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離焦慮

陪伴害羞兒 4招讓孩子上學「趣」

陪伴害羞兒 4招讓孩子上學「趣」#分離焦慮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暑假過後,家中寶貝可能將面臨適應新環境的挑戰:進入學校、重新分班或更換導師。對於性格特質害羞慢熱型的孩童來說,都是非常巨大的挑戰。而家長常不知如何引導孩子面對這些未知的恐懼,透過講理的方式孩子好像似懂非懂,又或者「理智上知道,但情感上做不到」,因此產生分離焦慮、害怕恐懼,更甚者可能拒學而成了學校裡的小逃兵。4方法營造正向的上學經驗 讓孩子不再拒學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臨床心理師胡佳妗表示,其實在面對孩子的害羞慢熱,除了耐心引導孩子嘗試去接觸、熟悉新的環境與人事物外,亦可在日常的遊戲活動、親子共讀故事繪本的時光中,營造多元的正向經驗,幫助孩子融入未知的新環境。以下提供4種小方法,讓家長能夠在生活中,練習陪伴害羞兒童,找到上學樂趣: 1) 角色扮演,模擬練習/在日常遊戲中,家長不妨主動展開一場「開學第一天」的角色扮演遊戲,與孩子一起扮演老師和學生、同學和同學的假裝遊戲,透過情境模擬,練習任何可能會遇到的情境,例如與同學打招呼、簡單自我介紹、課堂中想要上廁所等。在角色扮演的對話中,家長可先示範合宜的互動與回應,再引導孩子學習與發想自己更能掌握的問題解決方法。經由事先情境練習、學習行為反應技巧,並透過充分的演練,更能讓孩子有效將遊戲中的互動經驗類化到真實活動中。 2) 走過路過,熟悉感提升/ 尚未開學前,家長可帶孩子到未來學校、上課教室多多走動,藉由親臨現場、慢慢建立對環境的熟悉感,並點出學校與家中或過去經驗的共同性,例如「學校跟家裡一樣也有好多故事書!」、「學校的溜滑梯跟公園裡的一樣大呢!」,透過相似的串連,減少孩子心中的不安與陌生感。另外也可在親子共讀繪本的時間,接觸關於初次就學、害怕新環境等議題的書籍,讓孩子知道這些不安、害怕會出現,但並非無法面對。針對害羞兒童的新環境適應引導技巧,除了模擬情境及增加熟悉感的預備,此次更衍伸出開學後家長如何繼續陪伴孩子建立正向經驗與情感同理: 3) 創造正向經驗,肯定嘗試行為/在開學後,每日放學時,家長可以多與孩子討論當天參與活動、人際接觸的情形,運以正面言語鼓勵孩子克服焦慮、努力嘗試參與團體活動的行為,強調孩子內在的勇敢以及練習嘗試,例如「哇你快找到好朋友了呢!」、「那時候你一定很緊張,但你很勇敢的試試看,你真棒!」,將每次的努力都化為一筆正向經驗。有了良好的正向經驗,不但能提升孩子的自我效能、自信心,同時也是為未來更多的人際情境打下良好的心理預備基礎。而在日常生活中,家長也可以善加運用一些節慶活動,例如參與同學朋友的生日派對,或團體出遊的機會,像是社區活動、暑期營隊、親子園遊會等活動,在歡樂與開心的氛圍中,增加孩子接觸不同人事物的機會,累積正向互動經驗。4) 傾聽同理,我懂你的恐懼/除了嘗試練習模擬、逐步提升熟悉感,以及創造正向經驗外,最重要的就是家長能夠以溫暖、同理、傾聽的態度,接納孩子會有不安恐懼的情緒,不斥責、不威脅、不駁斥孩子的主觀經驗,以瞭解並尊重孩子的角度,去陪伴他面對這些新的挑戰。家長自己過去初次就學、就業,或是轉換新環境時的經驗談,也是相當好的自我揭露與同理素材,藉由經驗分享,孩子會知道,我們與他同在。好的情緒陪伴經驗會留下,透過家長的傾聽接納,讓「閉暑」的孩子知道,原來他們的害怕恐懼與不安焦慮,有人懂!內心名為勇敢的小苗,在關心與接納下,會日漸茁壯。

