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氣溫落差大,也是心肌梗塞最好發的季節,哪些情況容易引發心肌梗塞?心臟內科醫師指出,若本身有心臟病者或三高病患,此時不可激烈運動、提重物,心肌梗塞並非毫無徵兆,大多時候也不會心臟痛,反倒是若感受有持續胸悶,甚至疼痛持續延伸到手臂、脖子、肩膀等部位,就要當心是心肌梗塞發作。
冬天氣溫落差大,也是心肌梗塞最好發的季節,哪些情況容易引發心肌梗塞?心臟內科醫師指出,若本身有心臟病者或三高病患,此時不可激烈運動、提重物,心肌梗塞並非毫無徵兆,大多時候也不會心臟痛,反倒是若感受有持續胸悶,甚至疼痛持續延伸到手臂、脖子、肩膀等部位,就要當心是心肌梗塞發作。
許先生來看診時表示,常常感到胸悶痛、呼吸不順、容易疲倦,至醫院心臟科檢查為冠狀動脈有些阻塞,雖已做過2次心導管手術,氣球擴張術和支架都有做,剛做完是有好一點,但是不久之後,又會開始出現胸悶胸痛,目前是持續用藥控制中。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三級防疫警戒至今,心肌梗塞就醫率下降,高達85%的患者表示害怕就醫感染新冠病毒;另有55%擔心會增加醫療負擔而不願意就醫。台灣40家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數據顯示,2020年2至4月(新冠肺炎大流行期)比起2019年同期,患者因急性心肌梗塞發作至醫院救治時間,從142分鐘提高到180分鐘,多拖了近40分鐘才就醫,恐錯失黃金治療期!每延誤30分鐘,死亡風險增7.5%,還需等30分鐘新冠快篩台灣心肌梗塞學會理事長暨高雄榮總重症醫學部主任黃偉春指出,近一個月急診救治的心肌梗塞患者的病危比例提高,有些人到院已休克、甚至心跳停止。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每延誤30分鐘治療,死亡風險將增加7.5%,從症狀發生至灌流的速度是影響死亡率的關鍵,可分為三個時間段:症狀發作至救護後送時間、救護車運送時間、到院後緊急心導管時間。目前疫情管制,急診到院後也需進行新冠肺炎快篩,結果出爐約需至少30分鐘,將延後緊急心導管介入治療時間,因此縮短到院前的救護時間更顯重要。台灣目前60歲以上長者新冠肺炎重症率超過兩成,死亡高達9成都是60歲以上且多有慢性病史者,台灣老人急重症醫學會理事長暨馬偕紀念醫院總院副院長葉宏一指出,冠心病的高風險族群如高血壓、血脂異常、高血糖及慢性腎臟功能不良或有過心肌梗塞病史者,若身體出現異狀如胸痛、胸悶、上腹痛,合併呼吸困難、冒冷汗,且症狀持續超過30分鐘,就要懷疑是急性心肌梗塞,請叫救護車送醫,切勿拖延。有鑒於此,台灣心肌梗塞學會與台灣老人急重症醫學會共同強調,慢性病患於疫情期間,因宅在家中往往飲食增量、運動減少、服藥不規律及延遲就醫,造成風險上升,心肌梗塞可能因此增加。建議患者應積極遵循醫囑用藥、控制健康指數,除避免心肌梗塞發作,萬一不幸感染新冠肺炎後也降低發展成重症的風險。保心三招:規律用藥、備小卡、急送醫目前全台心臟病急救的醫療量能充足,且實施高規格感染控制,呼籲高風險族群以「保心三招:規律用藥、備小卡、急送醫」關注自身健康,懷疑出現心肌梗塞症狀時,要立即呼叫救護車就醫,為自己及醫療團隊爭取黃金急救時間。規律用藥:慢性病患應遵循醫囑,切勿自行減藥避免復發,疫情期仍可透過安心就診方案定時回診拿藥,包含各醫院提供之遠端視訊門診、戶外安心門診、戶外慢箋領藥。備小卡:民眾可於健保卡旁放置就醫小卡,填入慢性病史、用藥資訊、就診醫院,並告知同住者或打119時告知小卡上資訊,救護人員能更精準判別病情後送正確醫院,也幫助到院後醫師精準用藥、提高診治效率。急送醫:謹記心肌梗塞症狀保命口訣「心痛喘、冒冷汗,卡緊叫,救護車!」