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婦

孕婦高血糖恐新生兒畸形!醫教5方法防發育缺陷、流產

孕婦高血糖恐新生兒畸形!醫教5方法防發育缺陷、流產#孕婦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準媽媽小梅懷孕5個多月,雖本身已知有糖尿病病史,但懷孕過程中飲食沒節制,吃多、喝多且體重增加破表卻不在意,直到產檢發現血糖異常,進一步檢查後,胎兒已出現肢體畸形等發育異常症狀,最後只能選擇中止妊娠,醫師呼籲,懷孕媽媽務必正視血糖問題。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婦產科醫師陳彥廷表示,妊娠糖尿病是指原無血糖問題的媽媽,在懷孕20週以上診斷出的血糖不耐的現象,一般產婦在分娩後血糖會恢復正常,但有部分產婦會發展成第2型糖尿病。若懷孕前本身血糖已經控制不良,除了懷孕時血糖容易更不穩定之外,也會對胎兒造成影響。臨床上已發現越來越多病人孕前已經有血糖問題,但不是所有病人都能適當的被診斷、介入。懷孕時血糖會更不穩定陳彥廷指出,除了每次產檢都會檢查尿糖、尿蛋白之外,醫生也會建議孕婦在24~28週之間,喝糖水進行妊娠糖尿病檢測,一旦3次的血糖值檢測有任何一次超過正常值,就會被診斷是妊娠糖尿病,但通常確診時,已經到了第2、第3孕期,如果妊娠初期甚至懷孕前就有血糖異常,診斷出來時對孕婦、寶寶的健康都已經造成偌大的影響。陳彥廷舉例,妊娠糖尿病在不同懷孕階段會造成不同的影響: 產前就有高血糖:容易造成胎兒無心跳、早期流產或胎兒發育異常,造成肢體缺陷。 第2孕期後:容易提高子癲前症的風險、胎兒過大、羊水過多。 生產階段:常因胎兒過大造成新生兒或母體的生產損傷、因母體血糖過高導致新生兒低血糖、低血鈣等併發症。 胎兒出生後到兒童時期:肥胖的機率以及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會明顯增加。懷孕媽媽調整飲食控制血糖陳彥廷建議準媽媽們,若確診為妊娠糖尿病,其實不必過度焦慮,可從固定生活作息、建立合適的運動習慣,以及調整飲食來控制血糖。可掌握以下5種方法: 少量多餐進食 攝取天然醣類食物替代精製糖 食用富含纖維的全穀類、蔬菜等增加飽足感 選擇優質蛋白質、補充維生素穩定血糖 若控管飲食仍無法控制血糖,可透過注射胰島素加強控制陳彥廷提醒,準媽媽們如果本身有BMI高、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曾生產過體重過重的寶寶,以及其他綜合內外科合併疾病,在備孕或發現懷孕時就應該要先檢查是否有血糖過高的問題,而本身就有糖尿病病史的婦女,在妊娠中則更必須要密切追蹤血糖數值。目前健保有給付血糖試紙給28周以上,確診為妊娠糖尿病的孕婦,也可以免費借用血糖機等政策,台灣婦產科醫學會也建議,自我血糖監測是妊娠糖尿病控制的關鍵,保護自己和孩子的健康。

