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

刮痧祛病排毒 並非人人都適合?

刮痧祛病排毒 並非人人都適合?#刮痧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現代人的保健觀念越來越強,健康並不是到有病時才求醫問藥,而是在沒生病時保健強身以預防疾病。所以近年來,「刮痧療法」成為中醫重要的療法之一,因其操作方便、方法簡單、療效顯著,因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和推崇。在健康中國名家論壇編委會當中也提到,刮痧療法就是透過手指、刮板來開泄人體皮膚毛孔,刺激皮下毛細血管和神經末梢,疏通經絡、開通腠理、流通氣血、加強各種正常的調節功能,達到排除病邪、祛病強體的目的。刮痧療法的治療範圍非常廣泛,但是刮痧也不是萬能的,有些病症不宜刮痧。可以用刮痧舒緩的症狀有:感冒發燒、頭痛、咳嗽、嘔吐、腹瀉、高溫中暑、胃腸痙攣和失眠、營養不良、食慾不振、生長發育遲緩、小兒感冒發燒、腹瀉、遺尿等病症;經痛、月經不順、及用來保健身體,預防疾病、病後恢復、強身健體、美容等。而不適合刮痧的病症為:白血病、血小板減少、嚴重貧血、皮膚高度過敏、破傷風、狂犬病、心腦血管病急性期、肝腎功能不全,及不宜刮痧的族群有久病的老人、極度虛弱、消瘦的人。刮痧並不是全身都適用的,某些部位是不宜的,包括皮膚有破損潰瘍、未癒合的傷口、韌帶及肌腱急性損傷部位,孕婦的腹部和孕婦和經期婦女的三陰交、合谷、足三里等穴位,肝硬化腹水者的腹部、肚臍等。刮痧後會出現一些「痧象」,患者也會出現一些身體反應,對於這些「痧象」和反應要分別看待,遇到不正常的反應要及時處理和補救。刮痧後,對於局部皮膚有微熱感,出現顏色不同、形狀不一的痧象等反應,請不必驚慌,這些都是刮痧的正常反應。而對於出現疲勞、痧象兩天後仍未消退,甚至當場暈刮等現象則應積極防治,這些都是刮痧出現的不良反應。

夏天潮濕悶熱 小心暑熱後遺症

夏天潮濕悶熱 小心暑熱後遺症#刮痧

炎熱暑假已經過了三分之二,時序上雖已過「立秋」,但此時臺灣氣候仍然很熱,一般要等到「白露」後,天氣才會漸漸涼爽。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中醫科醫師黃詩硯表示,近來天氣溫度有愈飆愈高的趨勢,其中在中醫科門診中,亦發現暑熱後遺症患者有漸漸增加現象,以中醫角度來看,暑熱後遺症可分為下列幾類型:第一類型,就是俗稱「中痧」的患者,因為長時間在太陽下曝曬,出汗過多,造成頭暈目眩、口渴、尿少的情形,中醫認為在汗出過多的狀況下容易耗氣,所以會有頭重腳輕、嗜睡的症狀發生,且因暑熱就像蒸籠一樣,讓熱氣在人體內悶燒,如果熱氣不能去除,甚至會發生煩躁、坐立不安的情形,嚴重時甚至會熱昏厥、熱痙攣。用中醫方法如何迅速讓體表熱氣降低呢?黃詩硯建議,可使用刮痧、拔罐方式;刮痧方法:沿著後髮際頸部偏外側向肩部(風池穴到肩井穴)及背部(膀胱經)刮、上臂外側及下臂前及側面(肺經)刮痧。刮痧完,會感覺刮痧處表面溫度增高,熱氣不斷往外散出。但是對於太過勞累、有心臟疾病的患者要小心慎用。她提醒,平日飲食保健應減少冰品及涼飲的食用量,多飲溫水,溫熱飲品可以幫助血液循環,體內熱氣就容易散去,多喝些能幫助散熱的飲品,並且要趁溫熱時喝,才能真正達到體內散熱目的。第二類型的患者,在酷暑天氣中,常要奔波於烈日下,而且常常進出冷氣房;或者是在烈日下工作、打球後,立即沖涼浴或灌冰水的青壯年,在身體盛熱狀況下,沖涼浴或灌冰水雖然很暢快,但這類型患者可能發現自己容易頭痛、肩頸僵硬、肌肉痠痛,晚上睡覺甚至會容易落枕,這是因為在大太陽下,毛孔是張開的,張開的毛孔容易被冷氣、涼水(中醫稱之為「寒邪」)入侵,寒氣進入體內後,因為有收緊特性,所以肌肉容易緊繃、用力不當或姿勢不良就容易拉傷,造成肌肉僵硬或是落枕。黃詩硯教導民眾,自我保健可以從穴道按摩著手,除了上述的尺澤穴和少海穴外,如果頭痛狀況加重,可加強按壓合谷穴,若是疼痛牽連到頸部造成肩頸僵硬,可以使用後谿穴緩解。後谿穴在握拳時,手腕外側,本節後的橫紋尖端骨邊凹陷處,可減緩肩頸肌肉僵硬不適。第三類型的病人以濕疹居多,由於臺灣夏天潮濕悶熱,再加上冰涼飲料已經是夏天必需品,暑熱容易夾雜著濕氣膠著在身體裡,這類型病患在流汗多又不容易散熱的手彎處及腳掌、脖子,或者女性陰部都容易發生如過敏般小紅疹,這是體內濕氣與熱氣因為不能順利排除,散發在皮膚上形成的,在門診治療上,黃詩硯使用桂麻各半湯加減,幫助熱氣從體表發散,或者用豬苓湯幫助清利體內濕熱,都可以幫助病患濕疹症狀緩解。黃詩硯提醒民眾,在平時個人衛生上應注意儘量穿寬鬆衣物,容易患濕疹的患者應選擇棉、麻質等吸汗透氣質料,避免悶熱;分泌物多、容易陰道發炎的女性,在悶熱夏天應避免穿緊身牛仔褲,避免使用護墊時間太長,形成濕熱環境,成為細菌孳生的溫床。延伸閱讀「穴位圖」: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9030