黏人不上學!分離焦慮兒需多陪伴

黏人不上學!分離焦慮兒需多陪伴#分離焦慮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很多媽媽都發現,寶寶7個月大後變得黏人,去哪裡都要跟,7個月大到6歲的孩子,有「分離焦慮」屬於正常發展階段的反應,所以當小小孩3歲要上幼稚園小班時,大多數反應是第1天高興,第2天還可以,第3天就吵著肚子好痛、不要上學之類的情況,讓很多爸媽手足無措,不知道該強迫帶去上學還是在家休息。頭暈、肚子痛4周 就診評估6歲以上要進入小學的孩子,如果有晚上睡不著,一早起來頭暈、肚子痛、拉肚子等症狀,不想上學或不想離開家的情況持續4周以上,仍找不出焦慮原因,臺中慈濟醫院身心科醫師蕭亦伶建議家長,帶小朋友就診評估,進一步釐清家庭及學校同儕之間的問題,瞭解孩子的感覺。觀察日常作息 陪伴過渡期一旦確認已出現分離焦慮疾病狀態時,醫師將依病情介入心理治療,甚至輔助藥物的治療,同時也需要指導家長陪伴的技巧與瞭解孩子的情緒,觀察孩子日常作息,分辨孩子在哪種情形會最為焦慮,多多陪伴孩子適應過渡期,讓他更容易習慣。分離焦慮症 發生率為1%蕭醫師指出,「分離焦慮症」,發生率約為1%,家長越瞭解孩子的個性和特質,越能協助孩子用適合的方式幫助他們度過適應期,有些孩子天生氣質就比較容易緊張,置身陌生情境會躲在大人身後,得觀察很久才說話的「慢熱」個性,與其挑戰他的焦慮、測試他的底限,批評孩子膽小,不如提早準備,給子女多一點適應的時間。

孩子愛哭不上學?4招擺平

孩子愛哭不上學?4招擺平#分離焦慮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孩子背著書包上學去,代表邁入另一個人生的階段,對很多家長來說值得期待,眼看開學日越來越接近,不少家長也跟著憂心起來,事實上,每年國小校園迎來小一新生,都會看到部份穿著新制服的新生,眼淚汪汪拉著父母,不肯進教室的場景。測試底限 協助適應環境臺中慈濟醫院身心科醫師蕭亦伶建議,持續上學還是很重要,離得越久再回去就會變得辛苦,尤其容易焦慮的孩子,離開學校越久,一旦必須復學也會變得更焦慮,這樣的觀念放在小一新生更是如此,父母了解自己孩子容易緊張的個性,與其拿其它可以適應的孩子來比較,或是測試他們的底限,協助幼齡子女適應環境。不想上學 4招遠離「分離焦慮」幼稚園開學3週,緊接著小一新生入學即將登場,校園裡出現眾多家長難分難捨的場面,小孩因不習慣群體生活,天天哭著不想上學、不想離開家,緊黏著媽媽,就是不上學,蕭醫師提出的4個處理程序,安撫容易緊張的孩子,讓他們提早跟「分離焦慮」說再見:1)提早陪孩子熟悉學校的環境 /開學前可以到學校走走,進行輕鬆的活動,先熟悉及適應環境。2)避免孩子產生無法預期的焦慮 /讓孩子知道媽媽會出現的時間,並在說好的時間確實出現,甚至早一點現身。3)父母漸進式的陪伴與漸進式的退出 /針對焦慮症狀較嚴重的孩子,一開始可以整節課都讓孩子能看見家長,也可以坐在教室的最後一個座位,讓他們一回頭就看見媽媽,讓小孩安心後,慢慢轉到窗邊、慢慢隔一節下課再來,漸漸的變成中午或是下午再來。4)提供放學後的正向連結 /如提供最喜歡的食物或活動,讓小朋友能有開心的期待,也可以更快的度過這段時期。

