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

宅在家吃調理包 學會3招吃得營養又安心

宅在家吃調理包 學會3招吃得營養又安心#營養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防疫在家吃,快變不出菜色了嗎?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許多民眾為減少感染風險,從三餐外食,改成自行烹煮,但備料、烹煮過程費時,為了解決民眾的困擾,國健署教你如何運用市售食品,快速煮出一頓兼顧營養、健康的餐點。每餐攝取6大類食物營養民眾常會購買冷凍水餃、調理包、泡麵及罐頭食品放在家裡,國健署提醒依照「我的餐盤6口訣」,運用自己的掌心、拳頭掌握份量,再搭配以下小撇步,在家也能輕鬆健康吃一餐。國民健康署於2018年公布「我的餐盤」圖像,將每日應攝取的六大類食物:全穀雜糧、豆魚蛋肉、蔬菜、水果、乳品及堅果種子以圖像呈現,並設計6句簡易口訣「每天早晚一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跟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一掌心、堅果種子一茶匙」,讓民眾利用拳頭、掌心即可了解每餐六大類食物要攝取的份量。1.均衡搭配市售即食食品成分以精製澱粉、肉類居多,長期食用容易缺少蔬果、奶類等營養,食用時要搭配新鮮蔬果,不方便出門時可利用如冷凍蔬菜、紅蘿蔔、白蘿蔔、洋蔥、乾香菇、乾海帶、鳳梨、蘋果等當季或保存期較長的蔬果,或以起司片代替奶類、無糖優格加堅果種子當飯後甜點,才能餐餐均衡營養。2.聰明選購購買時檢視「營養成分標示」,選擇油(脂肪)、鹽(鈉)、糖等成分含量低的食品,並以多樣原態(原型)食物如糙米、南瓜、深綠色蔬果等優先,適時用黃豆、毛豆、豆腐及海鮮類取代肉類,減少飽和脂肪並增加維生素、礦物質等各種營養素攝取。3.健康烹調烹調時多利用清蒸、水煮、滷及涼拌,減少油炸、糖醋及勾芡等方式,煮泡麵或調理食品時,將所附的油包和調味包減半、油炸麵在煮前先用熱水燙過,簡易去油,吃起來更健康無負擔。食材依食用量先分裝再儲存食材可依每次食用量先分裝再儲存,每次取出需要量即可;調理前後和飯前要用肥皂清洗雙手;切勿烹煮過多,如有剩菜請分裝密封,放入冷藏或冷凍,避免細菌滋生,並盡快食用完畢。防疫期間在家吃,也要注意食品衛生與安全,才能吃得健康,提升免疫力。

超級食物是什麼?它們真的營養好棒棒嗎?

