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32歲女士結婚多年卻一直無法懷孕,最近月經常有血塊,而且經期都會超過1週,健康檢查發現有貧血現象,醫師建議她到大醫院進一步檢查。於是她到醫院門診就醫,婦科超音波檢查發現疑似子宮內膜有1.5X1.2公分腫瘤。後續,醫師安排軟式子宮鏡檢查確認病灶是長在子宮腔內膜的瘜肉,於是安排子宮鏡冷刀門診手術。
一名32歲女士結婚多年卻一直無法懷孕,最近月經常有血塊,而且經期都會超過1週,健康檢查發現有貧血現象,醫師建議她到大醫院進一步檢查。於是她到醫院門診就醫,婦科超音波檢查發現疑似子宮內膜有1.5X1.2公分腫瘤。後續,醫師安排軟式子宮鏡檢查確認病灶是長在子宮腔內膜的瘜肉,於是安排子宮鏡冷刀門診手術。
臺大醫院、國泰綜合醫院與雲象科技宣布,三方合作的「大腸鏡即時AI瘜肉偵測 aetherAI Endo」獲得衛福部TFDA醫材許可,加入打擊國人癌症之首—大腸癌的防治工作。這項成果,不僅可望利用AI輔助,提升大腸鏡檢查的效能,並且推動提升大腸癌篩檢品質的各項工程,從目前第一階段的篩檢,到病灶診斷分類以及整體品質之控管,全方位借助 AI 優勢,輔助醫師診治,力求打擊多年來揮之不去的「癌王」夢魘。 根據國健署2022年資料顯示,台灣每年有近17,000例大腸癌新發生個案,為最常見的癌症。雖然大腸鏡檢查已被證實能有效降低大腸癌的死亡率與發生率,但因醫師施行大腸鏡時偵測腺瘤能力歧異造成之病灶遺漏,影響其效益甚鉅。國外研究顯示施行大腸鏡時的腺瘤偵測率每提升1%,將可以降低鏡檢後發生大腸癌風險3% 之多,死亡率甚至可以降低5%。2022年國外研究顯示,藉AI人機協作進行大腸鏡檢查,約可提高14% ~ 30% 的腺瘤偵測率不等。臺大醫院、國泰綜合醫院、雲象科技攜手共同研發「大腸鏡即時AI瘜肉偵測 aetherAI Endo」,包括一般肉眼不易觀察到的瘜肉,皆能被AI捕獲,準確度高達95%,可彌補醫師之間偵測能力的差異,為病人人數多、時間又緊迫的醫師與醫療單位提升檢查品質,而病患則可因此獲取更可靠的檢查結果。 「大腸鏡即時AI瘜肉偵測 aetherAI Endo」的研發團隊堪稱國內黃金陣容,結合台灣消化系醫學與大腸鏡診治重鎮臺大醫院與國泰綜合醫院,跨兩院共收集超過3,000位病患、逾40萬張影像資料提供人工智慧訓練,當中不乏偵測高難度卻又高風險的非隆起型腺瘤,並針對臨床工作流程與人體工學開發而成,期待未來得以提升篩檢效能,保護國人的健康。值得一提的是在研發過程中,團隊動用了多位大腸鏡病灶偵測率極高的專家,與高難度病灶的偵測好手來協助內視鏡影像的標註,無疑是增加了此一系統的可靠性。 對於醫療品質的堅持是臺大醫院的核心價值,而進行提升醫療品質的人工智慧研發與場域研究也是臺大醫院責無旁貸的任務。臺大醫院選擇和產業界合作進行此項攸關大腸鏡核心品質的醫療人工智慧的開發,無疑是希望研發結果不僅僅服務臺大醫院的病人,也能同時嘉惠全台灣,甚至不分國界的其他民眾。此外,臺大醫院積極運用人工智慧打造高品質的大腸癌篩檢生態系的腳步不會就此停下來,與大腸癌篩檢相關的重要面向,都將是團隊未來亟欲運用人工智慧挑戰與克服的課題,期待其他志同道合的醫療院所與團隊加入我們的行列。 國泰綜合醫院指出,政府已將醫療科技及精準健康,列為長期發展的核心戰略產業之一,未來勢必會有越來越多透過AI和大數據的智慧醫療解決方案進入到臨床應用,輔助醫師從疾病的診斷治療、精準檢測與預防。