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瘜肉

止「瘜」大作戰 防範大腸癌

止「瘜」大作戰 防範大腸癌#瘜肉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依衛生署公布的100年國人十大死因資料統計分析,大腸直腸癌位居國內十大癌症死亡原因第3位,且形成原因與直腸腺瘤性瘜肉關係密切。目前被大家公認即使不是全部但至少大部分的腸癌係由腺瘤變化而來。大腸直腸癌及腺瘤均較好發於高度進化、工業化、城市化的社會,患大腸直腸癌的病人,常伴隨有腺瘤存在,大腸直腸癌最好發於直腸及乙狀結腸,盲腸及升節腸次之。家族瘜肉症是一種顯性的體染色體遺傳疾病,患者在青春期以後大腸直腸漸漸長滿瘜肉,到30至40歲即陸續病變,癌變率幾達100%;定期作乙狀結腸鏡檢並切除瘜肉者,追蹤發現患腸癌之比率明顯降低。大腸直腸癌通常好發年齡為50至60歲, 隨年齡增加而逐漸昇高,到70歲以上維持穩定的高發生率。年齡50歲以上者應作篩檢(大腸鏡最好,至少也要作軟式乙狀結腸鏡檢)。高危險群例如有家族腸癌或其他癌症病史者,曾患腸癌切除治療過者,更應提早檢查。發現有異常顏色變化之粘膜應作切片檢查,有突起之瘜肉應作瘜肉切除(只作切片不夠),如為腺瘤,手術後需定期追蹤。基隆市七堵區衛生所配合國民健康局提供50至69歲民眾每2年免費糞便篩檢,完成篩檢者可參加101年追捕瘜肉小子大作戰抽獎活動。民眾如有相關問題可電洽基隆市七堵區衛生所洽詢。

定期篩檢追捕瘜肉 才能「腸保健康」

定期篩檢追捕瘜肉 才能「腸保健康」#瘜肉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衛生署公布癌症發生人數持續上升,每6分2秒即有1人罹癌。隨著高齡化、生活型態改變、肥胖人口增加,及癌症篩檢的推廣,國人癌症發生人數持續上升。依98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該年計有87,189人被診斷罹患癌症,較97年增加7,371人,其中增加人數最多前4種癌症以為大腸癌1,484人為首。55歲蔡姓男子因參加基隆市闔家歡健康篩檢進行大腸癌篩檢,大腸鏡檢查發現有多顆瘜肉,其中一顆四公分大的瘜肉在乙狀結腸的位置,經內視鏡下瘜肉切除術後,病理化驗為絨毛性腺瘤併有局部惡性病變的早期大腸癌。大腸癌是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且治癒率很高的癌症。根據統計,早期的大腸癌如果妥善治療,存活率高達90%以上。大腸癌主要是由大腸內的腺瘤瘜肉癌化所造成,因此如能早期發現腺瘤瘜肉予以切除,可以減少大腸癌的發生。大腸癌已有符合實證之篩檢工具,糞便潛血免疫法檢查(FOBT)是檢查糞便中是否有血,不需飲食限制,因此相當簡單方便。大腸癌是可預防、可篩檢與可治療的,除了多蔬果、勤運動的預防工作外,定期篩檢更是不可少。基隆市仁愛區衛生所曾舜玲主任提醒大家,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及做好定期篩檢的工作,就有機會遠離大腸癌的侵襲!

有大腸癌家族史要當心 別輕忽瘜肉

有大腸癌家族史要當心 別輕忽瘜肉#瘜肉

大腸癌發生率高!佔所有癌症排名前三到前二名。它有家族傾向,家中有近親得大腸癌固然屬高危險群,家族若有其他癌症,也會稍微增加危險。但人不是睡一覺起來就得大腸癌,它有良性癌症前期:叫作瘜肉;從乾淨的大腸壁長出良性瘜肉需經年累月,都不管它,也要再經年累月才會惡性變化成癌症;這提供了我們早期篩檢、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機會。篩檢的方法簡單、不痛。國民健康局補助 50~69歲二年一次的糞便潛血檢查;其他人也可以經醫師評估用健保檢查。台中林新醫院大腸直腸肛門外科許格豪主任表示,大腸內壁本來光滑,若有長瘜肉或腫瘤,大便經過時磨擦力增加,易將瘜肉或腫瘤磨破,造成微量出血。流血量往往很小,與大便混合後眼睛看不出有血,需以較敏感的化學藥劑檢測。驗出有血,並不代表有大腸癌,只是提醒受檢者胃腸道有地方在出血,要進一步檢查找到出血點。許格豪主任說,篩檢之前吃豬血湯、米血糕或含有某些成份的蔬菜都有可能干擾檢查結果的判讀;口腔黏膜破皮、胃或十二指腸潰瘍、痔瘡流血等都會造成大便潛血陽性反應;若眼睛已經看得出大便帶有紅色血液,就不要做大便潛血篩檢,要直接找專科醫師安排進一步的檢查。許格豪主任指出,篩檢後若是陽性反應,不要慌張,可能只是飲食引起、口腔黏膜破皮、胃或十二指腸潰瘍、痔瘡流血等。若是陰性反應,也不代表絕對沒問題,每種檢查都有它的限制、誤差與不確定性。要配合考慮有無大便習慣改變、大便變細、體重無緣無故減輕等。

