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損

輕度聽損者輕鬆聆聽的新福音 Clinico Sound個人化輔聽器全新上市

輕度聽損者輕鬆聆聽的新福音 Clinico Sound個人化輔聽器全新上市#聽損

聽損比想像的更靠近!全球六分之一人口具輕中度聽損問題,而臺灣更有近三成青壯世代以上民眾曾為聽力感到困擾,而輕度聽損更容易往往因狀況不明顯而被忽略,長期忽視恐造成聽覺疲勞、認知下降,甚至增加失智風險。看準市場需求並幫助民眾預防聽力損傷擴大,在台深耕多年的聽力專家-科林助聽器針對輕度聽損者,領先全台推出個人化輔聽器Clinico Sound CS1,以多種聆聽模式、獨家客製化音訊技術提升消費者聽覺體驗,全台超過百間門市共同專業服務,還以低於助聽器的入門價格推出,讓消費者輕鬆入手。Clinico Sound上市後,將替台灣聽力保健市場開拓新藍海。 忽視輕度聽損隱形風險:聽不清影響大腦 根據WHO世界衛生組織2021發布聽損人口數比例,輕度加中度就佔總人口18.2%,等同每六人就有一人是輕度或微聽損;而根據台灣工研院研究顯示,台灣35歲以上的成人近三成(27.6%)曾感受到聽力困擾,65歲以上族群更有超過四成(43.3%)受到聽損影響。輕度聽損的定義為雙耳可聽到的音量閥值介於25至40 分貝,雖然並非完全聽不見,但在現實生活中,會造成語音訊息流失。以30分貝聽損為例,可能會流失25-40%的語音訊息,長期下來更可能導致聽覺疲勞、語言理解障礙與認知能力下降。 中華民國聽力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祕書長蔡鋕鑫根據國際臨床研究指出,當聽覺訊號輸入減少時,大腦需要額外補償,進而影響認知功能。聽力損失已被列為失智症的主要風險因子之一,占風險比重高達8%,長期忽視恐加速大腦退化,增加憂鬱症、社交孤立等風險。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聽力專家 Dr. Frank Lin 的研究發現,使用助聽器可將高風險族群的認知退化風險降低近50%。提早使用輔助設備不僅能提升語音辨識度,幫助用戶在社交、工作等情境中更輕鬆溝通,還能有效預防聽力退化對大腦的負面影響。蔡祕書長提醒,聽損是不可逆的,聽神經退化更無法恢復,提醒國人要定期檢測聽力,輕度聽損者可開始重視輔具設備使用。 智慧輔聽新選擇:Clinico Sound CS1,輕鬆提升聽覺體驗 科林助聽器產品經理陳佳岑聽力師說明,過去許多有聽力需求的消費者因助聽器外觀、價格或操作不易上手等因素而卻步。看準市場需求,科林助聽器推出Clinico Sound CS1輔聽器產品,符合現代潮流的流線型設計外觀與輕巧體積,使用者可降低佩戴輔聽器的心理門檻,在日常生活中輕鬆配戴,聽得更清楚。更考量到消費者的佩戴舒適度,提供其多尺寸耳塞選擇,確保長時間配戴也不會不舒服,讓消費者時時刻刻都聽得更清晰。 Clinico Sound CS1輔聽器與傳統助聽器不同,也與無線藍牙耳機區隔,Clinico Sound CS1提供獨家客製化的音訊技術,還可與新一代藍牙Auracast™連接,耳機連線的穩定度更加提升,不會錯過任何場合的重要訊息。此外,為方便消費者使用,Clinico Sound CS1更將充電和化身成為音量和模式切換遙控器,不論年紀大小,都可輕鬆操作、切換模式,搭配智慧聆聽技術,直覺式左右耳色彩標記等貼心設計,確保每位消費者使用時都能獲得最佳的聆聽及操作體驗。 科林開發自有個人化輔聽器產品 深耕台灣近四十年、台灣聽力產業領導品牌「科林助聽器」至今在台已開設超過100間門市,堅持專業服務、幫助讓台灣消費者更好,科林持續引進全球最新、最先進的助聽器及人工電子耳,為聽損用戶提供最佳的聽力解決方案。科林助聽器營運資深總監陳俊旭表示,全球近15%聽損族群尚無合適的解決方案,從科林門市日常營運觀察,輕度聽損者的行動率仍低於3%,這可能是基於自我沒有察覺、配戴助聽器的負面觀感、預算考量等原因,延遲採用助聽輔具。 因此,除了持續擴大聽力衛教,促進台灣聽力科技發展,科林助聽器特別與澳洲專業聽力團隊技術合作,以專業聽力師團隊、超過數十萬筆消費者聽力數據、長期通路營運管理經驗為基礎,研發自有品牌輔聽器Clinico Sound CS1,期望為使用者提供更佳的音質體驗與聽力健康管理。彌補目前國人微聽損區塊的拼圖、促進台灣聽力科技發展。 開創聽力保健藍海,科林打造輔聽器聽能管理四大優勢 陳俊旭更進一步補充,在消費性電子與醫療科技加速融合的趨勢下,個人化輔聽器市場正在快速成長,是聽力保健市場的新藍海。在消費者對產品不熟悉的情況下,科林助聽器會提供專業聽力檢測、個人化調校、售後聽力追蹤系統,不但要讓消費者安心,更可透過科學化數據,替消費者找到最佳聽力解決方案、有效預防聽損;Clinico Sound CS1會以輕鬆入手的價格提供給消費者,此外,科林更獨家推出Clinico Sound CS1用戶升級方案,若消費者感到聽力需求無法被滿足,在購買後6個月內,可回科林門市全額折抵加價換購,科林要藉此確保每位消費者的聽力需求都能被照顧到。

