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

發覺孩子語言發展遲緩的警訊?

發覺孩子語言發展遲緩的警訊?#育兒

一、語言發展遲緩的警訊有哪些?2歲:無任何語彙。3歲:無任何句子。4歲:國音(注音符號)常見有明顯且固定的錯誤模式。5歲:結結巴巴、句型錯置(代名詞顛倒、主詞-動詞-受詞順序有誤)、詞不達意或無法理解。伴隨情緒障礙(如自閉症)的特有語言模式。智能或認知能力受限所產生的語言遲緩。 二、語言發展遲緩的原因有哪些?《器官障礙》聽覺器官疾病、大腦(或神經)傷害、喉鼻部發聲器官疾病。    《體質障礙》身體器官性疾病導致發育遲緩、遺傳性疾病、智能不足。    《情緒障礙》自閉症。    《環境剝奪》隔代教養、跨文化扶養人(如外籍媽媽或褓姆)、弱勢族群(如偏遠地區)的孩子較不易得到學習機會。【常見語言發展障礙的例子】一、構音異常: 國音發聲上出現增減或取代錯誤。   二、結結巴巴(語暢異常):俗稱「口吃」。口吃的現象就是重複說一個音、字或詞,或者有嘴形卻說不出話來。絕大部分發生在兒童4歲以前,因為學語經驗有限,而造成的暫時現象。如果周圍其它人具有口吃現象,孩子亦可能耳濡目染,學得口吃,極少部分的口吃是因為心理因素。所幸大部分孩子會隨著年齡成長、經驗累積而改善。 三、智能不足:智能與認知能力主導語言的發展,因此智障者雖具有一般聽能與說話器官,在語言學習上仍明顯有下列現象:語彙數比平常人少,主要用於表達具體事物,句法結構類似一般人,但句子較短且簡單化。邏輯能力較弱,與人互動常因表達不合宜被誤會,且有構音及音調的障礙。 四、自閉症:自閉症小孩在學習和人際關係的發展上,有極明顯的困難,因此在語言發展上,也造成極廣泛的影響。大多數自閉症兒童都有語言發展遲緩的現象。五、發展遲緩:他們的語言障礙特質,主要在認知發展落後,造成語言表達停留在非口語期,或是簡單口語期的能力,有些伴有構音困難。針對這一群孩子,首先要與照顧者協力營造一個充分學習的環境,其次是減少器官或體質障礙造成的影響,然後藉由早療或復健協助,加強學習以趕上落差。對於語言發展障礙的孩子,孩子自己以及家人莫不憂心重重,天主教聖功醫院 林雪驥醫師建議及早尋求鑑定機構或醫療單位協助,明瞭如何幫助孩子們學習。目前國內不論是早療機構、復健機構或教育單位已有無數的專業人員投入,目的無非是希望幫孩子們一把,協助他們儘快趕上進度,或者在他們的能力內,爭取最佳的發展。

