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殺

換個心情找工作 別因短暫失業誤了一生

換個心情找工作 別因短暫失業誤了一生#自殺

「不想出門!只想待在家裡,盡量少跟朋友聯絡,以減少開支!」、「沒工作、沒錢,跟家裡要錢被家裡人看不起!朋友約也不好意思出去!」、「急躁!脾氣不好,覺得自己沒價值!容易跟家人吵架!」上述自白也許在我們身處的環境中算是少數的真實案例,但這波經濟復甦浪潮,部分待業者的經濟狀況與心情仍未改善,失業問題仍持續地影響一部分人的生活。根據行政院主計處公佈99年度1月份失業率達到5.68%,全臺失業人數高達62.6萬人,經濟困境雖已有緩解的現象,失業率卻仍是近年來的高點。此外,據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委託104人力銀行針對待業族的抽樣調查顯示(N=1,216),待業時間長達3個月以上的民眾幾乎都有心理健康及人際關係變差的狀況。其中,有37.9%的待業民眾變得「不敢和朋友、家人接觸」,而產生「恐慌、焦慮感增加」及「沒有自信、不如人」等負面反應,分別各佔24.3%和21.8%。另外,臺北市衛生局在職場心情溫度計調查也發現:待業民眾中具有中、重程度以上心理困擾的比例,是有工作的民眾的4.5倍(待業民眾32.33%;就業民眾7.25%;N=566),其中更有將近1成的待業民眾曾有過自殺的意念。有鑑於此,長期處於待業者除了因為長時間心情低落與社會退縮不利於求職外,感到「未來不確定性」亦將成為身心調適不良的危險因子。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精神科附設門診部劉宗憲醫師表示:近半年因為經濟或工作環境壓力而來求診的民眾約一成左右,其求助的類型主要分為兩類,一種是上班族因為裁員預期心理壓力的影響,出現嚴重的失眠與焦慮症狀,影響日常生活而來尋求協助者,另一種則是正面臨失業待業問題的族群,是我們不可以忽略的一群,一般人在面對失業困境時,首先覺知的是自我及家庭的經濟困境與壓力,並因急於尋求經濟資源而忽略自己的身心壓力狀況,即使出現失眠、焦慮或是其他的身心症狀,也會視若無睹或茫然未覺,再加上長期缺乏自信與社會退縮,少與人接觸,有些待業民眾甚至在出現嚴重的精神症狀,被家人或是朋友發現才尋求醫療的協助,因此在此呼籲求職或待業的民眾,在努力尋求工作的同時,也應時時注意自己與他人的情緒狀態,並找到人傾訴,及尋求協助,避免發生因為身心俱疲而喪失就業能力的憾事。一位失業長達6個月的民眾分享在失業期間的紓壓建議,希望能夠協助其他還在待業中的朋友一起度過難關;首先,他認為待業的壓力是會累積的,與他人接觸及傾訴是必須的紓壓方式;另外因為失業期間沒有收入,所以提供幾種不花錢的紓壓方式如下:睡眠充足:長期睡眠不足會導致免疫力下降、情緒暴躁、注意力不集中等不良後果,有了充足的睡眠才能讓身心的疲倦得到緩解,這點很容易被忽略。少吃會增加壓力的食物:如過量的肉食或油炸的食物、咖啡、菸、酒精、高鹽分的零食等,不只會增加身體的負擔,對情緒也有可能造成負面的影響。適度的運動:維持定期運動的習慣對身心健康會有正面的影響,但要量力而為,千萬不要三天打漁、兩天曬網。每天規律運動半小時,絕對比久久才去激烈運動好幾個鐘頭要來得有益身心。最後也呼籲待業民眾的家屬及朋友可以遵守「四不、六要」的原則,不要給待業的民眾太大壓力並適時的給予支持,才是幫忙待業者最好的方式。「四不」─不要指責、不做人身攻擊、不冷嘲熱諷、不刺激。「六要」─要體諒、要包容、要關懷、要鼓勵、要給機會、要陪伴。此外,臺北市衛生局及勞工局針對該待業民眾高危險群,已規劃以下一系列的服務方案,協助民眾在待業期間藉由保持身心健康以度過當前的難關:第一、「職場心理健康」宣導系列活動為積極協助求職民眾能夠有愉快的心情與萬全的心理準備,面對求職的壓力與重返職場,臺北市政府99年度將假臺北市勞工公園廣場,每月舉辦1場「『薪』花 朵朵開」小型就業博覽會(時間表詳如附件),當天活動現場除了有臺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將設置”心情UP~服務站”,為當天的求職民眾進行心理檢測外,也可以提供簡單的壓力紓解技巧及諮詢服務,讓待業民眾能夠舒緩心情後,到勞工局就業服務站邀請之「立即上工計畫」廠商及多家知名企業攤位上,進行面試與媒合,提高錄取率。相關訊息:請至臺北人力銀行(http://www.okwork.gov.tw)、臺北市政府勞工局就業服務中心網站(http://www.esctcg.gov.tw/)查詢或電詢就業服務專線(02)2597-2222。第二、「職場OGENKI元氣」系列宣導活動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及勞工局勞工教育中心,藉由整合「性別關係」、「人際關係」、「休閒生活」、「理財規劃」、「身心保健」及「心理健康」六大主軸議題的教育課程,提昇企業員工對健康職場及多元生活場域經營的概念,從重新經營不同的生活面向中,用踏實平穩的生活步調來面對日趨嚴苛的工作環境。洽詢電話:臺北市勞工教育中心2550-9874 或 臺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 1999轉7101 。第三、 「前進職場巡迴宣導」講座針對本市想要提升員工壓力調適及身心健康之事業單位或高壓力的產業單位,進入該職場針對現有員工進行心理健康宣導活動。99年度規劃40場次,即日起受理申請,額滿為止。洽詢電話:臺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 1999轉7101 游心理輔導組長。另外,衛生局在勞工教育館、國家婦女館、臺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另辦理「心情電影院」等心理衛生宣導活動,歡迎民眾踴躍參與。上述相關活動最新訊息請至臺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網站(http://mental.health.gov.tw/)查詢。