出現症狀時立即呼叫119送醫,防疫期間也切勿忍耐症狀。若救護車到達前已休克昏迷,旁人應協助對患者進行人工呼吸(CPR)搶救,若現場有第三人請至最近的體外去顫器(AED)地點取回機器來搶救。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小陳每天下班後會去河濱公園跑步,面對Covid-19三級警戒偶爾還是會戴上口罩出門運動,但是隨著天氣日漸炎熱,戴著口罩跑步實在不舒服,上個月還有民眾戴口罩夜跑昏倒的新聞,他想知道到底該怎麼做才能達到戴口罩運動又不缺氧昏倒。健康成人就算做高強度運動也沒差新竹臺大分院復健部林孟廷醫師表示,新聞中未提及男子是否本身剛好身體不適或是有其他慢性疾病造成暈厥。根據美國胸腔學會年鑑的文獻回顧研究指出,健康成人戴口罩運動的所有心跳、血壓、呼吸等生理指標,與運動者主觀感覺疲勞指數其實差不多,甚至在很高強度下的運動也是如此。因此,戴口罩並不會影響一般健康成人的運動表現,更不會造成大家擔心的休克或呼吸衰竭等嚴重疾病。若是想要從事健走、跑步或騎腳踏車等戶外運動,民眾仍要遵守三級警戒規範,戴上口罩運動。出門前多帶一、二個備用口罩,在運動汗濕後,勤加更換口罩,以確保口罩仍有保護作用。但若是本身是為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因為疾病所造成的呼吸阻力較高,戴口罩運動,確實可能因為呼吸阻力增加與通氣的下降,造成持續性缺氧與血中二氧化碳濃度累積,進而刺激了身體產生呼吸代償而更喘,影響運動表現;同時也因為隔了一層口罩使得呼吸散熱較差,進而影響呼吸的效率與通氣。另一類則是有心臟疾病如心衰竭或冠心病的患者,心臟代償的能力較差,可會因為戴口罩運動的呼吸效率不好,進一步加速心率代償,增加心臟的負擔。因此建議三級警戒時刻,這類心肺疾病患者還是留在家中,不要外出運動,避免戴口罩運動增加身體的負擔。每天持續同樣運動卻出現頭暈、胸悶 小心疾病上身居家個人運動,建議可以從低強度的運動開始,安排靜態拉筋伸展、固定式腳踏車、跑步機、跳繩、啞鈴肌力訓練或瑜伽等運動,並隨時注意自己身體狀況與攝取足夠水分,才是安全運動的不二法門。林孟廷醫師提醒,如果每天持續同樣的運動強度,發現自己出現頭暈、胸悶、喘、嘴唇發紫等不適現象,就要小心是否有任何急性肺炎或心血管疾病的狀況,若本身有心肺疾病或糖尿病、腎臟病等慢性疾病,建議運動前先與醫師討論適合的方式,才能確保安全的活動。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聖誕節與元旦連假將至,聚餐席間常喝的果汁,許多人認為是健康飲料,甚至以為可以取代新鮮水果的攝取,但研究指出喝果汁容易導致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還會增加死亡風險!美研究:攝取量逾10%,冠心病死亡率增44%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表示,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每日糖攝取量應在總熱量10%以下,以2000大卡計算約為50克糖,如能減半至5%以下約25克糖更佳;這裡所說的糖,包含天然存在於果汁和濃縮果汁中的糖,但不包含新鮮蔬果中的糖。一杯果汁要好幾份水果才能打成,含糖量高,如市售400毫升的100%蔬果汁即含高達40克糖,喝一瓶就快超標;且果汁為求口感常濾掉有助於穩定血糖的纖維質,易使血糖攀升,血糖偏高、糖尿病和高血脂患者更不宜多喝。許惠玉引述2019年美國醫學會雜誌發表的大型世代研究,以六年時間追蹤1萬3440名平均63.6歲長者,排除抽菸、喝酒、體重、運動等影響因子後發現,相較於純果汁等含糖飲料攝取量低於總熱量5%的人,攝取量超過10%的人的冠心病死亡率高出44%、全因死亡率高出14%;進一步分析更發現,每多喝360毫升的果汁,全因死亡率增加24%。