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孩子上了學後,總喜歡講什麼大便、放屁、尿尿、小雞雞⋯⋯,對這類的話樂此不疲。其實,這有3種可能:1) 孩子想吸引注意力,爭取陪伴跟互動(這是正向的社交發展)。2) 單純覺得好笑,想要讓別人開心(沒錯!孩子會想讓人覺得開心。很貼心吧!)。3) 孩子想證明自己,偶爾可以到大人的禁區,因為這樣很刺激,有冒險的感覺(人應該有冒險基因才會進步)。禁忌話題公開討論能刺激孩子思考可是反過來看,當孩子們很得意地講這些話時,大人的第一個反應往往是:「噓!沒禮貌,好難聽,羞羞臉⋯⋯」之前,我到孩子的幼兒園講故事,刻意挑了一本《是誰便便在我頭上》這本書,想要打開這個被禁止的話題,結果大家果然都聽得興高采烈,也有很多回饋。後來在接兒子放學的時候,一個很可愛的小朋友來找我,跟我說:「叔叔,你上次講一個好笑的大便故事,下次可以再講一個香香的故事,謝謝你!」。聽完我很開心,因為把原本禁忌的話題搬上檯面,公開討論後,能降低孩子對錯誤行為的好奇心,又可以刺激孩子思考,這種引導的教育,一定比禁止有效許多。你自以為的關心 孩子不一定感受得到前面提到,孩子的搗蛋與刻意叛逆,其實是對大人的管教方式提出抗議與不滿。有時候父母不自覺做了一些事,自認為是關心,是對孩子好,但孩子對此卻是非常討厭,這種代溝,你一定要知道,因為這會深深地影響親子關係!對於以下的八種行為,孩子都非常有感。一、將孩子的隱私告訴親朋好友孩子總有些壞習慣,有些爸媽可能唸破了嘴,也無法讓孩子改變,最後就會在眾人面前說:「他不愛換襪子,腳很臭。」、「他房間都不收!是個髒小孩!」希望藉此給孩子一些教訓,可是卻會傷了孩子的自尊。二、跟孩子說:「我說這樣就是這樣!我都是為你好!」權威式教育,以及沒有太多時間講道理的「速食教養」,會讓孩子長大之後更叛逆。三、跟孩子說:「你比較大,要讓弟妹」家中的排行,不是孩子可以決定的。爸媽在爭執時,可能會出現不公平處理的語言,切忌說:「你有讓沒爭,我就會更愛你、更喜歡你!」這樣會讓孩子的價值觀混淆。四、不相信孩子說的是真話父母傾聽的方式,如果第一時間是用「真的嗎?」這種懷疑的問話方式,將讓孩子變得更不愛說,覺得「反正我講的你又不信!」,搞到孩子只喜歡跟同儕在一起,只願意跟同學分享。五、用取笑揶揄的方式,想讓孩子改正行為「你看!沒力氣常跌到,就是因為不吃飯!」、「羞羞臉,還在吃奶嘴沒戒尿布,像個小baby一樣!」有時候像這一些話從家長口中說出,會非常容易讓孩子產生無助感,孩子原本期待有爸媽的支持,可以慢慢修正;但爸媽用取笑的方式,孩子的行為會變得更沒有自信。六、爸媽可以打罵,但孩子不准打人很多幼小的孩子,在出現動手打人的行為時,我們一定會急於告戒;但有時候我們出手修理他們,反而成為他們模仿的對象,這種「別人可以,但我做了有嚴重後果」的感覺,在兒童心理非常地矛盾複雜。孩子得建立規則,找到有效的方法加以處罰喝止,但要盡量避免體罰。七、管教有雙重標準家庭裡有雙重標準,也是孩子很討厭的事。例如,爸媽自己可以玩平板手機,卻跟孩子說玩這個對你不好;爸媽會吃薯條飲料,卻跟孩子說這個對健康不好。你應該不難發現,當孩子越大之後,他就會開始問你:「為什麼你可以我不行???」八、在眾人面前逼著認錯讓孩子沒有台階下的教養行為常會讓孩子更反抗,有時反而更不知所措地回頭打父母,讓你更生氣。我們都想把孩子的行為引導好,但別忘了,不管是幾歲的孩子都是有自尊的,你不喜歡的,他們也不喜歡,別因為要教好,就給自己或給孩子太大的壓力。(本文摘自/教養的秘密/時報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