冬令呷補前  辨清體質、才能脾胃兼顧

冬令呷補前  辨清體質、才能脾胃兼顧#刮痧

隨著天氣逐漸變冷,民眾也紛紛開始進補,坊間尤其以麻油雞、薑母鴨、羊肉爐、藥燉排骨這類補品最常見。這些補品或許對於平素怕冷、天冷時易手腳冰冷的人來說蠻適合,可是現代人營養過盛、外食增多、工作壓力大、生活作息不正常,進補方式不見得大補特補就一定好。臨床上常遇到一些虛性亢奮患者,在吃過麻油雞、薑母鴨、羊肉爐之後,體內火氣變更大,甚至有些人明明身體處在感冒或紅腫熱痛發炎狀態,補品依舊大吃特吃,導致發炎、腫脹更厲害。另外,有些體質偏虛的人,可能會因為脾胃虛弱、腸胃吸收狀況不佳,吃這類補品後出現消化不良、腹脹等症狀,這正是所謂「虛不受補」。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院區中醫師楊佩龍說,最近門診中有位病患,在吃完晚飯後因為腸胃脹氣、頭痛欲裂而前來就診,經過仔細詢問之後,發現竟然是補品惹的禍。經過立即針刺處理及刮痧治療之後,不適感才消除。楊佩龍指出,中醫學認為『脾主運送、轉化水穀』『胃主受納、腐熟水穀』,脾與胃是消化食物,吸收及運送營養重要臟器,因此常稱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後天之本』。進補時除了體質因素考量外,同時還必須注意消化系統運作狀況,否則即使吃的是含有珍貴藥材補品,腸胃一樣無法吸收,反而會增加負擔,結果不但沒能補到,反過來影響腸胃正常作用。他提醒民眾,食補之前應該先辨清體質,原則上容易口乾舌燥、口破、怕熱、便秘等屬燥熱體質者,應以滋陰清熱涼補法為主。四肢冰冷、畏冷、喜熱飲等屬虛寒體質者,應以溫陽袪寒溫補法為主。正常體質者則可用氣血陰陽併補平補法。建議可以在進補前先找中醫師診斷,瞭解自己體質類型,再選擇適合自己的食補方法,如此不但吃的安心,補的健康,腸胃也樂活。

抗暑中醫DIY

抗暑中醫DIY#刮痧

預防中暑首先要重視生活起居,保持充足的睡眠、白天可稍作午休,平日養成體育鍛練的好習慣,多飲白開水、適當補充營養,室內要通風良好、隔熱遮蔭,即使外出也要作好衣帽防護、避免高溫曝曬。其次要重視夏日的飲食,避免肥甘厚味、暴飲暴食及恣食生冷,如此容易造成腸胃功能的損傷,進而加重暑濕的症狀。《DIY抗暑粥》組成:薏仁、新鮮蓮子肉、新鮮山藥、紅棗、小米、綠豆、白米依個人喜好,加入新鮮荷葉湯(新鮮荷葉1張或乾荷葉1/3張事先煎湯備用),熬煮成粥《DIY抗暑茶》組成:金銀花1錢  菊花3錢  山楂5分  兌入2包綠茶  加入700c.c熱水沖服新店耕莘醫院中醫部醫師 黃慧君表示,一般民眾常常使用刮痧來治療輕度的中暑,刮痧其實類似按摩的作用,它是利用水牛角製成的刮痧板來刺激皮膚,使得皮下充血、毛細孔擴張,以便讓體內暑熱穢濁濕氣由裏出表,如此經絡氣血得以暢通,進而調節身體五臟六腑的功能。刮痧前,刮板及所刮部位的皮膚要注意消毒,小兒或體瘦者,因為皮膚柔嫩需特別注意輕刮,或隔著薄衣來刮。刮完痧後1小時內,不要洗冷水澡,最好馬上休息,避免吹風、流汗,且多補充水分,配合抗暑飲食,以助清熱解暑。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處進行再次刮痧,再次刮痧的時間需間隔3-7天,以個人皮膚上痧退為標準。刮痧療法的禁忌有,年老、久病體弱或過度疲勞者,有出血傾向的疾病,心血管疾患,糖尿病患者,皮膚有傷口者,皮膚容易過敏者,骨折處、局部組織腫脹處,饑餓或剛吃飽者均要慎刮、禁刮。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