超級食物是什麼?它們真的營養好棒棒嗎?#營養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 十多年前,也就是 2004 年的時候,《超級食物:14種改變一生的食物》一書出版,或許作者是醫生與健康暢銷書作者的關係,因此引起一般消費者的注意;書裡面提到豆類、藍莓、青花椰菜、燕麥、柳橙、南瓜、鮭魚、黃豆、菠菜、茶、番茄、火雞肉、核桃及優格,14 種我們日常生活中吃得到的食物,強調這些食物常吃對身體健康有幫助。 只不過,當你去路上隨便抓個營養專家來問,究竟什麼是「Superfood」呢? 可能以為自己沒聽好,還反問你「什麼?Seafood?」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形呢? 有一種可能是,這詞並不是正式的專業名詞,因為從營養的角度,營養師比較會用整體需求來看一個人的營養需求,然後組合多種可用的食物,設計出符合營養需求或是幫助身體健康的飲食。 Superfood的定義 雖說在科學或是法規上,找不到這個詞的定義,不過還是有字典有解釋,例如在梅里-韋伯字典(Merriam-Webster)上就這麼定義著: a food (such as salmon, broccoli, or blueberries) that is rich in compounds (such as antioxidants, fiber, or fatty acids) considered beneficial to a person’s health 大致的意思就是富含抗氧化劑、纖維或是某種脂肪酸等營養素,且對人的健康有幫助的食物,例如鮭魚、花椰菜或是藍莓。 按這定義的話,其實很多食物都可以列入這個範疇;除了 2004 年那本書列的 14 種,在那之前還有 10 種主要被認定為 Superfood 的食物,包含了螺旋藻、馬卡、枸杞、可可、奇芽子、椰子、巴西莓、卡姆果、青花菜、大麻籽(hemp seed,跟毒品的大麻是不同植物)。 Superfood in Japan 2014 年 1 月,日本協会(Japan Superfoods Association,簡稱 JSA)成立,並重再次定義,有以下兩點: *營養平衡佳,營養素含量比一般食物多,或是一部分的營養、健康成分的含量特別多。 *可出現在一般食品和補充品裡,也能以食材的角色應用在料理和健康食品上。 然後有兩個基準: *在美國就已經是廣為人知的 Suprfood。 *有長久的食用歷史,也知道對人體可能會有什麼樣的好處;安全、值得信賴。 在這樣的定義與準則下,JSA也發展出屬於日本的superfoods分類: *發酵食品:納豆、味噌、醬油、麴、甘酒、酒等 *米類:糙米、糙米粉、糙米糠油、糠、糠漬等 *茶類:抹茶、綠茶、番茶、玄米茶、樁茶等 *藻類:昆布、海苔、羊棲菜、寒天等 *山菜、菇類 *傳統自然食品:梅干、枝豆、大豆、小豆、蕎麥麵等 *地方傳統品牌 隨處都有的超級食物 看到這,你有沒有覺得好像處處都有Superfoods呢? 確實是如此,其實嚴格說起來,「Superfood」應該比較像是為了行銷而使用的詞;而這樣的食物,只會越來越多,例如最近幾年又再度流行的紅茶菇(又稱康普茶)出現的印加果油,或星藤果油,因為含有豐富的 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關係,也適合歸在這類食物的範疇。 當我們在面對這類食物的時候,應該要去思考自己身體的健康狀況,以及日常飲食可能比較缺乏哪一類的型的營養素,從這樣的角度去挑選適合自身狀態的食物,那麼,這樣的食物就有意義。 關於Superfood的研究 在 Pubmed 這個搜尋生命科學與醫學相關文獻的搜尋引擎裏,以「superfood」為關鍵字搜尋的話,可以發現現在有 101 篇的結果,而最超早出現的年份是 2000 年,主要在講大豆與其他豆類植物。 2018 年在《Food & function》上有一篇文獻,回顧探討超級食物對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的效用,研究先從網路找尋哪些食物跟 superfood 牽連在一起,然後再用這些食物去找相關的研究。不過這篇的結論是沒辦法確定,原因在於涵蓋的食物種類很多,而各自的研究數量也有限,因此無法得到足夠的證據。 不過也別因為研究說證據不夠,就覺得 Superfood 沒用;就像前面說的,重點在於你需要什麼,挑選能補足身體需要的營養,那就可以了。 (文章授權提供/安永生活誌)

