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循環

全身循環要顧好 按摩小指最重要!

全身循環要顧好 按摩小指最重要!#血液循環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壓力累積後身體就會處於緊張狀態,自律神經中的交感神經會優先發揮作用,交感神經優先發揮作用後,血管就會收縮,血液循環就會變差,但在壓力龐大的社會中生活的現代人,交感神經多半會優先發揮作用。舒緩自律神經防白內障、青光眼副交感神經可以舒緩自律神經,假如優先發揮作用的話,就會促進睫狀體的房水分泌和排出,並能分泌淚液,所以也能預防白內障、青光眼和乾眼症,「指甲按摩法」就能輕鬆調整自律神經的平衡,指甲按摩法可以提高免疫力,從以前就受到矚目,但在眼部也能發揮很好效果。搓揉按壓每根手指邊緣2個角落變部身體的神經會連成網路,共同運作,尤其是指甲邊緣處,更是末梢神經密集的地帶,按摩指甲後,刺激就會瞬間傳到自律神經上,調節其平衡,刺激指甲邊緣後,副交感神經就會優先發揮作用,疏緩身體的緊張感,因此,眼部的緊張感也會放鬆,血液循環會變好,還可以輕鬆改善眼部的不適。按摩時只需用拇指和食指,搓揉按壓每根手指指甲邊緣的2個角落即可,尤其是小指,所連結的神經能控制循環器官的運作,經長時間按摩後,全身的循環就會變好,眼部的血液循環也會提升。按摩指甲改善了青光眼和飛蚊症有位女性受老花眼和白內障所苦,左眼的視力降至0.2,自從每天持續按摩指甲2年後,視力就恢復為1.5,不必再戴老花眼鏡,另外,還有人因此改善了青光眼和飛蚊症的症狀,有些反應敏捷的人在按摩指甲後不久,視野就會變的開闊,覺得自己看得更清楚。(本文摘自/恢復好視力,完全不費力!:不用工具,只要提升血液循環、按摩指甲,在家就能輕鬆改善、立即見效!/健行出版)

孕媽咪循環差 4招改善惱人水腫

孕媽咪循環差 4招改善惱人水腫#血液循環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越接近預產期的第三孕期,水腫是很常見的症狀,其中又以腳、手及臉部最常出現腫脹情形。主要是因為逐漸長大的寶寶造成子宮的擴大,因而壓迫到媽咪骨盆處的靜脈、血液循環變差,水分鬱積在組織內形成。如果是因為工作而必須久站或久坐的孕媽媽,腿部水腫的狀況就會更加明顯。一般孕期水腫 4方法這樣處理最有效在懷孕期間因血液回流受阻造成的生理性水腫,多發生在膝蓋以下的下肢部位。只要多休息、把腳抬高、減少下肢靜脈受到壓迫,都可稍微緩解不適,並在生產後得到恢復。但如果是伴隨有高血壓、蛋白尿的水腫,或是分布在全身的水腫現象,就要小心可能是「妊娠毒血症」,透過定期產檢可由醫生進行診斷及適當治療。至於一般孕期水腫,可以這樣處理:1) 不吃太鹹的食物/水腫的孕媽咪要注意鹽分(鈉)的攝取,盡量採少鹽烹調法、少吃重口味食物,尤其是加工或醃漬品更要避免,否則容易因鹽分攝取過多導致水腫狀況加劇。至於水分,則必須適當補充,若攝取不足反而會讓身體的新陳代謝變得緩慢,鹽分將滯留體內,水腫會更嚴重!2) 姿勢調整/休息睡覺時最好採左側臥姿、避免壓迫下肢靜脈,睡前將雙腿抬高或將枕頭墊在腳下20分鐘,幫助血液循環更順暢。3) 適當活動/要避免長時間坐著或站著,找時間休息或散步,並可適度按摩改善下肢血流情形。4) 彈性襪及舒適衣物/不得已需長時間久站的媽咪,可以穿上適合自己的小腿彈性襪,來防止靜脈曲張。注意需有彈性、不用過緊,以穿起來感覺舒適為要。另外要提醒,當體重過重或大幅增加時,也有可能是水腫造成,有疑問時應馬上請教妳的主治醫師。(本文摘自/吃對營養順序孕媽咪好孕又快瘦/台灣廣廈出版)

