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腫

腋下有小硬塊該怎麼治療?!

腋下有小硬塊該怎麼治療?!#囊腫

腋下的硬塊如果出現的時間很短,不一定是淋巴腺方面的問題,數天內的腋下腫塊如果合併有紅腫熱痛的話,極有可能是皮脂囊腫(Fpidermal cyst)合併發炎。臺安醫院一般外科蔡尚達醫師表示,淋巴腺所在的部位比較深,一般需要由專業的醫生來作鑑別才能明顯,當然兩者不論透過藥物或其他可行的方法會消失的話,癌症的機會就接近零了。如吃藥痊癒之後又復發,如花生粒般大小,這一定要確定的所在才行,建議再看第二位專科醫師,腋下淋巴腺的部位,深在腋窩之內,除非大至1.5公分以上,否則不易自行察覺。較表淺的皮脂腺囊腫一旦有腫大很容易被觸摸得到,兩者的處理則完全不同,一定要慎重。

感恩教師節 提供老師喉嚨保養撇步

感恩教師節 提供老師喉嚨保養撇步#囊腫

開學已過了一個月左右,根據以往經驗,在耳鼻喉科門診形形色色的聲音沙啞患者中,又將見到許多老師的身影。老師是標準的職業聲帶過度使用者;學生吵鬧時要維持秩序,嗓門總不能比他們小;趕課業進度時,又恨不得自己能變身成機關槍;人員不足時,一天要上七、八堂課…種種因素下,想維持健康的聲帶真是件不容易的事。天主教耕莘醫院永和分院耳鼻喉科廖伯武醫師,貼心的在教師節前夕,介紹一些有助保養聲帶的方法,除了可供老師參考,業務員、服務業等必須經常說話的職業,也不妨多注意:1. 不要在背景噪音過高的環境下,勉強提高音量,如果無法避免,建議可使用麥克風、擴音器等輔助工具。2. 講話速度不宜過快,要給自己換氣休息的時間;在連續說話一段時間(約20分鐘)後,最好休息幾分鐘。3. 衣著宜寬鬆一些,太緊的衣服會妨礙正常發聲。4. 保持喉部的濕潤,乾掉的聲帶不僅發不出聲音,還更容易磨出繭來,可以在身邊放一杯溫開水或草藥茶飲,盡量利用說話的空檔休息喝水,不要等刺痛感出現才想到。5. 飲食要注意,避免接觸辛辣油炸刺激的食物,另外像巧克力、甜點、菸、酒和堅果類也是少碰為妙。6. 如果聲帶平常已經使用很多,其他聊天、唱歌、夜生活的負擔盡量減少,並保有充足的睡眠。7. 感冒咳嗽時盡速就醫,避免在發炎狀況下依舊過度使用聲帶。必須注意的是,聲音沙啞的原因很多,廖醫師表示,除了過度使用外,聲帶結節、聲帶息肉、聲帶水腫、聲帶發炎、聲帶囊腫、聲帶溝症、聲帶白斑、聲帶感染、聲帶麻痺…等,也都是可能成因。此外,許多人在聲音沙啞之外,同時有著其他問題,如鼻涕倒流、胃酸逆流、胸式呼吸、發聲過度用力等,最好由醫師詳細評估,再依照個人的狀況來安排不同的治療課程。最後廖醫師提醒,少部分的聲音沙啞背後其實隱藏著嚴重疾病,如喉癌等,所以當沙啞伴隨著劇烈疼痛、反覆嗆入、其他神經學症狀、頸部腫塊、或是沙啞持續無法改善等情形時,一定要儘速就醫,以免延誤治療。

