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今年的颱風好像特別多,且最近的「天秤」怪颱,對屏東及台東造成不少的損失及災情,讓我們不禁想起三年前的莫拉克颱風的重大災難。災難事件讓我們對於創傷並不陌生,但事件所帶來的衝擊卻讓許多人難以忘懷。因此從危機現場到心靈重建是條漫漫長路,透過危機輔導與災難心理衛生工作,可以協助受創者及其親友走出陰霾,重返平衡狀態。災難時心理衛生協助的主要對象,除災難中的倖存者外,社區和所有與災難事務接觸的人們均是關心的對象,這些人們可能包含了倖存者的家人、社區領袖、救災人員甚至是其他心理健康從業人員。根據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指出,當一個人親身經歷、目睹或被迫面對一種或多種事件,實際上或未發生但對生命構成威脅或造成嚴重身體傷害時,往往會有強烈害怕、恐懼或無助感,若是個人的創傷後反應持續有符合診斷準則上的症狀,且持續超過一個月,在精神醫學上稱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PTSD一般在災後持續三個月稱為急性,超過三個月稱為慢性,若是症狀出現在創傷後六個月後才出現稱為delayed onset(晚發型的PTSD),如果持續時間不足一個月則診斷為急性壓力反應。臺南市政府衛生局特別於8月28日辦理「災難心理創傷及重建復原研習營」,邀請有豐富災難心理重建經驗的講師授課,以增進災難應變、評估及處遇有更進一步的瞭解與熟悉,期望透過平時的研習,提升心理衛生工作人員居安思危的敏感度及災難心理衛生的知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