口腔健康不「破病」 刷乾淨是重點

口腔健康不「破病」 刷乾淨是重點#血液循環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嘴破,是民眾很普遍會碰上的毛病。說大不大,但是如果不去管它、任由著反覆發作、或久潰不癒,那後續病變的麻煩,就會差很大!我們的口腔有幾個特性:1) 含菌種很多。2) 新陳代謝很快。3) 血液循環充沛。人的口腔內通常有5到600個不同的菌種存在胚胎的發育,口腔黏膜、皮膚、生殖器黏膜,都是來自外胚層,有抗原的交叉性,所以免疫的相關反應,會在口腔黏膜中表現出來。在人的口腔裡,通常有5到600個不同的菌種存在,其中有40%是全新的菌種,以牙菌斑來說,一毫克就有一億個細菌;如果個人的口腔衛生習慣不好,那就可能高達2到10億個細菌,在口腔中伺機而動。而1CC的唾液,含有6兆個細菌,在抵抗力低、免疫力差的時候,就會發生菌血症。身體內外有600兆的細菌,消化道就有100兆,最多的在大腸,再來便是口腔。就全身的代謝來看,腸道黏膜最快,2天到12天1次更新,其次是口腔黏膜,4到14天脫換一次皮,但是壓力、情緒、營養等的問題,都會影響代謝速度。舌下含片是利用舌下黏膜血管豐富吸收快的特性口腔中,特別是我們的舌頭,是身體臟器唯一外露的器官,因此微循環障礙、自律神經失調、免疫或內分泌失調等,都可以從舌診觀察中,得到相當準確的判斷。某些急救用藥,例如心臟病發時的硝化甘油舌下含片,用意就是在利用舌下黏膜血管豐富、吸收快、以及避免藥物因經過腸胃道,而破壞了藥效所設計的。正常人的口腔中,原本就有各式各樣的細菌,細菌間不但彼此維持平衡,也和人體局部或者全身免疫系統、我們平常慣說的「抵抗力」,保持均衡。一旦這樣的均衡狀態被打破了,便會引發疾病的發生。口腔黏膜、唾液、免疫力,都是對抗病菌的尖兵,當這些防衛組織出了問題,就會導致口腔黏膜產生病變。不同年齡的口腔菌群也會改變在局部原因方面,比如口腔黏膜受傷、牙結石、牙菌斑堆積、唾液減少、局部放射照射、假牙有問題、或咀嚼檳榔等等。全身性的因素,則例如過度使用抗生素、營養不足、缺乏維生素、免疫系統受到藥物壓制、罹患慢性消耗性疾病、重金屬中毒、內分泌機能障礙、骨髓造血功能異常、情緒壓力…等等。不同的年齡時期,由於口腔和顎面部發育、生活習慣的改變,及各種外在因素的影響,會使口腔內部環境也發生變化,當然,在這一個環境中生存的菌群,也隨之發生演變。口腔微生物群,也是要經過長期動態變化磨合,才能逐漸達到穩定的狀態。菌種由簡單到複雜,數量由少到多。在早期階段,以需氧菌和兼性厭氧菌占優勢,隨著年齡的增長,厭氧菌的比例增多。所以除新生兒期與嬰兒期外,無論在任何年齡組,兼性厭氧菌總是優勢菌。口腔微生物在口腔內,以兩種狀態存在,一種是游離狀態,微生物存在於經常流動的唾液中;一種是定植於口腔黏膜及牙齒表面形成牙菌斑,引起齲齒和牙周病。在口腔中定植的主要微生物有:細菌、真菌、原蟲和病毒等幾大類。其中,細菌的數量最多,種類最複雜。細菌增殖會產生壞死性齦口炎、齲齒和牙周病在正常情況下,口腔微生物之間,微生物與宿主口腔間,處於生態平衡狀態。由於體內、外環境因素的影響,可導致菌群失調,一些細菌過盛增殖,正常口腔微生物失去生理組合,即產生生態失調的變化,導致疾病。生態失調與口腔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口腔黏膜病,諸如白色念珠菌、壞死性齦口炎、齲齒和牙周病等等,就是口腔生態失調的表現。齲齒,是宿主、食物和微生物,相互作用導致的牙體硬組織疾病。實質上,它是牙面局部環境、細菌和食物,相互關係失調的表現。齲病活躍的病人,局部環境因素改變,包括滯留區增加,唾液分泌減少,使牙面聚集的細菌增加,再加上大量蔗糖的攝入,使牙面微生態,發生明顯變化,變形鏈球菌等產酸菌的數量增多,產生大量有機酸而致琺瑯質脫鈣,而了形成齲洞。微生物群間產生菌群失調才會造成損害牙周病,是發生於牙周支持組織的一組疾病,由內外環境多種因素影響,導致齦下菌斑生態失調所引起。表現出來的症狀,是細菌組成比的改變,和絕對數量的增加,其中某些種類的細菌可增殖很多,比如產黑色素類桿菌、螺旋體等。此外比如牙髓、牙根尖周疾病,和一些口腔黏膜病,也是口腔菌群間生態平衡失調所致。例如口腔內白色念珠菌的大量增殖,可導致大家熟悉的「鵝口瘡」。在我們口腔環境中,存在著正常微生物群,它們對口腔健康和疾病負有重要責任。一般情況下,口腔正常菌群是不造成疾病的,只有在口腔微生物環境,發生雜亂情況下,使一些細菌大量繁殖,口腔正常微生物群間產生菌群失調,才會對宿主造成損害,發生疾病。所以,對一般民眾來說:口腔衛生是不可忽略和偷懶的;對醫生而言,要預防和治療口腔疾病,首先要採取生態調整措施,建立口腔的正常生態平衡,而不是將口腔內所有微生物徹底消滅。(本文摘自/小心嘴破:身體免疫拉警報/大塊文化)

