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疸

爸媽必知!從寶貝便便揪出膽道閉鎖

爸媽必知!從寶貝便便揪出膽道閉鎖#黃疸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小米出生第10天,媽媽比對兒童健康手冊內的黃金九色卡,發現小米大便顏色偏淡,加上當時仍有黃疸,趕緊帶小米就醫。經抽血檢查後發現直接膽紅素及總膽紅素比值偏高,確認是膽道閉鎖引發膽汁滯留性黃疸,小米及早接受手術治療後恢復情況良好。國民健康署提醒新手爸媽,嬰兒膽道閉鎖只要比對大便辨識卡即可觀察,寶寶出生後要觀察便便顏色,才能早期發現治療,守護寶寶健康。膽道閉鎖未接受治療 多數會在2歲前死亡文獻指出台灣每年約30至40名新生兒罹患膽道閉鎖,發生率約為萬分之1至2,高居世界第2位,致病原因仍未清楚,可能是先天性異常或感染及發炎造成。膽道連結肝臟與十二指腸,是運送膽汁的通道,如膽道不通(閉鎖),膽汁無法排出滯留在肝臟,會影響肝功能,造成灰白或淡黃色大便。膽道閉鎖未接受治療者,多數會在2歲前死亡,是兒童肝病死亡與換肝的首位原因。若能早期篩檢並於60天內接受葛西手術,依日本研究顯示,10年存活率可高達73%。膽道閉鎖寶寶 常被誤認為母乳性黃疸血液中紅血球的代謝分解產物「膽紅素」會經過肝臟處理排出體外,因新生兒肝功能尚未成熟,處理膽紅素能力較差,無法代謝的膽紅素會造成皮膚及眼白泛黃,即黃疸。黃疸在寶寶身上相當常見,出生後第2至3天出現,第4至5天達到高峰,約2週消失。然而哺餵母乳會使膽紅素代謝延長,造成母乳性黃疸,約須2至3個月後才會消退,而膽道閉鎖寶寶常被誤認為母乳性黃疸,延誤就醫。黃疸寶寶應接受篩檢,早期發現,及早就醫。如確診為膽道閉鎖,最好在出生60天內接受治療,降低日後肝硬化的機率。黃金九色卡 比對嬰兒便便顏色兒童健康手冊中的嬰兒大便辨識卡逐年檢視修正,目前共有9種顏色(1-6號為不正常,7-9號為正常)。請家長將寶寶的便便及兒童健康手冊中的黃金九色卡在日光或白色燈光下比對,便便呈現黃色或綠色才是正常的。嬰兒大便辨識卡推行以來,已有美國、加拿大及英國等15國經過國民健康署及張美惠教授授權同意,將此卡使用於研究教學、顏色參考及推廣,對於國際在膽道閉鎖兒的篩檢上貢獻良多,也讓更多寶寶受益。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提醒,寶寶出生第14天黃疸持續不退或大便顏色出現淡黃色或偏淺色就要注意,如家長或主要照顧者對辨識嬰兒大便顏色有任何疑問,可撥打免付費孕產婦關懷諮詢專線0800-870-870,發現便便顏色不對,要盡快帶寶寶請教兒科醫師,讓醫師診斷寶寶的健康狀況。

皮膚黃、茶色尿 小心阻塞性黃疸要命

皮膚黃、茶色尿 小心阻塞性黃疸要命#黃疸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黃疸是國人所熟悉的肝病,血液中膽色素上升,使皮膚變黃、尿液呈現茶色,阻塞性黃疸為其中之一。醫師提醒,阻塞性黃疸不單造成肝臟功能損壞,膽道系統無法疏通,如同排水道阻塞般容易孳生細菌,引發膽管炎、敗血症等急性併發症,造成生命危險。膽胰道惡性腫瘤 造成阻塞性黃疸成大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王堯生說明,人體肝膽系統分工為肝臟製造膽汁,透過如城市下水道般的肝內與肝外的膽道系統,流入腸道內幫助消化。如果膽管阻塞或狹窄,使膽汁淤積於膽道內無法順利排出,就會造成黃疸。膽管阻塞的成因,分為良性與惡性。良性的膽管阻塞成因有膽管結石造成阻塞、其他原因造成的良性膽管狹窄、慢性胰臟炎造成膽管壓迫,或是膽管手術後併發症等。膽胰道惡性腫瘤則因國人平均餘命提升,發生率有緩慢上升的趨勢,腫瘤壓迫或侵犯膽管造成阻塞性黃疸的機會跟著上升。無法開刀的病患 可使用「體內膽管置放支架引流術」阻塞性黃疸應盡量讓膽管通暢,才能有較好的預後。無法開刀的病患,治療重點在成功維持膽管暢通,降低黃疸,避免膽管炎發生,使病患能及時接受化學治療或合併放射線治療,延長病患的存活期。王堯生醫師表示,解除病人膽管阻塞的方法,主要有「體內膽管置放支架引流術」及「體外經皮穿肝膽管引流術」2種。病況複雜的病人,也常會合併2種治療方式。體內膽管置放支架引流術的優點在針對中、遠段的膽管阻塞,透過內視鏡及X光透視鏡的輔助,將塑膠或金屬支架置入膽管狹窄處,金屬支架更有自主擴張狹窄處的優勢,與心臟冠狀動脈支架的原理類似。研究顯示金屬支架相較於塑膠支架使用期間更久,可減少重複接受內視鏡治療的次數,對惡性腫瘤膽管阻塞的病人有增加存活的時間。金屬支架也適用於良性膽管狹窄,更有主動擴張狹窄處的優勢,對於慢性胰臟炎所造成的膽管狹窄,其臨床治療效果更勝於塑膠支架。王堯生醫師提醒,阻塞性黃疸的治療,會因為病患複雜程度而有不同的治療策略,金屬支架也並非在所有情形下一定優於塑膠支架,須經評估。