牙口問題需喝果汁 應以新鮮水果現打且不濾渣另2015年食慾期刊發表的澳洲研究,分析146名平均59歲成人的飲用果汁頻率與血壓測量值,結果發現,相較於偶爾喝果汁的人,天天喝果汁者的中心動脈收縮壓(主動脈壓)明顯高出3~4mmHg,可能增加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罹患率;研究推論可能與果汁中的高糖量有關。許惠玉呼籲,新鮮水果不能以果汁取代,且每天應吃兩個拳頭大的量,早餐、下午茶都是攝取好時機;可前一晚將水果切好裝盒,或到水果店、超商選購水果盒也很方便。若因牙口問題或其他因素需要喝果汁,應以新鮮水果現打,不濾渣且不加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有位許久不見的患者,因為嚴重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幾個月來住院好幾次,可以說是從鬼門關繞了一圈,但出院沒多久,又出現胸悶問題,於是又住院做心導管手術,「心臟科醫師說,我這個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很麻煩,所以這次出院,我想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看用中醫調身體,能不能不要再一直反覆?」需控制三高 老菸槍要戒菸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是粥樣斑塊沉積在血管壁並造成動脈狹窄的疾病。生活中許多會造成血管內皮發炎的因素,例如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吸菸等,持續不斷地刺激血管內皮,這些發炎及受損的地方,會吸引白血球和血小板聚集,之後會伴隨膽固醇、脂肪、血栓、各類結締組織、鈣離子的堆積以及血管平滑肌增生,共同形成粥狀瘤斑塊,進一步使血管硬化、狹窄、甚至阻塞,這就是動脈粥狀硬化,而出現在供應心臟血流的冠狀動脈,就稱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症。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因為冠狀動脈的血液是專門供應給心臟使用的,所以,當冠狀動脈粥狀硬化時,就會出現心臟供血不足的症狀,也就是心肌缺血的症狀,稱為冠狀動脈粥狀硬化性心臟病,簡稱冠心病,又稱為缺血性心臟病,是成年人最常見的心臟病。最常見症狀是胸悶、胸痛、呼吸困難、臉色蒼白、冒冷汗、眩暈、噁心、全身無力等,但是有少部分病人,特別是老年人或糖尿病病人,並不會感到胸痛,需要特別注意。如果反覆引起胸痛,即是大家常聽到的心絞痛或狹心症。治療上,通常要控制動脈硬化危險因子,包括戒煙、控制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等。另外,也會依照症狀不同給予不同的藥物,例如:乙型阻斷劑、硝酸鹽類、鈣離子阻斷劑、抗血小板凝集藥物、抗凝血劑、抗心律不整藥物、利尿劑、血管擴張劑等,藥物控制差的患者,則會做心導管手術,或是冠狀動脈繞道手術。 辛溫通陽或溫補陽氣為治療主軸冠狀動脈粥硬化症,中醫方面是屬於「胸痹」、「胸痞」、「心痛」的範疇,最早的描述見於《黃帝內經.靈樞‧五邪》篇指出:「邪在心,則病心痛」。到了東漢的張仲景在《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篇進行專門論述,對其病因病機作了詳細的分析,同時提出具體治療的方藥,認為心痛是胸痹的表現,「胸痹緩急」也就是心痛時發時緩為其特點,其病機以陽微陰弦為主,以辛溫通陽或溫補陽氣為治療大法。