背硬梆梆、腳水腫 電腦病上身

背硬梆梆、腳水腫 電腦病上身#血液循環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俗稱電腦病的「VDT症候群」受到矚目的時間,應該有長達20年了吧。當身體向前傾一直盯著電腦畫面,用手肘撐著身體敲打電腦鍵盤,持續一、兩個鐘頭都保持這兩種姿勢,脖子、肩膀、背部一定會變得硬邦邦。交感神經亢奮之後,手腳會冰冷、血液循環下降,腳部甚至還會浮腫。如果一直持續上身向前傾的姿勢,隨著交感神經取得優勢,呼吸也會跟著變淺變快,壓力也會讓免疫力下降。深呼吸過度換氣就可能會陷入恐慌我有一位從事和電腦相關工作的朋友。這份工作壓力大到讓他長期陷在恐慌中。當一個人的呼吸變淺變快後,會不自主地反覆深呼吸,如果在深呼吸的過程中過度換氣(呼吸量超過身體的需要),腦內的氧氣過度增加,會讓人陷入恐慌,我的朋友就是這種情形(其實就是「過度換氣症候群」)。這種情形讓他在往後的10年,花了大筆的錢到指壓師那兒報到才痊癒。其實,我有個完全不花一毛錢的預防對策,就是多做「伸展運動」。打電腦每過一個鐘頭就休息10分鐘,動動身體做做伸展運動,就可以促進血液循環、紓解肩頸的痠痛。我朋友就是做了指壓之後,沒有修正上身向前傾的姿勢,所以脖子或肩膀一痛,就貼含類固醇的消炎痠痛貼布。不論是站或坐上身的重心要往後事實上,這類痠痛貼布的副作用足以使人致死,是非常危險的一種產品。簡便的痠痛貼布、消炎鎮痛劑(包括止痛劑在內),都會使交感神經緊張、讓血液循環變差。上身向前傾的姿勢不但會壓迫腸胃阻礙消化,還會造成肩頸的負擔讓人頭痛、頭暈,甚至發生椎間盤突出症、頸椎病變。如果情況惡化,疼痛麻痺等不適症狀,今後有可能長伴你一生一世。大家隨時注意自己的姿勢,只要醒著不論是站是坐,都要抬頭挺胸,讓上身的重心往後,腹肌用力並伸展背肌。(本文摘自/你,就是自己最好的醫生/大是文化出版)

優格助排便 吃太多恐無效!