小兒問題Q&A

小兒問題Q&A#育兒

Q1:我想請問,我的女兒現在已經快11個月了,以前喝全母乳時都沒有生病,但自從她九個月第一次發燒之後,現在就常會咳嗽,而且她又不喜歡喝水,加了葡萄糖也不喝,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改善,或者什麼方法可以讓她喝水;怎麼樣才能讓她不再生病,增加抵抗力?!(她現在也還在喝母乳和副食品)A:六個月大以後的寶寶,由於媽媽經由胎盤給的抗體慢慢消失,開始比較會生病。 水分的攝取,也可以由果汁、湯、或其他副食品中補充,快週歲的寶寶活動力強,應注意個人衛生,避免寶寶東摸西摸又將手放入嘴中或拿東西吃,同時加強固體食物的均衡攝取,才可增強抵抗力,減少生病的機會。Q2:我的寶寶五個月大了,但她自從出生二月打完三合一疫苗後,就一直無法突破130C.C.,有時候僅喝80C.C至90C.C.而已,間隔四個鐘頭的喝奶時間到了,仍不肯喝,拖到五個鐘頭才喝一些,半夜也一覺到天亮(所以少了一餐),目前體重六‧二公斤(出生時2910公克),這樣正常嗎?會不會營養不良? A:您的寶寶體重尚在正常範圍內,只不過開始有厭奶情形。注意不要太強迫性餵奶,可開始添加副食品。Q3:我的女兒現在一歲又二個月大,抵抗力不好,經常生病,可是很難餵藥,常常一餵就吐,連前一餐(三小時前餵的)牛奶都吐得精光,請問有什麼方式可以改善?我可以把藥和糖漿加在牛奶內一起餵嗎?A:將藥加在奶中是不得已的做法,可能會影響藥效,最好詢問您的醫師是否可以如此做。一般給小朋友餵藥,可以用小湯匙餵食,或用空針筒從嘴的一側餵藥,加一點糖漿也是一種變通的方法。Q4:我家寶寶現在已經8個月大,最近發現她的嘴巴周圍長出一些小紅疹,是否跟吃副食品後未清潔乾淨有關?或是其它問題?A:如果是餵了以前從未吃過的副食品後才長出的紅疹,要考慮是否與過敏有關。嘴邊或四周的疹子,有可能是溼疹,有可能是口水和食物造成的接觸性皮膚炎,可用溫水清潔保持乾爽,如果仍未改善,最好帶給小兒科醫生檢查,以確定診斷對症下藥。Q5:請問我的baby二個半月大了,常常用手抓臉,書上說那是無意識的動作,而我也但因為常常無意識的抓臉,而我也給他戴上手套,這樣會不會影響他觸摸東西的發展?而每次剪完指甲如沒戴手套的話,更是滿臉一條一條的抓痕;他二個月半大了。A:應該不至於影響到觸覺的發展。適當的修剪指甲並將邊緣磨圓滑可避免寶寶嚴重抓傷,當然應該小心不要剪得太短造成指甲出血或甲溝炎。萬一抓傷嚴重有傷口時,應以優碘消毒以避免皮膚的細菌感染。Q6:我兒子16個月,好像長痔瘡,怎麼辦?A:一歲四個月的小朋友很少長痔瘡,比較常見的是肛門口有突出的贅皮,可能是之前肛裂傷口癒合後留下的。應給小兒科醫師檢查是否還有肛裂,如果仍有嚴重便秘或硬便,應該積極配合飲食和藥物治療,如果合併有血便,應該給小兒科醫師檢查有無大腸息肉。Q7:請問醫師小女已四個月,日前到衛生所打第二劑三合一疫苗,回來就哭鬧不停(沒有發燒),到第二天才穩下來,衛所人員告訴我自費的(500元)就不會過敏,還可以減輕疼痛,請問醫師真的是這麼有效嗎 ? 又牛奶泡太濃或太稀較會便秘呢?請醫師指點感激萬分。A:新型的三合一疫苗發生發燒和哭鬧、躁動不安的機會較小,但也非絕對,可能和每個寶寶體質對疫苗的反應有關。配方奶粉應該遵照奶粉標示的泡法來泡,不要任意泡稀或泡濃。一般是在寶寶有腹瀉時可暫時將奶粉稀釋,但是腹瀉如果持續應盡速就醫。但是寶寶便秘時不要任意將奶粉,以免影響腎功能。如果寶寶已經滿四個月,可嘗試稀釋的果汁或蘋果以外的果泥,也可幫助排便。Q8:請問四個月大的男寶寶,趴睡是否會影響小便解不出來?謝謝!A:應該不會。如果有寶寶小便減少,先看看是否因天氣熱流汗較多,注意有無脫水或眼皮浮腫,有的話應該給小兒科醫師進一步檢查。

