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血

樂閱讀/從身體狀況檢視一下 你貧血了嗎?

樂閱讀/從身體狀況檢視一下 你貧血了嗎?#貧血

中醫裡並沒有「貧血」這個病名,而是稱為「血虛」,當你身體出現下列症狀超過三項,很可能就是血虛了。但要說明的是,有這些這些症狀的人,不一定有貧血,只是貧血的人由於血色素低,就越容易有這些症狀:1)頭腦/頭暈、記憶力減退、注意力會不集中,除此之外,有些血虛的人還會有失眠、淺眠、多夢、心神不寧的狀況。2)頭髮/中醫說「髮為血之餘」,當血不足的時候,頭髮會比較乾燥,分岔、斷裂,有時候還會脫落,這些都跟血虛有關係。3)眼睛/眼睛是最自我診斷最好的方式,可以翻開下眼瞼查看此區顏色,如果顏色已經比較偏白色,大概血色素都已經在10以下了。4)舌頭/一般來說,血虛的人舌苔比較光滑,容易有舌炎或是舌痛、舌瘡,若你是營養不良性的貧血,也就是缺乏維生素B12的時候,也比較容易口瘡、舌頭破。5)心臟/容易心跳加快、心悸,呼吸不順。6)皮膚/真的嚴重貧血的人,皮膚顏色是比較偏向蠟黃色,而且比較乾燥,容易脫皮、脫屑。7)指甲/指甲比較白、沒有光澤,此外也會變得比較薄,容易斷裂。除了上述幾個基本指標外,在血虛的症候裡面,四肢末梢除了容易冰冷外,還會容易麻,動作會比較不靈活,這些都是屬於血虛的症候,不過血虛不等於貧血,這點還是要區分清楚。(本文作者/超級電視台)(摘自/請你跟我這樣過2:順著生理黃金週期養子宮,氣色好、膚質透,纖瘦美一輩子/三采文化)

長期貧血求診 才發現胃腸道基質瘤作祟

長期貧血求診 才發現胃腸道基質瘤作祟#貧血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新北市一名年約50歲的婦人連續數月感到疲倦、身體無力,驗血發現血紅素偏低,一開始不以為意,以為是女性常見的缺鐵性貧血,便先添購補鐵維他命,食用數月後,貧血症狀仍無改善,才再進一步求診。經糞便潛血、電腦斷層檢查,竟發現是罹患胃腸道基質瘤,胃部腫瘤大約6公分,及時開刀救命。醫師提醒,貧血亦有可能是胃腸道腫瘤出血的初期表徵,呼籲民眾千萬不可輕忽身體發出的警告訊號!出現貧血、腹脹、腹痛及解黑便徵狀 不可輕忽!署立雙和醫院血液腫瘤科謝燿宇醫師表示,胃腸道基質瘤最常見的症狀是腹脹、腹痛及腸胃道出血,一般女性容易覺得貧血是常見問題而輕忽其嚴重性,若診療後仍然反覆發作貧血症狀超過三個月,就應盡速就醫確認病灶發生原因,以利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臨床中胃腸道基質瘤最常被發現的部位為胃部,其次是小腸及大腸,由於症狀非特異性,因此,在早期不易發現,絕大多數患者是有了症狀就醫後才進一步確診。雖然國際醫學界有共識,將中高復發風險的胃腸道基質瘤視為惡性腫瘤的一種,但謝醫師表示,令人欣慰的是目前已有突破過去治療模式的標靶藥物治療,讓胃腸道基質瘤得以像慢性病一樣,獲得穩定控制,大幅延長存活期。如上述的胃腸道基質瘤女性病患幸運地及時發現,透過手術切除腫瘤後,評估為中度復發風險族群,經醫師建議接續以第一線口服標靶藥物治療,截止目前,疾病控制良好,其仍可擁有高品質的退休生活,享受人生,完成遊山玩水的夢想。自行停藥恐釀禍 持續用藥為控制疾病關鍵謝燿宇醫師進一步說明,由於標靶藥物治療成效佳,口服劑型讓患者服藥更方便,以致少數患者容易認為自己疾病狀況已獲得控制,不須再服藥或自行減少藥物劑量,這樣的錯誤觀念恐讓患者陷入高復發風險中。醫師門診經驗中,有少數病患自行停藥反而使病情復發轉移,導致需二度開刀,得不償失!此外,少數患者也會有錯誤迷思,認為長期服用標靶藥物會引發腎衰竭或洗腎,謝醫師特別強調,其實,胃腸道基質瘤第一線口服標靶藥物不經腎臟代謝,因此,病友無須過度擔憂,建議對治療若有疑問,可立即諮詢醫護人員,勿聽信錯誤資訊而讓疾病演變成不可逆之情況。提醒民眾要留意身體上的小變化,若有腹部持續腫脹、有壓迫感及疼痛、腸胃不適、貧血持續數週或數月,都可能是胃腸道基質瘤的徵兆;而胃腸道基質瘤患者,謝燿宇醫師鼓勵保持樂觀心態面對疾病,並且定期於門診追蹤檢查,唯有積極追蹤、治療,才能有效預防疾病進一步惡化。