不可忽略的自殺警訊!

不可忽略的自殺警訊!#自殺

文/行政院衛生署桃園醫院護理師邱淑芳台灣地區自殺死亡已經連續9年名列國人十大死因第9位。台灣自1998年以來,自殺死亡率從每10萬人口之中有9.97人上升至2006年每十萬人口19.3人,到達一倍左右。以下為容易自殺者特性:容易採取自殺的六大個性:個性偏激的人。 愛恨強烈、情感脆弱者。 挫折忍受力低的人。 追求完美,憤世嫉俗的人。 消極悲觀、多愁善感的人。 自我要求高,自我肯定少的人。四種原因讓人想自殺:太在意的人、事或問題。 感受到強烈受傷的人、事或問題。 無法解決的人、事或問題。 太輕忽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價值的人。自殺與疾病絕對有關,導致自殺的原因中,疾病絕對是重要因素。統計顯示,70~90﹪患有精神疾病。 憂鬱症之中,性別上的差異是:自殺企圖,女性是男性的2~3倍。自殺成功,男性則是女性的1.5~2倍。 年齡在自殺統計上也有意義。認清自殺念頭的關鍵時刻:自我獨處時。 觸景傷情時。 意氣用事時。 情緒低潮時。 季節交替時。 逢年過節時。不可忽略的自殺警訊,此部份可分為「社會指標」與「個人言行」兩方面。社會指標方面:性別、年齡、 婚姻、工作、 過去有自殺史 、精神病史、家族史、 自殺的方式。個人言行方面:經常重覆說想要去死。生活、行為突然產生改變。 開始對心愛的人、事、私密的重要物品做安排。 出現反常的現象與觀念。 封閉自己,不喜歡跟別人接觸。當周遭同學出現一些特殊狀況時,就要特別注意,例如:作息開始混亂。 表現出和平常不一樣的反差行為。 常常請假。自殺的防治,大家都有責任,對週遭可能發生個案的協助多一分,也可能減少一個生命的損失遺憾,少一份社會的動盪不安。

