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上山下海小心中暑!你知道熱中暑也跟腸道健康有關嗎?當人體處於炎熱環境過久或是身體喪失正常散熱機制,就可能造成熱傷害。以下FiTLO營養師廖婉如、何埻安共同為民眾整理,常見的熱傷害成因、症狀,以及可緊急緩解中暑症狀的5步驟。
炎炎夏日上山下海小心中暑!你知道熱中暑也跟腸道健康有關嗎?當人體處於炎熱環境過久或是身體喪失正常散熱機制,就可能造成熱傷害。以下FiTLO營養師廖婉如、何埻安共同為民眾整理,常見的熱傷害成因、症狀,以及可緊急緩解中暑症狀的5步驟。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一名70歲老先生中午在公園運動時突然昏倒,緊急送醫檢查為急性心肌梗塞,醫療團隊立即進行心導管手術,打通阻塞的心臟血管並置放支架,兩周後,老先生順利地出院。「人家說心肌梗塞都是天氣冷、寒流時才會發作,怎麼我老伴會在夏天發生呢?我還以為是天氣熱中暑昏倒。」老先生的妻子不解地問。高溫導致血液黏稠、膽固醇上升,增加血栓形成機會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醫師蘇彥伯表示,心肌梗塞或急性冠心症,隨著供應心臟養分的冠狀動脈因年齡、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抽菸等因素逐漸退化,產生斑塊堆積在血管內皮中造成阻塞,進而造成心肌缺氧和胸悶、胸痛等症狀。日積月累的斑塊若造成冠狀動脈血流的急性阻斷,甚至可能造成休克或猝死。一般而言,冬季氣溫度驟降,容易造成血管收縮甚至痙攣,這時原本狹窄的血管會變得更嚴重,而引發急性症狀,這也是為什麼大眾普遍覺得心肌梗塞好發在冬天。其實夏季氣溫超過30℃時,發生急性冠心症的風險也會漸漸升高,當溫度超過31.5℃,風險會增加近3成;每上升1℃,整體的死亡風險會增加3%,若患者伴隨有糖尿病,更會增加冠心病死亡的風險。為什麼高溫會造成心血管疾病風險上升?學理上來說,溫度上升會導致血液黏滯性增加、膽固醇上升、血管內皮受損,進而增加血栓形成機會。高溫造成的體液減少更會加重上述現象,過度的脫水在某些患者身上甚至會發生低血容休克,或是因電解質不平衡而發生致命性的心律不整。值得一提的是,不只是高溫,許多研究也發現,處在忽冷忽熱過高的溫差(大於8.5℃),或是缺乏空調而持續悶熱的室內環境下,一樣會增加急性冠心症發生的風險。台灣的氣候不時有破紀錄的高溫或日夜溫差變化劇烈情形,心血管疾病患者不可不慎!三高、抽菸、糖尿病及洗腎患者,屬於高風險族群典型的心肌梗塞症狀是胸悶、胸痛,疼痛可以連到肩膀、後背或頸部,同時伴隨頭冒冷汗、喘不過氣等,嚴重時會造成低血壓休克、甚至心律不整或心臟停止而昏厥或猝死。有抽菸習慣、肥胖、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腎功能不全或洗腎患者、高齡等都屬於高風險的族群。預防方法為高溫警訊時避免從事劇烈戶外活動,外出時做好遮陽,避免陽光直曬,同時補充足夠水分避免脫水。室內環境保持涼爽通風,空調溫度設定在26~27℃,不但省電,還可避免室內外溫差過大,反而造成不適,甚至增加急性冠心症的機會。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連日高溫導致中暑人數增加,其中不乏穿著完整防護且大量活動在第一線防疫的工作人員,醫師表示,若中暑超過40℃,且未獲得即時的醫療救護恐致命,把握「急救3快原則」快速發現、快速降溫、快速送醫,避免導致嚴重熱傷害。出現肢體晃動站不穩 儘速移至陰涼處降溫衛福部臺北醫院急診科主任游秉勳提醒,慢性疾病者、65歲以上長者、慢性疾病者因身體器官與循環系統功能下降,較不易排汗與散熱,若嚴重中暑可能使得病情加重,甚至引發心臟衰竭或腦中風,因此要特別注意多留意自己或身邊人的身體狀況與對話反應,「多一分關心,少一分危機」,若發現出現思考變慢、說話語速變慢、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頭痛頭暈、噁心嘔吐、大量排汗,或是身邊有人出現站一會就蹲下、肢體晃動站不穩的情況,請儘速移至陰涼處,設法降溫至39℃以下,快速散熱是治療復原的重要關鍵,同時盡快安排就醫。