成功勸說老公戴助聽器,王以路狠甩大老婆形象

成功勸說老公戴助聽器,王以路狠甩大老婆形象#聽損

日前王以路帶著老公白少偉奔走,試了半年終於和老公共同選定新一代AI助聽器。戴上助聽器後的白少偉說,「和老婆上節目時,她不用再大聲吼叫我也能清楚聽得到,不知情的人,還以為我們感情升溫了」。 王以路對於老公的改變也鬆一口氣,「前一陣子,節目現場可能會有人以為是我恰北北的大老婆,對老公講話大小聲。其實,是因為發現他聽力損失,我才會特別提高音量講給他聽,不然怕誤了錄影的溝通。現在他佩戴合適的助聽器,終於能讓我講話溫柔不費力,也不用再讓人誤會我脾氣差了」 聽損門鈴、來電全錯過 生活陷恐慌 「很感謝以路讓我發現聽損問題,也積極陪我找助聽器」。白少偉表示自己是意外發現自己聽力出狀況,「我有一次借了老婆耳機,使用後才發現不是她的耳機單邊壞掉,而是自己的右側耳朵聽力出了問題。」他回憶起發現聽損時的無助:「因為我習慣側睡,壓住聽力正常的左耳時,右耳的聽損讓快遞來按門鈴錯過,電話來電聽不清楚而沒接聽,這讓我和老婆都很慌張。」 他坦言,早期只覺得以路說話不清楚,甚至在餐酒館上班時耳朵感覺怪怪的、聽聲音覺得很吃力,但一年多前並未重視。直到日前聽力越來越差再次就醫,經台大耳鼻喉科醫師檢查後,他才理解到聽力已經嚴重下降,經醫師建議需要採取行動。 AI助聽器讓溝通無礙、家人零距離 真正讓他下定決心佩戴助聽器的契機,是意識到聽力會隨著時間退化,而且聽神經的退化是不可逆的。「早知道聽力會退化越來越嚴重,我會更早開始戴助聽器。」而選擇科林助聽器後,他發現不僅產品品質優異,科林的聽力師也給予了貼心的服務。「佩戴隔天,他們就打電話問我適應得如何,這種細心關懷讓我很感動。」 他特別讚揚新一代AI助聽器Intent的表現。「以前的助聽器只是放大聲音,但對語言辨識幫助不大。現在就算身體行進移動瞬間,Intent對音源變化處理得很細緻,風聲抑制功能尤其驚艷,吹電風扇終於不再有呼呼聲的困擾!」白少偉笑說,以前家人習慣放大聲和他說話,現在反而能開玩笑地提醒:「妳們講得太大聲了!」 助聽器不僅提升了他的生活品質,更拉近了他和家人的距離。「以前女兒講話常常聽不見,現在不管在街上還是騎車都不再受影響。戴上助聽器後,連女兒在腳踏車後座和他對話都能聽得一清二楚。」讓他在家庭和工作間的表現和溝通都能更加自如。