理解與傾聽 校園守護,減少自殺行為

理解與傾聽 校園守護,減少自殺行為#自殺

依據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針對 13-24歲的少年和青年(相當於國中、高中至大專院所就學之學齡)所進行的數據分析顯示,臺北巿每年約有20名13歲至24歲的年輕人死於自殺、500餘年輕人發生自殺行為,也就是說,每個月平均就約有2名年輕人因自殺而失去寶貴生命、40名年輕人以自殺行為解決生命困境;對於遭逢這些年輕生命殞落的親友們而言,來不及相處共度的歲月裡心中持續有一輩子的遺憾。依據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針對98年度13-24歲自殺企圖的年輕族群進行自殺原因分析顯示,有76%的年輕人是因感情或人際關係因素而自殺,精神健康或物質濫用則佔44%,工作或經濟因素則有5%,學校適應或生涯規劃因素則有2%,生理疾病所導致的輕生行為則有1%;由統計資料中更發現,19-24歲者採取自殺行為的人數是13-18歲者的3倍,而主要造成19-24歲者的自殺因素則是感情問題(與13-18歲輕生者因與家人相處困難及感情問題為主要困擾的情形不同),該年齡層因人生發展階段,而與家人互動困擾減少,然而年輕人得到情感關係的自主,卻也意味要自己承擔戀愛關係中伴隨出現的傷害與風險。整體而言,有35%的自殺企圖年輕人是因兩種以上的因素而選擇採取自殺行為;亦即,年輕人自傷舉動的背後隱含著複雜、又難以向人直言表達的困難。在防治中心關懷人員主動訪視的數百位年輕人中,不乏見到渴望親友同儕認同的年輕人以喝酒、鬥毆,及自我傷害的行為來引起他人的關心,更有求好心切的高材生因害怕家人會擔心自己有情緒困擾而長期將煩惱藏在心底,一直到意圖輕生時才被家人發現憂鬱病灶。因此,除了由專業人員針對自殺未遂者進行關懷輔導,增進校園學莘、師長對於週遭同學的自殺警訊辨識與及時關懷能力,才是更有效減少自殺行為的龐大助力。有鑑於此,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自98年4月成立後,陸續辦理「校園守護」活動,除了針對校園師長進行自殺防治資訊講座與輔導實務探討外,也另於大專院校辦理「OPEN守護天使」活動,藉由對自殺防治資訊與自殺徵兆之知識性議題的瞭解外,另透過年輕人的團體活動體驗,學習如何面對自我壓力調適,並能適時提供協助給同儕,以減少不幸事件的發生;今年度則會更進一步與大專校園合作守護關懷服務,期待能與校園中的守護天使共同努力協助暫時落於生命低潮的學莘!由於感情暨人際互動為年輕朋友引發自殺危機的主要因素,若能適切地對他們的心理感受作出回應,將有助於幫助他們度過困境。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提醒您,當您發現身旁的年輕人陷入情緒低潮時,請記得幾個應對的小撇步:用理解與傾聽看待「想太多」的年輕朋友:對心情低落的人而言,叫他不要想太多反而像是一種指責,只會更令他感到無助。提醒您,多去理解年輕朋友正受困擾而無法不多想的心情,給予專注傾聽,使情緒低落的年輕朋友明白自己並非孤獨地面對問題。接納負面情緒的表達:生活陷入低潮時,產生負面情緒在所難免,接納而不去否定年輕朋友主觀的痛苦感受,才能夠使對方因為感覺被了解而願意吐露心聲。以陪伴代替評斷:尊重與不評價年輕朋友的意見或價值觀,以免陷入對錯的爭辯,反而拉遠彼此的距離,造成人際關係的二度傷害。適時尋求專業協助:萬一年輕朋友心理困擾的問題過於複雜,無法單單透過支持、陪伴或傾聽便可以解決時,協助他尋求專業的精神醫療或心理諮商便是此刻的重點。同時叮嚀您,在關懷年輕朋友時必備的心理建設:接納青春期多變的行為:接納年輕人用不同於師長當年的網路文化、手機文化、PUB文化來渡過青春期渴望被看見與被認同的發展歷程,而不要因對新新文化的不熟悉與排斥而扼殺與孩子共同成長的機會。尊重年輕人的獨立過程:父母必須「打從心底」接受孩子長大的事實並學習放手,或是幫孩子找個「懂得聆聽」、「能貼近孩子想長大心意」的大人,讓孩子有機會透過這個大人,自在地陳述自己。若遇到不願訴說困擾的孩子,則以主動與細膩的方式詮釋孩子的情緒,讓孩子感受到「被瞭解」。在承接年輕朋友的低潮情緒時,也要記得照顧自己的感受,必要時同樣勿忘尋求專業諮詢。

