD的症狀讓小朋友過的很辛苦。他/她們需要完全的了解,評估及治療,加上良好的醫師、家長、教育合作了解孩子們所遇到的困難,從根本調整,讓小朋友不再受ADHD所苦,享受快樂的成長。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與出生月份有關?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與出生月份有關?#ADHD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你對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了解多少?根據衛生福利部資料指出,台灣兒童注意力不集中的發生率在 5-8%,也就是一班三十個人之中大約就有兩位兒童產生類似的問題;且根據研究發現,七月和八月出生的孩子,較易罹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多因生理協調出問題所致兒童發展專家廖笙光老師指出,許多孩子注意力不能集中,其實源自於生理上的協調問題,特別是在班上「年齡較小」的孩子,較容易因為成熟度不足,進而產生手眼協調、書寫技巧、動作協調等問題;若是孩子本身挫折忍受度比較低的話,往往會在團體生活中成為一個不定時炸彈,此時能夠協助孩子的方式,除了多方的鼓勵和包容之外,更重要的是幫助孩子克服生理上具體的困擾,增加孩子面對真實的能力。研究:七月和八月出生孩子較易罹患ADHD據芬蘭一篇大型的研究論文證實,研究人員追蹤從 1998-2011 年開始入學的小學生,蒐集一共六千多名被診斷 ADHD 的孩子,統計他們的出生月份,結果顯示,年齡最小的兩個月份出生的孩子,相較於年齡最大兩個月份的學生,被診斷 ADHD 的機率會增加 26%(男生)與 31%(女生);對照台灣的學制而言,就是七月和八月出生的小朋友,最容易產生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治療ADHD 專業引導是關鍵廖笙光老師說,父母面對孩子的成長問題毋需擔憂、恐懼或排斥,而應是了解、接納並陪同孩子往正確的方向前進。孩子畢竟是孩子,不是縮小版的大人,因此孩子在出現心理問題之前,可能就已經遭遇到一些生理上的困擾,只是不為家長所察覺,孩子在不斷努力卻又反覆受挫之下,最後就會演變為對於學校及團體的抗拒,甚至出現情緒上的問題;此時孩子需要的不只是鼓勵,而是更專業的引導與協助。(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分心不耐煩 成人也會過動!

分心不耐煩 成人也會過動!#ADHD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28歲的女性,從小就有易分心、坐不住的問題,這幾年發現自己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變得更加嚴重,因為記憶力不佳時常影響工作表現,花大錢到相關機構尋求治療卻沒有效果,前往特接受評估,確診為成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經過一年的規律服藥與行為治療,症狀得以改善。女性比男性高5倍的憂鬱症共病風險奇美醫學中心精神科主治醫師黃隆正博士表示,由於女性比較容易產生情緒困擾,有比男性高5倍的憂鬱症共病風險,而且女性在診斷為ADHD之前,被診斷為憂鬱症的機率也比男性高3倍。過動症通常會在12歲之前就有症狀出現,成人病人通常會表述從小就有相關症狀,如果小時候未被診斷出就診,症狀持續到成人,因成人世界須面臨更多的問題,病人會覺得更受困擾。罹患ADHD會出現注意力無法集中、衝動控制不佳、做事丟三落四、提前放棄等狀況,長期的挫折感也會合併憂鬱症狀,常未被發現其實是ADHD,台灣社會大眾對成人ADHD的認知普遍較不足,因此就醫率低下的的問題頗為明顯,如果沒有治療,生活功能容易受到影響。成人症狀、共病、困擾處都跟兒童不同 從台灣健保資料庫分析2000到2007年的22萬8千位ADHD個案發現,20歲以下的兒童青少年ADHD男女的比率分別為3.39至4.07(發生率之男女比率)及3.87至4.31(盛行率之男女比率),然而在20歲以上成年ADHD的男女比率卻為0.24至0.76(發生率之男女比率)及0.35至0.98(盛行率之男女比率)。黃隆正博士提醒,並非只有ADHD會造成注意力問題,尚有許多其他的身體心理狀況或疾病會影響一個人的注意力不集中,需要做鑑別診斷才能對症下藥。事實上成人ADHD個案不管是在症狀表現、共病、影響層面與困擾、以及治療處理方式,都跟兒童不同。建議有類似困擾的民眾,應到「成人ADHD特別門診」來接受進一步的評估。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