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

北市府繃緊神經 全力防堵本土性登革熱疫情

北市府繃緊神經 全力防堵本土性登革熱疫情#消毒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對本月9日確診的本土性登革熱個案,依居住地緣及工作相關性,13日採集59人血液送驗,15日上午初步得知55人檢驗結果為陰性,4人尚待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判定,衛生局不敢掉以輕心啟動應變機制,於當日再次動員環保、民政、社會及警察局等人力,擴大對士林區永福里山區的個案住家範圍,掃街進行孳生源清除及緊急撲殺成蚊噴藥工作,統計動員志工、警察、清潔、衛生等187人,訪查家戶633戶,清除179個積水容器,並移除2,100公斤垃圾及100公斤瓶罐,衛生局於16日上午進行複查,該山區範圍孳生源已全面完成清除。衛生局於15日下午7時追蹤待判定4人血液檢驗結果,自疾管局傳染病個案通報系統確認有4人血清抗體呈現陽性反應,初步推測日前曾遭受登革熱感染,衛生局疫調4名曾受感染者,目前健康狀況良好,4人近期內均無出國紀錄,生活史及活動多在當地進行,衛生局研判,應與7月初境外移入個案有關,當地環境緊湊山腰,多有林間空地,白線斑蚊較易躲藏。衛生局呼籲市民應落實孳生源清除,日間活動做好防蚊措施,避免遭蚊蟲叮咬,如出現紅疹、關節痛、發燒等疑似登革熱症狀,務必儘速就醫,衛生局同時通知各醫療院所醫師提高警覺,遇有疑似登革熱症狀者,應於24小時內通報衛生局,民眾有相關疑問,可撥打疾病管制局疫情通報諮詢專線1922或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防疫專線23753782詢問。

新北市出現本土登革熱首例 市府總動員進行環境消毒

新北市出現本土登革熱首例 市府總動員進行環境消毒#消毒

新北市政府衛生局於8月26日接獲衛生署疾管局通知,1名居住於中和區民有里之登革熱病例,為新北市本年首例本土性登革熱。衛生局調查發現,該病患是一名52歲男性,無南部及國外旅遊史,患者於8月15日起出現發燒、食慾不振、腹瀉等症狀,就醫後醫院通報疑似感染登革熱並抽血檢驗,8月26日確認罹患登革熱。目前同住的3位家人尚無疑似症狀,衛生局已安排個案住家周遭50公尺住戶及個案曾到過的菜園處作抽血檢驗。

9大營養素 吃出滿點免疫力(下)

