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密度

失能隱形殺手「骨鬆」威脅女性兇!北市率先免費檢測上路,3類人快登記檢測 婦女節給自己和家人一份最好的禮物

失能隱形殺手「骨鬆」威脅女性兇!北市率先免費檢測上路,3類人快登記檢測 婦女節給自己和家人一份最好的禮物#骨質密度

台灣即將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數據顯示,老年人口預估將在2039年突破30%,銀髮健康除了三高問題外,骨質疏鬆帶來的骨折照顧問題與死亡風險,更可能影響家庭經濟與醫療資源,更需提早關注。 根據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2023年共識指引最新資料,台灣在亞洲區髖骨骨折發生率第一,骨鬆性骨折對生活的影響非常嚴重,除了可能導致行動不便,嚴重者甚至無法自理,髖關節骨折的發生更會增加死亡風險。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台大醫療體系管理發展中心副主任詹鼎正醫師表示,台灣65歲以上族群20~30%有骨鬆問題,有抽菸、飲酒習慣、服用類固醇藥物者更會提高風險,女性族群更是男性的2倍。 跌倒骨折才發現自己骨質疏鬆 詹鼎正醫師說明,一般民眾較會意識到的慢性病第一名是高血壓,但其實骨質疏鬆的盛行率相當高,甚至高於糖尿病,但由於骨質疏鬆沒有明顯症狀,不少年長者是跌倒骨折才發現有骨鬆問題,因此提早監控骨質密度數字並介入治療相當重要。 骨質疏鬆症多無明顯症狀,但只要輕微跌倒,或是突遇過猛外力,就可能造成嚴重骨折,骨折後引發嚴重的疼痛與行動限制,都會影響生活品質,甚至可能導致死亡,不僅如此,年長者一旦骨折更需要有照顧者,帶來的各種影響不僅是時間上的花費,更加深了經濟壓力。台灣進入快速高齡化的社會型態,人口老化也意味著骨質退化、疏鬆情況加劇,骨質疏鬆症更為台灣全民健康未來高度隱憂。 詹鼎正醫師解釋,一般健檢都會檢視三高,但骨質密度檢查是較容易忽略的一環,門診目前碰到老年的骨折個案,有得到骨鬆治療的只有30%,骨鬆一旦發生骨折的風險便相當高,只要提早透過篩檢,都能避免走到骨折照護的程度。 他呼籲家中發現長輩如果有駝、矮、痛症狀,或是有骨質疏鬆症的高風險因素如停經、年齡在65歲以上的女性或70歲以上男性,都應及早安排進行DXA骨質密度檢測;提早檢測不僅能減少骨折風險,更可降低衍生的照護勞務與經濟負擔,特別是女性族群由於停經後迅速流失骨本,因此更要提早做好防護,骨質疏鬆症是可以提早治療的。 北市率先加入骨質密度檢測 醫:女性65歲上、男性70歲上都應定期檢測  骨鬆一發生在老年人身上,造成後續的骨折風險亦將增加,將為家庭照護帶來沉重的負擔。台北市政府日前也宣布3月4日開跑的老人健康檢查服務今年首次將骨質密度檢查納入給付範圍,只要是設籍台北市、年滿65歲的市民(原住民市民下修至55歲以上),即可透過網路取號並依特約醫事機構安排登記健檢日期及檢查套餐。北市民眾也樂見這樣的福利,認為是很好的政策幫助民眾守護骨骼健康。 詹鼎正醫師也補充,政府單位推動骨質密度檢測的補助是很好的健康福利,如果能在健保上給付條件上多支持,相信也能喚起更多人對骨質密度檢測的重視。他也提醒民眾,平時除了透過多運動、曬太陽、補充維他命D來顧好骨本外,也建議要戒除菸酒,女性65歲以上、男性70歲以上更要定期檢視骨質密度狀態,骨質密度也應該要完整檢視髖部、脊椎部位,現在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在醫療院所內都有配合的骨鬆專門科醫師,民眾若屬於高風險的骨鬆族群,應定期檢查與積極追蹤治療。