作息不正常 男黃疸嚴重罹癌

作息不正常 男黃疸嚴重罹癌#黃疸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48歲的盧先生,過去在光學光電膜生產廠從事輪三班制的工作。因為不固定的休息睡眠時間,加上立求完美的性格,不僅三餐不正常,情緒更常處於焦慮的狀態。起初感覺胃腸系統不順暢,僅服用簡易成藥來排解不適,直到尿液成極深褐色,且皮膚、雙眼均呈現黃色,黃疸相當嚴重,且完全沒了食慾,才緊急就醫。經診斷後,確診為十二指腸壼腹癌。化療副作用多 體力備受考驗在被診斷為十二指腸壼腹癌後,醫師隨即安排進行手術。盧先生指出,手術後,因插氣管使得身體非常疼痛,不但無法起床,還得接引尿管,加上無法進食,僅能靠輸送頸動脈營養劑,導致身體極度脆弱。因此,在療養一個月後,盧先生決定採用化學治療。化療開始時,因為出現疲憊感、睡不飽等副作用,從手術後到化療,體重就足足減少了8-9公斤,以致他非常擔心體力不勝負荷,無法完成療程。讓副作用打退堂鼓 體重也恢復正常值盧先生的至交好友知道後,相當擔心他在治療後出現的不適,故不斷在網路搜索相關十二指腸壼腹癌資訊,並且發現到台灣小分子褐藻醣膠的研究實驗,經醫學中心人體臨床實驗。化療期間服用台灣小分子褐藻醣膠,能有效輔助緩解癌症化療後副作用帶來的不適。於是,盧先生在化療時,每天食用台灣小分子褐藻醣膠,長期下來,不僅食慾提升,拉肚子的次數減少,身體消化系統吸收也明顯變好,更重要的是,體重也恢復成正常值了。正規醫囑+輔療 找回食癒力盧先生表示,現在鄰居朋友看到他,總是稱讚他神清氣爽,從外表完全看不出來是癌症患者。他也會和其他癌友分享治療的過程,透過正規醫囑治療,搭配經過臨床試驗的台灣小分子褐藻醣膠,不僅提升治療品質,更讓他在面對癌細胞時,重獲新力量,除了提升身體機能運作外,也翻轉希望,讓人生更精彩。他並提醒,若有身體不適,請先洽詢專業醫療管道,才能成功抗癌。(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用餐後上腹疼痛 可能是膽結石塞住了

用餐後上腹疼痛 可能是膽結石塞住了#黃疸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台中一名29歲何姓孕婦定居韓國,7月中因腹部嚴重絞痛、飯吃不下,甚至伴隨黃疸症狀,當地醫師擔心輻射線檢查會影響到胎兒,建議他們轉至大型醫院,何姓孕婦最終決定返台治療。醫師檢查後發現,何姓孕婦的膽管因為長期被1公分大的結石阻塞腫脹成3倍大,這也是造成孕婦黃疸的主因。胎兒長期暴露高黃疸環境下也會提高致死率何姓孕婦診斷為膽管結石併膽管炎,如果持續出現黃疸的異常症狀,恐會影響未來胎兒的健康。烏日林新醫院婦產科產房主任凌大維表示,胎兒長期曝露於母體高黃疸環境下,也會增加胎兒和新生兒的致病率與致死率,也會影響胎盤功能,造成慢性胎盤功能不良,導致胎兒缺氧,在子宮內生長遲滯,易出現胎兒窘迫、早產,增加死產及週產期胎兒死亡率。只要遵守最小輻射劑量 孕婦也能安心治療烏日林新醫院胃腸肝膽科主任李傑哲表示,許多孕婦在孕期都會擔心輻射量的問題,針對一般正常的檢查,曝露的放射劑量並不大,只要謹守最小劑量,最大效果原則,透過醫師的專業評估,了解胚胎的發育階段,降低輻射劑量在安全範圍,都可以安心接受治療。 由於膽囊結石患者約有5%~10%同時合併膽道結石,提醒民眾若是用餐後上腹部出現飽脹、疼痛感,合併有消化不良、腹部脹氣、嘔吐、發燒、黃疸等症狀,必須緊急至醫院的胃腸肝膽科就診,經由專業醫師的判斷與治療,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新生兒黃疸」怎麼辦?