《早到的小天使》兒童的心智與行為發展

《早到的小天使》兒童的心智與行為發展#育兒

【文章出處】www.pbf.org.tw子女是上帝賜予的最大產業,是生命的延續,每一位父母都投注無限期盼與關愛在子女身上。從孩子初生開始,由稚嫩長大成人之前,不但孩子的身體健康需要呵護,心靈的成長更值得關懷。其中早產兒是「提早到來的小天使」,比起一般的幼兒更顯的嬌嫩與細緻,除了提前到來的「驚、喜」之外,父母親需要付出比平常更多、更大的心血,來澆灌稚嫩的生命長大茁壯。近年來我國新生兒醫療照顧有長足的進步,在早產兒初生階段的生理問題醫療照顧之外,往後的心智發展就成了關注的焦點。到底這些早到的小天使,是否注定要經歷辛苦的成長過程?心智發展與足月產的兒童有何差異?早產兒童是否比較容易出現心智發展障礙?該如何幫助有心智發展困難的孩子?這些都是有待探討的主題。 認識正常的兒童發展 幼兒的發展有下列五大領域:一、適應能力:發展與年齡相當的自理能力,以及在不同場合的適應能力。二、認知能力:發展與年齡相當的智力功能,尤其是理解、表達與認知。三、溝通能力:表達感受的能力,包括口語能力與非口語之手勢、文字、表情等。四、生理發育:生長發育、大小肌肉的動作協調等。五、社會與情緒:發展與年齡相符的瞭解他人之感受的能力,發展合宜且令人接受的行為。可以依據幼兒在上述五大領育的發展表現,初步評估兒童的身心發展。 身心發展是循序漸進的過程(Genetic Epistemology),並沒有速成的捷徑。在運動發展方面,正常的小孩通常在六個月左右先學會坐、九個月左右可以爬得很好、一歲左右學走路、兩歲左右可以爬樓梯、直到三歲左右才可能真正學會小便控制。語言與人際溝通方面:孩子在出生不久之後就會自己微笑,直到四個月左右才會對媽媽笑,六個月左右怕陌生人,九個月左右牙牙學語,一歲左右會揮手再見,一歲半左右才有意義的叫爸爸、媽媽。邏輯與抽象思考:三歲以前,情緒反應經常是伴隨著周遭環境的刺激,三到六歲左右才逐漸地學會數數目等具體的推理概念,抽象的邏輯思考要在六歲以後才會逐漸發展,直到青春期以後才慢慢成熟。 平日可以利用簡易兒童發展量表來進行初步的篩檢工作。一般幼兒發展篩選量表的編製強調簡易、快速、容易使用,主要的目的是協助老師與家長認識幼兒發展的重要里程碑,並在懷疑幼兒可能有發展遲緩現象時,知道如何轉介進一步診療。(幼兒發展里程碑,請參考文末之簡易兒童發展量表) 兒童常見的心智發展障礙透過教育、社政及衛生行政機關的資料顯示,台灣地區六歲以前發展遲緩兒童的比例約佔0.5~1.0%左右,發展遲緩個案中男性出現比例高於女性,最常見的發展問題首推「語言」、「認知」問題,「精細動作」、「行動」、「自理」、「社會情緒」等問題次之。幼兒在三歲前以「行動」和「精細動作」發展問題最常見,三歲後則主要為「語言」問題,「認知」和「精細動作」問題次之。 學齡兒童常見的心智發展障礙與盛行率如下:智能發展遲緩(智能不足)1%、溝通疾患(語言學習障礙)3~5%、注意力欠缺過動症(過動症)3~5%、自閉症及其他廣泛發展性疾患 2~5/10000、情緒障礙(焦慮、憂鬱)5~10%、學習疾患(閱讀、數學、文字表達)2~10%、運動技能疾患 3~6%、品行疾患 2~16%、抽搐症 4~5/10000。 