然而AI系統的臨床落地,從事前的跨產業合作、臨床驗證到法規面取得許可證,不僅需要投入許多的人力與時間,還需通過層層審核,在現今全球智慧醫療產業快速發展的浪潮下,大家都在比速度,如何搶得產品發表先機,好讓台灣的醫療AI成果更具國際競爭力,相信也是未來大家共同努力的目標。 國泰綜合醫院消化內科主任洪志聖表示,由於現行大腸鏡檢查仰賴醫師肉眼、臨床經驗,但因人體腸道彎曲,有些微小瘜肉受到腸道轉彎或角度影響,亦或病人清腸不夠徹底,導致醫師可能不易判讀病灶。考量國內對大腸癌的篩檢需求增加,未來醫師執行大腸鏡檢查時若搭配此AI系統,即可憑藉系統同步以每秒30張的影像辨識能力偵測腸道並標示出瘜肉,即時、有效判讀大腸鏡檢查影像,以提升診療品質進而造福病人。 前瞻性多中心臨床試驗驗證大腸鏡瘜肉偵測率已如火如荼展開 為驗證AI輔助篩檢能提高大腸鏡瘜肉偵測率,目前雲象科技與臺大醫院、臺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輔仁大學附設醫院、彰化基督教醫院、新光醫院正進行跨院區的隨機分派臨床試驗前瞻計畫。雲象科技表示,運用AI影像輔助系統以提升追蹤大腸鏡之鏡檢品質,是雲象投注大腸癌篩檢的第一步,有效減少病灶遺漏並縮短醫師診斷病灶的時間,解決醫師間偵測診斷能力的落差等痛點。雲象運用AI持續精進,未來也朝向病灶偵測與診斷分類、自動化分析盲腸到達率、大腸鏡報告輔助系統、數位病理診斷與風險分層等,從預防、臨床、改善預後,提供以人工智慧驅動之篩檢生態系,既提升品質又減輕臨床醫師負擔,創造醫師與民眾雙贏的局面。 展望AI輔助大腸癌診治品質提升,雲象科技執行長葉肇元提出兩點關鍵:一、降低資料收集的障礙,以加速、擴大AI的研發與應用;二、政府協助推廣 AI 並鼓勵導入廣大臨床與篩檢場域,真正提升大腸鏡篩檢效能,吸引軟硬體業者、醫療單位投入,壯大生態系,也讓民眾更直接從醫療AI科技的進步受惠,遠離大腸癌的威脅。 解決臨床痛點,滿足篩檢場域所需 「即時大腸鏡瘜肉自動偵測 aetherAI Endo」能即時自動偵測大腸鏡瘜肉,將病灶位置清楚框選出,並有聲音警示,而本產品優勢包含高達95.8%的準確率,小於0.2秒低延遲以及低錯誤警示率,將使消化內科、大腸直腸外科與健檢單位醫師施行鏡檢時負擔頓減,如虎添翼。隨裝即得的一站式落地方案,簡便立即可用,而模型及資料加密綁定單一硬體,確保資訊安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南一名45歲張姓男子,因有大腸癌的家族病史,平常也喜歡吃油炸燒烤類食物,有次在公司健檢發現糞便潛血檢查為陽性,張男趕緊到醫院就診,當醫師提到要做大腸鏡時,張男有些畏懼,認為檢查過程會相當疼痛,最後以灌水式大腸鏡檢查,結果發現有一顆1.8公分的大瘜肉,經內視鏡水下黏膜切除術將瘜肉移除,病理組織顯示為絨毛狀腺瘤,張男慶幸自己提早檢查及接受治療,避免日後癌化風險。過度肥胖、氣喘、孕婦不宜做無痛大腸鏡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大腸癌高居國人十大癌症發生率之首,讓大腸鏡篩檢受到重視,不過民眾往往聽聞大腸鏡檢查時,第一直覺反應就是「怕痛」,奇美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王宿鴻說,近年隨著技術突破和儀器進展,無痛大腸鏡成為另一種新的選擇。王宿鴻表示,近年來透過軸保持短縮法、灌水式大腸鏡及不形成套環式的大腸鏡前進法等技術,可減少民眾在大腸鏡檢查過程中的不適,而無痛大腸鏡也是另一種新選擇,但需經麻醉專科醫師評估麻醉風險,部分過度肥胖、嚴重氣喘、孕婦等民眾較不宜做無痛大腸鏡。