長時間在外奔波 每20分鐘補水一次水分游秉勳建議,外出應注意「保持涼爽、補充水分、提高警覺」,避免長時間曝曬於高溫下活動、穿著輕便寬鬆衣褲、注意隨時補充足夠的水分及電解質,活動量較大、長時間在外奔波會大量出汗的民眾,建議可每20分鐘就補水一次,避免水分流失太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夏天愈來愈熱!根據中央氣象局資料顯示,2020年全台持續高溫,年均溫24.6℃,打破歷年紀錄。不只台灣,全球都面臨氣候變遷和全球暖化造成的影響,未來平均溫度將持續上升,因此和「熱」有關的疾病發生率也會增加。過去一年多以來全球壟罩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家口罩都戴緊緊的,我們的生活習慣都受到很大影響和改變,但氣候悶熱是不變的,在悶熱的口罩之下,嚴重中暑的個案一樣會發生。醫師提醒,在家防疫小心室內潮濕悶熱,易造成慢性病老人中暑;在高溫環境工作者,要補充水分及電解質,遠離熱傷害。案例一:工作暴露環境高溫造成中暑33歲阿榮從事地下工程的工作,環境悶熱無風,某日阿榮身體感覺不適,不久後被同事發現失去意識倒在地上,緊急送醫急診時,體溫高達41.6℃,昏迷指數3分,急救後轉入加護病房,但因中暑造成肺部、心臟、腎臟、肝臟、肌肉及瀰漫性血管內凝血等多重器官衰竭, 10天後死亡。案例二:室內悶熱造成慢性病者中暑65歲阿芬有高血壓和中風病史,行動不便,某日於家中被家屬發現意識不清,且有抽搐情形,急診時體溫高達43℃,因呼吸衰竭、急性腎損傷和橫紋肌溶解症轉入加護病房,治療後,阿芬順利移除氣管內管,腎功能也恢復正常, 9天後順利出院。中暑是熱疾病中最嚴重的一種,若未能早辨識和治療,死亡率可達五成以上。中暑比熱衰竭嚴重,中暑會有中心體溫大於40℃,合併中樞神經系統異常的症狀,像是意識不清、躁動、行為異常、抽搐或昏迷。高溫環境隨時補充水分及電解質 遠離熱傷害奇美醫院急診醫學部醫師郭婉吟統計,2016年1月至2021年5月因中暑至該院急診且住院的個案,共計20人,平均年齡為63歲。其中男性占6成,有慢性病者占8成。當發現有疑似中暑個案時,除了打119儘速送醫外,現場先將個案移至陰涼處,遠離高溫的暴露,並可利用在全身灑水加上風扇或使用浸過冷水或的毛巾放置頸部、腋下和鼠蹊部的方式來降溫。郭婉吟表示,中暑雖會致命,但卻是可以預防的。除了提高警覺外,若工作會暴露高溫的環境,要穿著寬鬆透氣的衣服,隨時補充水分和電解質,並增加休息的時間和次數。在高溫的季節,若家中有慢性病的老人,需保持室內良好通風,避免因悶熱潮濕造成中暑。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在停課不停學防疫期間,幼童待在家的時間變多了,本周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夏至」,顧名思義是炎熱夏天來臨,漫長夏天裡在家中照顧幼童時,應注意幼童因體溫調節能力較差,處在悶熱環境容易引發熱傷害,國健署署長吳昭軍提供以下保幼3招避免幼童發生熱傷害。室內保持涼爽通風 注意幼童身體狀況避免讓幼童待在室內陽光直射或空氣不流通地方,並適度開空調降溫,隨時注意幼童身體狀況,如曾暴露悶熱環境下,觀察是否有熱傷害相關症狀,如暈眩、頭痛、噁心、嘔吐、虛弱、心跳加速、體溫升高等屬熱衰竭,或過度運動後合併有不自主之肌肉抽搐屬熱痙攣、或高體溫(核心體溫大於40℃)及中樞神經系統受損的症狀(如言行舉止異常、癲癇、昏迷等)則為「中暑」,屬重度熱傷害,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環境、設法降低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在意識清楚下給予水分補充,並儘速送醫。穿著寬鬆及透氣的衣服 適時補充水分 除保持室內涼爽外,也要讓孩童穿著寬鬆及透氣的衣服,避免過多的包覆,炎熱天氣易出汗也記得要適時補充水分,不要等到口渴了才喝。並可透過觀察尿液顏色了解水分攝取情形,尿液呈透明黃色(淺黃色),表示體內水分充足,可正常補充水分,如呈現黃色,表示可能有一段時間未補充水分或有持續出汗情形;如嚴重到出現烏龍茶等更深顏色時,表示身體可能已出現缺水狀態,要立即補充水分。車廂溫度快速攀升 勿獨留孩童於車內夏日悶熱的天氣使汽車車廂溫度快速攀升,且幼童體溫調節能力較差,家長務必提高警覺,防疫期間如必要外出時,停車或即使開車臨停片刻,都不要獨留幼童於後座,因為高溫密閉的空間,可能造成幼童熱傷害,甚至死亡。