早產兒童的心智發展大致上,早產兒童的心智發展過程與足月產的兒童並無差異,但是早產兒童因為發育尚未完全成熟就出生,是許多心智障礙的高危險群。至於早產兒童心智障礙發生的機率,則視實際早產的情況、生產併發症與醫療照顧品質等因素而有顯著差異。 一般而言,嚴重的幼兒心智發展障礙大多在三歲以前就能清楚地被父母親察覺並加以診斷,例如:嚴重智能不足、生長發育遲緩等。某些較輕微的心智障礙,例如:注意力缺失過動症、學習障礙、感覺統合異常、情緒障礙等,可能需要等到孩子稍大之後,才會被家人察覺,進而接受診療。 兒童心智發展的診察與評估兒童心智發展的評估,需包含生理與、心智(心理)與社會環境多方面的評估,完整的評估通常需要各個領域的專家共同參與。幼兒的心智功能評估需包括:語言能力、智力功能與心理狀態,常用的標準化心智發展評估工具,包括3歲以前:貝萊嬰兒發展量表(BSID-II);3~6歲:魏氏學齡前智力測驗(WPPSI);6~15歲:魏氏兒童智力測驗(WISC)。 心智發展的評估應包含下列六大向度:一、發育與生理功能評估:排除重大生理疾病的可能。二、語言與智力發展(IQ):排除智能不足(MR)與學習障礙(Learning disorders)的可能。三、注意力持續度評估(Attention & Concentration):排除注意力缺失過動症(ADD, ADHD)的可能。四、人際互動評估(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排除自閉症(Autism)與廣泛性發展障礙(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的可能。五、兒童心理衡鑑:排除情緒與行為障礙(Behavioral emotional disorders)的可能。六、家庭社會環境評估:排除適應障礙(Adjustment and stress related disorders)與學習機會不足的可能。 如何協助孩子成長每一個孩子的資質、生長情況、發展速度與成長環境不同,所需要的協助也不一樣。早在兩千年前,孔子就強調『因材施教』的重要,父母的角色乃在於幫助孩子,盡可能發揮本身的潛能,如何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成長環境,比一謂地要求孩子,甚至揠苗助長好得多。在愛與寬容中長大的孩子,將會開朗而有自信;過度要求與責備下長大的孩子,將會退縮與自卑。 協助孩子克服成長的難關,應該具備下列條件:一、足夠的愛心,因為以愛當基礎,關懷才有力量。二、無限的耐心,教養孩子需要付出耐心與時間,不可揠苗助長。三、正確的知識,瞭解正常孩子的成長過程,以及過程中可能遭遇的困難阻礙,才能適時提供必要的協助。四、正確的方法,正確引導孩子拓展視野,培養多方面興趣,充分發展潛能。當懷疑孩子可能有心智發展問題時,不要諱疾忌醫,愈早尋求診療,愈能給予孩子最恰當的幫助。(資料提供:台中榮民總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林志堅)