疫情影響癌篩意願 醫籲控制穩定後速安排王宿鴻指出,過去這一年因疫情影響,降低民眾就醫癌症篩檢的意願,去年度約有2355位民眾進行自費的無痛大腸鏡檢查,需提醒民眾,大腸瘜肉和癌前病變的變化是不會停止,待疫情控制穩定後,需盡快接受篩檢和檢查。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國健署資料顯示,大腸癌為國人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且呈每年快速增加的趨勢,安南醫院消化科醫師黃文威指出,大腸癌是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且治癒率很高的癌症。56歲林先生因為國健局補助糞便潛血檢驗陽性,至醫院消化科接受大腸鏡檢查及小瘜肉摘除術。林先生這次回診病理報告皆為良性腺瘤,建議半年後追蹤大腸鏡,因此他很疑惑,因為隔壁鄰居陳先生狀況類似,卻是五年後再追蹤即可。腸道準備不足 會影響檢查效果大腸癌的早期並無症狀,最可靠的方法就是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糞便潛血檢查是目前最安全且方便的篩檢工具,檢查結果如有異常,則需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黃文威醫師表示,瘜肉從無到有到長大到癌變通常要好幾年,大腸鏡的保護力理論上可以有一、三、五年不等,和個人體質、生活習慣、息肉特性等等有關,但為何卻常常需要追蹤呢?究其原因,最常見情況是檢查之前,腸道準備不足、檢查時腸腔裡還有食物或糞渣導致無法完整檢查腸壁黏膜。因可能有病灶被擋住沒看到,只好縮短追蹤時間,加上又清不乾淨而重做。清腸瀉藥應在檢查前4小時左右喝黃醫師說,腸道準備包括飲食控制和瀉藥使用,檢查前兩三天要採低渣飲食:纖維多、筋肉、籽、油膩、難消化的食物都要避免。清腸瀉藥使用需遵照衛教指示,常見錯誤是喝藥時間不對或是水分攝取不夠,通常檢查前4個小時左右喝瀉藥是比較恰當的時機,太晚喝的話要檢查了還沒排完,如太早喝即使本來有清乾淨,久了還是會有上端腸液和膽汁陸續流下來問題,而清腸藥物要搭配足夠水分才能發揮最佳效果,大約每次要有1500到2000毫升的水分最適合。黃文威強調,大腸鏡做完如果清不乾淨,要檢討是哪部分出問題,若是鏡檢中看到水果籽或食物殘渣,多半是低渣飲食不確實,如果各段腸壁都有糞渣殘留,那應該是水分不足,倘若下段乾淨而越上段越髒,大概就是太早喝瀉藥了。在知道原因改進下次就能夠有高品質的大腸鏡檢查,如此才能跳脫惡性循環,獲得大腸鏡應有正常的保護力。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大腸鏡檢查是預防大腸癌和切除大腸息肉的重要方法,但因為檢查時的不麻醉檢查疼痛難忍,造成可能無法完整檢查至盲腸,使很多人不想做檢查及追蹤,因此錯失治療時機。為改善大腸鏡檢查過程的不適感,醫界不斷改良檢查方式,然而「換水法大腸鏡檢查」經美國腸胃科學會票選為2018年十大最重要進展之一,透過研究證明,換水法可以減少大腸鏡檢查時的疼痛,嘉惠害怕大腸鏡檢查疼痛,但又擔心麻醉風險的民眾,更重要地是,因換水時可以將大腸洗乾淨,不會有東西阻礙醫師觀察腸道狀況,因此可以增加瘜肉發現率,有助於降低大腸癌風險。