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殺

排解憂鬱新管道-社區心理諮商服務

排解憂鬱新管道-社區心理諮商服務#自殺

社會與生活型態的急遽轉變,民眾被迫面對壓力的機會增加,因應於壓力提昇而產生的各種精神障礙亦逐年攀升,輕者造成焦慮、短期社會適應障礙,重者則產生憂鬱,甚至引發自殺行為。然國內外社區研究調查顯示,大部份具心理困擾的民眾之就診比率偏低,僅有13%憂鬱症患者與25%的焦慮症患者會尋求協助,平均未治療率為31%至76%,且僅有不到15%的民眾會尋求專業協助;這種高盛行率、低就診率的現象顯示出多數民眾在面對生活中的壓力調適障礙時,雖想改善心理困境,卻常因擔心求助管道的保密性、或是對提供服務的品質有所質疑,抑或是求助歷程過於麻煩而卻步,以致延誤解決困境的黃金時間、形成身心煎熬,且更可能進一步造成心理困擾的惡化。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有鑒於社區內便利專業心理輔導服務的重要性,遂於民國94年7月起於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附設門診試辦「社區心理諮商服務」,提供臺北市民一個具服務品質保證與保密尊重的專業諮詢場所,並在心理師的引導與親切陪伴下,讓民眾可以像對親密好友般地暢談難以啟齒的心事,擺脫困境、重新面對壓力。根據本年度的滿意度調查結果顯示,有九成七以上曾接受此服務之民眾可感受到心理師對自己求助時的尊重與接納、且對困境也很能同理,更是能在信任心理師的情形下促進對心理困境的瞭解;整體的滿意度高達九成六,並且很願意推薦給其他需要的人。在民眾回饋的訊息裡,一位中年的家庭主婦提到,心理諮商讓她擁有更充足的力量去面對問題,談完之後心情也開朗許多;另一位年輕的上班族女性也表示,這樣的服務不僅提供了她抒發內心煩惱的正常管道,也幫助她更瞭解自己在求職過程中遇到的困難為何,且藉由與心理師的討論讓自己更知道能夠如何自助與尋求他助。本服務目前仍在推廣期間,因此9月30前,前往接受諮商服務之民眾仍可享有免部分付費,自97年10月1日起則針對持各科別重大傷病卡、身心障礙手冊、低收入戶證明的民眾提供優惠措施,並搭配市民健康卡的活動,讓有需要的民眾可以就近在社區第一時間尋求協助,避免心理問題持續擴大,另外,透過心理師提供溫暖的支持與傾聽,也能讓紛雜的情緒與思路獲得抒解與釐清。因此,社區心理諮商服務可以是您放鬆的窗口,也許只是整理一下混亂的思緒,宣洩壓抑已久的情緒,抑或是想解決藏在內心深處的重要生命議題,這群隱沒於社區中的專業陌生人隨時歡迎您的蒞臨!

引致自殺行為的危險因子

引致自殺行為的危險因子#自殺

據教育部統計,去年各級學校意外死亡人數,自殺高居第二,平均每五天就有1名學生自殺死亡。基於此,國中小學要推動為期一年的「校園學生憂鬱與自我傷害三級預防工作計畫」,並發下柯氏憂鬱量表、心情指數檢測表、自我傷害行為篩選量表、自殺危險程度量表等,要求老師平時要仔細觀察學生後填寫。高雄立市凱旋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 何志培表示,兒童青少年自殺的相關因素,可分為「慢性歷程」與「急性歷程」:慢性歷程為長期累積不良的內在成長與外在影響之過程,如黃姓男童的父母述說,孩子可能好勝心太強,半年前也曾因與妹妹吵架挨罵,拿刀背自殘手腕。急性歷程則由於某些生活上的變化,使個人感受到壓力與情緒上的波動,而引發自殺行為。此外,可能的因素包括憂鬱症、人際衝突與孤立、家庭功能不佳與變化、情緒困擾及自我中心的想法等。其中,家庭因素是影響兒童青少年行為的重要因素,包括家庭破裂、親子關係不佳、家中溝通不良以及對父母有高度敵意等皆與兒童青少年自殺有關。正因為自殺成因複雜,縱然在青少年心理諮商專業發達且資源普遍的歐美國家,其行之多年的校園自殺防治計劃仍不斷受到質疑,對其遏止青少年自殺的效果、或是否可能具有「反效果」,仍一直在進行檢討。有些學者曾提出警告,專門針對自殺議題喚起學生注意的活動,可能誤導學生以為自殺是一種處理壓力的慣見反應,而媒體的不當報導也可能擴大自殺的「感染」效果。從門診和學校輔導個案發現,學童共同的心聲是被關心,自殺意念大多數人都有,為情緒找出口更重要,並非一紙約定就可以解決。有自殺念頭的學生,多半是抗壓性不夠,且尋找不到自我價值。想自殺者需要的乃是及時的扶持,並不是簽了不自殺約定書就會變得勇敢,幫孩子學習正確發洩情緒才是重點所在。