如何配合孩子的發展選擇適當的玩具呢?

如何配合孩子的發展選擇適當的玩具呢?#育兒

【0~1歲】(1) 安全第一,因為此時孩子會把所有的東西放入嘴中,這是發展必經的過程,所以不可以制止,只要保持玩具的乾淨、清潔及安全即可。若此時不讓孩子滿足口腔期,到一歲以後仍會把東西放入口中,反而延遲下一個階段的發展。(2) 此時孩子也正在發展抓拿手眼協調的能力,可以給予一些搖鈴(聲音的刺激)、會動的東西(視覺移動的刺激)、色彩鮮豔且抓的住的積木。不需要特地去買玩具,可拿家中的瓶瓶罐罐(塑膠材質的)讓他玩。(3) 若孩子拿東西的動機不高,可把玩具觸碰手背,讓其有感覺,再放置手中把玩一會後,拿開吸引他主動伸手拿。【1~1.5歲】(1) 此時是孩子手部握放能力的發展,因此你可以看到孩子把玩具丟的到處都是,正覺煩惱,此時你可能需準備大的箱子,與他一起玩『丟』進去的遊戲。(2) 這時也是孩子開始有模仿能力的時期,因此很多玩具可以開始教導如何玩,如:車車是用手推的、倒水、開蓋蓋、關蓋蓋、塗鴉。(3) 很多父母會認為孩子還不會說話,好像不用教他東西,其實這是錯的。這時期父母還需教導孩子認識一些生活隨處可見的實際東西,如車子、杯子、椅子、球球、五官…等。雖然孩子還不會說話,但他們仍需認識這些東西。如何知道他們已認識這些東西,父母可以問孩子『球球在哪裡?』,此時孩子若會去用眼睛尋找或手勢指出,就表示孩子已認識這些東西了。等到孩子認識這些東西之後,他才會在下一個階段用語言表達出來。【1.5~2歲】(1) 此時孩子會有抽像概念的發展,因此可以選擇圖片。教導孩子去『指認圖片』(如:狗狗、車車、球)-->『看圖說名稱』-->『認識、指認情境圖片』(如:睡覺、吃東西、玩)。(2) 有些父母會發現孩子沒辦法跟你靜下來看書,這時父母需要訓練你的孩子,每天固定一段時間為『看書時間』,開始可能需要先看10分鐘,慢慢再增加看書的時間,不能一下子就要求孩子好好看書30分鐘以上。這段時間是你跟孩子一起看同一本書,你得發揮你的口才和吸引力來引起孩子們的注意,若好好利用這段時間,可以培養孩子對看書的喜好,將來才不至於不喜歡讀書。父母也不可以用『去看書』作為孩子的處罰,這會影響孩子讀書的意願。(3) 孩子也會有組合的概念,因此可跟他玩形狀版的組合、顏色的配對。不管在什麼年齡的孩子,父母親永遠是孩子們最好的玩具,所以父母們不要忘記自己的功能喔,好好發揮就能省下買玩具的錢了。(資料提供:心理師李欣怡)

那種睡姿對寶寶最好?

