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

硬要求孩子多吃 剝奪孩子自我意識

硬要求孩子多吃 剝奪孩子自我意識#育兒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總是自以為是,甚至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到孩子身上,殊不知這種做法會剝奪孩子獨立思考的機會,也會磨滅孩子的自我意識。這也是很多孩子在成人之後缺乏自信、缺少獨立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家長容易用自己的體驗代替孩子思考習慣用自己的體驗代替孩子思考,是很多家長都會犯的錯誤,並且覺得這樣是為了孩子好。讓孩子多穿一點,是為了不讓他感冒;讓孩子多吃一點,是不想讓他挨餓……卻不曾想過,家長的這種行為會導致什麼樣的結果。首先,孩子會對父母感到厭煩。孩子從小就有一種反抗意識,你越是要他去做某件事情,他對這件事情就會越抗拒。就像很多孩子,一放學父母就要求他們寫作業,寫完之後才能去玩,最後的結果就是孩子越來越討厭寫作業。其次,孩子會喪失自我意識。孩子到底冷不冷,他自己比我們還清楚。我們為什麼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呢?家長這樣做,不僅讓孩子厭煩,而且會讓孩子漸漸失去自我意識,凡事都要聽父母的。把經驗凌駕在事實上 久而久之孩子失去判斷力最常見的是很多孩子早上起床都會問:「媽媽,我今天穿哪件衣服?」「媽媽,我該穿哪雙鞋子?」「媽媽,我今天什麼時候寫作業?」最後,孩子會失去判斷能力,無法累積經驗。當我們看見孩子衣服穿得不多的時候,「他會冷,可能會感冒」是我們的判斷,而「不冷」、「不會感冒」則是孩子自己的判斷。別忘了,我們的判斷是建立在經驗的基礎之上,而孩子的判斷則是切身的感受。如果父母非要以自己的判斷來代替孩子的判斷,無異於把經驗凌駕在事實之上。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失去判斷力,而且會對父母形成依賴,從而缺少獨立性。(本文摘自/德國媽媽這樣教自律:教出堅強、獨立、寬容、節約好孩子/野人文化)

不一定要當全能媽媽 舒適步調最重要

不一定要當全能媽媽 舒適步調最重要#育兒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我畢業後加入了一家知名外企做管理培訓生,管理培訓生是為培養我們成為公司高層的快速管道。那時全國申請管理培訓生的應屆大學生有幾十萬人,最後只錄取了十幾個。加入公司後,我們需要每八個月輪崗一次,還要參加考試,表現不好會直接被淘汰,可想而知競爭有多激烈。做了全職媽媽 才知道競爭也很激烈第一次輪崗結束後,我參加考試時被問到的最後一個問題是,你中長期的職業目標是什麼?我說出了自認為的標準答案—做總經理。後來隨著自己工作年限慢慢增長,我開始明白,並不是每個人都想做總經理,比如我自己。在我做了全職媽媽之後才發現,原來在全職媽媽這個領域,競爭也同樣激烈,而我,也並非想做最厲害的媽媽。當我覺得自己一邊帶娃一邊運動,身材恢復得不錯,儼然一名時尚辣媽時,我的朋友生了三個孩子,每天嚴格控制飲食,堅持運動,甚至練出了馬甲線;當我覺得自己帶小孩遊刃有餘時,我發現朋友圈有個全職媽媽不僅帶兩個孩子,還又學插花又做烘焙,最近還在玩攝影;當我覺得自己當了全職媽媽還能不斷讀書充電時,我發現鄰居一位媽媽一邊帶小孩,一邊修完了哥倫比亞大學的心理學課程……不是每個人都需要成為「全能媽媽」我身邊的人尚且如此,更不要說網上的那些「全能媽媽」了。習慣了競爭的我,一開始看到這些時也會有壓力,也會感到焦慮和自卑。每每這時,我總是會想起自己初入職場的那個故事,也不是每個人都需要成為「全能媽媽」。人生最關鍵的就是找到自己的「舒適」狀態,學會安放自己。「舒適」不是和別人比,而是自己內心的一種狀態。我花了兩年時間才明白自己的「舒適」狀態是什麼,而我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舒適」狀態。總是比較 不如找到最舒適的狀態當你找到自己的「舒適」狀態後,再看那些「全能媽媽」的傳奇,就不再感到有壓力,反而會淡然地說,她們真的好棒,但那不是我要的「舒適」狀態。大部分人的糾結、焦慮和不幸福,都是來自既不想受苦又什麼都想得到的矛盾心態。我,30多歲,一個全職媽媽。時光流轉,我卻越來越愛現在的自己,這是我最好的時光,因為我找到了自己最舒適的狀態,希望每個媽媽都可以找到自己最舒適的狀態。(本文摘自/跟美國兒科醫師學育兒(0~2歲)/野人出版)