急性發燒伴隨出血 恐血癌前兆

急性發燒伴隨出血 恐血癌前兆#貧血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急性血癌早期檢測不易,急性發燒、貧血、紫斑出血可能是癌症前兆!醫師表示,民眾需多加留意身體徵兆,因急性血癌往往伴隨急性發燒,出血、貧血、血小板急速下降等併發症,和一般感冒發燒略有差異,因此患者若發燒、帶有貧血或紫斑出血,應儘速就醫確診。台北慈濟醫院血液腫瘤科高偉堯醫師表示,急性血癌大多是早期造血幹細胞發生成熟障礙且大量增殖,而慢性血癌則是較成熟的造血細胞產生異常病變所引發,因此慢性血癌常通常可透過健檢發現,如白血球過高等;但血癌周邊血液常規檢查中,不成熟的芽球性細胞,不一定可以檢測出來,使得急性血癌檢測的困難度增高。因急性血癌早期檢測不易,民眾若有急性發燒、貧血、紫斑出血的情況可能是癌症前兆,千萬不能輕忽。此外,血癌不只是會影響紅血球、白血球與血小板的生成,進而引發貧血、出血、感染等併發症,嚴重者還可能發生器官衰竭或死亡。不放棄治療!目前治療血癌方式有化學藥物治療、血液幹細胞移植等,高偉堯醫師建議病人配合醫囑、積極治療,仍有根治與治癒的機會。

貧血易疲倦、暈眩 5招提升鐵質吸收

貧血易疲倦、暈眩 5招提升鐵質吸收#貧血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台灣13至34歲女性是缺鐵高風險一族,很多女生從小習慣了站起來就頭暈。根據國民健康局衛生福利部調查顯示,國內女性從四歲以上,就可能潛藏貧血問題,貧血分成兩種:地中海型與缺鐵性貧血,前者屬於遺傳性基因缺陷,後者則是一般女性較常見問題。有效預防貧血  5招聰明補鐵女性進入青春期後,因為每月生理期造成血紅素及鐵質流失,如果再加上飲食不均衡,就很可能得到缺鐵性貧血。症狀輕者,常有疲倦、暈眩、體能差、走路或爬樓梯會喘、甚至心悸等不適;嚴重者會有嗜睡、食慾不振、甚至心衰竭等症狀產生,實在不容輕忽。因此,基隆市中山區衛生所謝鈴琴主任,提供5招聰明補鐵小撇步:1)平日多攝取含鐵量較高的動物性食物,包括紅肉、肝臟、蛋黃、乳製品。2)含鐵量較高的植物性食物包括:木耳、蘑菇、海帶、深綠色蔬菜,通常顏色愈深,含鐵量愈高。3)素食者最好選擇同時含有維生素C和鐵的蔬果,如酪梨、棗子、草莓、黑芝麻、紅豆、綠花椰菜、海藻,或是在進餐時,多喝杯柳橙汁、檸檬汁,也有助於人體吸收鐵。4)若是嚴重貧血者,仍應就醫,依醫師處方補充鐵劑為宜。5)中醫食補方面,可用四物湯〈加人蔘、黃耆〉、可補脾胃之氣的四君子湯,來改善消化及吸收功能,達到促進紅血球生成的作用。。

輕微貧血 檢查竟是大腸癌第四期?!