老人自殺 憂鬱症是主因

老人自殺 憂鬱症是主因#自殺

憂鬱症嚴重危害銀髮族的健康,也是老人族群自殺的最主要原因,尤其是85歲以上的自殺成功率更高。臺北縣立醫院廖婉秀醫師指出,多數的患者會在自殺前一個月有就醫的紀錄,值得家屬及醫師提高警覺。廖婉秀表示,雖然時下醫學發達,但仍有不少老年憂鬱症患者未被診斷或受到不適當的治療,常造成老人家不必要的痛苦、生活功能減退、增加死亡率或其他疾病的發生率及嚴重度。她說,診斷老年憂鬱症對醫師是一大挑戰,常需借助一些適當工具,如老年憂鬱症量表、簡易心智量表等,而幾乎大多數有憂鬱症狀的老年人,一開始都會因為身體的症狀到基層醫療院所就診,值得家屬及醫師特別留意。憂鬱並不是正常老化的現象。健康、可自理生活的銀髮族,重度憂鬱症的發生率甚至比一般人低。但罹患重大疾病,特別是癌症、心肌梗塞、或神經性疾患,如中風、巴金森氏症等,其罹患憂鬱症的機率會大為增加。女性、社交孤立、喪偶、離婚、分居、社經階層低、疾病纏身、無法控制的疼痛、失眠、生活或認知功能受損,都是老年憂鬱症的危險因子。輕度憂鬱症在銀髮族的盛行率比重度憂鬱症高,接受治療幾乎都能痊癒,但廖婉秀提醒民眾,老人家常因其他慢性病而服用多種藥物,爲避免副作用或藥物間彼此發生反應,單一種類的藥物治療較為理想,起始劑量也約為年輕人的一半,再根據病患反應慢慢調整至足夠的劑量,所以通常需要4到8週甚至12週之久,才會達到療效,然後長期服用以避免復發。

生命永遠有出路 自殺防治專線幫助您

生命永遠有出路 自殺防治專線幫助您#自殺

那是個無助的時刻,以為自己沒有了力量,以為世界就這樣崩塌了─和男朋友分手的洪小姐,失業的周先生,久病的張婆婆,交不到朋友的莊同學……。當他們選擇以自殺來處理困境,帶來的不是問題的解決,反而是將自己推入一條不歸路……類似上述面臨的生活問題在社會新聞中反覆出現,然而遭遇困境的民眾有少數因找不到合適的解決方式,而出現了自殺的行為。實際的自殺案例顯示,自殺成因是多元複雜的,臺北市政府為了協助民眾能獲得更完整的服務資源,決定成立跨局處自殺防治中心,並整合市府急難救助、緊急救護、就業服務、就學輔導、就養照顧、諮商訪視等各種局處資源與民間力量,提供給遭遇不同困境而有自殺風險的民眾一個重新出發的契機。依據行政院公布之資料顯示,臺灣之自殺率從民國86年起逐年攀升,且已連續11年進入十大死因之列。臺北巿自殺死亡率名列十大死因的第8位;與民國95年相較雖減少20%自殺死亡,但臺北市自殺死亡仍較10年前高0.8 倍。因此,臺北市政府為了挽救每一名寶貴的生命,多年來不斷積極投入各種資源進行自殺防治的工作。臺北市政府從92年9月起就由市立醫院人員進行電話訪視、要求各級醫院推動民眾自殺行為通報與關懷評估標準作業流程,迄今約15,223個通報個案,而根據97年最新的自殺企圖者資料顯示,有28.53%的自殺企圖者是因人際關係因素而自殺、23.61%是因精神/心理或物質濫用因素、17.67%是因感情因素、而有7.42%是因工作/經濟因素,及5.02%是因生理疾病因素而自殺;也就是說,自殺行為除受到疾病因素的影響外,尚受經濟景氣、社會環境、家庭及個人等多重因素之影響。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於98年4月15日正式揭牌,典禮由市長郝龍斌親自領軍,與自殺防治中心主任陳永仁副秘書長、執行長邱文祥局長等12局處代表共同注入象徵關懷力量的水,宣示將生命的水灌溉在企圖自殺者的生存意念上,攜手織起綿密多元的社會關懷網,積極協助面對困境的市民。在自殺防治中心外的宣導牆上,更以曾長期關注自殺問題的聖嚴法師的法身揭示:「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心轉」等法語,激勵每一個生動的生命。目前全國自殺防治安心專線電話(0800-788-995)由臺北市生命線協會承辦,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已與該協會密切合作,針對全國安心專線轉介自殺高危險的臺北市民,由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進行後續關懷服務,以落實該專線「話務集中化、服務在地化」之理念,共同挽救自殺企圖者寶貴的生命。‧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諮詢專線1999轉8858(幫幫我吧)‧全國自殺防治24小時服務安心專線0800-788-995(請幫幫-救救我)

