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血

她昏倒非貧血 竟是卵巢囊腫引起

她昏倒非貧血 竟是卵巢囊腫引起#貧血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張致筠/綜合報導)進入初秋時節,可要當心疾病悄悄上門!尤其是身體較虛者,一不留意恐怕就讓病菌入侵。一名36歲女子,因長期熬夜加班、飲食不正常,某日突然暈眩昏倒,原以為是操勞所致,沒想到竟是卵巢囊腫引起!醫師提醒,秋季正是婦科病好發期,女性要特別注意。用力轉身就暈眩 血管扭曲造成腹痛只要頭昏、無力又暈眩,一般都會以為是貧血造成,但沒想到這位女子突如其來的頭疼,原因竟然非同小可,而是「卵巢囊腫蒂扭轉」引起,結果實在令人吃驚。醫師表示,病患的檢查報告顯示,卵巢兩側皆有囊腫,左側為6公分、右側5公分。而所謂的「卵巢囊腫蒂扭轉」,是一種常見的婦科急腹症。醫師解釋,由於女子長期飲食不規律,導致內分泌失調,剛好當天轉身時過度用力,使提供卵巢囊腫的血管扭曲,導致靜脈回流受阻、血管破裂瘤內出血,造成缺血及壞死才引起劇烈腹痛,最後昏倒在地;所幸及時搶救,否則後果不堪設想。婦科病好發秋季 當心腰腹、足部著涼現在時值秋季,早晚溫差大加上氣候變化無常,許多抵抗力較弱的女性,會因一時無法適應導致病菌趁虛而入,而引發婦科病。因此醫師提醒,此時節女性更該注意健康,尤其肚子容易著涼,恐引起子宮、下腹部血液不循環,影響經期規律,須特別留意腰腹及足部保暖。 

妙齡女長期貧血 竟罹胃癌末期

妙齡女長期貧血 竟罹胃癌末期#貧血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張致筠/綜合報導)蹲下起身就頭暈、疲倦、無力,感覺一動就快昏倒,這些都是貧血象徵,更是不少女性的困擾;醫師提醒,千萬別小看貧血造成的危害。中國一名20歲妙齡女子因長期貧血,未曾做過檢查,近日才發現,原來是罹患胃癌,且已錯過最佳治療機會。以為吃多就能「補回來」 錯過黃金治療期對於貧血,多數人都認為只要吃點東西「補回來」就可以,而這名女子也不例外。當地醫師表示,病患送到醫院時,全身皮膚呈現乾燥脫水樣、頭髮乾枯、臉色慘白等症狀,且有腹部腫大、左側鎖骨淋巴結腫起,胸腔積水等現象。檢查確認,已是胃癌末期,且錯過黃金治療時期。根據女子描述,前陣子就因貧血而住進醫院,但當時以為是平常吃素,加上習慣偏食,才造成貧血的問題,醫師曾建議她進行檢查,好判斷真正原因,但家人和自己都認為只要多吃一點就能補回來,而拒絕檢查,拖延治療時期才釀成悲劇。貧血隱藏消化道疾病 導致慢性失血平常就能注意的小病竟成胃癌末期,令人震驚,醫師說明,其實人體消化道疾病或婦科疾病導致的慢性失血,就是貧血。看起來很小的問題,卻隱藏身體慢性疾病,實在不容小覷,因此,若發現自己有貧血症狀,經作息及飲食調整,都沒有太大改變,還是及早就醫,避免造成不可挽救的情況。