輕微貧血 檢查竟是大腸癌第四期?!#貧血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名三十多歲的上班族,平常飲食喜愛吃炸雞、燒肉,蔬菜、水果攝取少,更幾乎不運動。某日體檢,檢查發現有輕微的貧血。直到兩、三個月前開始出現反覆便祕、腹脹等症狀;而前來求醫,竟被診斷出已罹患大腸癌第四期。之後這名病患合併使用化療藥物和標靶藥物治療後,成效良好,目前正穩定控制中。成大斗六分院血液腫瘤科李欣學醫師表示,大腸癌的前期經常沒有任何症狀,但由於長期腸胃道慢性出血,可能導致缺鐵性貧血,有些患者可能會在抽血檢查時發現或因為貧血所造成的頭暈、無力等症狀而前來就醫,民眾和臨床醫師若未提高警覺,則很可能被誤診為因其它原因所造成的貧血,而錯失早期治療癌症的機會。預防大腸癌 應注意飲食生活習慣早年罹患第四期大腸癌的病患,往往只能存活三至六個月。李醫師說明,近年來由於藥物的進展,讓許多處轉移的第四期大腸癌病患,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以延續生命。因此,李醫師呼籲,平常除了應注意的飲食生活習慣和健康檢查外,一旦發現貧血莫輕忽,應尋求專業醫師找出正確的病因。 

貧血不可輕忽 嚴重可致罕見血液疾病

貧血不可輕忽 嚴重可致罕見血液疾病#貧血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採訪報導)你是否平常也有貧血的困擾呢?小心,可別輕忽了!根據衛生署委託中央研究院之計畫調查發現,台灣65歲以上老人有19.5%男性及18.8%女性有貧血症狀,發生率約是每五人即有一人。而此類跟血液有關的疾病,如多發性骨髓瘤或是骨髓增生不良症候群,通常在初期都是以貧血症狀顯現,年紀越大好發率就越高。多發性骨髓瘤是一種最常見的血液罕見疾病,會侵犯骨髓引起全身多處骨頭的疼痛,也會影響正常的造血功能,導致貧血、血小板缺乏、免疫能力下降等潛在會危及生命的病症,且約有98%是在40歲以後發生;骨髓增生不良症候群是一種骨髓造血病變,好發年齡多在65至70歲前後,異常之造血功能會導致不正常的幹細胞成熟,以致骨髓幹細胞無法正常地分化成熟成正常的紅血球、白血球及血小板,另外也將致使骨髓增生與慢性的周邊血液細胞減少。不過美國Celgene賽基藥廠的兩項藥品,瑞復美膠囊和委丹扎注射劑已在台灣通過健保給付,針對多發性骨髓瘤及骨髓增生不良症候群的治療藥品,兩項藥物平均可讓患者年省兩百多萬藥費。瑞復美屬於口服膠囊,不會有其他骨髓瘤藥物會出現的周邊神經病變副作用,而委丹扎則是國內治療骨髓增生不良症候群的唯一用藥,這兩種藥物通過健保給付,對罕見血液疾病患者可是一大好消息。美國Celgene賽基藥廠也應經濟部邀請來台訪問,總公司執行副董艾勒斯表示,很開心這兩項藥品在台灣通過健保給付,造福更多患者,他們主要優先考量就是讓病人可以取得藥物,感謝台灣健保局的支持,病患可以得到更好的治療,才是最重要的。此外,Celgene賽基藥廠也至台大醫院、台大臨床試驗中心參訪,艾勒斯指出,台灣癌症研究,特別是肝癌、肺癌等,在全球學術領域是讓人振奮的,未來不排除與台灣藥廠合作、甚至在台設立研究中心的可能性,不過現階段還是以學術研究,研發更有療效的癌症新藥為目標。(圖片來源:主辦單位提供)

改善貧血頭暈目眩 只補鐵可不夠!