那種睡姿對寶寶最好?#育兒

【不同的睡姿影響頭臉發育】近幾年來,不少年輕的父母喜歡讓寶寶趴著睡覺,希望寶寶長大後臉型能顯得較窄而瘦長,接近歐美人種的突出臉孔。事實上從臨床醫學的觀察所得,也發現這樣做是有點道理的;因為在小寶寶的頭骨骨縫尚未關閉定型之前,不同的睡姿的確會影響孩子未來顏面和頭顱的生長情況。 【趴睡的好處】一般而言,趴著睡覺的嬰兒較能熟睡,不易驚醒,對於睡不安穩、容易哭鬧的早產兒而言,此舉更是效用無窮。在住院的過程當中,醫護人員常會讓這些保溫箱中小小孩兒趴睡,這樣可以睡得比較安穩、香甜,長得也比較快一些,也較能促進小寶寶肌肉張力的發展。另外有一些病情特殊的嬰兒,例如有胃食道逆流(容易吐奶)、阻塞性呼吸道疾病、斜頸等情況寶寶,都可以嘗試採用俯睡的睡姿,對病情的改善有相當大的助益。 【嬰兒猝死以趴睡者較多】究其原因,出生後兩、三個月內的小寶寶的肌肉力量不大,張力與協調能力亦不足,當讓其趴睡的時候,若頭部周圍有柔軟的物體如棉被、枕頭、填充玩具或厚軟的床墊等,遮住或擠壓其鼻孔時,大多沒有能力抬高頭頸部以轉個方向來換氣。於是就有可能因而窒息死亡。 所以讓寶寶以俯姿睡覺時,千萬不可以用過軟、過厚的床墊,而且在其四周也絕不可以放置任何毛巾或玩具,更不能讓寶寶用甜甜圈樣的枕頭來趴睡,以免發生意外。另外有些新生兒或早產兒,於趴睡時會使體表散熱量減少,再加上本身體溫調節功能尚不成熟,容易造成體溫上升而出現呼吸暫停現象。這些都是不適合趴睡的情況。因特殊原因選擇趴睡時,家長最好能密切注意小寶寶的狀況,在醫療院所當中也應使用心跳呼吸監測器較有保障。 【仰睡的優點】仰睡的優點是小寶寶的臉部朝上,口鼻可以直接接觸空氣,不虞異物遮閉呼吸道而影響正常呼吸,家長因可隨時觀察到寶寶的臉,因此當寶保有任何異狀,如口、鼻處有過多的分泌物、嘔吐物或臉色不對勁時,都可以很快發覺並立刻處理,而且寶寶的四肢可以不受限制地靈活運動,對生長發育較有幫助。 【仰睡的缺點】當然仰睡也不全然沒有缺點。仰睡姿勢是將人體較脆弱的一面,即胸腹部和外生殖器暴露出來,在心理上較無安全感,因此不易熟睡。有些容易溢奶或嘔吐的寶寶,在仰睡時嘔吐物可能回嗆而阻塞呼吸道,甚至吸入肺部而發生危險。 另外仰睡時呼吸會比較困難,且易產生雜音,乃因重力的關係,舌頭會往後掉,喉頭部位的軟骨蓋(會厭軟骨)也不易在吸器時完全開啟,卡在後咽部的結果,會妨礙呼吸氣流的順暢,對於原本呼吸就不太順利的早產兒、阻塞性肺疾病或有喉頭軟化症的寶寶而言,若採仰睡就會更加不利,此時,俯睡便成了不得不的選擇了。 【比較之後的選擇為側睡】這麼說來,側睡似乎可以成為折衷的第三種選擇。側睡確實有不少的優點: (一)側睡可以減少寶寶嘔吐的吸嗆,口腔內的穢物可藉由側向、較低的嘴角流出,而不致滯留在氣管開口部位。 (二)側睡可以減少睡覺時的呼吸不順暢及打鼾聲,因側睡時咽喉處的軟組織集會厭軟骨不致陷入氣管開口,而且痰液和口水也較不會瀦留在喉頭,所以呼吸會較為通暢。 (三)右側臥可以避免嘔吐或習慣性吐奶,乃因胃的末端出口與十二指腸的位置都在腹部的右邊,所以右側躺可以促進胃的內容物順利排入小腸,如此可以大為減少胃中食物吐出的可能性。不過側睡姿勢不易保持很久,如果寶寶翻身成了左側臥或寶寶只習慣於左側躺,反倒易於造成食物倒流而吐奶。 【沒有一種睡姿是零缺點的】沒有任何一種睡姿是完全零缺點的。因此該讓寶寶採取那種姿勢來睡覺最好,其實端視的喜好及保寶的習慣或特殊需求來決定,再加上父母的細心觀察,並給寶寶準備適當的睡眠空間,避免一些可以預防的事故,若有疑問則應諮詢醫護專業人員,以做適當的選擇與處置,如此寶寶便可睡得飽飽,長得壯壯!(資料提供:馬偕紀念醫院小兒科資深主治醫師  林炫沛)※文章出處:財團法人中華民國早產兒基金會 51期會訊

感覺統合評估,孩子快樂成長

感覺統合評估,孩子快樂成長#育兒

「感覺統合」即是大腦對於各種感覺訊息組織和整理的過程,尤其是來自於前庭覺、本體覺、觸覺(這三項乃是最基礎與最原始的),它們主宰了小孩子早期與環境互動的能力。新店耕莘醫院復健科 葉啟信組長指出,「感覺統合失調」即是大腦對於所接收之外在與內在的各種訊息,無法做一個有效的整合與判斷進而做出合宜的表現。感覺統合治療主要服務的對象有學習障礙、過動、動作笨拙、自閉症、腦性麻痺、發展遲緩或智能不足的孩子,他們可能有感覺統合的問題。感覺統合治療主要在幫助真正感覺統合失調的兒童,並非盲目的給予各式各樣的感覺刺激,應由專業人員對孩子作詳細的評估,找出孩子發生的問題,並依據孩子各不同問題來設計感覺統合治療活動計劃,以促進孩子感覺統合的能力、正確處理及運用從環境互動中接受的各種感覺訊息,導正兒童的發展方向。若家長覺得小孩有以上問題或疑問,可與各院小兒科、兒童心智科或復健科並設有感動統合的單位聯絡,安排醫師與職能治療師評估。