骨頭也會累?足部不明疼痛竟是疲勞性骨折

骨頭也會累?足部不明疼痛竟是疲勞性骨折#骨質密度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有些人的腳莫名地隱隱作痛,感覺足部骨頭不太對勁,但卻看不出原因,當然就很容易被誤診。我遇過一名中年病人,因為腳部疼痛到處就醫,許多醫生可能都因為他並未有任何受傷情況,所以都沒有幫他照X光,也因此沒能找到他足部疼痛的真正原因。直到最後流浪到我的診間,透過X光片,發現他在第二蹠骨的地方有很細微的裂縫,與一般外傷所造成的骨折不同,斷定是第二蹠骨的疲勞性骨折,才真正找到病因,解決了他的困擾。車禍的車子vs.慢慢開到壞掉的車子 損壞狀況不同究竟,疲勞性骨折和一般骨折有何不同呢?足踝外科醫師朱家宏提出一個簡單的例子,一樣是牆壁毀損,使用大榔頭敲打和因為時間因素而自然崩解,所造成毀損的痕跡絕對不同;車禍壞掉的車子和慢慢開到無法再開的車子,其損壞的狀況也不一樣。 同樣的道理,透過X光片會發現一般受傷性的骨折與疲勞性骨折發生的位置不太一樣。兩者所受應力不同,「一般骨折」是因為外力的扭轉與撞擊,而「疲勞性骨折」則是因為長久的壓力,使骨頭沒有足夠的時間恢復。比如說,疲勞性骨折會發生在某些特定的位置,蹠骨和小腿是兩個最常見的部位,而且仔細觀察也會發現與一般骨折不同的奇怪紋路,這時再配合精密的骨骼掃描,就可以推斷其真正成因。 發生「足部疲勞性骨折」的2大原因第一、職業:相對於其他骨科重症,足部疲勞性骨折並不算是大毛病,只要能夠得到充分的休息及固定,就可不藥而癒。*軍人,因為職務所需,是屬於疲勞性骨折的好發族群,不但無法得到足夠休息時間,還必須頻繁使用患部,所以它又有個別名─行軍腳或新兵腳。*運動員,像世界知名三鐵冠軍Jan Frodeno,或曾經破日本馬拉松紀錄的好手設樂悠太,也都曾發生疲勞性骨折。由於疲勞性骨折需要一段時間休息及保護固定,對運動員寶貴的運動生涯有很大影響,因此專業運動員都有專業教練與整套訓練計畫來防止過度訓練造成的傷害,但因為運動場上成績日新月異競爭激烈,這種疲勞性骨折還是時有所聞。 第二、骨頭品質:談到衡量骨頭品質,多數人都會直接連想到「骨質密度(BMD,bone mineral density)」。世界衛生組織是以骨質密度的高低來定義骨質疏鬆症,而國內也多以骨質密度來判讀骨頭品質的好壞。事實上,骨頭品質的好壞,不僅只是考慮「骨質密度」而已,還有骨頭的脆度、彈性與形狀,也都應該同步考量。聽起來很抽象吧!正因為它很抽象,也很難測量,所以迄今還沒有一個公允的指標可以標定出這些內容。這也就是為何有些人雖然骨質密度很好,但是由於骨頭較脆、彈性不好,一旦碰撞,還是很容易出現骨折現象。 此外,個人先天的體質也對骨頭品質有影響,例如蛋白質、鈣質、維他命D等營養吸收的能力;女性動情激素的分泌;服用ibuprofen 錠(治療關節炎用的止痛藥)或某些消炎藥;平常有無適度運動鍛鍊的習慣等,也都會影響到個人的骨頭品質。一旦骨頭品質不佳,偶然的跌倒、輕微的外力衝擊,當下雖然並未造成骨折,但仍會對骨頭產生細微的傷害,再加諸後續並未適度休息,在日積月累的壓力下,也會比較容易出現疲勞性骨折。 休息是為了走更長的路 給腳一些時間自我癒合朱家宏醫師指出,事實上疲勞性骨折就是一種過度使用、休息不夠造成的骨折。要治療疲勞性骨折,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採取保守療法,將患部打上石膏或使用輔具固定強迫休息,就會慢慢痊癒。像前述中年病患,當被斷定出第二蹠骨疲勞性骨折後,只要穿上石膏鞋固定,休息2、3個月,便會慢慢自行痊癒。大體而言,疲勞性骨折並不常見,但是當足部出現不明疼痛時,千萬不要忽視它,因為「痛覺」是來自身體的重要訊息。 除了積極尋求醫師確認症狀外,也要耐心接受醫師正確的治療,因為X光片裡的骨頭看起來好像無生命、像機械構造,但別忘了,骨頭其實是活的,所以骨頭可以被修飾,也因為它是活的,新的組織進來,舊的組織出去,骨頭每隔幾年便會被完全代換過一次,就像蛇在蛻皮一樣。在骨頭新陳代謝的過程中,若外來施於骨頭的力量大於它可以自行修復的承受力,那就會發生骨折。 患者常常在手術矯正骨頭或復位內固定後短期內就抱怨:「為什麼腳還會痛?為什麼還會腫?」朱家宏醫師說,我常苦口婆心地告訴患者:「我是在開刀,不是在做傢俱!」醫師雖然可以提供正確的治療,但更多時候,病患個人必須更具耐心地對待自己的身體,花時間慢慢等待它自我痊癒。

