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瘜肉

腸癌無感!出現症狀25%已是末期

腸癌無感!出現症狀25%已是末期#瘜肉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整理)大腸癌發生的原因,除了遺傳和基因有關外,與飲食的西化、蔬果比的例低、過多肉類及油脂的攝取都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因此,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戰勝癌症的不二法門。但是,大腸癌初期的症狀並不明顯,難有警覺,臨床上一旦出現症狀,往往都比較嚴重,初診斷的大腸癌患者中,高達25%的病患已經是第四期。 早一步切除瘜肉  斷絕腸癌從媒體報導上知道,許多名人、演藝人員都罹患大腸癌,如果是第三、四期,將會在短期內過逝。彰基醫院胃腸肝膽科孫茂勝醫師表示,大腸癌並非無法治療之症,一開始是小小一顆瘜肉,經發現後並切除下來,不會疼痛、流血、破損,大約一、二個小時就好了,癌症也不會發生。大腸癌大約95%以上,都是從瘜肉成長的,所以應把握時機,將瘜肉切除,即可與癌症斷絕; 糞便潛血篩檢  降低3成腸癌死亡率孫茂勝補充,因此我們提倡大腸癌篩檢,大腸癌篩檢非常簡單,首先是糞便檢查,發現潛血狀況,再進行大腸癌檢查,如有發現瘜肉,則立即切除。彰基醫院在過去進行此種檢查中,約有上百個早期的癌症被發現;因此,及早發現治療,癌症並非絕症,它是可以痊癒的疾病。 加上政府補助50到75歲民眾,每2年1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據研究證實每1至2年進行1次糞便潛血篩檢,可降低18%至33%的大腸癌死亡率。糞便潛血檢查為陽性者,應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若是發現息肉,需立即切除,並持續追蹤。

十歲女童長期莫名腹痛 竟是大腸長巨型瘜肉

十歲女童長期莫名腹痛 竟是大腸長巨型瘜肉#瘜肉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小小年紀,腸子竟然長瘜肉!台中一名年僅十歲的女童,兩年前開始,常常不明腹痛,日前到醫院進一步檢查後竟發現,女童長了一顆大腸瘜肉,且因瘜肉過大,引發大腸疊套,所幸經手術開刀後,目前已無大礙。瘜肉之大 讓大腸出現疊套原本就長期有腹痛症狀的女童,日前劇痛加倍來襲,所以趕緊就醫,經電腦斷層檢查確定在橫結腸位置發生大腸套大腸的情形。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小兒外科醫師林雨利表示,小孩子發生腸套疊的情形,以小腸滑進大腸的大腸套小腸居多,大腸套大腸較為少見,經開刀後赫然發現在大腸內長了一顆2.5公分×1.5公分的瘜肉,研判是因瘜肉的關係才引起大腸套疊。該大腸瘜肉 較與癌症無關林雨利指出,該瘜肉經切片化驗,證實是屬於良性的「缺陷瘤」,是一種幼年性瘜肉,致病的原因不明,好發於10歲以下的幼童,可能是腸上皮細胞大量間質而形成,間質中有許多發炎細胞浸潤,70%為單發,30%為多發,與大腸癌關係不大,經外科手術切除後,較少復發。林雨利說,兩年前小女孩的腸套疊的情況輕微,才會自動解開,後來因瘜肉越長越大,再發生大腸套大腸時就被瘜肉給卡住,再也解不開,因發炎而以腹痛表現。他建議家長多注意小孩的腹痛,除了常見的腸胃炎外,如果有反覆性的不明原因腹痛,由於小孩子無法明確表達不適症狀和疼痛的正確位置,最好尋求小兒專科醫師做進一步的詳細檢查。

缺乏警覺性!他帶孫打預防針 竟意外發現腸瘜肉

缺乏警覺性!他帶孫打預防針 竟意外發現腸瘜肉#瘜肉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隨著現代人生活習慣與飲食習慣的改變,使得罹患大腸癌人數不斷爆增,也因此它成為了好發率高的癌症之一!日前,一名李姓老翁,前陣子帶孫子到衛生所打預防針,因護士邀約,做了糞便潛血檢查,結果篩檢為陽性,但起初他認為只是痔瘡,而拒絕轉介就醫,直到後來在護士的勸說下,接受了大腸鏡檢查,結果發現是瘜肉,所幸他即早發現,在治療後已無大礙。大腸癌及早發現治療 治癒率達9成根據衛生福利部的統計資料指出,102年在台灣地區有5,265人因大腸癌死亡,且呈每年快速增加的趨勢,現已居所有癌症發生及死亡的第三位,然而,大腸癌是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治癒率高,且存活率高達90%以上。基隆市衛生局吳澤誠局長表示,目前各區衛生所及醫療院所,皆有提供50~69歲民眾,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大腸癌篩檢服務,大腸內的腫瘤或瘜肉,受到糞便摩擦而出血,血液因而附在糞便表面排出,經採集表面糞便送至檢驗室檢驗,就可測出是否含血液,為避免糞便中血紅素受熱破壞,檢體請放在含保存液之採便管冷藏保存,並儘速送回各醫療院所檢驗。