愛蹬高跟鞋出門 當心腳變「鷹爪趾」

愛蹬高跟鞋出門 當心腳變「鷹爪趾」#囊腫

每次看到女性朋友足蹬高跟鞋,千嬌百媚走在顛簸的路上,除了由衷佩服,但更為這些女性們的足部健康感到憂心。美麗的鞋子往往是影響足部健康的最大原凶,而「姆趾外翻」就是常見的後遺症之一。姆趾外翻是指:拇趾向外傾斜,大於生理角度十五度的畸形變化。天主教耕莘醫院永和分院骨科郭家孝醫師表示,外翻的大姆趾除了會擠壓其他腳趾,也使姆趾近端的趾骨頭向內側產生不正常力量與運動,導致第一蹠骨基部突出,在行走時,姆趾滑液囊容易和鞋子產生摩擦,造成劇烈疼痛和厚皮。姆趾外翻的初期症狀為:第一蹠骨隆起處紅腫、疼痛,局部皮膚發炎甚至潰瘍。到了後期,嚴重者大姆趾會與第二腳趾重疊,將第二趾擠向背側,形成所謂的「鷹爪趾」,經常與鞋子摩擦、引起不適。由於大姆趾畸形,功能受影響,行走時勢必增加前足其他部位的負擔,加上蹠趾骨關節變形,因此也會發生足底疼痛,稱為蹠骨疼痛;而因姆趾滑液囊腫、又有蹠骨疼痛,每走一步都會有尖銳痛感,到後來可能無法穿著鞋子走路,嚴重影響日常的生活行動。造成姆趾外翻的先天因素包括扁平足、腳跟外翻、前腳內翻、第一蹠骨過短;而罹患類風溼性關節炎、痛風、先天性軟組織疾病等,也都容易有姆趾外翻。至於後天因素,常見的有趾骨關節受傷、趾骨骨折癒合不良、脫臼、靭帶撕裂等,而長期穿著高跟尖頭鞋,更是重要原因之一。許多人由於蹠骨前端(也就是鞋頭的部位)較寬,鞋子若太窄,也會擠壓指尖朝中央集中變形,導致姆趾外翻和小趾內翻。所以,郭家孝醫師提醒,具有上述先天或後天因素的人,千萬不要穿著過尖或過窄的鞋子,以免姆趾外翻惡化。要預防姆趾外翻,首須穿著適宜的鞋子,最好是腳趾有半公分左右活動空間的寬頭鞋,避免壓迫到大姆趾;平底鞋比有跟的鞋好,材質柔軟舒適為宜,鞋底也要能吸震。值得一提的是,名牌、昂貴的鞋子不一定設計就好,因此,自我判斷相當重要,千萬別花了大錢,反造成足部變形。此外,姆趾外翻與扁平足有密切關係,因此郭醫師建議,鞋子最好選擇有「弧形足弓」支撐,又具吸震、減壓效果,對防範拇趾外翻很有助益。如果已經出現姆趾外翻,在外翻角度未達三十度之前,仍有機會採取非手術治療。例如,將外翻部份以護具支架矯正,在第一、二趾間夾棉墊或矽膠墊,並在夜間穿戴塑膠材質的姆趾外翻支架,或製作合適的鞋內墊等,都有療效。至於疼痛不適,則可藉冷、熱敷或其他復健儀器,改善局部肌腱與筋膜的疼痛;若有持續發炎紅腫情形,則要再加口服或局部藥物。郭家孝醫師表示,姆趾外翻角度若已超過三十度,且疼痛嚴重影響日常生活,甚至行動不便,則需考慮以手術減輕疼痛、治療變形。其方法是把拇趾內側的突出物切除,拇趾內緊繃的內縮肌放鬆,再將內側關節囊縫緊即可。若外翻角度太大,可能還要加上骨鋼絲釘或石膏固定一個月左右,手術成功率極高,唯一要注意的是,術後切莫再穿著不適當的鞋子,否則極可能復發。

淋巴管瘤

淋巴管瘤#囊腫

【文章出處】DrSkin www.drskin.com.tw淋巴管瘤是指由淋巴管而來之脈管畸型。臨床表現依侵犯之淋巴管深淺,大小之不同,可以由單一膚色皮下結節,群聚透明水泡,彷彿青蛙蛋(如限界性淋巴管瘤Lymphangioma circumscriptum)或呈深層囊腫(囊狀水瘤Cystic hygroma)。淋巴管瘤一般自出生或幼年即有,好發於腋下、脖子、會陰、肩部及四肢近端,此外舌頭也為好發部位。有時透明水泡內,偶見血泡形成,可能引發繼發性細菌感染。淋巴管瘤病理可見擴大的管腔存在於真皮乃至皮下,與血管畸型有時區分不易,但可以內含淋巴液,偶見周圍淋巴球浸潤作鑑別。淋巴管瘤的治療不易,切除後極易復發。                (本文作者為台大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蔡呈芳)