每3秒增一失智患者8.2%成因是聽損 聽力與失智症白皮書揭台灣民眾失智風險

每3秒增一失智患者8.2%成因是聽損 聽力與失智症白皮書揭台灣民眾失智風險#聽損

根據國際失智症協會(Alzheimer's Disease International, ADI)《2019全球失智症報告》估計,全球有超過5千萬名失智者,到2050年預計將成長至1億5200萬人,每三秒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目前失智症相關成本為每年一兆美元,且至2030年預計將增加一倍。以台灣地區35萬失智症人口計算,每年醫療費用總支出就將近1855億台幣,單一項目就佔總醫療支出8.9%。 聽力嚴重受損者失智症風險為一般人的五倍 為提高疾病防護意識,ADI將每年9月21日訂為國際失智症日。且自2017起至2025年推動的WHO全球失智症行動計劃,以失智症意識、風險減少、診斷、治療和護理、對照護者的支持、失智症和相關研究的資訊系統及創新為目標。2024年失智症月活動,國際失智症協會持續揭示「失智症不是正常老化的一部分」「近80%的公眾擔心會患上失智症,而每4人中就有1人認為我們無法預防失智症。」但證據顯示,40%以上的失智症可透過可改變的風險因素來延緩或預防的。 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研究,影響失智成因中聽力損失佔其中8.2%,排名第一。約翰霍普金斯大學Frank Lin教授與研究團隊,在深入追蹤639名36至90歲的民眾超過十年,發現未矯正的聽力損失會加速大腦萎縮與其他大腦的病理性變化(如大腦白質病變)。輕度聽力損失會使失智症風險增加一倍,中度損失會使風險增加三倍,聽力嚴重受損的人患失智症的可能性要高出一般人的五倍。而同樣來自Frank Lin團隊最新研究亦指出,配戴助聽器可使聽損者認知能力下降速度減緩48%!且包含降低老年憂鬱症等疾病的風險。 WHO:失智症防治應列入國家健康政策的優先議題 為響應ADI「Time To Act On Dementia」,科林助聽器委託工研院,以公正單位方觀測全球各國之失智症政策與研究發展,也同步針對國內1,466受訪者啟動台灣失智症風險認知與生活型態/健康樣態調查,總結成台灣第一份「聽力X失智白皮書」,希望藉由白皮書的發表提高國人對失智症的認識、檢測和診斷,以達到WHO全球失智症行動計劃的目標。 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張慈映副所長表示,目前全球已有50個國家已制定失智症應對政策,從預防、風險降低和及時診斷之行動領域和原則,積極降低失智症風險,以首要風險因素「聽力損失」管理為例,美國2022年FDA即針對OTC助聽器設立新的監管架構,促使助聽器更容易取得,2023年美國CDC亦將失智症風險因素教育卡片新增聽力受損項目,鼓勵聽損民眾配戴助聽器降低失智風險。 失智症防治政策建議將聽篩納入定期健檢 雖然衛福部依據全球失智症行動計畫7大策略,公布我國「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暨行動方案2.0(2018-2025年),當中亦包含「降低失智風險」的行動方案,但僅提及肥胖、糖尿病、高血壓、體能活動、吸菸飲酒等風險因子,卻忽略了首要風險因子「聽損」。 因此,「聽力與失智白皮書」的研究發表會上,集結多位產學醫專家共同呼籲,除了民眾對聽力損失與失智症關聯的認知仍待提升,也建議政府在失智症防治政策須納入聽力篩檢以早期預防失智,更重要的是推廣助聽器使用的必要性,透過及早發現高風險因子及矯治,期能有效降低失智症醫療照護成本及社會成本。 預防失智從聽力開始 子女都已成年的潘小姐,由於梅尼爾氏症長期耳鳴,以及不明原因的突發性耳聾導致聽力退化,因此對工作與人際關係造成不小的影響。配戴助聽器前,因聽不清楚會不想出門、怕要遇見熟人。但是為了讓生活與工作回到正常軌道,便下定決心選配了助聽器,離開無聲的世界。她分享說,在知道聽損會帶來失智風險之後,她更慶幸自己能選擇配戴助聽器,雖然需要一段時間適應,但幫助真的很大。 臺大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吳振吉教授表示,老化疾病患病率聽損居第四高,僅次於關節炎、高血壓與心臟疾病。因為聽損為不可逆,且與失智症、憂鬱症密切相關,即使輕度聽損也會影響日常生活,因此建議聽損早期就應該採取積極聽覺介入策略,以減緩認知功能退化!目前助聽器仍然是高齡聽損的主要選擇。對於重度聽損患者,人工耳蝸則是更有效的治療選擇。 科林助聽器資深聽力師蔡鋕鑫更建議,聽力篩檢目的在排除可治療的傳導性聽力損失的可能性,如中耳炎和耳垢堵塞等。對於某些聽力損失風險較高的族群聽力檢測特別重要,如果發現自己或家人看電視、講電話越來越大聲,也有「聽不到」、「聽不清楚」或是「聽不懂」的狀況時,就需要預約更專業完整的聽力檢測及諮詢。