9大營養素 吃出滿點免疫力(下)#消毒

文/嬰兒與母親採訪/翁昭鈺諮詢/彰化基督教醫院兒科部小兒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 蔡易晉   臺安醫院預防醫學事業部營養師 劉怡里良好的生活習慣 搭配分齡飲食原則不同年齡層的寶寶,所需的食物也不盡相同,吃對食物,就可改善體質,以及促進腦部發育、幫助身體身體健康,抵抗病毒與細菌,以及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排除疾病因素後,都可簡單的替寶寶增強免疫力。至於目前很多坊間所謂的營養輔助品、維他命,許多家長都有疑惑是否真的需要替寶寶補充,才能達到增強免疫力的攻效?蔡易晉醫師則認為,爸媽其實不要對這些營養品過度依賴,對於一個有正常飲食的小孩而言,根本就不需要額外吃這些營養品,因為天然食物中能攝取到的營養素更多,除非小孩有嚴重的挑食,對於某些營養素的攝取明顯不足,那麼則可先詢問小兒專科醫師,了解小孩缺乏的營養素為何,再聽從建議購買適合、安全有保障的營養品。在飲食方面,劉怡里營養師、蔡易晉醫師則提出以下分齡飲食建議:0~5個月:母奶最好餵到寶寶4個月大,母奶中含有豐富營養和IgA抗體,是最適合寶寶的天然食物,可增強寶寶對疾病的抵抗力。而且初乳中含有抗體,可抑制細菌或病毒侵入腸粘膜。母乳中所含免疫物質對寶寶很好,最好持續哺餵至2歲以上,能幫助寶寶抵抗疾病。6~12個月:此時寶寶開始吃副食品,可從水狀到糊狀的食物開始嘗試,且千萬不要加入調味品,可多攝取天然的維生素,並避免有農藥殘留的水果。還有特別是不要讓寶寶一天吃超過三顆蛋黃泥,有過敏體質的寶寶建議蛋白一歲後再給予。一歲之後:可開始讓寶寶嘗試不同種類的食物,以新鮮、不用調味料的食材為主,最好多給予蔬菜水果。此時寶寶容易有缺鐵的問題,可吃些紅肉、蛋黃、綠色蔬果。並把握3正餐、2點心的原則,點心可在餐前兩個小時提供,選擇水果、豆花等等有營養價值的食物。並須留意的是,必須預防寶寶偏食,可從小做起,像是青椒、洋蔥、苦瓜等等都需給寶寶嘗試,媽咪可花一點心思製作可口又美味的蔬菜大餐,避免讓寶寶吃下的第一口,就讓他對這些食材感到厭惡。此外,爸媽千萬不要把給予零食當成獎勵寶寶的方式,吃太多糖會消耗大量的維生素B,讓寶寶顯得躁動、肥胖,且高糖的食物還與過敏疾病具有高度關係。那麼排除疾病因素後,多吃高營養價值的食物,寶寶自然就會提升免疫力。此外,寶寶的飲食是由大人準備,因此爸媽的飲食習慣非常重要,小孩如果看到大人也不愛吃蔬菜,那麼更可能造成模仿效應喔!更重要的是,蔡易晉醫師提醒家長們,務必要帶寶寶定期的接種疫苗,預防接種具有預防感染、產生抗體、對抗病毒細菌的功能。在生活作息方面,最好養成早睡早起、保持運動的習慣,可促進淋巴循環,還有記得多洗手,避免細菌病毒沾染,或者使用酒精擦拭消毒,寶寶時常玩的玩具也記得消毒,避免病從口入。因此,父母先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規律的作息,一起帶著寶寶多吃健康的食物,加上運動,適度的接觸大自然,從裡到外增強抵抗力,就能讓病菌看到寶寶都會害怕!延伸閱讀「9大營養素 吃出滿點免疫力(上)」「9大營養素 吃出滿點免疫力(中)」更多相關內容請參考「Mababy.com」

蛇咬傷的處置及預防

蛇咬傷的處置及預防#消毒

台灣氣候溫暖潮濕,森林茂密,是毒蛇適合繁殖的環境,特別在東部因開發較少,被毒蛇咬傷的機會大,容易危及生命,因此能認識各種毒蛇的特性,預防被毒蛇咬傷及被咬傷後正確的緊急處置方式,並儘早送醫院治療,就能避免致命的後果。 (一)出血性毒:百步蛇、赤尾鮐(赤尾青竹絲)、龜殼花。(二)神經性毒:眼鏡蛇、雨傘節。(三)出血及神經性毒:鎖鍊蛇。  出血性毒可造成咬傷處局部腫脹、瘀血、疼痛,若未經治療,腫脹會迅速由咬傷處向上擴展,形成水泡、肌肉壞死,各器官出血、血壓下降、休克及昏迷。其中以百步蛇為體型最大的毒蛇,毒液量較多,致死率也最高,但目前因數目稀少,已被列為保育類動物。赤尾鮐分佈廣,數量最多,咬傷率最高,但致死率低。龜殼花的咬傷率則僅次於赤尾鮐,致死率也不高。  神經性毒作用於運動神經與肌肉接合,造成肌肉麻痺複視、眼瞼下垂、無力、瞳孔擴大、噁心、嘔吐、呼吸麻痺及昏迷,不似出血性毒局部腫脹會擴散,較少疼痛。其中雨傘節具有神經毒及心臟毒,致命率較高。另外鎖鍊蛇相當少見,為合併出血及神經性毒蛇,毒性不亞於百步蛇。  毒蛇有喜歡棲息的地方,如草堆、石縫、枯木、竹林、陰濕處、溪畔,在經過時應特別注意,持杖打草驚蛇讓牠自動走開,且個人宜穿皮靴或厚長褲,勿嘗試抓蛇及逗蛇。※緊急處置法如果不幸被蛇咬傷後,台東基督教醫院 洪樂堯醫師建議,有幾樣緊急處置非常重要:(一)認清蛇的形狀、顏色及特徵。  (二)除去患肢上的戒指及束縛物。  (三)患肢位置低於心臟,盡量保持靜止不動,減緩毒液擴散的速度。  (四)以彈性繃帶包紮於傷口上方,減少毒液回流,包紮範圍愈大愈好。  (五)不可使用冰敷,以免造成組織壞死。  (六)不可使用酒精,以免毒液擴散。  (七)傷口毒液用口吸吮,非不得已,不建議使用。  (八)儘速送醫院接受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