總膽管囊腫(CholedochalCyst)

總膽管囊腫(CholedochalCyst)#囊腫

總膽管囊腫又稱先天性膽總管擴張症,爲臨床上最常見的一種先天性膽道畸形。其病變主要是指膽總管的一部分呈囊狀或梭狀擴張,有時可伴有肝內膽管擴張的一種先天性畸形。此病由Vater及Ezler於1723年首次提出,1852年Douglas將該症命名爲膽總管囊腫( Choledochal Cyst )。1959年Alonso-lej等提出了Alonso-lej分類。1975年日本戶谷Todani在Alonso-lej分類的基礎上增加了第Ⅳ 型,即Todani分類法。<總膽管囊腫之Todani分類>總膽管囊腫多見於女性,10歲以下者占總數的三分之二以上。亞洲人中的發病率明顯高於歐美白人。總膽管囊腫大小不等,一般分爲四型:1.囊腫型(呈梭形、紡垂狀擴張)2.憩室形成型3.多發憩室型4.十二指腸壁內型(Choledochocele)病因仍未完全明瞭。曾有胚胎期膽管空化異常學說、病毒感染學說、膽總管遠端神經、肌肉發育不良學說等。至60年代末Babbitt提出先天性膽管擴張症與胰膽管合流異常存在有密切關聯。近年認爲其病因可能是由於多種因素引起的先天性畸形。臨床分類被廣泛參考應用的有Alonso-lej分類及Todani分類方法。Alonso-lej 於1959年提出之分類法爲Ⅰ型:總膽管囊性擴張型Ⅱ型:總膽管憩室型Ⅲ型:總膽管末端囊性脫垂型Ⅰ型之總膽管囊性擴張型,整個總膽管均呈囊性擴張。囊腫通常直徑爲6-18cm,可容300-500ml膽汁。Ⅱ型之總膽管憩室型,較少見,僅占2-3.1%,在總膽管側壁有憩室樣囊腫擴張,囊腫以狹窄的基底或短蒂與總膽管側壁相連接,膽管的其餘部份則正常或有輕度擴張。Ⅲ型之總膽管囊腫脫垂型罕見,僅占1.4%。病變表現爲總膽管末端擴張並疝入十二指腸內,此型在臨床上有時被誤診爲十二指腸內息肉或十二指腸乳頭腫瘤。 1975年日本戶谷Todani在Alonso-lej分類的基礎上增加了Ⅳ型:即多發性膽管擴張型,肝外膽管擴張同時合併有肝內膽管的擴張Ⅴ型:先天性的肝內膽管擴張Ⅰ型又分為三個亞型:Ⅰa型,總膽管囊性擴張,為常見類型Ⅱb型,節段性的總膽管囊性擴張,極少見Ⅰc型,總膽管梭狀擴張,為常見類型Ⅱ型,總膽管憩室型。Ⅲ型,總膽管末端囊腫脫垂。Ⅳ型,是指多發性的肝內或肝外的膽管擴張,分兩個亞型。Ⅳa :肝外總膽管擴張同時合併肝內膽管擴張Ⅳb:肝外膽管的多發性擴張Ⅴ型,肝內膽管擴張。但隨著對肝內膽管擴張瞭解的深入,目前多數認爲這是一獨立的病症( Caroli病)。膽管擴張主要指總膽管的各種程度的擴張,同時也可以合併肝內膽管擴張。先天性膽管擴張症常合併胰膽管合流異常。在疾病的發生過程中膽管、胰臟、肝臟也常會出現各種病理改變。