肥胖易罹大腸癌!蔬菜、篩檢不可少

肥胖易罹大腸癌!蔬菜、篩檢不可少#瘜肉

研究顯示每1-2年糞便潛血檢查可有效降低18~33%的大腸癌死亡率。由於糞便潛血檢查不僅可以早期發現大腸癌,還可以發現大腸癌的癌前病變(瘜肉),經切除後可以避免進展為癌症,因此,為減少大腸癌對國人健康的危害,國民健康局提供50~69歲民眾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至99年底,50~69歲民眾2年內曾接受糞便潛血篩檢之比率僅22%,仍是偏低。國民健康局分析99年大腸癌篩檢資料顯示,99年有近100萬名50~69歲民眾接受糞便潛血檢查,其中陽性個案69,024人,截至4月底已有46,374人(約67%)接受進一步確診,共發現大腸癌1,979人,亦即每23個陽性個案,可發現1名大腸癌個案,另發現瘜肉20,381人,約每2個陽性個案,可發現1名瘜肉個案,這些個案只要切除瘜肉,即可避免進展成大腸癌。99年糞便潛血檢查陽性個案仍有22,650人尚未接受進一步確診,推估其中約有12,300人可能已有瘜肉或大腸癌的存在,因此,國民健康局邱淑媞局長呼籲如糞便潛血檢查為陽性的個案要儘早接受進一步確診,以免喪失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機會。糞便潛血篩檢確實可早期發現大腸癌,而1期以下的大腸癌5年存活率可以高達8成以上。因此,邱淑媞局長呼籲篩檢可以早期發現沒有症狀的大腸癌,民眾千萬不要因為沒有症狀,就心存僥倖不做篩檢,造成發現時已是大腸癌晚期,致5年存活率降至2成以下。邱文達署長提醒國人,吃過多的熱量易導致肥胖,而肥胖會使男性得到大腸癌的危險性增為1.6倍、女性增為1.2倍,因此要多吃高纖蔬菜,吃完了,也可以全家一起散步、運動,除可增進健康,還可培養家人感情,此外,也別忘了善用假期,陪同家人去做大腸癌篩檢,以維護家人健康。

預防腸癌要少紅肉多纖維外 有家族病史者患病機率大

預防腸癌要少紅肉多纖維外 有家族病史者患病機率大#瘜肉

前總統李登輝證實罹患大腸癌,並且已經在日前切除,目前已無大礙,但是卻引起許多人開始重視大腸癌的問題。李登輝的主治醫師、台北榮民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林楨國表示,從大腸各部位剖析癌率指出,大腸癌多發生在五十至七十歲,自九十五年開始每年均有超過一萬例新增案例。林楨國醫師表示,結腸從肓腸開始,在上方的升結腸罹癌率為15~20%,接著是橫結腸經脾彎後是降結腸,降結腸罹癌率是8~10%,接著是乙狀結腸占20~25%,然後是直腸約40%左右。前總統李登輝大腸癌的病灶發生在右側結腸,此處的糞便不成形且患者多半不會有症狀,但通常會有貧血現象,因此五十歲以上民眾如有不明原因貧血,應該要檢查消化道、胃、小腸等器官。大腸癌是目前國人成長率相當快速的癌症之一,在馬偕紀念醫院的衛教手冊中提到,目前大腸癌的發生有幾個危險因子,第一是年紀,雖然大腸癌有可能發生在各種年紀,但是以超過50歲以後的人,罹患大腸癌比率最高;第二是飲食,目前相關的研究發現,大腸癌的發生跟抽菸、高脂肪、紅肉、缺乏鈣與葉酸、低纖維飲食有很大的關連。第三是瘜肉,因為大腸蠕動的關係,可能會生長出一些良性的腫瘤,稱為大腸瘜肉,而在50歲以上的人,大腸瘜肉演變成癌症細胞的機會相當地大,所以提早發現大腸瘜肉,可以減少大腸癌發生的機會。最後一項是家族病史,如果家族中有大腸癌病史的人,罹患大腸癌的機會也會增加,所以家族中有人罹患大腸癌的人,最好要每1~2年做一次檢查。小腿腫脹還發燒 竟是蜂窩性組織炎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198&HN_Yr=0&HN_Mon=0女子整型後唇腫、睜不開眼 警局旁呼叫求救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207&HN_Yr=0&HN_Mon=0想當爸媽這麼難嗎?白冰冰求女失敗大哭!「健康搜查隊」解救不孕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196&HN_Yr=0&HN_Mon=0