寶寶奶嘴越早戒越好!教你戒除4方法

寶寶奶嘴越早戒越好!教你戒除4方法#育兒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首先,越早戒奶嘴越好。從寶寶6個月開始,就要有意識地減少奶嘴的使用頻率。6個月以後的寶寶,已經有能力用其他手段進行自我安撫和自我入睡了,所以父母不用像以前那樣頻繁地讓寶寶使用安撫奶嘴,可以每天控制寶寶使用奶嘴的時間,這是最有效也最溫和的戒奶嘴方法。適當引導孩子戒掉奶嘴的4個方法在小D矯正5個月左右,我開始慢慢控制奶嘴的使用時間,每天減少一點點使用時間,她並沒有很抗拒,結果不知不覺,在她矯正9個月時就不再需要奶嘴了。其次,如果你的寶寶已經超過1歲甚至更大,戒奶嘴就會變得比較困難。美國兒科醫生建議,千萬不要把戒奶嘴變成一場父母和寶寶之間的戰爭,而是要用適當的方法去引導:方法1)延遲回應/每次寶寶哭鬧時,不要第一時間就往寶寶嘴裡塞奶嘴。可以稍微等一下,先用其他東西分散他的注意力,再看他是否還需要安撫奶嘴。方法2)把奶嘴變得難吃/在安撫奶嘴上塗一些味道不好的食物,比如洋蔥汁、檸檬汁等可食用但味道比較「糟糕」的食物,可以讓寶寶減少使用奶嘴的頻率。方法3)「奶嘴仙女」的童話/這個方法適用於比較大的孩子。如果你的寶寶能夠聽懂簡單的故事,你可以準備一個盒子,把他所有的安撫奶嘴放進這個盒子裡,然後告訴他:「現在奶嘴仙女想把這些奶嘴帶回家,因為它們已經丟失好久了。但奶嘴仙女說,為了感謝你,她願意為你準備一份你特別想要的禮物。」然後,可以為孩子準備一個玩具等其他東西。這在美國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好多孩子都知道「奶嘴仙女」的故事。方法4)持續地戒奶嘴/寶寶1歲以後戒奶嘴會比較困難,不過一旦你準備開始戒奶嘴,就要持續進行下去,而且需要所有家庭成員態度一致。使用安撫奶嘴前 先清楚了解利弊寶寶的發展其實就是這樣的,他們需要慢慢學會和適應很多東西,然後又需要放棄一些以前學會的東西,使用更新的技能,這是他們發展的必經過程,使用安撫奶嘴只是其中的一個環節。是否給寶寶使用安撫奶嘴,是每對父母的自由選擇,但在給寶寶使用之前,我們需要清楚地知道它的利和弊。這樣即使給寶寶使用,我們也不會心存疑慮,並且能夠權衡使用的頻率,以免對寶寶造成不良的影響。(本文摘自/跟美國兒科醫師學育兒(0~2歲)/野人文化)

全職媽媽不簡單!正視育兒為工作

全職媽媽不簡單!正視育兒為工作#育兒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以前沒有小D時,每當工作受挫,我都會說:「算了,大不了辭職回家生孩子。」很多媽媽潛意識中也總是把全職媽媽當成自己的退路,當成工作做得不稱心的一種逃避方式。其實這種想法本身就認為做全職媽媽不須技術,是輕鬆的,是低人一等的。說實話,我一開始也是這麼認為的,始終覺得自己大材小用了。能夠完全勝任工作 再來談想做的事直到有一天,當我被這個什麼都不懂的孩子折騰得筋疲力盡時,有一次半夜擠奶,我想起自己之前的一名下屬。她是名校的畢業生,加入我的部門後,我讓她做一些資料整理的工作,建立資料庫。第二天,她跟我說,她不想做這份工作,覺得太大材小用了。當時我是這麼回答她的:「如果你真的覺得這份工作很簡單,請先把這份簡單的工作做好。當你能夠完全勝任這份工作時,我們再來談下一步你想做什麼。」事實證明,這份工作對於一個職場新手來說非但不簡單,反而特別考驗她的綜合技能和學習能力。像對待工作 來做全職媽媽的角色這時,我突然意識到當時所說的不就是自己現在的狀態嗎?是啊,與其每天糾結,不如先把當前的工作做好!想明白這一點之後,我的心態完全改變了,我把全職媽媽當成自己的新工作,唯一的區別只是工作環境改變了。做好一份工作是需要職業素養的,是需要學習知識和技能的,是需要有「做一行、愛一行、專一行」態度的,做全職媽媽也一樣。心態決定行為,眼界決定格局,當你覺得自己「只是個帶孩子的」,當你自己都看低自己時,你的感覺一定不會好,你也一定不會覺得自己有價值,而這一切都會影響到你做好「媽媽」這份工作時的心態。因此,要想做一個好媽媽,首先就要端正心態,像對待工作一樣來對待「媽媽」這份工作。(本文摘自/跟美國兒科醫師學育兒(0~2歲)/野人文化)