想吃就吃實驗 嬰兒都是營養學大師

想吃就吃實驗 嬰兒都是營養學大師#營養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當人缺水的時候,就會渴望喝液態飲料(這種感覺叫口渴);缺鹽的時候,就會渴望補充鹽分,這是自然的生理反應。十九世紀末期,在加拿大極地的探險家靠著精瘦的兔肉維生,吃下的蛋白質超過身體所需的份量,因此他們發生了蛋白質中毒,變得越來越衰弱,伴隨的症狀有腹瀉、噁心與頭痛。他們開始渴望一種能讓營養失調迅速恢復平衡的物質:脂肪。在熱帶,懷孕的婦女通常要克服吃泥巴、黏土或是污泥的強烈慾望,這是一種稱為「食土癖」的行為,所有的動物都可能出現這種現象,包括普洛凡沙飼養的羊和亞馬遜地區的鸚鵡。儘管這些吃土的婦女飽受嘲弄,但依然無法克制自己的行為。有證據指出,吃土能夠矯正她們身體中礦物質失衡的現象,並有助於排出毒素(這些毒素對於成人的身體無害,但會讓發育中的胎兒出現異常)。只有在熱帶地區才會發生這種事情。(附帶一提,Craveworthy 糖果公司生產的「喬治亞州白土」一包五美元,可在線上購買。)一九二六年,芝加哥的小兒科醫生克拉拉.戴維斯(Clara Davis)曾進行一項持續數年的驚人營養學實驗,她說服了幾位未成年媽媽和寡婦,讓她代為照顧她們的小孩長達六年。所有食物都各拿一點來吃吃看 和山羊做的事如出一轍一共有十五位嬰兒參與實驗,年齡從六至十一個月大不等,他們從來沒有接觸過「成人吃的一般食物」。在這個實驗的飲食中,嬰兒可以吃在飲食清單中的任何食物,包括水、馬鈴薯、燕麥片、大麥、牛肉、羊肉、肉凍、胡蘿蔔、蕪菁、鱈魚、桃子、蘋果、魚、柳橙汁、香蕉、牛奶和甘藍菜等,共有三十四種食物,這些全都是天然食材,其中不含糖、奶油、牛油或乳酪,也沒有洋芋片,但是可以用鹽來調味。每種食物都是全天候供應。這是用來測試「自主擇食」的實驗:食物都放在嬰兒面前,但是不會鼓勵他們要吃哪些特定的食物,即使他們只想要啃自己的手指也沒問題,他們要吃什麼或是吃多少,完全由自己決定。當時普遍的科學觀點是,兒童的營養白癡行為最為嚴重。當憂心忡忡的母親對醫生說小孩不肯吃蔬菜時,醫生會建議就讓小孩子餓到想吃為止。因此戴維斯醫生想知道,當嬰兒從母乳轉換成吃一般食物時,如果放任他們不管,他們到底會吃什麼?答案是:他們什麼都吃。剛開始的頭兩個星期,小孩會把所有食物都各拿一點來吃吃看(據普洛凡沙說,這和山羊做的事如出一轍)。但是慢慢地,他們就各自發展出對於食物的偏好,不過這些喜好也會突然改變,而且無法預測。例如,孩子喜歡從牛奶、肉類、肝臟和腎臟中獲取蛋白質,而捨棄植物性蛋白質來源。有些孩子吃的東西則怪得嚇人,像是有個小孩就會拿一大杯柳橙汁和肝臟當早餐,還有個小孩是拿雞蛋、香蕉和牛奶當晚餐。挑選的飲食組合非常均衡 即使感冒三天後就痊癒了不過整體而言,孩子們所挑選的飲食是非常均衡的組合。戴維斯說他們「頭好壯壯」、「不知便祕為何物」,即使感冒,三天後就痊癒了。當小孩持續成長且需要蛋白質的時候,蛋白質的攝取量就會暴增;當生長速度減緩、活動量增加時,攝取的能量也會增加。有次因為急性費弗淋巴腺熱(現在叫做「單核白血球增多症」)大流行,孩子們就如同保齡球般紛紛倒下,當他們痊癒後,生牛肉、胡蘿蔔和甜菜的攝取量突然大增。在研究剛開始進行時,有幾名嬰兒的健康狀況不佳,其中四個營養不良,三個罹患佝僂症(這是因缺乏維生素D造成的症狀)。事實上,實驗中所接收的第一個嬰兒就患有嚴重的佝僂症,因此每餐都要給他喝一小杯魚肝油。兒童討厭魚肝油是眾所皆知的,但是這個小孩子會依照自己的意願,「不規律地食用不同的量」,直到他恢復健康為止,之後就一滴都不碰了。戴維斯發現,這些孩子都是營養學大師。直至研究結束時,他們整體的健康狀況都很好,一位小兒科醫生就說:「從生理和行為的角度來看,這是我見過在同年紀的兒童中最棒的一群。」這些孩童最喜歡的食物之一是水果。如果先不考慮水果中所含有的纖維素和維生素,水果可能是營養智慧的最佳案例之一。我們會喜歡成熟的水果,其中含有的糖分遠超過未成熟的水果,所以喜歡成熟的水果的確是熱量殭屍會做的事。(本文摘自/美味陷阱:你吃的是食物不是食物!揭發假天然、真添加的味覺騙局/時報出版)

