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透過危機輔導 遠離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透過危機輔導 遠離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今年的颱風好像特別多,且最近的「天秤」怪颱,對屏東及台東造成不少的損失及災情,讓我們不禁想起三年前的莫拉克颱風的重大災難。災難事件讓我們對於創傷並不陌生,但事件所帶來的衝擊卻讓許多人難以忘懷。因此從危機現場到心靈重建是條漫漫長路,透過危機輔導與災難心理衛生工作,可以協助受創者及其親友走出陰霾,重返平衡狀態。災難時心理衛生協助的主要對象,除災難中的倖存者外,社區和所有與災難事務接觸的人們均是關心的對象,這些人們可能包含了倖存者的家人、社區領袖、救災人員甚至是其他心理健康從業人員。根據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指出,當一個人親身經歷、目睹或被迫面對一種或多種事件,實際上或未發生但對生命構成威脅或造成嚴重身體傷害時,往往會有強烈害怕、恐懼或無助感,若是個人的創傷後反應持續有符合診斷準則上的症狀,且持續超過一個月,在精神醫學上稱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PTSD一般在災後持續三個月稱為急性,超過三個月稱為慢性,若是症狀出現在創傷後六個月後才出現稱為delayed onset(晚發型的PTSD),如果持續時間不足一個月則診斷為急性壓力反應。臺南市政府衛生局特別於8月28日辦理「災難心理創傷及重建復原研習營」,邀請有豐富災難心理重建經驗的講師授課,以增進災難應變、評估及處遇有更進一步的瞭解與熟悉,期望透過平時的研習,提升心理衛生工作人員居安思危的敏感度及災難心理衛生的知能。

遭性侵後惡夢連連想自殺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上身

遭性侵後惡夢連連想自殺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上身#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一名來自印尼的年輕外傭小薇(化名),因姿色不錯常被雇主以言語及身體碰觸騷擾,直到一日雇主對其性侵;小薇深受驚嚇而打電話報警處理,後由安置機構安置於庇護所,但晚上一直作惡夢無法入眠,小薇描述雇主性侵的畫面一直重覆出現在其夢境裡、畫面,事發當時的強烈痛苦重覆折磨著她,煩躁不安及低落的情緒無法控制,至身心科診所就診,效果也不彰,而後小薇竟出現自殺行為。高雄市立凱旋醫院精神科醫師許勝豪表示,當歷經創傷事件之後,大部份人對創傷的情感會在幾個月後淡去。但如果其持續超過1個月的時間。就有可能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這不僅是影響到患者的生活功能,也同時增加了社會的負擔。起初小薇只是帶著恐懼的眼神看所有接近她的男性,到後來若有人無意碰觸到小薇時,便開始淒厲的尖叫、大聲哭泣,小薇平時全身一定穿得厚厚,寧可流汗也不願有人看到她的身體,整日關在房間連同鄉好友也不願接觸。怪罪自己為何會被性侵,是不是自己有作錯的地方。許勝豪醫師指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疾患的症狀千變萬化,無論是憂鬱情緒、睡眠障礙、覺得羞恥甚至怪罪自己,畏懼、恐慌或出現身體變化如疼痛等,常伴隨著其他精神疾病如重鬱症,甚至於有酒精與藥物濫用之情形、自殺與自我傷害以及不安全的性行為,這些都造成患者顯著的痛苦與干擾其日常正常的生活。許勝豪醫師提醒,如果有朋友或甚至是自己經歷一些生命中重大創傷事件後,痛苦、憂鬱、睡眠障礙或出現身體變化如疼痛等症狀,持續長達一個月以上,甚至於影響到生活時,建議趕快尋求醫療給予協助,以儘早治療。

世界鉅變重創人心 多多運動深呼吸

世界鉅變重創人心 多多運動深呼吸#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挪威發生屠殺案,受害者家屬心裡遭受重創,難以用言語形容,國內過去發生的921大地震、八八風災與小林村滅村等自然災害,也造成不少家庭破碎,受災戶、罹難者家屬,甚至救難人員,全都壟罩在心裡創傷的陰影下生活,精神醫學相關單位憂心,這樣巨變的世界,讓創傷壓力症候群的病患不斷增加。