病程早期、膽管內炎症不厲害時,膽管壁結構接近正常。隨著病程的進展,由於大量胰液返流入膽管,胰臟酶可以引起較嚴重的生化性膽管壁破壞。而總膽管遠端的狹窄阻塞可以導致膽管內壓力增高、膽汁淤積,這些因素都可以使膽管壁發生較嚴重的病理改變─膽管壁增厚、纖維層明顯增生、內層黏膜上皮消失、膽管的內面被覆以膽色素的沈積物。膽管壁內有大量的炎症細胞浸潤,由於反覆炎症發作膽管壁變得增厚,並可發現囊腫壁與周圍組織有較嚴重的粘連。擴張膽管壁在顯微鏡鏡下常可見膽管黏膜發生上皮化生。腸上皮化生被認爲可能與膽道癌的發生有關。病患臨床表現有右上腹痛、黃疸及右上腹腫塊。小孩則有時會有破裂之情況。而一歲以前,則常以黃疸來表現,必須與膽道閉鎖作鑑別診斷。血、尿及糞便檢查呈阻塞性黃疸之實驗室數據。少數患者各項檢查指標可正常。合併感染者可見白血球增高等的炎症改變。20-40%病患會有高胰澱粉酶血症,尿中也可查得澱粉酶增高。部分病例爲真的合併胰臟炎,而有些則爲毛細膽管中的澱粉酶反流入血液中而引起,所謂“假性胰臟炎”的表現。影像學檢查:較大的囊腫一般 X光攝影可間接地顯示出胃腸道受壓、推移。腹部超音波是診斷總膽管囊腫的最佳利器,可見總膽管或肝內膽管呈橢圓形或梭形膨大;另外,可診斷是否合併有結石或腫瘤。內視鏡逆行性胆胰管造影術(ERCP)過去為診斷總膽管囊腫之標準工具,同時可顯示是否有胰膽管合流異常。其角色已漸漸被核磁共振及核磁共振膽胰造影術(MRI和MRCP)所取代。電腦斷層(CT)亦為診斷總膽管囊腫之好方法。總膽管或肝內膽管呈橢圓形或梭形膨大;另外,與腹部超音波一樣也可診斷是否合併有結石或腫瘤。核磁共振及核磁共振膽胰造影術(MRI和MRCP)漸漸取代內視鏡逆行性胆胰管造影術(ERCP),可診斷是否合併有結石 、腫瘤或胰膽管合流異常,目前為標準診斷工具。內視鏡超音波(Endoscopic Ultrasound, EUS)為輔助之影像工具,最能觀察總膽管囊腫內容物如結石或腫瘤。至於是否可以診斷胰膽管合流異常,則與操作者經驗有關。 總膽管囊腫需與其他原因引起阻塞性黃疸的膽管擴張作鑑別。其合併症有胰膽管合流異常、膽道穿孔、肝臟病變、高澱粉酶血症、膽道癌變。其中膽道癌變發生率是正常人群的25~40倍。手術為治療方式。70年代以前多採用外引流手術或囊腫腸管吻合的內引流手術。術後死亡率高,儘管部分病例手術後可以解決膽汁排出梗阻的問題,短期療效尚可,但由於膽總管囊腫仍然存在,術後經常出現返流性膽管炎、囊腫感染、吻合口狹窄、膽道結石,特別是膽道的癌變等嚴重並發症。近年來開始採用囊腫切除、胰膽分流、膽道重建的所謂新式根治性手術。 <內視鏡逆行性胆胰管造影術(ERCP)顯示總膽管囊腫合併胰膽管合流異常><總膽管囊腫合併有結石之核磁共振膽胰造影術(MRCP)>