骨頭也會累?足部不明疼痛千萬別輕忽

骨頭也會累?足部不明疼痛千萬別輕忽#骨質密度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有些人的腳莫名地隱隱作痛,感覺足部骨頭不太對勁,但卻看不出原因,當然就很容易被誤診。我遇過一名中年病人,因為腳部疼痛到處就醫,許多醫生可能都因為他並未有任何受傷情況,所以都沒有幫他照X光,也因此沒能找到他足部疼痛的真正原因。直到最後流浪到我的診間,透過X光片,發現他在第二蹠骨的地方有很細微的裂縫,與一般外傷所造成的骨折不同,斷定是第二蹠骨的疲勞性骨折,才真正找到病因,解決了他的困擾。車禍的車子vs慢慢開到壞掉的車子 損壞狀況不同究竟,疲勞性骨折和一般骨折有何不同呢?專精足踝外科醫師朱家宏於《自己的腳痛自己救》一書中提到一個簡單的例子,一樣是牆壁毀損,使用大榔頭敲打和因為時間因素而自然崩解,所造成毀損的痕跡絕對不同;車禍壞掉的車子和慢慢開到無法再開的車子,其損壞的狀況也不一樣。 同樣的道理,透過X光片會發現一般受傷性的骨折與疲勞性骨折發生的位置不太一樣。兩者所受應力不同,「一般骨折」是因為外力的扭轉與撞擊,而「疲勞性骨折」則是因為長久的壓力,使骨頭沒有足夠的時間恢復。比如說,疲勞性骨折會發生在某些特定的位置,蹠骨和小腿是兩個最常見的部位,而且仔細觀察也會發現與一般骨折不同的奇怪紋路,這時再配合精密的骨骼掃描,就可以推斷其真正成因。 發生「足部疲勞性骨折」的2大原因第一、職業:相對於其他骨科重症,足部疲勞性骨折並不算是大毛病,只要能夠得到充分的休息及固定,就可不藥而癒。*軍人。因為職務所需,是屬於疲勞性骨折的好發族群,不但無法得到足夠休息時間,還必須頻繁使用患部,所以它又有個別名─行軍腳或新兵腳。*運動員。像世界知名三鐵冠軍Jan Frodeno,或曾經破日本馬拉松紀錄的好手設樂悠太,也都曾發生疲勞性骨折。由於疲勞性骨折需要一段時間休息及保護固定,對運動員寶貴的運動生涯有很大影響,因此專業運動員都有專業教練與整套訓練計畫來防止過度訓練造成的傷害,但因為運動場上成績日新月異競爭激烈,這種疲勞性骨折還是時有所聞。 第二、骨頭品質:談到衡量骨頭品質,多數人都會直接連想到「骨質密度(BMD,bone mineral density)」。