上陸三年 台商爸爸體重狂飆八公斤

上陸三年 台商爸爸體重狂飆八公斤#瘜肉

37歲在大陸工作的周先生,由於大陸重油、重鹹的飲食習慣,加上應酬喝酒比例高,不到三年的時間,除了體重飆升八公斤,也開始出現胃痛、脹氣、腹瀉的情況。健檢後發現,胃部有輕微潰瘍,腸道發現一顆0.8公分的腺瘤型瘜肉,血脂、肝指數幾乎全部超過標準,周先生才驚覺自己的健康狀況在快速崩毀。隨著兩岸經貿互動頻繁,加上松山、虹橋對飛,許多擔任家庭經濟支柱的爸爸,出差比例明顯增高。不過,這些台商爸爸,職場成就高,但健康異常指數也很高!聯安預防醫學機構統計近一年來1801位男性台商受檢者的健診數據顯示,胃發炎、脂肪肝、腸瘜肉及膽固醇等三高問題最顯著。聯安預防醫學機構院長鄭乃源醫師指出,分析台商爸爸有五大共通的不良生活習慣,包括抽煙、喜好油炸等重口味飲食、經常應酬喝酒、每天工作超時卻睡不到五小時、作息不定少運動。隨著兩岸往返頻率密集,這些錯誤的生活習慣更趨嚴重,成為引爆疾病的地雷。鄭乃源醫師表示,時常出差打拚的台商爸爸們,免不了應酬而大吃大喝,加上隨手牌香煙,以及熱情的勸酒,使腸胃問題成為最大的隱憂。聯安統計,近八成台商爸爸有胃發炎問題、超過五成篩檢出腸瘜肉,但根據受檢者的健康主訴,卻只有二成五反應有胃痛、排便不順等困擾,顯示這些爸爸平時忙於工作,卻忽略了身體發出的警訊。鄭乃源醫師也指出,大陸的飲食偏好油炸、重口味烹調方式,使台商爸爸心血管疾病風險升高。統計發現,高達六成的爸爸有脂肪肝、約四成有心血管危機,包括體重、三酸甘油脂、同半胱胺酸、飯前血糖都超過標準值。鄭乃源醫師進一步表示,超過三成台商爸爸已經出現「胸悶、胸痛」的不適,若不儘早改善生活作息,並定期檢測掌握健康狀況,可能陷入心肌梗塞的危機,不容小覷!鄭乃源醫師提醒,擁有健康,才有本錢增強競爭力、攀上事業高峰。父親節將至,可為自己或辛勞的爸爸安排一次完整健康檢查。針對台商爸爸的五大不良生活習慣,鄭乃源建議,除了基礎的血液常規、生化檢查、X光、腹部超音波及泌尿系統外,可再強化肺部、腸胃、及心血管檢測。有抽煙習慣的爸爸,可透過肺部電腦斷層攝影,精細的檢測0.1-0.3公分的肺部病兆;喜好重口味飲食、經常喝酒又少運動的爸爸,可藉由無痛腸胃鏡檢查,舒適又精準地篩檢腸、胃道,一旦發現可能轉變為癌症的瘜肉,可立即切除,並且加強頸動脈超音波、心臟超音波、運動心電圖等心血管檢查,為健康打造完整的防護網。

