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婦

產前檢查正常 吃沙拉、乳酪竟讓嬰兒染李斯特菌

產前檢查正常 吃沙拉、乳酪竟讓嬰兒染李斯特菌#孕婦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一名平常有吃「未完全煮熟食品」的外籍配偶,懷孕後其產前檢查皆正常,在生產前一天卻突然發燒,嬰兒出生後在臉部與四肢出現皮膚疹,隔日早上更出現發燒、活力變差現象等現象,經培養結果證實其感染為李斯特菌所引起的早發性敗血症合併腦膜炎,另一名懷孕產前檢查也均正常,但懷孕期間為了增加胎兒營養經常進食軟乳酪,生產前一天也發燒,嬰兒出生後便出現胎便吸入症候群,經血液培養檢查也證實感染李斯特菌,醫師指出,大多數的感染都被認為是和飲食有關的。成大醫院小兒科住院醫師林毓志指出,1990~2007間台灣僅有14例零星病例出現,上述兩例為成大開院以來首次接獲的案例,可能是近年來台灣人飲食習性的改變,產生李斯特菌感染率上升,讓醫師們很擔憂,林毓志醫師表示,感染李斯特菌的主要傳染途徑以食物為媒介,易受感染的食品包括生菜沙拉、即食食品、加工肉類製品、熱狗、乳酪、奶油、沙拉醬及未經適當殺菌的牛奶及冰淇淋等,或經常接觸牲畜的工作者,例如獸醫、畜牧業、寵物飼養者、禽鳥飼養者也容易被感染,潛伏期短則3天,長到70天。孕婦在懷孕初期若遭此細菌感染可能會導致流產、早產或胎死腹中。若在懷孕後期才受感染通常症狀較輕微,但分娩時胎兒會受到產道感染,可能在出生後一至四星期會出現細菌性腦膜炎。因此林毓志醫師提醒孕婦們,懷孕期間食用肉類務必煮熟,食用蔬菜水果前必須把它清洗乾淨,不要喝生的牛奶,勤洗手以及保持刀具、餐具的清潔,至於孕婦、嬰幼兒,老年人和免疫不全的病人由於是屬於高危險群,對於軟的乳酪製品更應該盡量避免,冷凍食品也應該加熱足夠後再食用,對健康較有保障。

懷孕健康吃多運動 寶寶頭好壯壯

懷孕健康吃多運動 寶寶頭好壯壯#孕婦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現代婦女在晚婚及少子化下,為了呵護肚子中的新生命,讓小寶貝營養充足,「一人吃二人補」的飲食觀念仍然常見,在這樣過度進補、飲食攝取不均衡以及低活動度下,使得孕婦容易面臨懷孕時體重超重、懷孕時血壓偏高、妊娠糖尿病,嚴重者甚至須住院安胎治療。懷孕期間母體的營養與荷爾蒙狀態會影響胚胎的發育與胎兒未來健康,因此適當而良好的孕期營養不僅可以幫助胎兒正常生長,更可以避免孕婦及胎兒的過度負擔。 根據衛生署於2006至2008年針對國內2346名孕婦所進行的飲食攝取及營養狀況調查,發現這些孕媽咪,飲食中有維生素E、鈣、鐵、纖維質等營養素攝取不足的現象,另外就體內營養狀況而言,我國孕婦竟有相當比例營養素缺乏現象,如葉酸、維生素B1、B2及鐵等營養素缺乏情形,且隨著孕期增加缺乏情形更加明顯,尤其是在懷孕第三期,鐵的缺乏率更高達50%。 根據醫學臨床研究,孕婦缺乏葉酸,不但將增加自發性流產機會,還可能造成胎兒神經管缺陷;缺乏維生素B1會導致下肢水腫、神經炎、消化系統障礙等;缺乏維生素B2會導致口角炎、舌炎等;準媽媽缺鐵則會導致嬰兒早產或出生體重過低;缺乏維生素E可能造成新生兒溶血性貧血;缺鈣則會影響孕婦血壓,進而導致子宮早期收縮而引起早產;缺乏膳食纖維會影響排便等。 彰化基督教醫院營養部營養師林佳姿表示,根據2005年美國飲食指南對孕婦的飲食建議中,明訂3項營養上的建議,包括:懷孕初期應攝取富含葉酸食物、攝取富含鐵質或鐵質強化食物,並須攝取維生素C以強化鐵質吸收、懷孕過程適當的體重增加等3項建議。而我國2011年發表的國民飲食指標,也將「懷孕期間絕對不可飲酒」列入飲食建議中。綜合以上各國專家對懷孕時期之飲食建議,提醒您懷孕時仍須均衡飲食,別再一昧進補、吃錯食物,避免增加胎兒及媽媽負擔。 (資料提供:早產兒基金會)