優格助排便 吃太多恐無效!#血液循環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吃過早餐後,就算沒有便意,也要去上個廁所,目的是養成每日排便的習慣。很多人把便秘當成小事,不以為意;然而,如果排便不良,原本應該排出的廢物,就會積在體內。這些廢物會產生毒素,被腸壁中循環的血液吸收。這些應該排出體外的東西,對身體自然有不好的影響。毒素會讓手腳、皮膚都變粗糙、血流惡化這些毒素會在體內循環,造成血管收縮,導致末梢血管的循環惡化,手腳的皮膚都會變得乾巴巴,臉上也會長東西,肌膚變得粗糙。血流惡化,代謝也會跟著惡化,糖分和蛋白質無法分解,充分轉化為能量,反而變成脂肪囤積在體內,造成肥胖。早上總是手忙腳亂的人,要注意了。為了趕上班,沒有時間好好吃早飯,造成交感神經過度作用,不能放鬆,就沒有便意。因此,首要之務,就是早點起床,確保自己有充裕的時間上廁所。另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吃飯八分飽就好了。吃得太多,胃被撐得很漲,造成交感神經過度作用,血流也會跟著惡化。花30分鐘吃早餐,可以讓副交感神經進入主導狀態,促進腸子蠕動,此時就去上廁所吧。花點時間坐在馬桶上,身體和心情都放鬆,給副交感神經作用的時間。一開始可能上不出來,但即使只能坐5分鐘,也沒有關係,養成每天坐馬桶的習慣後,就會漸漸能夠順利排便。只要養成習慣 不在早上排便也沒關係腸子蠕動需要副交感神經的作用,為了能從容度過如廁的時間,可以看看書和報紙。難度較高的書,需要花力氣閱讀,至於讓人心慌意亂的內容,也不太適合;雜誌或攝影集,可以隨意翻翻、輕鬆閱讀,有助於刺激副交感神經的作用。我現在的身體,到了固定的時間,就會想上廁所。這是因為到了醫院就開始忙碌,沒有上廁所的時間。手術一旦開始,幾個小時都上不了廁所。人類全神貫注時,交感神經持續作用,不覺得餓,也不想上廁所,就算身體真的需要上廁所,也會忍耐,真的不是件好事。只要能夠養成習慣,就算不在早上排便,也沒有關係。不過,晚上和白天,都可能會有各種狀況和行程,不太容易抽出時間好好的上廁所,所以我還是建議利用早上的時間。就我來說,經常有急診病患,也是會用到早晨時間,但一年大概只有一次。選擇沒有人打擾的時候,作為一日的「如廁專屬時間」吧。有利排便順暢的飲食吃蔬菜對排便順暢很有幫助。蔬菜含有豐富纖維質,可促進腸胃蠕動,增加便量,同時也讓糞便比較柔軟。不吃蔬菜,只吃脂肪和肉類,對於排便有害無利。腸中存在著腸內細菌,它們在排便上,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過多或是過少,都是問題。肺炎患者所服用的處方中,含有殺死肺炎病菌的抗生素,這些抗生素也會一併殺死腸內細菌,經常造成排便惡化的問題。此時,就可以透過吃優格來改善情況。不過,注意別食用過量。原本腸內細菌就充足、通便順暢的人,吃太多的優格,腸內細菌增加,反而會帶來不良影響。主要是因為優格中有很多比菲德氏菌,腸內自然存在的細菌無法與比菲德氏菌共生,可能會死掉。難得自然存在體內的東西被殺死的話,就會變成得要經常吃優格,保持腸道內的益菌數量,若不經常吃優格,身體就會不舒服。在歐洲,優格屬於有1000年以上食用歷史的食品,適度攝取對身體有益。(本文摘自/甦活力:調節自律神經,血管有彈性的養生術/天下雜誌出版)