下背痛又貧血 她多發性骨髓瘤上身

下背痛又貧血 她多發性骨髓瘤上身#貧血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一名55歲的林女士,因過去幾個月出現頭暈,所以,接受抽血檢查,發現有貧血的現象,且追蹤數次後問題還日趨鹽重,甚至還出現下背痛的症狀,結果轉診至血液腫瘤科才發現,她腎功能指數、鈣離子過高之電解質異常,免疫球蛋白數值也明顯升高,X光更發現骨頭有多處蝕骨性病灶,骨髓腔中充滿了異常的漿細胞,確診為多發性骨髓瘤。所幸,在醫師的建議下,她接受了數種藥物合併標靶藥的組合治療,經過治療後,腎功能異常及貧血已有明顯改善,於是進行自體幹細胞收集及移植,目前治療至今已經超過3年,無復發的跡象。臨床表現多樣 貧血、骨頭痛皆為症狀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內科卓士峯醫師表示,多發性骨髓瘤是一種源自骨髓漿細胞的血液惡性腫瘤,在血液惡性疾病的發生率中佔第三位,好發於年紀較大的族群,且與與2、30年前相比,多發性骨髓瘤的發生率還上升了4倍之多。由於多發性骨髓瘤的臨床表現十分多樣化,可能同時影響許多器官,例如:頭暈、視力模糊、血液不易凝固、腎臟衰竭、貧血等,此外,癌化的漿細胞也會與蝕骨細胞產生作用,造成骨骼侵蝕及骨質流失,因此,骨髓瘤病人常有貧血、高血鈣、骨頭疼痛,甚至病理性骨折。造血幹細胞、標靶藥物 治療選擇性多治療上,因近幾年有標靶藥物的問世,在治療上有長足的進步;另一個治療方式則是利用病人自體的造血幹細胞,進行移植來治療多發性骨髓瘤,且國外臨床試驗也發現高劑量化學治療合併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治療反應率、存活率好,所以,若是年齡或是身體狀況許可的話,可建議選擇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來加強疾病的控制。

老年人貧血是危險信號!恐是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

老年人貧血是危險信號!恐是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貧血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端午一過,天氣變得更加炎熱,年過半百的李阿伯已經有好一陣子覺得頭暈、沒力氣,有時就連走路都覺得喘,偶爾會出現發燒,甚至貧血的現象。原本以為是暑熱加上年齡的關係,沒想到,經過檢驗後才發現罹患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MDS,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台中榮總血液腫瘤科楊陽生醫師指出,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好發於60歲以上的老年族群,是由於造血細胞基因出現老化,無法正常分化而導致造血功能出現異常,臨床上的症狀多以貧血、頭暈、無力、抵抗力差、偶有點狀出血、瘀青及不明原因發燒、體重減輕等現象為主。在臨床上,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約有四分之一的患者會演變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必須採取積極控制感染及化學藥物等治療才能延緩病情;而絕大多數的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患者都屬於低、中風險,也就是轉變成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機率不高,但卻需長期間歇性輸血,以緩解貧血等不適症狀。輸血頻率高 易鐵質沉積造成併發症長期間歇性輸血的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患者,需頻繁輸血,如果一個月需輸血2袋、等於一年輸血超過20袋,「這樣的輸血頻率容易造成體內心、肝、胰及性腺等器官鐵質沉積,而出現如慢性肝病、肝硬化、肝癌、糖尿病病變、心血管病變、甲狀腺功能低下和關節病變等併發症。」楊陽生醫師提醒,要避免併發症產生,就要定期監測血清鐵蛋白(serum ferritin, SF)的濃度,一旦大於1000 ng/mL就必須進行排鐵治療,以降低鐵質對器官的傷害。口服排鐵劑 可提高患者生活品質楊醫師表示,有研究指出,進行有效的排鐵治療後,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患者能減少輸血的頻率、延緩惡化成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進程,以往注射型的排鐵劑必須施打在皮下,且每次都需耗費10小時,一周要打上5至6次,等於一個月有20幾天都要打針,非常辛苦。如今有口服排鐵劑可溶錠可供選擇,一天喝一次,具便利性,治療作用與注射型一致,改善了患者的生活品質。楊陽生醫師提醒,對於需定期輸血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患者,必須規律治療、定期回診,且若服用口服排鐵劑一定要有恆心,不能擅自停藥,遵循醫囑並與醫師配合、溝通,才能「健康呷百二」!