遛狗可增加孕婦運動量 胎兒更健康

遛狗可增加孕婦運動量 胎兒更健康#孕婦

孕婦在懷孕期間,往往都會缺少運動。最新的研究發現,如果孕婦家中有養狗的話,可以幫助孕婦運動,讓寶寶和媽媽都能更健康。負責這項研究的珊卓拉(Sandra McCune)博士表示,婦產科醫師都會建議孕婦每天至少要運動30分鐘,但是很多人往往沒有辦法做到,但是如果有養狗的孕婦,會因為要出去遛狗,不知不覺運動了30分鐘。(攝影/林又旻。)研究人員調查了英國1萬1千多位孕婦的健康與生活模式,結果發現到有部分孕婦運動量比較多。深入了解之後發現,原來是這些媽媽有養狗,需要帶狗狗出去走走,無形之中卻也讓自己補足了該有的運動量。根據這次調查的結果,養狗的家庭當中,有超過50%達成每天運動30分鐘的目標。珊卓拉博士表示,過去的研究發現,如果媽媽懷孕的時候過於肥胖,寶寶將來肥胖的機會也會增加,所以婦產科醫師會建議孕婦每天至少運動30分鐘;過去調查也發現,孕婦會因為行動不便,往往達不到這個目標。因為遛狗是一個和緩的運動,不會太激烈,也有許多的樂趣,所以很多養狗的媽媽,都會樂於參與,不但兼顧寵物的健康與孕婦的健康,可以說是一舉兩得。

孕婦結石腰痛 早產或提前破水機率增

孕婦結石腰痛 早產或提前破水機率增#孕婦

一名31歲女性懷孕6個月,左側腰痛持續1天,就醫驗尿發現有輕微潛血,超音波檢查在左側輸尿管下段有一個0.8公分結石,引起輸尿管阻塞,造成腎水腫。經治療後,不適症狀改善,也未對胎兒造成影響。書田診所泌尿科主任醫師周固表示,在懷孕時期結石的發生率約是200個人中有1個。由於懷孕期的生理變化,使得輸尿管變粗,如有腎結石易落至輸尿管下段,而引起阻塞及不適症狀。常發生於懷孕第5、6個月。另外,由於結石會引起輸尿管阻塞,使得尿路感染風險增加10~20%,而早產或提前破水的機率約增加2~3倍。治療部分,周固建議,大量飲水,並配合藥物治療,像是止痛藥、輸尿管擴張劑等,以緩解症狀,幫助結石排出。若結石已經造成腎水腫、甚至腎絞痛,且藥物治療無效,則會考慮採用輸尿管鏡碎石術,或是雙J管置入術。雙J管可暫時解除輸尿管阻塞問題,要定期更換,直到生產後再將導管拔除,作徹底治療。但迫不得已時,像是結石已引發腎盂蓄膿或腰痛一直無法緩解,就會採用腎造瘻術來處置。最後,周固提醒,在日常保健預防方面,每天多喝水、多排尿,飲食均衡。平時注意預防結石的發生,若是在懷孕時有結石,只要有適當的治療,併發症是可以避免的,對寶寶是不會有太大的影響。一旦有腰痛、血尿、排尿疼痛、發燒等症狀出現時,應儘快就醫治療。