口腔衛生沒顧好 10億細菌找上門

口腔衛生沒顧好 10億細菌找上門#血液循環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嘴破,是民眾很普遍會碰上的毛病。說大不大,但是如果不去管它、任由著反覆發作、或久潰不癒,那後續病變的麻煩,就會差很大!我們的口腔有幾個特性:含菌種很多、新陳代謝很快、血液循環充沛。口腔衛生習慣不好 恐有高達10 億細菌在人的口腔裡,通常有500到600個不同的菌種存在,其中有40%是全新的菌種,以牙菌斑來說,一毫克就有一億個細菌;如果個人的口腔衛生習慣不好,那就可能高達2到10億個細菌,在口腔中伺機而動。而1CC的唾液,含有6兆個細菌,在抵抗力低、免疫力差的時候,就會發生菌血症。口腔中,特別是我們的舌頭,是身體臟器唯一外露的器官,因此微循環障礙、自律神經失調、免疫或內分泌失調等,都可以從舌診觀察中,得到相當準確的判斷。某些急救用藥,例如心臟病發時的硝化甘油舌下含片,用意就是在利用舌下黏膜血管豐富、吸收快、以及避免藥物因經過腸胃道,而破壞了藥效所設計的。口腔與黏膜病就是口腔生態失調的表現在正常情況下,口腔微生物之間,微生物與宿主口腔間,處於生態平衡狀態。由於體內、外環境因素的影響,可導致菌群失調,一些細菌過盛增殖,正常口腔微生物失去生理組合,即產生生態失調的變化,導致疾病。生態失調與口腔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口腔黏膜病,諸如白色念珠菌、壞死性齦口炎、齲齒和牙周病等等,就是口腔生態失調的表現。正常情況下 口腔菌群不會造成疾病在我們口腔環境中,存在著正常微生物群,它們對口腔健康和疾病負有重要責任。一般情況下,口腔正常菌群是不造成疾病的,只有在口腔微生物環境,發生雜亂情況下,使一些細菌大量繁殖,口腔正常微生物群間產生菌群失調,才會對宿主造成損害,發生疾病。所以,對一般民眾來說:口腔衛生是不可忽略和偷懶的;對醫生而言,要預防和治療口腔疾病,首先要採取生態調整措施,建立口腔的正常生態平衡,而不是將口腔內所有微生物徹底消滅。(本文摘自/小心嘴破:身體免疫拉警報/大塊文化)