恐懼或無助感蔓延 原來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惹禍

恐懼或無助感蔓延 原來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惹禍#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文/高雄凱旋醫院 許琬芝醫師在這個暑假之前,對於單純而活潑的小玲(化名)而言,考上明星高中是小玲唯一的人生目標,其實,對於聰明又認真的小玲,在當時,這是很合理且可以預見的美好夢想。而暑假前的小玲也順利的完成這個夢想,只是,經過了這個暑假,過去的小玲已經不再了…。在同學眼中,是個十足的怪人,開學第一天選座位時,小玲堅持要坐教室最角落自認為最不為人所注意的位置,彆扭的程度令其他同學不敢與之爭搶;當導師開始第一堂講解課程時,在傳遞老師發的行事曆過程時,坐在小玲前方的阿剛不小心碰觸到小玲的手,這是,小玲突然失聲尖叫,一聲一聲淒厲的尖叫,把全班同學以及老師都嚇壞了,經過大約十幾分鐘的尖叫之後,小玲跑離開教室,把自己一個人關在廁所一個小時之後,才帶著木然的表情從廁所坐回座位。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簡稱PTSD),是一個人經歷或是親眼見到重大創傷事件之後所產生的嚴重及持續的反應,重大創傷事件必須是會危及生命或是嚴重損害身體一部分的事件,像是車禍、性侵害、土石流、海嘯、或地震等等,反應在成人會是極度恐懼或是無助感,而在孩童可能會以混亂或是躁動的行為來表現。而同樣的事件對孩童造成的影響比對大人造成的影響還大。在經歷創傷事件之後,會有三大主要症狀,包含再度體驗,過度警覺,和麻木逃避。當孩童經歷創傷事件之後,影響孩童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因子包含性別、先前人格特質、物質使用、先前的兒童期創傷經驗、創傷事件嚴重度、家庭以及社會環境給予的支持度等等。如果您觀察到有朋友或是甚至自己經歷的生命中重大事件之後,有以上某些症狀持續長達一個月以上,並且影響到學習、人際互動、自我照顧等等,趕快尋求醫療與諮商團體給予更多協助以及支持,以儘早治療,為人生開啟另一扇窗。延伸閱讀「三大症狀說明」: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9142

危機就是轉機 伴您災後心理重建

危機就是轉機 伴您災後心理重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最近重創臺灣的莫拉克風災事件中,許多人因親身經歷災害過程,或因此喪失了親人朋友。隨著進入災後重建的階段,開始有人討論民眾是否出現所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災後心理輔導成為災後重建中被關注的議題。臺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特別呼籲:各種助人工作者在關心民眾PTSD問題時,不要忽略大部分人強韌的心理自然復原力。◆ 進入災後階段:尊重民眾的心理復原力臺大創傷心理研究室團隊成員蘇逸人心理師引述美國心理創傷知名學者Edna Foa的見解:多數受災者在經歷災害前都沒有特殊心理困擾,能正常過著生活,因此受災後,民眾也將會逐漸展現復原力,而非演變成心理疾病。蘇心理師進一步解釋,研究告訴我們凝聚和重建個人的支持網絡有助於復原;因此鼓勵民眾儘量能在原先家庭、村落或社區體系,依照自己的步調,與感覺自在的朋友、親人、同事談話。臺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表示,一般人觀念中可能認為有專業心理師可以讓受災後民眾傾吐心中情緒,事實上部分民眾會表現得平淡,否認自己受到衝擊,專業輔導人員也要學會尊重不同個人想表達的意願。衛生局委辦心理服務單位國立臺北護理學院的李玉嬋副教授以名人白冰冰為例,說明人在歷經重大意外後如何發展出心理自我療癒復原力;當她痛失唯一女兒時,感到極度的悲傷、憤怒,但她卻將此悲痛轉化昇華為投入公益團體。而一般民眾藉由社會支持系統的協助(像社福團體的關懷),運用得當,重新得力,獲得另一種重生機會。◆ 協助少數持續3個月仍有嚴重心理困擾者就醫然而在事件三個月後,仍持續經歷嚴重心理困擾且生活功能受損的民眾,可能問題會變成慢性化。根據精神疾病診斷統計手冊(DSM-IV),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終身盛行率為1%-14%,而針對危險群個案研究,盛行率為3%-58%。他們可能出現睡眠障礙、易怒、無法集中精神、對危險情境過度警覺、誇張而令人痛苦的驚嚇反應、人格與行為的改變等狀況,需要向精神科醫師尋求專業診療協助。此外,災後心理創傷也可能發生在助人者。臺灣自殺防治學會常務理事周煌智醫師在九二一災後心理重建的相關研究中指出,對於高暴露的救災人員,災難後的兩個月仍有16.4%的人有壓力反應及替代性的心理創傷。因此臺北市政府衛生局也規劃北市最近救災相關人員的安心團體及安心講座等活動,協助人員紓壓。針對經歷重大災變,或是持續接收災情資訊產生的心理創傷與困擾,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委託臺北市4家民間機構提供諮詢及服務,如有需要的民眾可洽詢:‧張老師基金會臺北分事務所(松山、南港、內湖區):02-27172990分機24。‧馬偕紀念醫院(大同、萬華、中正區):02-25433535分機3681‧國立臺北護理學院(大安區、文山區、信義區):02-28227101分機3256。‧光智社會事業基金會(士林區、北投區、中山區):02-28854250。臺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針對專業人員將於10月5日辦理「心理急救工作坊」,目前尚有名額,有意參與之專業人員,請洽詢3393-7885。