孕婦打新冠疫苗 全台名醫6大問題解析

孕婦打新冠疫苗 全台名醫6大問題解析#孕婦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250萬劑美國捐贈的莫德納疫苗抵達台後,政府宣布將孕婦納入COVID-19疫苗公費接種第六類對象,並讓孕婦自行選擇施打AZ或莫德納疫苗,這兩天門診詢問接種疫苗事項的孕婦暴增,台灣周產期醫學會整理出6大孕婦最關心的問題,供準媽媽們參考。學會理事長、台北長庚醫院婦產科系主任洪泰和表示,面對疫情建議孕婦應接種疫苗,學會特別成立「懷孕與COVID-19」工作小組,結集國內數個醫學中心產科主任、醫師,定期討論COVID-19對懷孕影響相關研究的最新發展。 Q:孕婦適不適合打COVID-19疫苗?對胎兒或母體是否有不良的影響?台大醫院婦產部醫師施景中指出,無論是輝瑞-BNT、莫德納或AZ疫苗,目前的證據顯示,孕婦接種這些疫苗並不會增加胎兒先天畸形、流產、胎死腹中、早產、或懷孕併發症發生的風險,孕婦可以安心接種。 雖然國外專科醫學會並沒有建議將孕婦列為優先接種對象,也沒有建議應全面對孕婦進行施打疫苗,但一致強調,孕婦如果有染疫風險時,不需要因為擔心疫苗可能對胎兒或孕婦本身引起不良副作用或併發症,而不願接種疫苗。 Q:要打哪一種疫苗?至於孕婦應該選擇哪一種製程製備的疫苗來施打比較好,施景中解釋,相對於以腺病毒為載體製成的疫苗(AZ、Janssen),國外在懷孕期間接種mRNA疫苗(輝瑞-BNT、莫德納)部分已經累積了超過3萬5000例的個案數和經驗,關於疫苗的安全性數據比較完整,因此建議孕婦如有意願接種COVID-19疫苗時,還是以mRNA疫苗為優先考量。 Q:什麼時候接種疫苗比較恰當?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產科主任區慶建表示,懷孕期間任何階段,甚至是產後哺乳的媽咪都可以接種。雖然如此,大多數的醫師傾向建議孕婦延緩至第二孕期,也就是滿13周後再施打疫苗,避免與懷孕前三個月常發生的萎縮性胚囊、自發性流產、胎死腹中,或早期診斷出的重大畸形有不當的聯想,造成困擾,這也是英國和德國醫學會建議施打的時期。 當然,如果婦女在懷孕初期因工作或個人因素有染疫風險時,則應考慮接種疫苗來保護自己。孕婦要不要接種,應該視個人情況,評估過可能的風險和好處後再施打,如果有疑問的話,可以先和醫生討論過後再做決定。 Q:接種疫苗前要注意什麼事情?除了曾經對疫苗有嚴重的過敏反應病史,或罹患風濕免疫疾病必須例行住院者不適合打COVID-19疫苗外,台北長庚婦產科醫師陳彥廷建議,正在發燒、罹患急重症治療中、或是有明顯感冒症狀的孕婦,等到病情穩定後再接種疫苗,避免和施打疫苗後的反應發生混淆。在懷孕期間如果有使用阿斯匹靈或其他抗凝血藥物的人,並不需要停藥或更改劑量。 Q:打了之後會有什麼症狀?台北榮總婦女醫學部醫師葉長青指出,國外的統計資料顯示,除了注射部位疼痛外,有將近三分之二的人在接種完疫苗後會有疲倦感、肌肉痠痛或頭痛的現象,少部分的人可能還會有噁心、嘔吐、發燒、甚至是畏寒。這些不舒服的症狀多半輕微,可以藉由休息、補充水分、或是服用普拿疼來改善,在48小時內就會緩解。 Q:出現什麼情況該趕快回醫院檢查?台北長庚婦產科醫師莊雅淳指出,國外有報告接種COVID-19疫苗後出現免疫血小板低下症的案例,發生時間大多介於接種疫苗後5到28天。因此,工作小組的醫師專家們提醒,如果接種疫苗後持續高燒、出現嚴重頭痛、視力改變、嚴重腹痛、呼吸困難、四肢浮現紫斑等症狀時,應立即就醫尋求協助。 洪泰和醫師強調,孕婦接種COVID-19疫苗後,如果出現陰道出血、懷疑破水、規則宮縮、持續下腹疼痛或是自覺胎動減少的情形,應儘快前往醫院進行檢查,確定胎兒健康狀態。 