世界衛生組織是以骨質密度的高低來定義骨質疏鬆症,而國內也多以骨質密度來判讀骨頭品質的好壞。事實上,骨頭品質的好壞,不僅只是考慮「骨質密度」而已,還有骨頭的脆度、彈性與形狀,也都應該同步考量。聽起來很抽象吧!正因為它很抽象,也很難測量,所以迄今還沒有一個公允的指標可以標定出這些內容。這也就是為何有些人雖然骨質密度很好,但是由於骨頭較脆、彈性不好,一旦碰撞,還是很容易出現骨折現象。 此外,個人先天的體質也對骨頭品質有影響,例如蛋白質、鈣質、維他命D等營養吸收的能力;女性動情激素的分泌;服用ibuprofen 錠(治療關節炎用的止痛藥)或某些消炎藥;平常有無適度運動鍛鍊的習慣等,也都會影響到個人的骨頭品質。一旦骨頭品質不佳,偶然的跌倒、輕微的外力衝擊,當下雖然並未造成骨折,但仍會對骨頭產生細微的傷害,再加諸後續並未適度休息,在日積月累的壓力下,也會比較容易出現疲勞性骨折。 休息是為了走更長的路 給腳一些時間自我癒合朱家宏醫師指出,事實上疲勞性骨折就是一種過度使用、休息不夠造成的骨折。要治療疲勞性骨折,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採取保守療法,將患部打上石膏或使用輔具固定強迫休息,就會慢慢痊癒。像前述中年病患,當被斷定出第二蹠骨疲勞性骨折後,只要穿上石膏鞋固定,休息2、3個月,便會慢慢自行痊癒。大體而言,疲勞性骨折並不常見,但是當足部出現不明疼痛時,千萬不要忽視它,因為「痛覺」是來自身體的重要訊息。 除了積極尋求醫師確認症狀外,也要耐心接受醫師正確的治療,因為X光片裡的骨頭看起來好像無生命、像機械構造,但別忘了,骨頭其實是活的,所以骨頭可以被修飾,也因為它是活的,新的組織進來,舊的組織出去,骨頭每隔幾年便會被完全代換過一次,就像蛇在蛻皮一樣。在骨頭新陳代謝的過程中,若外來施於骨頭的力量大於它可以自行修復的承受力,那就會發生骨折。 患者常常在手術矯正骨頭或復位內固定後短期內就抱怨:「為什麼腳還會痛?為什麼還會腫?」朱家宏醫師說,我常苦口婆心地告訴患者:「我是在開刀,不是在做傢俱!」醫師雖然可以提供正確的治療,但更多時候,病患個人必須更具耐心地對待自己的身體,花時間慢慢等待它自我痊癒。

臉變小了 代表骨頭加速老化?