北榮陽明交大攜手 預防聽損與失智

北榮陽明交大攜手 預防聽損與失智#聽損

隨著全球人口老化,失智症的發病率逐年增加,特別是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中晚年聽力損失被認為是失智症的單一最大可改變的風險因素。為提升對於此一挑戰的認知並提出解決方案,臺北榮總與陽明交大合作發起「亞洲老齡化、聽力與公共健康研究員計畫」,並於113年7月26日舉辦「臺北榮總耳科暨聴力學論壇」論壇,邀請長期致力於此一領域的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耳鼻喉科與流行病學教授兼耳蝸聽力與公共健康中心主任Frank Lin教授與會,發表「聆聽未來:聽力學與科技的結合」演說。 Frank Lin教授強調:「我們的聽力和與周圍環境的互動能力對健康老化至關重要 中晚年聽力損失是失智症的最大可改變風險因素,隨著全球人口老化,解決這一問題變得越來越緊迫。」臨床上,老年人的聽力損失通常與孤獨感和社會隔離感增加相關,這些都是重要的健康風險因素,可能導致失智症、抑鬱症、中風和死亡。這些情況極大地降低了許多老年人的生活品質。 陽明交大醫學院教授兼本次「亞洲老齡化、聽力與公共健康研究員計畫」共同主持人的楊智傑醫師及鄭彥甫醫師表示:「這是一項旨在改善全球老年人口生活品質的國際研究合作:透過與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優秀師資團隊的合作,提供聽力學、老年學和公共衛生跨領域的全面訓練。來自亞洲多個國家的醫學及公衛專家和學者參與了此次會議,並分享相關的工作經驗。」 陽明交大教授兼「亞洲老齡化、聽力與公共健康研究員計畫」共同主持人的生物醫學暨工程學院(簡稱生醫工程學院)林峻立院長及賴穎暉教授表示:「因應傳統助聽器產業的種種挑戰,我們與弘憶國際(GMI)、瑞音生技(Rehear)等國內醫材業者合作提出一套創新的解決方案,其中包括基於主動式降噪技術的聽力檢測方法。這一方法已於臺北榮總完成臨床實驗,目的在協助使用者進行更準確的聽力測試。同時,通過AI技術進行聽力補償,將提供高音質、原音重現的助聽裝置,可望縮短使用者適應助聽器的時程。此外,利用主動式降噪技術將改善使用者在噪音環境中的語音辨識能力,能廣泛應用於助聽器、藍牙耳機、家用電視等設備上」。 臺北榮總與陽明交大團隊與國內ICT大廠攜手合作,共同致力於克服助聽器產業的種種挑戰,期能為全球聽力受損者提供更卓越的聽力照護。不僅專注於研發創新助聽器,還積極推動此類設備的普及化。特別是最新推出的OTC(Over-The-Counter)助聽器,無需處方即可購買和使用。希望能讓更多聽力受損者受益,提升生活品質,減少因聽力問題帶來的社會隔離和健康風險。為全球聽力受損者帶來更多福音。 「亞洲老齡化、聽力與公共健康研究員計畫」由臺北榮總耳鼻喉部和陽明交大醫學院及生醫工程學院合作推動,希望通過變革性的公共健康策略,解決聽力損失與相關的認知障礙及失智問題。臺北榮總耳科廖文輝主任補充說明:「這項訓練符合臺北榮總耳鼻喉部、陽明交大醫學院和生醫工程學院的願景,致力於成為國際頂尖的學術和研究訓練中心」。臺北榮總耳鼻喉部薛健佑醫師也表示「我們還接待來自鄰近國家的訪問醫師,這樣的合作和承諾將大大加快研究和創新發展。」臺北榮總和陽明交大與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合作,致力於應對聽力損失和失智症公衛挑戰,提供變革性的公共健康策略,導入智慧醫療與精準醫療,改善全球老年人的生活品質。 圖/「AI OTC」助聽器測試儀(臺北榮總與陽明交大提供)