孕婦染疫重症風險高 打疫苗保護自己及胎兒

孕婦染疫重症風險高 打疫苗保護自己及胎兒#孕婦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在疫情嚴峻的今天,除了戴口罩、勤洗手、避免出入人潮眾多的公共場所外,接種疫苗是避免感染新冠肺炎的有效方法之一。隨著疫苗陸續進口、分配到各縣市進行規劃性施打作業的同時,越來越多的孕婦,特別是在第一線承受感染風險、執行防疫工作的醫護或警消同仁,想知道自己適不適合接種新冠肺炎疫苗,以及打了疫苗會不會對自己或寶寶造成不良的影響。台灣周產期醫學會理事長、台北長庚醫院婦產科系主任洪泰和日前邀集數家醫學中心產科醫師專家,凝聚共識,發表關於孕婦接種新冠肺炎疫苗的聲明,希望能幫助孕婦們對新冠肺炎疫苗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學會的聲明內容如下:建議優先考慮輝瑞或莫德納相較於沒有感染的孕婦來說,孕婦感染新冠肺炎後會有比較高的風險惡化成重症、發生早產及新生兒入住加護病房。根據國外逾3萬例孕婦接種新冠肺炎疫苗的臨床經驗,在孕期任何階段接種疫苗,並不會增加流產、胎兒畸形、早產、胎死腹中或其他妊娠併發症的風險。研究顯示,現有的疫苗都能夠提供適當的免疫保護力。基於迄今已發表的安全性報告,孕婦接種新冠肺炎疫苗,如果有選擇的話,建議優先考慮mRNA疫苗(輝瑞/BNT或莫德納)。學會秘書長、高雄醫學大學附醫婦產部醫師詹德富表示,目前所有新冠肺炎疫苗雖然都是緊急授權使用,尚無長期安全性的資料,但是國外許多專科學會或組織,例如美國婦產科醫學會和世界衛生組織都指出,備孕、懷孕及哺餵母乳並不是施打疫苗的禁忌。尤其國外已有超過3萬名孕婦接種過新冠肺炎疫苗,並沒有發現比未接種疫苗的孕婦出現更高的風險發生早產或其他懷孕併發症。就算在懷孕初期接種新冠肺炎疫苗,也沒有比較高的機會出現胎兒先天畸形或流產。甚至有研究報告顯示,孕婦施打新冠肺炎疫苗,特別是在第三孕期施打的人,可以在新生兒身上測到保護的抗體,可能對新生兒產生防護作用。高齡、有糖尿病、高血壓的孕婦是高危族群馬偕醫院婦產部醫師黃建霈說,孕婦感染新冠肺炎後比沒有懷孕的婦女惡化成重症的機會更高,也就是入住加護病房、需使用呼吸器或葉克膜維生的風險都比較高,尤其是高齡、肥胖或同時有糖尿病、高血壓、子癲前症等併發症的孕婦,是發生重症的高危險群。所以在疫情流行時,更應考慮接種疫苗,這點對在第一線工作的醫護防疫人員,或是工作上必須經常接觸不同人群的孕婦來說更為重要。在將來疫苗較為足夠時,政府可以考慮將孕婦也列為優先接種疫苗的族群之一。台大醫院婦產部醫師施景中指出,孕婦施打新冠肺炎的副作用與其餘健康人相似,例如發燒,肌肉痠痛,倦怠感,一般1至2天內會消失,可服用普拿疼來緩解。一般來說,發燒雖然是無害症狀,但發燒太高或持續過久,都有可能影響胎兒,因此若未緩解,應立即尋求婦產科醫師協助。AZ疫苗的施打在英國系統有很好的經驗,但仍有非常罕見的血栓風險(百萬分之六,一般在注射後4至26天出現),如果有其他疫苗選擇,40歲以下的孕婦應先考慮使用輝瑞/BNT或莫德納。洪泰和強調,孕婦要不要接種新冠肺炎疫苗,應該視個人情況,評估過可能的風險和好處後再施打。如果有疑問的話,也可以和醫生討論過後再做決定。