臉變小了 代表骨頭加速老化?#骨質密度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老化,從三十歲前後就開始了。人體一旦面臨三十歲大關,「骨骼力量」就會開始衰退。從手腳的骨骼、腰骨、背骨到顏面骨……我們的身體完全由骨骼支撐,如果骨骼的力量變弱了,身體就會出現各式各樣的問題。最明顯的症狀,就是外表的變化。女性會出現「臉部老化」,男性則會出現腹部突出的「中年發福」。骨骼力量的衰退,主要是骨質流失造成骨量不足所引起的。如果出現了姿勢不良、腰部疼痛、起身困難、爬樓梯時腳難以抬高等自覺症狀,就要小心骨質已經開始流失。此外,身體各項機能的衰退也會逐漸引起許多看似與骨骼無關的老化現象,例如心律不整、呼吸急促、毛髮脫落、肌膚粗糙及容易疲勞等等。最令女性煩惱的皺紋、眼袋下垂及法令線等「臉部老化」,其實也是骨質流失導致顏面骨萎縮所造成的結果。人體骨骼的骨量大約在二十歲左右達到最高峰,之後會逐漸減少,特別是女性超過四十五歲之後,骨質流失的速度更會急速加快。因此,之前覺得自己「現在還年輕,不必擔心老化」的人,現在就要特別注意了。人體骨骼每天都在重造及更新。我們的骨骼組織包含骨細胞(Osteocyte)、蝕骨細胞(Osteoclast)及造骨細胞(Osteoblast),骨細胞是成熟骨組織中的主要細胞,蝕骨細胞及造骨細胞則負責骨骼的新舊汰換。透過這些細胞的新陳代謝(骨骼代謝),舊的骨骼會被新的骨骼組織取代,維持一定的強度及柔軟度,同時守護身體的健康。健康的骨骼完成更新大約需要五個月,而全身骨骼的更新週期,二十歲之前大約是兩年,成年人是三年,一旦進入高齡就需要五年。比起只要二十八天就能全部更新的皮膚表皮等部位,骨骼的新舊汰換可說是十分緩慢。骨骼代謝的速度會受到生活習慣極大的影響,飲食不正常、運動不足、過度減肥及吸菸等壞習慣都會讓骨骼代謝停滯、骨質流失,進而削弱骨骼的力量。太田博明指出,甚至有人專門對此做過研究─骨質密度越高的人,肌膚越有彈性,也越不會出現皺紋。反過來說,骨質密度低的人,肌膚就會失去彈性,也會導致皺紋叢生。骨質密度代表骨量,就是骨骼中所儲存的礦物質(如鈣、磷等)含量,是用來判斷骨骼是否強韌(強度)的標準。研究證實,外表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年輕的人,骨質密度通常都比較高。只要觀察肌膚的彈性及皺紋狀況,就能判斷骨質密度的高低。在年齡增長的同時,我們的顏面骨會因骨質密度變低( 骨量減少)而萎縮,然後在臉部各處形成與表面肌膚之間的空隙。多餘的皮膚會造成深層皺紋或大面積鬆弛,這也是皮膚失去彈性的原因。眼窩(眼球所在的凹陷處)部位也會因骨骼萎縮而中空化,導致眼角出現細紋及眼下出現眼袋。雖然紫外線等外在傷害有時也會影響肌膚彈性並造成皺紋,但肌膚鬆弛基本上都是顏面骨萎縮所造成的。骨質密度過低,第一個影響的就是臉,再來就是下巴。即使在整個臉部,下巴也算是骨質密度特別高的部位。但是,它比起腰椎等其他部位更容易流失骨質,因此也更容易率先出現老化的狀況。法令紋及嘴角外側的「嘴邊肉」(木偶紋)、雙下巴,這些老化現象都與下巴的骨質密度有關。當顏面骨出現萎縮,有些三十多歲的女性會因為「臉變小了」而開心,但是這絕對不是值得高興的事。因為骨頭萎縮會加速老化,從醫生的觀點來看,反而會更擔心她們骨骼的健康狀況。無論是女性或男性,只要體格良好、看起來年輕,通常骨質密度都很高;反之若是體型矮小,看起來瘦弱衰老,通常骨質密度都有比較低的傾向。肌膚充滿光澤並具有彈性、外表看起來十分年輕─只要滿足這三個條件,就是從骨骼到身心機能都年輕又健康。(本文摘自/一天100秒,遠離骨質疏鬆:日本骨科名醫教你運動+食補,重獲績優骨/時報出版)

皺紋、雙下巴 與骨質密度過低有關?