男童長期貧血、易疲倦 竟是幼年型瘜肉作祟

男童長期貧血、易疲倦 竟是幼年型瘜肉作祟#瘜肉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一名12歲的張小弟,5年前因感冒,就醫抽血檢查時發現血紅素不足,有貧血的情形,不但容易頭暈、疲倦,皮膚、手掌、眼瞼顏色較為蒼白,就連個子也較同齡孩童瘦小,且曾經出現過血便,但經過檢查始終找不到原因,直到日前到透過大腸鏡檢查,發現他罹患了幼年型瘜肉,大腸內有一個3公分的瘜肉,而目前經手術切除後已康復。排便摩擦瘜肉 長期下來恐導致貧血台北慈濟醫院胃腸肝膽科陳建華醫師表示,大腸瘜肉患者在排便時,容易摩擦瘜肉,少量出血包覆在糞便裡不易被察覺,糞便檢查有潛血反應,長期出血就導致貧血,血液中的紅血球數目減少,且血紅素含量降低,血液攜氧量不足,長期貧血輕則頭暈、易喘、嗜睡,嚴重則造成免疫力降低,增加感染疾病的機會。長期貧血、排便異常要注意 恐是瘜肉警訊一般來說,大腸瘜肉患者大多是成年人,主要與體質、多肉少蔬果的飲食習慣有關,若瘜肉大於2公分就有癌病變的可能性,而青少年罹患大腸瘜肉較為少見,臨床上統計約為1%。青少年罹患大腸瘜肉有85%是缺陷瘤、10%是腺瘤,另3%則屬於增值性良性組織,大部分切除後不會再復發,若息肉不只一個,甚至超過10個,就必須定期追蹤。不過,大部分屬於先天的良性組織,切除後不會再復發。最後,陳建華醫師提醒家長,若發現孩子有長期貧血或排便異常的情況,應盡速就醫檢查,以免影響生長發育。

大腸有瘜肉就該切除 放著數十年不管小心變大腸癌!

大腸有瘜肉就該切除 放著數十年不管小心變大腸癌!#瘜肉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現代人因飲食習慣及生活型態的改變,導致身體出現毛病卻不自知,而根據澄清醫院中港院區所做的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共有兩百餘位的民眾,前往做無痛大腸內視鏡檢查,竟發現有出過半數以上的民眾,大腸都被發現有長瘜肉的狀況,更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瘜肉如放著不管,很有可能會在數十年後,轉變成大腸癌!大腸瘜肉放著不管 數十年後可能變成大腸癌根據澄清醫院健康管理中心統計今年1月至6月期間,接受無痛大腸內視鏡檢查者共有268人,男性169人,女性99人,平均年齡為49歲,檢查結果:有瘜肉者為155人,佔57%,男女性的比例為66%及42%,其中一人已轉成大腸癌。對此,澄清醫院中港院區胃腸肝膽科主任辛政憲指出,辛政憲主任表示,大部分的瘜肉是沒有症狀的,偶爾會有腹痛、腹瀉、便血、便秘等。根據臨床醫學統計,瘜肉是大腸癌的危險因子,有可能在10-15年會轉變成癌症,尤其患有家族性大腸瘜肉症者,其子女約有一半機會被遺傳。所以辛政憲指出,大腸癌高危險族群,應透過大腸鏡檢常,如果能讓受檢者減少甚至完全無痛的感覺,一定能做得更深入,甚至做到全大腸的檢查,因檢查得較完整,比較不會疏漏。除了發現已罹患大腸癌需專科醫師手術治療外,一般的大腸瘜肉都可以在內視鏡檢查時一併切除,不需住院。切除後每年追蹤一次,連續兩年均正常,就可調整2至3年才檢查一次。