大枕骨神經注射 孕婦不用再怕偏頭痛

大枕骨神經注射 孕婦不用再怕偏頭痛#孕婦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30歲胡小姐從高中就偶有偏頭痛,今年中懷了第二胎之後,頭痛次數直線上升,幾乎每天都痛到沒辦法工作,陪伴老大時,更是一點點聲音就頭痛欲裂,普拿疼照三餐吃都壓不住,不但影響生活,心中對於藥物是否對胎兒有影響,也充滿著擔憂。她回想起懷第一胎時,也是每天頭痛,直到生產後才好轉。注射麻醉劑加小劑量類固醇 透過神經調節機制治頭痛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神經部醫師李怡蓁表示,經過問診及神經學評估後,幫胡小姐於大枕骨神經處注射局部麻醉藥物及少量類固醇,第二周治療見效後,頭痛次數及嚴重程度都大幅減少,只剩零星的幾次輕微頭痛,進入第三孕期後更是不再發作。李怡蓁指出,懷孕中的偏頭痛患者,雖然有五到七成於第二、三孕期情況會逐漸改善,但仍有一大部分會面臨頭痛狀況惡化的情形,然而不論是頭痛時服用的止痛藥,或是用來降低頭痛發生次數及嚴重程度的預防性用藥,基於安全性的關係,選擇皆有限,許多媽媽擔心藥物對胎中寶寶有害,更是不敢服藥。2020年美國頭痛學會針對懷孕中偏頭痛患者的治療,對其會員(其中近半數為頭痛專科醫師)發出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高達75%的醫師對於使用神經注射感到非常放心,遠高於亦可於懷孕中使用的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李怡蓁進一步說明,大枕骨神經位於後腦勺,為頸椎第二節神經的分支。由於頸椎第一、第二節神經與三叉神經在三叉神經頸部複合神經核的匯流,在偏頭痛的病因上扮演重要角色,因此在大枕骨神經附近注射局部麻醉劑加上小劑量的類固醇,透過神經調節的機制來治療頭痛,成為對口服藥效果不佳患者的進一步治療選項。患者害怕「在頭上打針」 醫師:安全性高許多患者對於「在頭上打針」感到恐懼,事實上大枕骨神經位於頭骨之外,藥物注射於頭皮之下,安全性高。除了接受過開顱手術或對注射藥物過敏之外,沒有其他禁忌症。治療偏頭痛外,對於叢發性頭痛及其他三叉自律神經頭痛亦有良好的效果。口服藥效果不佳,或是懷孕等,無法使用其他藥物的頭痛患者,建議找神經科醫師諮詢,找出頭痛的解決之道。

孕婦飯後一根菸 胎兒差點見神仙

孕婦飯後一根菸 胎兒差點見神仙#孕婦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22歲陳姓媽媽有抽菸習慣,得知懷孕後,把抽菸頻率改成三餐飯後各一根,她聽說抽菸後立刻喝牛奶可以解毒,所以照做,想說這樣就不會影響胎兒,近日覺得腹部隱隱作痛,至婦產科門診就醫,醫師安排超音波檢查發現懷孕33周的她胎盤狀況欠佳,有嚴重鈣化情形,可能早產,趕緊給予安胎,並且強調懷孕期間抽菸對胎兒的危害相當大,請孕婦與家人務必留意,降低無法挽回的危害。胎盤老化 影響胎兒吸收母體養分衛福部南投醫院婦產科醫師黃子菲表示,胎盤是母體供給胎兒氧氣及營養的通道,胎盤會隨著懷孕周數增加,大多在32周後會逐漸成熟並出現鈣化情形,當孕婦發現胎盤鈣化不用太過驚慌,需多注意胎動是否減少及觀察是否出現異常下腹痛、不正常出血等狀況即可。但抽菸喝酒等危險因子可能會加速胎盤鈣化速度,上述產婦懷孕33周,胎盤鈣化嚴重,可明顯看到胎盤老化,影響到胎兒吸收母體養分。在胎兒還不夠大的情況下,必須評估胎兒在子宮內的狀況,若相關監測顯示胎兒明顯缺氧時,需考慮提早生產,否則胎兒吸收不到營養,同時又合併羊水過少時,嚴重恐危及胎兒生命。孕婦血中鉛濃度提高 恐影響胎兒智力發展懷孕期間抽菸或吸食二手菸除了可能導致胎盤鈣化,依據國健署資料顯示,孕婦抽菸會使胎兒暴露在焦油、尼古丁及二氧化碳等有害物質中,而尼古丁會提高孕婦血中鉛濃度,經由胎盤傳給胎兒並造成血管收縮,讓胎兒氧氣供給量減少,導致體重過輕,影響智力發展及成長發育的問題。為了寶寶的健康,建議有懷孕計劃或機會的婦女應戒菸,遠離菸害,減少對胎兒健康的影響。