防疫少出門 常備耐放蔬菜補營養

防疫少出門 常備耐放蔬菜補營養#營養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不同蔬菜有不同的保質期,不管是想要省時省力、經濟實惠的儲備一些常備菜,或為了防疫而減少去街市買菜的次數,選購以下這些食物可同時兼顧營養與長時間擺放,讓家人在家也能補充足夠的營養增強免疫力、防止病毒入侵。以下分享可耐放的蔬菜*花椰菜:含維他命A、B2、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鈣、磷、鐵、β胡蘿蔔素等。*大白菜:富含維生素C、鉀及膳食纖維等各種營養,鉀能排出體內的鈉幫助預防高血壓。*高麗菜:煮熟的高麗菜一碗約含有1.5至2克的膳食纖維,可增飽足感且可促進腸胃蠕動、改善便祕問題。*茄子:茄子中有百分之九十是水分,富含膳食纖維及皂甘,有助於降膽固醇,而紫色的外皮也含有抗自由基的多酚類化合物。*蓮藕:富含膳食纖維及黏蛋白,有助降低血糖、三酸甘油脂、膽固醇水平,促進腸蠕動,預防便祕及痔瘡、潤腸通便。*馬鈴薯、蕃薯:要延緩發芽速度,可以先拿白紙包住,放入塑膠袋,建議不要使用報紙或廣告紙,以免沾染墨水。*南瓜:除了果肉外,種籽含多不飽和脂肪酸和多種礦物質等,整顆南瓜都富含多種的營養。*蘑菇:富含人體必需氨基酸等營養成分。*洋蔥:有降血壓、對抗自由基、減肥、抗老化、殺菌抗癌、調節腸道等功能,洋蔥生食後易在口腔內留下異味,可用濃茶、檸檬汁去除。*紅蘿蔔:維生素A、β-胡蘿蔔素均為脂溶性,烹調過後才能被人體吸收,可增強免疫、維護眼睛及皮膚健康。*白蘿蔔:具降血壓及降血脂功能。身體虛弱、四肢容易冰冷的人,建議不要生吃白蘿蔔。*牛蒡:含豐富的寡糖、膳食纖維可健胃整腸,有助於改善便秘、促荷爾蒙分泌。牛蒡較寒,孕婦、產後、經期中、體質較虛寒者、常容易腹瀉者,不宜大量食用。*芹菜:可降膽固醇、助排便順暢。*青椒、甜椒:富含植物鹼,可促進皮膚新陳代謝、增強免疫力。*豆芽菜:含豐富營養素、水分及膳食纖維。*木耳:可預防便秘、排除宿便,因熱量低,可助達到瘦身之目的。*海帶:新鮮海帶熱量低,具有礦物質碘,是甲狀腺素的重要成分,可增強新陳代謝、調節生理機能。海帶中的水溶性膳食纖維,有助降低膽固醇、增加飽足感,減少熱量的攝取。有甲狀腺機能亢進患者不可吃太多。除了以上蔬菜類之外,還有其他如冷凍肉、冷凍海鮮、雞蛋、即食麵、香菇、冷凍水餃等,皆可成為家中常備的食物選項,讓大家在防疫期間不出門也能獲得足夠營養。若要外出,記得勤洗手、出門戴口罩也是必要的防疫措施喔!