「腸」出問題! 瘜肉比率激增恐引大腸癌

「腸」出問題! 瘜肉比率激增恐引大腸癌#瘜肉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採訪報導)最新罹癌統計,大腸癌四度奪冠,每日38人罹患腸癌,13人死於腸癌!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公布,國人腸道異常關鍵字冠軍為「瘜肉」,瘜肉問題已是國人腸道健康的最大隱憂。近年來,女性及年輕族群瘜肉比率激增,攀升一倍,速度高於男性;年輕世代更攀升八成。飲食西化、愛吃油炸燒烤不忌口,都是導致腸癌的危險因子,婆婆媽媽更要提防致命生活習慣。聯安預防機構院長鄭乃源表示,家庭主婦愛「撿菜尾」,不過這樣重覆加熱食物,還有許多食材加在一起,易造成吃進過多熱量、肥胖,恐對腸胃有弊無益;而年輕人則往往無肉不歡、愛喝含糖飲料,夜生活作息(造成免疫力出問題),以及這群高危族群較無定期健檢習慣,是造成女性及年輕世代「腸」出問題的主因。鄭乃源解釋,一般瘜肉轉變成癌症的機率為80%,但早期發現的瘜肉通常都是良性的,如果及早切除就可避免罹患大腸癌的風險。鄭乃源說,腸道不會告訴你長出瘜肉了,通常症狀都不明顯、鑑別度不高,因此,定期檢查就變得非常重要。鄭乃源說,大腸癌是唯一可預防的癌症,不過光靠糞便潛血檢驗不夠,尤其高危險族群,因糞便潛血檢驗沒有診斷性、不夠仔細。通常驗出陽性的民眾,就是要進一步做大腸篩檢的動作,不過驗出陰性並不代表沒有問題,可能只是當時沒出血,還是有潛在罹癌的風險。鄭乃源建議腸癌高危險族群,應從30歲左右規劃完整腸鏡檢查,包括糞便潛血檢驗、腫瘤標記(CEA)、以及大腸鏡檢查,掌握早期發現大腸癌前兆的黃金關鍵。但如果本身生活及飲食習慣不正常、或有抽菸喝酒習慣、體重過重、具家族疾病史民眾,更應積極改善生活作息,並提早開始規劃相關檢查。鄭乃源院長也提醒「切除不等於根除」,呼籲有瘜肉的民眾應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配合定期腸鏡複檢,以免腸瘜肉復發(切除瘜肉一年後應再檢查),而失去及早預防的時機。另外,飲食方面,對於食材的挑選可優先挑選含纖維量較高的五穀米,肉類以白肉取代紅肉的攝取;多吃蔬果、堅果及水溶性纖維,幫助帶出藏於腸道死角中的糞便,同時將每餐的蔬果量做有效的量化,如蔬菜至少每日2-3碗、水果每日3-4個拳頭,才是正確維護腸道健康的飲食計畫。(圖片來源/記者劉麥文攝影)

癌篩好重要 101年腸癌篩檢成功挽救23,000人

癌篩好重要 101年腸癌篩檢成功挽救23,000人#瘜肉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國民健康局101年全國共提供103萬人大腸癌篩檢,其中發現23,700人大腸息肉,成功的避免瘜肉癌化為大腸癌的可能性。國民健康局邱淑媞局長呼籲50-69歲民眾每2年接受一次政府補助之免費大腸癌篩檢,安心過「蛇」麼都健康的小龍年。最近常有新聞報導提到民眾誤以為血便是痔瘡所引起,經檢查結果竟是已罹患大腸癌!其實當出現血便、排便習慣改變等情況,往往已不是初期大腸癌,若延誤了就醫時機,會影響後續的治療,減低病患的生活品質。國民健康局邱淑媞局長強調,大腸癌早期沒有任何症狀!因此才要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篩檢過程無侵入性也很簡單、方便。根據國民健康局統計,糞便潛血反應為陽性個案者,每2人就會發現1人有大腸息肉,每22人就有1人確診為大腸癌,且大腸癌發生人數已是所有癌症的第1名。因此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相當重要的,發現大腸息肉立即切除,簡單又迅速!農曆春節剛過,年節長假期間,與家人、朋友聚餐免不了大魚大肉。國民健康局邱淑媞局長特別提醒,經常攝取油炸類、醃漬類、燒烤類及肉類加工品等食物,會增加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因此平常的飲食習慣應掌握「多吃蔬菜、少吃肉,烹調方式以汆燙、水煮為主」之原則,並且規律運動,定期做大腸癌篩檢,以維護健康。

追捕瘜肉小子 做篩檢還可拿獎品

追捕瘜肉小子 做篩檢還可拿獎品#瘜肉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近年來,隨著國人生活形態改變及日益西化的飲食習慣,加上運動及蔬果攝取量的不足,導致國人結腸直腸癌發生率持續攀升,罹患年齡亦有年輕化的趨勢。因此,財團法人台灣癌症基金會特別舉辦「追捕瘜肉小子大作戰」活動,於即日起至101年11月30日止,只要有接受「糞便潛血檢查」及「大腸鏡篩檢」者,即可報名參加三階段抽獎活動,其獎品、獎金價值高達80萬元,希望民眾踴躍做篩檢、抽獎拿好康,詳情可上財團法人台灣癌症基金會查詢與報名。 同時,衛生署也提供50歲至69歲民眾,每二年一次的免費「糞便潛血檢查」,此外,只要有家族成員得過大腸瘜肉或大腸癌,或是本身就是乳癌、卵巢癌、子宮內膜癌之病友,都是結腸直腸癌的高危族群,應至醫療院所進行定期篩檢,期望透過篩檢幫助民眾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降低大腸癌的發生率和死亡率。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