樂閱讀/4招幫助寶寶度過分離焦慮症

樂閱讀/4招幫助寶寶度過分離焦慮症#分離焦慮

很久沒聽到寶寶哭聲,突然有一天媽媽從座椅上站起來他也哭,一離開他看不到也哭,哭到你心慌意亂、心煩氣躁,這就是寶寶的分離焦慮症。為什麼有分離焦慮症?出生後約三個月開始,寶寶會認定主要的照顧者產生依附關係,並排斥陌生人,約6~8個月間開始直到分離焦慮症結束前,寶寶並無「物體恆存」的觀念,誤以為媽媽只要看不見就是不見了。1)從同理心出發,幫助寶寶度過這段時期/寶寶驚恐的是「媽媽不見了」,而你的工作就是幫助他建立「物體恆存」的觀念。白天寶寶清醒時,多抱抱他,用溫柔的語氣跟寶寶說:「我知道你不希望媽媽離開,可是媽媽真的有事情要做,媽媽不會不見,馬上就回來。」你真的有事情要做時,也不要因為寶寶嚎啕大哭又回到他身邊,可以斬釘截鐵的跟寶寶說:「媽媽去上個廁所(或其他事情),保證五分鐘就回來。」上完廁所後,等哭聲變小時又出現在他面前說:「媽媽回來了!媽媽沒有不見,不要哭喔!」稱讚他、抱抱他,慢慢建立起「媽媽並沒有消失」的觀念,走出分離焦慮期。2)遊戲的教導/平時多跟寶寶玩「物體恆存」的遊戲,比如:• 不見了:把手帕放在寶寶臉上,然後說:「媽媽在哪裡?」接著寶寶會把手帕拿掉,你就說:「媽媽出現了。」• 躲貓貓:站在寶寶看不見的角落(或另一個房間),大聲喊寶寶,讓他爬來找你。• 假設你現在需要上廁所,先將他抱到廁所門口,不關門,告訴他:「媽媽要上廁所。」再帶他回遊戲場所(或房間),藉此教導物體恆存,且他也可以在廁所找到你。3)讓安撫物陪寶寶一起睡覺/你可以給寶寶一個玩偶、小被子,或帶有媽媽味道的物品,讓此安撫物陪伴寶寶睡覺。4)安全感的培養/幫寶寶克服分離焦慮症,給予足夠的關懷,才是培養孩子日後自信和安全感的來源,簡單的解釋就是讓寶寶相信媽媽言出必行且不會騙他、媽媽不會消失不見。(本文作者/鈞媽)(摘自/管他百歲千歲,能帶好孩子才是萬歲/所以文化出版)

3項技巧 幫寶寶克服分離焦慮

3項技巧 幫寶寶克服分離焦慮#分離焦慮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分離焦慮」是指孩子離開父母或親密的照顧者時所出現的負面情緒,一般來說,寶寶的分離焦慮在6~8個月時出現,通常在1歲至1歲半時會比較嚴重。分離焦慮引起的問題,常常表現出黏人、排斥出門、排斥日常生活的變動、愛哭、固執、希望照顧者能留在身邊、拒絕上學等,後續的問題會導致人際關係敏感、影響學習表現、延緩孩子獨立人格的發展。因此,新北市立聯合醫院精神科蔡雅如醫師,提出了處理分離焦慮的方式有三點:1)增加孩子對環境的掌握度/有些家長照顧孩子無微不至,時常把孩子留在家裡,限制他們探索週圍環境的機會。其實隨著孩子漸漸長大,在確信分離環境的安全性下,可以逐漸增加帶孩子出門的次數。孩子在充滿信心的狀態下了解自己所處的世界,不僅在認知層面上,擴充孩子的生命經驗;心理層面上,孩子面對下一個變動,也比較不會產生過度的恐懼,並且會嘗試接受。2)對父母的存在有安全感/有些家長擔心孩子難以承受分開的痛苦,會選擇偷偷離開,其實這樣容易導致孩子的不安全感。因此,記得和寶寶說「再見」,大人的心態越正面,孩子也會感受到這樣的情緒。或者讓孩子必須跟父母分開時,帶上喜歡的物品,這樣會讓他們有現實感,想起之前跟父母愉快的互動,進而產生安全感。3)訓練孩子增加自信/培養自理能力,適時訓練孩子照顧自己,穿脫衣服、好好的進食,會讓他們減少對家長的依賴。時常給孩子正面教育,告訴他:嘗試新的人事物,代表他漸漸長大,而且是勇敢的表現。

