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歲莊女士因臉部近年來反覆出現斑點,曾接受過多次雷射治療,但效果不佳,斑點常復發且逐漸擴大。至皮膚與美容醫學中心求診,透過臨床檢查與皮膚鏡觀察,再結合皮膚分析儀器輔助檢測後,接受切片檢查,最終確診為基底細胞癌,因即時發現,後續成功安排手術完全切除。醫師表示,這類皮膚癌不適合雷射治療,必須以手術切除,確保病灶完全移除,避免腫瘤進一步擴散。
53歲莊女士因臉部近年來反覆出現斑點,曾接受過多次雷射治療,但效果不佳,斑點常復發且逐漸擴大。至皮膚與美容醫學中心求診,透過臨床檢查與皮膚鏡觀察,再結合皮膚分析儀器輔助檢測後,接受切片檢查,最終確診為基底細胞癌,因即時發現,後續成功安排手術完全切除。醫師表示,這類皮膚癌不適合雷射治療,必須以手術切除,確保病灶完全移除,避免腫瘤進一步擴散。
夏天玩水、出遊、騎單車、路跑、運動等戶外活動,小心增加大面積曬傷!《優活健康網》特選此文,皮膚科暨美容醫學中心醫師提醒,持續曝曬陽光6~12小時後,皮膚出現輕微曬傷症狀時,可自行居家護理;但嚴重曬傷就必須盡快就醫,包括皮膚有水泡或破皮、持續刺痛感、發燒、嚴重脫水時,都應該到醫院就診。
夏天高溫炎熱,不少人認為「山上比較涼」常出外踏青,但以為有樹蔭就可以不用防曬。不過《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皮膚科醫師警告,小心高山上空氣稀薄、紫外線更強,一不注意就會比待在平地更容易曬傷!提醒民眾出門前務必先準備好「防曬4寶」避免曬傷,若真的不幸曬傷,可用冰敷來舒緩皮膚疼痛不適。
炎炎夏日豔陽高照,若沒做好防曬,皮膚容易反覆曬傷脫皮。但不少民眾還是避免不了在陽光曝曬下騎車、進行戶外活動,那要如何預防皮膚曬傷、變黑呢?營養師表示,除了透過物理、塗抹防曬乳防曬外,可藉由飲食的方式來調整,讓天然的營養素來幫助皮膚抵抗太陽光。
夏天烈日炎炎,帶來的紫外線對皮膚有非常大的危害,不僅會加速老化,甚至可能進一步造成皮膚癌,因此千萬別以為防曬只是為了美白這麼簡單,更別忽視做好防曬的重要性。為了迎接炎炎夏日的到來,各大賣場相繼上架和販售許多防曬用品,而網友們熱烈討論的正確擦防曬「5大方法」有哪些呢?以下解答!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隨著疫情微解封,外出踏青民眾日益增加,台中市張姓婦人日前揪團挑戰合歡東峰,原本成功攻頂後開心下山,回家後竟發現纖纖玉手秒變乳豬手,全身發燙更是十分難受,同仁戲稱「美魔女媽媽變身紅孩兒」,醫師提醒,高山地區紫外線強烈,外出必備防曬四寶,不僅預防曬傷,也能降低罹患皮膚癌風險。誤認「山上很涼」、「太陽沒有很大」不會曬傷張姓婦人雖已年近五十,但因保養得宜,是朋友眼中的美魔女代表,日前她號召同好攀登合歡東峰,一行人浩浩蕩蕩出發,她自恃當天氣候涼爽,還有微風輕拂,下車後僅穿著T恤就隨隊攻頂,2個多小時下來,拍了許多美照,返家後卻發現雙手及肩頸曬得紅通通,讓她徹夜難眠,不斷沖水降溫、毛巾冰敷後,狀況才稍稍好轉。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皮膚科醫師方心禹指出,夏季一到,門診就會陸續出現曬傷症狀患者,一問之下,發現多數人都認為「山上很涼啊」、「太陽沒有很大」,或者「只是走路一下而已,應該沒關係吧?」其實若沒有做好防曬工作,恐怕已暴露在嚴重紫外線曬傷範圍。方心禹表示,「曬傷」指的是皮膚發炎反應,輕則發紅發癢、腫脹疼痛,嚴重的話,會形成水泡,引起發燒、畏寒,休克等全身性不適,甚至會變異成皮膚癌,造成永久性傷害。海拔3千公尺高山 紫外線強度比平地高40%尤其高山地區因空氣稀薄,過濾紫外線的效果較差,根據研究,海拔每上升300公尺,紫外線的強度平均會增加4%,如以海拔3千公尺高山為例,紫外線的強度會比在平地高40%,一旦沒有做好防曬,短短幾分鐘可能就會「烤」成紅番薯。