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一名55歲的林女士,因過去幾個月出現頭暈,所以,接受抽血檢查,發現有貧血的現象,且追蹤數次後問題還日趨鹽重,甚至還出現下背痛的症狀,結果轉診至血液腫瘤科才發現,她腎功能指數、鈣離子過高之電解質異常,免疫球蛋白數值也明顯升高,X光更發現骨頭有多處蝕骨性病灶,骨髓腔中充滿了異常的漿細胞,確診為多發性骨髓瘤。所幸,在醫師的建議下,她接受了數種藥物合併標靶藥的組合治療,經過治療後,腎功能異常及貧血已有明顯改善,於是進行自體幹細胞收集及移植,目前治療至今已經超過3年,無復發的跡象。臨床表現多樣 貧血、骨頭痛皆為症狀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內科卓士峯醫師表示,多發性骨髓瘤是一種源自骨髓漿細胞的血液惡性腫瘤,在血液惡性疾病的發生率中佔第三位,好發於年紀較大的族群,且與與2、30年前相比,多發性骨髓瘤的發生率還上升了4倍之多。由於多發性骨髓瘤的臨床表現十分多樣化,可能同時影響許多器官,例如:頭暈、視力模糊、血液不易凝固、腎臟衰竭、貧血等,此外,癌化的漿細胞也會與蝕骨細胞產生作用,造成骨骼侵蝕及骨質流失,因此,骨髓瘤病人常有貧血、高血鈣、骨頭疼痛,甚至病理性骨折。造血幹細胞、標靶藥物 治療選擇性多治療上,因近幾年有標靶藥物的問世,在治療上有長足的進步;另一個治療方式則是利用病人自體的造血幹細胞,進行移植來治療多發性骨髓瘤,且國外臨床試驗也發現高劑量化學治療合併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治療反應率、存活率好,所以,若是年齡或是身體狀況許可的話,可建議選擇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來加強疾病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