「新生兒黃疸」怎麼辦?#黃疸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7、8成的嬰兒會有黃疸問題,有些患者還會合併蠶豆症、紅血球過多,或是先天代謝異常如甲狀腺低下症等原因,這種狀況稱為「病理性黃疸」。早產24周的陳小妹妹因極度早產體重過輕,出生後即住進新生兒加護病房。醫師發現陳小妹妹的黃疸值為10,經照光治療4小時後效果未達預期,後經黃疸換血治療才獲得改善。血紅素壞過多、無法排出 皮膚黃黃的黃疸源自於身體紅血球的破壞,如果血紅素破壞過多或無法排出體外,導致膽紅素累積在體內,致使皮膚、體表和眼睛看起來黃黃的,就是「黃疸」。成大醫院小兒部醫師陳東華表示,極度早產兒的黃疸處理需特別小心,照光監測的效果如未達預期,可能屬於「病理性黃疸」,就得在確認病情後進行黃疸換血治療,以避免膽道閉鎖的風險。一般來說,膽紅素會與白蛋白結合後排出體外,過多的膽紅素會游離出來穿過嬰兒的血腦障壁造成腦損傷。這時會有厭食、活力不佳、張力過強影響心智成熟及生命危險的狀況,稱之為「核黃疸」。觀察嬰兒膚色、活力、大便顏色有無異常陳東華醫師表示,嬰幼兒初生時因為血紅素較成人多、血紅素壽命較短,以及肝臟機能較弱,容易產生黃疸,這種現象稱為「生理性黃疸」,約在出生2-3天出現,並於1-2星期左右消退。黃疸是否需要治療,必須觀察出生周數、病情狀況及初生後的時間。因此,家長應觀察嬰兒的膚色、活力、大便顏色等,如發現任何異狀應提早回診請醫師協助評估。

少女反覆腹痛 原來是先天性膽道囊腫

少女反覆腹痛 原來是先天性膽道囊腫#黃疸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14歲的王小妹近日常有上腹痛症狀,但吃了胃藥仍不見效。後來因為反覆腹痛就醫,檢查後發現腹部囊腫。經電腦斷層檢查診斷為膽道囊腫。小兒腸胃科醫師呼籲,家中兒童若有不明原因反覆上腹痛,建議家長帶往醫院就醫檢查確認原因,避免延誤治療。膽道囊腫表現症狀為反覆腹痛、黃疸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小兒腸胃科醫師徐千婷表示,膽道囊腫是先天膽道異常擴張的疾病,通常於10歲之前作出診斷,女性較常見。常見症狀為反覆腹痛、黃疸、腹部腫塊,若有以上症狀可以腹部超音波做初步檢查。如有異常可再加做電腦斷層檢查或核磁共振檢查以查明是否合併有結石,囊腫位置、膽管與胰管匯合處解剖構造異常。 膽道囊腫常常伴隨膽管與胰管結合處異常。目前詳細造成的原因未明,但總膽管與胰管匯合處異常是膽道囊腫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因為過長的總膽管與胰管匯合處,造成胰液反覆逆流到總膽管,造成膽管異常擴張而形成不正常的囊腫。術後可能併發膽汁滲漏或膽管發炎徐千婷醫師指出,膽道囊腫手術因涉及膽道剝離切除,小腸與膽道的重建,算是大手術,術後可能併發症為膽汁滲漏或是長期膽管反覆發炎。膽道囊腫形狀大小影響位置不一,大部分單獨影響總膽管,少部分為多發性,同時影響肝內小膽管。徐千婷醫師表示,膽道囊腫有可能演變成膽道癌,因此只要診斷出膽道囊腫,一定要儘早進行完整手術切除囊腫,以防癌症發生。對於無法手術切除的罕見囊腫,則需要接受定期追蹤。