鼓勵、陪伴與接納 協助家人擺脫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鼓勵、陪伴與接納 協助家人擺脫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四十歲的和裕(化名)歷經新航空難,從鬼門關被救回一命,儘管身體逐日康復,但墜機過程的影像依舊歷歷在目,縈繞腦海的回憶、揮之不去的影像,總是勾起他極度的恐慌與無助,一如空難再度發生…環顧生命的歷程,你是否也曾遭逢重大創傷事件,激盪的情緒反應是如此的強烈,影響日常生活,也改變對生命價值的觀感?面對發生突如其來的重大災害,常見的情緒反應包括:震驚、麻木、否認、不相信這些事真的發生、對上天生氣、徒勞地討價還價,最後只能憂鬱地接納事實。這些階段都是必經的,但不是每個人都能順利地走到「接納」這個階段,有一部份的人會發生所謂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高雄立市凱旋醫院成人精神科 - 陳偉任醫師表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主要是一個人對於外來事件的一種心理生物學的反應,像是車禍、地震、被搶劫或性侵害等重大壓力事件都會使人產生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這些壓力必須是極度且相當突然的,並會造成強而有力的主觀反應,當事人經驗到強烈害怕、無助、驚恐。下列現象是一般人在遭遇創傷事件後,經常會出現的反應,包括:(1) 再次經驗:不自主地反覆回憶創傷事件、夢到創傷相關畫面。(2) 逃避反應:避免談或想到相關事件或人物、努力逃避勾起創傷的活動、地方或人們、無法記起相關重要事件。(3) 過度警覺反應:睡眠困難、易被激怒、專注困難、過度警覺、驚嚇反應強烈。如果我們的家人出現上述類似的狀況,那該怎麼協助他們呢?一、提供支持與鼓勵:陪伴就是很大的力量。二、陪伴就醫:鼓勵他就醫、服藥、和回診。哪種治療比較適合,需要和專業人員討論,合併藥物與心理治療的效果通常比較好,治療時間需半年左右,原本就有精神疾病,可能需較久的治療時間。三、接納他生病了:復原需要時間和更多協助,照顧好自己,記得復原之路或許漫長,別把責任都攬在自己身上。陳醫師強調,沒有被治療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就像發炎傷口只是蓋起來不去處理,日子一久可能造成藥物或酒精濫用、焦慮症、慢性憂鬱症、甚至可能導致自殺。