1—3歲幼兒做惡夢怎麼辦

1—3歲幼兒做惡夢怎麼辦#育兒

研究睡眠的專家告訴我們:小嬰兒在出生之後就會作夢。學步兒作夢的內容並不複雜,他們的夢境多半是經驗的重現,因為學步兒的記憶能力,是傾向去記憶發生在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例行活動。而無論是好夢或是惡夢,夢境都是學步兒用來表達情緒的舞台,是一種情緒的反映。一歲多的學步兒,語言表達能力還不是很好,所以無法向您描述他的夢境,但是身為家長的您仍然可以由他表現「哭泣」、「難過」或是「受驚」的樣子來判斷,小寶貝做惡夢了。此外,還有一些原因的出現,會讓學步兒容易做惡夢,例如:1.) 壓力:家裡最近有新成員的加入(最常見的是新生兒的出生)。2.) 新的改變:例如搬家或是換托兒所等等。3.) 白天的活動太多,或是睡前的過度活動:學步兒在睡前的情緒太過亢奮或是吃太多。4.) 看了或是聽了恐怖的故事或是情節:學步兒也會和大人一樣,「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學步兒的語言發展差異極大,有的孩子語言發展極佳,很會說話,而1-2歲的幼兒極可能因為語言能力較弱,沒有足夠的字彙來描述,所以做惡夢時多半以「哭泣」的方式來表現,若父母不瞭解此點,又連續一直被夜半的哭泣聲所吵醒,以斥責或是打罵的方式來處理,會讓幼兒更是惡夢連連。因此,想要減少幼兒做惡夢,或是當您發現幼兒做惡夢時,不妨試試以下的處理方式:1.) 在睡前盡量保持平靜:睡前盡量不要讓幼兒玩得太興奮,或是讓幼兒在一種大哭大鬧的情形下入睡。保持睡前平靜的情緒,不但可以讓幼兒避免做惡夢,也可幫助幼兒的睡眠。2.) 提供足夠的安全感:當您發現幼兒做惡夢時,趕緊到幼兒身邊陪伴他,最好可以在幼兒將醒未醒時,耐心的抱住幼兒,輕輕地搖著他,以肢體與口語來安撫幼兒,讓他知道他是安全的。3.) 學會傾聽幼兒的惡夢:假使您的幼兒已經可以使用語言,或是以畫圖的方式告訴您,他做的惡夢是什麼了,請父母以耐心、不打斷的態度傾聽幼兒的惡夢。4.) 察看幼兒的生活是否有新的改變:幼兒最近是否換了新的保母或是老師?家中新成員的加入,是否令幼兒感到有些緊張?5.) 篩選幼兒的訊息管道:盡量不要讓幼兒接觸到恐怖的故事,或是過於血腥、駭人的電視情節。6.) 適當的教育方式:父母應該盡量避免以驚嚇恐嚇的方式來教育幼兒。若您已經試過了上述的方法,而幼兒還是惡夢連連超過一星期以上,請您考慮進一步尋求兒童心智科醫師,或是合格的諮商心理師的專業協助。﹝資料提供:觀新心理成長諮商中心諮商心理師  陳意文﹞