孕婦吃生菜生魚片 寶寶染李斯特菌症

孕婦吃生菜生魚片 寶寶染李斯特菌症#孕婦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疾管署公布今年國內首例新生兒感染李斯特菌症,北部一女嬰8月出生時,有呼吸急促症狀,經檢驗確診,研判是母親於懷孕期間吃到遭細菌污染的生食,引發母子垂直感染。疫情中心表示,該名女嬰母親無症狀,但曾於5、6月懷孕期食用生菜沙拉及生魚片等生食,研判女嬰在胎兒時期,因母親食用受細菌污染食物,引發母子垂直感染。目前女嬰已住院達10天,所幸經抗生素治療恢復不錯,預計近日出院。生乳也是高風險食品台灣2018年起將李斯特菌症列第四類法定傳染病;今年已累計97例,尚低於去年同期;但三年統計發現,疫情每年3至4月上升、5至6月病例最多,65歲以上佔五成最多,新生兒則迄今四例、均為母子垂直感染,另有九例則是出現早產、流產及死產情形。防疫醫師林詠青指出,李斯特菌廣泛存在土壤、水等環境中,國內曾在包裝即食肉品中檢出,其他高風險食品尚有生菜、生魚片、生乳等。免疫力正常者不易感染,或感染僅有腹瀉、噁心、嘔吐等症狀,年長者、新生兒或孕婦、免疫力低下族群,可能發生菌血症、敗血症、中樞神經感染,致死率可逾三成。其中,孕婦若在懷孕前期感染,恐造成流產、死胎、早產,後期則恐導致新生兒感染。加熱至72℃可殺菌李斯特菌症尚無疫苗預防,但抗生素療效不錯,但若是侵襲性感染重症,像腦膜炎、腦炎等,有些案例會有後遺症。李斯特菌需加熱至72℃以上才能殺死,因此婦女孕期應做好個人飲食與手部衛生,避免生食;如有發燒、頭痛、嘔吐等不適症狀請速就醫。