科林助聽器啟動全台聽能照護網,到府團隊客製需求,讓長輩找回最佳生活品質

科林助聽器啟動全台聽能照護網,到府團隊客製需求,讓長輩找回最佳生活品質#聽損

家裡有長輩因為固執不願使用助聽器嗎?林小姐近期發現林爸爸聽力有變差的跡象,但老人家不願意檢查,除了家裡電視越開越大聲,也變得不愛出門,家人爭執也變多了。聽損是失智的高危險群,科林助聽器為讓家中長輩改善聽力,率先啟動居家到府服務,希望為聽損用戶與家人帶來更好的生活品質。 根據WHO統計,聽損發生率為10%,台灣聽損潛在人口約為230萬,但每年助聽器進口量僅能滿足約4.5萬聽損人口需求,等於每年僅4.5%的聽損人口實際採取行動選擇使用助聽輔具。 長輩行動不便、子女請假不易也可能讓聽損耽誤矯正 擁有超過20年柯林助聽器選配經驗的資深聽力師蔡鋕鑫表示,以往聽損拒絕佩戴助聽較多因為對助聽器的誤解,或是重視外觀等心理因素,但柯林根據服務多年的經驗發現,助聽器門市服務仍有碰到一些問題,例如出外行動不便的長輩、或是子女平日工作不易請假陪同選配的長輩,以及注重隱私或是業務繁忙的商務人士等,因為一些狀況耽誤了聽損矯正,其實也會導致認知障礙風險增加。 科林助聽器為填補聽力照護缺口,將最專業培訓的聽力照護專家帶到有需求的長輩家中,同時透過更貼近生活的情境使用,帶給長輩更好的聽損改善。資深聽力師徐翠君就提到,曾有家中長輩是癌症病患的聽損者,一直都不願意到門市,後來子女希望柯林到府服務,結果經過溝通之後長輩願意試戴,因為感受到生活品質的改善,不僅回饋很好,老人家也放下固執願意配合後續的服務。 居家服務更貼近生活情境,長輩接受度更高 徐翠君說明,在居家的情境需求測試中,不僅讓長輩不再擔心自己聽不到家人交談,更能在餐桌上與子女暢所欲言、與孫子互動更好,在環境安全上,像是大樓的警報、門鈴聲等也都能更留意,改善了原來生活受到影響的問題。 科林助聽器從引進全球最先進、市占率最高的眼耳科醫療儀器起家,為因應人口高齡化趨勢,持續在各縣市建立助聽器選配中心,目前已近百家直營門店。其選配專業度也被長庚、台大、榮總等教學醫院長期指定為院內助聽器合作廠商。 即日起科林助聽器啟動「全方位到府服務解決方案」提供專業的輔具選配與諮商服務,且4月30日前預約可享有早鳥價 0元服務預約網址:https://web.hs.ear.com.tw/appointment