中醫認為胸痹的病機關鍵,在於外感或內傷引起心脈痹阻,其病位在心,但與肝、脾、腎三臟功能的失調有密切的關係。大多是本虛標實,虛實夾雜,虛者多見氣虛、陽虛、陰虛、血虛,尤以氣虛、陽虛多見;實者不外氣滯、寒凝、痰濁、血瘀,並可交互為患,其中又以血瘀、痰濁多見。但虛實兩方面均以心脈痹阻不暢,不通則痛為病機關鍵。治療上會針對每個人不同的體質分型,加以不同調理,另外會特定加入保護血管、通陽宣痹的藥物,不但可以改善病情,也可以預防復發。(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血脂控制的成效與心血管疾病發生風險息息相關,將高危險群病人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俗稱壞膽固醇,LDL-C)控制在70mg/dL以下是國際血脂治療趨勢。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於2017年公佈新版《台灣高風險病人血脂異常臨床治療指引》,健保署亦修訂降血脂藥物給付規定,可持續給付降血脂藥物給高危險群病人,使其LDL-C值控制在70g/dL以下,並於今年2月1日起正式生效,幫助病人更積極控制疾病。醫師特別提醒,LDL-C達標並不是血脂控制的終點,病人仍要持續治療、不要擅自停藥,否則LDL-C仍會回升,將再度暴露於心肌梗塞的風險中,失去次級預防的意義。健保放寬冠心病高危險群用藥給付 控制LDL-C(壞膽固醇)數值近年來各項流行病學、大型臨床試驗皆證實LDL-C是冠狀動脈心臟病的危險因子,但國內對於LDL-C的次級預防仍然不足。根據台灣最新的冠心症病人追蹤研究發現,超過8成病人LDL-C未控制小於70mg/dL。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理事長李貽恒表示,有冠心症病史的高危險群,LDL-C若超過70 mg/dL,再發率高達25%;而LDL-C每降低39 mg/dL就可減少22%心肌梗塞與中風的風險,已經裝上心臟支架病人再發生心血管疾病的機率也會隨之減少。自2月1日起,健保署放寬高危險群病人(有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病史、曾接受心導管介入治療,或外科冠狀動脈繞道手術之冠狀動脈粥狀硬化病人)起始藥物治療給付條件,從LDL-C 100mg/dL下修至70mg/dL,預計嘉惠超過3萬名病人。未放寬給付條件前,LDL-C值介於100mg/dL與70mg/dL間的病人只能自費用藥,健保給付規定修訂後解決這個治療斷層。控制血脂不可擅自停藥 以免增加心血管事件、死亡風險馬偕紀念醫院總院副院長葉宏一表示,控制LDL-C,最重要的就是要持續用藥治療。針對高危險群病人,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歐洲心臟學會(ESC)和歐洲動脈粥狀硬化學會(EAS)皆建議以Statin類藥物為起始治療藥物,並且盡可能使用至病人可耐受的最高強度治療才能達成完整的保護效果;若持續未能控制達標(使LDL-C <70mg/dl)再合併其他藥物治療。許多人誤以為透過清淡飲食便能降低血脂,卻不知道血液中的膽固醇(含LDL-C)只有約15%來自飲食,血脂控制還是要靠持續服用藥物才能發揮成效。也有人認為控制達標就表示病好了,不用繼續吃藥,但研究顯示,若高危險群在血脂降到標準值後停藥,血脂便會在3至4個月內回升至服藥前的狀況。失去藥物保護效果,也同時增加心血管事件再發及死亡風險,提醒高危險群藥物治療千萬不可中斷,甚至可追求更低,讓自己遠離再發危機。