小朋友鬧自殺 小心他是玩真的

小朋友鬧自殺 小心他是玩真的#自殺

現在不僅大人的壓力大,痛苦指數高,連小孩似乎也過的愈來愈不快樂,學生自殺的新聞時有所聞。自殺的年齡層不斷下降,澄清醫院平等院區身心內科 - 譚利光心理師表示,在臨床工作中,曾遇到了一位小四的女生、在家企圖以衣架上吊結束生命的兒童個案。由於事發突然,家屬難以接受,對原因更是不解,只是批評孩子的行為,「十歲的小孩就學著別人鬧自殺」,顯然忽視了兒童背後無助的心聲。譚利光心理師指出,前述個案是隔代教養,直到小一時才回去與父母一同生活,適應情況並不好。就診時亦由外婆帶來,個案自述生活不快樂,來看心理問題,在家因犯錯常被父親嚴厲責打,也常目睹外公、外婆的激烈爭吵,這些不愉快的記憶常常出現。當妹妹不乖被打時心中充滿了不安與恐懼。■ 兒童想自殺都是有跡可循兒童也會將自殺意念付諸行動的。美國的研究,六至十二歲無精神疾病的兒童中,有3%曾企圖自殺過。研究顯示家庭是影響兒童自殺的重要因素,兒童自殺與家庭的相關性也大於與自我人格的相關性。兒童自殺大都經過時間的醞釀,也都有跡可循。在日記、作文中出現自殺相關的文字、口語的訊息或威脅要去死、功課退步、從事打架、菸酒與濫用藥物等偽裝憂鬱的行為、把自己心愛的玩具送人等都是明顯的危險訊號。■ 由心理專業人員進行輔導譚利光心理師說,企圖自殺的孩童並不會主動表達問題,但多少都會釋放出自殺線索。被關心、被肯定是他們的心理需求,若家長、老師平時能養成扮演好觀察跟傾聽角色的習慣,一發現異狀,立即採取預防措施,並由心理專業人員進行評估與輔導,才能防治兒童自殺的不幸。