皺紋、雙下巴 與骨質密度過低有關?#骨質密度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骨骼能維持「外表的年輕」。甚至有人專門對此做過研究──骨質密度越高的人,肌膚越有彈性,也越不會出現皺紋。反過來說,骨質密度低的人,肌膚就會失去彈性,也會導致皺紋叢生。骨質密度代表骨量,就是骨骼中所儲存的礦物質(如鈣、磷等)含量,是用來判斷骨骼是否強韌(強度)的標準。研究證實,外表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年輕的人,骨質密度通常都比較高。外表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年輕的人 骨質密度通常都比較高我曾經參加過一個叫做《美麗與青春新常識~身體的奧祕~》(NHK BS Premium,2018年4月17日播出)的電視節目。在這個節目裡,我替4位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年輕許多的女性測量了骨質密度。如果骨質密度正常為100%:50歲的A小姐外表最年輕,看起來幾乎只有30多歲,她的骨質密度是同年齡平均值的124%,甚至是20歲女性平均值的117%,可以說是高得驚人。請她卸妝後再觀察素顏,會發現她的眼角及嘴角都沒有皺紋,令人印象深刻。另外,59歲的B小姐骨質密度為107%,53歲的C小姐是104%。只有49歲的D小姐骨質密度比同年齡平均值低,數值是90%。從這個實驗也可得知,只要觀察肌膚的彈性及皺紋狀況,就能判斷骨質密度的高低。骨質密度過低,第一個影響的就是臉,再來就是下巴在年齡增長的同時,我們的顏面骨會因骨質密度變低(骨量減少)而萎縮,然後在臉部各處形成與表面肌膚之間的空隙。多餘的皮膚會造成深層皺紋或大面積鬆弛,這也是皮膚失去彈性的原因。眼窩(眼球所在的凹陷處)部位也會因骨骼萎縮而中空化,導致眼角出現細紋及眼下出現眼袋。雖然紫外線等外在傷害有時也會影響肌膚彈性並造成皺紋,但肌膚鬆弛基本上都是顏面骨萎縮所造成的。即使在整個臉部,下巴也算是骨質密度特別高的部位。但是,它比起腰椎等其他部位更容易流失骨質,因此也更容易率先出現老化的狀況。法令紋及嘴角外側的「嘴邊肉」(木偶紋)、雙下巴,這些老化現象都與下巴的骨質密度有關。當顏面骨出現萎縮,有些30多歲的女性會因為「臉變小了」而開心,但是這絕對不是值得高興的事。因為骨頭萎縮會加速老化,從醫生的觀點來看,反而會更擔心她們骨骼的健康狀況。無論是女性或男性,只要體格良好、看起來年輕,通常骨質密度都很高;反之若是體型矮小,看起來瘦弱衰老,通常骨質密度都有比較低的傾向。肌膚充滿光澤並具有彈性、外表看起來十分年輕──只要滿足這三個條件,就是從骨骼到身心機能都年輕又健康。千萬不要以為骨質疏鬆症是高齡女性特有的疾病!由於減肥、女性荷爾蒙等因素,年輕女性也會有骨質疏鬆的傾向,並且導致容易發胖、疲倦、加速老化,也會造成免疫力低下而容易生病,嚴重時甚至會引發老年癡呆。如果出現腰部疼痛、起身困難、爬樓梯時腳難以抬高等症狀,就要小心骨質已經開始流失!鈣+維生素D+維生素K=健骨飲食依日本骨科名醫建議,應積極攝取能活化骨鈣素的高鈣食品,如牛奶、起司、小松菜等;富含維生素D食物則能抗氧化,例如鮭魚、沙丁魚、木耳;富含維生素K食物則能促進骨骼代謝,例如納豆及綠花椰菜。健骨飲食能預防身體糖化或氧化、排寒、清除腸內垃圾,只要注意飲食並搭配運動,就能增強免疫力,再也不生病!(本文摘自/一天100秒,遠離骨質疏鬆:日本骨科名醫教你運動+食補,重獲績優骨/時報出版)