每兩人就有一人有腸瘜肉,逾六成腸癌患者BMI異常

每兩人就有一人有腸瘜肉,逾六成腸癌患者BMI異常#瘜肉

許多人都知道體重過重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因子,但你可知道,過重者不僅容易有腸瘜肉,甚至容易身陷罹患腸癌的高風險下?根據聯安預防醫學機構統計2009年腸鏡受檢者的資料顯示,在BMI(身體質量指數)≧24的「重量級人士」中,高達52.7%的人檢查出腸瘜肉,換句話說,每兩位重量級人士中,就有一位腸瘜肉上身;再進一步分析罹患腸癌的受檢者資料後發現,BMI≧24的比例更超過六成。根據美國研究發現,體重過重者的瘜肉發生率比一般人高,且腺瘤型瘜肉的再發率也較高,腸癌多由腺性瘜肉轉變而來,腸道內有瘜肉者,罹患大腸癌的機率更是常人的數倍,顯示BMI與腸瘜肉有正相關性。聯安預防醫學機構鄭乃源院長指出,國人飲食逐漸西化且缺乏運動習慣,發現腸瘜肉的比例逐年升高,呼籲重量級人士應提早規劃完整腸道篩檢,並養成正確飲食及運動習慣。根據聯安預防醫學機構針對2009年共10,100位接受腸鏡檢查的受檢者進行分析發現,BMI24以上的「重量級人士」中,有高達52.7%的人有腸瘜肉,其中男性重量級人士的瘜肉發生率達53.7%,女性重量級人士瘜肉發生率為49.2%,不論男性或女性的重量級人士,腸瘜肉的發生率都相當高。從年齡層來看,年齡層愈高,罹患腸瘜肉的比例也隨之攀升,而且,30歲以下的受檢者中,也有超過2成檢查出腸瘜肉,年輕人不應自恃年輕,忽略了自身腸道的健康狀況。鄭乃源表示,大腸瘜肉分為增生型和腺瘤型,有超過八成的大腸癌與腺瘤型瘜肉有關,且瘜肉若長於右側的腸道遠端,包括橫結腸、升結腸與盲腸段,診斷及處置上較困難,應特別留意。分析聯安2009年受檢者的資料發現,BMI愈高者,腺瘤型瘜肉與長於右端的遠端腸道瘜肉的比例確實愈高。以BMI≧24與27的受檢者相較,被檢驗出疑似腺瘤型瘜肉的比例分別為近20%、31.5%;有三顆以上瘜肉的比例各為55%、66%;瘜肉大於0.5公分的比例各為22.2%、34.4%;瘜肉長在橫結腸、升結腸或盲腸段等較易癌變區域的比例分別為8.7%和12.1%,顯示BMI的數值與瘜肉數量、腺瘤型比例以及生長位置有密切的正相關。鄭乃源院長指出,若檢查出為腺瘤型瘜肉,或位於右側大腸較大、數量較多的增生型瘜肉,最好當場進行切除,且應持續密切觀察,以確保腸道健康。進一步針對有腸瘜肉的重量級人士的生活和飲食習慣進行分析發現,喝水少、運動少、油脂量攝取多的「二少一多」生活習慣,是導致他們容易罹患腸瘜肉的原因,其中,超過九成的人每天喝水量少於2000c.c.,超過六成沒有規律運動習慣,且有超過五成的人平日喜好油炸、燒烤等高油脂烹調的食品。「重量級人士」不僅是腸瘜肉容易上身的族群,更可能成為腸癌的高危險群。聯安針對2005年至2009年的受檢者資料統計分析顯示,罹患大腸癌的45人中,有28位BMI≧24,佔62.2%,意味著重量級人士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性亦高於常人。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罹患大腸癌的重量級人士中,有兩成的人糞便潛血檢測呈現陰性反應,顯示要檢測出大腸癌,光靠糞便潛血檢驗是不足的。鄭乃源指出,正確的腸道保健應以BMI控制和定期篩檢並進,重量級人士可考慮提前自30歲接受第一次的大腸鏡檢查,若家族有癌症病史、飲食和生活型態不正常,可考慮再提早安排,篩檢項目包含腫瘤標記(CEA)檢查、糞便潛血檢測並搭配大腸鏡檢驗,才能算是完整。此外,鄭乃源提醒,民眾除應戒菸、酒外,也應戒除「二少一多」的生活習慣,三餐要注重纖維質、蛋白質及脂肪量的攝取平衡,有助促進新陳代謝,避免儲存過多熱量而轉化為脂肪,使體重直線上升。運動方面,可做抬腿、躺姿踩腳踏車、登階有氧等具燃燒脂肪效果的有氧運動,並配合531原則:每週5次、每次30分鐘、心跳每分鐘達110下,幫助控制BMI竄升,避免腸瘜肉甚至腸癌找上門。延伸閱讀:「BMI控制餐 三餐挑對飲食」 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8457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