妳有德國麻疹抗體嗎?懷孕前務必確認

妳有德國麻疹抗體嗎?懷孕前務必確認#孕婦

香港衛生防護中心近日公布2例先天性德國麻疹症候群(congenital rubella syndrome, CRS)病例,均為自中國大陸移居香港的女性所生嬰兒。台灣近年在預防接種普及下,CRS病例已極為少見,僅於96年及97年各有1例,都因母親在懷孕期間於印尼及中國感染德國麻疹所致。因此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再次提醒有生育計畫的婦女朋友們,懷孕前應檢驗是否具有德國麻疹抗體,如果不具保護力,應接種疫苗後再準備懷孕,以保護自身與胎兒,避免CRS的發生。孕婦若在妊娠首3個月(約懷孕12週前)感染德國麻疹,胎兒有高達90%的機會受到感染,並且有25%以上的機會發生CRS,會導致多種器官發生先天性異常,常見有耳聾、白內障、小眼症、小腦症、心智發育遲緩、開放性動脈導管、心房或心室瓣膜缺損、先天性青光眼、紫斑、脾腫、黃疸、腦膜腦炎及長骨放射線透度異常等,嚴重者可能死亡,或為家庭帶來沉重負擔。 疾管局為提高國人的德國麻疹免疫力,進而避免發生CRS,國內除為年滿1歲及國小一年級的兒童接種「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MMR)疫苗」外,亦鼓勵婦女於婚前接種。另外,針對首次來台申請居留的育齡(15至49歲)女性新住民,也提供免費接種乙劑MMR疫苗的服務。疾管局提醒婦女朋友們,如無法確認是否已有德國麻疹抗體或曾接種疫苗,在尚未懷孕前,請先接種MMR疫苗,並需注意於接種後3個月內避免懷孕,如於產前檢查時發現不具德國麻疹抗體,請於產後儘速接種MMR疫苗,以確保下一次孕程的安全。   

孕婦需要繫安全帶 怎麼繫才安全?

孕婦需要繫安全帶 怎麼繫才安全?#孕婦

2月1日開始,如果在汽車後座沒有繫上安全帶,將會被重罰;最近在門診有很多病人問,懷孕肚子大腹便便,可以繫安全帶嗎?會不會勒死寶寶?對此開業婦產科醫師蔡鋒博表示,其實孕婦更需要繫安全帶,才是安全之道。蔡鋒博醫師說,曾遇過一個案例,一名孕婦乘車坐後座、但沒有繫安全帶,她的先生開車,結果途中車子遭貨車追撞,導致該孕婦的骨盆腔骨折,送到醫院時緊急剖腹產,結果32週的胎兒有腦部骨折、腦部出血現象,經過急救仍不幸往生,該孕婦則是幸運獲救。一份由美國加洲高速公路警察局的統計研究,他們針對孕婦在高速公路上使用安全帶的比例,建議一定要使用安全帶。根據2011年8月份的一項研究發現,孕婦有2%會遇到車禍,只有57%的孕婦被告知在乘坐汽車的時候要使用安全帶,而孕婦遇到車禍時有87%需要醫療上的照護,因此使用安全帶觀念必需要再加強灌輸。蔡鋒博醫師指出,有的孕婦問我到底要不要繫安全帶?一條安全帶勒過肚子,這樣會不會勒到小孩子?其實正確使用安全帶是很重要的,安全帶通常有2條:(1)1條要將安全帶的腰帶部分跨過髖骨的髖部,繫在腹部以下的位置;(2)另一條肩帶部分,應該斜穿過孕婦胸部的正中央,如果剛好勒在孕婦的脖子,必須重新調整,但是也不要把安全帶跨過子宮正中央,以免撞擊時安全帶可能會傷到胎兒。

孕婦感染流感 到底該不該吃藥?