換水大腸鏡檢查 可增加瘜肉發現率大林慈濟醫院肝膽腸胃科主任曾志偉指出,最近這一兩年研究發現,換水大腸鏡除了能增加瘜肉發現率外,更可增加右側大腸的瘜肉發現率,因為右邊大腸通常比較髒,過去的研究顯示,傳統大腸鏡對於左邊大腸癌的預防比較有效果,但由於右側大腸較髒,比較不易觀察,使用換水法後,對於提高右側大腸瘜肉的發現率能有所幫助。換水大腸鏡檢查法 讓腸道更乾淨換水大腸鏡檢查法,其原理是先抽出大腸多餘空氣,再以「一邊灌水、一邊抽水」的方式,反覆灌入乾淨的水、並吸出髒水。過程中不僅能洗淨腸道,讓腸鏡看得更清楚,也可改善病人以往充氣造成乙狀結腸變彎的情況下,大腸鏡通過轉彎處時的疼痛。雖然美國普遍在做大腸鏡檢查時會使用麻醉,不需考慮疼痛問題,但麻醉對於瘜肉檢查的品質及大腸的狀況沒有任何幫助,若是病人事前準備沒做好,也無法幫忙清洗腸壁,而使用換水法,可以提升大腸鏡檢查品質,十分有價值。曾志偉指出,目前大林慈濟醫院也參與國際研究團隊,制定換水大腸鏡國際治療的共識,未來希望能提供短期的見實習機會給其他醫院的醫生,讓這項檢查更為普及,嘉惠更多病患。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發現大腸瘜肉有可能演變成大腸癌,絕對不能忽視!一名47歲男子經大腸鏡檢查發現在直腸位置的腺瘤型瘜肉長成2公分,卻因工作耽擱沒有進一步切除,最近再做一次大腸鏡檢查發現直腸位置的瘜肉已長成2公分,化驗後為大腸癌一期。瘜肉越長越大會增加出血風險澄清醫院柏忕健康管理中心副主任羅鴻源醫師表示,大腸癌連9年為國人癌症人數發生率之冠,羅鴻源醫師表示,從病理學的觀點,常見的大腸瘜肉有「增生型瘜肉」和「腺瘤型瘜肉」2種,切除瘜肉可以降低大腸癌發生率。不管哪一種瘜肉,當病灶越長越大,會需要更多血管供應,切除時都會增加出血風險。臨床上,增生型瘜肉成因不明,與個人體質較相關,一旦生成大多不會消失,大小通常不超過0.6公分,但常常數目很多,多生長於直腸及乙狀結腸,但這類瘜肉不一定要切除,一般認為增生型瘜肉不會變成大腸癌。檢查出瘜肉快切除避免癌變後患羅鴻源醫師強調,腺瘤型瘜肉除了個人體質之外,與後天飲食習慣最有關係,這種瘜肉的表面在窄頻內視鏡下,有時看起來像許多小蟲子盤旋一起,這位患者的瘜肉就是腺瘤型,3年前若能趁小割除不至於癌化。人體的腸子若橫剖開來可分為四層,最內層是黏膜層,再來往外依序為黏膜下層、肌肉層與漿膜層,一般大腸癌都是從黏膜層分別往腸腔內及往外的黏膜下層生長,如果往下侵入黏膜下層,就會有淋巴轉移的可能;侵入越深,往各器官轉移機率越高。羅鴻源醫師呼籲,大腸鏡檢查是發現大腸癌的利器,如果檢查出有不正常的瘜肉,最好一併切除,以免「養」成大腸癌後患的風險。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42歲的游小姐擔任護理師已21年,常常要到晚上9點以後才有時間吃正餐。此外,雖然需要6點起床上班,仍習慣凌晨才睡,年輕時又喜歡吃炸物和手搖飲料,生活習慣不良的游小姐去年起發現自己常常一整週都沒有解便,而且有血便的情況,因此決定接受大腸鏡檢查,發現大腸有瘜肉增生並進行切除。腸瘜肉好發5大職業 作息恐致腸癌台灣癌症基金會針對全台2,550位25至59歲上班族進行「大腸瘜肉問題與生活習慣調查」,發現大腸瘜肉好發5大職業包括:軟體工程師、行銷企劃、公務員、醫護人員、營建人員。對此結果,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暨萬芳醫院副院長賴基銘醫師表示,大腸瘜肉者,工作超時與加班機率明顯高於該職業未發現大腸瘜肉的受訪者。