記得養成每次下車後開啟後車門,再次檢視後座確認未將幼童遺忘於車內。車子停妥後,記得拿好鑰匙,先確認將孩童帶出車外再上鎖,並養成隨時上鎖的習慣,將鑰匙放至幼童無法取得之處。當發現身體疑似出現熱傷害徵兆時,如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嚴重者會出現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設法降低體溫、飲用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電解質飲料;若體溫持續上升、嘔吐或意識持續不清,應以最快速度就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7月屢創高溫,台灣就像紅通通的「烤番薯」,除了要預防中暑外,有高血壓或心血管疾病的民眾,如果發生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噁心、冒冷汗、頭暈或暈厥等症狀,可能是心臟病徵兆。另更年期女性可能出現氣喘、背痛等非典型症狀,千萬不可掉以輕心,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設法降低自身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提供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稀釋的電解質飲料,並以最快的速度就醫。高溫真傷心 別因天熱慌了心心臟病是國人第二號殺手,平均每26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病,缺乏規律運動、不健康飲食所引起的三高(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過重或肥胖、吸菸及過量飲酒等問題,都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子。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名譽理事葉宏一指出,別再以為冬天才是心血管疾病的好發季節,其實夏季高溫炎熱也易傷心。因氣溫升高,人體血管擴張,再加上夏天流汗,身體水分蒸發讓血液變得濃稠,容易出現冠狀動脈堵塞,嚴重時恐會導致心肌梗塞,而脫水現象也會讓心跳加速,容易引發心律不整或心臟衰竭。夏季護心行動 及時給心臟消暑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強調別再把「顧健康」當光說不做的口號,延長身體保固期,就是將護心行動落實於日常生活中!消暑降溫在室外活動或戶外工作者,儘量穿著寬鬆、透氣而顏色較淡的衣服,戴遮陽帽及太陽眼鏡並備足水。當天氣悶熱、空氣濕度大時,建議冷氣設定在26至27度,從戶外到冷氣房內最好先穿薄外套,可減緩因經常進出冷氣房,冷熱溫差較大所造成的心臟血管負擔,另外如果不開冷氣則保持室內良好通風。健康飲食,及時補水飲食宜清淡可多選用蔬菜、水果、糙米、全穀雜糧,少吃油膩或高飽和脂肪食物。烹調建議以蒸、煮、川燙代替油炸。飯菜不宜過鹹,食鹽過多會使血壓升高。此外,要及時補充水分,養成每天至少喝2000cc白開水的好習慣,避免含酒精及糖分的飲料;若有心臟病、慢性肝病或需要限制水分攝取者,則需諮詢醫師的建議。另外,可吃適量蔬果,因蔬果含有較多水分、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及膳食纖維,可促進身體健康。規律運動運動有紓解壓力、增進血液循環等益處,每周累積150分鐘的中度身體活動(例如快走、慢走、騎自行車),也可將運動融入和家人一起做家事、陪小孩玩的過程中。戶外運動宜在清晨或傍晚天氣較涼爽時進行,避免於上午10點至下午2點烈日下運動。戒菸節酒吸菸或二手菸,都會增加心臟病的風險,戒菸可撥打國民健康署免費戒菸諮詢專線0800-636363。另外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2016年全球因酒害導致的死亡人數超過300萬人,其中就有19%死於心血管疾病,建議盡量避免飲酒,如有需要,以茶水代酒。