孕婦感染流感 到底該不該吃藥?#孕婦

流感疫情持續升溫,自去年七月到現在,全國累計600人染病,其中超過20例不幸死亡,春節南來北往更可能造成流感大流行。罹患流感比較容易發生危險的族群,除了老人小孩,孕婦也是其中之一,許多媽媽擔心服藥會影響寶寶,而故意不吃藥,這樣反而會帶來更大的風險。 臺北慈濟醫院婦產部許耀仁醫師表示,一般的感冒通常只是短暫發燒、打噴嚏、鼻塞、咳嗽,幾天就沒事了。但是流感常會有高燒、倦怠、頭痛、肌肉痠痛、食欲不振、眼睛發紅等嚴重的症狀。一般的感冒大多只侵犯小孩,但是流感病毒不穩定,且潛伏期只有1~3天,因此常常會使得全家都被感染,所以出現全家一起去看病的情形。 流感的重要性在於其爆發流行快速、散播範圍廣泛以及併發症嚴重,尤其是細菌性及病毒性肺炎。爆發流行時,重症及死亡者多見於老年人和小孩子,以及患有心、肺、腎臟及代謝性疾病,貧血或免疫功能不全者。 治療照護流感病患的方法,主要以症狀治療的支持性療法為主。而抗病毒藥劑多採用克流感(Tamiflu),可同時治療A及B型流感病毒,且較不易產生抗藥性。由於克流感是C級用藥,所以孕婦要不要吃克流感,要由醫師做進一步的評估。 注意事項:1.孕婦一旦出現發燒、咳嗽、極度倦怠、肌肉痠痛等類流感症狀時,請直接去大醫院就醫,以免耽誤治療時間。流感初期未就醫,可能導致細菌性感染,引發腦膜炎、肺炎,併發肺炎情況時,體內因白血球低,免疫力下降,病況可能在2、3天內急速惡化,出現呼吸衰竭的症狀。 2.這波流感屬於B型流感,與世界衛生組織預測的A型流感有所不同,導致許多民眾雖然接打疫苗,但仍得流感,不過死亡案例中多起是因未接受預防疫苗,因此施打疫苗仍勝過完全不打疫苗,懷孕前或懷孕14週之後,都可以接種流感疫苗。建議所有可能在流感季節(10月至5月間)懷孕的婦女應接種流感預防疫苗。目前流感預防疫苗保護效期是一年。 3.疾管局提醒,流感患者最怕引起肺炎、腦炎或細菌感染等併發症。不要以為吃了克流感就沒事,若出現呼吸急促、缺氧、血痰或濃痰、胸痛、意識改變或持續高燒七十二小時,只要出現其中一項症狀,要儘快前往大醫院就醫;尤其是春節和寒假來臨,是此波流感的高峰期,民眾和孕婦要提高警覺,小心預防。

隨時注意孕婦情緒 產前產後不憂鬱

隨時注意孕婦情緒 產前產後不憂鬱#孕婦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懷孕的婦女或生產後的媽媽因為憂鬱症而自殺的悲劇,往往給一個家庭帶來很大的傷害及衝擊。而憂鬱症常被認為是精神科醫師的治療範圍,經常被婦產科醫師所忽略。其實在懷孕、生產及產後恢復的過程中,除了家人以外,當屬婦產科醫師與產婦接觸最多,若能及早察覺問題,自可減少許多悲劇發生。「產前憂鬱症」是發生在懷孕後出現的憂鬱狀態,發生的原因包括,荷爾蒙變化或身體不舒服造成之心情低落、懷孕期間的調適困難、過於擔憂生產過程、孩子出生的健康等,而「產後憂鬱症」發生在產後六個月以內的憂鬱狀態,具有和憂鬱症相同的症狀,好發於初次生產的女性。針對產前憂鬱症的部分,在門診產檢時,除了要注意胎兒的狀況外,也要注意孕婦的情緒,若發現有問題時,及早給予幫助或與家人溝通討論。而對於產後憂鬱症的部分,於產後4~6週的回診是篩檢的建議時機。許多醫學報告都指出,未懷孕的憂鬱症病人在停止藥物控制後有高達50%的病人在六個月內會復發;而病人在懷孕期間停止服藥控制時也容易復發憂鬱症,因此,若想停止服藥前應該徵詢醫師的意見,考量其病史、疾病嚴重度及罹病時間長短,以做適當的控制。心理的治療為輕度及中度憂鬱症的第一線治療,其中又以人際關係的治療最常被運用。此外,多運動、多攝取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及葉酸的食物也有一定的幫助。藥物的使用方面,建議婦產科與精神科醫師共同討論協調,目前以「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為第一線用藥,其中以抗鬱劑樂復得對於新生兒的副作用較少,是餵母乳的媽媽首選用藥。奇美醫學中心婦產部主治醫師郭恬妮表示,產前產後憂鬱症若能及早診斷治療,對於懷孕婦女、新生兒及家庭其他成員都是一大福音,這也是婦產科醫師與精神科醫師必須共同認真看待的一個重要課題!(資料來源:奇美電子報提供)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