針對5大腸瘜肉好發職業,觀察其生活型態,發現腸瘜上班族普遍有「苦腸4作息」,包括:1) 操腸工時/90.5%發現大腸瘜肉的上班族,每周工作時數超過40小時。而有8.2%發現大腸瘜肉的上班族每周工時達60小時以上。調查中也發現腸瘜上班族加班的比例也比未發現者多了15.9%56.5%發現大腸瘜肉的上班族表示休假時常需要加班。2) 低效睡眠/61.9%發現大腸瘜肉的上班族一周有3天以上都超過12點入睡,且近3成表示每日睡眠不足5小時,僅有6.1%有達到理想睡眠時數8小時的標準。60.5%發現大腸瘜肉的上班族每天的睡覺時間不固定,51.7%表示每周有3天以上較難入眠,是未發現者的近2倍 ,呈現深眠時數不足、入睡時間不定、睡眠品質不佳等「三不眠現象」。3) 腸卡壞菌/從排便頻率觀察,大腸瘜肉上班族一周4天以上排便1次的比例,與未發現大腸瘜肉上班族相比,差異高達近2.5倍,排便不順可能造成壞菌與不良物質對腸道的負面影響。4) 油膩宵夜/47%發現大腸瘜肉的上班族表示有吃宵夜的習慣,相較於未發現者多出18.3%,此外近半數發現大腸瘜肉者表示平常飲食習慣較偏好油炸類食物。多蔬、補好菌打底腸道健康賴醫師進一步表示,大腸瘜肉為大腸癌前兆,近年除飲食習慣外,國際間亦漸發現腸道菌相與大腸癌間的關聯。大腸直腸癌病人約有80%的比例和生活習慣、低纖維高脂肪飲食與運動等因素相關。此次調查結果充分可見工作情況對腸道健康的影響,而從歷年研究也發現疲勞、飲食、排便等問題亦間接影響腸道菌相分布,藉由此次調查呼籲國人對於生活作息與腸道菌相、大腸癌預防的重視。超過4成上班族表示有便秘情況,且42.6%上班族自認腸胃缺乏好菌。台灣癌症基金會營養師鄭欣宜表示,生活忙碌上班族常忽略飲食均衡,除增加大腸瘜肉的風險外,腸胃不適也會影響生活品質。建議民眾除遵循「蔬果彩虹579」外,也可以用補充好菌的方式,透過保腸保胃、通過國家健康食品認證的優酪乳,搭配日常飲食口味調整為清淡、低油、多蔬果的烹調,讓好菌與蔬果為自己的腸道健康打好基礎。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名70歲謝先生,血便3天,到埔心鄉彰化醫院腸胃科門診,經大腸鏡檢查發現有一處扁平瘜肉以及一處惡性腫瘤,即時安排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切除扁平瘜肉,跟外科腹腔鏡手術,將惡性腫瘤全切除,目前只需門診追蹤。 衛福部彰化醫院腸胃科楊智超醫師說,個案血便3天,安排大腸鏡檢查,竟然發現在大腸30公分處有3.7公分大的惡性腫瘤,另外,在大腸70公分處有3公分癌前病變的瘜肉。但這兩處病灶若直接用手術切除,病患就只會剩下少許的大腸,經討論後,癌前病變的瘜肉,先安排內視鏡黏膜下層剝離術,保留原病灶處的大腸;另1處3.7公分大的惡性腫瘤,則立即安排腹腔鏡手術切除。 糞便潛血篩檢 助及早發現腸癌而國健署針對預防大腸癌,建議養成良好飲食習慣,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類及高油脂食物,養成每天運動習慣,定期篩檢。楊智超指出,彰化醫院統計,104年2,676位民眾作糞便潛血篩檢,就有一成的民眾糞便潛血反應呈陽性反應,其中135位安排大腸鏡、切片檢查,癌前病變92位,證實為大腸癌7位。他也呼籲,50~69歲民眾每二年一次的免費糞便潛血檢查,若生活飲食不正常、有抽菸、喝酒習慣、體重過重、還有家族疾病史的民眾,應定期安排篩檢或體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