過年到!送補鈣、關節保養禮品最夯

過年到!送補鈣、關節保養禮品最夯#骨質密度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現代人越來越重視健康,所以健康類型的禮品廣告打得正火熱。尤其年過35歲的族群,因鈣質流失速度較快,對此補鈣、照顧骨骼提高骨質密度、關節保養的相關商品,可以說是有相當多的選擇。骨質疏鬆學會理事長吳至行醫師表示,人體鈣質吸收利用並非吃多少補多少,高達六成以上的鈣攝取不會進入吸收利用階段。因此,鈣的攝取應搭配鎂、鋅等礦物質的協同作用,提升吸收利用率。同時須補充優質蛋白質修補組織,全面鞏固骨骼、肌力、關鍵環節三大行動力要素。吳至行表示,以行動力提升需要的營養素來說,每日「2」杯含有完整骨骼營養群的高鈣牛奶,即可兼顧鈣、鎂、維生素D3、優質蛋白質等多重營養元素,啟動小腸、大腸、骨鈣沉積的三階段鈣吸收作用,提升補鈣效率,加乘運動效益。年節將近,除了吃的健康以外,到親朋好友家中拜年送禮,也是一大學問,除了一般的糖果餅乾禮盒,運動相關產品也漸漸成為年節送禮的一大亮點。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吳至行醫師,以及榮獲國家骨質保健健康食品認證的知名成人奶粉,共同推廣了「233行動方程式」的概念,正是結合了補鈣和運動的建議方案:2:每天2杯高鈣奶粉:攝取足夠的「鈣質」跟「維生素D3」。3:每天30分鐘運動時間。3:結合3種以上的運動模式,不要只做某些運動。專家提醒,想提高鈣質吸收,需要透過飲食和運動。若民眾想在2017樂活一整年,補鈣、照顧骨頭、關節保養類的健康禮品,可能是個不錯的選擇,即可符合現代人的需求,也讓人開春就能充滿行動力。

防止骨鬆 健走、爬樓梯能增骨質密度

防止骨鬆 健走、爬樓梯能增骨質密度#骨質密度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現代人雖然骨骼發育沒問題,但常常忽略骨骼健康,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在民國98年調查發現,國人30歲後骨質逐漸減少,50歲後流失更嚴重,65歲以上的人約50萬人面臨骨質疏鬆威脅;75歲以上長者,幾乎每4人中就有1人有骨質疏鬆問題;停經後婦女,骨質疏鬆程度更高達3成5。 民眾常以為運動可以改善骨質疏鬆,民眾常以為運動可以改善骨質疏鬆,但並不是所有的運動都可以增加骨骼密度。基隆市衛生局許明倫局長表示,當骨質逐漸流失,想運動保骨最好是健走,走路可改善下肢骨頭骨密度,快速健走效果又比慢速散步好。慢跑可改善成年人腰椎、腳跟處跟骨等骨密度;停經後婦女,建議多走路、慢跑或爬樓梯,能改善腰椎、大腿骨連接骨盆處的股骨頸等多部位的骨質密度。根據最新版「骨質疏鬆症臨床治療指引」,像是走路、爬樓梯或者是啞鈴操可以提升骨質密度,但是游泳以及自行車等運動,則無法提升骨密度,最主要的關鍵就是雙腳的負重力,踩自行車、游泳,雙腳都懸空,屬於非負重式運動,因此無法拉高骨質密度,騎單車雖可甩掉熱量,又可以增加肺活量,預防心血管疾病,但想增加骨密度,可是白做工。而透過雙腳直接跟地面接觸時則可以提供外來的壓力來對抗地面,才能訓練肌肉、骨骼,防止骨鬆;而除了運動,飲食也能增加骨本,多攝取鈣質食物如牛奶、起司、豆腐,少喝咖啡和避免熬夜,但還是要依個人體能調整,以免保骨不成先掛病號,想要保健骨骼健康,最重要的是找對對身體最合適的運動才能真正達到「保密防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