提高免疫預防疾病 趕緊補充9營養素

提高免疫預防疾病 趕緊補充9營養素#營養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因應中國大陸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除了減少聚集公眾場所、戴口罩和勤洗手之外,建立正確的飲食習慣和觀念是預防疾病的手段之一。然而,目前外食族居多,額外補充營養素來調節免疫功能,進而預防疾病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國軍桃園總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沈明忠醫師表示,體內免疫系統,可分為三大環節:粘膜屏障(如皮膚、眼睛、呼吸道、消化道黏膜組織)、非特異免疫機制(如巨噬細胞、單核球),以及特異性免疫機制(如T淋巴細胞毒殺、B淋巴細胞)。調解免疫系統所需要的營養素 維生素A:是T淋巴細胞生長、分化與活化過程不可缺少的。一旦缺乏,淋巴細胞增殖能力下降,T淋巴細胞輔助B淋巴細胞產生抗體的能力也會下降。常規補充劑量為2500-7500 IU。 維生素B群:是呼吸道和消化道及其他含有管壁和內腔的器官,修復上皮細胞層的關鍵營養素。生活壓力大、熬夜和大量腦力活動等,都會消耗很多維生素B。 維生素C:促進淋巴細胞增殖,增強吞噬細胞的活性與自然殺傷細胞的活性,提高體內抗體,補體的含量與活性,而維持最佳免疫狀態的維生素C的需求量遠遠大於機體最佳生長的需求量。根據國際分子矯正醫學會的建議是每天至少3公克。 維生素D:能支持免疫系統,國際分子矯正醫學會建議每天125微克(5000 IU)持續兩週,之後每天維持50微克(2000 IU)。每天125微克(5000IU)持續兩週,兩週之後維持每天50微克(2000IU)每天125微克(5000IU)持續兩週,兩週之後維持每天50微克(2000IU) 維生素E:在淋巴細胞中的含量比紅血球中高十倍,缺乏時,淋巴細胞增殖能力不正常,巨噬細胞的吞噬能力也會下降。 鋅:缺乏時,T淋巴細胞減少和巨噬細胞功能異常。國際分子矯正醫學會建議每天20毫克。 硒:是穀胱甘肽過氧化物酶活性所必須的,對清除自由基有重要作用,缺乏時會導致免疫力低下。根據國際分子矯正醫學會建議每天100微克。 鎂、鐵、銅:對免疫系統都有支持作用。其中鎂建議每天400毫克。 魚油:每天500-6000毫克。充足營養素 助降低感染風險沈明忠醫師表示,體內的免疫系統,需要各營養素的相互合作,每日攝取多種營養,才能讓免疫系統具有抵抗外來病菌的作戰能力。我們每天面對流感或武漢肺炎的感染威脅,額外補充營養素雖然不能殺死病毒,但充足的營養素不僅可以支持免疫系統和調節免疫力,最主要可以降低感染的風險。因此,我們每天除了正視自己吃的食物是否健康之外,也可以額外補充營養素。(文章授權提供/國軍桃園總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沈明忠醫師)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長者易缺5營養素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長者易缺5營養素#營養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忙碌打拼一整年,平時也要好好關心長輩,返鄉團圓更要注意長者營養問題!根據調查發現,長者前「5大缺乏的營養素」:鈣、維生素E、維生素D、鋅及鎂,攝取不足比例高達5-7成,面臨營養失衡危機。而近年養生風盛行,營養補給品成為超夯送禮佳品,更有業者推出營養配方,補足營養素,讓患者「吃得下、吃得好、吃的均衡」,若家中有營養失衡虛弱及營養不良的患者,不妨與醫師或營養師討論,挑對營養品。老人這些原因 容易營養失衡台灣65歲以上人口已突破350萬人,約佔台灣人口數的15%,推估115年老年人口將超過20%,邁入超高齡社會。長者因感覺功能變差,面臨咀嚼、吞嚥能力,腸胃消化功能漸弱等情況,容易衍生營養不良問題。45歲以上: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逐漸失衡 你吃對了嗎?45歲開始,健康、體力便逐漸下降,平日飲食不均衡造成營養問題,導致陸陸續續出現虛弱、慢性病等問題;依據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2013-2014年長者的飲食「熱量」攝取不足盛行率為42%,前5大缺乏的營養素的鈣、維生素E、維生素D、鋅及鎂,攝取不足比例高達5-7成。如此現況若再加上長者牙口不佳、咀嚼退化、備餐不便,甚至因為慢性病或服用多種藥物造成飲食限制或食欲不佳,極易導致熱量及蛋白質營養不足,進而引發營養失衡、虛弱、營養不良等問題。前5大缺乏營養素 「鈣」:鈣為組成身體骨骼及牙齒的主要成分,若攝取不足,長者容易骨質疏鬆,應多攝取鈣質、維生素D、多運動預防。 「維生素D」:協助鈣、磷的吸收與運用,幫助骨骼和牙齒發育,也是神經和肌肉運作所需。 「維生素E」:減少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氧化,維持細胞膜完整性,有助皮膚及血球細胞的健康。 「鋅」:鋅營養狀態與免疫、生長、神經傳遞、生殖功能的維持息息相關。 「鎂」:鎂是人體含量第四多的陽離子礦物質,是維持骨骼結構及功能的重要元素,若含量太低,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骨質疏鬆、焦慮及憂鬱等疾病風險有關。六大營養素均衡攝取 長者健康好過年如何透過均衡的營養來減少營養不良的問題,同時提升體能和活力便十分重要。除了注重飲食六大營養素均衡攝取,補充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等,營養補給品更成為一種方便、呵護的選擇。民眾可適時與醫師和營養師討論,比較各廠牌營養素不同,若腸胃不適患者,也可注意是否無纖、等滲透壓等,減少腸胃刺激,幫助營養吸收。(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蔬食者要注意什麼?才能讓營養滿分?