糖友孕媽咪注意!血糖未控制恐傷視力

糖友孕媽咪注意!血糖未控制恐傷視力#孕婦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27歲的年輕媽媽,生了寶寶後不到3個月,開始覺得視力模糊、看出去有灰布遮住視線的感覺,而且越來越嚴重。經台北榮總眼科部林泰祺醫師問診後發現,她是第一型糖尿病的患者,已有10年病史,平時血糖控制不甚理想,又因懷孕期間體重增加、飲食及體內荷爾蒙的變化,加上伴隨血壓也升高讓她在短短的時間內,雙眼視力急速下降,最後確診俗稱「眼中風」的中央視網膜靜脈阻塞。眼中風猶如水管堵塞 嚴重恐失明林泰祺醫師解釋,患者因視網膜靜脈阻塞血液循環受阻,造成視網膜組織缺血及視網膜血管發炎問題,原理如同水管堵住後,水管壁就會爆掉,若眼部血管阻塞,會使得視網膜水腫缺血。臨床上常會以突發、無痛的視力模糊或視野被遮蔽等症狀表現。眼中風的患者,約有8成會因黃斑部水腫導致視力減退,甚至失明,提醒患者應把握發病3個月黃金期內治療,透過積極治療,患者的視力有很高機會能恢復。過去傳統治療眼中風的方式,主要保守給予患者抗凝血與促進血液循環藥物,若出現黃斑部水腫或新生血管會加以雷射治療避免視力惡化,但無法改善視力。目前以抗血管內皮因子新生抑制劑及新型眼內注射長效型類固醇為主要治療方式,注射抗血管新生抑制劑,能夠抑制血管增生、改善水腫,但林醫師補充,若發現效果不彰,現在健保有條件給付轉換使用不同機轉藥物治療,新型眼內注射長效型類固醇對抗發炎反應效果顯著,且效能可維持4到6個月,提高患者生活品質。懷孕前做眼底檢查 確認有無視網膜病變林泰祺醫師提醒正準備受孕的糖尿病患者,應在懷孕前或確認懷孕後先進行眼底檢查,確認是否有視網膜病變可能,懷孕期間也要積極控制血糖及血壓,避免因體重、荷爾蒙與飲食改變的影響而出現視力損傷的風險。(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孕婦乳房冒腫塊害怕就醫 醫籲不要拖

孕婦乳房冒腫塊害怕就醫 醫籲不要拖#孕婦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39歲張小姐懷孕期間右乳冒腫塊,擔心治療影響胎兒,直到產後才就醫確認為5公分腫瘤,所幸僅是良性管狀腺瘤。醫師表示,乳房超音波是非侵入性檢查,呼籲發現異狀及早就醫。罹罕見管狀腺瘤 屬良性腫瘤書田診所整形美容科主任劉國威表示,管狀腺瘤是罕見的良性乳房腫瘤,約占良性乳房腫瘤的0.13至1.7%,良性乳房腫瘤中最多的是纖維性腺瘤,約占80至90%。多數女性一旦發現胸部出現腫塊,第一時間往往會聯想到腫瘤。劉國威醫師說,女性乳房在懷孕期間,由於荷爾蒙影響加上之後哺育的需求,乳房內組織會有所變化,有時乳腺阻塞也會出現硬塊,可透過局部按摩熱敷、切開引流、局部手術等來排除腫塊,並配合抗生素治療。劉國威醫師呼籲,女性務必定期乳房自我檢查,早期發現異樣的腫塊,可在月經過後一星期檢查,停經女性及孕婦則每月固定一天檢查。邊緣平滑且小於2公分 可先觀察追蹤檢查時先以坐姿,雙手自然下垂,觀察乳房的外觀有無變化,輕壓乳頭有無分泌物流出,懷孕或哺乳期間可能會有乳汁分泌,其餘時間應該沒有分泌物,接著左手下垂,以右手觸摸乳房,由外側往內按壓滑動檢查左乳房外側有無任何異樣腫起;再將左手高舉置於頭後,檢查乳房內側,之後以同樣的方式檢查右側乳房。坐姿檢查完畢後,身體平躺、左手放置頭下,以右手檢查左邊乳房內側,將左手平放身體旁邊,檢查左邊乳房外側,同樣的方式檢查右邊乳房。如果發現腫塊就醫,腫瘤邊緣平滑且小於2公分,可暫時觀察密切追蹤;超過2公分或邊緣不平整的腫瘤,由於惡性可能較高,會建議儘早手術切除並病理切片檢驗,以利早期治療。醫:乳房超音波非侵入檢查 不影響胎兒或餵奶劉國威醫師強調,許多女性在懷孕或哺乳期間摸到乳房有腫塊,經常猶豫是否要就醫,擔心影響胎兒或是餵奶,乳房超音波是屬於非侵入檢查,對於乳房腫瘤的鑑別很有幫助,唯有儘早就醫診斷,才能確保媽媽的健康。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