失智成因8%是聽損 研究:助聽器可減緩認知下降

失智成因8%是聽損 研究:助聽器可減緩認知下降#聽損

今年18歲的楊同學,自小即有輕度聽力損失,因為家庭經濟考量並未選擇配戴助聽器,直到小二聽力損失逐漸加重,嚴重影響學習,才透過社福單位的協助戴上助聽器。但助聽器畢竟有使用年限,來到高中時在助聽器已不堪使用的狀況下很幸運地,再次透過新北市「好日子愛心大平台」戴上科林助聽器公益贈的助聽器,除了學習不中斷之外,也可以持續讓他投入在最愛的街舞與音樂之中。 失智醫療及照護成本攀高 專家建議從矯正聽損做起 聽力損失不僅影響學習,也會增加社交與職場工作的困難度,同時也會帶來不小的健康風險。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研究,影響失智成因中聽力損失佔其中8.2%,排名第一。世界衛生組織全球失智症報告指出,全球平均每3秒鐘就新增1名失智症患者,僅醫療照護成本就超過2.8兆美元。而目前估計台灣有超過31萬失智人口,預估未來將以平均每年增加1萬人的速度持續攀升,因此透過預防醫學降低未來失智醫療照護成本,已成為國內產官學界極度關注的議題之一。 針對聽損預防認知衰退的解決方案中,美國霍普金斯大學Dr. Frank Lin最新研究即指出,配戴助聽器可使聽損者認知能力下降速度減緩48%!透過助聽器可以減緩失智症和老年憂鬱症等疾病的風險。然而價格不斐的助聽輔具卻限制了許多患者獲得聽能改善的機會。 六都產官學攜手嘉惠弱勢聽損族群 提供百萬助聽器免費適配 在2024年世界聽力日前夕台灣聽力語言學會與聽力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等聽力專業醫療團隊,跨領域結合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臺中市、臺南市、高雄市等六都社會局,攜手推動「聽力巡航 守護失智」,除了共同倡議聽力照護的重要性,透過全台服務據點最多的科林助聽器的公益捐贈,提供弱勢聽損族群免費的助聽器選配。即日起只要是年滿18歲,設籍六都,領有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證明的聽損者,均可向六都轄區內之輔具中心遞件申請。捐贈額度為每一縣市一百萬,助聽器總額達六百萬。 對此高雄市社會局表示感謝,科林助聽器公司不但提供免費聽力檢查,更捐贈高價助聽器造福市民,讓聽損市民生活品質提升。也呼籲聽力受損的民眾切勿忽視定期檢查聽力,或因經濟困境而錯失提早治療的機會,因此結合民間力量共同照顧有需求的族群,並喚起民眾對聽力的重視。 「聽力巡航 守護失智」聽力保護從定期聽檢做起 現任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副總院長也是此次「聽力巡航 守護失智」的台北市醫師代表王懋哲醫師表示,年長者聽力損失同時也會導致語言辨識度也變差,即使聽得到講話的聲音,也聽不懂別人在說什麼。目前臨床上聽損初期只須配戴輔具如輔聽器或助聽器,借重許多新科技即可回復到正常生活,恢復幸福感。本身配戴助聽器近20年的金鐘影帝陳博正也加入活動呼籲:千萬不要因為自己的聽力問題,讓身邊的人「足艱苦」。 科林助聽器資深聽力師蔡鋕鑫更建議,對於某些聽力損失風險較高的族群聽力檢測特別重要,例如50歲以上的成年人、長時間處於高分貝環境的工作或聽音樂者、或曾有耳疾或耳朵感染者。加上聽力損失和退化是不可逆的,因此助聽器的介入時機對聽損者相當重要,而聽力損失一般在30至40分貝左右時便會逐漸影響到日常溝通與生活品質,此時便應考慮使用助聽器了。如果發現您或您的家人看電視、講電話越來越大聲,也有「聽不到」、「聽不清楚」或是「聽不懂」的狀況時,就需要預約更專業完整的聽力檢測及諮詢。