蔬食者要注意什麼?才能讓營養滿分?#營養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蔬食者的比例在現今飲食種類佔有很大的部分,甚至現階段有些團體開始提倡蔬食飲食或是減碳飲食來間接減少碳足跡。不管執行蔬食的出發點或原因為何,財團法人癌症關懷基金會校園營養講師簡鈺樺表示最常被問到的莫過於「吃素比較健康嗎?」「吃素時也可以均衡?」,來看看簡鈺樺營養師怎麼說。蔬食者好處真的多?簡鈺樺營養師表示,各式飲食種類都是可以做到均衡,蔬食者也不例外。若依照衛生福利部國健署107年所發佈的素食飲食指南中可以看到,主要差異是在「蛋白質來源」的不同,以豆製品為主,而依照不同程度可能會有蛋或牛奶攝取的差異。若做到六大類在每一天每一餐都均衡攝取,就可稱之為所謂的「均衡」。然而,若以外食來比較,蔬食者民眾相較於葷食者的確可以獲得比較多的蔬菜選擇!(此圖取自衛生福利部國健署107年素食飲食指南)蔬食者要加強注意什麼?以葷食者營養師最常提醒的莫過於少紅肉多白肉。而特別想提醒蔬食者所謂的「主菜」盡量減少選擇加工再製品,如:素肉排、素魚排,主要是這些的製作為了仿效近似肉類的口感,隨著成型或烹調等複雜的加工過程中會額外加了大量的油脂、澱粉甚至調味料等;導致很多加工的素肉反而都是高熱量低營養的食物!那相對所建議選擇的可以是板豆腐、豆乾、嫩豆腐、白豆包或毛豆等此類較低精緻化的優質植物性蛋白質來源。營養素是否會有營養缺乏的問題?簡鈺樺營養師表示特別想提醒蔬食者注意「鐵」及「維生素B12」。主要是鐵此礦物質在動物性食品相對吸收率較佳,但並非說明蔬食者都獲取不到,像是深綠色蔬菜就是很棒的來源,大家可以透過搭配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來增加吸收率!同屬於動物性來源較豐富的「維生素B12」,若是蛋素或蛋奶素者還可以獲取到,但相對若為長期全素者,可能會有較高風險維生素B12的缺乏而導致影響神經系統和造血功能,不妨可以適時做補充。(文章授權提供/簡鈺樺營養師)

癌後營養 秉持粗淡雜少爛素6字學

癌後營養 秉持粗淡雜少爛素6字學#營養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中醫學強調:飲食保健首先須注重脾胃功能的調理保護。只有脾胃運化健旺,才能接受飲食物並將其轉化為精微物質,輸送到周身百骸營養五臟六腑,從而發揮對身體的營養與保健作用。因此,古今醫家都注重脾胃功能,稱「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對健康發揮著決定性的作用。 若要養生防病,飲食要始終注意顧護脾胃,癌症患者尤需「以護胃為先」。癌症患者的治療和康復是個漫長過程,治療過程中,患者本來脾胃功能較差,還要承受放化療之苦,脾胃功能更弱,很多患者出現吃飯沒胃口、飲食不香等現象。現在很多患者家屬,在患者一經治療後,就給患者硬補,結果患者出現消化不良、腹脹等不適表現,甚至病情加重的也不在少數。因此,不要強求患者根據所謂道聽塗說的飲食方法進食。現代人的一些慢性病是盲從社會習俗,硬「吃」出來的。在胃口不適的情況下,肥甘厚膩之類,或許就是胃所「惡」 的;而粗茶淡飯、清淡飲食,或許就是胃所「喜」的。因此,癌症患者要順應脾胃的喜好,選擇適合自己口味的食物,對脾胃才會起到保護作用。 因此,何教授給患者推薦了六字飲食原則:粗、淡、雜、少、爛、素。 「粗」指的是粗糧、雜糧、粗纖維類食物。 「淡」指少吃高脂肪、動物蛋白類食品,以天然清淡果蔬為宜,適當控制鹽的攝入量(每人每日攝入量不超過6公克)。 「雜」是指食譜宜雜、廣,只要沒有明確的致癌性或不利於某種癌症的防範與康復,均可食用。 「少」指對食物攝入的總量,及糖、蛋白質、脂肪的攝入量均應有所節制,消化功能差的癌症患者可每餐少吃,適當加餐。 「爛」是除新鮮水果、蔬菜外,其他食物均應煮爛、煮熟,特別是老年癌症患者和放化療治療中及治療後的患者,尤其要煮爛,以利消化。 「素」多指新鮮蔬菜和水果,這些食物富含各種維生素和礦物質等,對癌症的防範和康復益處多多。總之,要保護脾胃的消化功能,才能促進飲食營養的正常消化吸收。在中醫看來,人的所有生理功能,都有它內在的節律性和規律性,順應這種規律和節律,則可促進身體與自然保持和諧,從而可促使各項生理功能的有序協調,進而增進健康。否則,飲酒無數、饑飽無度等,均會嚴重干擾正常的飲食營養和脾胃的生理功能,久之則釀生疾病。(本文摘自/癌後營養學/大是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