憂鬱症 新世紀的三大疾病之ㄧ

憂鬱症 新世紀的三大疾病之ㄧ#自殺

憂鬱症藥物治療機轉又有了新突破!歐盟委員會已於上月(2月)通過一個具類褪黑激素效果之成年人抗憂鬱症藥物1的上市許可,未來可望為廣大的患者,更有效的舒緩憂鬱症及因憂鬱症而產生之睡眠障礙及焦慮等困擾。■ 憂鬱症目前之藥物治療瓶頸由於憂鬱症的產生,被認為與血清素、正腎上腺素、多巴胺等神經傳導物質的異常有關係,故目前憂鬱症藥物包括最早期的三環抗鬱劑,另外還有四環、可逆性單胺氧化酵素抑制劑(MAOI)、選擇性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劑如百憂解、樂復得、克憂果等(SSRI)、及選擇性血清素暨腎上腺素回收抑制劑(SNRI)如速悅等,均是藉著增加腦內單胺神經傳導物質的深度,來達到治療憂鬱的效果。儘管這些抗憂鬱劑對70~80 %的重度患者都有療效,但卻面臨許多治療瓶頸,如藥物反應緩慢,一般至少要服用二至四星期後才開始產生穩定的治療效果,且在症狀緩解後應持續治療六至九個月,之後必須再與醫師討論是否停藥或持續服藥,以免病情復發。另外,使用抗憂鬱藥物也常容易使患者過於亢奮而影響睡眠,導致醫師必須額外開立安眠藥,不但增加患者的經濟負擔,也可能產生藥物依賴等問題。此外臨床上亦常見患者抱怨有偶發的眩暈、噁心、性功能障礙及胃口抑制等等的不適,增加憂鬱症治療的困難性。■ 新藥物的機轉在此新藥物的大型國際研發計畫中,共納入約6,000名成年憂鬱症病患。台灣亦參與該藥物的PhaseⅢ研究,包括林口長庚、基隆長庚、台北榮總、台大、彰基等大型醫院,針對該藥物對憂鬱及失眠治療之療效及副作用進行一年半的臨床實驗。根據研究顯示,此類褪黑激素藥物的作用機轉,在於它能同時針對褪黑激素接受器 (MT1與 MT2)有促進作用,以及對血清素接受器(5-HT2C) 產生拮抗的作用。褪黑激素是由大腦中心之松果體產生的特殊賀爾蒙,能幫助人體調節生理時鐘,在夜間分泌可以使人產生睡意;而血清素接受器(5-HT2C)則具有調控血液中血清濃度的功能,當血清濃度不正常時,人就容易產生亢奮或憂鬱等極端的情緒。因此,藉由促進褪黑激素分泌,及調節血清濃度上之雙重功能,理論上可幫助憂鬱症患者調節生理時鐘,減輕因憂鬱症造成的睡眠障礙。世界衛生組織已預估公元2020年,憂鬱症將名列引起失能與早夭的第二主因。同時,憂鬱症也被公認是新世紀的三大疾病,與癌症及愛滋病並駕齊驅。根據美國心理衛生研究院的研究報告指出,一般人口憂鬱症終生盛行率為15%,女性約為男性的兩倍;可發生於任何年齡層,平均發病年齡為40歲,正值人生精華時期。林口長庚睡眠中心及精神科黃玉書醫師表示,近半年來,因景氣衰退及失業等問題,最近的門診求診人數有增加趨勢,尤其是中年男性的患者求診的比率也有增加的情形。一般典型的憂鬱症有下列幾種徵兆:一、暴飲暴食或沒有食慾,使得一個月內體重改變5%以上。二、每天都嗜睡或失眠。三、行為躁動不安或呆滯遲緩。四、每天都覺得疲倦、虛弱無力、沒有精神。五、過多的罪惡感,覺得自己是沒有價值的人。六、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判斷力變差,無法下決定。七、自殺念頭。醫師建議,若發現自己或身邊親朋好友有上述狀況,應避免拖延,儘早尋求專業醫療協助。目前這顆新藥物phaseⅢ的臨床研究已結束,歐洲方面相關研究報告相繼發表,台灣的臨床實驗結果尚未正式出爐,但在國外的臨床研究報告顯示此藥對憂鬱症患者或伴有睡眠障礙的問題是有療效性的。故此新藥已於今年2009年二月正式通過歐盟委員會,取得歐洲上市許可,希望未來衛生署通過上市後,可嘉惠更多的憂鬱症患者。

付出關懷&傾聽 你我都是自殺防治守門人

付出關懷&傾聽 你我都是自殺防治守門人#自殺

全球性的經濟不景氣,伴隨著失業人口增多,憂鬱傾向的人也越來越多。打開電視、翻開報紙,幾乎天天都有人自殺的新聞,甚至已死亡一段時間才被發現的。在人生的旅途中,每個人可能都經歷過徬徨、焦慮、痛苦,不知如何是好的經驗。這些經驗或許是失戀、失業、失去至親、沒能達到自己的目標的造成挫折感…等。這樣情緒的低落或壓力的累積及可能引發自殺的念頭、意圖或行動。生命是無價的!澄清醫院平等院區急診室 - 楊錦桂護理長指出,如果我們能夠敏感一點、『雞婆一點』、多一點關心週遭的人,可能可以挽救寶貴的生命。大多數的『自殺者』並非真的想結束生命,在自殺行動前出現警訊,表達『我很痛苦』、『我需要幫助』的訊息。行政院衛生署自殺防治中心~自殺防治守門人123,即是教導民眾防範自殺的技巧。『123』是指1問、2應、3轉介。1.問:了解情緒困擾的問題及程度、評估其嚴重性,辨識是否屬於自殺高風險群。2.應:回應當事人的想法,減少當事人覺得『被遺棄』的感覺。3.轉介:當個案出現自殺自傷身心的問題、前在的精神疾病或超出自己助人的能力範圍時則應主動積極的協助轉介處理。楊錦桂護理長表示,在各縣市衛生局設立有自殺防治中心提供免費的諮詢服務、另有『張老師』、『生命線』等機關團體提供心理關懷輔導,在醫院中亦有身心科門診或心理諮商門診等。都是可轉介的機構。溺水的人可能需要一支竹竿或一條繩子救命,走在『自殺鋼索』上的人可能需要一份工作、一個可以傾聽的人、一個關懷的眼神、一句勉勵的話、一個暖暖的擁抱…等。冷冷的社會需要熱情,多關心週遭的人,你我都是自殺防治守門人。前往焦點企劃》抗鬱‧讓快樂延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