嬰幼兒長期缺鐵 恐影響認知、學習力

嬰幼兒長期缺鐵 恐影響認知、學習力#貧血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缺鐵是世界各國小朋友最常見的營養缺乏問題,也是引起缺鐵性貧血的主因,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世界約有1/4的人口有貧血;特別是學齡前兒童、青少年及婦女。醫師指出,缺鐵會使人易疲勞、沒精神、注意力不集中。另外鐵也是中樞神經細胞合成與傳遞的重要元素,因此在胎兒及嬰兒時期,鐵的不足會影響日後學習能力、認知及情緒。不只營養問題 情緒、學習、認知皆受影響郭綜合醫院兒科林愛惜醫師解釋,幼兒缺鐵會造成血紅素合成有缺陷,使血液中紅血球內的血紅素減少,進而演變成「幼兒缺鐵血性貧血」,這不僅是營養問題,更是會影響到動作表現、認知及學習。據研究,嬰兒時期缺鐵也會影響其社交情緒發展,甚至可能造成注意力降低、過動症的問題。而造成缺鐵的常見原因,包括母親缺鐵、早產兒、鐵質攝取不足、偏食、在6個月後極少添加副食品、1歲後喝過多的牛奶;亦或是腸胃道疾病造成。臨床上,輕度貧血不會產生明顯症狀,容易被忽略,大部分是生病時經抽血發現,中度至重度缺鐵性貧血會發生疲倦、臉色蒼白,同時可能伴隨口角炎,且導致運動耐力降低、免疫力下降。補鐵首重飲食 搭配維生素C助吸收林愛惜醫師建議家長,可讓孩子攝取含鐵質豐富的食物,如紅肉、肝臟、蛤蜊、蛋黃、黑芝麻、紅豆、葡萄等。動物性食物含鐵質的吸收率和利用率是植物性食物的3倍,通常顏色愈紅,含鐵量愈高,而維他命C可促進鐵質的吸收,但值得注意的是,茶和咖啡中會妨礙鐵質吸收。他也提醒,若孩子有缺鐵和缺鐵性貧血,除改善飲食習慣之外,還需搭配醫生開的口服鐵劑直到血紅素回復正常。其實幼兒缺鐵是可預防的,6個月大後的嬰幼兒對鐵質的需求大增,須從食物上加強補充,且每天應攝取富含維他命C的食物,而1 ~ 5歲幼兒每天牛奶量不可超過600ml。

吃素易缺鐵?營養師:黑芝麻+維生素C效果佳!

吃素易缺鐵?營養師:黑芝麻+維生素C效果佳!#貧血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如果有頭暈目眩的症狀,一定要先去檢查,大多數人頭暈都會以為是貧血,但是經過檢查後發現,其實鐵質沒缺,反而是肉吃太多不愛吃青菜,缺葉酸或是缺維生素B群。其實現在貧血的人口不多,想要補鐵的人,除了可以從動物性的鐵:如紅肉、牛肉等肉品中獲得,若是擔心吃紅肉可能會造成心血管的疾病,專家也建議從平常食材可搭配綠色蔬菜,就能預防紅肉的飽合脂肪酸造成心血管問題。從植物中也有鐵質可以幫助攝取,例如:黑芝麻、杏仁、腰果、紫米或是紅豆等,但是在攝取這些植物性的鐵時,跟鈣質一樣要同時搭配一些維生素C高的柳橙汁或芭樂汁,才能幫助植物性食材裡的鐵吸收率增加。另外,就營養價值來看,鴨血跟豬肝這兩個的鐵含量的確很高,對於有些無法吃鐵劑又患有缺鐵性貧血的人,營養師也會建議在兩個禮拜內請患者多食用鴨血跟豬肝,它改善的效果很快,但是對於膽固醇過高的人,還是要避免比較好。(本文摘自/請你跟我這樣過3+安心食:學專家正確挑菜、煮水、烹魚肉、無毒健康開心吃!/三采文化出版)