兒童常見的睡眠問題

兒童常見的睡眠問題#育兒

從新生兒至青少年,有各種不同的睡眠問題。門診常見初為人父母者,被小孩的睡眠問題搞得身心疲憊。想讓小孩擁有良好的睡眠,的確需要費心經營。以下擇重點介紹常見的兒童睡眠問題:【拒絕入睡、失眠或夜醒】多是因為當天太晚起床、午睡太久、睡前太劇烈運動而造成睡眠清醒規律的週期被打亂的緣故。若遇身體病痛,尤其發燒或嚴重感染,小孩會難以入睡且容易驚醒。另外在中樞神經系統病變、智力發展遲緩、腦病變患者,也較常合併睡眠障礙。這些醫療問題,家長需和醫師討論,並且同時可做詳細的身體檢查以確定病因。嬰兒六個月大後,盡量不要睡眠時又餵食,想辦法逐步減少睡眠中的夜間飲食量及次數,把該攝取的營養在白天、睡前給足,對減少夜醒現象有莫大助益。青少年多為繁重功課所苦,平日常晚睡早起,長期睡眠不足者不在少數,假日則多賴床,要改善非得從念書作功課有效率著手不可。在青少年期如反覆睡眠異常,另需注意有無酒癮或藥癮(如安非他命)。【腸絞痛】常見於小於三個月的嬰幼兒,號啕大哭數小時不止,臉色潮紅,雙手緊握,四肢胡亂揮舞,傍晚及夜間最常見,時常搞得父母或其他照顧者自責不會照料,甚或求助民俗療法(收驚)。目前醫界仍無法確定病因,但認為與嬰兒控制腸胃的神經尚未成熟或對配方奶過敏有關。大於三個月後,情況常會改善,家長不要過於恐慌。一般嬰兒不會對母乳過敏,吃母乳的嬰兒也比較少腸絞痛,所以要鼓勵媽媽全母乳哺育。【夜間甩頭】這是一種規律的頭部或身體搖晃動作,通常開始於九個月大,患童男女比例約三比一,絕大多數於四歲時消失。真正的原因未知,推測可能是一種前庭平衡神經的自我刺激,常被視成過度性的生理現象,而非病態,不需要治療。它在剛要入睡時開始搖晃,可持續至淺睡期,為時約十五分鐘。如果四歲仍未停止,或清醒時也發生,則要注意是否有智障、自閉症、其他神經或精神疾病。倘若診斷未能確認,家長不仿將發作情形錄影下來,供醫師參考。【夜驚】好發於學齡前晚期和學齡兒童早期,屬於非快速動眼期的睡眠障礙。多半發生在前半夜,小孩突然坐起來,尖叫、神情錯亂、對外界無反應、眼神呆滯,可伴隨心跳呼吸加速、流汗等自主神經興奮症狀,持續約數分鐘,難以被家長安撫,醒來又說不出為何如此驚恐。這種夜驚現象有時因生病、壓力、睡眠不足而誘發,但有時找不到任何明顯原因。此種現象在日後幾乎都會痊癒,建議家長不必跟著驚慌而想猛力搖醒小孩,因為就算他被搖醒一樣不知發生何事,於事無補。夜驚需與做惡夢加以區別。【做惡夢】常見於十歲以前的小朋友。做惡夢與夜驚有些不同,因為夢出現於快速動眼期,而快速動眼期多發生在下半夜。惡夢多與遭遇攻擊、墜下、死亡有關,如驚醒,雖可被安撫,卻因惡夢仍記憶鮮明歷歷在目,小朋友很難立即入睡。它不像夜驚,不會合併夢遊,無明顯肢體動作。可能與某些壓力有關,如家庭變故、正接受大小便訓練、剛入學、初識死亡等。假設青少年後仍常做惡夢,需排除是否有某些精神疾病或藥物的副作用引起。台東基督教醫院 黎璧賢醫師指出常見的睡眠問題,絕大多數可因健康的睡眠習慣而改善;常見的睡眠障礙,大都會隨年齡漸長而好轉。真正需要治療的並不常見,上述的少數昏睡症是較為特殊者。奉勸各位家長,要使兒童成為未來的主人翁,請您開始注意他們的睡眠品質,從今天起給他們健康的睡眠環境,培養良好的睡眠習慣。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