節食也不會變小的「脂肪瘤」

節食也不會變小的「脂肪瘤」#囊腫

脂肪瘤是指由成熟脂肪細胞增生形成的良性腫瘤,一般發在皮下脂肪層,具有完整而薄的包被,因此摸起來好像一塊在皮下可以滑動的橡皮塊,但如果患者本身脂肪層很厚,或皮膚厚實部位,如背部、頭皮,有時就摸不出這種特殊的質感,當然脂肪瘤不一定長在皮下,在肌肉內〈如額頭〉、真皮層也可以產生。此外脂肪瘤的組成有時內含肌肉、軟骨、骨髓細胞、汗腺、胸腺、甲狀腺,而即使一般的脂肪瘤也有不同比例的血管、纖維組織伴隨增生。一般脂肪瘤不痛不癢,但當血管成分較多時,也可能會有異常的疼痛或觸痛現象,由於是血管收縮引起之疼痛,因此在遇冷時也可能產生。另一種不適,是因壓迫神經或牽涉到旁邊的組織而引起。脂肪瘤臨床上摸到,大概都至少一公分,也可以大到十公分以上。特別在一些遺傳體質時,有多發現象,有時數量多到整個外觀變型。好發脂肪瘤的年齡是在三十歲附近,但遺傳性病例可能出現較早,而一旦形成,脂肪瘤是不會消失的,即使節食,脂肪瘤也不會因此變小。成因多數不明,但有部分是外傷或基因突變而形成,還好由良性轉變成惡性的機會很罕見。惡性脂肪瘤〈脂肪肉瘤〉,但多數發於深層肌肉附近,最常見的是在大腿處,增大迅速。發生於表淺的脂肪瘤,即使是惡性,也較不會轉移到內臟而致死。蔡呈芳 醫師建議,除非有疼痛或壓迫症狀或美觀問題,其實不需要處理,治療一般以切除最常見,由於多數脂肪瘤具被膜,因此傷口不需太大,即可將脂肪瘤取出,如果因傷口美觀問題,即使未完全清除,其實也無所謂。另外也可以打洞方式,將脂肪瘤粉碎後,由小孔用力擠出,可有較佳之術後傷口外觀。最近則有以抽脂方式處理脂肪瘤,但不易清除完全。至於藥物治療方面,頂多是在疼痛控制上,以止痛劑或注射麻醉劑來控制,一般僅用於多發性疼痛脂肪瘤。有些脂肪瘤,界限較不清楚,如額頭的脂肪瘤,就常常延伸包裹在肌肉內,不易手術清除。

頭皮上惱人的小疙瘩

頭皮上惱人的小疙瘩#囊腫

許多病患來門診的主訴就是頭皮上摸到許多突起的小疙瘩,有的癢,有的不癢,忍不住摳一摳,摳到流血破皮,結果還是再長出來。頭皮上的小疙瘩,摸得到,看不著,不知到底是什麼,的確叫人煩惱!其實許多皮膚的問題都可以造成頭皮上的小疙瘩,較常見的有下列幾種:《毛囊炎》外觀是紅色的丘疹,具有些微的癢感或些微的疼痛,常常好好壞壞,有時會自行消失。病因類似青春痘,主要是由於毛囊開口阻塞、皮脂腺分泌旺盛,加上細菌在阻塞的毛囊中增生所造成的。壓力大、睡眠不足,以及戴安全帽都是造成毛囊炎惡化的因素。治療的方式主要是口服或外用的抗生素藥水,也可合併使用外用的抗發炎藥物。《結節性癢疹》紅色或棕色,表面粗糙的結節,非常癢,病因是長期搔抓引起。治療可以液態氮冷凍治療,或病灶內注射抗發炎藥物。《病毒疣》肉色或棕色表面粗糙的丘疹或斑塊,通常沒有症狀,是由於人類乳突病毒感染所造成的。病毒疣好發在手指和腳底,可經由洗頭髮或搔抓頭部由手指傳染到頭皮上,也可能是去美容院洗頭被傳染。治療主要是用液態氮冷凍治療。病毒疣由於具有傳染性,一旦發現就要積極治療,否則會越長越多,還會傳染給他人!《脂漏性角化症》肉色或棕色表面粗糙或平滑的斑塊,通常沒有症狀,但少數的病灶可能有些微的癢感。病因是由於體質加上日曬造成表皮的增生,在年紀大的人較常見,故俗稱老人斑,好發在臉部、頭皮及手背。此症不會產生病變,治療主要是美觀上的考量,可以二氧化碳雷射或鉺雅各雷射治療,一次就可以見效。《日光性角化症》紅色或棕色的斑塊,表面可能是粗糙、脫屑或是表淺的潰瘍,是由於日曬所造成的皮膚癌前期病變,在白種人較為常見。治療可用液態氮冷凍治療或塗抹藥膏。《表皮囊腫及皮膚腫瘤》通常是無症狀的肉色或紅色結節,治療一般需要手術切除及病理檢查。新店耕莘醫院皮膚科 王佳珍醫師表示皮膚的問題形形色色,需要專業醫師才能鑑別診斷。如果在頭上摸到突起的小疙瘩,還是走一趟皮膚科門診,請教專業的皮膚科醫師,就可以獲得解決。千萬別以為摳一摳就掉了,結果延誤治療又造成續發性細菌感染,那就得不償失了!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