過度哀慟!災民及救災者慎防”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過度哀慟!災民及救災者慎防”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莫拉克颱風雖早已遠去,但這一兩週來災區的報導仍佔據著媒體的主要版面,即使不在災區,透過媒體的報導,我們對於災區同胞的遭遇感同身受,看著滾滾泥漿及無數斷橋而心驚,為了無數被掩埋在黃土裡逝去的生命而落淚。因莫拉克颱風的侵襲,災區居民除了財產物質方面的損失,心靈上的受創更是值得留意,需小心防範及處理「急性壓力障礙」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出現。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精神科鄭海擎醫師表示,急性壓力障礙指的是一個人在遭逢巨大災難後產生的心理情緒失調,一開始可能以解離的症狀表現,受創者因無法再承受面對更大的壓力損失,會出現木然,與外界疏離,喪失情感反應能力,甚至失憶等症狀以避免受到更進一步的創傷。之後會出現焦慮易怒,失眠,容易受到驚嚇,反覆回想或夢到災難事件等症狀,並會刻意去逃避勾起引發災難事件回想的種種刺激。上述症狀如在四週內解除稱之為急性壓力障礙;症狀超過一個月則稱之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鄭海擎醫師指出,有些人在災難過後因遭逢財產損失及至親過世的雙重打擊,產生過度的哀慟反應,會覺得自己一無所有,存活下來沒有意義,甚至會對自己是災難的倖存者存有罪惡感,拒絕外界的協助,如未獲得適當介入處理將成為自殺的高風險群。在急性壓力障礙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治療上,需視不同的階段作不同的介入處理。鄭海擎醫師表示,首先要讓倖存者瞭解到在災難後的情緒失控是非常狀況下的正常反應,切勿輕易將倖存者貼上疾病的標籤,如此反而造成倖存者的二次傷害。接下來是給予適當的同理與支持,讓倖存者能宣洩遭逢天災的無奈與憤怒,並讓倖存者瞭解到他並不是孤立無援;而對於症狀較嚴重的患者,經醫師評估後,給予適當的藥物協助睡眠改善及情緒穩定也是有必要的。鄭海擎醫師另提及,除了災民之外,對救災者而言,長時間救援活動帶來的疲憊,舉目所及盡是災民的無助與絕望,救災者也可能出現急性壓力障礙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有些人在救災的當下並未發作,反而是在救災告一段落後症狀才開始出現,所以對於救災者後續的身心狀況也必須持續予以關注。此次,許多人其實都歷經了程度不等的群體創傷,重建及復原的路很漫長,現在再多的哀悼也已挽回不了逝去的生命,活著的人唯有彼此扶持加倍努力的活下去,才是對已逝者最好的安慰與祝福。

重大意外後…不容忽視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重大意外後…不容忽視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目睹同車人死亡、高中學生疑似課業壓力大…等,像這樣案例的父母親及個人在事發後,經常出現每天失眠、無法進食、無法工作,而且出現嚴重焦慮及憂鬱等症狀。根據一項由精神醫療機構對921地震後受災者的心理狀況調查顯示,罹患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之盛行率為10.2%,重度憂鬱症為7.9%。依據上述研究來推論遭逢重大生命意外帶給當事人的心理影響,每10人中有1人會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約0.8人會有憂鬱症。PTSD的症狀表現,包括會突然體驗到意外事件當時的場面,對現實環境變得遲鈍麻木,注意力不集中等。臺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表示,這些反應其實常被專業人員稱為是「非常事件下的正常反應」;大多數人具有面對重大事件衝擊後再復原的潛在能力,身心症狀將會隨時間自然消退。然而,部份民眾則會出現更嚴重的後續心理創傷反應。依據精神醫學的診斷標準,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是出現於事件發生後3至6個月,許多民眾此時可能已經重回到職場、學校等原先的生活軌道,周遭的親人、朋友、同事覺得事件應該漸漸渡過了。若當事人表現出暴怒情緒或工作上心不在焉時,身旁他人可能越來越無法接納,認為當事人在耍脾氣、裝病。於是指責、不耐煩和不再支持的態度很容易帶來有PTSD患者的二次傷害。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在此呼籲,除了周遭他人的諒解與支持外,尋求專業醫療對處理PTSD患者是必要的措施。臺北市衛生局基於將近十年來所累積的經驗,也慢慢確立出一些在危機初期的心理衛生服務策略;在重大意外或災害事件發生後3至7天內,即時聯繫受衝擊的社區、學校或機構,提供心理專業人員的諮詢及辦理心理減壓團體、講座來服務民眾,以降低個人心理健康的衝擊及創傷的產生。自94年臺北市衛生局訂定災難緊急心理服務方案以來,共服務了74件臺北市災難意外事件,服務1,109人次。主要服務的場域以校園事件最多,佔50%,其次為社區(30%)及職場(15%),事件類型依序最多為自殺(佔45%)、意外事件(佔25%)、暴力事件(佔8%)。這些災後介入,讓受災者了解自身會遭遇的身心反應及生活衝擊,並得到相關後續資源,以便日後使用。在介入1至3個月後,亦協助篩選高危險群並協助進入個別心理諮商(236人次)或表達性藝術治療團體(207人次),進行創傷治療。臺北市衛生局持續關注民眾災後心理創傷服務的提升,最近補助中華心理衛生協會在12月6、7日辦理「危機、災難與重建國際學術研討會」,邀請國內外學者分享危機處理模式的比較、危機應變與創傷療育及由兒童繪本進行幼年受災者心理重建等主題,地點為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有興趣之專業工作者或民眾請洽:02-25576980。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