葉宏一副院長強調,健保給付條件放寬提供病人更完整的照護,若擔心藥物副作用(如橫紋肌溶解、肌肉痠痛、傷肝傷腎等)可與主治醫師討論選擇適合的藥物,切勿擅自停藥。例如有些Statin類藥物即便使用在腎功能不全病人身上皆不須調整劑量,對腎並不會產生傷害。若因迷思或擔心副作用而擅自停藥,後果得不償失。另外,抽菸也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引發高血壓、中風、心肌梗塞、腦血管栓塞、冠狀動脈疾病,冠心症病史病人也應立即戒菸,避免疾病再發的風險。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採訪報導)血管阻塞性疾病一直高居人口死亡原因前二名,而血管鈣化是引發嚴重血管阻塞主要原因之一。血管鈣化很難早期察覺,但常在出現胸痛、呼吸易喘等徵兆前就已存在。血管鈣化的嚴重族群,易罹患血管內徑阻塞性疾病,如冠心症、腦中風、周邊血管阻塞等等,輕則造成功能障礙,重則可能導致死亡風險。血管鈣化是不可輕忽的身體警訊,早期發現可針對各種可能原因進行改善和預防惡化措施,才能鞏固健康。尿毒症、糖尿病患者 容易發生血管鈣化花蓮慈濟醫院副院長暨心臟醫學發展中心主任王志鴻說明,造成血管鈣化的原因,最主要為鈣、磷2種離子代謝異常造成。體內如果容易產生游離鈣,像是尿毒症和某些內分泌代謝異常性疾病患者如糖尿病、副甲狀腺機能異常等,易產生高血鈣現象,再加上一些如維生素K2缺少等其他複雜因素,進而造成鈣質成份異常的沉積在血管壁上,導致血管鈣化。當發生鈣質沉積在血管內壁造成血管鈣化,血管外壁也因承受壓力失去彈性而加速老化。當然血管鈣化是血管老化的現象之一,即便沒有高血鈣或血磷問題,仍可能因個人體質因素,到達一定年紀時發生血管鈣化。電腦斷層血管攝影 為血管鈣化最簡便評估工具血管鈣化是一種血管老化的現象,嚴重時會造成血管內徑狹窄。早期血管內徑狹窄沒有徵兆,狹窄到血液流速、流量減低時,病人才會出現缺血症狀而就醫,此時血管往往已是重度狹窄,需做介入性血管暢通治療。電腦斷層是目前早期偵測血管鈣化和評估鈣化嚴重度最好的檢查工具,若再加上注射顯影劑做電腦斷層血管攝影,可進而評估血管内徑阻塞程度。其他如血管內超音波、血管內光織影像、血管內造影術等檢查工具亦可很好偵測和評估鈣化嚴重度,但屬侵入性檢查。但王志鴻副院長提醒,血管鈣化嚴重度僅表示石灰質沉積在血管程度,但與血管內徑阻塞程度並不一定成正比,還需考慮血管鈣化的分布。血管內徑狹窄達70%以上併嚴重血管鈣化 建議置放支架前得搭配旋磨術一般血管内徑狹窄達70%以上併有缺血症狀患者,往往需要做血管的介入干預治療。目前最常見的處理為置放血管支架,但若合併伴隨嚴重血管內膜鈣化時,血管支架放置時無法完全膨脹打開,此時須考慮先以冠狀動脈旋磨術治療,將鈣化內膜斑塊部份拔除後再置入血管支架。冠狀動脈旋磨術並非完全將鈣化斑塊拔除,而是將之磨薄、打碎,使支架順利張開,提升支架膨脹度,不僅降低日後再阻塞的機率,還能有效降低血管支架血栓及再次心肌梗塞的不良事件發生的機率。防血管再鈣化 日常保養、控病情是解答血管鈣化構成因素複雜,有效預防較困難,但已知有慢性腎臟病、糖尿病、三高、副甲狀腺疾病等等高風險患者,須特別注意疾病良好控制及保養。如洗腎病患透析治療應透徹,減少骨頭外鈣化情形;糖尿病患者則須控制體重、血糖,維持良好血糖控制狀態;三高患者(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宜良好控制三高指數。此外,除少數特殊已知原因患者可針對病因治療外目前並無有效除鈣藥物可直接治療血管鈣化。王志鴻副院長建議民眾,已知高風險族群應嚴格控制各種共病風險,無特別風險族群也該採用健康的生活型態,如均衡飲食、維持運動習慣,為常保血管健康遠離血管鈣化的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