85歲老年人近一半有聽損!研究曝「重聽引失智症」4招讓耳朵不受損

85歲老年人近一半有聽損!研究曝「重聽引失智症」4招讓耳朵不受損#聽損

隨著年齡增長,老年人容易出現「聽力退化」的現象,例如電視聲音、家人說話聽不清楚。根據WHO報告指出,75歲以上則是每2人幾乎有1人聽損,85歲以上更是接近一半的人有聽損,然而聽力損失竟與失智風險有關?醫師表示,若家有老年族群若出現失智、重聽相關症狀,一定要多加注意。

7成5耳機族聽力異常不知  聽咬字混淆常需「再說一次」恐微聽損

7成5耳機族聽力異常不知 聽咬字混淆常需「再說一次」恐微聽損#聽損

你是耳機不離身的音樂一族嗎?一般人搭乘捷運時,為了享受片刻音樂時光,通常會將耳機音量調至蓋住外界噪音,但這樣的音量其實已近100分貝,高於85分貝音量就會對耳朵造成傷害。電聲大廠美律調查指出,台灣有超過75%的20~49歲用耳機民眾,近3個月有出現耳朵異常情形,不可不慎。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處資料顯示,台灣約每100人就有1人有輕度聽力問題。美律實業表示,聽力損傷有分輕度、中度、中重度、重度以及全聾。常見的微聽損,全名「輕微聽力損失」,是較為輕微的聽力受損,雖然一般情況微聽損患者仍可聽到聲音、與他人正常溝通,但在特殊情境中,微聽損患者的聽力已受到影響。 吵雜環境中聽耳機,長期超過85分貝就會影響 富聆助聽器聽力師陳雪霞指出,微聽損一開始可能會有語音辨識問題,例如「鞋」子聽成「茄」子,或者常需請別人「再說一次」,一旦發現警訊,就應盡早就醫。 美律實業電聲產品事業部處長吳夢璠表示,聲音是否會損傷聽力主要取決於3大要素:聲音的大小、時間長短及離噪音源的距離。搭乘捷運將音量調大至蓋住外界噪音,其音量可能已近100分貝,長期會對聽力造成莫大傷害,像年輕人喜歡在吵雜的環境裡,戴上耳機並將音量調到最大,這些小動作,都會造成耳朵的負擔。 平時不播放超過音量60%,超過60分鐘就應休息 國際上對於聲音的安全標準是85dB(分貝)。但音量dB計算公式為指對數函數型,差3dB音量等同於就相差1倍,譬如85dB跟88dB看似相差不大,但耳膜承受的音量壓力已增強1倍。一般人若無法得知耳機分貝數的大小,建議遵循66法則,也就是不超過播放設備之音量的60%,同時連續使用耳機60分鐘應該要休息一下。 吳夢璠補充,耳力損傷並非0或1,而是一條漸進式損傷的過程,現代人雖然耳機使用非常頻繁,但有賴於科技的進步,不論是抗噪耳機或具有聽力保護裝置的產品都非常多,選擇適合自己使用習慣及喜好的耳機,並遵守66法則,才能聰明的保護聽力,享受聲活。 美律實業為推動微聽損倡議,與中山大學聽語系及台中教育大學完成台灣唯一一份結合聲學與聽力保健的教案,深入校園倡議;同時,也邀請高中生,前進美律研發總部,透過耳機DIY體驗營,讓學生不只了解耳機,更知道保護聽力。 3月3日是國際愛耳日,美律實業總裁黃朝豊表示,未來除持續倡導全球耳力健康,也歡迎更多的企業一起加入倡議的種子,一起維護民眾聽力健康。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