改善貧血頭暈目眩 只補鐵可不夠!#貧血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提到貧血這件事,許多人腦海中第一個閃過的就是缺鐵,但是所有的貧血都是缺鐵嗎?只要補充鐵,貧血就會改善了嗎?而女性是不是該去買鐵劑補一下?更要多吃葡萄乾、蘋果這些食物?台東基督教醫院營養師陳姿樺表示,其實,「貧血」是一個最終顯現在外的結果,造成的因素卻不是只有一個。所以面對貧血這件事時,我們需要先確定是什麼因素相互干擾或加成所造成的。 一般而言,造成貧血的原因可大致區分為:遺傳性貧血,如地中海型貧血等;紅血球流失性貧血,如大出血等;營養性貧血,缺乏維生素B12或葉酸、鐵,蛋白質及熱量不足等其中之一或多種所造成。而較為一般人忽略的「營養性貧血」為巨球性貧血、惡性貧血、小球性貧血、蛋白質及熱量不足性貧血。陳姿樺表示,葉酸與細胞內遺傳物質的合成及細胞分裂有關,缺乏時,紅血球無法正常分裂,形成不成熟且相對體型較大的紅血球,稱為巨球性貧血。 而影響貧血最重要的關鍵-「葉酸」,又該如何補充呢?營養師表示,「葉酸」在肝臟、酵母、綠色蔬菜、豆類、水果等食物的含量豐富,目前國人的葉酸攝取主要是以蔬菜水果為主。每一百公克(約半碗)的蔬菜,約含有30~100微克左右的葉酸。除了酗酒會干染葉酸儲存,發炎性腸道疾病、口服避孕藥的使用、懷孕及哺乳也會使葉酸需求量增加。此外,鐵又該如何補充呢?與傳統吃葡萄乾、蘋果會補鐵觀念不同的是,鐵在肝、腎、肉、蛋黃、堅果、豆類、綠色蔬菜內含量較多,而且動物性的鐵質吸收率又遠比植物性佳。鐵質在酸性環境下吸收率較高,建議每餐可挑選富含維生素C食物,例如:餐後可吃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當人體攝入蛋白質及熱量不足以供給身體所需時,也會影響紅血球製造及生理機轉維持。這時的貧血通常伴隨鐵質、葉酸,甚至維生素B12缺乏。發生頭昏目眩等狀況時,有些人會自行判讀為貧血而服用偏方或祕藥。由於頭暈目眩並不是只有貧血才會發生,確實有貧血者也不見得會有明顯或統一的徵狀,建議如果有相關疑慮應洽詢醫師。(資料來源/一粒麥子雙月刊)

缺鐵性貧血 嚴重導致大量掉髮、異食

缺鐵性貧血 嚴重導致大量掉髮、異食#貧血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鐵質是人體合成紅血球血色素所必需的重要元素,當人體內的血色素低於正常時稱為貧血。缺鐵性貧血是最常見的貧血,根據衛生署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的結果,台灣每十位生育年齡婦女中有2位有鐵質不足的情形,其中半數合併貧血的症狀。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家庭醫學科醫師賴芸蜂表示,很多缺鐵性貧血病患都在公司體檢的血液檢驗項目中連續幾年出現紅字,卻遲遲未就醫治療,等到身體開始出現明顯的貧血症狀時,覺得心悸就看心臟科,頭暈不舒服又掛神經科,胸悶呼吸急促換掛胸腔科,心電圖和X光都看不出異常,驗了血才發現是缺鐵性貧血。  缺鐵性貧血形成的原因有飲食攝取不足、鐵質需求增加、急慢性出血、鐵質吸收障礙等等。貧血病患常會覺得體力差、容易疲倦、精神不濟、注意力不集中、頭暈、臉色蒼白、心跳加快、血壓偏低,和運動時呼吸短促等,有些也會抱怨記憶力和學習能力衰退。嚴重貧血時,甚至可能發現光滑狀舌、大量掉髮及異食症等症狀。賴芸蜂提醒,雖然紅肉、新鮮肝臟、蛋黃、乳酪、穀類、紫菜、堅果及深綠色蔬菜屬於含鐵量較多的食物,但是食補鐵質的吸收和利用率有限,對於鐵質缺乏嚴重的病患而言,是緩不濟急的。另一方面,攝取動物性含鐵食物也會有膽固醇過量的疑慮。一般民眾以為貧血只是小病,只要多吃補鐵食物就會好了,其實這是錯誤的認知。賴芸蜂強調,缺鐵性貧血的治療,在補充鐵劑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找出並矯正缺鐵的原因。月經過多的婦女,應該配合婦科超音波檢查,排除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症等疾病。另外,男性缺鐵性貧血的原因,以胃腸潰瘍或痔瘡出血最常見。大於六十歲的老年人則要考慮胃腸惡性腫瘤。原住民、農夫或有食用生肉習慣的病患,還要注意寄生蟲感染的可能性。所以,民眾驗血檢查發現有貧血時,應該請教專業醫師,了解造成貧血的真正原因,切勿自作主張購買鐵劑服用,以免延誤正確的診斷及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