從頭黃到腳 小心恐為貧血、黃疸找上門

從頭黃到腳 小心恐為貧血、黃疸找上門#黃疸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新生兒無法表達自身需求,透過爸媽的細心觀察照護是決定寶寶能不能健康的關鍵因素之一。小寶是個足月寶寶,出生後母奶吸食很順利,但爸媽卻覺得小寶的皮膚越來越黃,活力也較剛出生時差。出生第2天,醫生診斷小寶為高黃疸,問診才發現小寶父親是蠶豆症患者,後確診小寶為溶血性貧血合併高黃疸,經照光處置及補充輸液後,小寶恢復健康。病理性黃疸會從頭黃到腳台大新竹分院小兒部醫師李孟如表示,新生兒黃疸在台灣地區極為常見,又可分為「生理性黃疸」及「病理性黃疸」,所謂生理性黃疸通常出現在出生後第3天後,第5到7天大時達到高峰,且最高黃疸值未達照光標準,是非結合性黃疸。病理性黃疸則大多出生24小時內即出現,典型的黃疸症狀會從頭開始黃到腳底。父母若發現寶寶軀幹及下肢膚色很黃,需盡快就醫接受處置。引起黃疸的原因很多,其中一個常見的原因是由於紅血球破壞增加導致溶血性貧血及膽紅素製造過多。蠶豆症引發新生兒貧血伴隨黃疸會比較嚴重李孟如醫師提醒,蠶豆症引發新生兒溶血性貧血伴隨的黃疸較嚴重。一般新生兒於出生後48-72小時皆會進行新生兒篩檢,約2-4週後會有報告,在報告未明前,不確定寶寶是否有蠶豆症時,應先避免接觸紫藥水及樟腦丸。值得注意的是,寶寶呈現高黃疸期間進行蠶豆症數值的相關檢驗,可能會有偽陰性的情況。當寶寶處於高黃疸的情況時,較脆弱的紅血球被破壞了,留下來的是相對「健康」的紅血球,此時去驗蠶豆症的數值會偏高。此時醫師通常會建議在高黃疸狀況緩解後,再追蹤蠶豆症數值會較準確。另外,因為新生兒無法明確表達不適且臨床症狀變化快速,李孟如醫師呼籲,爸爸媽媽若有發現任何異狀,宜儘快就診。

又皮癢!放鬆心情有效止癢

又皮癢!放鬆心情有效止癢#黃疸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許多皮膚病都會癢,如疥瘡、溼疹、癬,但一般皮膚科所稱的「皮癢症」,是指除了乾燥及皮膚抓痕外,沒有其他皮膚病灶時的搔癢現象。皮癢症較明顯的成因包括慢性腎衰竭、黃疸、貧血、寄生蟲感染、異位性體質〈參見「異位皮膚炎」〉、皮膚乾燥等,而老人則有較高的發生機會。皮癢症元兇有哪些?除了上述情形外,皮膚劃紋症〈這是一種在正常皮膚上,搔抓後形成暫時局部紅色線狀浮腫的現象〉、人造纖維〈如隔間或屋頂所用玻璃纖維〉及羊毛纖維刺激,也是常見皮癢症的元凶,較罕見的原因還包括淋巴瘤與其他病症。不過多數患者,是找不出任何原因的。除非找出根本原因,否則皮癢症的處理僅是症狀治療而已,常用的方式包括口服抗組織胺及一些外用清涼止癢成分,如薄荷腦、酚、樟腦、爐甘石〈痱子膏〉,此外,crotamiton〈Ulex cream、Eurax衛樂素〉及Ichderm〈普膚〉部分精油〈如萬金油、白花油、尤加利樹油〉也常被使用,新近加入的外用止癢物質則包括麻醉劑EMLA及pramoxine及辣椒素〈capsaicin及Resenfertoxin〉。放鬆心情對癢的症狀也有一定的幫助特定肝、腎問題引起的皮癢症則另有特殊療法,照光就是其中一種方式。類固醇常被使用在發炎的控制上,但強效的類固醇膏雖然可以止癢,但反而會導致皮膚乾燥而傷害皮膚及養成依賴性。新的非免疫抑制劑如普特皮、醫立妥也有止癢效果。最近也有報告紅皮症患者以生物製劑「恩博」治療。癢的治療其實相當多樣性。皮膚是一種情緒器官,放鬆心情對癢有絕對的幫助,此外避免穿著羊毛、合成纖維衣物,避免環境過熱及乾燥,不食用酒精或辛辣食物也有一定幫助。皮膚乾燥者則選用較溫和的肥皂、清潔劑,避免清洗過熱的水或洗得過久。當然避免搔抓而改用拍打,或以冷水暫時外敷,也是頗有幫助。(本文摘自/從生活中照顧皮膚/台視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