自殺者親友常見之心理困境

自殺者親友常見之心理困境#自殺

所謂自殺者親友包含家人、朋友、情人、同事,有交情的人,有時候甚至還擴及到看護或是醫療機關的工作者。而親友的反應強度,會根據和自殺者之間的交情深度或時間長度而不同。自殺者如果與他們是小有交情的人、同學或同事,多少會受到打擊;但是換成是家人、情人或摯友,情緒反應會更強烈。這些情緒反應會因人而異,沒有一定的順序且猶如狂風暴雪般肆虐人的心靈。高雄立市凱旋醫院成人精神科醫師 陳偉任指出自殺事件發生後,身邊的人大多表現得若無其事,小心翼翼地避談傷心事,以致於自殺者及親友刻意去壓抑情緒,但壓抑的情緒終究有天還是會反撲。雖然可以肯定,讓他們沉靜一下總比不謹慎的話語或態度好的多,但是「持續痛苦,陷入低潮也不是辦法」,依據高雄市自殺防治中心兩年來之實務經驗,常見之自殺者親友心理困境如下:《驚訝》絕大部分的人,在接到消息的第一反應是:「怎麼會這樣?」、「他真的這樣做?」心中會因過度驚訝,而顯得手足無措。《恍惚》有些人說,在得知自殺消息時,那份驚訝使心跳加速,而腦袋一片空白、思考停擺,根本忘記自己是誰,也不記得自己說過什麼,這一段時間做了什麼。《自殺相關情境再現》由於突如其來的自殺事件,帶給他們的衝擊太強烈了,有些人的腦海裡會不斷浮現他們和自殺者自殺前夕見面的場景。《否認》也有人因為無法承受自殺這項殘酷的訊息,而產生極欲否認事實的行為,例如:「覺得應該只是剛好同名同姓」、「是聽錯了吧?根本不是什麼自殺吧!」、「所有事情都會沒事的」。《自責》親友認為自殺者會選擇死亡的直接原因在於自己,因而產生強烈的自責,例如:「一定是我那時候說的那句話刺激到他了。」、「早知道就應該認真的聽你把話說完。」、「你明明有暗示了,我竟然忽略掉。」會責備自己沒為自殺這件事做出任何的預防。《憤怒》「為什麼?為什麼你要這麼做?你擺明就是故意做給我們看的吧!」甚至挑釁自殺者再進行自殺,其實對自殺者發怒、再怎麼罵也於事無補,甚至是加深傷害的。然而,親友發怒的舉動有時候只是是表象,他們憤怒的箭頭實際上是指向自己。《情緒轉移》當自殺者親友把怒氣發洩在他人身上時,會把責任轉嫁給其他人,以緩和自責感。《隱瞞》有不少人擔憂旁人在自殺者親屬的背後竊竊私語或深信「自殺是家族的恥辱」,因而隱瞞自殺的事實,或讓這個問題看起來並不重要。而身旁的人也順勢配合,完全不提起自殺的往事。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