講座/孕期營養、快樂洗澎澎

講座/孕期營養、快樂洗澎澎#育兒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懷孕後最好能把吃進去的營養都往胎兒送,只要胖寶寶,不要胖到自己,是所有孕媽咪一致的期望,但是真的可以辦到嗎?怎麼吃才能讓胎兒壯壯,又不使自己身材走樣?有鑑於此,雙和醫院婦產部將於2/3(六)舉辦親子教室活動,由營養師薛安栗主講「孕期營養:體重控制」,以及護理長陳燕菁指導「快樂洗澎澎」。講座內容豐富,歡迎準爸爸、準媽媽預約報名,不限雙和醫院產檢、生產之孕婦。活動期間提供茶水,請自備環保杯。(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婦產部親子教室時間:107年2月3日(六)下午13:30-15:30地點:雙和醫院第一醫療大樓12樓會議室洽詢:02-22490088 轉2972(婦產科秘書楊小姐)或   02-22490088 轉2988(諮詢衛教師宋小姐)

這樣教對了嗎?解密8件父母常犯的錯

這樣教對了嗎?解密8件父母常犯的錯#育兒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孩子上了學後,總喜歡講什麼大便、放屁、尿尿、小雞雞⋯⋯,對這類的話樂此不疲。其實,這有3種可能:1) 孩子想吸引注意力,爭取陪伴跟互動(這是正向的社交發展)。2) 單純覺得好笑,想要讓別人開心(沒錯!孩子會想讓人覺得開心。很貼心吧!)。3) 孩子想證明自己,偶爾可以到大人的禁區,因為這樣很刺激,有冒險的感覺(人應該有冒險基因才會進步)。禁忌話題公開討論能刺激孩子思考可是反過來看,當孩子們很得意地講這些話時,大人的第一個反應往往是:「噓!沒禮貌,好難聽,羞羞臉⋯⋯」之前,我到孩子的幼兒園講故事,刻意挑了一本《是誰便便在我頭上》這本書,想要打開這個被禁止的話題,結果大家果然都聽得興高采烈,也有很多回饋。後來在接兒子放學的時候,一個很可愛的小朋友來找我,跟我說:「叔叔,你上次講一個好笑的大便故事,下次可以再講一個香香的故事,謝謝你!」。聽完我很開心,因為把原本禁忌的話題搬上檯面,公開討論後,能降低孩子對錯誤行為的好奇心,又可以刺激孩子思考,這種引導的教育,一定比禁止有效許多。你自以為的關心 孩子不一定感受得到前面提到,孩子的搗蛋與刻意叛逆,其實是對大人的管教方式提出抗議與不滿。有時候父母不自覺做了一些事,自認為是關心,是對孩子好,但孩子對此卻是非常討厭,這種代溝,你一定要知道,因為這會深深地影響親子關係!對於以下的八種行為,孩子都非常有感。一、將孩子的隱私告訴親朋好友孩子總有些壞習慣,有些爸媽可能唸破了嘴,也無法讓孩子改變,最後就會在眾人面前說:「他不愛換襪子,腳很臭。」、「他房間都不收!是個髒小孩!」希望藉此給孩子一些教訓,可是卻會傷了孩子的自尊。二、跟孩子說:「我說這樣就是這樣!我都是為你好!」權威式教育,以及沒有太多時間講道理的「速食教養」,會讓孩子長大之後更叛逆。三、跟孩子說:「你比較大,要讓弟妹」家中的排行,不是孩子可以決定的。爸媽在爭執時,可能會出現不公平處理的語言,切忌說:「你有讓沒爭,我就會更愛你、更喜歡你!」這樣會讓孩子的價值觀混淆。四、不相信孩子說的是真話父母傾聽的方式,如果第一時間是用「真的嗎?」這種懷疑的問話方式,將讓孩子變得更不愛說,覺得「反正我講的你又不信!」,搞到孩子只喜歡跟同儕在一起,只願意跟同學分享。五、用取笑揶揄的方式,想讓孩子改正行為「你看!沒力氣常跌到,就是因為不吃飯!」、「羞羞臉,還在吃奶嘴沒戒尿布,像個小baby一樣!」有時候像這一些話從家長口中說出,會非常容易讓孩子產生無助感,孩子原本期待有爸媽的支持,可以慢慢修正;但爸媽用取笑的方式,孩子的行為會變得更沒有自信。六、爸媽可以打罵,但孩子不准打人很多幼小的孩子,在出現動手打人的行為時,我們一定會急於告戒;但有時候我們出手修理他們,反而成為他們模仿的對象,這種「別人可以,但我做了有嚴重後果」的感覺,在兒童心理非常地矛盾複雜。孩子得建立規則,找到有效的方法加以處罰喝止,但要盡量避免體罰。七、管教有雙重標準家庭裡有雙重標準,也是孩子很討厭的事。例如,爸媽自己可以玩平板手機,卻跟孩子說玩這個對你不好;爸媽會吃薯條飲料,卻跟孩子說這個對健康不好。你應該不難發現,當孩子越大之後,他就會開始問你:「為什麼你可以我不行???」八、在眾人面前逼著認錯讓孩子沒有台階下的教養行為常會讓孩子更反抗,有時反而更不知所措地回頭打父母,讓你更生氣。我們都想把孩子的行為引導好,但別忘了,不管是幾歲的孩子都是有自尊的,你不喜歡的,他們也不喜歡,別因為要教好,就給自己或給孩子太大的壓力。(本文摘自/教養的秘密/時報出版) 