定期健檢善加利用國民健康署提供40到64歲民眾每3年一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一次的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三高控制應採行健康的生活型態,定期量血壓及血糖,遵照醫師處方服藥並定期回診追蹤,切勿自行依症狀調整藥量或停藥。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全台飆高溫,根據國健署統計資料顯示,男性熱傷害人數向來是女性的近3倍,三總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推測,除了戶外工作者大多是男性為多外,另一原因可能則是男性多半不願撐傘遮陽,朱柏齡以自身經驗鼓勵男性撐傘抗熱,體感溫度至少差5度。 體感至少差5度 醫:撐傘無損男子氣概衛福部統計至11日止,共有231人因熱傷害就診,國健署也特別針對因熱傷害暈厥送到急診人數統計,至7月10日為止也已達190人次,為近4年同期新高, 190人次裡,男性是女性的2.65倍,2016至2019年5~10月因熱傷害急診人次中的性別比例也同樣男性是女性的3~4倍。朱柏齡主任表示,男性中暑送急診人次比女性多,除了因戶外工作者以男性為主的原因外,另一可能則是女性會選擇撐傘遮陽,男性最多只會戴寬邊帽,「傘有點像是行動式涼亭,連身體都能在蔭涼下,戴寬邊帽的話,身體仍曝曬在陽光下。」他連續兩天實際撐傘實驗,同樣是早上9點半到10點,在戶外行走半小時,有遮傘人幾乎不流汗、沒撐傘滿頭大汗。朱柏齡主任觀察,路上男性撐傘大約20個人只有1人,原因則多半出自男性會覺得拿把傘就有損男子氣概,或誤以為「撐陽傘」是女性專利,「傘只是一種工具,並沒有性別區分。」比台灣高緯度的日本,兩年前因應極端氣候,政府已著手推行男性撐傘運動,希望台灣政府跟進推動夏天男性撐傘運動。不能口渴才喝水 避免含酒精與大量糖分飲料國健署社區健康組組長羅素英提醒,長者和小孩對溫度的調節能力較弱,當過度出汗導致脫水時,更會加重熱傷害,她強調平常要多喝水,另外絕對不能等口渴再喝,最好要定時飲用開水,並避免含酒精與大量糖分的飲料;外出時,男性拿傘也別害羞,若真的不想拿傘,也一定要戴上寬邊帽,並穿著舒適透氣的寬鬆衣物避免熱傷害的發生。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俗諺說「小暑過,一日熱三分」,7月6日剛過節氣「小暑」,國健署提醒喜好戶外運動的民眾,在高溫悶熱的天氣下運動,一定要做到自我保護,以免發生熱傷害,補水也要採取少量多次方式為佳。上午10點至下午4點減少戶外曝曬國健署署長王英偉表示,近年受全球暖化及氣候變遷影響,夏季常飆破36度高溫,這段時間如果想要從事戶外運動,自我保護措施不能少,因為炎熱從事戶外活動最怕發生熱衰竭、熱痙攣或中暑,活動前一定要注意身體狀況,循序漸進地讓身體做好「熱適應」,以感覺最舒適的強度活動,避免逞強超出個人體能負荷。穿著方面,也有訣竅,包括得選擇透氣排汗衣物,穿著適合身體活動及環境的輕便裝束,建議可選擇淺色、透氣易排汗的輕薄長袖衣物,減少與陽光直接接觸,並適當使用防曬油及遮陽帽。王英偉署長強調,更重要的是要避開太陽直曬時間,夏天日照最強烈的時間是上午10點到下午4點,最好選擇較涼快的清晨或傍晚,或是移到室內通風良好的空間活動,以減少大量曝曬機會。避免喝酒精及大量含糖飲料補水則要少量多次,國健署建議,運動時應少量多次補充水份,每小時補充2至4杯水(1杯240cc);避免喝含酒精及大量糖分的飲料;若有心臟病、慢性肝病或需要限制水分攝取的病人,則需諮詢醫師的建議。國健署強調,長時間運動或在酷熱環境下運動,大量流汗導致脫水,可能出現噁心、頭痛、無力及皮膚濕冷會導致熱衰竭;另外,熱中暑則多因從事費力運動,身體產熱能力超出自身的散熱能力,出現口渴、發熱、心跳加速、體溫升高,甚至昏迷等症狀,此時要迅速離開高溫悶熱的環境、設法降低體溫(如鬆脫衣物、搧風等)、意識清醒者可提供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稀釋的電解質飲料,並快速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