方心禹建議,若有登高計畫,務必事先準備好帽子、陽傘及長袖長褲輕薄衣物,同時依據每人膚質敏感度需求,選對防曬乳液產品(並非指數越高越好),上述四項物品可以降低大幅降低曬傷風險,萬一真的不幸曬傷,可先使用具鎮定及保濕效果保養品、毛巾冰敷及補充水分應急,切忌戳破水泡或誤信牙膏、美白乳液等錯誤用法,以免二度刺激皮膚,造成患部惡化或病變,享受健康陽光一「夏」。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45歲陳先生日前把握暑假的尾聲與家人安排熱門的獨木舟戲水之旅,玩水前沒有防曬,僅穿著輕便上衣短褲上場,沒想到一趟4小時獨木舟之旅下來,雙腿嚴重曬傷、起水泡,呈現紫芋般的顏色,嚇得趕緊就醫,曬傷程度已達真皮層!傷及真皮層 腿部布滿大小水泡書田診所整形美容科主任醫師黃季怡表示,患者參加上午8點至中午12點獨木舟行程,未做任何防曬措施,划船途中忽略了刺痛感不知曬傷,隔天又參加步道行程,由於沒有休息加上褲子不斷摩擦雙腳,曬傷部位受損更嚴重,就醫時下肢腫脹、疼痛不已,腿部布滿大小水泡,經治療後腿部曬傷發炎狀況改善許多,治療後的恢復期更重要,多抬腳休息,不要讓雙腳皮膚受外力磨擦,以免水泡發炎惡化。皮膚有刺痛感,小心是曬傷警訊!曬傷是由於皮膚過度接觸紫外線,產生紅腫、刺痛及發熱的症狀,曬傷範圍若達真皮層,皮膚發炎反應會更嚴重,出現水泡、滲出液,甚至有脫水的危機。因此,當曬後皮膚出現刺痛感,即是曬傷的警訊,當下可以流動冷水沖或濕敷患部降溫,並補充水分及電解質,讓暴曬的傷害降低。水面或雪地紫外線反射殺傷力更大黃季怡指出,門診曾遇過曬傷患者治療後不到幾天,以為沒事了又外出運動,結果水泡惡化趕緊回診。曬後治療首要鎮定舒緩,倘有水泡或傷口須就醫治療,適時補充維生素C及蛋白質幫助傷口癒合,曬傷後的10~14天是恢復期,此時皮膚還很脆弱,盡量讓患部休息,不要外出暴曬,注意衣著材質,不要磨擦皮膚,避免傷口再度感染。黃季怡提醒,夏日戲水不要輕忽紫外線的殺傷力,特別是水面上或雪地反射出的殺傷力更大。為了避免曬傷,防曬措施要確實,其中耳朵及頸後是容易被忽略的防曬部位,除了勤擦防曬品,可搭配物理性遮蔽方式如穿著長袖或防曬衣物保護皮膚,適時補充水分,才能降低曬傷的機會。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今年夏天高溫連連,氣溫平均幾乎都超過35度上,各地紫外線指數也都屬於8級以上過量級,沒做好防曬工作、熱愛戶外活動的民眾一不小心就很容易曬傷,肌膚就容易呈現紅腫炙熱的曬傷狀況,防曬工作千萬不要偷懶,才能避免皮膚受到傷害,而曬傷後也要立刻處理,避免過度發炎。 立刻沖冷水或冰敷 減少刺痛感當肌膚被曬到紅腫刺痛,皮膚科醫師陳振豐建議立刻沖冷水或冰敷,藉由急速降溫來減少刺痛感並鎮定肌膚,接著可使用保濕產品來補充肌膚水分,若肌膚已曬到發炎脫皮,除了儘快冰敷降溫之外,有脫皮狀況產生則代表肌膚表皮細胞已壞死,即使再擦上保養成分也無法吸收,可等到發炎紅腫情況消退後,再使用油性乳液,來加速死掉表皮的代謝。油性產品讓組織發熱 無法降溫陳振豐醫師提醒,許多民眾在曬後肌膚發炎情況下,誤以為馬上塗上萬金油、面速力達母等具清涼感產品,能消炎降溫,其實這都是錯誤方式,塗抹上的清涼感是因薄荷等成分刺激,實際上並不能幫助降溫,而曬傷發炎之後立即擦上此類油性產品來包覆肌膚,反而會讓組織繼續發熱,溫度無法下降。曬傷易使皮膚老化 黑斑、皺紋肌膚曬傷後,陳振豐醫師建議可擦上輕量類固醇藥膏及蘆薈露產品,能改善紅腫熱痛狀況並消炎鎮定,但勿將新鮮蘆薈直接擦上,以免當中的不純物質導致過敏,一般情況下,人們在發現皮膚曬傷後,如果不緊急處理,容易導致皮膚受到更嚴重的傷害,導致讓皮膚出現老化症狀,包括黑斑、皺紋、鬆弛、角質層增厚…等,讓視覺年齡較實際年齡老,因此,在皮膚曬傷後,應立即處理或者尋求皮膚科醫師的協助,醫師會視情況,開出消炎止痛藥給患者服用,降低發炎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