孩子比大人愛吃糖 原來是大腦搞的鬼

孩子比大人愛吃糖 原來是大腦搞的鬼#育兒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在2016年的一項腦造影研究中發現,小孩看到一個不健康的食物,大腦抑制別去做的區域,活化比大人少;而大腦獎勵去做的區域,活化比大人多。由此證明,適度攝取含糖的食物,是有助健康的。所以,糖不是不能吃,而是別吃太多,而且以攝取天然的糖份最好。每日游離糖攝取量應降低至總熱量的5%糖可以分為2大類,包括「游離糖」和「內生性糖」。游離糖是指製造商、食物製備者或消費者,額外添加至食品中之單糖、雙糖,以及天然存在於蜂蜜、糖漿及果汁、濃縮果汁中的糖份;而內生性糖是指存在於新鮮蔬果中的糖份。至今沒有任何研究證據指出,吃內生性糖對身體有害,因此接下來我們所討論的糖,皆是指游離糖。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每日游離糖攝取量應降低至總熱量的5%。參考國民健康署1至6歲活動量適中兒童的每日所需熱量,計算出幼兒每日游離糖攝取量如下。一至六歲幼兒熱量與游離糖需求表* 每公克糖可產生4大卡熱量* 提供相對的方糖量,爸媽可以在家做實驗,看到底有多甜。大家平時為了預防便祕、幫助消化、抵抗過敏,給孩子喝的發酵乳酸菌飲料含糖量,不限品牌,一罐含糖量是7.6克至29克,1天只要1罐可能就破錶。水果的糖好代謝、不會成癮天然的水果,如香蕉、芒果的含糖量也很高,但它是屬於內生性糖,好代謝也不易嗜甜。過去還未發現、也沒有這麼多食品添加物的時候,自然不會有這麼多成癮的行為。隨著時代改變,醫學在進步,我們必須跟著時代一起走。當無法與時俱進的時候,飲食的危機就會產生。(本文摘自/教養的秘密/時報出版) 

一天只要5分鐘 親子共讀愈早越好!

一天只要5分鐘 親子共讀愈早越好!#育兒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天只要5分鐘,讓親子共讀時光融入日常生活,就能讓家庭更幸福。許多家長都會在睡前念故事書給孩子聽,共享甜蜜的親子時光。有兒科醫師建議,家長應從孩子出生後就為孩子念故事書,把「親子共讀」變醫囑,串聯醫療與教育,讓家庭更幸福。針對不同年齡搭配不同種類的書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小兒科主任方麗容表示,一天只要5分鐘,孩子出生後,可以將孩子抱在腿上唸故事給孩子聽,也可以在洗澡時跟孩子對話,從小培養閱讀習慣。面對3~6個月的孩子,可選擇可以咬可以洗的布書反覆閱讀;而針對6~12個月的孩子,可以選擇適合小手抓握的厚紙板書,讓孩子翻翻書本、指指圖片。隨著孩子學會爬、學會走後,即使孩子走來走去也可以以聊天的方式說故事給孩子聽。2歲後可以讓他們自己選擇故事書2歲後,當孩子已經能夠指著圖片說出名稱,可以試著讓孩子選擇自己喜歡的故事說給他聽;家長也可以為3~5歲的孩子選擇有故事情節的書,在過程中反覆閱讀,讓孩子跟你一起回味,也可以藉由簡單提問讓孩子回答內容。另外,在共讀過程中,孩子有反應時一定要給予鼓勵與讚美。親子共讀時不宜使用3C方麗容主任指出,為了在孩子的心中建立親子共讀是與父母相處且專屬他的活動,在親子共讀過程時,不宜使用3C產品避免孩子一心多用,讓孩子能享受父母專注並投入感情,讓親子共讀在愉悅的情境中進行。每位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寶貝,父母則是孩子最親近、最重要的守護者,從親子共同閱讀開始寶貝我們的小寶貝,讓閱讀的習慣能從小紮根,共享幸福時光。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