接觸土療6好處 一定要試試

接觸土療6好處 一定要試試#血液循環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現代生活讓人體付出代價。細菌自開天闢地以來便已存在,而腸道向來是身體第一道防線,是人與世界直接接觸的最大一塊區域。我們走錯了路,想要宰制大自然,而非生存於其間,導致如今立場岌岌可危。幸好,我們兜了一圈又即將繞回原點,漸漸看出接納根本生活方式的重要。畢竟,人實際上是由泥土所構成。人沒變 微生物群卻每天變化假如抽掉人體中的水,剩下的多半是「泥土」,亦即60種地殼富藏的元素4。老實說,這概念淵源久遠,一點也不新。「人由泥土製成」,是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等許多主要宗教的根本見解。人類由地球元素混合而成:氧、氫、碳、氮、鈣、磷,再加上微量鉀、硫、鈉、鐵、鎂等。一切元素合起來造就了有活力、能呼吸的人。儘管我們寧可自認為從遠古以來已變得繁複高雅得多,實情是人自降世至今,基因組基本上沒變,而微生物群卻每天持續演化。想活得好 記得使腸道恢復健康我們不能再自視為寰宇之主,而應向塵土好好致歉。想與四周微生物和平共存且活得健康,唯一方式就是讓步,實行土療,並「吃土」。請注意,我所謂「吃土」,不是真要你挖一把土來吃(這個,不完全是啦)。誠然,土療療程有一部分便在於,天天都得微量接觸泥土與植物中的土基微生物。不過,請你務必聽我的勸,不要拘泥於字面說的「吃土」,而該欣然採納背後更廣泛的人生哲學。我和病人談起怎麼使腸道回復健康,都會教他們這套總綱。學會之後,就能以略有不同的角度看待世界,以及人在其中的位置。而且,我不只是嘴巴說說,還身體力行。散步可以喚醒身體、促進血液流動現在,就讓我告訴你,我喜歡怎樣開展每一天。每天早上7點左右,無論晴雨,我和太太會牽著家裡那隻查理斯王騎士犬「奧克里」,沿家鄉田納西州納許維爾的社區道路散步20分鐘。這段閑靜時光,是用來喚醒身體、促進血液流動,隨後才好應對日常安排。清晨這一趟,也是讓奧克里做做保健運動。我們鬆開栓狗皮帶,看牠蹦蹦跳跳,衝過泥濘水坑,追著松鼠四處跑。走了約半英里(約1.6公里),我們調轉方向,奧克里也邊跑邊跟上來。接觸土療6好處回到家,我們從車庫進來。在放奧克里進到房內洗衣間各處前,我在台階上身子一低,把牠抱進懷裡。牠的身上,少不了會沾黏樹葉、花粉,或塵土。我拍了拍那一身栗紅色與白色相間的毛皮,再一把抓過腳掌,將泥土刷掉。這麼做,也讓有益微生物透過能吸水的表皮層進入我體內血流,而有下列作用:1) 增加腸道既有的益菌數量。2) 教導這些益菌如何應付周遭病原體。3) 協助身體產生養分,如維他命B12及K2。4) 支援消化及礦物質吸收。5) 減輕發炎情形。6) 幫忙治療(或預防)腸漏症。帶狗散步有助消化系統避免過敏我從小就養狗。多虧了一再帶狗散步,而且大量觸及狗兒腳掌的泥土,我才能累積與微生物的微量接觸,有助於消化系統避免過敏。其實,醫學研究證實,小時候養狗或養貓,會使過敏風險減半。(本文摘自/土療,讓你更健康:治好百症根源腸漏症,就能治好皮膚炎、過敏、糖尿病、甚至憂鬱症/三采文化)

會走路 能活動肌肉改善血液循環

會走路 能活動肌肉改善血液循環#血液循環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我簡單說明一下關於「走路」帶給我們身體的效果和影響吧!「走路」是指施行讓身體全部機能總動員的運動,給予全身的骨骼、肌肉適度的刺激,並能讓它們活化起來。由於我們是用兩腳站立和步行,所以在心臟的高度以下,尤其是下半身,血液流動容易阻塞。促進血液流動、防止老化、膽固醇值降低而「走路」能活動肌肉,以幫浦作用改善血液循環,減少阻塞。根據這樣的作用,會出現許多「走路的效果」。促進血液流動、防止老化、膽固醇值降低、血壓正常化、提升基礎代謝率等。這些效果能為我們身體帶來減重、消除便秘、精力旺盛、皮膚光澤亮麗、預防感冒、腦部活化等。在「走路」這件事情上得到的效果,可以說是美麗和健康的代名詞。為了得到這樣的效果,如同<前言>所述,要先有「會走路的身體」才行。最近常聽到的走路方法,包括「日走一萬步就可以了」、「就這樣改善蘿蔔腿」、「從伸展背肌開始」等。但是,如果身體是歪斜的,或是身體的使用方式不良的話,就會針對身體的某部分造成負擔,反而造成損害健康的結果;也就是說,想要加分而做的努力,有可能因此得到負分。走路能使腳和骨盆周圍 靠近骨骼之處的血液循環順暢所以,成為「會走路的身體」,比任何事都要來得優先,一旦打造出「會走路的身體」之後,只要靠走路,就能使腳和骨盆周圍,以及靠近骨骼之處的血液循環順暢。於是,能切實感受到走路變成快樂的事。接下來就逐漸感覺到,只要舒服地走路,就能整頓身體的歪斜。如此一來,以往感覺萬劫不復、痛苦不堪的「走路」心情起了變化,「走路」變為舒服、愉悅的事,並且沒有被強迫的感覺,而是發自內心的願意走路。至少,我的改變是如此。(本文摘自/走路回春法/出色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