寶貝害怕跟父母分開 這是分離焦慮現象

寶貝害怕跟父母分開 這是分離焦慮現象#分離焦慮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孩子要上學了!這意味著他們要暫時與父母親分開,到一個新奇又陌生的地方探險。總是用盡全力苦喊著拒絕與家長分開,其實這就是所謂的「分離焦慮」現象;根據國外研究資料統計,學齡兒童的分離焦慮症,每一百位中約有三到五位兒童罹患分離焦慮症,並常伴隨著拒學或懼學的情況。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臨床心理科臨床心理師蔡盈盈指出,面對可能的分離焦慮,父母們還是有些方式可以降低這些現象發生的強度,並幫助孩子好好度過人生中的第一次分離。有些時候,父母們可能聽從長輩或他人說法,要趁孩子不注意的時候溜走,避免他們遭遇難過場景。然而,孩子仍會發現父母突然離開,這樣反而會讓孩子們感受到強烈的不安全感,無法預料父母何時會消失或再出現,此負向分離經驗若重複出現,可能對其日後的人格發展造成影響。因此,好好的跟孩子道別,給一個溫暖擁抱,讓他知道何時會來接他回家,讓孩子安心地跨出第一步。上學的固定儀式也很有幫助,例如:和孩子手牽手走到班級門口,放好書包,擁抱一下,交給老師並道別。儀式會幫助孩子了解分離時刻是可預測的,減輕其焦慮與不安,有時孩子會自己跟你要求想要的儀式呢!每個孩子都是與眾不同,因此他們需要的適應時間也各異,與其之前與外界接觸的經驗,以及天生氣質有關。蔡盈盈說,多數孩子在1-3周內可以逐漸適應,有些需要更長時間,也許3個月。成長曲線通常是波浪狀的,當孩子適應後,如果偶爾又因要上學而輕微哭泣,是沒有關係的,觀察可能的原因再決定是否需要協助他。

寶貝哭鬧不上學 父母要好好安撫

寶貝哭鬧不上學 父母要好好安撫#分離焦慮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孩子們在上學的第一天聲嘶力竭哭喊,讓父母們也忍不住隨著眼眶含淚,那第一次的分離像是生離死別般強烈,對大人來說是有些莫名奇妙。心理師說,所謂的「分離焦慮」出現,是發展過程的正常現象,父母可以安心。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臨床心理科臨床心理師蔡盈盈指出,嬰兒在六至八個月就可能開始出現與母親分離時的焦慮害怕,通常在2-3歲逐漸減輕,有時可能持續到5歲。1歲孩子可能隨時要看見媽媽,連媽媽離開一下去上廁所也哭的死去活來,彷彿母親會永遠消失。到了上幼兒園的年紀,他可能哭泣著表示不要去上學或想要回家,所幸,這些現象都會隨著孩子的適應而漸漸減輕或消失。蔡盈盈表示,面對可能的分離焦慮,父母們還是有些方式可以降低這些現象發生的強度,並幫助孩子好好度過人生中的第一次分離。給孩子時間適應新的人事物。其次,要好好跟孩子說再見。當孩子在分離哭泣的時候,請接納並允許他的悲傷,孩子會感覺被了解,當他表達的情緒被接受與包容時,可以幫助他縮短適應時間。同時也正在教導他如何表達自己的感受。如果孩子哭泣較強烈,給他一些時間宣洩情緒,之後可以試著轉移注意力。請不要威脅或強力要求他停止,以免造成心理上的壓力。蔡盈盈提醒,少數孩子可能反而完全不表達出難過情緒,很酷的掉頭就走,父母們反而需要多注意,孩子是否無法承受分離,用逃避的方式來面對。另外,老師也扮演著重要角色;蔡盈盈也說,老師對於分離的處理態度最好和父母一致。不管孩子哭泣多強烈,只要他願意接受老師的安撫,就代表孩子能夠和老師建立起親密關係,父母可安心離開。理想上,在開學前1-2週就開始建立起入學後的生活作息,起床、三餐、睡眠時間等等,此規律性也有助於孩子融入學校團體生活。

Menu