28歲女子因貧血嚴重骨鬆 揉麵團肋骨慘弄斷

28歲女子因貧血嚴重骨鬆 揉麵團肋骨慘弄斷#貧血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根據統計指出,全台莫約有超過一百五十萬不等的海洋性血患者,疾病原因來自染色體的變異,影響血色素中的血球蛋白質鏈合成,導致色紅素缺乏,功能不全,進而使患者容易臉色蒼白、胸悶、喘氣、疲倦等,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海洋性貧血嚴重程度分為輕中重度三級,若中重度患者遲遲未治療,除了典型的貧血症狀之外,恐怕還會嚴重骨鬆、肝脾腫大、骨骼變形!海洋性貧血會影響骨骼健全 嚴重容易折斷就有一名二十八歲女子,因小時候就患有海洋性貧血,然而,她長年來卻強忍不適,未進一步接受治療,在十八歲那年,竟就出現停經症狀,而禍不單行的是,因體內長期紅血球功能不良,身體缺氧下,刺激骨髓使用更多空間來製造紅血球,使得骨骼愈來愈薄,骨頭脆如雞蛋殼,某日乘坐雲霄飛車時,頸椎猛然塌陷,就連單純的「揉麵團」動作,也會把肋骨弄斷。台灣海洋性貧血協會林凱信理事長表示,中度海洋性貧血不僅生活品質受影響,若長期輕忽未追蹤治療,除了可能導致肝脾腫大、骨質疏鬆、骨骼變型外,一旦血鐵質沉積,還可能造成肝腫瘤、心臟衰竭等致命併發症。他強調,重度海洋性貧血患者不輸血就會致命,因此目前不管是治療對策、患者疾病意識,甚至政府相關補助措施,都相對完備,而輕度海洋性貧血患者,幾乎沒有症狀,自然也沒有太大問題。中度海洋性貧血較未受到重視 成為治療死角但反觀中度海洋性貧血患者,臨床表現個別差異大,症狀從最輕到最重都有,治療上「連醫療專業人員都沒有共識」,以致病人也不知道該如何面對。不少患者秉持台灣精神、強忍不適,結果「一生病就是大病。」林凱信提醒民眾,若長期有貧血、胸悶、頭痛、疲倦等貧血症狀,建議就診確認是否罹患輕度或是中度海洋性貧血。一旦確認為中度海洋性貧血,建議每三到六個月追蹤,必要時依醫師建議接受輸血或是排鐵等適當治療。

女子舌頭莫名刺痛 竟是貧血搞的鬼

女子舌頭莫名刺痛 竟是貧血搞的鬼#貧血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貧血是許多女性朋友常見的毛病,但當心除了氣色差、疲倦,還可能造成舌頭痛!就有一位28歲患有子宮肌瘤的女性,長期有經血過多問題,因為貧血緣故,時常會產生疲倦與心悸等毛病,還有臉色蒼白與掉髮等困擾,最特別的是,患者的舌頭老是隱隱作痛。依檢查判定是血虛和貧血體質,經由2個月針灸與中藥調理改善月經血量過多症狀,並酌加補血理氣等中藥處理貧血,改善血虛體質,舌頭疼痛症狀已經消失,心悸和掉髮問題獲得改善,血紅素也有顯著上升。暗紅色「滑舌」!貧血導致舌的乳頭組織萎縮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周宗翰醫師表示,該患者貧血最特別症狀在於舌頭有隱隱作痛感覺,特別是吃刺激性或太燙食物,舌頭常感到刺痛,舌質變成豬乾色的紅色平滑舌,這是因為舌的表面有乳頭組織。當患者長期貧血會導致舌的乳頭組織萎縮或消失。舌頭變得平滑且深紅,嚴重時會有灼痛感。周醫師解釋,女性月經來潮過多造成的貧血通常是缺鐵性貧血,中醫的補血藥雖然不及鐵劑迅速提高血紅素,但是長期來看,可有效改善人體氣血循環及提升造血機能,對於貧血的治療效果好,副作用也低,所以理氣補血在中醫扮演著很重要角色。中醫補血調氣  減輕不適症狀貧血的人往往有血虛體質傾向,但中醫導致貧血的原因還有其他如氣虛引起的血虛,肝腎不足導致的精血虧虛,或是因為陰虛、血熱而形成出血導致血虛,所以中醫治療貧血不侷限只有補血,況且補血亦未必一定能對貧血患者有幫助。周宗翰醫師也建議,貧血女性可多攝取烏骨雞、黑芝麻、紅肉、昆布、紫菜等含鐵食物,以及含葉酸食物如菠菜、黃豆、蘆筍、綠花椰菜、蕃茄等,這類食物富含維他命C可以幫助鐵質吸收。最重要的不可擅自服用補血藥,而且一定要找出貧血原因,並且尋求醫師協助給予適當處置。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